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读书笔记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6-06-25 点击:

《故事》读书笔记篇一

《渔翁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一

今天我们学习了《渔夫的故事》,被渔夫的勇敢和机智深深的感动了。

故事里讲了一个渔夫有一天打前三次网一无所获,第四次的时候打上来一个黄铜瓶,打开锡封后跑出来一个魔鬼。可是,魔鬼不但不谢渔夫,而且还想吃提渔夫。勇敢的渔夫不但不害怕,而且把魔鬼骗回了黄铜瓶,封上了锡印,把它封到了海里。

渔夫和魔鬼相比,力量差得太远了,可是他并不慌乱,而是积极开动脑筋,想出制服魔鬼的办法。在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类似的情况,虽然世界上并没有魔鬼,但作者却告诉了我们:正义的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的凶恶敌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要常常动脑筋,遇到什么困难就应该像渔夫那样要镇定、冷静,然后想办法消除危机,不要慌乱、紧张。并且,无论在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智慧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在学习上也不能每次都依靠父母和别人。不但日常生活要动脑筋,上课的时候也要多动脑筋。头脑就像机器一样越转才会越灵活。

智慧可以让一个矮小的人打败一个高大的人;智慧也同样可以使人化危机为转机,化转机为安全。我们不能失去智慧,不能没有智慧,我们应该让智慧之花永远盛开在我们的心间! 篇二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顺利地读完了《渔夫与魔鬼的故事》一文,心中深有感触。课文叙述了一个机智的老渔夫和一个又丑又凶的魔鬼进行的一次交谈,老渔翁第一、二、三网并没有什么成果,但却在那最后一网打捞了一只瓶子,老渔翁并没有知道里面藏的是魔鬼,所以就把瓶子打开来瞧瞧,他没想到会跑出一个魔鬼。

他心想:我把它救出来,必然会报答我,可是老渔翁的想法是错误的,魔鬼不但没报答他,反而气气势汹汹地说要杀他,老渔翁一听,吓破了胆,对魔鬼说:我救了你,你怎么恩将仇报呢?魔鬼狡辩地说:你听了我的故事就会明白的,我在很久以前被抛弃在大海中,头一个世纪我想,谁要是救了我,我会报答他,可却没有一个人来救我;第二个世纪我想,谁要在这个时候救我,我会给他开发地下保藏,可是还是没有人来救我,第三世纪时,我想谁要在这时候救我,我会满足他的所有愿望,可是还是没有,第四世纪,我想谁要在这个时候救我,我会杀了他.你在这个时候救了我,所以我就杀了你.渔翁一听,痛恨自己为什么会碰到一个魔鬼,渔翁对魔鬼说:你不能饶了我吗?不能!渔翁绝望了,过了一会儿,渔翁想了一个很妙的办法,他对魔鬼说:我问你一件事,你必须照实说,如果你是在这个瓶子里的,你再进去给我看看,我才信。魔鬼信以为真,便又进了瓶子,渔翁立即封住瓶子,魔鬼才知上了当,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说着渔翁把瓶子扔到海底,并告诉世人不要打捞这样的瓶子。{《故事》读书笔记}.

读了这篇短文,我深深体会到了渔翁的机智,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正义的力量连魔鬼都能战胜。

《故事》读书笔记篇二

《原来如此的故事》读书笔记

《原来如此的故事》读书笔记

《原来如此的故事》这本书,是由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吉卜林创作的。这本书里有一篇篇富有想象力的小故事,令我非常喜爱!今天,我刚看完《原来如此的故事》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有一个故事叫《袋鼠变形记》。故事主要说以前只会跑而不会跳的袋鼠去找大名鼎鼎的巫师,告诉她在下午五点之前要把自己变得与其他动物不一样,赚点便宜,还有动物追求自己。巫师变出了一只饿狗,巫师给饿狗施了带魔法的吩咐,说在下午五点之前一直追着袋鼠,假如追到了,美食就成了饿狗的啦!饿狗一听,不顾一切地向袋鼠冲去,嘴里还留着口水,袋鼠一看,吓得撒腿就跑。巫师看到这幅场面,笑了笑,自言自语道:“呵呵,想赚便宜?没那么容易!”而袋鼠和狗呢?狗就撒开腿跑,好像后面有猎人要捕捉它;而袋鼠呢?原本是用短短的腿跑的,跑着跑着,就成了跳,后来就停不下来了。他们一直跑到了澳大利亚。当下午五点钟时,巫师忽然出现了澳大利亚,将饿狗变走了,拖着粗尾巴的袋鼠又是哭又是闹,说要变回去!自己不仅被饿狗追得肚子“咕咕”叫,还变得那么难看!巫师只是笑了一阵就像来的时候一样忽然消失在袋鼠的眼帘。唉!没办法,袋鼠就只能留在澳大利亚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了。小朋友,你知道巫师笑什么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赚便宜的人,往往赚不到便宜;反而,踏踏实实地做人,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故事》读书笔记篇三

读书笔记-《冰点故事》

《冰点故事》读书笔记{《故事》读书笔记}.

2011073099{《故事》读书笔记}.

张小凤

《冰点故事》是《中国青年报》资深编辑,《冰点》创办者李大同先生的著作。在书中李大同先生用翔实的故事,通过自己的言语,回顾《冰点》十年的实践,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还有无奈的妥协和硬起头皮的抗争。他说:“我和本报同仁所致力的,是在限制中的发挥。”

我们可以知道《冰点故事》写的是多年来《冰点》的实践,由一个一个故事组成,也间有这些年里的一些思考文本。其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还有无奈的妥协和硬起头皮的抗争。如果说,新闻工作者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记录历史”的话,那么,在这本书里将尝试写写“如何记录”历史,谈谈一个大报编辑在自己主持的版面里,如何记录自己眼中的中国的故事。

“我从不认为我本人具有穷人的视角。在实际运作中,我关注的还是“不普通”这三个字,任何普通都不能引起我的兴趣”,“新闻的使命在于“影响”当代而不是“记录”当代,完全是由新闻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这个基本特征是——“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力”,“新闻运作的真正内涵,往往不在报道之内,而在报道之外。我的理解是新闻写作这些都是基本功,更重要的是采访时,怎样去挖掘新闻,和怎样弄到线索。另外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对事件的看法态度能否有个提升,等等,文章写出来只是把采访的东西进行了文字上的展现”。书中先生的这些只言片语让我重新陷入深深的思考:“不普通”的着眼点是什么,什么是“普通”与“不普通”判断的依据;“新闻只有一天生命力”那么我们该怎样去抓住新闻发生的那一刻,怎么用新闻去产生影响或效果;怎样真正的更好的去挖掘新闻,寻找线索也是我们该思考和努力的一个地方。

在书中,先生指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细节。对细节的描写是一个好新闻人必备的要素,也就是观察的敏锐和细致。”,“新闻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新闻媒介的中立性,以及专业记者按职业客观性规则进行的采访。但这样一种自述,怎样判断它的真实性呢?对我们来说,判断这类稿件的真实性通常只能通过常识和对稿件内部逻辑的分析。如果不违背常识,逻辑上也没有冲突之处,一般可以认定为是真实的,但仍然有风险”。新闻真实一直都是大众和社会在不断探寻的东西。新闻时刻都在发生,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发展,各种传播渠道不断衍生,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巨大的压力和随时会被淘汰的危机,有一部

分媒体和新闻从业者背弃了新闻真实的准则,用巨大的“噱头”吸引受众的关注,“假新闻”,“不实报道”事件不断发生,受众开始怀疑,不确信,这就是当下媒体的现状。“真实新闻”,“事实真相”,“新闻背后的故事”成为越来越难了解的方面。由此,我们更加知道改变这种现状,书写“真实”,成了媒体工作者的责任。

《冰点故事》用《冰点》十年的实践,故事,记录过程,让还未踏入新闻岗位的我们更加了解新闻事业的艰辛和巨大责任。

《故事》读书笔记篇四

《史记故事》读书笔记

《史记故事》读书笔记

《史记故事》包含了从上古三皇五帝,至汉朝,讲了无数位皇帝、贤臣。它让我读到了丰富的历史,和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孙膑原是名垂千古的孙武之后,和庞涓一起拜师学艺。几年过后,他们俩学成,在岔路口道别。孙膑留在了家乡。而庞涓去了魏国,得到了魏惠王的器重,从此战无不胜。他不禁志得意满,想让孙膑来享福。孙膑大喜。来到魏国后,庞涓发现自己比不上他,就派人故意生事,砍掉了他的双腿。孙膑不服,打听到齐使来了,就回到了齐国。田忌由于赛马事件向威王举荐了孙膑。到最后,孙膑用他的满腹经纶,打败了庞涓,令他自杀。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感慨万分,因为他的虚荣心太强,又优柔寡断,所以,他的死其实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如果他向魏惠王举荐了孙膑,魏国反而会更强,惠王反而会更加器重他,因为他是一个大度的人。

《史记故事》一共有59个精彩故事,其中:五帝的故事、宋国的兴亡、赵氏孤儿、晋楚鄢林之战、田单火牛破燕军······真是精彩无限,让我遨游了一次历史的海洋。在这里面,不仅让我读到了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教会了我许多从未听闻的兵法和受益匪浅的道理。

《故事》读书笔记篇五

《聂荣臻的故事》读书笔记

聂荣臻是我国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聂荣臻的故事》这本书全面讲述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的往事,让今天的我们重新感受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再现了聂荣臻元帅文韬武略、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

聂荣臻,四川江津人。他小时候,就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家里的人省吃俭用,攒下一笔钱给聂荣臻上学,1919年12月9日,他心怀实业救国的雄心大志,到法国留学,从此走上了救国的道路。

祖国啊,我为你而去了,不久我就会为你而来的,这是聂荣臻为祖国说的一句话。在这短小的语句中就充满了他为祖国而献身,忠于祖国的精神。当我读到聂荣臻元帅与日寇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故事情节时,我仿佛看到了聂荣臻元帅拿起了刀枪与敌人奋力拼搏;看到了被血浸透了的军装;看到了他消瘦的脸庞;看到了老百姓采树叶,割野菜的情景。本来就消瘦的聂荣臻元帅再加上没有营养从而变的更加消瘦,虽然如此,聂荣臻元帅还是把老百姓放在首位。他命令所有的伙食单位一律不得在驻地采杨树叶,榆树叶和榆钱,并对所有的战士说我们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抢食争食。一位炊事员看到元帅这样瘦弱,悄悄地做了一碗端给元帅,却遭到元帅的批评,你就光想到我吗,应该想到东边忍饥挨饿的老百姓,想到那些皮包瘦 骨头的老人和孩子,这饭我咽不下去。多么伟大的元帅!为民着想的元帅!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不顾自己的身体,首先想到的是老百姓,不管他立了多少功劳,有多高的地位,他从来不炫耀,不以势欺人,他处处为别人着想,心里考虑的总是别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富强,他勇敢的拿起刀枪,继而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历尽艰险,排除万难,他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打败了敌人。

而如今向聂荣臻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

现在我们在党的领导下,生活无忧无虑,比起战争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们都要向聂荣臻学习,学习他的这种舍己为人,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他的克己奉公和热爱国家的精神。

当看完聂荣臻和日本小姑娘这段故事情节后,我又深深地被感动了。

在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发起了百团大战,战争中,遗下两个小女孩,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把她们抢救出来立即把她们送到指挥所。照料和护送日本孩子的民兵,其母是瞎子,被日本军团用刺刀活活捅死了。袁心纯副主任被日本军用马刀砍了头。聂荣臻仍然精心地照料着两个日本孩子。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从聂荣臻元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宽容大度的胸怀和以德报怨的善良品性,闪烁着超越国界的伟大纯洁之爱。

事隔四十多年,他们又相逢了,当美穗子说到日本人的惭愧后,聂荣臻说到:就让我们化干戈为玉帛吧!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对于曾经的对手与敌人,你若始终怀恨在心,拒之千里,眼前将永远横亘一座大山;你若敞开胸怀,化敌为友,就会心收获一望无际的酣畅。朋友越多越好,对手越少越好,这是所有成功者的不二法门。

聂荣臻宽容大度的胸怀使日本军感到非常感动和惭愧,从而使我感悟到,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那是因为只有宽恕才能抹去人们心中的怨恨和伤痛。有人说: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不要计较别人曾经伤你有多深,那些都已过去。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要怀着真善美的心去看待一切。不论别人做错了什么不要太计较。把自己的心胸放开,接受一切,只有这样,人生才会更美好。

宽容是一种风度,我们每一个都有;宽容是缆绳,连接着我们深刻而美好的友谊。所以我们要学会宽容,让自己的人生更美好!

这是我读书后感触最深的两个小故事,聂元帅一生既耿直又忠厚。不管是对人对事,他

都讲究党的原则,绝不搞人情交易,绝不看风驶舵,绝不迎合势头。

最后我以聂元帅与他外孙女谈心时的一段话作为我本次交流的结束语,与大家共勉。 待人要厚道,要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诚恳待人。只有待人以诚,人家才能与你以诚相见。这就是相互尊重,就是谦虚谨慎。聂帅还说,要善于与人共事,不要什么事都以自己想法为标准而去与人相争。真正原则性的分歧,必须讨论清楚,是与非要明白。工作上的意见分歧,有时也可争辩,但要心平气和,不可盛气凌人。至于个人之间一般性的分歧,最好采取和为贵的态度。因为谁是谁非很难说清,大多是由于个人经历、性格、爱好等等不同造成的。朋友间的这类差异产生的分歧,只能互谅互让,互相尊重,以和为贵的态度来解决。

聂元帅的丰功伟绩,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永远以他为楷模,提升素养,努力工作。

《故事》读书笔记篇六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故事》读书笔记}.

看完了《艺术的故事》,再回过头看书名和内容简介,不由觉得“故事”真的是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了。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故事》读书笔记}.

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艺术家讲述的一个故事,书中有一半都是图片,作者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这些故事用大众的语言娓娓道来。所以从书中,我们不只看到了艺术的发展历程,也看到了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的生平故事。作者给了这些艺术家们新鲜的血肉,而非人物介绍中如“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973年),立体画派创始人”这样冰冷的文字。艺术家是鲜活的,他们存在于不同的时代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作为普通人类思考着关于自己与世界的事,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成果酿造成艺术作品,所以这些艺术作品也是鲜活的,是艺术家们的一部分。

对于艺术的含义,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定义不同,而“艺术”这一概念则是武断地用一个思维框架来套所有艺术家的所有出品。贡布里希认为,仅仅由于一幅画让他想起了童年而喜欢它,没有任何问题。没有错误的“喜欢”,只有错误的“不喜欢”。错误的不喜欢指的是任由偏见蒙蔽自己,丧失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在序中贡布里希说道,“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而在书中他又说道,“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的辛劳和痛苦。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 那么艺术家又是什么?书中提到,“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这两个例子冰山一角,并不能全面的概括一个艺术家的真正定义。但这样的说法,也说明贡布里希对艺术并不持有崇敬而疏远的态度,他认为艺术家是亲近的,艺术也是可以亲近的。他对艺术家们的创作是这么说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过去和现在都对科学的威力和声望深有印象,由此不仅产生了信奉实验的正常思想,也产生了不那么正常的思想,信奉一切看起来难解的东西。”

而在如何欣赏艺术方面,贡布里希也作了详述:既然艺术是一种美,那么欣赏艺术,就

不应该着重于“艺术学”或者“艺术史”所关注的东西,而应该去欣赏一种美,从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按照作者的说法,艺术家们创造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如何做到“合适”,而这个“合适”在欣赏的时候,也是最应该看重的。

这关于艺术的“故事”,作者从很久很久以前——史前,一直讲述到了现代。

过去的作品并不是仅仅被当成纯粹的艺术品,而是有明确用途的东西。原始艺术并不章法着技艺的原始,因此他们的东西看起来不顺眼是因为手艺有限。土著艺术家用自己最喜欢和最顺手的形状构成人物或面孔,或许不太像,但却会保持一种图案的统一与和谐,有时也含有特殊的寓意。他们只需要知道它“是”什么,而不需要它看起来“像”什么。

关于字画同源的埃及艺术只有一章,且和后世艺术其实是不同源的。埃及艺术的特点表现为两点: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他们的艺术无意给人观看,意在“使人生存”,因而重要的不是“好看”,而是“完整”。到公元前7世纪至5世纪,“埃及人曾经以知识作为他们的艺术基础,而希腊人则开始使用自己的眼睛了。”他们开始尝试表现出事物在他们眼中的真实形象,但也并未完全摒弃古老的观念,依然十分注重表现人体结构,注重关于形式的知识。直到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才出现“肖像”的观念。艺术家发现了既能赋予面目生气又不破坏其美的两全之策,并且懂得了怎样捕捉个别人的心灵活动和某个面孔的特殊之处。

在对中国艺术的描述上,贡布里希的认知很有趣,他提到中国艺术家不像埃及人那么喜欢有棱角的生硬形状,而是比较喜欢弯曲的弧线。他还提到了据说临摹自顾恺之的一幅责妻图,他称之为“具有我们所称道的中国艺术的全部高桂和优雅之处。画中的姿势和布置十分清楚,人们对一幅阐明事理的图画所可期待的能是已尽。此外,它也表明中国艺术家已经掌握了表现运动的复杂艺术。这幅中国早期作品中没有丝毫生硬之处,因为画中特别喜欢使用起伏的线条而赋予整个画面一种运动感。”的确,回想起来从青铜时代的饕餮纹开始,中国纹饰艺术从来没有脱离对曲线塑造的追求。而在人物画还在中国画中占领主导地位的时代,中国画家有一个算一个都可以说是曲线控。流畅的曲线和动势以及人物优雅的姿态和柔和的神情,这些是一直延续至今的中国味道。而中国画进入山水画时代后有关“意境”的问题凸显出来。

“有时画家啊就觉得自己分明是在进行这种探险航行。他们想重新观看世界,把肉色粉红。苹果非黄则红之类公认的观念和偏见完全抛开。”表现方式的不同是艺术家的决定,也

左右了我们对一幅画作的回应。艺术家追寻的是一种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感,“合适”。但是至于艺术家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合适”,效果,我们却不能带有很多先入之见。因此所谓的“艺术法则”并不是固定的。而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变化的。古代的艺术家们同时需要考虑他们作画的目的,宗教等等。我们需要在了解了艺术家不同的目的等等的因素之后,才能更好的了解一幅画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样的。

卢浮宫的一位馆长曾说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艺术的故事》:“几乎就像《蒙娜丽莎》一样著名。”这本书在大众中很快就大受好评,贡布里希也在序当中写道:“此书的意图,是为了所有面对一个奇异而迷人的领域,觉得需要一种初步指南的人。”艺术原是捉摸不清的,是神秘高深的,但是贡布里希把艺术的历史讲得简单有趣,就像近在身边的,拉近了艺术与人的距离,于是,贡布里希仅仅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而我们也只是听故事的人。因为这故事有趣,而亲近、热爱艺术。

上一篇:《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
下一篇:tk的故事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