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下对联
来源:散文 发布时间:2016-06-02 点击:
上中下对联篇一
怎样区分上下对联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不仅许多传统文化热爱者视之为消遣娱乐、展示风采的高雅艺术;而且它更是成为中国人节庆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比如商铺开业、新婚喜庆、乔迁新居等,往往都要张贴对联。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对联中上联和下联的识别模棱两可,以至于在张贴上也随意性很大。那么,怎样区分上下对联呢?一般而论,上联结于仄声,挂在右边;下联结于平声,挂在左边。
一、区分春联的上下联,简单来说有四种区分方法:
首先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风吹绿门前柳,康泰一家生百福”,“柳”是仄音, “福”是平声。(仄声判断:普通话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平声判断: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
其次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因为只有“百花争艳”这个“因”,才会有“万物生辉”这个“果”。
再次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最后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二、春联的正确贴法:
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 对联的张贴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上”仄“下”平原则;语意重心原则;横批指示原则。这三个原则应该兼而用之。
1、上仄下平原则
有人说:“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可是,门之左右与手之左右固然一清二楚,然而那一幅两张的对联,哪一个又是上联哪一个又是下联呢?比如对联“风流人物数当代大好春光
看今朝(横批:人杰地灵)”和“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盼统一 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同胞天天翘首望团圆(横批:春回华夏)”,这些对联,因为其语意几乎是对等的,这时候,人们往往借助于语音——即平仄——来判断。
2、语意重心后置的原则
当然,这种只根据声音的理解,而离开了对于对联语意以及横批的理解,就是简单化的,因为声音只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而不是所有要素,甚至是次要的元素而不是重要的元素。因此,对“音”的强调,应该服从于对“意”的强调。
语言是有重心的,语言学上所谓的偏义词,其实正暗示了语言意义重心的存在。在语言的转折结构、连贯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选择结构、假设结构等等结构当中,语意的重心自不待言显而易见,即使在并列结构的语言中,其意义也是有所侧重的,而且往往表现重心后置的规律。曾国藩当年之所以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人们之所以说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不说成是“下有苏杭,上有天堂”,甘肃人办的酒厂之所以要说“南有茅台,北有皇台”而不能说成是“北有皇台,南有茅台”,都与并列结构中语意的重心位置有关。 对联作为“对称的句子”,其上下联,一般都是并列结构,然而,看似是并列结构的对联,其语意也仍然是有重心的,而且其重心仍然是后置的——也就是处于下联位置的。如下面的一幅对联:
金鸡辞岁千家喜(应该是上联,因为按理“辞”在前,先辞后迎。)
玉犬迎春万户歌(应该是下联,因为依理“迎”在后,先辞后迎。)
明白了这个道理,则我们提着上联和下联这两个竖条子,就不能把应该贴在上联的贴到
了下联,就不能把应该先读的后读了。我们就得看自己手上一左一右这两句话里,语意的重心在哪一条上。意义重心所在的那一联就是下联。比如在传说中程咬金给秦叔宝母亲的寿联中,“„„不是人”与“„„乃神仙”,先抑后扬,“不是人”眼看就是上联无疑,因为它不是意义的重心而只是后文“乃神仙”的铺垫。再比如某个老人自书于棺木上的对联“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如果只从声音上判断,则只能读成“一点灵魂归何处,七尺遗躯葬此中”,然而这样的上下联之意味,由于语意的重心落在肯定性的“葬此中”,意味就是满足而安然的。可是,如果读成“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语意重心就落在了疑问性的“归何处”,其意味就是不满足的灵魂不安的。这时候,正确判断上下联——或者说正确判断老人心情——的原则,就应该是语意重心原则而不应该是仄上平下原则。
有时候,对语意的重心之所在的判断,往往要结合对联的横批,因为对联的横批,往往会从内容上指示语意的重心之所在。比如对联“雪里江山美,花间岁月新”,由于其横批是“红梅报春”,所以,语意重心应该落在“岁月新”上,即新字句为下联;再如“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由于其横批是“普天同庆”,则其语意重心也应该落在“乐无穷”上,即穷字句为下联。
3、横批指示原则
这个原则,既可以帮助我们在内容上确定上下联,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形式上结合横批而贴明上下联。
古时候的对联张贴,受古人从右往左直书之语言排列法的影响,上联在门右边,下联在门左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书写,所以问题似乎不大。可是时代发展到如今,由于现代人从左向右书写之习惯的影响,我们会不时从住家、机关、商场、庙会等处发现,不少人常常把上联贴在门左边,而贴在门右边的则是下联。
所谓横批指示原则,是指我们在张贴对联的时候,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下联则贴在左边。这样,横批也就不会游离于对联的整体之外而成为了对联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这样,横批也才真正与对联整体紧密相关,也才堪称是对联的“题目”和“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关于对联横批的此一作用,雪潇先生将它形象地命名为“对联的手势” 。
有人曾不无遗憾地说:“横批应该从右往左写的,但现代人对这一传统习俗不甚讲究,大部分横批从左写起了。”如果理解了对联横批的这种“手势“,则这位先生当不再迷茫,因为即使是从左写起了,那也并不错,只要我们根据它的指示,把上联贴在左边而把下联贴在右边就可以了。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对联的张贴在现代人生活中可以通用的两种方法:
传统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于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现代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左至右,于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这样的方法,也许是与古不合的,然而,它却是与时俱进地具有通变精神的!)
以上关于对联张贴的三个原则,如果能够兼而用之,则我们既可以准确地区分出上下联,也可以准确而又不失灵活地进行张贴,如此,则对联这种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形式,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发挥出它应有的艺术作用。
附:<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一、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
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二、现在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上中下对联篇二
怎样区分上下对联
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不仅许多传统文化热爱者视之为消遣娱乐、展示风采的高雅艺术;而且它更是成为中国人节庆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比如商铺开业、新婚喜庆、乔迁新居等,往往都要张贴对联。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对联中上联和下联的识别模棱两可,以至于在张贴上也随意性很大。那么,怎样区分上下对联呢?一般而论,上联结于仄声,挂在右边;下联结于平声,挂在左边。
一、区分春联的上下联,简单来说有四种区分方法:
首先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风吹绿门前柳,康泰一家生百福”,“柳”是仄音, “福”是平声。(仄声判断:普通话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平声判断: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
其次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因为只有“百花争艳”这个“因”,才会有“万物生辉”这个“果”。
再次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最后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二、春联的正确贴法:
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 对联的张贴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上”仄“下”平原则;语意重心原则;横批指示原则。这三个原则应该兼而用之。
1、上仄下平原则
有人说:“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可是,门之左右与手之左右固然一清二楚,然而那一幅两张的对联,哪一个又是上联哪一个又是下联呢?比如对联“风流人物数当代大好春光 看今朝(横批:人杰地灵)”和“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盼统一 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同胞天天翘首望团圆(横批:春回华夏)”,这些对联,因为其语意几乎是对等的,这时候,人们往往借助于语音——即平仄——来判断。
对联的传统要求是“上”仄“下”平,即“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根据这一规律,一般都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出一幅对联的上下联,即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那字是仄音,就是上联,如果是平音,那就是下联。比如,原来商铺开张的一幅老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海”,上声,也就是三声,“江”,阴平,也就是一声。显然,海字句就是上联,而江字句就是下联。再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寿”字去声,也就是四声,仄;“门”字二声,平,于是寿字句为上联而门字句为下联。
2、语意重心后置的原则
当然,这种只根据声音的理解,而离开了对于对联语意以及横批的理解,就是简单化的,因为声音只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而不是所有要素,甚至是次要的元素而不是重要的元素。因此,对“音”的强调,应该服从于对“意”的强调。
语言是有重心的,语言学上所谓的偏义词,其实正暗示了语言意义重心的存在。在语言的转折结构、连贯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选择结构、假设结构等等结构当中,语意的重心自不待言显而易见,即使在并列结构的语言中,其意义也是有所侧重的,而且往往表现重心后置的
规律。曾国藩当年之所以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人们之所以说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不说成是“下有苏杭,上有天堂”,甘肃人办的酒厂之所以要说“南有茅台,北有皇台”而不能说成是“北有皇台,南有茅台”,都与并列结构中语意的重心位置有关。
对联作为“对称的句子”,其上下联,一般都是并列结构,然而,看似是并列结构的对联,其语意也仍然是有重心的,而且其重心仍然是后置的——也就是处于下联位置的。如下面的一幅对联:
金鸡辞岁千家喜(应该是上联,因为按理“辞”在前,先辞后迎。)
玉犬迎春万户歌(应该是下联,因为依理“迎”在后,先辞后迎。)
明白了这个道理,则我们提着上联和下联这两个竖条子,就不能把应该贴在上联的贴到了下联,就不能把应该先读的后读了。我们就得看自己手上一左一右这两句话里,语意的重心在哪一条上。意义重心所在的那一联就是下联。比如在传说中程咬金给秦叔宝母亲的寿联中,“„„不是人”与“„„乃神仙”,先抑后扬,“不是人”眼看就是上联无疑,因为它不是意义的重心而只是后文“乃神仙”的铺垫。再比如某个老人自书于棺木上的对联“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如果只从声音上判断,则只能读成“一点灵魂归何处,七尺遗躯葬此中”,然而这样的上下联之意味,由于语意的重心落在肯定性的“葬此中”,意味就是满足而安然的。可是,如果读成“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语意重心就落在了疑问性的“归何处”,其意味就是不满足的灵魂不安的。这时候,正确判断上下联——或者说正确判断老人心情——的原则,就应该是语意重心原则而不应该是仄上平下原则。
有时候,对语意的重心之所在的判断,往往要结合对联的横批,因为对联的横批,往往会从内容上指示语意的重心之所在。比如对联“雪里江山美,花间岁月新”,由于其横批是“红梅报春”,所以,语意重心应该落在“岁月新”上,即新字句为下联;再如“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由于其横批是“普天同庆”,则其语意重心也应该落在“乐无穷”上,即穷字句为下联。
3、横批指示原则
这个原则,既可以帮助我们在内容上确定上下联,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形式上结合横批而贴明上下联。
古时候的对联张贴,受古人从右往左直书之语言排列法的影响,上联在门右边,下联在门左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书写,所以问题似乎不大。可是时代发展到如今,由于现代人从左向右书写之习惯的影响,我们会不时从住家、机关、商场、庙会等处发现,不少人常常把上联贴在门左边,而贴在门右边的则是下联。
所谓横批指示原则,是指我们在张贴对联的时候,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下联则贴在左边。这样,横批也就不会游离于对联的整体之外而成为了对联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这样,横批也才真正与对联整体紧密相关,也才堪称是对联的“题目”和“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关于对联横批的此一作用,雪潇先生将它形象地命名为“对联的手势” 。
有人曾不无遗憾地说:“横批应该从右往左写的,但现代人对这一传统习俗不甚讲究,大部分横批从左写起了。”如果理解了对联横批的这种“手势“,则这位先生当不再迷茫,因为即使是从左写起了,那也并不错,只要我们根据它的指示,把上联贴在左边而把下联贴在右边就可以了。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对联的张贴在现代人生活中可以通用的两种方法:
传统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于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现代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左至右,于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这样的方法,也许是与古不合的,然而,它却是与时俱进地具有通变精神的!)
以上关于对联张贴的三个原则,如果能够兼而用之,则我们既可以准确地区分出上下联,也可
以准确而又不失灵活地进行张贴,如此,则对联这种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形式,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发挥出它应有的艺术作用。
附:<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一、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二、现在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上中下对联篇三
下面的对联分别写的是谁
1、 安乐窝∶安逸的生活环境或小巧、温暖、舒适的处所或房间 2、 白骨精:《西游记》中一个阴险狡诈、善于伪装变化的女妖精。常用来比喻阴险毒辣的坏人。 3、 白日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 4、 半边天:比喻新社会妇女的巨大力量能顶半边天,也用来指新社会的妇女。 5、 绊脚石: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6、 保护伞:比喻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的力量或有权势的人。 7、 抱佛脚:原来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8、 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屈 9、 闭门羹: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对于上门的人叫吃闭门羹。 10、变色龙:比喻看风转舵的政治投机分子。 把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喻为(变色龙)。11、擦边球:打乒乓球时擦着球台边沿的球,后来把做在规定的界限边沿的事比喻为打擦边球。 12、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 13、吃醋:产生嫉妒情绪(多指男女关系上的)。 14、吃小灶:比喻受特殊的照顾。 15、吃鸭蛋:比喻在考试或竞赛中得零分。 16、穿小鞋:比喻受到别人利用职权暗中给予的刁难、报复或施加的约束、限制。 17、单相思:指男女间仅一方对另一方爱幕。 18、打游击:比喻从事没有地点的工作或活动。 19、点鬼火:比喻鼓动别人做坏事。 20、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欲望和兴趣。 21、顶梁柱:比喻起主要作用的骨干力量。 22、定心丸:能使人情绪稳定的东西。 23、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请客的人。 24、对台戏:两个戏班
为了互相竞争,同时演出的同样的戏。比喻双方竞争的同类工作或事情。 25、恶作剧:捉弄耍笑,使人难堪。 26、耳旁风: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过后不放在心上的话(多指劝告、嘱咐)。 27、放空炮:比喻说空话,说了不能兑现。 28、放冷箭:比喻暗中害人。 29、鬼把戏:阴险的手段或政策。 30、鬼门关:迷信传说中的阴阳交界的关口,比喻凶险的地方。 31、过河卒:比喻不怕牺牲和挫折,勇于拼搏,决不后退的人。 32、黑名单:反动统治者或反革命集团为进行政治迫害而开列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名单。 33、红眼病:羡慕别人有名或有利而心怀忌妒的毛病。 34、鸿门宴:喻指加害客人的宴会。 35、护身符:比喻保护自己、借以避免困难或惩罚的人或事物。 36、回马枪:回过头来给追击者的突然袭击。 37、急先锋:比喻在行动上积极带头的人。 38、紧箍咒: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39、开绿灯:比喻准许做某事。 40、开门红:比喻在一年开始或一项工作开始时就获得显著的成绩。
41、开小差:原指军人私自脱离队伍逃跑,后比喻思想不集中。 42、口头禅: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 43、扣帽子:对人或事不经过调查研究,就加上现成的的不好的名目。 44、捞稻草:比喻在绝境中作徒劳无益的挣扎。 45、老大难:形容问题错综复杂。 46、老掉牙:形容事物言论等陈旧过时。 47、老狐狸:比喻非常狡猾的人。 48、老皇历:比喻陈旧过时的规矩。 49、露马脚:比喻隐蔽的事实真相泄露出来。 50、乱弹琴:比喻胡闹或瞎扯。 51、马大哈:“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缩略语,指粗心大
意的人。 52、马蜂窝:比喻难于对付的人或能引起麻烦和纠纷的事。 53、马后炮:象棋术语,比喻不及时的举动。 54、马前卒:旧指在车前头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多含贬义)。 55、门外汉:外行人。 56、迷魂阵:比喻使人迷惑而上当的圈套、计谋。 57、磨洋工:工作时拖延时间,也泛指工作懒散拖沓。 58、牛角尖:比喻无法解决的问题或不值得研究的小问题。 59、牛鼻子:比喻事物的主要矛盾或影响全局的关键。 60、弄潮儿:比喻敢于在风险中拼搏的人。 61、拍马屁:向人谄媚奉承。 62、跑龙套:戏曲用语,即扮演随从或兵卒等不重要的角色。现在常用来比喻在人手下打杂。 63、碰钉子:比喻遭到阻力或遭到拒绝,目的没有达到,还受到难堪。 64、破天荒: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 65、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 66、墙头草:比喻无主见的人、顺风倒的人。 67、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 68、敲门砖:比喻借以求得名利的初步手段。 69、敲竹杠: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 70、肉中刺:比喻最痛恨而急于除掉的人(常跟“眼中钉”连用)。 71、孺子牛:儿童游戏时牵着走的由大人扮成的牛,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 72、三不管:指几方面都不管,没人管。 73、三寸舌:指能言善辩的口才。 74、势利眼:作风势利的人。 75、试金石:比喻可*的考验人的方法,也指对事物的可*的检验方法和依据。 76、守财奴:有钱而吝啬的人。 77、耍把戏:比喻施展诡诈手段。 78、耍花招:卖弄小聪{上中下对联}.
明,玩弄技巧。 79、耍贫嘴:比喻不管对方是否愿意听而唠叨地说。 80、桃花运:指男子在爱情方面的运气。 81、踢皮球:比喻互相推诿,把应该解决的事情推给别人。 82、铁饭碗:比喻非常稳固的职业、职位。 83、铁公鸡:比喻一毛不拔非常吝啬的人。
84、万金油:比喻什么都不精通,但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能应付一气的人。 85、窝里斗:家族或团体内部彼此钩心斗角。 86、乌纱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 87、下马威:原来指新官到任时故意向下属显示威风,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 88、小算盘:比喻为个人或局部利益的打算。 89、笑面虎:比喻外貌装得善良而心地凶狠的人。 90、摇钱树:比喻借以获取钱财的人或物。 91、一刀切:比喻不顾实际情况,用同一方式处理问题。 92、一锅端:比喻全部消灭或尽其所有。 93、一锅粥:形容混乱的现象。 94、一盘棋:比喻整体或全局。 95、一窝蜂: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96、一言堂:旧时商店挂的扁额,表示不二价;现多指领导缺乏民主作风,不能听取群众的意见,特别不能听相反的意见,跟“群言堂”相对。 97、应声虫:比喻随声附和的人。 98、鱼水情:形容极其亲密的情谊,就像鱼和水不能分离一样。 99、砸饭碗:比喻失业。 100 照妖镜:旧小说中所说的一种宝镜,能照出妖魔原形。现也用于比喻。 101 芝麻官:指职位低、权力小的官(含讥讽义)。 102 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滴牲血,主盟的人亲手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103
纸老虎:比喻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 104 智多星:《水浒》中吴用的绰号,泛指计谋多的人。 105 中山狼:见马中锡《中山狼传》,比喻恩将仇报,没有良心的人。 106 逐客令:秦始皇曾经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后来称赶走客人为下逐客令。 107 主心骨:可依*的人或事物,也指主见、主意。 108 抓破脸:比喻感情破裂,公开争吵。 109 走钢丝:比喻做有风险的事。 110 走过场:比喻敷衍了事。 111 走后门:比喻用托情、行贿等不正当手段,通过内部关系达到某种目的。 112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泛指激励、警戒自己的格言。参考资料
上中下对联篇四
八下对联
长春版语文八下的属对答案一、属对练习。1 出:海阔凭鱼跃 对:天高任鸟飞 2 出:一轮秋月夜 对:万缕春风晨 3 出:紫梨摘去从山北 对:丹荔传来自海南 4 出:书生惜壮岁韶华 对:游子爱良宵光景 5 出:杨柳和烟彭泽县 对:桃花流水武陵溪 6 出:两岸晓烟杨柳绿 对:一园春雨杏花红 7 出:缕缕轻烟芳草渡 对:丝丝微雨杏花村 8 出:沉舟侧畔千帆过 对:病树前头万木春 9 出:荷尽已无擎雨盖 对:菊残犹有傲霜枝 10 出:几间东倒西歪屋 对:一个南腔北调人 11出:一秤决胜,
棋子分黑白 对:二国大战,誓死分胜负 12出:三月韶光,常忆花明柳媚 对:一年好景,难忘橘绿橙黄二、对春联。1.出:一元复始 对:万象更新2.出:江山如画 对:前程似锦 日月如梭 社稷似锦3.出:春燕剪柳 对:夜月照窗 秋雁衔菊4.出:爆竹报喜 对:红灯迎春5.出:一堂开暖日 对:
两房含春光6.出:丰年飞瑞雪 对:盛世写新篇 好景舞春风7.出:寒雪梅中尽 对:春风柳上归8.出:凯歌辞旧岁 对:腊鼓迎新春9.出:冬去山明水秀 对:
春来鸟语花香10.出:年丰人寿福满 对:柳绿花香春浓11.出:九州春色来天地 对:四海浮云变古今12.出:人面春风朵朵笑 对:梨花冬夜树树开 或:碧玉绿绦缕缕丝13.出:几点梅花几点雨 对:半含冬景半含春14.出:岁岁致富岁岁富 对:年年迎新年年新15.出:迎春花花开春早 对:黄梅雨雨至梅酸16.出:迎春春春春光美 对:过年年年年景强 逢秋秋秋秋色秀17.出:开门迎春春风扑
面 对:抬头见喜喜气盈门 辞旧迎新新年大吉18.出:中华崛起山河竞秀 对:民族振兴日月争辉19.出:山明水秀处处皆春色 对:年丰岁余人人尽笑颜20.出:
年年过年年年不虚度 对:岁岁别岁岁岁勿蹉跎21.出:举酒话丰收喜溢眉宇 对:低头思故乡孤苦伶仃22.出: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对: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上中下对联篇五
1、生活中的对联
一、生活中的对联
1、什么是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像这样上下两句形式对仗、内容相联、能独立使用的语言作品,就是对联。 对联,简称对,俗名对子、联语,后来因大多贴在相互对称的楹柱上,又叫楹联、楹贴。对联的单位叫副,前一部分叫上联、出句、上比,后一部分叫下联、对句、下比。
2、探究生活中的对联
春联
爆竹一声除旧岁
平安二字值千金
飞雪迎春到,红梅争艳
心潮逐浪高,万象更新
你所记诵的对联:
行业联
为爱清香频入座
欣同知已细谈心
(某茶楼对联)
风正气清,人民康乐;
法严纪肃,国家太平。
(政法机关联)
借你金口
品我巧手
(英林菜市场包子店)
你所记诵的对联:
婚联
笙箫奏凤凰
鼓乐迎佳宾
彩凤双飞,莺歌燕舞;
名花并蒂,柳绿桃红。
你所记诵的对联:
挽联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毛泽东挽母联)
我不为我故成大我,
法无常法始为妙法
(洪我法先生挽联)
你所记诵的对联:
寿联
名高北半
寿比南山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
春秋不老大德大年
你所记诵的对联:
胜迹联
平台千古,复台千古
郑氏一人,施氏一人
(龙湖施琅纪念馆中的对联)
万石峰中月色泉声千古趣
八方池里天光云影四时春。
(罗山草庵寺中的对联)
世间有佛同此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安海安平桥上的对联){上中下对联}.
你所记诵的对联:
居室联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清郑燮自题住宅联)
你所记诵的对联:
题赠联{上中下对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赠瞿秋白联)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虫。
(清代文学家纪昀自题联)
谐趣联
大老爷做生,银也要,钱也要,红白兼收,何分南北;
小百姓该死,麦未熟,稻未熟,青黄不接,有甚东西。
(有佚名所撰嘲安徽霍山县令祝寿联)
杂题联
不属于以上八类的对联,统归入杂题联。如文艺联、某些集句联以及其他。 文艺联,指文学作品、图画、报刊、影视中出现的对联,包括文首的标题和文中的联语。如《水浒》第二十三回题目: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岗武松打虎。
《红楼梦》第一回文中太虚幻境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集句联,是集前人或今人诗、词、曲、赋、文、碑帖等里面的语句而成联。(如果是集其中文字为句而成联,称集字联。)集句联,根据其内容和用途,用于祝寿的,可归入寿联:用于哀挽的,可归入挽联;用于名胜古迹的,可归入胜迹联,如此等等。不能归入以上诸类的,则归入杂题联。如何仲贤联:
曾经沧海难为水; (元 稹)
错勘贤愚枉作天。 (关汉卿)
以上分类,仍是就大体而言,不算精确。除挽联界限比较确定以外,其他联类彼此之间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界线。有的对联可以入甲类,也可以入乙类,视其主要倾向而定。同一对联,根据使用的时间、地点和使用人的不同,可以归入不同联类。如:
立马风云世界;
扬帆浩荡中流。
既可以是航运部门的行业联,又可以是表示劝勉或述怀的题赠联,还可以作为春联,或赞颂别人的寿联。
3、对联的价值
对联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谷向阳主编的《中国对联大典》将对联按用途分为春联,行业联,婚联,寿联,挽联,胜迹联,居室联,题赠联,谐趣联,杂题联,它可以用于金石书画、旅游景点、婚丧喜庆、室内设计、舞台道具、新闻标题、广告宣传、章回小说、文字游戏。它可以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对联具有很好的欣赏价值。
它写景状物、叙事述史、说理言道、抒怀勉志、讽刺谐谑,具有一般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对联还讲究形式的对称与音律的抑扬和谐,集中展现了汉语的魅力。
练习
一、 对联场所配合
( )2. 茶能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 )3. 纵谈天下事;洞彻古今情。
( )4. 热血丹心育桃李;栉风沐雨作园丁。
( )5. 这一街许多笑话;我二老从不作声。
( )6.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朝来拜,
夕来拜,给谁是好?
二、 行业宅第判断
( )1. 一世经营,为人口腹;万家饥饱,在我心头。
( )2. 莫怨风云多不测,何愁水火太无情。
( )3. 进门都是客,到店即为家。
( )4. 作天下头等事业,用人间顶上功夫。
( )5. 寒衣处处催刀尺,剪裁般般见匠心。
( )6. 察及秋毫如照烛,看来老眼不生花。
( )7. 四时恒满金银器,一室常凝珠宝光。
( )8. 快意莫如花烛夜,宜人最是枕头春。
( )9. 得大解脱,占小便宜。
( )10.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三、 祠庙人物判断
( )1. 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 )2. 千秋冤案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
( )3.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刻丹心照古今。
( )4. 世上疮癫,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5.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凌霄汉;幽愁发愤,着成信史照尘寰。
( )6. 长安市上酒家眠,醉后敢将天子傲;采石矶头明月好,当年犹说谪仙
归。
四、
1.指出下列对联所指行业:
松竹赠绿素雅为佳 芝兰送香淡雅最奇
男添庄重女添俏
夏透风凉冬御寒
上中下对联篇六
史上最有趣的对联集锦
●回文倒顺{上中下对联}.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
郎中王若俪
俪若王中郎
●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
贤出多福地
地福多出贤
●
僧游云隐寺
寺隐云游僧
●
人中柳如是 是如柳中人 ● 雨滋春树碧连天 天连碧树春滋雨 ●叠字联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
●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
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
风竹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上中下对联}.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数字联
万瓦千砖百日造成十字庙
一舟二橹三人遥过四通桥 ●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 童子看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先生讲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有三分水二分竹添一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大江
●
五百罗汉渡江岸边波心千佛子
一个美女对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谐音联
清风满地难容我
明月何时再照人
●
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