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最高院工作报告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2-01-28 点击:
1980年最高院工作报告篇一
历年政府工作报告(1954年-2013年)
历年政府工作报告
195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1 195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16 -
195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55
195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68 关于一九五八年度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 ............................................... - 89 - 195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106 - 196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126 - 196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 - 133 - 197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147 - 197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152 - 197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172 - 198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190 - 198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200 - 198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221 - 198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240 - 198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255 - 198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268 - 198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277 - 198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294 - 198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308 - 198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328 - 199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345 - 199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363 - 199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381 - 199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392 - 199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405 - 199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415 - 199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426 - 199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439 - 199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450 - 199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462 - 200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473 - 200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484 - 200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495 - 200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505 - 200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521 - 200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534 - 200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548 - 200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563 - 200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577 - 200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593 - 201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 - 605 -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 - 619 -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 - 619 -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 - 619 -
195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1954年5月2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各位代表:
我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听了刘少奇同志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并进行了三天的讨论以后,已经光荣地完成了一件历史性的工作,通过了我们国家的根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接着,又通过了几个重要的法律。现在,我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
我国伟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面,最后也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并且巩固我们国家的独立和安全。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在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二年间,中央人民政府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先后完成了全国大陆的统一,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广泛的和深入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和各种民主改革运动,恢复了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着重地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和各种类型的合作社经济,初步地调整了公私营工商业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随后,从一九五三年起,我国就开始了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着手有系统地逐步地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 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全部工作现在还没有最后完成,对于计划的许多细节还在进行补充和修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方针是大家已经知道的,这就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份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第一个五年计划所以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即冶金工业、燃料工业、动力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和化学工业,这是因为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整个工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国防力量的发展,并且归根结底,也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当然,重工业需要的资金比较多,建设时间比较长,赢利比较慢,产品大部分不能直接供给人民的消费,因此在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期间,虽然轻工业和农业也将有相应的发展,人民还是不能不暂时忍受生活上的某些困难和不便。但是我们究竟是忍受某些暂时的困难和不便,换取长远的繁荣幸福好呢,还是因为贪图眼前的小利,结果永远不能摆脱贫困和落后好呢?我们相信,大家一定会认为第一个主意好,第二个主意不好。
我国在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二年迅速地完成了工业恢复的任务,在恢复期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三十六点九。在建设期间,工业发展的速度当然要低些,但是一九五三年工业总产值仍然比一九五二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三。一九五四年预计现代工业的总产值将等于一九四九年的四点二倍,如果再加上农业和手工业,那么今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将等于一九四九年的二点二倍。这样的发展速度,在旧中国是不能够设想的。
拿几项最重要的工业产品的一九五四年预计产量来同一九四九年产量比较一下,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的
动人的数字:电力一百零八亿度,等于一九四九年的二点五倍;原煤八千一百九十九万吨,等于一九四九年的二点六倍;生铁三百零三万吨,等于一九四九年的十二点四倍;钢二百十七万吨,等于一九四九年的十三点七倍;金属切削机床一万三千五百十三台,等于一九四九年的八点五倍;水泥四百七十三万吨,等于一九四九年的七点二倍;棉纱四百六十万件,等于一九四九年的二点六倍;机制纸四十八万吨,等于一九四九年的四点五倍。当然这些产量还是很少的,但是它们的增长状况表明,只要坚持努力,我们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在工业的发展中应当指出三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第一是现代工业的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在一九四九年,这个比重大约是百分之十七,而在一九五四年预计将近百分之三十三。第二是生产资料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一九五四年消费资料的生产将等于一九四九年的三点一倍左右,而生产资料的生产却将等于一九四九年的五点七倍左右。生产资料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在一九五四年将由一九四九年的百分之二十八点八上升为百分之四十二点三。第三是国营、合作社营和公私合营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由于国营工业和合作社营工业一年一年壮大,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开始成批地转为公私合营工业,这一比重在一九五四年预计将由一九四九年的百分之三十七增加到百分之七十一左右。这就是说,没有转为公私合营的资本主义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只占百分之二十九左右了。
这些统计表明我们的国家正在向着工业化的目标前进,正在向着社会主义的目标前进。
我们原有工业的基础虽然薄弱,却是目前我国工业产品、工业利润和工业人才的主要来源,忽视这个基础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地和工业企业,发挥它们的潜在力量,增加生产品的产量和品种,使它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培养人才和供应设备,并且供应人民的需要。但是我国原有的工业究竟是非常落后的、零散的、不平衡的,因此,为了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就必须主要地依靠新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建设。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和改建的重大工业建设项目约有六百个,大家所知道的苏联协助我国建设的一百四十一个项目就是其中的骨干。在这些项目中,有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有色冶金企业、煤矿企业、石油企业、各类重型机器制造厂、汽车制造厂、拖拉机制造厂、飞机制造厂、电力站、化学工厂等。这些建设项目的完成将使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大大地提高一步,使我们可以自己生产冶金设备、发电设备、采油设备、锻压设备,自己生产汽车、火车头、拖拉机、飞机,并且将使我们有新的工业区域和工业基地,使我国目前工业分布上的不合理状态开始发生变化。这些项目的大部分将在一九五八年完成,少数需要将近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九五三年全国完成的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较一九五二年增加了百分之九十六,一九五四年计划的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又比一九五三年增加百分之二十八。一九五四年新建、改建和续建的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共有三百个,预计在本年内可以有五十一个重大项目完成建设。在苏联协助我国建设的一百四十一个项目中,已全部或者部分完工并投入生产的有十七项,包括鞍山钢铁公司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薄板厂,阜新的海州露天煤矿等;正在施工的有三十四项;其余都正在设计,不久就可以开始施工。
根据上述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逐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规定,关于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规定,关于优先发展国营经济、鼓励和指导资本主义经济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定,并不是空谈,而是我们正在实现着的活生生的事实。全国的劳动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英勇奋斗,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祖国的面貌。我们一定可以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有计划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建设对于我们是一个完全新的课题,我们必须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从最近{1980年最高院工作报告}.
几年的事实看来,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是有进步的。我们的工业管理的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各工业部门在实行计划管理、建立责任制度、改进技术领导、扩大地质勘探力量和基本建设力量等方面都得到了许多成绩和经验。广大的职工群众开展了蓬蓬勃勃的增产节约运动和劳动竞赛运动,在技术上也有了不少的发明和创造。依靠管理人员和职工群众的共同努力,一九五三年国营和公私合营工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了百分之十三,同年中央五个工业部的产品成本比一九五二年平均降低了百分之三点二。
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自满。我们既然是在开始学习,必然要遇到许多困难,而且已经遇到不少困难。我们还必须克服许多工作上的缺点。我们的年度计划并不是都完成了。例如一九五三年中央六个工业部的基本建设计划就只完成了百分之九十四点三。水力涡轮、原盐和糖的生产计划没有完成。没有完成计划的建设单位和生产企业更多。例如根据重工业部的检查,重工业部一九五三年总的产值计划是超额完成了,但是它所属的生产企业却有百分之二十五没有完成计划;并且,如果从生产总值、成本、利润、劳动生产率四种指标来检查,全面完成四种计划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三十。此外,有些企业的计划定得过于保守,很容易超额完成,失掉了指导生产的意义。最突出的如沈阳染料厂一九五三年竟完成了利润计划的百分之五百以上。这些严重的情形在其他的工业部也同样存在,有的甚至更严重。我们必须用极大的努力来改变这些情形。
目前工业方面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计划性不足。我们现在还有许多计划不够准确,不够完整,常常互相脱节,并且常常变动。很明显,这里有很多客观的困难不容易在短时期内克服。但是毕竟有不少供应、生产、销售之间的不平衡,不少产品的品种、规格的不合需要,不少建设工作中的勘探、设计、施工的不能衔接,不少交通运输、工业城市规划和工业建设的不相配合,是由于主观努力的不足和工作中的错误而来的。这方面的状况必须尽可能改善,以减少国家的损失。各个企业、各个主管部门和国家的计划统计机关必须系统地全面地研究生产和需要的情况,研究建设工作中各个环节的情况,进行反复的周密的平衡和计算,加强各有关部门相互的配合和协作,并充分地吸收广大的职工群众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规定各种指标,订出先进的确实的计划。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还必须进行深入检查,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以保证国家计划的全面的完成。
工业方面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由于许多部门和企业不重视节约资金、不重视管理财务成本而形成的巨大的浪费。人民日报最近发表过太原热电站建设工程中的浪费情况,就是一个惊人的例子。这个工程因为盲目采购材料而积压资金一百四十四亿余元,因为没有及时向国家申请调拨物资损失二十五亿七千多万元,因为材料使用的浪费损失十八亿余元,因为劳动效率过低损失二十三亿五千多万元,因为工地临时建筑标准过高浪费二十三亿元,而因为工地物资散失和购置家具的浪费所造成的损失还不在内。这种情形在目前的基本建设工程中还远不是少数。不少的基本建设工程还没有规定适当的建设标准,而不少城市、机关、学校、企业又常常进行一些不急需的或者过于豪华的建筑,任意耗费国家有限的资金。许多工业企业在生产中由于管理机构庞大、管理不善、原材料使用不当、劳动组织不好、劳动纪律松懈、产品质量低劣、对生产安全注意不够等项原因也造成国家的浩大损失。按一九五四年的计划指标计算,单是中央的六个工业部加上地质、建筑工程、铁道、交通、邮电、林业六个部,只要降低基本建设的建筑安装成本的百分之一,就可以每年为国家节约二千八百亿元;中央和地方的国营工业的生产成本只要降低百分之一,就可以每年为国家节约八千四百亿元;中央和地方的国营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只要提高百分之一,就可以每年为国家增产一万六千亿元。因此,为了增加国家资金的积累,为了消灭浪费,一切国营企业和建设单位必须全面地完成和争取超额完成国家的计划,贯彻经济核算制,建立严格的节约制度,力求降低成本。
技术力量的不足和技术管理的不善,也是工业方面的重要问题。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就没有现代化的工业。我国工业中原有的技术力量很弱,我们现有的高等学校所能培养出来的技术干部,在数量上、门类上和质量上都还不能在短时期内满足工业和基本建设的需要。在这个情况下必须更加合理地有效地使用和
1980年最高院工作报告篇二
2014年度经营工作报告
2014年度经营工作报告
“XXXX”三期项目自2011年开工建设以来,经过2012年的全面建设和2013年的工程收尾,至2014年进入全面交付使用阶段。“XXXX”项目是公司在建唯一房地产项目,也是公司唯一主业项目。该项目肩负着公司发展的重任。
“XXXX”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全面竣工及销售良好直接关系到后续项目的开发,是公司主要盈利项目,也是公司的主要融资平台。因此公司2014年度主要围绕上述功能展开工作。
公司2014年度经营计划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一、 工程建设计划完成情况
1、由于西侧道路未施工完成,致使红线内铺装工程和绿化工程未完成,西侧主入口未能通车开放。
2、门窗质量问题全面处理完成,下半年很少接到类似投诉。
3、消防验收工作全面完成,但完成日期较滞后。
4、工程质量问题发现后随时解决,小区变压器、电梯、水泵及消防系统运转正常。
5、6月30日前将三期项目向物业公司全面移交,积极配合物业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工程结算计划完成情况
1、“XXXX”工程结算除一标段由于施工方原因未审定
以外,其他工程项目结算全部完成。
2、工程建设成本核算已完成。
三、销售工作完成情况
1、全年销售任务6000万元,实际完成4131.22万元,完成68.9%。全年回款任务7000万元,实际回款5452.96万元,完成任务的77.9%。其中销售住宅24套,销售面积3210.9平米,合同额1154.1211万元;商铺31间,销售面积4644.51平米,销售额2946.0185万元;车库1间38.85平米,销售额31.08万元。
2、招商情况:全年租赁面积4033.44平米,全年已收租金92.19万元。
四、财务工作及财务状况
2014年度完成了XXXX项目的土地增值税和所得税的清算。在资金回笼、资产盘活、贷款融资、合理避税等方面成效显著。
1、2015年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08.23万元;房屋租金收入92.18万元。
2、管理费用支出400.96万元,其中管理人员工资172.46万元,员工福利费1.57万元,业务招待费22万元,差旅交通费18.6万元,车辆使用费31.91万元。{1980年最高院工作报告}.
3、销售费用120万元,其中广告费用80.4万元。
4、财务费用343万元,其中利息支出282万元。
五、行政管理工作:
1、二级开发资质如期完成,且花费较少。
2、各项具体工作完成较好,但车辆管理存在一定问题,需加强管理。
六、住宅及商业交付使用情况
1、交付住宅:2014年交付 140 套。
2、交付商也:2014年交付 15 间。
总之,在过去的2014年,恒远地产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努力工作。有成绩也有不足,有汗水也有泪水。请集团公司领导及同仁们给予客观评判。
报告人:XXXX
1980年最高院工作报告篇三
基金会2015年度工作报告(已填写)
(山西省大爱慈善)基金会 2015年度工作报告
本基金会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编制( 2015 )年度工作报告。基金会理事会及理事、监事保证年度工作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和完整,并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
法定代表人签字: 基金会印章:
(说明:法定代表人签字必须由本人手签,不接受电子签章等其他非手签格式) 目录
一、基本信息
二、机构建设情况
(一)理事会召开情况 (二)理事会成员情况 (三)监事情况 (四)工作人员情况 (五)内部制度建设情况 (六)党组织建设情况
(七)年度登记、备案事项办理情况{1980年最高院工作报告}.
(八)专项基金、代表机构、持有股权的实体及其他内设机构基本情况 三、业务活动情况
(一)接受捐赠情况、大额捐赠收入情况 (二)募捐情况(公募基金会填写) (三)公益支出情况 (四)业务活动情况
1、本年度公益项目开展情况
2、本年度开展的援助西藏自治区及四省藏区的有关活动情况 3、下年度计划开展援助西藏自治区及四省藏区的有关活动情况 4、涉外活动情况
(五)重大公益项目收支明细表 (六)重大公益项目大额支付对象 (七)委托理财 (八)投资收益
(九)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 (十)应收账款及客户 (十一)预付账款及客户 (十二)应付账款 (十三)预收帐款 (十四)工作总结 四、财务会计报告
(一)资产负债表 (二)业务活动表
(三)现金流量表
五、接受监督、管理的情况
(一)年检情况 (二)评估情况 (三)行政处罚情况 (四)整改情况
六、履行信息公开义务情况
(一) 在登记管理机关指定的媒体上公布2014年度工作报告摘要 (二)在其他媒体上公布2014年度工作报告全文 (三)发布募捐公告(公募基金会填写) (四)公布内部管理制度 (五)公布公益项目收支明细 (六)公布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
七、年度报告审核意见
(一)业务主管单位初审意见 (二)登记管理机关年检结论
说明:
1、基金会的住所填写能接收邮件、信件的实际办公场所。 2、现任国家工作人员按照民函[2004]270号规定执行。{1980年最高院工作报告}.
二、机构建设情况 (一)理事会召开情况
本年度共召开(1)次理事会
(二)理事会成员情况
1980年最高院工作报告篇四
回顾80年历程稿
回顾奋斗历程 珍视辉煌业绩 坚持八十年社会实践的基本经验
一、八十年曲折而又光辉的奋斗历程(包括建国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哈尔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把半个世纪遭受奴役的巨大伤痛,化作建设新中国的强大力量,在这块千疮百孔、满目苍痍的土地上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使哈尔滨在短短的五十多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
建国前七年,是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31万哈尔滨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面对重重困难,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积极参加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大力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开展了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和“五”反运动,进行了“整党整风”,并从1953年到1956年,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轴承厂,第一工具厂等16个工厂企业由辽宁北迁到哈尔滨,改变了哈尔滨的工业结构,重工业比重由1949年的18%上升到32%,增强了哈尔滨的经济实力。“一五”时期,哈尔滨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苏联援助我国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哈尔滨占13项。这一期间,国家大量投资,新增固定资产相当于1952年底全市固定资产原值的6.5倍。经过几年的建设,以哈尔滨“三大动力”厂为首的一大批以比较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结束了我国不能自行设计制造成套电站设备的落后局面,打下了哈尔滨市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使哈尔滨由典型的消费城市,迅速成为以机电工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兴工业城市。
经过“一五”时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哈尔滨市在发展速度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提前完成了计划。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96亿元,在北京、上海等15个城市中的位次由11位越居第4位。工业总产值达到10.7亿元,年均递增16.1%,比1949年增长11倍。工业生产在全国各大城市的位次跃居第七位。“一五”时期作为哈尔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时期,为哈尔滨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二五”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哈尔滨市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经历了一段“马鞍形”的道路。1958年头几个月,哈尔滨市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小型工业和街道工业发展较快,地方国营工业尤其是轻工业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自1958年9月开始,在城乡全面掀起了以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高潮,给哈尔滨经济和各项事业带来很大损失,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尽管产值一度上升,但却使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更加不合理,全民所有制经济比重增大,集体所有制经济比重明显缩小,其它经济成份几乎完全消失。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农业遭受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迫使“二五”时期的后两年不得不把速度降下来。至196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有10.55亿元,只比1957年增长了1.9%;农业总产值1960年以后连续3年下降,同1957年相比下降了14.8%。
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以后,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1964年国家对哈尔滨实行计划单列,此决策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1965年,哈尔滨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9.84亿元,比1962年增长80.4%,平均每年递增21.9%,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给哈尔滨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给各项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极度膨胀,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这十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只相当于“一五”和“二五”期间投资总额的34.3%。生产发展缓慢,市场供不应求,城市待业青年大幅度增加,城市建设的欠帐越来越多,职工和农民收入日渐减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1976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比1966年下降5.4%,文化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
在这场动乱中,哈尔滨的广大干部和群众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作了坚决斗争。哈尔滨市的国民经济虽然蒙受严重损失,仍取得了一定进展,从1966年到1976年,全市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农业增长3.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3%。
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头两年,国民经济虽有恢复,经济形势依然严峻。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市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组织全市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基础上,在政治、思想、组织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平反后冤假错案,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政策,清理和纠正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的指导思想,并在调整中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了初步改革。主要是在农村突破人民公社集中经营、统一分配的模式,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党的十二大,尤其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市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此间,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市为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恢复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先后下放了一批中、省直企业。市委按照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以建立开放型、多功能、社会化、现代化的工业城市为目标,放权让利,以增强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为中心环节,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省委提出的“南联北开 ,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方针,充分发挥黑龙江省与前苏联接壤的地缘优势和哈尔滨东北亚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利用“北开”的有利条件,增强“南联”的吸引力,扩大全方位开放的规模;并创建开发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的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深化改革的实验区。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并非都是鲜花和美酒,也有过挫折和失误。经过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哈尔滨市在全面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经受住了严峻考验。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以后,哈尔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
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企改革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逐步构建起“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对外开放进一步向全方位、深层、宽领域发展,“哈洽会”和“冰雪文化”享誉全世界。中央最近明确提出,要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这是继西部开发之后又一重大战略举措。我市借此东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必将明显加快,实现经济和社会生活跨越式发展越发变得现实可行。哈尔滨作为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市,越来越为海内外投资者所重视。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市委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进行了整党整风、“三讲”教育等,极大地提高了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纯洁了党的组织,较好地发挥了各级党组织在改革开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腐倡廉,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促进了社会政治稳定,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1998年,军民团结战胜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谱写了一曲伟大的抗洪精神。
. 改革开放这20多年是哈尔滨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空前而又伟大的成就。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城乡市场繁荣,内外贸易两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民兵工作在改革中得到了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法制、民政、司法、审计、监察、外事、民族、宗教、侨务、对台事务、人防、信访、公正、律师和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工作也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02年全市总人口948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777.2元;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10.07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19.04平方米。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应当说经过近80年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们找到了一条走向兴旺发达的道路,开拓出了一片充满阳光和希望的崭新天地。
二、八十年社会实践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地方党组织自1923年10月成立以来,由建党初期的3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431 273名党员的地方党组织。80年来,在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不仅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同时也积累和总结了一些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我市革命和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基本前提;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市革命和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三是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这是保证我市经济和社会生活全面发展、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两个文明同步发展,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源泉;五是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这是我市办好一切事情的关键。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地方党组织带领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之所以能够成功和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做到了“三个代表”,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党在不同时期,实践中犯过这样的或那样的错误,有的错误甚至很严重,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不同程度上地违背了“三个代表”。这些基本经验,对于今天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而又十分宝贵的历史财富,值得我们时刻牢记,发扬光大。
展望新世纪:党的十六大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市十一次党代会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科学地谋划和确定了我市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描绘了一幅无比辉煌而又灿烂的宏伟蓝图。只要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立足现有、挖掘潜能,追逐应有、创新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市、改革推动、开放牵动、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和申奥带动六大战略,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共同进步,就一定能够把哈尔滨建设成为国家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医药工业及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东北亚重要的经贸中心和世界冰雪旅游名城,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时代赋予我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庄严使命,让我们为此而努力奋斗吧!
1980年最高院工作报告篇五
2015年80起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情况总结
2015年80起突发公共事件,各地政府是如何处理的? 2015年,国内发生一系列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引发舆论讨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统计,全年引起舆情热度较高的国内突发公共事件约80起,研究分析地方政府对这些事件的舆情处臵情况,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2015年突发公共事件综述
从分布看,80起突发公共事件涉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排行前5位的分别是,广东12起,山东9起,河南8起,云南5起,黑龙江4起。
从属性上看,2015年重大突发事件中,事故灾难类31起,群体聚集类26起,社会安全类12起,自然灾害类6起,公共卫生类3起,其他2起。在事故灾难类事件中,上海元旦之夜踩踏事件、哈尔滨大火系列事件、福建漳州石化爆燃事故、河南鲁山老年康复中心火灾事故、“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浙江温岭鞋厂倒塌事故、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深圳工业园山体滑坡事件等引起媒体及网民的持续关注和热议。
从行政层级上看,县级地区事故应对能力相对欠缺。2015年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发生在地级市地区,约占总数61%,县(县级市)24%,乡镇8%,农村7%。
地方政府舆情处臵工作
2015年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热度TOP20
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月度网络舆论共识度报告。政府认同度指标来源于主流媒体、网民、意见领袖对政府在各热点事件中的立场和处臵表现是否倾向于认同(5分),抑或是倾向于批判(1分)的平均取值。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每月网络舆论共识度研究报告显示,
2015年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舆情热度前20位的事件中,“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河北肃宁发生特大枪击案、上海金山居民抵制“PX”事件、浙江丽水山体滑坡事故中,舆论对政府认同度较高。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上海金山居民抵制“PX”事件应对及时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甫一发生,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急飞事件现场,指挥救援和部署应急处臵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深入细致做好善后工作,严肃认真开展事件原因调查等;交通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湖北省、重庆市、湖南省等各方面紧急行动起来,组织了3000多人全力搜救遇险人员,赢得境内外舆论的充分肯定。
舆情应对方面,官方救援的报道跟进,通过“两微一端”使救援动态实时落地,中央气象台解析可能的天气原因、交通运输部表态调查决不护短,这些举动都增进了官方舆论引导,救援主线清晰可循。政府部门紧急采取各种措施,挽救人民生命和财产的积极做法,获得了网民的认同,从数千万条微博的转发量和“点赞”数就可以说明,正如网友“动脉影”称,“今天这么多关于沉船的事故的新闻里,我最感动的是为了降低水位方便救援,三峡大坝蓄起了水,使通过水库的水从每秒1.7万立方米降到7000立方米,虽然这条新闻淹没在了大量的新闻里,但是能从这看到这种统领全国、人命为重的责任与能力,真的很怀疑除了中国其他国家有没有这种魄力与能力。”
在上海金山居民抵制“PX”事件中,衍生了现场处理该事件的官员佩戴名表的“金山表哥”以及“民警把枪指向市
民”谣言等次生舆情。当地政府一方面加强舆情监测,多渠道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和积极辟谣,如通过政务微博、微信迅速发声,对网络传言的“金山区要上马PX项目”“民警把枪指向市民”等进行澄清,有效地遏制了谣言的蔓延;同时发布《告市民书》、“金山表哥”调查说明等,平息了次生舆情。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多次与民众交流,听取民意,强调没有PX项目,表示会最大程度保护群众的生活环境,化解了主体舆情。当地政府负责任的姿态也赢得了舆论理解。 天津港爆炸事件地方应对有得有失
在网络舆论政府认同度一般的事件中,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最具代表性。事故发生后,天津市政府专门成立了舆情工作小组,及时向社会公布救援及善后处理工作的最新进展。在网上开设事件直播间,在线回答网友提出的各种问题。
此外,对消防队员致敬以及官民合力整治谣言成为事故应对的亮点。对消防队员致敬,聚拢了网络“正能量”,引发舆论强烈共鸣;而官方与民间合力整治谣言事件处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不过,当地方在处臵事件中也存在一些瑕疵。如有一种看法认为,天津本地媒体虽较之前突发事故处臵有进步,但总体反应仍有些慢,离公众预期有一定差距。新闻发布会上官方的组织和回应也存在不足,如“我不清楚,需要问一下同事”“我不知道”“我不掌握”等成为舆情发酵的关键词,有可能成为引爆舆论的新导火索。
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地方应对能力受质疑
黑龙江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5〃20”贵阳居民楼垮塌事故、“9〃14”山东平邑强拆事件等突发事件中,当地处臵
能力备受质疑,网络舆论政府认同度偏低。
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中,先是媒体质疑为何不公布完整视频资料,继而又有媒体质疑慰问民警的副县长学历造假、当地教育部门存在贪腐问题等。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声,庆安县有关方面显然缺乏相关准备,缺乏基本的危机应对素养。在媒体强烈围观下,连续几日官方话语缺失,舆论场上尽是一边倒的声音。具体而言,一是庆安当地政府在枪击案曝光后,长达两周的时间保持沉默,此举给公信力造成了直接伤害;二是一些网民对警民关系本来就有刻板印象;三是视频公开后,对于是否经过剪辑以及政府操控真相的质疑,未及时回应和处理;四是官方处臵被指程序不当,哈尔滨铁路公安局“自己查自己”、检方未认定开枪合法前就先下了结论。
在这种背景下,不仅官方应对难获认同,也导致各类网络传言甚至谣言有了更广泛的滋生空间。
三舆情处臵工作相关问题
第一,缺乏可行的预警机制,危机意识和风险预判能力不足。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自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对500件社会热点事件的统计表明,44.4%的事件由互联网披露而引发公众关注,而突发性公共事件来源比例高达70%以上。
如2015年广东河源民众聚集抵制电厂扩建、四川邻水民众不满铁路方案未过境街头聚集、重庆医疗改革引家属集体抗议等群体聚集事件中,传言、谣言首先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传播并发酵。而当地政府在事件潜伏期,由于对风险预判能力不足,并没有加强舆情监测和采取有力措施,这无
形中使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得以蔓延,增加了社会维稳的风险。
第二,基层政府媒介素养相对欠缺。
统计显示,2015年突发公共事件中,一些县级及以下政府处臵能力偏低。一些处臵方法不但给地方政府增加了舆论压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形象,折损了公信力。 如“9〃14”山东平邑拆迁事件中,当地政府直到舆论沸腾时仅拘留3名责任人;针对舆论关注的“强拆问题”“被拘留的相关人员问题”“黑社会人员”等问题,官方的多次回应中均未及时说明;多次否认“人为纵火”,将事件定性为“民宅火灾事件”,也成为此次舆情危机的引爆点。《中国日报》刊发社论,质疑平邑一些地方官员隐瞒报批,呼吁更高一级政府作出响应。
第三,应对不及时。{1980年最高院工作报告}.
如河南鲁山老年康复中心火灾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才召开新闻发布会,也并未及时主动坦承工作失误,正式向受害者家属和社会道歉,这会给谣言可乘之机,也不利于平息舆论。
第四,信息发布机制不完善。
主要包括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充分。
信息公开不充分也是一些地方政府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通病。过去的“封、堵、删”“不肯说、不尽快说、不说真、事后说”等陈旧处理方式依然存在。如“5〃20”贵阳居民楼垮塌事故中,正当舆论目光聚焦事故救援的时候,发生了“贵阳副市长事发现场指挥抢夺记者相机”事件,腾讯、网易、北青网、中国经营网等转载报道该事件,给当地政府带来了负面影响。
1980年最高院工作报告篇六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17日在黄冈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刘雪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人民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279.8亿元增加到380亿元,年均增长8.4%。三次产业比重由33.1:31:35.9调整为31.1:32.1:36.8。财政收入由21.8亿元增加到34.5亿元,年均增长9%。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总产达到56.7亿斤,比2001年增产8亿斤。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发展到625.8万亩,建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家。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50万人,转移129万人。工业经济发展速度与质效同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8.7亿元,年均增长16.8%。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6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34家、年纳税过千万元的企业14家,创建湖北名牌产品19个、国家免检产品6个、省级出口品牌企业2家。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0 .2亿元,年均增长9.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5亿元,年均增长10.7%。 “万村千乡”工程顺利实施,城乡消费市场持续繁荣,金融、保险、旅游、通信和房地产等产业快速发展。
(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6%,五年累计完成682亿元,开工建设重点项目106个。交通建设,境内国省主干线全部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通乡公路全面实现油路化,通村公路油路率达到42%。能源建设,完成了农网和城网改造工程,大别山火电厂、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展顺利。农林水利建设,重点整险加固了长江干堤和20座大中型水库,长期困扰我市的防汛问题有效缓解;人工造林211万亩,退耕还林50.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8%。城镇建设,全面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化率达到36%。信息建设,实施了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和“红色覆盖工程”。市区经济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跃升至全市第一位。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8%。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近10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5亿元。
(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粮食流通、农村卫生、血防等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落实农村“两免三补”政策,全市农民减负增收9.2亿元。企业改革不断深入,97.6%的国有企业实现了民营化。稳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部门预算编制面达到100%,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范围扩大到609项资金和所有纳入编制管理的单位及其人员。推行“以票控费”、“联审联办”制度,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规范。投融资、流通、教育、文化和公务员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土地收购储备和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全面推行。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得到加强。全市招商引资项目3800个,到位资金17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7个。新增外资企业158家,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年均增长24.4%。
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黄冈。外经外贸进一步扩大,累计出口7亿美元,年均增长15.4%,新增年出口额过百万美元的企业19家。积极开展了区域交流与合作,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和大京九经济协作带的进程。各类开发区较好地发挥了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
(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4.5万个,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3.5万人。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每年新增2万以上,五年4次调高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次调高城镇低保标准。加大社会救助、救灾和扶贫工作力度,农村特困户救助对象18.1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3万人。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多途径安排残疾人就业,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981元、2861元,年均增长8.7%和6.6%。全市人均储蓄存款由1980元增加到4725元。城乡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6%和45.9%,五年下降了3.2个和
2.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连年控制在3%以内。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医疗教育等领域“乱收费”治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等专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市政府每年承诺并办好8到10件实事,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五)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扎实推进“科技兴市”战略,实施科技项目500多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1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市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年均增长12%。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60.6%,小学入学率99.9%,初中入学率97.9%,高考上本科万人比居全省前列。省部级以上重点职业教育学校发展到17所,高等院校增加到4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出了一批优秀文艺创作人才和精神产品。《黄冈市志》正式出版。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到4个县市,试点县农民参合率达到82.5%。战胜了“非典”和禽流感疫情,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取得新进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日趋活跃,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防、信访、气象、地震、档案、保密、妇女、儿童、老龄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六)民主法制得到加强。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各项创建活动全面推进。深入贯彻依法治市方略,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公民法制观念明显增强。积极开展“双拥”活动,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有新的进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打黑除恶、反盗打抢、查禁黄赌毒”等专项行动,依法惩处犯罪分子, “平安黄冈”建设取得实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连年受到省政府表彰。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大案要案查处和源头治腐工作力度加大,警示教育、经济审计、行政监察和舆论监督全面加强,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刚刚过去的2006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据统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财政收入增长1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6%,外贸出口增长31.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8%和8.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3‰。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10件实事基本完成。
各位代表,过去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历任黄冈领导打下良好基础和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是驻黄部队、武警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国内外黄冈籍老乡、各界朋友和外来客商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黄冈发展的海内外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综合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脆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