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字对联平仄

来源:快速阅读法 发布时间:2016-05-20 点击:

七字对联平仄篇一

对联的基本格律与技巧

对联的基本格律,通常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

【平仄】古人作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平仄之分即汉字 声调读法的两大分类,圆缓平和的读音为“平声”;短促有力的读音为“仄”。

【平水韵】唐代官方颁布的归类的汉字读音。后世的诗、词、曲、联多依照其中归类的读音来区分平仄。

【今声】:即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作第一、二、三、四声)四个声调读法。其中,“阴平”、“阳平”两声为“平声”;“上”、 “去”两声为“仄声”。

【古韵】指依照《平水韵部》归纳列表的古代汉语读音,分为“上平、下平、上、去、入”五个声调读法。

【双节平仄竿】由启功先生研制提出来剖析诗词格律的的“平仄两两交替” 的组合排布方式,具体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无限延长”。因形象双节竹竿而被学界称为“双节平仄竿”。

【马蹄律】也称“马蹄韵”、“马蹄格”,是汉语“仄顶仄,平顶平,”即“平平仄仄平平”这样平仄两两交替交替的

规则。因其平仄格式如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而被学界形象称为“马蹄律”。

【领字】对联长句,尤其长联长句中用以引领下文的字词,一般可以点断,字数在1—3之间;原为从词曲中使用的。

【正格】长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的声律格式。

【变格】长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的声律格式。

【孤平】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七言的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

【孤仄】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七言的句子中,只有一个仄声字。

【三平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三字起的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平声。

【三仄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三字起的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仄声。

平仄是根据传统的四声分的,传统的四声是平、上、去、入。传统的平、上、去、入四声的差别,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差别都是字音高低升降的不同。在普通话里,古入声字分别归入了现在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了。

古汉语中的平,则为平声字;仄,则为上、去、入三声。(请参看《平水韵部》)

现在汉语中没有入声字了,就是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二声为平,

三、四声为仄。

对联的对仗句相对律诗来讲是比较独立的,只有上下两联,不存在“粘”一说,这样调平仄就自由些。上、下联能平仄相“对”就行,抑扬顿挫,就是好联。例:

宋文天祥题孟姜女庙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比较许多对联的平仄,可发现上联和下联的相对字的声调,有绝对相反,也有大体相反的。能做到严格相

反而不损害内容固然好,做不到严格相反,做到大体相反也可以。但要特别注意停顿处的平仄,尽量要做到平仄相反。就如昆明滇池大观楼联,凡停顿处,大多平仄相反,只有数字的例外,不影响全联的音乐性就可。

另外,在同一联中要尽量避免出现孤平。若出现了,下联应以相反声补救。对专有名词时,平仄受限略宽。除此,上联末字用仄,下联用平,特殊的例外。

对联声律的今声与古韵之争:

对联过去在声韵平仄的界定上是仿照律诗,也采用平水韵的平仄分类,平水韵含“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声。随着时代历史的变迁,各地方言演变极大,平水韵中的“入声”基本消失,平水韵的读音也很少有人能读出来了,只剩我国南方尤其岭南一带方言还保留有“入声”,但是由于过去“普通话”没有在全国推广普及,对联的声韵格律一时还无法找到一个大家都能运用和接受的标准,所以平水韵作为声韵标准的习惯就一直沿袭下来。在普通话得到推广和普及以后,全国已经有一个判定声韵读法的统一标准。至此,无法读出,只是作为习惯保留的平水韵越来越受联界的质疑,

由此引发联界在“从今声”还是“依古韵”问题上的争论,至近仍在进行。但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主张用今声,即普通话入联的人越来越多,相信对联在声律上从古韵过度到今声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应该提倡以今声入联,逐步过渡。但是对于“平水韵”也应该适当学习,以有助于了解学习古诗文古联,而如果是岭南或者其他方言中有“入声”的联友则可以两者适当兼顾。无论采用今声还是古韵,有一点是必须遵循的,即一副对联中只能采用一套声韵标准,不能上联有依“古韵”,而下联依“今声” 。

节奏本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要合乎一定的规律。节拍就是乐曲中的节奏序列,每一序列的包含两拍或三拍、四拍。对联是短诗,要求有音乐性,这首先表现在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即使不念不听,只是看,由于看的时候也是按照节奏进行的,如节奏和谐,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这节奏感在对联中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创作对联的一个要素,不可忽视。

四字句的对联是两拍。

七字对联平仄篇二

对联入门知识

七言句式对联的基本平仄

一、七言的基本平仄

1、基本句式

基本句式一(仄起式):

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基本句式二(平起式):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2、七言的基本出句变化(对句按出句的平仄相反对):

仄起式的变化:

(1) 基本:仄仄平平平仄仄

(2) 主变化:仄仄平平仄平仄(固定式变化)

(3) 变化一:平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字可平)

(4) 变化二:仄仄仄平平仄仄(第三字可仄)

(5) 变化三:平仄仄平平仄仄(第一字可平同时第三字可仄)

(6) 变化四:平仄平平仄平仄(主变第一字可平)

(7) 变化五:平仄仄平仄平仄(主变第一字可平同时第三字可仄) 平起式的变化

(1) 基本:平平仄仄平平仄

(2) 变化一:仄平仄仄平平仄(第一字可仄)

(3) 变化二:仄平平仄平平仄(第一字可仄同时第三字可平)该变化第三字可平时第一字必须用仄,否则出律(这就是一三五不论不正确的说法的主要原因)。

(4) 变化三:平平平仄仄平仄(第三字可平下第五字可仄)

(5) 变化四:平平仄仄仄平仄(第五字可仄)

(6) 变化五:仄平仄仄仄平仄(第一字可仄的情况下第五字也可仄)

(7) 变化六:仄平平仄仄平仄(第一字可仄的情况下第三字可平且第五字可仄)

以上是七言的十四种变化格式,平起式和仄起式各七种。

3、平仄变化必须遵循的规则如下:

(1)尾字必须用仄。

(2)不允许孤平或孤仄(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或只有一个仄声)

(3)没有四连平或四连仄

(4)没有两仄夹一平或两平夹一仄(如仄仄平仄仄或平平仄平平)

(5)第二字和第四字的平仄相反(仅指七言句)

(6)平起式的情况下,第二字和第六字是同平仄的(仅指七言)

如果有上面的任一种情况,就是不合平仄,就是出律,如果没有违反,则称为合律。

4、对句要求:

(1)对句要求的是与出句的平仄相反

(2)或出句的基本格律来对应(这就是要求背熟基本格式的原因,这样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对句)。

(3)对句也必须遵循3所说的六大原则。

5、以上的变化,七言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就遵循这样的原则,如果是断句为两句的话,那可以不遵循以上变化规则的。

6、以上仅供参考,很多书本都有,天下文章一大抄。欢迎跟贴指正。 (105)

最近经常有朋友问我,什么是联律,什么叫对仗,对联有什么规则,怎样去掌握平仄等。其实以上问题在群空间已讲的很详细了。但是既然朋友问我,便是对我的信任,我也就把我对以上问题的浅显认识,做一个总结,供大家参考。

一 对联的概念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名曰对联,是因其由两部分组成,即上联和下联。且必须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或相间。对联的平仄相对:比如七言联,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所谓平仄相间:是指上联【或下联】词组与词组之间要平仄相间,即平平之间后应是仄仄,也就是说上联的2.4.6字应为平仄平或仄平仄,下联反之,否则就是失替。对联的平仄相对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意思是,一三五字不一定非要平仄相对,二四六则必须是平仄相对。这主要是对宽对和长联而言。一幅联特别是短联如全是一三五平仄不讲,那就不能算对联佳作了。因为,对联必须平仄相对和相间,目的是为了造成音调抑扬顿挫,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另外,对联还必须词性相对。即上联和下联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其目的是为了对仗工整,这也是对联的独特之处。对仗是对联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对仗就没有对

联。

二 区分一个字平仄的方法 平仄是对联的生命,又是限制和修饰对仗音态的必要因素,所以是必须要掌握的。以现代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即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为例,属阴平的字,全是平声;属阳平的字除个别字外,大部分是平声;属上声去声的字,则皆是仄声。 区分现代四声的方法是:起音高高一路平【阴平】 从低到高向上升【阳平】 先降然后再扬起【上声】 由高降到最低层【去声】。只要反复练习,就能掌握准确的。

三 对联必须上仄起 下平收 根据对联的平仄规定,上联末字必须用仄声,下联末字必须用平声,简称“仄起平收”。这就是对联中的铁律,不能打乱,不能破除,不能改掉。

四 对联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 对联禁忌同位与不规则的重字 两边对联中,同位重字与不规则的同字,历来被视为禁忌。这是因为:对联的字数不多,即是长联也有限数,要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丰富完整的内容,非字字发挥其功能不可;对联上下两行文字,具有字面对仗美和平仄抑扬美等特点,若同位重字或不规则重字,都将破坏对仗美和音韵美。 2 合掌 上下联意义完全相同,称之为全合掌;部分意义相同,称之为半合掌;个别字词意义相同,称之为个别字词合掌。合掌在对联中也是一种忌讳。尤其是合掌是撰联的大忌。 3 三平脚 作为对联,因下联末要平声收尾,如连续三个平声字,就为三平脚。三平脚也是对联格律所不允许的。 4 三连仄 三连仄是指七字句对联中连续出现了三个仄声字,按七言句的平仄格律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等。句尾三字都不能连续用仄声字,否则为违背联律。5 失替 就是联中的246字出现平平仄或仄仄平,也是不妥的。

七字对联平仄篇三

平仄字表

一、平仄

平仄,是格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格律诗的平仄规则,简单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句的平仄规定——交错。

在一句当中,构成句子的字(词)的平仄音是交替出现的。

1、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七字对联平仄}.

2、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

3、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

4、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五言诗的平仄规则。如果是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句子前面加上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头。请看下面的对照:

1、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2、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4、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以上可以看出,句子的平仄规则一共有八种,其中五、七言各四种。只要记住五言四种,七言加两字就可以记住这八种基本格式了。

(二)联的平仄规定——相对。

每两句诗叫做“一联”,每联的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出句与对句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平仄相反,也叫相对(对立)。如:

出句:仄仄平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首诗的第一句是平收的句式,那么这一联(首联)的对句就不是完全相对的了。例如:

出句:平平仄仄平

对句:仄仄仄平平——对句第三字与出句第三字就不是相对的,两句的第五字因为用韵,所以也是相同的。

出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句的第五字与出句第五字也不是相对的,两句的第七字因为用韵的关系,所以也是相同的。

这是由于诗的韵脚的要求造成的,只要记住这点细微的差别就可以了。

(三)联与联之间的平仄规定——相粘。

律诗由四联八句组成,从第一到第四联,分别叫做首、颔、颈、尾联。绝句由两联四句组成,第一联和第二联分别叫做首联和尾联。联与联之间的平仄规定是:后一联出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与前一联对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是相同的。(因为第一个字往往可平可仄,所以有的书中只说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同,其实意思是一样的)。例如:

五月天山雪,——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平[平]仄仄平。——首联对句第二字“花”,平声。

笛中闻折柳,——平[平]平仄仄,——颔联出句第二字“中”,平声。粘。

春色未曾看。——仄[仄]仄平平。——颔联对句第二字“色”,仄声。

晓战随金鼓,——仄[仄]平平仄,——颈联出句第二字“战”,仄声。粘。

宵眠抱玉鞍。——平[平]仄仄平。——颈联对句第二字“眠”,平声。

愿将腰下剑,——平[平]平仄仄,——尾联出句第二字“将”,平声。粘。

直为斩楼兰。——仄仄仄平平。

这个规则在格律术语中叫做“粘”,违反了这个原则就叫做“失粘”。失粘是格律诗的大忌,

如果一首诗出现了失粘的情况,那么,这首诗在格律上就是失败的。

(四)一、三、五的不论与论。

学习格律诗常听到的一句话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是指在格律诗中,每一句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的平仄是可以通融变化的,而第二、第四、第六个字的平仄是不可以改变的。初学者在阅读平仄格律的范式时看到在一些平仄的字上加个圆圈或是括号等记号,那个记号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字可以用平声,也可以用仄声。

按照前面所说的平仄规则,可平可仄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2、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4、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上面的规定可以看出,凡是可平可仄的字都是在第一、三、五的位置上。

可是,问题又来了。你可能会问,在这四种形式的平仄规则中,并不是逢一、三、五都不论,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就牵涉到格律诗的几个禁忌:孤平、三平调和三仄尾。 孤平,就是在一句诗当中,除去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在格律诗的术语中叫做“犯孤平”。(注意:孤平的情况只有发生在平收即带韵脚的句子中,仄收的句子即使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叫犯孤平)。

三平调,就是一句诗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叫做三平调或三平脚。

三仄尾,句诗一句诗的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字,叫做三仄尾或三连仄。

以上三种情况都是作格律诗的大忌,应该绝对加以避免。明白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一、三、五不可不论。

1、五言句式:“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或七言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可不论,否则犯孤平。

2、五言句式“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或七言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不可不论,否则三平调。

3、五言句式的“平平平仄仄”的第三字或七言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不可不论,否则三仄尾。

至于“二、四、六分明”,大家记住这三个位置上的字在一般情况下雷打不动就可以了。如果非动不可,那就是牵涉到下面说的“拗救”了。

二、拗救

凡平仄不依定式的句子,叫做“拗句”(一、三、五可不论的句子除外)。一个句子出现了“拗”,可以在相应的位置进行补救,这便是“救”。

并不是所有的拗句都可以救。“救”的一般原则是,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可以在后面应该用仄声的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根据这个原则,就产生了几个“不救”:前不救后,就是不能用一句中前面的字救后面的拗字,不能用一联中的出句救对句,不能用后一联的句子救前一联的拗句;平不救仄,就是不能用原本该用平声的字去救该用仄声的字。三平调无救。

那么那些情况可以救,又如何去救呢?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1、本句自救。就是在同一句中用后面的字救前面的字。本句自救又分两种:

A)五言“平平平仄仄”的第三字或者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本应当用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成了三仄尾。这时,把第四个字(五言)或第六个字(七言)由仄声改成平声,成为“平平仄平仄”或“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情况在唐宋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所以王力先生把它作为一种“特定的格式”而未列入拗救之属。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拗救句子当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

B)五言“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或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本应当用平声却用了仄声,犯了孤平。就把第三字(五言)或第五字(七言)由仄声改成平声,成为“仄平平仄平”或“仄仄仄平平仄平”。

2、对句救。就是在一联中用对句中的字去救出句中的拗字。

五言“仄仄平平仄”的第四字或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六个字,本应当用平声却用了仄声,就把对句“平平仄仄平”(五言)的第三字或“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第五字由仄声改成平声。这样出句和对句就分别成为以下格式:

五言:仄仄平[仄]仄(拗),平平[平]仄平(救)。

七言:平平仄仄平[仄]仄(拗),仄仄平平[平]仄平(救)。

3、可救可不救。

五言“仄仄平平仄”的第三字或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本应当用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这种情况属于“半拗”,可以救,也可以不救。为了简单起见一般的不救。 除去第一种情况外,其他的拗救不影响可平可仄

PS: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声调。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平、上、去、入四声。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

新声韵平声字、仄声字总表

一麻 a ia ua 阴平:啊扒巴疤笆杈差咖瓜哈花哗加茄迦痂袈嘉佳家夸啦妈摩趴葩杉沙挲莎痧鲨纱他她它哇洼蛙娲虾丫呀鸦哑查呱呵拉蓝吗仨裟渣(派入阴平的入声字:阿八捌插耷哒搭发夹刮括垃抹掐杀刹煞刷塌踏挖瞎鸭压押扎匝撒答)阳平:啊茶查搽槎楂华哗骅麻嘛拿扒爬耙琶娃霞暇瑕牙伢芽崖涯衙(派入阳平的入声字:拔察达沓答瘩乏伐阀筏罚滑划猾夹颊拉匣狎峡黠杂砸扎札轧炸闸铡)

二波:o e uo 阴平:播波玻搓蹉多锅过涡坡颇莎娑梭挲拖它窝阿婀哥歌戈科蝌柯疴苛颗荷棵的了么呢车奢赊遮(派入阴平的入声字:拨般剥戳撮郭聒豁捋泊泼说宿托脱拙捉苛桌作鸽割搁喝磕磕疙折蛰说胳)阳平:脖罗萝啰逻锣箩骡螺镆摩磨蘑磨魔那挪娜婆驮陀驼鸵蛇鹅蛾娥峨哦讹荷婆哪(派入阳平的入声字:孛伯驳帛泊柏勃舶博鹁渤搏魄膊薄夺度踱佛掇国掴帼活灼浊酌着凿啄琢缴勺昨作阁葛颌合涸盒膜拙貉盍壳德得额阁则哲革格隔劾核咳舌责择泽舴折蜇谪摺辙宅

三皆ie ue 阴平:爹阶皆嗟街些靴耶楷偕掖(派入阴平的入声字:瘪斜鳖跌节疖结接秸揭噘捏撇暼切缺阙贴帖歇蝎削薛噎曰约)阳平:瘸斜邪谐携爷耶揶茄(派入阳平的入声字:别蹩迭节碟蝶孓劫杰洁结桔捷玦竭截孑决诀角觉绝倔掘脚獗爵矍嚼攫协挟撷穴学)

四开 ai uai 阴平:开哎哀唉埃挨掰猜钗差揣呆该垓乖揩腮腮鳃筛衰摔苔台胎歪灾哉栽斋(派入阴平的入声字:拍摘拆塞)阳平:挨皑癌才财材裁侪柴豺还孩骸徊怀淮槐来埋霾排徘抬(派入阳平的入声字:白宅)

五微 ei ui(uei) 阴平:微陂杯卑悲碑衰崔催摧吹炊堆墩飞妃非菲绯扉霏归龟规皈闺黑嘿

瑰傀灰诙挥恢晖辉翚麾徽亏岿勒悝盔窥呸胚虽忒推危委萎威逶偎隈葳煨激巍追骓椎锥阳平:垂陲捶椎槌锤肥回茴徊洄蛔奎逵馗葵睽魁累雷缧擂雷羸玫枚眉莓梅嵋湄媒煤酶霉糜陪培赔没裴蕤隋遂谁颓韦为贼违围帏桅唯薇维嵬巍闱

六豪ao iao 阴平:坳凹熬包苞胞剥煲褒标彪骠飙操糙抄钞超剿刀刁叼雕貂臊梢烧捎稍筲艄涛掏滔韜饕佻肖枭叨碉凋高皋羔膏蒿交郊浇娇姣骄胶椒蛟焦蕉教跤礁盗捞撩猫孬抛泡剽漂飘缥悄敲雀锹橇搔骚臊缫骁逍消宵萧硝销削箫霄嚣哮约夭妖要腰邀遭糟招昭嘲着朝阳平:豪敖邀嗷熬翱鳌鏖薄雹曹槽巢朝嘲潮号毫壕貉嚎嚼劳牢崂痨捞唠聊辽疗撩僚桥寥潦毛矛茅旄锚描髦苗描瞄挠绕猱刨咆炮袍跑嫖朴瓢藻乔侨荞峤翘憔樵瞧饶娆韶勺芍咷逃洮淘掏啕条调迢尧肴淆姚窑谣摇徭遥瑶凿着

七尤:ou iu (iou) 阴平:抽丢都兜勾沟钩篝纠鸠究赳揪溜搂妞沤瓯呕欧殴鸥丘邱秋蚯收搜飕廋艘偷修休羞馐优忧悠幽舟州诌周粥阳平:畴踌绸仇稠愁侯猴流留榴刘浏瘤遛瘤楼耧牟件眸谋牛抔囚仇求泅酋球裘柔揉头投尤犹由邮油游(派入阳平的入声字:轴妯) 八寒:an ian uan uan

阴平:安氨按谙鞍鹌鞍板班颁斑般搬瘢癍参骖餐搀川穿丹担单耽眈郸聃殚端帆番蕃藩翻干甘杆肝竿关观纶官冠倌棺鳏酣憨鼾欢看勘龛堪戡宽潘攀三叁山衫删杉珊姗栅舢扇跚煽潸膻闩栓拴酸贪滩摊瘫湍弯湾蜿豌蜿簪占沾毡粘瞻专砖钻边砭编蝙鞭参餐掂癫颠巅尖奸歼坚间肩艰监兼笺渐溅煎捐涓娟圈鹃镌拈片扁偏篇翩千仟迁牵铅签天添仙先纤掀鲜轩宣萱喧咽殷胭烟焉淹燕鸳冤渊阳平:寒残蚕惭单馋蝉谗缠婵潺传船椽凡烦攀樊繁汗含函韩还环寰兰岚栏拦蓝澜篮褴峦銮鸾蛮谩蔓镘瞒男南难片般盘蹒然燃髯坛谈弹谭痰潭团抟咱丸纨完玩顽奁连怜帘莲涟联廉眠棉绵年粘黏便前虔钱乾掮潜黔权全诠泉拳埢倦田恬佃甜填恬闲贤弦咸涎衔玄悬旋旋延严言妍岩炎沿铅研盐阎筵颜檐元圆员垣袁原园援媛缘猿源辕

九文en in (ien) un (uen) un 阴平:奔宾彬斌滨摈缤濒参嗔春椿村皴惇吨墩敦蹲恩分芬纷氛根跟昏荤婚巾今斤金津衿筋襟禁军均君龟钧皲麇坤昆崑抡拎闷喷拼姘钦侵亲衾森申伸身呻绅莘娠深孙狲吞暾温瘟心芯辛忻欣新薪馨鑫勋熏薰醺因阴茵荫音姻氲殷晕贞针侦珍真砧斟甄箴臻谆尊樽阳平:岑臣橙尘辰沉忱陈晨纯唇淳醇存蹲坟汾焚痕浑馄混魂邻林临淋琳磷鳞麟仑伦论抡纶沦轮门扪们民您盆贫频颦芹秦琴矜禽勤擒噙裙群人仁任神什屯囤豚臀文纹闻蚊旬寻巡询循吟垠银淫寅云匀芸耘

十唐ang iang uang 阴平:邦帮仓苍沧舱昌倡猖娼倀创疮窗当档方坊芳冈扛刚杠纲钢缸光夯荒慌肓江将姜浆僵缰疆康慷糠匡筐乓滂膀羌枪将腔嚷丧桑伤汤殇商觞双霜孀礵汪乡相香厢湘湘箱襄骧央殃泱鸯秧赃脏臧张章彰獐妆庄桩装阳平:藏昂长场肠尝常偿徜裳嫦床幢防坊妨肪房行杭航皇黄凰隍惶煌潢蝗篁磺簧狂诳郎狼琅廊良凉粮粱量邙盲氓茫忙囊娘彷庞旁膀强墙蔷嫱瓤唐堂棠塘搪糖溏亡王详降翔扬阳羊杨洋

十一庚:eng ing (ieng) ong (ueng) iong(ueng) 阴平:庚并崩伻冰槟屏称撑灯登蹬镫丁仃叮盯钉酊丰风封枫疯峰烽锋蜂更耕羹亨哼精茎惊京经晴泾荆旌晶粳兢鲸坑吭铿蒙抨怦砰烹嘭乒俜青轻倾卿清扔僧生声牲胜笙甥厅汀听翁嗡兴星腥猩惺应英莺婴樱鹦膺鹰曾增憎正争征怔挣峥狰症睁筝蒸东冲充憧舂葱匆聪冬咚工弓公功攻供肱宫恭蚣躬龚觥哼轰哄烘空箜崆松忪嵩通凶兄匈汹胸佣痈拥庸庸雍中忠终钟盅衷宗综棕踪鬃

阳平:层曾成丞呈诚承城乘盛程惩澄橙冯逢缝恒姮横衡楞棱伶灵泠玲令凌陵聆菱棂蛉羚绫零龄翎龙氓虻萌蒙盟瞢薨艨名茗明鸣冥铭瞑暝能宁拧咛狞凝平彭膨澎棚蓬鹏篷评坪苹凭屏瓶萍情晴擎仍绳疼腾誊藤廷亭庭停蜓婷霆刑行形邢陉迎荧盈萤荧萦赢瀛虫重崇从丛弘红洪鸿昽聋笼隆窿农侬哝浓秾穷穹茕琼戎容荣绒嵘蓉融同彤侗桐童瞳僮曈雄熊

十二齐:I e ru 阴平:低羝堤提几讥机肌鸡奇屐姬基期稽畸箕齑嵇饥羁咪眯妮丕批披

批砒沏妻栖期梯蹊欺兮西溪希稀熙牺唏嘻樨羲曦醯伊医衣依旖噫居车且拘驹俱疽据区岖驱祛蛆躯趋黢吁须虚嘘墟迂淤(派入阴平的入声字:逼滴圾唧积屐缉激迹绩劈霹七柒戚漆剔踢夕吸夕汐昔析息悉晰淅惜皙锡熄膝蟋一壹揖曲屈掬鞠戌)阳平:厘狸离梨鹂骊犁漓璃黎藜罹篱蠡迷弥眯谜糜尼泥呢妮霓皮疲毗蚍啤琵脾罴鼙齐祈歧祁其奇畦骑棋旗麒提啼题蹄仪夷圯迤饴怡宜贻沂姨蛇移遗颐疑彝儿而驴闾劬渠蕖瞿衢徐于予妤余欤盂臾鱼竽谀娱渔隅揄喁畬逾腴渝愉榆瑜虞愚觎舆(派入阳平的入声字:鼻狄迪的籴荻敌涤笛嫡镝及吉岌汲级极即亟急疾棘集楫辑嫉瘠籍脊习席袭媳檄锡局桔菊橘曲)

十三支:(--i)(*)零韵母

阴平:哧鸱嗤痴魑呲差疵尸师狮施司丝私思咝鸶斯撕嘶之知支芝枝肢脂蜘仔咨姿滋生兹资缁辎孳(派入阴平的入声字:吃失虱湿只汁织)阳平:池弛驰迟持匙墀踟词瓷辞慈磁雌时埘(派入阳平的入声字:拾十石实识食蚀什执直侄值职植殖絷跖踟掷)

十四姑 u 阴平初粗都夫肤麸鄜孵敷估姑咕沽孤轱鸪菇辜箍乎呼戏糊枯骷撸嚕铺书抒纾枢姝殊梳舒输疏蔬苏酥乌污呜於巫诬恶朱诛珠株诸铢猪蛛租(派入阴平的入声字:出督忽惚哭窟仆扑噗叔倏菽淑凸突秃屋阳平:刍除厨锄滁蜍躇雏凫扶俘浮蚨蜉桴符蜉芙狐弧胡和壶葫糊蝴湖卢芦庐垆炉沪模奴匍菩葡脯如茹儒嚅孺襦图荼徒途凃屠无毋芜吾吴捂唔梧蜈(派入阳平的入声字:不毒独读渎椟牍黩犊佛幅袱拂拂伏服福孰赎塾熟俗竹术竺逐烛舳足卒族)

新声韵仄声常用字总表

一麻a ya wa 上声:把靶叉衩打剐寡哈贾假卡咔侉垮喇俩马吗玛码蚂哪卡洒傻耍瓦哑扠雅咋诈爪(派入上声的入声字:法甲撒塔眨獭)去声:坝把爸耙罢霸衩诧差大卦挂褂化划画话桦价驾架假嫁稼挎胯落跨骂那娜怕下夏厦亚炸榨瓦(派入去声的入声字:刹发划剌腊蜡辣纳帕恰洽卅飒萨歃煞拓榻踏蹋袜吓轧压栅)

二波:o e uo 上声:簸朵垛躲果裹火伙夥裸颇所锁唢琐妥我倭左佐坷可舸扯恶惹舍者(派入上声的入声字:椁抹索撮渴)

去声:播薄簸措错挫堕剁舵惰跺垛过货和磨蓦懦破些唾卧坐座做酢祚饿那个贺荷课驮社舍射赦麝这蔗鹧(派入去声的入声字:错或获惑霍豁扩括阔廓落烙抹袜蓦凿洛骆络末没沫陌冒脉莫秣漠寞墨默诺朴迫粕魄弱若箬勺烁铄朔数拓魄沃握幄作恶谔鳄各喝壑鹤乐赫策册测厕侧彻撤澈坼掣厄扼吓倔客刻克勒肋热色瑟塞涩啬穑设涉摄慑特忑仄浙这)

三皆 ie ue 上声:瘪姐解咧且写也冶野(派入上声的入声字:蹶撇血雪铁帖)去声:界介届戒诫借卸疥藉械谢懈邂夜蟹(派入去声的入声字:倔列劣烈鬣裂猎趔略掠灭蔑聂啮孽虐切妾怯窃却雀确鹊阙榷泻绁屑亵謔咽掖曳液谒腋业页叶乐月岳阅悦跃越粤)

四开 ai uai 上声:矮蔼霭摆采彩睬揣逮歹傣改海凯铠慨楷买乃奶甩摔载宰崽拐窄(派入上声的入声字百柏伯佰)

去声:艾爱隘碍暧败菜蔡代岱玳带殆贷待怠袋逮戴黛丐芥钙盖溉概怪亥害坏会块快侩筷赖睐籁卖迈奈耐鼐派湃塞赛晒帅率太汰态泰外再在载债寨拽(派入去声的入声字:麦脉)

七字对联平仄篇四

对联格律六要素

对联格律六要素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基础要素) 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语法要素) 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声律要素) 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密不可分,以下主要从平仄相谐规则的角度进行说明,平仄相谐规则中即包含了节奏相应的概念。

一、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本站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

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

相谐——相互谐调(协调),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平仄相谐规则包括三个方面:(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二)句内平仄交替;(三)长联句脚规则。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的规则 历史上曾有要求字字相反的严格规则,本站根据当代部分学者的建议,规定下述3条:

1、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2、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例:

(以下○表示平声,●表示仄声) 常见的格言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

○ ●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 ○ 同治年间广东的何淡如为当地放焰火鞭炮的亭子所写的趣联: 四面花果然好样

○ ●

一肚草格外大声

● ○

3、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七字对联平仄}.

(二)句内平仄交替的规则

以下3种规则,灵活掌握,允许只顾其一。

1、"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两平两仄交替,参见《马蹄韵》)。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七字对联平仄}.

2、"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意即"第1、3、5位置上的字可平可仄,第2、4、6位置上的字当平则平,当仄则仄"。学界对此规则争议较多,本站暂不作更多解析例证。请接着看

第3条规则。3、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规则。此规则容易掌握,且较为

七字对联平仄篇五

平仄押韵 文档

第一节:平仄

要弄清什么是平仄,得从四声说起。我们知道每个汉字都有不同的读音,而这些读音细辩起来,又都有高低长短、缓急升降的区别,也就是产它们都有不同的声调。下面古汉语为范例: 古音:

在古汉语中,根据声调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的不同可以将声调分为四种类型:平声、上(读第三声)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随口而发,声调平直,如“东”、“江”、“妈”等;

上声:声调曲折,先降生升,如“董”、“讲”、“马”等;

去声:向下重读,声调急降,如“冻”、“绛”、“骂”等;

入声:脱口而出,即发即收,如“督”、“觉”、“莫”等;

若将以上这些字按平、上、去入这的次序排列起来,但可读成三组不同的四声字。即“东董冻督”“江讲绛觉”“妈马骂莫”。实际上,“平上去入”这四个字也是一组四声字,办不过它们的声韵不同而已。

古汉语中对四声又作了划分,其中将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也就是说古汉语中有平声和仄声。平声即是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上平声和下平声),而仄声则包括上、去、入三声。例如前面提到的东、江、妈都是平声,董、讲、马(上声)冻、绛、骂(去声),督、觉、莫(入声)都是仄声。诗词对联的平仄,就是指古汉语中的平声和仄声,所以弄清了古汉语中的平、上、去、入四声,就不难分清诗词中的平和仄了。

为什么诗词中要作平仄之规定呢?这是因为平声声调平直轻缓,而仄声有升有降,曲折回荡,这样它们在诗词中交错运用,便可以增强诗词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今音

现代汉语中也有“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但显然这与古汉语中所说的“四声”是有区别的。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和阳平是从古汉语中的平声演化而来(古汉语中的平声分上平声和下平声)。古汉语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了。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大多化为阴平和阳平,有些也可能化为上声和去声。如:督、觉、莫在古汉语中均为入声,而在现代汉语中,督为阴平,觉为阳平,莫则为去声。古汉语中的入声只是在某些方言中还有些保留。如按平仄划分,则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均属平声,上声和去声均属仄声。古汉语中的某些非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读音和声调也可能为去声;“勘”在古汉语 中为去声,在现代汉语中为平声。关于古今汉语的演化与异同,这里就不详述了。

一般来说,除了入声和有些字的声调变化外,现代汉语中声调与古代汉语的声调还是比较接近的。因此,熟悉现代汉语的四声对掌握古汉语的四声仍有一定的帮助,至于入声字及有些声调变化了的字,初学者就只阅韵书去辩认了。

简单的说今音的平仄就是:第一、二声为平;第三、四声为仄

第二节 押韵

诗词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主要是因为平仄交错,另外就是押韵。平仄交错是

是第句诗中的平仄声调都交替使用,这样读起来便显得抑扬顿错、曲折回还;押韵(亦称:

叶韵)则是指在诗词中的规定位置(一般在句末),运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而使单调和谐优美。实际上在诗词中,押韵还有更严格的要求,即不仅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且声调也要一致才行。如东、同、空、红读音相同,而东、董、送读音也相同或相近(韵母亦为ong),但它们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同韵部的字才能相押,这是诗词押韵的基本规则。当然,诗的押韵和词的押韵也有所区别。具体的韵部这里不详述,有意都可以去查《广韵》即“平水韵”平水韵共106部,其中平声30韵部(分上、下平声各15部)上声29韵 部,去声30韵部,入声17韵部。下面简单列下五绝(律)和七绝(律)的格式: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五言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共46字。其平仄格式如下四种

A:仄起不入韵式(正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为韵脚)

B:仄起入韵式 (偏格)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第一个平称为入韵,后面为韵脚)

C平起不入韵式(正格)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同上)

D平起入韵式(偏格)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同上)

七言律诗的格式:七言律诗为八句,每句7字,共56字。其平仄格式如下四种

A平起入韵式(正格)=五言律诗的B仄起入韵式(偏格)前加平平、仄仄。如下

{B仄起入韵式 (偏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起不入韵式(偏格)=A五言律诗仄起不入韵(正格)前加平平、仄仄。

C仄起入韵式 (正格)=D五言律诗平起入韵式(偏格)前加仄仄、平平。

D仄起不入韵式(偏格)=C五言律诗平起不入韵式(正格)加仄仄、平平。

由此可见,五言和七言正格与偏格是相对的,只要按其规律在五言前加平平、仄仄或仄仄、

平平即可。别外入韵是指每个格式的首名平声起,平声收。此格式称为入韵。

第三节 对仗

一:对仗的要求

1. 字数相等:字数相等是指出句的字数与对句的字数相等。如在五言诗中,出句和对句都

是五字;在七言诗中,出句和对句字数都是七字。

2. 平仄相对:平仄相对是指出句和对句中的每一个相对应的字的平仄声调要相对,即平声

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3. 词类相同:指出句和对句中的每一个相对应的词语的类别要求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

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如果是词组,则要求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出句与对句的词类相同也就决定了这两个句子的句形结构一致。

4. 词义相关:指出句和对句中所对应的词语意义上的关联性。词语意义的范畴极广,我们

可以将其划分为若干大类,如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人类、物类等。这些大类还可以细分,如物类可以细分为动物类、植物类、无生命类等。它们仍可以再分,如无生命类可再分为食品类、工具类、书画类等等。如果两个词在意义上同属于某一类别,则认为这两个词的词义是相关的,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类相同且词义相关,则称此对仗为“工对”,即对的工整。如果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类相同但词义不相关,则只能算是“宽对”。词义关联性越强,即两个词的词义同属的类别越细,则对的越“工”例如: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七字对联平仄}.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上面“功”“名” 皆是平声,并不相对。这是由于近体诗中有所谓的“一三五不论”的成规,即五绝、五律中的一、三字平仄可以不论,七绝、七律中一、三、五字也可以不论,因此近体诗的对偶句中,如有一、三、五字的平仄不相对也是允许的。(具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以及拗救这节就不详述了)

二 对仗的形式

如果从对仗的形式上看,上面所说的对仗都是两邻句(出句和对句)一一相对,并且词类上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词义上要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颜色对颜色,数字对数字,人对人,物对物,这是对仗的最基本形式,称之为“正对”另外对仗还有其它几种特殊形式,即借对、当句对、隔句对、流水对,无情对等。

1. 借对:即是借音或借义来相对。如孟浩然诗“厨人具鸡黍,

稚子摘杨梅”中,“杨”与“羊”谐音,故杨借羊之音与鸡相

对。再如杜甫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中,

“寻常”为副词,“七十”为数词,二者本不相对,但“寻”

和“常”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二寻为常,从这个

意义上讲,寻常二字也含有数字的概念,因此有“寻常”对

“七十”是一种借义相对

2. 当句对:也称自对,即先当句自对,尔后两句相对。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与天高是自对,渚清与沙白也是自对,两句合起来,

风急天高与渚清沙白也相对。亦称为当句对。

3

3. 隔句对:故句思义,中间隔了一句。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

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

4. 流水对:是指上下两句意思连贯,像流水一样不可割开而形

成的一种对意不对字的对仗形式。如杜甫诗:即从巴峡穿巫

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之对仗是文学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诗词格律的一项要求,必须根据诗词的具体内容适当加以运用,切不可刻意造作,盲目拼凑。对仗运用的好,可以使诗文增色,运用的不好,则会适得其反。{七字对联平仄}.

最后简单说下对联,对联的基本要求,出句为仄声收尾(上联),对句为平声收尾(下联)。其实基本事项要求与诗的对仗相同。(这里就不详解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Q探讨。呵呵,其实我也不是太懂,希望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七字对联平仄篇六

对联的形式和要求

对联的形式和要求(之一)

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

(一)词性相同 结构一致

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下联又可称为上比、

上一篇:一路花香的名言
下一篇:七上数学作业本北大师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