与学习有关的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6-12-10 点击:

与学习有关的故事篇一

关于学习态度的小故事

关于学习态度的小故事

故事1.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会越发感到那些科学家的话、培根的话确实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在学习问题上,几乎对于每一个人都适用。如果你渴望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如果你渴望有效地利用时间,如果你渴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那么,就请你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故事2 砌墙工人的命运 三个工人在砌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 第二个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故事3: 一个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答:"糟透了!"老人家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青年问同样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年轻人答:"我的家乡很好."老人家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

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态度决定一切,就是要我们能够微笑着面对人生。

故事4: 小张上中学和另一名同学上讲台解答一道数学难题。小张很快考虑好解答步骤,并为表现才智很得意地用粉笔在黑板上三下五除二就摆弄好了,自豪将粉笔头一扔大摇大摆地回到座位。这个时候,另名同学还在凝神一笔一画地写着。结果小张和那位同学都答对了,但老师给小张的评语是:“看看,急急忙忙,潦潦草草,马马虎虎,这是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吗?在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做学问其实就靠一个人的态度了……” 。但小张并不服气,心里想:我看重的是结果,而老师要的似乎还有过程。多年后,小张去应聘一个会计职位,竞争对手纷纷落马,只剩下一个其貌不扬的家伙与小张去迎接最后的面试。 单位会计主管拿出一堆账本,要他们两个人统计一下某个项目的年度收支情况。约一个小时左右,小张便完成任务了。10分钟后,竞争对手也收工了。结果令小张吃惊和恼火——他没有被录用!原因是对手比小张多做了月末统计、季度统计。单位主管说这反映了做会计的严谨态度。

——同样的能力,在不同的态度下,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未来。态度也许是另一种能力,有时比能力更重要。没有不重要的工作,只有不重视工作的人。

故事5:在大外企月薪10K的雇员发出的短信:

“投身外企英勇无畏,西装革履貌似高贵,其实生活极其琐碎,为了生计吃苦受累,鞍前马后终日疲惫,客户投诉招死陪罪,点头哈腰就差下跪,日不能息夜不能寐,老板一叫立即到位,一年到头加班受罪,劳动法规统统作废,身心憔悴暗自流泪,屁大点事反复开会,逢年过节家人难会,分分秒秒不敢离位。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工资不高自己交税,走亲访友还得破费,抛家舍业愧对长辈,身在其中方知其味,外企哪有社会地位,全靠疯疯傻傻自我陶醉。”

——没有雇主会愿意用消极心态雇员的,消极心态被传染了将又是一场“非典”。 在外企工作,压力也很大。因为分工细,工作流程完善等原因,如果不是高级管理,做的事情是非常琐碎的。但如果心态好,换个思维方式,我们还是可以学习外企的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流程的,并想办法从琐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提升效率,在琐碎的工作中去享受轻松。

故事6: 赵秀才与钱商人死后一起来到天宫,玉帝说:“你们二人前生没有做什么坏事,我特准许你们来生投胎为人。但只有两种做人方式可选择:工作或不工作。”赵秀才心想,前生我并不富裕甚至还填不饱肚子,现在准许不做工作吃、穿都是现成的,真是太舒服了。于是他选择了做不工作的人。钱商人想到前生经商赚了一点钱,来生就把它们都拿来投资,造福社会,于是他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做工作的人。 玉帝看了他们的选择当下判定二人来生的命运:“赵秀才甘愿过不劳而获的人生,下辈子做乞丐,整天向人索取饭食,接受别人的施舍。钱商人甘愿过有工作的人生,下辈子做富豪,行善布施,帮助别人。”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选择人生时,其实也在选择工作态度。工作态度决定一切。谁懂得“工作即做人”的道理,他的人生结局就不会太坏。

故事7. 有个小孩,不小心碰到了桌子大哭。中国的妈妈见到后,第一个动作就是伸手打桌子,然后哄小孩:“乖!不哭!”。而日本的妈妈则不是这样,她会要求小孩重新绕桌子走一遍,然后启发他:“人之所以会撞上桌子,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你跑得太快,刹不住脚;二是不注意看路;三是你心里在想别的事情。你刚才是属于哪种情况?”

桌子是死的,它不会主动来撞人,所以人会撞上桌子,是人的错,而不是桌子的错。中国的妈妈伸手打桌子,就等于在教育孩子,那都是桌子的错,不是你的错,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的孩子,遇事情首先是推卸责任,千方百计为自己寻找开脱的理由,而一门心思挑别人的毛病。日本妈妈的做法,则是在教育孩子要勇敢的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不要去一味的指责别人。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凡事总是先检讨自己的不足。

其实,很少有事情能很彻底的分清到底是谁对谁错,往往是谁都有错,不同的是错多错少。倘若每位当事者都能承担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认真地检讨自己的不足,那还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呢?

部门与部门之间也是这样,当别人给我们指出不足时,首先不是去反驳、去争辩,而是先作检讨,确实错的,马上改,确实没错的,也作个警示,以便更加重视。 态度决定一切。同样的事,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所以,要想把事情做好,必须先把态度端正好。

故事8.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穿越各自的玉米地。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临出校门,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穿越玉米地。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之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的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埋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外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世界第一品牌学校——哈佛的这个实验再次证明了“态度决定一切”这个关于“价值”的普世观点:能力比知识重要,情商比能力重要。当人们在人生长河搏击的时刻,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他的精神支柱,坚韧不拔的态度是他抵达目标的动力源泉。好的教师,不是教出了多少高分数的学生,而是育出了多少具有坚定态度的人。

细节决定成败 态度决定一切

卡耐基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摆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你有信仰就年轻,惑就衰老;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衰老;有希望就年轻, 绝望就衰老”。态度就是对待行为的精神状态和心态。只有积极的态度才有取得成功的机会。

人们常说,只要付出了,即便是没有成功,也无怨无悔,而不付出就意味着成功的机率等于零。有的人锲而不舍,百折不挠,靠着执著的追求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伟大发明家爱迪生正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最后成为了“发明大王”。我想如果没有他的持之以恒、不懈追求的工作态度,它将很难取得辉煌的成就。 字串5

有好的态度才会有好的人生,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个态度改变命运的故事:说的是有两个年龄差不多的兄弟,哥哥是城市里最顶尖的会计师,弟弟是监狱里的囚徒。一天,有记者去采访当会计的哥哥,问他成为这么棒的会计师的秘诀是什么?哥哥说:“我家住在贫民区,爸爸即赌博,又酗酒,不务正业;妈妈有精神病,我不努力,能行吗?第二天,记者又去采访当囚徒的弟弟,问他失足的原因是什么?弟弟说:“我家住在贫民区,爸爸即赌博,又酗酒,不务正业;妈妈有精神病。没有人管我,我吃不饱,穿不暖,所以去偷去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影响我们命运的不是环境,不是条件,不是身高,不是文凭,不是出身,更不是腰包里有没有钱,而是态度。改变了态度,就能改变人的一生 其实,在现生活中,很大部分人不是没有能力,不是缺乏知识,缺乏的是一种对待工作的积极态度,凡事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无所谓”的不良习惯。这种态度严重影响了更深入细致的做好工作,而且是阻碍创新的绊脚石。态度是做好细节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积极认真的态度,那么从细节做起,也就是一句空话了。

安东尼曾说过:行为是心境的反映,如果你曾成功过。那么动用与当时相同的

与学习有关的故事篇二

描述古人刻苦学习的十个成语及故事

古人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

手不释卷

光武(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 “卷”指书。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 书入了迷。 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 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 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 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 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 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 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与学习有关的故事}.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启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映雪囊萤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释义:形容在艰困之环境中,勤奋读书。或形容贫士勤勉攻读。 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张义折竹

张仪是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年轻时曾经替人家抄书。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就把它写在掌中或大脚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写,久而久之,就集成了册子。

这是一个古人勤奋刻苦学习的故事。

任末燃蒿

任末十四岁,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他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郑虔贮柿

郑虔的学识完全来自于苦学。郑虔20岁时赴长安(今西安)参加科举考试,却没有能考中进士。他毫不气馁,坚持刻苦学习。《唐新书·郑虔传》中记载了一个郑虔采叶练字的故事:郑虔十分爱好书法绘画,来到长安后,他每天依旧用功练习书法不辍,但是由于家境贫寒,穷得连练习书画的纸也买不起,经常为此而发愁。

后来,郑虔得知当时长安城南的慈恩寺内柿树成林,每到金秋时节,大片的柿树叶就逐渐飘落下来,因柿树叶极多,寺里的和尚就把落下的柿树叶收贮在房子里。时间长了,慈恩寺里居然存放着好几屋子柿树叶。

郑虔听说此事后,不禁灵机一动,他想,柿树叶比较宽大、平整,不是正好可以用来写字吗!于是,郑虔就征得寺里的和尚同意,来到慈恩寺借住下来,每天取寺里贮藏的干柿叶当纸,如醉如痴地练习书法,一张柿树叶,正面写完了写反面,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几年后,慈恩寺里的几屋子柿树叶竟然都被郑虔写遍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在柿树叶上刻苦练习书法,郑虔的书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们称其草书如“疾风送云,收霞推月”,郑虔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书法大家。

怀素种蕉

怀素生于公元737年(唐开元25年),湖南永州(旧名零陵)人。怀素很小的时候,在零陵书堂寺受戒出家为僧,法号是怀素。

怀素经禅之暇,颇好书法。在禅房,人们很少能够听到他的念佛声。而书堂寺后面的那口怀化井,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怀素在那里洗墨。这样的不务正业,终于无法为小寺院书堂寺所容。另外,他的性格实在是不适宜于做一个诵经念佛的教徒。因而不久,怀素就离开了书堂寺,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回到家中,除了做一些简单的劳动之外,他还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最喜欢的书法艺术中去。练字需要几项最基本的开销。墨水不成问题,甚至于用毛笔蘸水练字也完全可以,难办的是纸张。唐代的纸价不能算太贵,但是,怀素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加上怀素喜欢写草书,以他须臾之间能纵横挥洒千万张的劲头,购买纸张实在是一大经济负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怀素可以说是用了不少心机。首先,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他在自己的居处附近,种上了大片芭蕉。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大而宽,就像一张宽大的宣纸。既可以放开手脚,任意挥洒,又可以反复书写。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等到大片芭蕉长成之后,怀素就因此为自己的住处取了一个十分富有诗意的斋号--"绿天庵"。传说怀素种植的芭蕉一共l万多株,也许是传闻吧。但是怀素以芭蕉叶作为书写材料勤奋练字的故事广为流传,甚至成为画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一个题材。现代著名油画、国画大师徐悲鸿、李可染都画过怀素书蕉图。

嗜好喝酒与擅长草书,是怀素最大的两个特色。"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也许饮酒是引发他的草书创作热情的一个诱因。20岁的怀素,书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是书堂寺,也不仅仅是永州城,整个湖南都在流传着怀素的名字,李白曾诗云:"草书天下称独步"。这时候的怀素,再也不是一个穷和尚了,他更不须再用芭蕉叶代纸练字了,甚至于他由一个拜遏当代名公的角色变为人人争相求见的名人。书法在唐代是广为社会重视的一门艺术,自上而下,好书之风几乎遍及整个唐朝,因而善书之人也受到社会的重视,而名人的书法更受到人们的爱戴。但是,他决不满足于只在南方展示他的才华。他有着一种欲望,那就是闯荡都城长安,在那里求取功名。而且书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往往需要名师的指点,当时名振一时的书法大家多集中在京城,且京城文化景观繁多,书法作品随处可见,这对于开阔眼界大有稗益。

长安是才子云集之处,也是达官贵人聚集之所。一时间,这些平素姿态高高在上的上层人,突然问变得谦恭起来。他们牵出自家的高头大马,让怀素来骑,也腾出自家的"华屋",请怀素居住。所谓"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一时间,京城刮起一股不大不小的"怀素风"。当然,处心积虑地逢迎怀素,王公大人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能得到怀素的草书作品。由于应酬过多,以至于有头有脸的人物,在见到怀素之后,也不得不事先打好招呼,进行"预约":我家已经做好了屏风,墙壁也已经粉刷一新,就等您去挥洒了,您千万可不要忘了!一旦能够约请到怀素,这些高贵的人物,总是要用骏马将怀素接到家中,用金盆盛上上等的美酒竹叶香,只要准备好足够的美酒,剩下的事当然不再用贵人们操心,怀素自然会在狂醉之后,留下让人痴迷的变化无穷的线条。

在长安,怀素前后大约滞留了5年的时间,可以说出尽了风头。大历七年,怀素准备起身返回故乡。在回乡路线上,怀素作了刻意的选择。他要向东绕道东都洛阳,然后从洛阳南下。洛阳在当时被称为东都,与西都长安一样,是全国文化中心,许多知名的文学家、音乐家、画家都聚集于此。那里曾是书法家张旭活动过的地方,那里还有许多书法名迹,对自己眼界的扩展很有帮助。到了洛阳之后,他到张旭曾经到过的地方去凭吊。

怀素早就听说,有一个叫邬彤的人,是张旭的学生,也是有名的书法家。也许从他那里怀素可以追寻"草圣"成功的秘密。于是,他就打听到了邬彤的住所,认真地拜邬彤为师,向邬彤学习笔法。有意思的是,邬彤传授书法要义并没有条理与系统,多属于随机点悟性的内容。有一天半夜,邬彤突然对怀素说:草书的"古势"很多,只有王献之的草书奇特。太宗皇帝以为王献之的草书如凌冬枯树,寒寂劲硬,不置枝叶。自此以后,怀素对于王献之的书法倍加关心,学习他的"劲硬"。

还有一次,邬彤对怀素说,先师张长史曾私下对我说:"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我时常琢磨这句话的含义,那随风转动、漂浮的蓬草正如一种草书的笔法;风卷起细沙在空中飘舞,正如草书变动不居的势。我反复琢磨这句话的含义,并努力师法这种自然现象中所包含的艺术情趣,草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怀素闻听

与学习有关的故事篇三

与教育策略相关的小故事{与学习有关的故事}.

与教育策略相关的小故事,后面补充的绿色字部分是我的一些心得和建议。

卖鸡蛋与皮革马利翁效应

有两家卖粥的小店,左边这个和右边那个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都是川流不息,人进人出的。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这个总是比右边那个多出了百十元来。天天如此。

于是,我走进了右边那个粥店。服务小姐微笑着把我迎进去,给我盛好一碗粥。问我:“加不加鸡蛋?”我说加。于是她给我加了一个鸡蛋。

{与学习有关的故事}.

每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都要问一句:“加不加鸡蛋?”也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大概各占一半。

我又走进左边那个小店。服务小姐同样微笑着把我迎进去,给我盛好一碗粥。问我:“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我笑了,说:“加一个。”

再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又问一句:“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就要求加两个,不爱吃的就要求加一个。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

一天下来,左边这个小店就要比右边那个多卖出很多个鸡蛋。

之所以把这个故事放在最靠前的位置,是因为这是我使用最多,也最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其精髓是,用你最强烈的期待,让对方感知,甚至直接把你的期待说成一个既定事实,那么,受教育者会不知不觉地按照你期待的轨迹发展。也就是说,你希望受教育者怎么样,你就说他已经怎么样了。 教育学中,把这个规律称作皮革马利翁效应。

是说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这个原理来自一个典故,讲的是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

教育学教家罗森塔尔要进行过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以文中服务员的做法为例:

她的期待是——加蛋。

她的做法是,在思想上认定顾客已经同意加蛋,所以,用充满自信的口气询问出来——你要加几个鸡蛋?

此时,可供顾客选择的答案就变成了,加一个还是加两个?

依次类推,当你期待你的孩子怎样的时候,你不妨在某个场合,用你的语言包括神情把这个期待说成事实。那种强烈的期待所能够产生的冲击力会使孩子不由自主地按照这个“令人骄傲”的事实发展下去,直到期待真的变成了事实。

例如,你希望孩子博览群书,那么你可以在他比较在乎的某个人(比如疼他的叔叔舅舅或伙伴的母亲或者学校的老师)面前信口称赞:成绩名次我都不是特别在意,关键是这孩子自己知道看书,而且很杂,什么书都看,所以,我挺满意的,而且这样看书将来肯定有后劲儿,我有把握,不着急。

{与学习有关的故事}.

注意,这种称赞最好不是面对面的,越多的人知道越好,孩子是很简单的,人们的“啧啧称叹”(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做的,哪怕只是礼貌)很容易让他产生动力,于是,他就真的爱上了阅读。

这么多年,我这一招屡试不爽,愿意在此和大家分享。

土拨鼠哪去了

有一位老师给为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赶着一只土拨鼠,土拨鼠突然钻进了一个树洞。这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几秒钟后,从树洞里跳出了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 前跑,后来爬上了一棵大树。在树枝上,兔子仓皇之中没站稳,摔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脱离了危险。

故事讲完以后,老师问学生们:“这个故事中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们有的说:“兔子怎么会爬树呢。”还有的说:“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呀。”“还有呢?”老师继续问。直到学生们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里去了?”

当然这是个寓言,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在火车即将开动的瞬间,一个人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匆匆赶来,却只能目送朋友踏上列车,他开始哈哈大笑。旁边的人好奇地询问,你没来得及送朋友,怎么还如此高兴?这个人好不容易止住笑声:你不知道,要出门的是我,他只是来送站的。

显然,这两个人都像听故事的孩子一样,忘记了最初的动机、初衷和出发点。

我要说,这一讲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教育问题,刚才提到的现象在很多孩子身上其实都在发生。最鲜明的一个例子莫过于做作业时的纠结。

要写作业了,才想起铅笔忘了削,于是去找小刀,找到了小刀,却发现笔袋里的涂改液不见了,于是,去翻书包找涂改液,却又发现书包里借的漫画书还没看完,于是,拿起漫画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与学习有关的故事}.

这是孩子的通病,我们大可不必过于烦恼,如果孩子都听话懂事,我们才应该感到悲哀。因为那说明孩子根本就不需要我们了。

解决这个问题相对简单,只是一个习惯养成的问题。管理学中一个技术我们可以借鉴: 协助(注意是协助)孩子把放学回家后的时间规划好,把所有的事情分成四部分——重要而紧急的,如完成学校的作业;重要而不紧急,如每天规定的学习计划,如每天都要阅读的英语优美短文;紧急而不重要的,如削铅笔;最后是不重要也不紧急的,如读一本无聊的漫画(这个问题还要辩证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将他们分列于四个象限之中,要求孩子(这个时候他们还是听话的,因为,制定规划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本能倾向,只要你的方式不是刻板的命令,而是自己就表现出浓郁的兴趣)顺次完成。坚持一个月左右,做事的条理性就告养成。并且足可受益终生。

如此,我们简直可说是功德无量了。

这是卡耐基成功之道丛书中“黄金效率”法则。

此外,这个故事也适用于那些舍本逐末的家长。学有所获是我们最开始寻找的土拨鼠,可总是有家长考虑的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在第二排还是第三排?椅子舒不舒服?另一个教室老师声音是不是太大了?下楼去上厕所是否方便?

其实这些东西真的是一些无所谓的因素,只要孩子精力集中于学习,他们就不会丢失自己的土拨鼠。反倒是斤斤计较于此的人,很难专注地去做好一件事。

第三部分——拓展阅读

伦敦1933

德雷克西卡【英】

这个时候,大本钟似乎也变得奄奄一息,琳达觉得有点头晕,转了大半个伦敦,竟然没有一个雇主要自己,这简直要命,大不列颠到底怎么了?难道报纸上说的都是真的,从美国扩散来的金融风暴将继续摧残整个世界,没有谁可以幸免于难。

琳达其实早已动摇了,她真想告诉丈夫,不想再找了,从1929年开始,伦敦已经沉寂了三年多,几条主街道都没几个行人,一个女人能坚持到现在还没有躲在家里领政府救济金,所有的朋友同事都为她感到骄傲。可丈夫不这么认为,这几年来,他拼命地督促琳达出去工作,并一再告诫,这不仅仅是为了这个家,更是为了英国。

丈夫名叫哈尔斯,出生于贵族家庭,可惜却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幸运的是,无论这几年的伦敦多么萧条,无论有多少人因为大洋彼岸的刮来的金融风暴而失业,他总是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游刃有余,虽然收入不高,但却是家里不折不扣的顶梁柱。

晚上,一脸疲惫的琳达终于忍不住开口:“明天不出去了,连20英镑这么廉价都不要,除非出去做义务工了。”

哈尔斯沉默,好一阵才招呼三个孩子过来晚餐,对于琳达的话,他没有作出任何反应。琳达有点生气,但看着桌面简单的几块三明治,又忍不住一阵叹息,丈夫也不容易,想想,自己好几个同事呆在家里也是痛苦不堪,便小声地再次询问丈夫意见。

第二天一大早,琳达再次出发,她必须去找工作,无论有多廉价。这是她与丈夫的约定,如果今天再找不到,他就支持琳达的抉择,呆在家里照顾孩子。而他自己则会尽力为这个家而努力。所以,为了这个约定,琳达很努力,她拼命地奔跑在伦敦的各大街头,只要看到开业的地方,即便没有招聘广告,她也会过去推荐自己,当然,结局总是一模一样,主人很抱歉地告诉她,不需要任何用工。

傍晚六点,伦敦下起了小雨,路灯也陆续亮了起来,为了省电,政府规定路灯隔两盏才亮一盏,所以琳达觉得有点冷、有点黑,这段时间,报纸上经常报道有抢劫案发生,似乎有好几起就是在这块地方。

但琳达是个好强的女人,她不想让丈夫觉得自己不够努力,所以,她决定走完这条街,估计到了尽头,大概八点左右,那时回去便不会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了。

可是,琳达怎么也没想到,在街尾的那家意大利面馆,她会看见丈夫,还好没有鲁莽地闯进去,那样子不知该有多么尴尬。因为丈夫一身白色制服,那是清洁工的标志。琳达怎么也没想到,原来丈夫早就已经失业,所谓还不错的工作,竟然是在这里为人家清洗地板,还有洗手间。

其实这样的情景还只是让琳达震惊,慌乱,而当她一个人急匆匆奔回家里,发现桌面那盘牛排下压着一张纸条,丈夫认真地给她留言:亲爱的琳达,找不到工作没关系,还有我,我会好好养着你。那一刻,琳达只觉得泪水刷刷地滴在牛排上,三年了,直到那一刻,她才真正明白丈夫付出了多少。

晚上十二点,孩子们早已睡着,丈夫还没有回来,琳达终于熬不住了,便在丈夫留下的纸条背面写道:亲爱的哈尔斯,伦敦的春天似乎就要到来,明天我将继续追逐我的梦想,为了这个家,也为了我们的祖国。然后轻轻地将纸条压在亲手冲的那杯牛奶下。

不设防的墙

马瑟肯派尔【德】

柏林墙又加高了,防护网一层又一层,克鲁茨慢悠悠地走过去,然后又绕回来,接着无奈地摇摇头,离开了警察的视野。

没有人发觉这个过程有什么不妥,只有克鲁茨自己知道,站在墙边的那个警察是好人,只要把写好的信放在离他不远处的那块石头下,第二天早上信便会送到东边去,然后再几经周折,转到它该到的地方,所以,他内心深处把这条十余米的墙叫做不设防的墙。

警察叫莱恩,听说是个左派分子,一直以来便主张推翻柏林墙,所以在柏林墙两侧的通信上,他总愿意帮助大家,尽管站岗的他总是一副刚正不阿。

大概有很多人对莱恩心怀着感激吧,就像克鲁茨一样,他每天都会向上帝祷告,莱恩一定不要出事,这可是联络东侧唯一的途径。但事情就是这样,越是担心,它便来得越快。

当然,克鲁茨并没有丝毫察觉,因为莱恩被抓之后,很快就被秘密转移了,他站岗的那个时段很快有新人替上,而新来的这位警察甚至解释说:“莱恩警官升迁了,真为他感到高兴!”所以,当半个月后,一群人突然冲进克鲁茨家,他还懵然不知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群极其残忍的人,克鲁茨看到莱恩时,差点没能认出来,满脸的血早已干枯,头发散乱,一条腿分明已经断了,整个身体几乎已不成人形了。可让克鲁茨怎么也无法接受的是,他们这样对待莱恩的原因,竟然是无法解密他的信,这么多信件中,偏偏是他。

“为什么看起来信只是一片空白?到底采用了什么技术?”他们审讯克鲁茨,就在莱恩面前。可克鲁茨能回答什么呢?他根本就没有使用任何技术,他告诉对方,自己通过莱恩递送了一百多封信,每封信都是这样子的。

鬼才相信这样的解释,谁会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没有内容的信息,而且还不写发件人地址,要不是这半个月明察暗访,几乎让一条大鱼给漏掉了,对方已经拿起了刑拘,这些人最擅长的就是这个,一旁的莱恩便是证明。

“是真的,这些信是寄给我那在比萨里镇老母亲的,求你们了——”克鲁茨拼命解释,但对方却是一阵冷笑,“写给母亲的信便要空白吗?还是只有柏林墙那边的‘母亲’才能解密啊?”他们似乎已经认定了克鲁茨和莱恩合伙通敌,如果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是不可能停手的。

幸运的是,在最后关头,上帝终于来临,“不,不是的。”克鲁茨焦急地解释道:“因为我那老母亲根本就不认识字,我之所以每天都给她寄信,只是希望邮递员能够每天去看看她,也不至于出了事也没人知道。”

正是因为这个解释,不仅是克鲁茨,还有莱恩,以及其他几个寄了信的西德人,他们最后都安全地离开了那座血腥的地狱,直到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他们还集体被邀请参加了庆祝仪式,而克鲁茨还特别上台讲述了那段不设防的柏林墙,讲述了他写给母亲一百多封信的故事,并告诉所有德国人,亲情比政治更重要,它的基础叫自由。

收养一名敌人的孩子

克莱齐奥【法】

父亲疯了,萨维吉简直不知怎么跟妻子讲,祖国刚刚光复,父亲竟然要收养一个孤儿,而且是柏林的孤儿。作为一个法国人,虽然已经听到希特勒败亡的消息,但心中的那份仇恨却并未消逝,即便不能亲自杀敌,但至少也不能犯养虎为患得错误吧!

妻子果然反对,而且是几近悲愤地提出抗议,萨维吉理解妻子的心情,岳父岳母死于德军的刺刀,妻弟也在马奇若战役中光荣殉国,这是何等的国仇家恨。

萨维吉紧紧抱着妻子,安慰了好一阵才转身离开,他决定再跟父亲谈谈,即便真的要收养战争的孤儿,也绝不可以选择德国,更不可选择柏林。否则,好不容易建立的家定会分崩

离析。

然而,萨维吉怎么也没想到,父亲一句话也没说,便独个儿搬到镇外的一间小屋去住了,那意思很明确,必须收养那名德国孤儿,但为了儿子的幸福,他要独个儿走过他的晚年,尽管战后的小镇异常凄苦。

萨维吉曾多次去镇外,告诉父亲,自己已联系了科达斯城的国际孤儿院,孩子送过去可以绝对放心,但父亲却非常执拗,声言自己身子骨硬朗得很,他可以把孩子带大,他喜欢带着那个德国小女孩,那样子很幸福。

所有办法都用尽了,萨维吉觉得很失落,父亲对自己的爱,他是深有感触的,二十多年来,自己连看都没看过母亲一眼,只知道母亲死于战火。所以,从小到大,父亲为了他,连个伴都没找,再加上希特勒侵略,好几次差点被关进集中营,父亲真的苦了一辈子。

再次找到妻子,萨维吉简直有点难以启口,要不,还是接父亲回来吧,不就个孩子嘛,咱们心胸开阔点——。可话还没说完,妻子脸上 便已流下两行清澈的泪水。他急了,酝酿了半天的话一下子全都飞到九霄云外,父亲固然重要,但自己也绝不可对不起妻子。

再后来,妻子有了身孕,萨维吉便彻底打消了接父亲回家的念头,只能隔三差五地去看看父亲,为了父亲,甚至还背着妻子给那德国小女孩买些玩具。

本以为日子就此按照预定的轨道一步步走下去,萨维吉甚至在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那个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侵袭而至,父亲居住的那间小房子半夜突然坍塌。小镇的人们睡得很熟,直到第二天上午,当萨维吉闻讯赶过去,父亲都已经奄奄一息了,幸运的是,躺在父亲怀里的女孩毫无无损。

医生将萨维吉拉到一侧,只说了一句话,做好心理准备。那一刻,萨维吉只觉晴天霹雳,这一切的灾难,如果不是因为那个小女孩,根本就不会发生,他不知道怎么跟父亲说,科达斯城的孤儿院已经满员,如果不幸真的发生,那么,这个柏林来的小女孩必将再次沦落街头。

妻子怀着身孕,萨维吉不想这些糟糕的事情影响她的心情,他只能祈求上苍,让父亲活下去,为了自己,也为了战争的孤儿。

可惜,上帝要带走一个人,谁都无法留住。就在当天下午,带着遗憾的眼神,父亲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不过,令所有人感动的是,对于那个德国孤儿,父亲竟然早有交待,在他早就写好的遗书里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意外,请将我的女儿送到科达斯城的杰夫主教手里,他是我的故交,会把事情做好。”

杰夫主教果然没有拒绝,年过古稀的他颤抖着握着女孩的手,念了一声:愿上帝保佑你!是的,世事难料,战争无常,只愿上帝投来慈爱的目光,愿世间每一个人都活得幸福。

萨维吉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对于战争的领悟、对于孤儿的理解,甚至对于生活的认识,会因为杰夫主教临别的一席话而改变。他说:“有些话本不该说,但出于对最敬佩老友的尊重、出于对战争的愤慨、出于对一个年轻人的责任,我想我不得不说——”

当萨维吉最后带着德国小女孩来到妻子身边,他心里已经有万分的信心,任何人都不会反对自己的做法,因为杰夫告诉他,当年父亲并没有结婚,父亲一生只有一个亲人,那就是从战场带回来的萨维吉,一个遗留在战争硝烟中的德国男孩。或许,如今的父亲又多了一个亲人,萨维吉发誓,要好好抚养这个小女孩,和妻子一起。

蒙娜丽莎的微笑

诺里斯塔夫【俄】

女孩说,我叫蒙娜丽莎。凯莉便笑了,有种想要接近女孩的冲动。

凯莉是一名画家,去拉马拉本是看望男友,却没想到刚踏上这片土地便遇到这样一个女

与学习有关的故事篇四

12个小故事和各班学习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个小故事和各班学习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12-08 21:20:12

附12个小故事和各班学习内容:

1、关于国家富强的小故事: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故事,估计童鞋们都耳熟能详了,我觉得这是关于为国家富强最为典型的一个故事了。这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故事,应该是1910年前后,当年12岁 的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那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大伯指着一片地方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少年恩来问道“为什么?”“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少年恩来追问。“为什么?中华不振啊!”大伯 意味深长的说。就是这一句话,在少年恩来心中深深扎下根儿,后他还是“没听话”去了租界进行了“实地考察”,眼见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外国人欺凌,也就是那一刻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后来,在他就读的东关模范学校的一堂修身课上,当校长向童鞋们提出“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后,有的 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而咱们的伟大的周恩来同志,在被校长点名发言时,一语惊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后虎躯一振,还不敢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骚年之口,还追问了一句,得到的回应依旧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啊呀呀的高喊一声:“好 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伟人的一生各个阶段都是很牛的,都是跟一般人不同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告诉我们,我们读书也好,工作也好,满足自己的私欲是小,更大的应该是为了国家的富强。

2、关于民主的小故事:

有一家人,爸爸,妈妈,大儿子,小儿子,爷爷,奶奶,爸爸是一家之主,长期把持的家庭里的话语权。有一天,他们就吃饭的问题进行了一场讨论。

妈妈:下馆子吃饭吧。爸爸:你的意见不能代表全家人的意见,只是你一个人想下馆子而已。

大儿子:下馆子比较好吃。爸爸:你吃过了么?万一不好吃怎么办,你承担得起这个责任么?

小儿子:我也想下馆子。爸爸:你又没赚钱给家用,你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力。

奶奶:要不大家表决一下如何。爸爸:表决就能得出你想要的结果?说不定大家都不想出去呢。

爷爷:不试一下如何知道结果呢?爸爸:选举投票多麻烦啊,与其在这里研究是否投票,还不如早点在家里吃饱饭,免得捱饿了,你承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结果这一家人只能天天在家里吃饭。

3、关于文明的小故事:

面试:给大家讲个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这一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这些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

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哎呀,这些年轻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妈妈的包。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的社会化程度很低,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

4、关于和谐的小故事:

话说冬日,一家庭主妇开门看见寒风中四位受冻老人,顿生慈悲心,请他们进屋喝杯茶。四位老人听闻主妇家没有男人在家,表示不能进门。中午丈夫和儿子都回家了,听主妇一说,也忽生了慈悲心,要主妇快去请他们。主妇出门看到他们尚未远去,相邀四位老人到家里用饭。只见一老人说,我们四人不能同去,只能去一人。我们四位分别叫财富、成功、平安、和谐,你看哪一位去你家。主妇说,回去问一问。丈夫一听便说请财富,儿子说请成功好,主妇说请平安好,小女儿说请和谐最好。最后爸爸拍板听小女儿的,就请和谐好了。主妇复出请和谐老人进屋用餐。和谐一听,哦,好!便迈步往她家走,另外三位老人也随即跟着和谐走,主妇问,你们不是说只能去一位吗?和谐高兴地说,谁叫你们请和谐呢?你们选择了和谐,就等于请了我们四人,因为有和谐,才有财富、平安和成功。

5、关于自由的小故事:

鸟儿呆在笼子里,来回跳跃,显得十分不安:"主人,把我放出去好吗?我想外面的世界一定非常美好。"主人大惊:"你怎么能有这样危险的想法,你看看你都说了些什么?你想到外面去,呀呀呀呀!快打消这无聊天真的念头吧。" "我知道你对我好,可我在这会被憋坏的。"鸟儿争取。 "怎么会憋着你?你在这多好,没有猫的利爪,没有鹰的尖隼,在这笼中,你有绝对的有保障的自由,

上一篇:三则对联故事
下一篇:东京的爱情故事
推荐内容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