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习作8的作文
来源:管理学 发布时间:2016-04-23 点击:
三年级上册习作8的作文篇一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8
习作8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例,初步懂得什么叫研究报告,如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按习作要求,选择两句诗,找到原作和有关参考资料,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写出来。
3、研究报告语言要清楚,表达要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难点: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课前准备:
学校发的《国学·千家诗》、古诗调查研究报告表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你们会背哪些我们在语文书上没有学过的古诗呢?(生背,五分钟,给与鼓励)
2、老师这儿也有几句诗,大家谁能起来读一读?(课件一句一句出示)
3、你们真棒,会背、会读这么多古诗。老师忍不住要给你们鼓掌了。我们刚学了《掌声》一课,现在老师就深有体会啦。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吧。
那你们想不想研究研究他们,把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看呢?
二、研究例文
1、过渡: 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了,先别急哈。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叫屈美生的同学写的一篇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PPT)
2、课文翻到137面,自由阅读例文,想一想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PPT (出处、作者及朝代、全诗、诗句意思、思想感情。)
3、你觉得,如果小作者收集资料更充足的话,还可以写些什么呢?生答
(写作背景,有关趣闻,不认识的字等等)
4、哦,原来啊,我们只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在纸上,就是研究报告了。真是简单,而且很有趣。(十五分钟)
三、学习写作方法
1、那说了这么多,研究报告究竟是什么呢?小结方法PPT
2、对,写报告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比如······(再看看那五句诗) PPT
还有很重要的一步就是需要查资料,有的诗词是书上没有的,有的到四五六年级才能学到,那大家就需要查资料才解决一些问题。
3、老师这里有一张古诗调查研究报告表,帮助大家一起来学习。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查阅资料的成果吧!生交流。鼓励
4、有了这些收集,我们写起作文就是手到擒来啦。现在我们就可以练习写作文。借助例文简要说明习作基本格式:PPT
题目,写在第一行的中间。自然段开头要空两格。注意标点的用法。
展示例文PPT.(学过分段,可以把分成三段)
5.写作提纲。PPT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介绍一篇范文。
四、写作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1、 出处 2、作者、朝代 3、全诗 4、意思 5、思想感情
6、写作背景 7、趣事······
三年级上册习作8的作文篇二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8优秀教案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习作8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谈谈“欲穷千里目”》,初步懂得什么叫研究报告,如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认真阅读古诗句,能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3、按照习作要求,选择两句诗,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难点: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教学评价设计:
1、采取鼓励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产生对习作的兴趣,激发习作的欲望。
2、重视评价学生参与习作活动的全过程的态度、方法。在观察生活、择取习作素材、起草、修改、誊写、参与展示活动的每个环节,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3、开展班级作文周报编辑活动,以壁报、黑板报、印制班级小报等便于操作的形式,展示学生习作,注重推进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写作的兴趣。
教学准备:⒈提供《唐诗三百首》一本。
⒉抄写课文中的五句诗。
学生准备:
教师准备:
1、利用课前谈话或聊天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让学生讲述自己感兴
2、研究结果汇报表一份
教学课时:两课时{三年级上册习作8的作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 激活愿望
(一)发起活动,激发兴趣
⒈同学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读谁的作品?
⒉开火车背古诗。
⒊老师这儿也有几句诗(出示),
锄禾日当午,( ).谁知盘中餐,( )。
好雨( ),当春( )。随风( ),润物( )。
离离原上( ),一( )一( )。野火烧不尽,( ) 春眠不觉晓,处处( )。夜来风雨声,花落( )。
谁来读一读这些诗句?并说出诗的作者和意思。
4师:同学们真棒,昨天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自己刚兴趣的古诗。下面请你来出题考考大家,看看其他同学能不能回答你的问题,如果你的题目没人回答得出来,就请你当回小老师,说出题目的答案。你还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古诗的作者和你所知道的有关这首古诗的知识。
学生自由出题,请其他学生答题。教师相机追问学生这首诗的相关知识。(题目,谁写的,能不能完整的背出来,知道意识吗?)
引导:同学们古诗背后藏着很多知识,对一些不明白的诗句,我们能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对古诗的作者,诗意,来历进行探究,一定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老师这儿也有几句诗,你们知道它们是谁写的,是什么意思吗?出示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让学生读一读
(二)借助例文,感知写法
1、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有一个小朋友叫屈美生,他写了一篇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你们想看看吗?
2、自由阅读例文,想一想这篇习作是怎么写学习收获的。
3、学生阅读习作,组织讨论。
(1)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例文,理清例文脉络:先写 古诗出处再写所选诗句含义上写从诗句中得到的启发。
(2)讨论例文与我们课外收集的资料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3)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整合小组的意见,进行汇报。
4学生交流感受
(三)确定选材,辅助构思
1、讨论写作内容。刚才大家交流了自己的想写成作文的内容。在小组内和同同学具体说说自己要写的内容。
2、组织全班交流,拓展思路。对比同学们的汇报,学习表达方法,习作语言简洁、明白、通俗易懂,意思表达清楚完整。
3、借助例文简要说明习作的基本格式:(这些常识点应该在本单元阅读教学部分就做)
可以取个题目,写在第一行的中间。
自然段开头要空两格,像我们读过的课文。
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动笔习作、大胆习作
1、请大家静下心来。开始动笔写作,如果你有困难,可以小声和同位或老师交流。
学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悄悄小声指导,保持教室的安静。(重点看学生是否能将要表达的事情说明白,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遇到写不下去的学生,帮助疏导一下,以起到扶的作用。对于写得具体的地方及时用红笔标注下来,并画小红花以示奖励)
第二课时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动笔习作、大胆习作
1、学生继续习作
(五)作后修改
1、组织学生尝试自已修改。(课件出示修改提示:小声读自己的作文,读不通顺的地方要注意标点用对了吗,有错字吗,不会写的字查字典解决或询问老师;再读作文,对照例文,看有没有将要说的事情说清楚、明白。)
2、选取一个写的较好的作文,集体修改。(投影出示或由学生朗读)
(引导学生改改错别字、标点以及读不通顺的地方。写得内容尽量不要修改,没有写清楚、明白的地方,和学生交流后引导他修改一下。同时教给学生几个基础的修改符号)
3、采用学生自改或同位互改的方式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誊写作文
1、学习例文,誊写时要注意什么?(格式正确,书写工整,标点占格正确。尤其是树立作品意识,这是你辛辛苦苦完成的作品,是要展示给老师、同学、家长看的,要特别用心地把它完成好)
2、学生誊写,鼓励认真。
(七)展示评价
老师批阅作文后,选择作文,粘贴在教师壁报处。(既要关注成文质量高的,也要关注参与习作的过程中积极地,习作内容要多元关注,尤其是富有童真童趣的)组织学生利用课间时间阅读。
板书设计:
习作8
出处 内容 含义
教学反思:
三年级是写作文的起步阶段,大家都知道在三年级打好写作文的基础非常重要,可是,在现实中,写作文向来是让三年级的老师和学生倍感头疼的事。我就
常常这样,兴冲冲的走进教室,自以为是精心指导了,可是,草稿本收上来,很多学生的大作真叫人无可奈何,无从下手。
今天,我让学生仿写,竟然感到分外轻松,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写作题材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又做足了课前查阅古诗词资料的功夫,再加上有范文可以仿照,学生写起来当然顺手,,另一方面,我也从中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首先,确实,课本中有很多的素材是非常好的,我们让学生背诵、默写,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时不犯错,更重要的是,它要能真正映在学生的脑海中,印在学生的心坎上,并且,有一天能够厚积而薄发,能够凝练成一种气质,能够提升为一种品位,这样的积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当然,现实一点考虑,至少,学生积累了,能够要为他们更好的表达提供基础,要能让他们活学活用。
其次,在范例的引导之下,学生写作文就变得轻松多了,那么,我们老师怎样不失时机地用好一些范文,怎样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写好一些“下水文”呢?这就需要我们做有心人,同时,不断的提高自己。
再次,我们是不是可以抓住学生在仿写过程中所产生的写作的愉悦感,及时地告诉他们:瞧,写作文一点都不难,只要我们有一些材料,只要我们善于模仿和加工,一篇好的作文不就出来了吗?然后,让学生知道阅读与积累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积累与表达之间的关系,当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话,他们就会知道,原来老师经常督促他们看课外书,是很有道理的。
仿写,它是铺设在从积累走向表达的一条路,我想,这条路要我们教师去铺起来,把孩子引到这个路口,然后,让他们自主地、快乐地走在上面。
级索镇姚庄小学:杜雪茹
三年级上册习作8的作文篇三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8的全部资料{三年级上册习作8的作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8的全部资料
以下内容来自于网络,只供参考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各出自哪首诗、作者、哪个朝代人、诗句是什么意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整句的意思: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出自:《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生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扬柳风 出自:《绝句》。 作者:叫释志南的和尚 朝代:宋代
原文: 古木阴中系短篷, 仗黎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思是:春天的天气时雨时晴,杏花开时的蒙蒙细雨落在身,衣服欲湿未湿,柔和的杨柳,春风吹在脸上一点儿也不觉得寒冷。
~~~~~~~~~~~~~~~~~~~~~~~··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自:《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意思: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出自:《蝉》 作者: 虞世南 朝代:初唐 原文: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意思:处于高处发出的声音自然就远了 并非是借了秋风的力量。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现在是用来比喻爱情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此事古难全。”诗人好像怕人识破借而泄出的愤慨,刚刚把心灵深处的真实感情略加发泄,便立刻用理智把他辩倒。虽然没有说自己心中的不满是不应该的,但却明明地表示:月的残缺,人的悲离都是不可避免的。既然知道是难全,为什么还发出“何事长向别时圆”的疑问?一个失意的人,孤零零的冷冷清清的在异乡暗度良宵佳节,其寂寞的感情想用理智来克服,总是有些勉强的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既指嫦娥而代月,又暗喻美好之全。感情必须用感情来战胜,把感情付诸理智来判断,不是暂时的自我安慰,就是长远的预后不良。为了不让佳节的离愁来窒息人,诗人于是把揪心的寂寞寄托在愿望上。愿望是美好而热烈的。但人真能长
久吗?千里他乡的明月真能光辉灿烂吗?希望这样,但愿如此。而真诚热烈的希望,往往是战胜不行,走向光明的第一个起点。
这段写骨肉离情的文章,体现出全和缺的观念。既没有走向“不完全宁愿无”的绝境,也避开了“抱残守缺”的死胡同。从“转朱阁”到“共婵娟”,由恨不全,而承认难全,由承认难全,而把全寄托在愿望上。诗情螺旋式的发展着-既不一味的怀恨,也不一味的悲观。
诗人借中秋明月抒发出来的矛盾精神,借骨肉离情体现出来的全缺观念,是互为表里的。全是理想境界的现象。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可贵的是在诗情起伏过程中,诗人是中能以高昂旺盛的乐观主义来对待残缺的现实,并坚持完美的理想。一轮光辉灿烂的明月,从篇始照到篇终,从现实生活照到理想世界。作者虽有犹豫,并无悲哀;虽有怨恨,并无颓唐;虽然没有良宵佳节的欢乐,但对未来生活也还没有失掉
情人的关系大概是后人自己演化出来的.表达了两情相悦的人因种种因素却不能在一起的痛苦和无奈.只是希望终有一天可以朝朝暮暮.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里。 鉴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出自于宋代一个叫释志南的和尚之手,题目是《绝句》。全诗是:“古木阴中系短篷,仗黎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 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1]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
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 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 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今译] 细濛濛沾在身上、似有若无的,是杏花盛开时的雨;轻飘飘拂面而过、略无寒意的,是杨柳枝下的风。
[赏析]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春雨频仍,故名;韦庄有句曰:“霏微红雨杏花天”(《广群芳谱·杏花》)。“杨柳风”,杨柳新绿,其嫩丝青芽多作随风摇曳之态,故用以指春日和风;如汤显祖《天台县书所见》句云:“池暖风丝着柳芽”。作者漫步在这杏雨柳风交织的迷濛春色中,心中洋溢着乘兴寻游的怡然之乐和醉春之情,整个世界仿佛都融化在斜风细雨的烟霭中了;此际,他所清醒意识到其存在的,只是朦胧在衣服上的“杏花雨”和从脸上轻柔地拂过的“杨柳风”„„以主观体验:“沾衣欲湿”、“吹面不寒”,说客观事物;用对象的一般特征,来表现其作景风貌,平平道来,似不着力,而情意自远,使人感觉到亲切、熟悉的春之气息,是这两句诗的特点。元人郭麟孙《三月三日重游虎丘》的“细雨霏霏不湿衣,山前山后乱莺飞”,同这二句有相似处,其意味则终觉略逊一筹
送元二使安西出至唐朝诗人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三年级上册习作8的作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三年级上册习作8的作文}.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由王维而作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劝友人酒中蕴涵着浓浓的深情,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朋友出关了,去了塞外,不知道何时再能相见,而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作者的心情,只能用酒代
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最后两句语义双关,暗示着冠 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 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 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 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 ,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 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三年级上册习作8的作文篇四
编童话故事(三下习作8)
编童话故事
启东市汇龙小学 蒋海燕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是一次编写童话故事的训练。教材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写这篇童话的目的,为了帮助小朋友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第二部分是例文《肚子再也不疼了》,主要抓住小花猫不讲卫生生病,改变坏习惯后身体就健康的事。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学写童话故事,帮助小朋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着重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的理念:“鼓励学生写想象中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教学时,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激发编写童话故事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教师要重在培养他们乐于表达、交流的习惯;鼓励他们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互相激励,激发学生乐于写作的激情,主动参与写作。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许多有趣的童话故事,在学习中发现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学生的兴趣不仅来源于故事本身,而且与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需求有密切的关系。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编写童话故事,本次的习作是在上学期练习过的组合玩具来编写童话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仿造例文,按照本次习作要求来编写童话故事,这类习作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约束性小,孩子们可以任由自己的想象去写。所以本次习作重在激发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把事情经过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叙述清楚。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
一、教学目标 :
1.读懂例文,体会童话故事生动、有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了解这个童话故事是如何编出来的。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
2.指导学生围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来开拓思路,自己确定题目,仿照例文,依据本次作文要求来编一个童话故事。
3.编写的故事语句要通顺,条理清楚。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教育学生养成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例文,依据本次作文要求来编一个童话故事。
难点: 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童话编写生动有趣。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三、教学准备: ★习作例文我先读
仔细读读书上的范文,看看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哪些内容?
1.范文题目:
2.主要内容:
谁:
什么坏习惯: 具体表现:________ ____ ____ ______________ 具体害处: 结果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 ★习作图画我先看
仔细看图,说说每幅图主要讲了什么?
图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三年级上册习作8的作文}.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让我们做做游戏,熟悉熟悉!今天,我们的游戏叫智力大测验!
1.测听力:
师:首先来测测你们的听力,请仔细听:
(亮亮:嘿,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先玩会儿电脑再做家作吧!昨天打到六级,今天争取打到十级,那我就是班内的电脑游戏高手啦!
爸爸:浩天,我们回来了!浩天,八点了,来,家作给帮你检查下!
亮亮:这下可糟了,我一个字还没写呢!)
师:小朋友,你听明白了一件什么事?
生:交流。
师:没日没夜的打游戏,是种坏习惯!你知道它对我们有何害处吗?‘
生:交流。
师:确实,迷上打电脑游戏,会影响我们的视力,影响我们的学习,我们可不能沾上这样的坏习惯!
2.测眼力:
师:接下来再来测测你的眼力。看看图上这位小朋友,回头、撅嘴,猜猜他在干什么?(随地吐痰)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庐山真面目!你有一双慧眼,会观察!随地吐痰是种坏习惯,你知道它有什么害处吗?
生:
师:随地吐痰,影响公共卫生,还传染疾病!我们可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的测试,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会倾听、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老师喜欢你们!好,休息会儿,我们准备上课了!
课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在生活中小朋友都有这样那样的坏习惯。如果有个小朋友不讲卫生,你会想什么好办法让她改掉坏习惯呢?
生:交流。
师:帮助别人改掉坏习惯的办法还真不少!有一位叫耿新华的同学,为了帮助小朋友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他动脑筋编了一个童话故事,很有创意!打开书,翻到p147,我们边看边听吧!
二、学习例文,了解写法。
1.生边听边读童话故事:《肚子再也不疼了》。
2.师:同学们,这个故事讲了件什么事?
生:讲小花猫不讲卫生而生病,改正坏习惯后身体就健康的事。
3.师:听后你明白了个什么道理?(饭前便后要洗手,要养成卫生习惯。)
师:这个故事是为了帮助小朋友养成讲卫生的习惯而编的,道理讲得很明白。(板书:道理明白)。
4.师:那么这个故事有没有把脏咪咪怎样不讲卫生讲清楚呢?(板书:清楚)
学生交流。(对,这就是脏咪咪坏习惯的具体表现,贴纸条。)
脏咪咪不讲卫生的后果是什么?
学生交流。(对,这就是脏咪咪坏习惯的具体表现。贴纸条。)
5.师:故事开头,一个“脏咪咪”就让我们知道小猫的坏习惯是什么?(贴纸条)最后又讲了什么?(小猫养成了好习惯,贴纸条。)
板书: (什么坏习惯)
怎样不讲卫生
(坏习惯的具体表现) 道理明白
不讲卫生的害处
(坏习惯的具体害处) 表达清楚
最后怎么做
(养成好习惯)
6.师:是呀,耿新华同学在写这篇童话时,先想好自己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养成讲卫生的习惯,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小花猫怎样不讲卫生和不讲卫生的害处两个方面来写,最后写小花猫讲卫生了,全文条理清晰、语句通顺,叙述清楚(板书:叙述)。
7.今天,也让我们来编一个童话故事吧!(板书:编童话故事)
三、揭示作题,明白要求。
师:上学期我们摆玩具编童话故事,今天编童话故事又有什么要求呢?
师出示习作要求:
请你也来编个童话故事给小朋友听,使他们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
生:我们编童话故事,是要让小朋友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点击)
四、读懂图意,尝试表达。
1.老师这儿有几幅图,(出示书上四幅图)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谁?它们在干什么?(先自说,再指说)
2.现在你能概括出他们的不良习惯分别是什么?(指说,小猴子——写字姿势不正确;小猪——吃多了糖果牙齿不好;小白兔——不想吃萝卜,太挑食;小狗——吃饭要妈妈跟着喂,不利于身体健康。)
3.老师来描述其中的一位小动物朋友,你来猜猜他是谁!
★她,坐在桌边,双手托着下巴,耷拉着两只长耳朵,愁眉苦脸地盯着面前的大萝卜,嘴里嘟囔着说:“萝卜,萝卜,又是萝卜!萝卜有什么好吃的!我不想吃,我就是不想吃!”唉,她瞟了一眼那大红萝卜,忍不住又长长叹了口气!
4.师:为什么猜得这么准?
生:长耳朵 萝卜
师:因为这段话抓住小兔的特点来写。(长耳朵,外貌特点;爱吃萝卜,饮食特点。)
5.师:小兔的坏习惯是挑食,那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小兔的挑食呢?
语言:“萝卜,萝卜,又是萝卜!萝卜有什么好吃的!我不想吃,我就是不想吃!” ——这是小兔的语言,写得多精彩呀,谁来读读。标点符号也很有意思,你关注到了吗? 师:你也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想想画中的小猪会说什么?
生:交流,表达。
动作:
生:交流兔子动作的语句。
师:我们也来演一演。哈哈,活脱脱一只只挑食小兔。
师:你也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描述下小猴的动作吗?
谁有补充?
神态:
生:交流神态的词句。
师:好一个愁眉苦脸!
6.因为这段话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了小兔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写,把她挑食的坏习惯写得活灵活现。
7.你能根据小兔的表现给她取个有趣的名字吗?(挑食兔、见饭愁、排骨兔、挑挑„„)把名字放进去读一读,是不是更有味道了。那你待会儿编故事的时候也记得给小动物取个有趣的名字。
8.接下来就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幅图,连起来把整个故事说一说。说的时候要做到:道理明白 叙述清楚
9.生自由编故事,全班交流,生根据这些要求进行点评,师随机点拨指导。
10.这几幅图只是提供给同学们选用的。同学们还可以结合你平时观察到的来写。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小朋友还有哪些不良习惯呢?
吐痰 浪费水 乱涂乱画 打电脑游戏 吃“三无”小食品 ……
11.温馨小提示:
1.题目有趣味
2.名字有个性
3.故事有创意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