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西藏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2-01-26 点击:
2001西藏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西藏自治区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标准表2001.116号
西藏自治区物价局、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关于规范我区环境影响咨询收
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藏价费【2002】116号
西藏自治区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标准表 单位:万元
注:1、表中数字下限为不含,上限为包含;
2、估算投资额为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估算投资额;
3、咨询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根据估算投资额在对应区间内用插入法计算;
4、以本表收费标准为基础,按建设项目行业特点、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和所在地区,乘以调整系数,确定咨询服务收费基准价。调整系统见附件二之表1、2、3;
5、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含大纲)的费用不含专家参加审查会议的差旅费;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技术评估费用占整个环境影响报告书评
估费用的40%;
6、本表所列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收费标准为不设评价专题的基准价,每增加一个专题加收50%;
7、本表中费用不包括遥感、遥测、风洞试验、污染气象观测、示踪试验、地探、物探、卫星图片解读、需要动用船、飞机等的特殊监测等费用。 附件二:
西藏自治区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标准调整系数表 表1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收费行业调整系数 行业 调整系数
水利.水电.交通.矿产.黄金.铁道.管线运输.区域.印染.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材 1.3
化工.冶金.有色.旅游.纺织.轻工.医药.食品.民航 1.2 林业.畜牧.渔业.农业.市政.烟草1.1
邮电.广播电视.机械.电子.勘探.社会服务.火电 1.0 粮食.建筑.信息产业.仓储0.8 表2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收费环境敏感程度调整系数
环境敏感程度调整系数 敏感1.2
一般1.0 表3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收费地区调整系数 所在地区 调整系数 拉萨 1.0
林芝(不含墨脱县).山南1.1 那曲.日喀则1.2 昌都 1.3 阿里 1.4
林芝地区墨脱县 1.5
2001西藏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西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龙源期刊网 .cn
西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作者:张建伟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04期
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每个省、每个地区都有,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每个省份、地区城乡差距呈现出的特征基本相似,但形成城乡差距的原因每个地区却不尽相同。该文主要从城乡居民收入、城乡消费、城乡居民家庭物品拥有量、城乡恩格尔系数方面对西藏城乡经济差距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对西藏城乡差距作了总结。
【基金项目】西藏大学研究生创新性课题《统筹西藏城乡经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每个省、每个地区都有,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每个省份、地区城乡差距呈现出的特征基本相似,但形成城乡差距的原因每个地区却不尽相同。在西藏自治区,城乡发展差距十分明显,也很突出,而且有扩大的趋势,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差距、教育发展的差距、公共服务差距、医疗差距等方方面面。本文主要考察西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本文主要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费支出差距、家庭主要物品拥有量差距以及恩格尔系数的差距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当然还有城乡居民储蓄、投资等领域的差距,但由于数据搜集困难,没能在本文体现。
二、西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收入差距、消费支出、财产差距是衡量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一个地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多少、消费支出的大小、财产的多少反映了这个地区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反映了这个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大小,同时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和协调性。西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如图1-1所示,从1978年到2012年西藏自治区城乡居民收入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呈增大趋势。1978年与2012年相比,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65元提高到18028元,增长了31.9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75元提高到5719元,增长了32.7倍;城乡收入绝对差由390元扩大到12309元,收入差从1978年到2012年的34年间逐年在增加,呈上升趋势。
在1990年以前,西藏城乡差距基本维持在1000元以内,城乡收入比维持在2.0以内,但是在进入1993年以后,多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渐渐得到居民的接受,劳动以外的资本、技术、土地等非生产要素的收入份额逐渐上升,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迅速,城乡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城乡收入比在3.0以上,一度上升为4.0以上,甚至有的年份达到5.0以上。2002年以后,西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在保证城市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
2001西藏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2003年白皮书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二零零三年三月·北京
目 录{2001西藏政府工作报告}.
前 言
一、 西藏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 生态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 经济发展中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四、 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型铁路——青藏铁路
五、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前 言
中国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加强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同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就。回顾西藏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历程,展示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现状,昭示西藏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有助于澄清人们对西藏生态环境问题
的误解,增进对西藏的了解。
一、西藏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西藏自治区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着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西藏的气候自东南向西北由暖热湿润向寒冷干旱呈递次过渡,自然生态由森林、灌丛、草甸、草原到荒漠呈带状更迭。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特殊的生态系统类型,为生物多样性营造了天然乐园。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旧西藏,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之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基本处于被动适应自然条件和对自然资源的单向索取状态,根本谈不上对西藏生态环境客观规律的认识,也谈不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十九世纪下半叶起,一些外国探险家和科学家在青藏高原进行过各种考察和调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科学家也在青藏高原进行过考察和调查,但总体上说,他们对青藏高原特殊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还不全面、不系统。
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起步于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并随着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而得到发展。
——和平解放开启了科学认识、主动保护和积极建设西藏生态环境的进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初,为了揭开青藏高原的奥秘,促进西藏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央人民政府就组织“政务院西藏工作队”(1958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对西藏的土地森林、草场、水利和矿产资源进行考察和评价,提出了科学开发利用的意见,从而开启了科学认识、利用和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进程。
与此同时,改善西藏高原生存条件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步开展起来。国家派遣林业技术人员对雅鲁藏布江流域部分地区进行考察,并在拉萨市西郊七一农场开展育苗造林试验,为在西藏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改善生态奠定基础。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以后,西藏以乡土树种为主
掀起了大规模的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使西藏人民实现了由千百年来被动适应自然,进入主动改造自然的质的飞跃。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以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伴随着人民民主政权各方面工作的开展纳入议事日程,得到组织上的保证。1975年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立,1983年正式成立自治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此后,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有关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活动全面铺开,对西藏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更加系统、深入,生态建设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科学院制定了《青藏高原1973—1980年综合科学考察规划》。1972年中国科学院在兰州首次召开了“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学术研讨会”,其后,有关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环境的各类综合性、专题性学术会议不断召开。一大批学术成果相继问世,仅一套《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丛书》就达31部42册,约1700万字。这些科研成果,为西藏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1977年,国家农林部组织了对西藏全区的第一次全面森林资源清查。1978年起,为适应造林绿化的需要,各地先后建立苗圃近50个,引进、驯化、培养了数十种适宜西藏生长的造林绿化树种。
——改革开放使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走上法制化的道路。改革开放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随着西藏现代化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在法制化的轨道上不断得到发展。1982年到1994年的十三年间,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及政府各部门颁布实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地方性法规、政府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等共计30余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从内容上看,既有涉及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如《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也有涉及生态与环境保护各个领域的,如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森林保护、草原保护与管理、水土保持、野生动物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污染治理等方面的专项法规,基本上涵盖了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
做到了有法可依。
国家直接投资建设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的“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政府专门制定了在荒山、荒坡、荒滩地区植树种草实行“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政策,鼓励人民群众植树造林和种草,保证了人民群众在改善生态方面应有的权益。西藏相继开展并完成了对土地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昆虫资源、湿地资源等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开始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和跟踪,开展了如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农业综合开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西藏粮食中有机氯残毒污染普查、工业污染源调查等方面的工作,并提出了污染防治的相关政策措施。
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深入人心。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宣传媒体都把造林绿化、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环境作为重要栏目,加大宣传报道力度。世界湿地日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等重要纪念日受到西藏各界的关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知识进入课堂,“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全面开展。
——中央政府的关心、全国人民的支持,使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进入新的阶段1994年,中央政府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做出了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有力地推动了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环保总局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组织全国环保系统支援西藏环保能力建设,帮助建设了自治区、拉萨市、日喀则市、昌都地区环境监测站,帮助培训了大批环保技术、管理人员,助编制了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规划。国务院在1998年和2000年制定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对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将青藏高原冻融区作为全国八大生态建设区之一,进行专门规划,提出明确的建设任务和建设原则。据此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00年制定了《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西藏的生态环境建
设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中央政府于2001年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加大了对西藏生态建设投资力度,西藏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把发展旅游、绿色农业等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2001西藏政府工作报告}.
国家加大对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了生态环境领域的执法监督。统计表明1996年以来,中央政府仅在西藏生态建设项目方面的投资就达3.68亿元。与此同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拉萨市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一大批生态工程项目相继实施,有效地改善了西藏的生态环境。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实现了从自发到觉,从被动到主动,从盲目到科学的质的飞跃。据国家有关部门2000年公布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西藏的环境质量保持在良好状态,大部分地区基本处于原生状态,是世界天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二、生态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自治区为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
——天然草地得到合理利用,草原生态保护积极有效。西藏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有天然草地8207万公顷,约占全国天然草地面积的21%,占西藏土地总面积的68.11%。根据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调查,西藏拥有草地种类居全国各省、自治区之首,在全国18个草地类中,西藏就占有17个草地类。保护好草原生态,是保持青藏高原生态链完整有序的重要一环。
西藏的草地面积虽大,但载畜能力较低。在旧西藏,由于人口增长处于停滞状态,自然灾害频繁,每逢雪灾等天灾来临,往往造成大量人畜死亡,草场超载现象并不突出。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的人均寿命显著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草畜矛盾开始出现,保持草原生态平衡成为日渐
2001西藏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西藏经济传统
西藏经济传统
拉萨风光
西藏地势高亢,空气稀薄,氧气含量比平原地区约少三分之一。这种环境,对西藏居民的经济生活方式产生了独特的影响。笔者初次进藏时,刚下飞机,便被西藏壮丽的景观所感动,一阵欢跑,顿觉上气不接下气,于是理解了藏族阿妈从容不迫的步履和行为方式与环境协调的必然性。
一、西藏经济传统
西藏经济的历史之流缓缓流过,农牧业、民族手工业及生产生活方式,迄今仍可看到西藏经济遥远的传统。
古老的农牧业
西藏农业有悠久的历史。1977年在昌都县澜沧江畔发现的卡若遗址,表明在四千多年前藏族先民就开始了定居的农耕生活。
西藏农业分为高原农业与低地农业两大类。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荞麦、油菜、园根等是高原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具有耐寒、耐旱等特点。低地农业主要分布在藏东南低海拔地区,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鸡爪谷及各种蔬菜,区域特色明显。
察隅水稻田
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一直沿袭到20世纪中叶,在一些偏僻乡村至今也能偶尔见到这种古老的耕作方祛。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手扶拖拉机为主的新型农业机械和农用动力普遍代替了传统的牛力、人力。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良种化及精耕细作化水平逐渐提高,给西藏农业传统注入了现代化活力。到1997年时,西藏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7.45万千瓦,农村用电量1929万千瓦/小时,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2.44万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6.74千公顷,西藏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已得到较好的改善。1988年以来,农业连年获得丰收,1997年粮食总产量达79万吨,1998年达85万吨。2001年,西藏粮食产量达98.25万吨,连续夺得了14个丰收年,为1959年的5.5倍,再创历史新高。2002年,全区农机化工程势头良好,全区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11.6万公顷、14.6万公顷、8.4万公顷,为西藏下一步的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西藏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0.8亿公顷草地。历史悠久的畜牧业在西藏经济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初,牧业产值在农牧业总产值中占三分之二。在1994年以前,牧业产值一直超过农业产值;从1994年起,在西藏农牧业产值的构成中,牧业才退居农业之后。{2001西藏政府工作报告}.
2001年,西藏粮食产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5万吨,连续夺得了142上丰收年,为1959年的5.5倍,再创历史新高
游牧、靠天养畜,是西藏传统牧业的基本方式,顺其自然地形成了牧业生产习惯。从高山草甸草场到高原宽谷草原草场,畜种结构随草场类型的变化相应地由以牦牛为主转为以绵羊为主;在海拔较低的地区,黄牛、犏牛也有一定的数量。西藏牧业至今存留着较多传统习惯。这与草原畜牧业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分散、封闭的状态也是其重要原因。
藏北草原
从游牧、靠天养畜走向定居、半定居放牧,科学养畜,是西藏畜牧业50多年来的努力实践。目前,牧业生产方式已普遍采取分夏季、冬季草场的定居放牧,并相应地加强了草场围栏建设和优质饲草基地建设,畜种改良和畜群结构调整,推进畜牧业的规模经销,集约化、产业化经营。1998年西藏肉类产量达到12.91万吨,是改革开放初(1978年)的2.74倍;出栏牲畜492.5万头(只),年末牲畜存栏2252万头(只),是50年代初期的2倍多。但牲畜数量的增长也对草场加大了压力。近几年来,牧业生产稳步增长,2001年,全年完成猪、牛、羊肉产量16.01万吨。尤其是一些农畜产品通过精加工后、不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产品附加值也倍增,像江孜的酥油、奶渣,古荣的糌粑,当雄的奶酪,安多的风干肉等目前都是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
西藏肉类产量
灿烂的民族手工业
民族手工业是西藏的三大传统产业之一。在新石器时代,西藏的手工业就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卡若遗址出土的“双体兽形罐”,其制作工艺受到文物工作者的高度评价,认为器物线条流畅圆浑,造型古朴生动,制作精美,器形多样,设计独具匠心,刻划纹饰丰富,彩绘图案漂亮美观。
双体兽形罐
传说在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时期,曾于拉萨举办过手工业产品展评,江孜的卡垫、贡嘎姐德秀的围裙、郎杰秀的氆氇、墨竹工卡塔巴村的陶器、拉萨的缝纫、昌都的唐卡、卫藏地区的金银铜器等,被评为同类制品中的上品。这些产品和工艺至今仍是西藏民族手工业的名牌。
织氆氇的妇女
编竹器的妇女
西藏的手工业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在广大农村牧区,民族手工业一直是农牧民家庭的重要副业,产品具有很强的自给性。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作为家庭副业的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性自给,只有少量用于交换。城镇的民族手工业者则明显属于专业性的。在20世纪50年代,西藏的专业性民族手工业工匠约达8000多户,涉及40多个行业,1000多种产品。民族手工业的生产普遍属于个体方式,生产规模较小,技术条件比较简陋。直到1953年拉萨地毯厂建立,才真正拉开西藏民族手工业规模化生产的序
幕。经过50来年的建设,拉萨地毯厂已成长为现代化新型民族手工业企业,产品远销欧洲、北美及南亚
地区;而且作为民族文化艺术的标志之一,装饰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藏厅,还作为赠送香港特区政府的纪念品。
近来年工艺品出口量大增
西藏民族手工业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实践发展,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工艺特色,产品、工艺的区域性专业化倾向也更加明确。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得到政府和市场的有力支持,一些传统产地再度焕发出发展民族手工业的活力。目前,民族手工业的产品品种有2000多个,这些手工艺品既是民族特需产品,又是旅游纪念品。1997年夏天,笔者在昌都县嘎玛乡亲眼目睹了这个昔日的匠人之乡,正在民族手工业的发展中重新崛起。该乡的翁达岗村有32户居民,其中24户掌握有画唐卡、或铸造佛像、或加工各类金、银、铜、铁和木器等工艺和技术,全村76名青壮劳动力中有31名专职从事手工业生产。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元。嘎玛乡的经济收入中已有近一半来自民族手工业的收入。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孜龙村和谢通门县卡嘎两村,以盛产藏刀闻名。目前,当地藏刀生产已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发展到按照市场需求规模化生产,有效地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2001年,拉孜县共售出藏刀3340把,销售额近19万元。日喀则的亚美集团目前是西藏最大的民族手工业集团,经营的品种有1600多种,资产已达上千万。
藏刀(银质刀鞘)
如今,西藏的民族手工艺品作为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从佛雾法气中解脱出来,从宗教和达官贵人的“专利”中解放出来,成为民族特需品和具有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同时具有纪念性、陈列性、礼品性的旅游纪念品。在2002年4月由国家旅游局主办的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上,
西藏自治区选送的
2001西藏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西藏电视剧{2001西藏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新浪娱乐更新时间:2006年12月06日 17:18:43点击数:
1582
“十一假期到了,如果闲着,就打算看看电视。”一个远方的朋友在电话里对我说。 真纳闷,年纪轻轻的她怎么会有这样的打算。作为她的朋友,她唯一的西藏朋友,只有给她推荐一些关于西藏的电视剧,即使是长假,也只有给她推荐电视连续剧了。 1994年《雪震》 1999年《西藏风云》 2000年《文成公主》 2001年《八瓣格桑花》 2002年《拉萨往事》
2004年《康定情歌》、《尘埃落定》 2005年《茶马古道》 2006年《格达活佛》
当然,收集的剧目可能不全,譬如清楚地记得很早的时候,有一部叫做《格萨尔王》的电视连续剧,可是因为编者能力有限没有找到相关资料,如果您有补充请留言。
最后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时候,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与这期专题也有一点关系,于是也就一同放在这里了,算作结语。“我算是比较熟悉藏区生活的,以前它给我的感受是神秘、古朴。但是,一个喇嘛的举止改变了我的观点。有一次我住在一个偏僻的村庄,我在一户农家喝茶时,有位喇嘛从我们中间穿过,他嘴里轻声说着‘Excuse me’声音非常绅士。当时我以为听错了,后来才知道他曾在纽约讲藏传佛教。就是这次,我心中对藏区那种荒凉、古朴的印象完全改变了。”拍摄《康定情歌》的导演对记者讲。 (藏人文化网 根确扎西/文)
关于西藏的电视连续剧
《雪震》剧照
《雪震》相关书籍
12集电视剧 《雪震》
制作单位:中央电视台 成都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 编 剧:舒崇福 都爱国 导 演:杨韬 舒崇福 摄 影:刘飚
美 工:陈玛瑛 程林 王宝瑞 侯小兰
主要演员:杜志国 多布吉 曹培昌 娟子 边巴卓玛 时间 1994年
《雪震》简介:本片讲述的是,1951年人民解放军在西藏东部黑水地方争取当地头人贡布和当地藏人,消灭国民党残部的故事。相关历史,可参看《“陆上台湾”覆灭记》
《西藏风云》剧照
《西藏风云》
二十五集电视连续剧《西藏风云》
制作单位 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总监制:杨伟光、阴法唐、 总顾问:陈奎元、热地、江村罗布 导演:翟俊杰 出品人:高建民
摄 像: 陶诗伟,卢学平,梁萌 剪 辑: 周新霞 照 明: 姚芒,陈明健
美 术: 杨健敏,蓝培华,张建祥 录 音: 冯景山,张磊,苗青 时间:1999年
《西藏风云》简介:讲述了从1950年到1959年发生在西藏的事情。50周年国庆的献礼之作。《西藏风云》是第一次以电视艺术的形式向世人披露“西藏问题”的真相;第一次全景式展现鲜为人知的西藏解放的全过程;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在研究西藏问题时
几乎悉数出场,这是在影视作品中尚属首次;在一部电视剧中大规模、多角度地展示西藏的政治、文化、民俗、风情也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从而了解“西藏问题”的来龙去脉和真相,引领观众走进那鲜为人知的西藏故事。
《文成公主》剧照
《文成公主》剧照
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文成公主》 制作单位:中国中央电视台 总监制:赵化勇、肖怀远 制片人、导演:蔡晓晴 编剧:谭力、黄志龙
主要演员:曹颖、仁青顿珠 央孜白云 多布杰 洛桑群培 德青卓玛 时间:2000年
《文成公主》简介:公元7世纪初,正值唐太宗贞观年间。此时,雪域高原的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完成了统一各部族的大业,建立了吐蕃王朝,他派使臣向唐请婚,未得同意。松赞干布武力请婚,唐太宗册封大唐礼部尚书李道宗之女李雪雁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文成公主一行历经千难万险,向吐蕃进发。途中,吐蕃副相恭顿与义子布色借刀杀人,欲谋害文成公主,困难重重之时,禄东赞脱离长安,赶上队伍,化险为夷。松赞干布亲往柏海迎接文成公主,两人一见钟情„„
2001西藏政府工作报告篇六
03任务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一、阅读理解(共 4 道试题,共 100 分。)
1. 材料1:西藏问题产生于20世纪初期。英国出于分裂西藏的目的,策划煽动,制造“西藏独立”。其后,在英美共同的支持下,地方少数上层人士或有倡言“独立”的,但是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西藏尚没有出现公开的分裂政权。后来由于达赖周围少数上层封建反动势力依仗国外势力的干涉,继续进行民族分裂活动,使得西藏问题一直是我国民族问题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材料2:新疆问题的形成,主要源于20世纪初期,在境外“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渗透和影响下,开始出现民族分离的思潮。1933年,英国插手在新疆南部制造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材料3:西方分析家在评价世界民族问题时指出:“历史实际上并不重要,利用历史才是重要的”。这在民族冲突进程中、在社会上普遍传播民族斗争的历史,会进一步强化民族之间的仇恨,深化民族之间的隔阂,致使民族问题陷入难以解决的困难之中,给两个民族的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 以上材料主要显示出当代民族问题特点的是:( )
A. 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的交织 B. 现实问题和阶级问题的交织 C.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D. 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满分:5 分
2). 西藏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 ){2001西藏政府工作报告}.
A. 英美等帝国主义的支持 B. 少数上层封建反动势力持续开展分裂活动 C. 西藏人民的自觉要求
D. 达赖周围少数上层封建反动势力依仗国外势力的干涉
满分:5 分
3). 新疆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 )
A. 历史上从来就有分裂主义的基础
B. 境外“泛伊斯兰主义”渗透和影响
C. 境外“泛突厥主义”渗透和影响
D. 帝国主义势力的插手
满分:5 分
4). 材料3揭示出的含义不包括:( )
A. 历史因素在民族问题中会产生积极影响
B. 民族问题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交织
C. 历史因素在民族问题中会产生消极影响
D. 人们对历史实际的态度影响民族问题发展
满分:5 分
5). 以上材料给我们的警示不包括:( )
A. 民族问题的产生是和各个民族的历史的现实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B. 各个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对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C. 解决民族问题时,不仅要看现实表现,也还要看历史因素和历史根源
D.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着特殊的关系
满分:5 分
2. 材料1: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地位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之中。此后中国历次《宪法》修改,都载明坚持实行这一制度。2001年修改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则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早在1952年,中国政府就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等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规定。1984年5月31日,在总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经验的基础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并决定自同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1年,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充分尊重和体现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意愿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修改,使这一法律更加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它规范了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其法律效力不只限于民族自治地方,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执行该项法律。
材料2: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解放的蒙古族地区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
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截至2003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
鉴于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域较小、人口较少并且分散,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宪法》规定通过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以保障民族乡制度的实施。截至2003年底,中国在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共建立了1173个民族乡。11个因人口较少且聚居区域较小而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中,有9个建有民族乡。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划分三级行政地位的依据,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的多少、区域面积的大小。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上级国家机关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要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可以建立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如西藏自治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等;也可以建立以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如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等。
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内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或者民族乡,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建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等。民族自治地方依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可以包括一部分汉族或者其他民族的居民区和城镇。
一个民族有多处大小不同的聚居区,可以建立多个不同行政地位的自治地方,如回族在全国建立有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等多个不同行政地位的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地方名称、民族名称、行政地位的顺序组成,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是地方名称,“壮族”是民族名称,“自治区”是行政地位。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区域界线的划分、名称的组成,由上级国家机关会同有关地方的国家机关和有关民族的代表充分协商拟定,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报请批准。自治区的建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自治区的区域划分以及自治州、自治县的建置和区域划分由国务院批准。民族自治地方一经建立,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或者合并;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域界线一经确定,未经法定程序,不得变动。确实需要撤销、合并或者变动的,由上级国家机关的有关部门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充分协商拟定,按照法定程序报请批准。
材料3: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组成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应当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应当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地位:( )
A. 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政权机构
B. 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 国家的一项政治制度
D. 让少数民族自我管理
满分:5 分
2). 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
A. 《民族区域自治条例》
B. 《民法》
C. 《民族区域自治法》
D. 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满分:5 分
3). 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
A. 内蒙古自治区
B. 广西壮族自治区
C. 宁夏回族自治区
D. 西藏自治区
满分:5 分
4).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多少个没有建立自治地方:(
A. 5 B. 44 C. 30
D. 11
满分:5 分
5).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
A.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B.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党委和人民政府
C.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D.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 )
满分:5 分
3. 新华社北京2005年11月16日电(记者顾瑞珍)11月15日至16日,中央组织部、中央统
战部、国家民委联合召开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为重点,加强教育培养,推进选拔使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贺国强指出,要引导少数民族干部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学习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自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始终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贺国强指出,要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业务素质。要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将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干部知识结构。要把实践锻炼作为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引导和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去工作,坚持和完善干部交流制度,使少数民族干部进一步开阔眼界,丰富阅历,健康成长。
贺国强强调,要严格贯彻执行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改进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式方法,拓宽少数民族干部的来源渠道,努力把更多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要关心爱护民族地区干部,调动和保护各民族干部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各民族干部的团结。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在座谈会结束时作了总结讲话。她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围绕这次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全面扎实推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各项工作。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座谈会上,西藏、湖南等18个省(区、市)分别作了大会发言或书面交流。5个自治区、13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市)党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和政府民委主任,其他省市及副省级城市党委组织部、统战部和政府民委分管负责同志,有关中央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同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统战部和民委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1).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 )
A. 党校学习
B. 实践锻炼
C. 学历教育
D. 挂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