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作文教学视频

来源:思维能力 发布时间:2016-01-25 点击:

三年级作文教学视频篇一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快速背诵、阅读和写作辅导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

1.【试卷原题】11.已知A,B,C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AC,则ABAC的最小值为( )



1

41B.

23C.

4D.1

A.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是向量与三角的典型综合题。解法较多,属于较难题,得分率较低。



【易错点】1.不能正确用OA,OB,OC表示其它向量。



2.找不出OB与OA的夹角和OB与OC的夹角的倍数关系。



【解题思路】1.把向量用OA,OB,OC表示出来。

2.把求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求解。

22

【解析】设单位圆的圆心为O,由ABAC得,(OBOA)(OCOA),因为



,所以有,OBOAOCOA则OAOBOC1

ABAC(OBOA)(OCOA)

2

OBOCOBOAOAOCOA

OBOC2OBOA1



设OB与OA的夹角为,则OB与OC的夹角为2

11

所以,ABACcos22cos12(cos)2

22

1

即,ABAC的最小值为,故选B。

2

【举一反三】

【相似较难试题】【2015高考天津,理14】在等腰梯形ABCD中,已知

AB//DC,AB2,BC1,ABC60 ,动点E和F分别在线段BC和DC上,且,1BEBC,DFDC,则AEAF的最小值为.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几何运算、向量的数量积与基本不等式.运用向量的几何

运算求AE,AF,体现了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再运用向量数量积的定义计算AEAF,体

现了数学定义的运用,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小值,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答案】

11

【解析】因为DFDC,DCAB,

92

11919CFDFDCDCDCDCAB,

9918

29 18

AEABBEABBC,1919AFABBCCFABBCABABBC,

1818

19192219AEAFABBCABBCABBC1ABBC

181818



2117172919199

 421

cos120

921818181818

21229

当且仅当. 即时AEAF的最小值为

92318

2.【试卷原题】20. (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抛物线C的焦点F1,0,其准线与x轴的

交点为K,过点K的直线l与C交于A,B两点,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D. (Ⅰ)证明:点F在直线BD上; (Ⅱ)设FAFB

8

,求BDK内切圆M的方程. 9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标准方程,韦达定理,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等知识,考查了解析几何设而不求和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属于较难题。

【易错点】1.设直线l的方程为ym(x1),致使解法不严密。

2.不能正确运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使得运算繁琐,最后得不到正确答案。 【解题思路】1.设出点的坐标,列出方程。 2.利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简化运算过程。 3.根据圆的性质,巧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

【解析】(Ⅰ)由题可知K1,0,抛物线的方程为y24x

则可设直线l的方程为xmy1,Ax1,y1,Bx2,y2,Dx1,y1, 故

xmy1y1y24m2

整理得,故 y4my402

y4xy1y24

2

y2y1y24

则直线BD的方程为yy2xxx2即yy2

x2x1y2y14

yy

令y0,得x121,所以F1,0在直线BD上.

4

y1y24m2

(Ⅱ)由(Ⅰ)可知,所以x1x2my11my214m2,

y1y24

x1x2my11my111 又FAx11,y1,FBx21,y2

故FAFBx11x21y1y2x1x2x1x2584m,

2

2

则84m





84

,m,故直线l的方程为3x4y30或3x4y30 93

故直线

BD的方程3x

30或3x30,又KF为BKD的平分线,

3t13t1

,故可设圆心Mt,01t1,Mt,0到直线l及BD的距离分别为54y2y1

-------------10分 由

3t15

3t143t121

 得t或t9(舍去).故圆M的半径为r

953

2

14

所以圆M的方程为xy2

99

【举一反三】

【相似较难试题】【2014高考全国,22】 已知抛物线C:y2=2px(p>0)的焦点为F,直线5

y=4与y轴的交点为P,与C的交点为Q,且|QF|=4(1)求C的方程;

(2)过F的直线l与C相交于A,B两点,若AB的垂直平分线l′与C相交于M,N两点,且A,M,B,N四点在同一圆上,求l的方程.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应用,韦达定理,弦长公式的应用,解法及所涉及的知识和上题基本相同. 【答案】(1)y2=4x.

(2)x-y-1=0或x+y-1=0. 【解析】(1)设Q(x0,4),代入

y2=2px,得

x0=,

p

8

8pp8

所以|PQ|,|QF|=x0=+.

p22p

p858

由题设得+=p=-2(舍去)或p=2,

2p4p所以C的方程为y2=4x.

(2)依题意知l与坐标轴不垂直,故可设l的方程为x=my+1(m≠0). 代入y2=4x,得y2-4my-4=0. 设A(x1,y1),B(x2,y2), 则y1+y2=4m,y1y2=-4.

故线段的AB的中点为D(2m2+1,2m), |AB|m2+1|y1-y2|=4(m2+1).

1

又直线l ′的斜率为-m,

所以l ′的方程为x+2m2+3.

m将上式代入y2=4x,

4

并整理得y2+-4(2m2+3)=0.

m设M(x3,y3),N(x4,y4),

则y3+y4y3y4=-4(2m2+3).

m

4

22

2故线段MN的中点为E22m+3,-,

mm

|MN|=

4(m2+12m2+1

1+2|y3-y4|=.

mm2

1

由于线段MN垂直平分线段AB,

1

故A,M,B,N四点在同一圆上等价于|AE|=|BE|=,

211

22从而+|DE|=2,即 444(m2+1)2+

2222

2m++22=

mm

4(m2+1)2(2m2+1)

m4

化简得m2-1=0,解得m=1或m=-1, 故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x-y-1=0或x+y-1=0.

三、考卷比较

本试卷新课标全国卷Ⅰ相比较,基本相似,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对学生的考查要求上完全一致。

即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既考查了考生对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符合考试大纲所提倡的“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的原则. 2. 试题结构形式大体相同,即选择题12个,每题5分,填空题4 个,每题5分,解答题8个(必做题5个),其中第22,23,24题是三选一题。题型分值完全一样。选择题、填空题考查了复数、三角函数、简易逻辑、概率、解析几何、向量、框图、二项式定理、线性规划等知识点,大部分属于常规题型,是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常见的类型.解答题中仍涵盖了数列,三角函数,立体何,解析几何,导数等重点内容。

3. 在考查范围上略有不同,如本试卷第3题,是一个积分题,尽管简单,但全国卷已经不考查了。

三年级作文教学视频篇二

小学作文32字口诀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

1.【试卷原题】11.已知A,B,C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AC,则ABAC的最小值为( )



1

41B.

23C.

4D.1

A.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是向量与三角的典型综合题。解法较多,属于较难题,得分率较低。



【易错点】1.不能正确用OA,OB,OC表示其它向量。



2.找不出OB与OA的夹角和OB与OC的夹角的倍数关系。



【解题思路】1.把向量用OA,OB,OC表示出来。

2.把求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求解。

22

【解析】设单位圆的圆心为O,由ABAC得,(OBOA)(OCOA),因为



,所以有,OBOAOCOA则OAOBOC1

ABAC(OBOA)(OCOA)

2

OBOCOBOAOAOCOA

OBOC2OBOA1



设OB与OA的夹角为,则OB与OC的夹角为2

11

所以,ABACcos22cos12(cos)2

22

1

即,ABAC的最小值为,故选B。

2

【举一反三】

【相似较难试题】【2015高考天津,理14】在等腰梯形ABCD中,已知

AB//DC,AB2,BC1,ABC60 ,动点E和F分别在线段BC和DC上,且,1BEBC,DFDC,则AEAF的最小值为.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几何运算、向量的数量积与基本不等式.运用向量的几何

运算求AE,AF,体现了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再运用向量数量积的定义计算AEAF,体

现了数学定义的运用,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小值,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答案】

11

【解析】因为DFDC,DCAB,

92

11919CFDFDCDCDCDCAB,

9918

29 18

AEABBEABBC,1919AFABBCCFABBCABABBC,

1818

19192219AEAFABBCABBCABBC1ABBC

181818

{三年级作文教学视频}.

2117172919199

 421

cos120

921818181818

21229

当且仅当. 即时AEAF的最小值为

92318

2.【试卷原题】20. (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抛物线C的焦点F1,0,其准线与x轴的

交点为K,过点K的直线l与C交于A,B两点,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D. (Ⅰ)证明:点F在直线BD上; (Ⅱ)设FAFB

8

,求BDK内切圆M的方程. 9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标准方程,韦达定理,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等知识,考查了解析几何设而不求和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属于较难题。

【易错点】1.设直线l的方程为ym(x1),致使解法不严密。

2.不能正确运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使得运算繁琐,最后得不到正确答案。 【解题思路】1.设出点的坐标,列出方程。 2.利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简化运算过程。 3.根据圆的性质,巧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

【解析】(Ⅰ)由题可知K1,0,抛物线的方程为y24x

则可设直线l的方程为xmy1,Ax1,y1,Bx2,y2,Dx1,y1, 故

xmy1y1y24m2

整理得,故 y4my402

y4xy1y24

2

y2y1y24

则直线BD的方程为yy2xxx2即yy2

x2x1y2y14

yy

令y0,得x121,所以F1,0在直线BD上.

4

y1y24m2

(Ⅱ)由(Ⅰ)可知,所以x1x2my11my214m2,

y1y24

x1x2my11my111 又FAx11,y1,FBx21,y2

故FAFBx11x21y1y2x1x2x1x2584m,

2

2

{三年级作文教学视频}.

则84m





84

,m,故直线l的方程为3x4y30或3x4y30 93

故直线

BD的方程3x

30或3x30,又KF为BKD的平分线,

3t13t1{三年级作文教学视频}.

,故可设圆心Mt,01t1,Mt,0到直线l及BD的距离分别为54y2y1

-------------10分 由

3t15

3t143t121

 得t或t9(舍去).故圆M的半径为r

953

2

14

所以圆M的方程为xy2

99

【举一反三】

【相似较难试题】【2014高考全国,22】 已知抛物线C:y2=2px(p>0)的焦点为F,直线5

y=4与y轴的交点为P,与C的交点为Q,且|QF|=4(1)求C的方程;

(2)过F的直线l与C相交于A,B两点,若AB的垂直平分线l′与C相交于M,N两点,且A,M,B,N四点在同一圆上,求l的方程.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应用,韦达定理,弦长公式的应用,解法及所涉及的知识和上题基本相同. 【答案】(1)y2=4x.

(2)x-y-1=0或x+y-1=0. 【解析】(1)设Q(x0,4),代入

y2=2px,得

x0=,

p

8

8pp8

所以|PQ|,|QF|=x0=+.

p22p

p858

由题设得+=p=-2(舍去)或p=2,

2p4p所以C的方程为y2=4x.

(2)依题意知l与坐标轴不垂直,故可设l的方程为x=my+1(m≠0). 代入y2=4x,得y2-4my-4=0. 设A(x1,y1),B(x2,y2), 则y1+y2=4m,y1y2=-4.

故线段的AB的中点为D(2m2+1,2m), |AB|m2+1|y1-y2|=4(m2+1).

1

又直线l ′的斜率为-m,

所以l ′的方程为x+2m2+3.

m将上式代入y2=4x,

4

并整理得y2+-4(2m2+3)=0.

m设M(x3,y3),N(x4,y4),

则y3+y4y3y4=-4(2m2+3).

m

4

22

2故线段MN的中点为E22m+3,-,

mm

|MN|=

4(m2+12m2+1

1+2|y3-y4|=.

mm2

1

由于线段MN垂直平分线段AB,

1

故A,M,B,N四点在同一圆上等价于|AE|=|BE|=,{三年级作文教学视频}.

211

22从而+|DE|=2,即 444(m2+1)2+

2222

2m++22=

mm

4(m2+1)2(2m2+1)

m4

化简得m2-1=0,解得m=1或m=-1, 故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x-y-1=0或x+y-1=0.

三、考卷比较

本试卷新课标全国卷Ⅰ相比较,基本相似,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对学生的考查要求上完全一致。

即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既考查了考生对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符合考试大纲所提倡的“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的原则. 2. 试题结构形式大体相同,即选择题12个,每题5分,填空题4 个,每题5分,解答题8个(必做题5个),其中第22,23,24题是三选一题。题型分值完全一样。选择题、填空题考查了复数、三角函数、简易逻辑、概率、解析几何、向量、框图、二项式定理、线性规划等知识点,大部分属于常规题型,是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常见的类型.解答题中仍涵盖了数列,三角函数,立体何,解析几何,导数等重点内容。

3. 在考查范围上略有不同,如本试卷第3题,是一个积分题,尽管简单,但全国卷已经不考查了。

三年级作文教学视频篇三

在全国作文教学视频大会的发言

在全国作文教学视频大会的发言

注重发展思维能力 喜看作文教学新貌

(张叶基)

按照“本色作文”的作文教改新理念,把传统的两节相连90分

钟的小学生作文指导课,改为前导20分钟、学生自动练习40分钟和

后导20分钟的前后两小节、中间一大节。这是传统的作文课堂结构

重大的突破、显著的创新!

我在全国中小学写作大赛上,亲眼目睹和亲耳聆听了吉林长春王

语雷老师,在广西河池市实小五年级的“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作文

课的全过程,印象十分深刻。

他在前导课中,重点放在教师引导,学生洗脑。(用王老师的话

说,就是“让大脑燃烧”)

教师引导,是在短短的20分钟教学过程中,首先对学生进行多

向思维训练。他作了许多“举一反三”的例证之后,教导学生:“写

作之前,我要想想大多数同学可能会怎么写,而我就不那么写。”这

句很有哲理的话,引导学生推陈出新、独树一帜,想出自己的最佳思

路,写出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

结果,在40分钟自动作业之后,在“后导”课中,老师首先兴

奋地宣布:全班同学都取得了“最佳结构奖”!——我们都知道,没

有适当的文章结构,是写不出条理清楚的文章来的,只会东拉西扯、

语无伦次。王老师的引导,明显地突破了初次任教班级作文的第一大

关!

(1)

我们试想:在王老师上述教学指导理念推动下,别说是全班达标,

一个班只要出现10位这样的学生,那么,在更大的区域,会涌现多

少创新人才呢?不可估量!

我认为:基础作文教学的创新,就是大脑的创新,就是思维能力{三年级作文教学视频}.

的培养!而思维能力的发展,才是真正地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了。

王老师不仅仅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写作的大思路,还进一步通过日

本的狐狸、自卑的外国保姆两个画面,使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反向思

维、什么是创意思维。以及通过另两个事例,又推导到表达的正反思

维、构思的创新思维形式。

这样的“前导”,能不发人深省、掌握要领吗?

接着,我再介绍一下王语雷老师的“后导”课吧!

王语雷老师没有满足全班学生能用多向思路来写作的成果,他继

续趁热打铁,更深入地进行思维能力的强化。下面,我从6个方面来

抛砖引玉。

1、针对“爱”这个半命题,学生都有材料好写,并且写

成了。但很多人都喜欢用“今天”为开头。王老师问道:“除了用‘今

天’作为语句的开头,还有别的开头吗?”孩子们经这一问,纷纷说

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表达时间的词或短语。使“今天”变得生动活泼起

来。

紧接着,他作了思维的强化:

“当满大街都是穿红裙子的人时,我就考虑写穿别的颜色的。”

(2)

这是引导学生异向思维。在表达上,虽然意思一样,但语句不

要从俗,而要“独出心裁、与众不同”。

2、设置“作文构思赏评会”的两个事例。(见教学实况)

3、以倒金字塔的直观形象,诱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认识。把先认

真仔细地修改建房图纸,然后建楼房;先建不满意的楼房,再来修改

图纸,又重建。这个通俗理念,使学生明确:写作文不是写后改,而

要“思后改”的道理。

4、给学生确定写作之前就要“立意”的方法。他用形象而幽默

给的话语教孩子们:“立意起飞真简单,题眼前后绣花边”。

5、写作没体裁限制。前导课布置写“ 爱”之时,不限

体裁。让学生在这个半命题里积极思考、自由发挥。结果是全班学生

可以自选自己喜欢的体裁,畅快淋漓地表达。

6、最后,王老师还送给孩子们一个“‘铭记一生’的思维题”:

真正的课堂,是大自然;真正的课,是在走入生活以后„„

写文章是思维活动。在作文指导环节中,应当发挥思维引领的重

要作用!教学生写好每一篇作文,更是老师运用科学的思维,打开学

生的朦胧思维的重要脑力劳动!总而言之,王老师的“前导”、“后导”

课,给我这个老教研员别开生面、耳目一新的震撼!

同时,我看到了“本色作文”的灿烂前景!我要衷心感谢以刘济

远会长为首的现代作文教学专家们,倡导了正本清源的“本色作文”! 王老师在河池的现场教学获得特等奖。热烈祝贺王语雷老师旗开得

胜! (3) (2015年10月15日 福州)

三年级作文教学视频篇四

浅谈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

浅谈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

罗林兵

[摘要]习作是认识事物,认识自我的一个表达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但是,一提到作文,学生就会犯难,教师就会感到头疼。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老师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教他们又快又好的写好一篇作文。渐渐地,作文教学成为了三年级语文教学中一个棘手的问题。《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贯彻这种精神,我觉得应该要教育学生从现实取材,说真话,写实事,做一个诚实的人。本篇文章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论述了应该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小学三年级的习作教学: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孩子大胆的说、设置极富吸引力的导入、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利用课堂动态教学、多多肯定学生。

关键词:习作、想象力、兴趣、说话、走进生活

一、体验大纲要求,培养学生想象力

修改版“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小学生的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运用生动的联想。在习作教学中采用续写的方式,给出学生开头,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想续写下去,这样既巩固了课文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开展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例如,我在进行《荷花》一课的教学时,就让孩子们仔细地学了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写景,我们不仅要观察仔细,而且还要联想丰富!如文中写道:“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此处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使得这篇写景文章更美了!之后,我布置学生写《我最喜欢的花》,便有学生这样写道:“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雏菊,穿着淡黄色的衣裳,站在春光下。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淡黄的裙摆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漫山遍野的菊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

儿。小鸟飞过来,告诉我空中飞行的快乐。小草从地底下探出头来,告诉我们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看到这里,我觉得学生的想象力确实是非常的丰富,也许他们是在模仿,但是他们的运用能力和想象能力却是不容小觑!往往孩子的想象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同样也可以为他们的作文增添很多新意!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多多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不要扼杀他们想象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要想解放孩子的心灵,使他们的心灵从种种禁锢中解脱出来,在习作时做到无所顾忌,真正做到心理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无所不言,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和学生展开心灵对话,努力消除学生心理对作文的那种恐惧,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在习作中“畅所欲言”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和写作中敢想敢说,能大胆地把生活的体验反映在自己的习作中,说自己想说的话,也就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局面。

二、说话入手,引发兴趣

这学期刚刚接手了三年级语文科的教学,早闻该班的语文基础不好,学生对语文兴趣不大!我便马上想到了对于咱们0906班的作文我该采取怎么样的办法呢?忽然记起以前老师给我们放过魏书生的关于作文的教学视频,我便也采取了同样的办法:那就是让学生说。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苏霍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由此看来,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所以,在习作教学中,首先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每节语文课前,我都让学生在起立问候之后给他们一个话题让他们站着和自己的同桌说说自己就这个话题想说的一些话说上1~3分钟,这样便渐渐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而且学生对于这样一种形式肯定也非常的感兴趣,慢慢地,学生就喜欢上了说话,自己的话也慢慢的多了起来,思维也越来越活跃,也多了一份心来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积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的事儿,为写作文可以积累不少的素材。两

周下来,我发现学生的作文有了很大的进步,写得内容更丰富了,篇幅也更长了。学生渐渐地没有再抵抗写作文了。

三、排难激趣,爱上写作

大多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认为写作文是最麻烦的苦差事。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习作"的含义,排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告诉学生写作就像我们平时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那样平常,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写身边的人和事。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正如"无水之源",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决不会提高的。因此,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我们都可以变样地以谜语、故事、图画出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进行首次肖像描写时,我们可以先出现一个描写班上有显著外貌特征的同学的片断,如:"他1.20的个子,足足有60公斤重。胖胖的脸,眼睛显得格外的小,似乎整天眯成一条缝。人家胖,下巴肉有两层,可他足有三层。因为太胖了,所以肚子凸出老远,走路也慢得多。笑起来下巴也随着笑声抖动着。"让学生猜是谁,然后现场素描,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显现这个人的外貌,趁学生目瞪口呆之际相机问:谁能再写这么好的片断让我画出来呢?这时候学生肯定都会争先举手。

我还记得以前有个老师上了这样一堂习作课:她主要是由猜谜导入的。首先出示了一个写了“我咬人“的盒子,让孩子们猜猜里面是什么?学生兴趣特别浓,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猜测!接下来老师让学生经历了伸手进去触摸这个会咬人的东西,观察摸了之后的同学的反应,然后说说自己摸到之后的感

觉······学生兴趣特别的高整堂课感觉连听课的老师都在和 学生一起学习,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大胆的尝试,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这样一个互动的猜谜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能够乐于写作。

四、走进生活,亲近自然

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素材,没话可说,无事可写。我觉得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多观察周边的人和事,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为了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我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观察能力。如指导《记一次活动》时,由于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少,来不及开展什么活动就上课了。针对这实际,我觉得可以先不急于让学生写,值得花费好几节课的时间与学生一起搞拔河、接力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有了亲身经历,学生才会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感受。

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话,才能酿出蜜来。”学生的作是文否有新意,是否真实,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因此拓展积累空间就必须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走进大自然。这些对于农村孩子的生活而言并不难,因为农村孩子的生活非常的丰富多彩:捕鱼捕虾、攀树摘果、洗衣订扣、养猫喂狗„„哪怕就是将他上学、放学路上一些有趣的事说出来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组织训练,就会闪烁出孩子纯真的童心,透露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可写的东西,但如果不能留心观察,就会视而不见,许多值得写的东西就会擦肩而过。所以从习作一开始,我们就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收集,这样他们的生活才会很丰富,很充实。而之前说到的让学生大胆的说便充分为这一积累做好了准备。

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写好“两记”,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和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只要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 读书札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

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这样让学生走出课堂,注重引导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这样才会有鲜活的内容,才会有美文佳作。

五、 采用课堂动态教学

在静态的课堂空间借助实物做媒介,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视、耳听、鼻闻、舌舔、肤触,心应等六觉功能。如教写一处景物,学生年纪小,没去过什么地方浏览,有些记忆也淡忘了。此时我们可以利用图片重现学生曾一起参观某地的情景,有了图片和他们的一些记忆,让他们先看又说再写,有了这样的引导,写作就水到渠成,不用再费力了。

上一篇:qq说说分手后霸气十足
下一篇:三年级优秀作文桔子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