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演讲稿

来源:演讲 发布时间:2016-12-07 点击:

《名著导读》演讲稿篇一

七年级上名著导读

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名著导读

一、《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1. 作家、作品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主要是“零碎的思想”。作者善于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自然界的一个现象,人世间的一段悲欢离合,以及人们习而不察的事物中,感受和发现人生的哲理,体会人生与自然的某些规律性的本质,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诗集以“爱的哲学”为核心,以母爱、童真、自然为主题。

2.诗集所包含的三个方面内容: (1)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2)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歌颂; (3)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3.《繁星》《春水》名字的内涵:(1)繁星,代表零星的思想;(2)春水,是因为作者希望在不经意之时将思绪像春水一样流入读者心中。 4.重要内容

① 作者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②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一哲理性名句出自冰心的作品《繁星》。冰心还“为诗人歌德九十年纪念”作了一首诗是《向往》。

③《繁星》、《春水》诗集表现了: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爱的哲学”。

④《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⑤冰心原名谢婉莹,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

⑥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诗句出自冰心写的《繁星》。

二、《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

1. 作家、作品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

一。书中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每个浅显的小故事都有深刻的含义。 2.内容

①影射当时社会现实,揭露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如《狼和小羊》《猫和鸡》《赫剌克勒斯和财神》等;

②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如《农夫和蛇》《狐狸和山羊》《乌龟和老鹰》等;

③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如《蚯蚓和狐狸》《鼹鼠》《蚂蚁和蝉》《骆驼和宙斯》等。 3.写法

①大部分是动物寓言;②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先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③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表现动物的习性。

4.重要篇目 ⑴ 《狐狸与葡萄》写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是酸的故事。有的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不成熟。(在经历了许多尝试而不能获得成功的时候,有些人往往故意轻视成功,以此来寻求心理安慰。)

⑵ 《狐狸和山羊》写的是掉下水井里的狐狸哄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背跳出井底,却扔下山羊不管。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

⑶ 《乌龟与老鹰》通过乌龟非要学飞翔不可,结果摔死的悲剧,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

⑷ 《蚊子和狮子》写的是微不足道的蚊子虽然机智地战胜了百兽之王,而它沉醉于胜利时却撞上蛛网。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⑸ 《农夫与冻僵的蛇》写农夫救了一条冻僵的蛇,而蛇却本性难改,咬死了农夫。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

(6) 《狼来了》: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即不尊重别人,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我们应该培养诚恳待人的良好品质。

(7)《蚯蚓和狐狸》不能实现的计划,全是空话。

(8)《蚂蚁和蝉》:讽刺好逸恶劳(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

(9)《两只口袋》:说明人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却无视自身的缺点。

(10)《狐狸和狗》:骗子的伎俩总会被人识破的。

(11) 《驴和狼》:面对像狼一样凶残、狡猾的人,我们不要害怕,也不必惊慌,要学会冷静机智的应付。(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

(12)《马和驴》:强者帮助弱者,他们才能共存。 (13)《衔肉的狗》:教导人们不要贪婪

(14)《龟兔赛跑》:奋发图强的弱者也能战胜骄傲自满的强者。(15)《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讽刺那些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的人

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口语交际

1.活动主题:我也作点诗词研究

研究积累千古传诵的诗词佳句,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古人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那么,在“唐诗宋词中的”的综合性学习中,你确定的研究专题是什么?你制定了怎样的研究步骤?你收集积累了哪些感兴趣的诗词佳句呢?你的研究结果如何呢?下边请你展示一下吧!

(1)你确定的研究专题是什么? 研究专题

(2)请按步骤写出你的研究方案(写出最主要的步骤,不少于三步)。要求:步骤具体,思路清晰,具有操作的连续性和可行性,语言通顺、简明.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3)请写出四句你收集到的与研究专题相对应的诗词佳句.

(1)读完以上材料,相信你深有感触。请你就三句话中的某 (4)请简明阐述你的研究成果,做到有分析,有结论。

一句话在教育中的负面影响谈谈认识。

结合诗词佳句的分析: 简明的结论:

(2)你的家庭教育内容或许与以上材料所述类似,或许根本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各种媒体上经常可见“绯闻”一词,①许多人甚至一些著名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把“绯”读为“fěi”,其实“绯”的正确读音是“fēi”

材料二:②有人对某中学高二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全班共45人,其中39人认为“绯闻”的“绯”读“fěi”,6人认为读“fēi”;前者还认为“绯”是多音字,在“绯闻”中读“fěi”,在“绯红”中则应读“fēi”。

材料三:调查结果还显示,③学生对“绯闻”的认知来自平时收看电视、网络及广播的娱乐节目,而“绯红”一词则是通过正式的课堂学习获得的。

材料四: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绯闻”一词常被误写成“诽闻”。如“④编造同事诽闻被判3000元。”(注:“诽”读“fěi”,意思是说别人的坏话。)

⑴从第二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⑵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绯”字读错的原因有几条?

3.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写出你的感受。

某杂志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子女讲得最多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这三句话完全可以涵盖中国的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内容。父母的这种期待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三句话不断重复达到的教育效果却是极其片面的,是停留在一个落后于时代精神的低层面上的。

不同。能简单介绍你们家庭的教育特点吗?请用“……既……又……

而且……”的句式表达。

(3)教育是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在三年初中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时,请你从教育的角度给班主任写下你的惜别赠言。

4.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1)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到可怕的巨大风浪,这时,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一寸一寸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减小,货轮渐渐平稳了。

在某一上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鬼谷”的最危险的路段,路窄坡陡,两边万长深渊,每当导游们带队到这里时,一定要让旅客们挑点或扛点什么东西。据说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起事故,都是迷路的旅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不小心掉下去的。当地人,每天从这条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从来没人

出事。

(2)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食品浪费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日本的食品平均浪费率为5.1%,其中一般餐馆的食品浪费率为3%,饭店的食品浪费率为15.7%,结婚宴会的浪费率竟达到23.9%。严重的食品浪费现象让人瞠目结舌。包括家庭废弃食物在内,日本每年要浪费大约1000万吨的食品。以往,这么多被浪费的食品都当做垃圾白白扔掉。面对这种社会现象,日本制定了《食品再生法》。

日本各种资源都比较匮乏,但家电普及率和更新换代率极高。以前,人们经常把破旧家电乱扔在街边,针对这种情况,去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行《家电循环法》,规定废弃空调、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必须由生产厂家负责回收,用户向厂家支付少量费用。这一法律集中体现了“3R原则”,即减少废弃物、再利用和循环。经过一年时间,“3R原则”在日本已经深入人心,现在很少有人随地丢弃大件垃圾,街道更加整洁,废旧家电也物尽其用。

以《家电循环法》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日本政府又顺理成章节地提出了《汽车循环法案》。作为一个汽车大国,日本生产的名牌汽车销往世界各地,国内市场也很大。全国拥有七千多万辆汽车,每年淘汰上百万辆,如果驱车前往东京郊区,经常可以碰到废汽车堆积而成的小山。《汽车循环法案》的目的就是要变废为宝。

5.请对下面几则材料进行探究,把你的发现写下来。(4分)

材料一:纽可伦发明了抽水式汽轮机;瓦特研究了纽可伦的发明,但没有沿着他的这条路往下走,而发明了热蒸汽机;狄塞尔研究了瓦特的外燃机原理,也没有沿着瓦特的思路研究下去,而发明了内燃柴油机。

材料二:牛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科学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牛顿的一生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光学环、光微粒说、冷却定律以及微积分。然而到了晚年,他的研究陷入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学说的范畴而不能自拔。他花了10年时间来研究上帝的存在,结果自然毫无所得。

材料三: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发现一:

发现二:

6.“诸子百家”是指我国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名家的公孙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仲尼中学初三年级开展了“初识诸子百家”的主题探究学习活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活动结束后,张行同学根据诸子百家的思想,已经拟好

{《名著导读》演讲稿}.

了下联。请你根据上联提供的内容拟一个上联。(4分) 上联内容:儒家的圣人孔子主张仁政教化,亚圣孟子宣扬性善学说 上联:

下联:道家老子庄子从法自然追求虚无

(2)请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下面“诸子”中的一位。(4分)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 公孙龙

示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深远,请写出两句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的诸子的名言,并注明诸子的姓名。(4分)

(4)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因在中央电视台“百

家讲坛”讲授《论语》而在全国引起哄动。人们尊称她为“学术

超女”,纷纷抢购她编写的《〈论语〉心得》。针对这种“追星”现象,你有什么看法?(50字以内)(4分)

七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答案

《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一、在进入初中的第一节班会上,为了让同学们认识你,请用100字左右进行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王旭阳 ,今年岁,我平时喜欢看书,打乒乓球,下象棋,我最擅长于打乒乓球了,小学时曾获得过学校乒乓球冠军,我是个 热爱班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喜欢交朋友,小学老师说我是个粗心大意的学生,我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希望能和大家成为朋友,谢谢!

二、如果让你竞选班长,你准备如何向大家推荐自己:(试拟竞选班长演讲稿)

尊敬的郑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个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美好季节里。我想竞选班长。我会团结同学,热心帮助同学,积极管理班队事务,做老师的好帮手。如果我当了班长,我会全心全意地为同学们服务,我会带

领班级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比如春季运动会、拔河比赛、文艺汇演等,提高同学们各方面能力,加强班级内同学的团结及凝聚力。我会协助班主任,和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奋斗,把我们班建设成为学校最优秀的班级,使全校师生人人竖起大拇指。

三、模拟面试:(应聘小记者) 考官:

1、你认为作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2、你怎样证明你能成为优秀小记者?

3、在如海的书籍中,哪本书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应聘者:

1、我个人认为,记者,是一个神圣而又危险的职业。自己发出的报道都有可能对他人的身心造成伤害。而遇上蛮横不讲理的人,

更要小心自己的安全。而作为一位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职业道德。不论是大记者也好,小记者也好,不能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歪曲报道。

2、我之所以来应聘当记者,自然有信心,有能力做好一名记者。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写作能力也不错,自认为具备了做一名小记者的条件。我的爱好也很广泛,滑冰,乒乓球都是我的拿手好戏。我平时开朗,为人大方,做事喜欢在老方法的基础上尽力创造出自己使用得得心应手的新方法,从而提高做事效率。 3、《最感人的102个真情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我已读过很多遍,但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再翻开看看,去体会故事中的亲情

《名著导读》演讲稿篇二

名著《朝花夕拾》精彩讲课稿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导入:师:瞿秋白 :“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狼。”而且鲁迅也承认,说对,我是狼,“痛苦时索性躺在荒山里,在草莽中,舔着自己的伤口。”还有人说鲁迅先生是一把匕首,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锋利的尖刀。 鲁迅是__。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人”的角度,通过解读他唯一的一部散文集《朝花夕命轨迹拾》来走进鲁迅的人生。板书:生生命轨迹。 ....二、写作背景简介:

三、新课: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同学们共同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哪些细节?

小结:文中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我们太远?谁说我们不再需要鲁迅了?他的童年不正是我们孜孜追求的吗?

过渡语:当然,鲁迅的童年也不都是无忧无虑的,他也有自己的烦恼,请大家看《五猖会》。

2、《五猖会》: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和封建家长制的不满和批判。

3、《二十四孝图》:“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在幽默,诙谐并且带有讽刺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鲁迅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师:那是否说我们当今社会就不需要“孝”了呢?我们一直在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我们怎么做才是孝呢? (解析:诧异而不是

怨恨,学生解释:诧异就是感到惊奇或奇怪,而绝无怨恨。)

倡导“孝”,但不是愚忠,不是愚孝。鲁迅是孝子。

4、《父亲的病》:从文中可以看出旧社会中医的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罪恶,还可以看出鲁迅对父亲最深切的爱。(《遥寄心书》)

鲁迅一生最大的痛就是父亲被庸医所误却无能为力;他最大的悔就是不该在父亲死后大哭大叫,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他后来东渡日本选择了学医,过,迷惘过……5、鲁迅思想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文中主要写了促使鲁迅思想转变的哪两个事件?在你的阅读经历中,你还看到鲁迅笔下塑造了哪些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当下社会中还有这样的中国人吗?鲁迅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我们还需要鲁迅吗?”

他说“

”他 四、小结:1·猫·》《 无常》《 琐记》《范爱农》等五篇,这里有他喜欢的人:“无常”、长妈妈„„有他爱的人:父亲,有他敬重的人:藤野先生和寿镜吾,有他厌恶的人:衍太太,也有他同情的人:范爱农。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对童年的温馨的回忆与对现实的理性的批判。

2、总结名著阅读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鲁迅在1936年的10月19日早上5点25分在上海去逝,享年55岁。他死于肺结核,他的美国好友史沫特莱给他请了一位美国名医,看了他的片子后,医生惊叹到:“你的肺大半已经烂掉了,如果换成一个欧洲人,他早已在五年前就死了,你应该静养。”鲁迅幽默地说:“不必了,既然你无法救治一个已经死《题《《野野草草》》题辞辞————杂杂文文《死死》》,鲁迅生前总说——“赶紧做!”其不工作而多活几年,倒不如赶快工作少活几年的好,因为结果还是一样,多几年也是白活的。”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45分钟?”

五、总结:赶紧去做一个像鲁迅一样的完整的“人”!(畅谈感受)

遥寄心书

敬爱的姥爷:

您好!转眼您离开已三年有余了,不知道遥远的天国是否也曾飘雪,凛冽的寒风是否会刺痛您残弱的双腿?踏上崎岖的山路,清明时节的细雨总是将哀痛的心肠浸透,又将追思的心绪拉长„„

记得,我会长时间地拉着您的手,静听着您吃力而痛苦的喘息,凝望您僵硬的面容,追忆着您曾经对我的好:放学后,一向博学的您总会与我讨论课上的疑难;假日里,外出访友,让我领略太多乡间风情,镌刻下太多童年记忆的依然有您矫健的身影;当然,犯了错误也难免会挨您厚重的巴掌,但嗅着您身上的烟草味,我却能安然进入梦乡„„

但病魔剥夺了您的自由,您从此卧床十多年。殷勤照料的难免是姥姥,儿孙偶尔地奉上美食便已是孝顺,能陪您说说话,看看电视更是对您最大的馈赠。您最后一次发病,便不再说过话,整整二十天的不吃不喝和半昏迷耗尽了所有儿孙的心血。弥留之际,只能靠氧气来拉长残生与即死的距离。三天来的没日没夜却令我冥冥中如罪恶闪现:姥爷,您究竟在等什么?对这世间和生之痛苦您还有什么依恋吗?您真的要家人耗尽所有的牵挂才能欣然离去吗?您完全可以立即断了这口气,既挣脱了痛苦,亦解脱了家人。随即我便惧惮起这大不孝的可怖想法。当次日清晨,我在恍惚中得到您辞世噩耗的时候,这便成了我对于您最大的愧疚!

您了无牵挂地走了,但却留给了我太多的愧怍。您呆坐门檐时,我为何匆匆问候却不曾牵牵您的手?您病卧床榻,颤抖双手找寻香烟时,我为何不曾侍奉您的左右?“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过多的遗憾,我只希求化作涓涓的细流来滋润姥姥未干的河床。她一向刚毅,虽不识只字却深通人理,她喜欢一人独处,不愿给儿女负累。不过您尽可安心,我会常回家看看:牵牵她的手,捏捏她的肩,听听她的唠叨,说说她的故事,看看她的欢笑„„人老了,就是这样容易满足!

姥爷,不知道天堂里的春天是否也有花香?但我相信一定会有最炫丽的阳光!您的好我会永远记在心上,感恩的心田永远不会残荒!

以后每年的清明,我都会抱着鲜花,领上孩子,心念感恩去探访您的宿地,到那时,我要告诉我的孩子:这里埋着我的姥爷„„

姥爷,愿天堂里没有地老天荒,愿仁慈的地母永安您的魂灵!

至爱您的人

不再有雨的清明节

《名著导读》演讲稿篇三

《西方哲学原著导读》讲稿

西方哲学原著导读

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名著导读》演讲稿}.

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如下:{《名著导读》演讲稿}.

一、黑格尔生平与著作简介 0。

5课时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e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1770年8月27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其父是该市税务局书记官。他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曾是一名独身军官,不幸早逝;妹妹终身未嫁,与黑格尔关系比较密切。1783年黑格尔刚十三岁时母亲去世。1785年黑格尔就读于斯图加特市文科中学,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各门功课都很出色,升级考试成绩总是优良,此时虽对近代文学不很熟悉,却通晓古典文学,尤其醉心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黑格尔在中学读书时即养成了独特的习惯,他总是喜欢把书中的精华详细地摘录在活页纸上,然后按哲学、美学、神学、心理学、史学、语言学等诸般学科进行分类,并按字母顺序来编目,然后把所有的摘录都放在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不论要用哪一条摘要材料,他都可以马上找到,这一习惯非常有助于他未来的学术研究,而这些文件夹伴随着这位哲人走完了他严谨治学的一生。

在中学时期,黑格尔表现得谨小慎微,安分守己。虽然对学

过的知识能融会贯通,口才却并不出众,毋宁有点结结巴巴,似

乎显得语无伦次,即便后来在耶拿大学任教时也是如此。1788年10月27日黑格尔进入图宾根神学院,依然勤勉好学,只是变得更开朗和外向,象别人一样吸烟、喝酒和玩牌,在神学院学习期间,对黑格尔影响最大的是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同窗荷尔德林和晚两年进入神学院的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谢林。在这一时期,黑格尔最感兴趣的是政治而不是哲学,他当时对于哲学并没有什么爱好。虽开始阅读康德的著作,但还未能领会批判哲学的革命精神。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更使黑格尔感到欣喜,黑格尔与谢林一齐为之欢呼和深受鼓舞,并共同栽种了“自由树”,共同参加了一个政治俱乐部。这时他们结交的基础是政治而不是哲学。1793年黑格尔结束了图宾根神学院的五年学习,因在此期间受到法国革命和卢梭著作的影响,厌恶教会,不愿从事宗教职业,而是到瑞士伯尔尼去当一名家庭教师,走上了其哲学前辈康德、费希特及随后的谢林都曾走过的相似道路。

在伯尔尼的三年期间,在一如既往地关注法国革命和现实政

治的同时,开始感受到哲学思维的重要性,他重读了康德和费希特的著作,对它们的理解日益加深,并较多地思考了由康德实践哲学、宗教哲学著作所引发的问题,初步尝试进行一些哲学方面的写作(如1793-1794年《人民宗教与基督教残篇》,1795年《耶稣传》,1795-1796基督教的实定性)和1796-1797《德国唯心主义的最早体系纲领》)但并未发表。黑格尔久居异乡,思乡之情日浓,在同窗荷尔德林的帮助下,1797年初到法兰克福

的富商戈格尔家任两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直到1800年。这四年期间,黑格尔仍偏爱政治,对实际政治的参与促进了黑格尔研究实践哲学的兴趣,他研读了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和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逐渐开始了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性思考。1801年1月,黑格尔来到耶拿,同年7月,为在耶拿大学取得讲师席位而提交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公开发表的著作《费希特哲学体系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当时黑格尔31岁。与谢林相比较,黑格尔属于大器晚成。谢林可谓早熟的天才,23岁即成为耶拿大学的讲师,且发表了许多著述,成为大学生崇拜的偶像。从1801年至1807年初,黑格尔由讲师而至副教授,黑格尔在讲授“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哲学的一般体系”、“自然法、国家法与民法”、“思辨哲学的体系”及“哲学史”等课程的同时,开始酝酿、创建自己的哲学体系。1805年至1807年写作《精神现象学》,1807年4月,《精神现象学》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诞生。

1806年10月,由于耶拿被法军占领,黑格尔的家产遭劫,

难以维生,加上其他一些原因,黑格尔只得离开耶拿另谋生计。1807年3月任《班堡报》主编,不到一年,该报遭查封,1808年11月黑格尔只得离开班堡并在好友的帮助下到纽伦堡中学担任校长。1841年秋,黑格尔41岁时才结婚,妻子玛丽??冯??图赫尔出生于一个纽伦堡世家,比黑格尔年轻20岁左右,温柔善

良。在和谐愉快地家庭生活中,黑格尔一如既往地进行哲学研究、并系统地撰写大部头著作。婚后头半年即完成了《逻辑科学》(俗称《大逻辑》),其第一卷关于“客观逻辑”的第一部分“存在论”于1812年出版,第二部分“本质论”于1813年出版,其第二卷关于“主观逻辑”的部分延至1816年才出版。

1816年秋,黑格尔受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夏,黑{《名著导读》演讲稿}.

格尔出版了其大部分内容在纽伦堡时期己基本写就的《哲学百科全书纲要》,此书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这一巨著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完成,代表了他晚年的成熟思想。《哲学百科全书》中的逻辑学部分,后人称之为《小逻辑》,以与纽伦堡时期出版的《大逻辑》即《逻辑科学》相对应。《小逻辑》基本上是《大逻辑》的提要,但《小逻辑》中所增加的“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部分是《大逻辑》所没有的,值得予以重视。

1818年9月,黑格尔到柏林大学担任教授。1820年出版了

《法哲学原理》,该书是黑格尔从早期起就一直对政治、伦理道德、经济、社会历史等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的理论总结,是黑格尔系统论述自己的实践哲学的一部专著。1829年10月,黑格尔59岁时被推选为柏林大学的校长。1831年11月14日黑格尔因患霍乱不幸逝世。

黑格尔去世后,他的《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都先后得到出版。他的朋

友和学生甘斯、享宁、马尔海内克、舒尔茨、霍托、米希勒、费尔斯等还组成了黑格尔遗著编辑委员会,于1832-1845年出版了《黑格尔全集》,后来陆续出版了多种版本的《黑格尔全集》。

黑格尔哲学是康德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完成。他对前人的

思想继续批判性的总结,继承和发展了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唯心辩证法思想,建构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将其贯彻到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内容或基本框架 3―5课时

本部分重点:存在论。 本部分难点:本质论。

黑格尔哲学的总体结构:“逻辑学”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一

个总纲。“逻辑学”的体系是绝对精神在创造世界之前的一个全面的筹划,表现了宇宙的本质和规律,万物都按照这个范畴体系而运动发展;在“逻辑学”的终结处,它凭借自己内在的冲动而“外化”出自然界,把自己展示在外部自然的丰富多采的客观形式中。这种客观形式一方面是内在的逻辑理念在外部自然界中的确证,另一方面是这些逻辑理念的客观的实现,表明它们是“客观的思想”。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无非是以自然界的形式出现的逻辑理念;它正如逻辑理念本身一样,也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上升发展过程,最后从自然界中发展出人和人的精神,然后进入到人类社会历史和精神生活的领域,即“精神哲学”的领域。精神哲学也经历了从主观精神到客观精神再到绝对精神的过程,

《名著导读》演讲稿篇四

美文欣赏活动发言稿

给学生一个平台,还我们一个精彩

——十六里河中学语文活动汇报 2011.3

语文教学需要组织开展许多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们学校根据学生地处城郊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语文,亲近语文,玩味语文,升华语文。我们学校的语文活动最大的特色是与我校的校本课程“美文欣赏”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的校本课程有固定的教材,是由语文老师亲自编选,美文欣赏的文章安排大致分为:“名著导读”、“名家名篇”、“经典诵读”、“时文选粹”四部分,各年级根据情况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初一以经典诵读为主,初二以名家名篇为主,初三以时文选粹为主。美文欣赏教材免费发放给每一名学生,这样更利于学生们学习欣赏的系统性,也便于老师的备课和有序的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下面我代表十六里河中学语文组谈一谈我校围绕“美文欣赏课”开展的几项活动。 第一,名著电影欣赏活动。

为更好的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我们在阅读每篇名著前,先上一个导读课,重视名著阅读起始课的作用。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一般是对名著的简介。然后在班上放映名著欣赏电影,让学生观看,以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然后,指导阅读名著的方法。每个学期组织两到三次,老师有计划的选择名著和同学一同欣赏,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和感悟。然后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每学期抽两三节课进行名著交流活动,每月抽时间让学生交流所读名著,一节课讲名著的精彩章节,一节分析名著人物性格特点,一节交流名著手抄报。在学期末选出本班读书之星。

第二,对联欣赏课。

老师精心搜集对联知识,制作课件,做好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搜集对联,有时也布置相应的上联,让学生思考对出下联,而后拿到课堂展示,以此相互促进,丰富学生的文化常识。

第三,猜成语谜活动。

成语是中华名族寓言宝库中的一朵璀璨的宝石,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成语不但有极强的概括力,而且还有极强的思想性,而且在他们背后隐含着一个个生动感人,精彩绝伦的历史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让学生猜成语,其实就是让学生感悟成语之美,品味成语之魅。把各种成语拿来课堂上让学生竞猜,不仅可以生动课堂,也可以增加语文常识。

第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参加了“宋庆龄杯”诗歌朗诵大赛。

我们从美文欣赏教材中选取一部分经典名篇让学生诵读,老师精心指导,选择朗诵基础好的学生和热爱朗诵的学生组成朗诵社团,定期开展活动。我校王震老师负责朗诵社团的指导,他指导的学生在市中区 “伟人精神激励我们成长”诗歌朗诵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朗诵活动一般每个学期组织一次,选择一个多媒体教室,推荐朗诵水平比较突出的同学参加,可以当作一种欣赏课。

此外,结合我们的《旭日》校刊,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的作文大赛。

每年一度的“旭日杯”作文大赛已连续举办了十届。今年大赛主题与市中区“哥白尼”杯“我心中的班主任”作文大赛主题接轨,涌现了不少佳作,有5人获一等奖,多人获二等奖。

今年我校又把“书法”列为“校本课程”,这必将提升我校学生的书写水平,改变书写不佳的现状。

以上就是我校在语文活动方面做的一些工作,我们最大的感触是“老师给学生一个平台,学生会还我们一个精彩”!

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同时我们在工作中也有许多的困惑,我相信通过我

们的努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会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名著导读》演讲稿篇五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 相关论著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演讲稿}.

10本论著的内容介绍和书评

1. 《文化社会心理学》

内容介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不同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地彼此联系在一起。然而,究竟什么是文化?似乎所有心理过程都包括文化,但文化的心理后果能否被科学地加以研究?文化与心智互相构成,但以何种方式进行?人类为何需要文化?心智的演化如何使人类文化的发展成为可能?文化参与如何改变心智,而心智又如何处理和应用文化?文化如何变成了一种资源,帮助人们追求他们珍视的目标?文化如何成为自我的组成部分?文化旅行者如何驾驭不同文化,又如何协调多元文化认同?

书评:本书的作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将看似无关的研究证据整合为一套连贯一致的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本书语言通俗,叙述生动,引领读者畅享知识之旅,纵览心理学、人类学和同源学科领域中引人入胜的研究文献。

2.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西方文学十五讲》

内容介绍:内容纵横上下三千年,横跨欧美两大洲,涵盖了从古希腊至今西方文学发展的主要思潮及各个时期最具经典性的作家和作品,从心灵深层揭示了西方文学生生不息的运动历程。

书评:行文生动活泼,富于诗意和哲理,读者能从愉快的阅读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与对于当代人生存环境和意义的思考。

3. 《西方文学经典导读》

内容介绍:本书共分两编,一编为9个单元,主要介绍从古希腊到19世纪西方文学的概况。二部分为9个单元,主要介绍20世纪西方文学,其中涉及西方现代文学中的主要文学流派。

书评:冉东平所著的《西方文学经典导读》共分为两编,一编为9个单元,主要介绍从古希腊文学到19世纪西方文学的概况。这一部分内容属于西方传统文学,文学的基本走向是沿着古希腊的世俗文化精神和古罗马时期形成的基督教文化精神向前发展;近三千年来这两种文化精神对后世西方文学影响深远,使西方传统文学在思想和精神上具有继承性和一脉相承的特点。

4. 《永远的乌托邦》

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内著名的外国文学研究专家郭宏安、吕同六、陆建德、叶廷芳、徐葆耕、张隆溪等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关于“世界文学名著导读”演讲的精选。

书评:演讲者结合各自的阅读经验,从不同的切入点对《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简•爱》、《雪国》、《老人与海》、《百年孤独》等世界文学名作重新诠释和剖析,引领读者深入其堂奥。收入本书的演讲稿均保留了作者演讲的个人风格,语言生动。本书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5. 《大作家·小读者》

内容介绍:收录的各篇文章所讨论的西方文学作品,绝大多数出自一流作家之手,或在广大读者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其他各类国际性的文学大奖。

书评:以讨论作品为中心,通过对作品本身的仔细阅读来加深对作家本人的全部创作的了解以及对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的了解。

6. 《外国文学史》

内容介绍:涵盖的时间范围,上自西方文明初露的古代希腊,下迄文化繁复多元的当代欧美。既包括了不同时期的一系列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

书评:囊括了彪炳于文学史册上的众多经典作家及其经典作品,并力图揭示具有相同文化底色的欧美文学传统发生、演变的规律。

7. 《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

内容介绍: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荷马或但丁,乔叟或拉伯雷,阅读他们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书评:本书作者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曾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及纽约大学,是美国著名文学教授、批评家、美国学术院院士。上世纪80年代末,他的有关学说已经被介绍到中国大陆,就是他那本著名的《影响的焦虑》(The Anxiety of Influence)。布鲁姆认为,莎士比亚构成了一切正典的标尺。本书所选26人中的乔叟和但丁在莎士比亚之前,但此两人的地位是根据他们对莎士比亚的影响而确立的。在莎士比亚的巨大影响之下,后人们怎样才能确立自己的地位呢?换句话说,他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也得以进入“正典”之列呢?答案是某种“陌生性”(strangeness,其实还是台湾译本的译法“疏异性”更准确)。陌生性是文学作品赢得正典地位的原创性指标之一。在莎士比亚的巨大阴影之下,不竭力抗争,不强行疏远和变异,就将无以自立。本书从头到尾贯穿着对文学的悲观情绪。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布鲁姆的“正典”和“疏异性”理论,而是布鲁姆对文学极度悲观的态度。本书从头到尾贯穿着悲观情绪,这仅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第一章的标题是“经典悲歌”,末章标题则是“哀伤的结语”。布鲁姆认为现今的状况是“低劣”的,是“万物破碎,中心消解”,今日的学术界“已经变得走火入魔了”,他抱怨周围“全是些哗众取宠的教授,法德理论的克隆,各种有关性倾向和社会性别的意识形态,以及无休止的文化多元主义”,这使他感到文学研究的分崩离析已经不可避免。而时尚的MTV、饶舌乐、电脑和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注意本书初版于1994年,那时这些空间形态还很初级)等“声像文化”,当然也让布鲁姆十分厌恶,只有当想象到约翰逊博士或乔治·艾略特如果见到这些玩意儿时必会“加以嘲笑和拒绝”,才能给他一点安慰。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个由知名教授接受媒体提问的聚会,主题是书籍与阅读。我发现弥漫在那个聚会上的气氛,倒是与布鲁姆的悲观情绪十分合拍。教授们纷纷哀叹如今的年轻人不肯读书了,至少是不肯读经典了,他们只读那些“拜金和媚俗”的垃圾书籍,只肯“读图”,要他们用“兰”

字组词都不会,等等。看来这种对世风日下的哀叹,本身就是相当时尚的,而且是“与国际接轨”的。不过,悲观与否,取决于个人的性情和立场,并非完全听从理性。乔治·艾略特若生活在今日,面对流行艺术与网络世界,未必真的会像布鲁姆所希望的那样“加以嘲笑和拒绝”,说不定还会乐此不疲呢。布鲁姆只能告诉读者:我读了些什么,以及哪些书籍值得去重读。学者固不能媚俗,但也不能反过来“媚雅”。雅俗之间,学者的立场,不妨借用孟子所说的“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即学者根据自己的性情和操守治学,是雅是俗,时尚与否,皆非我所虑也。有一天时尚忽与所治之学合拍,不妨听之;又一天时尚忽与所治之学远离,依然听之。也就是类似于庄子所言“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境界。因此,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一书结束时说,“要告诉你们的,既不是读什么也不是怎样读,我只能告诉你们我读了些什么,并且哪些书籍值得去重读”,也还算是合情合理的。至于布鲁姆告诫说“经由阅读而面对伟大,是一种私密而费时的过程,也无法融入批评的时尚。现在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过时”,虽然抱怨“过时”还是有些意气用事,但也不无道理。在如今这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时代,要静下心来进行真正的“面对伟大”的阅读,有几人能做到?

8.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内容介绍:本书初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评论西方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作者将起自俄国形式主义的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革命梳理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据1996年第二版译出,新版增加了长篇《后记》,概括了此书初版13年以来西方文学理论领域中所发生的主要变化。

书评:印象中,特雷•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国内还有另外两个不同的译本,它们分别被翻译为:《文学原理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刘峰等译)和《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王逢振译)。这次北京大学采用的是伍晓明先生译本,最早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出版。作为当今英国最负盛名的文学批评家、文化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雷•伊格尔顿和美国的另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分居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两极。仔细的考察他们的不同时期的理论转向还真的能发现许多的相同点,比如,两人都是从文学研究入手逐步进入当代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领域;两人都以较大的热情投入了国际性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争鸣;并且两人都积极投入当代文化研究的大潮之中。但是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也是非常的显著,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反映他们不同的著作中,詹姆逊的著述风格多倾向于建构方面,在后现代的一系列的论争中多主张积极的对话,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而伊格尔顿的著作中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方面,他的特色是很少建构宏大的理论体系,批判多辛辣尖锐,但不乏理论的深度和学识,也许正是这种个人风格方面的原因,再加上他特意的“论著通俗化”倾向,这本《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一直让我爱不释手。在书中,伊格尔顿大致的梳理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的发展,先从俄国的形式主义开始,依次新批评理论、现象学理论、阐释学理论、接受理论、结构主义理论、符号学理论、后结构主义理论以及弗洛伊德开创的精

神分析理论。这些在二十世纪不同时期把持文学理论界的各种理论流派都对当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功绩不可抹煞,但是伊格尔顿还是用他特有的敏锐和挑剔的眼光察觉出了这些理论流派的偏颇之处。他在序言中说:“如果人们想为20世纪文学理论的重大变化确定一个开始的时间,最好是定1917年,这一年,年轻的俄国形式主义者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发表了他的拓荒性论文《艺术即方法》(Art as Device)。”这似乎是一个心领神会的信号,对于二十世纪的文学理论而言,俄国的形式主义及其相关的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对他们的影响可以说致命的。也许可能对于某些文学理论流派而言,他们看似没有直接的受到俄国形式主义和索绪尔的影响,但是分析他们的理论手法和特点,却总是不谋而合。这点让那些自鸣得意的所谓的原创性理论家目瞪口呆。本书虽然看似侧重对二十世纪的几种主流文学理论进行梳理,但伊格尔顿在对这种理论进行简单介绍的同时,暗中已经对其进行了解构。这种“解构主义”的分析文本的方式成为了书写本书的一大特色,并贯穿了本书的始终,对所有的文学理论流派的评价都毫不留情。以新批评理论为例,新批评理论虽然提倡对文本的“细读”,认为诗或者文学的文本是一个自足的、封闭的、完整的个体,看似不受外界文化氛围和环境的影响,但是这不过是那些文学研究者的“学术神话”罢了。实际而言,新批评理论正是对十八、十九世纪环境变化或者说政治变化的一个曲折反映,它所承担的文学的教化功能不但没有日渐的消弱,反而作为一种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日益的加强。伊格尔顿自始至终分析新批评理论出现的同时,都在不动声色的分析外界政治形势相应的变动,这种变动不仅十分的一致,并且十分的合拍。文学研究献媚似的,用自己的分内之事,忧虑着国家和政治统治。所谓的“细读”说穿开来不过是那些理论研究者的痴心妄想罢了。法国结构主义者罗兰•巴特有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文本的快乐》,主要就是提倡说如果无法用明确的意义抓住作品,读者就可以“尽情享受挑逗人的符号滑动和浮沉不定、撩拨人的意义闪现”,和文本中的语言肌理进行一场众神的狂欢盛宴。但是伊格尔顿的对此的分析是:这种文本中结构的狂欢不过是法国1968年法国学生街头动乱的一个缩影。他们无力打破国家权力的结构,但是发现颠倒语言的结构还是可能的。学生运动日渐地从街上消失,他们被驱入了地下,转入了话语领域。对伊格尔顿而言,本书想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所谓的“纯文学理论”不过是一种学术神话,根本不可能存在。他的目的不过想表明,我们的文学理论一直和我们的政治相关,“在本书中,我从头到尾都在试图证明,现代文学理论的历史是我们时代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史的一部分”。他继续一针见血的指出要点,“文学理论不应因其政治性而受到谴责,应该谴责的是它对自己的政治性的掩盖和无知”。这种论调让我想到了开头提到了另一位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家詹姆逊在他的一篇名为《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的论文当中,所提到的一个重要论点:所有的第三世界的文学文本均带有寓言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毫不例外的把这些文本当作民族寓言来读。在他看来,第三世界的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就在于时刻处在与第一世界文化帝国主义的生死搏斗中。这种令人丝毫不能质疑的观点和伊格尔顿的政治性的文学批评如出一辙,口气让人绝望。他们所提倡的政治性的文学批评也许仅仅比较适合西方的文学理论的发展,而对于国内一直深受政治意识形态迫害的文学批评来说,非但不能矫枉过正,反而可能愈陷愈深。对于刚刚走出革命和政治意识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来说,我反而觉得

那些“纯文学理论”的提法比较符合我们现阶段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

9. 《西方人文历史名著导读》

内容介绍:希望帮助同学们和广大文学爱好者快速选读,更准确有效地进入文学艺术的氛围,感受文学无穷的魅力。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文学是美好而迷人的,它揭露生活的丑恶,也呈现人生的美好。“科学”与“文学”是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它们是互补而又不能互相代替的,绝不能用研究科学的眼光、方法去读文学作品。包括文学阅读在内的文学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感受“艺术的魅力”,开发“想象力”,培育“炽烈”的情感, “博大”的情’怀,学会以审美的眼光去读作品、看世界。

书评:经典作品是指那些能产生特殊影响的、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籍,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宝贵的人生经验。名著是有价值的出名著作。它超越每一个人的头脑,让人钻研不尽,是启发智慧永不枯竭的源泉。伟大名著是永远属于当代的,它们永不会因思想的变迁或学术见解的改变而显得过时。所以,经典与名著是人类文明的积累和文化思想的结晶。它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对人类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它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验,并得到了众人的认可。概括地说,它是超时代、超种族、超文本的作品。从这一意义来说,它们不仅仅是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的作品,更是“人学”作品。

10.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

内容介绍:本书以时代进程为序介绍了白古代至20世纪外国文学发展,演变情况,每部分均以文学史为脉络,选编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每章既概括了各个时期文学及各种文学流派的历史文化背景、思想倾向、艺术特征,又比较深入地对诸如荷马史诗、《旧约》、《哈姆莱特》等名著进行导读,点评,使读者通过对众多作家和大量作品的阅读欣赏体验,进而把握一个时期乃至外国文学发展的基本风貌,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书评:选取了大量经典文学著作,旨在把有价值的、经典的名著推荐我们,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中外名著思想的精华,从而领略大师们语言的光辉,用心感悟人间的真善美。

上一篇:ted演讲稿百度云
下一篇:三德演讲稿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