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复杂的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6-01-16 点击:

一个复杂的故事篇一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答案

08春本科《比较文学概论作业答案(选修课)

通知1、本材料为作业参考答案,学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删减,不必完全照抄;没有作业册的科目学员自备16k横格本抄写作业,并写清你的姓名、学号、专业和年级等信息

2、交作业时间11月30日前;

3、辅导和交作业期间交学费,具体如下:

⑴08春汉文本科交第三年学费1500元 ⑶08秋小教交第二次学费及考试费1100元,订书者教书费300元。

⑵09春汉文本科交第二次学费1500元、书费350元;09春汉文专科交第二次学费1000元、书费300元。

★各年级学员欠学费请一并交上!

作业一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个5分,共20分)

1、意象

2、翻译

3、管锥篇

4、文化割据主义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

1、简述比较文学的功能。

2、概述美国比较文学发展历史。

3、鲁迅、田汉、郭沫若在接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方面分别表现出哪些不同特点。

4、“八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以孟姜女哭长城为例,谈谈比较文学中主题和题材的流变。

2、为什么说接受和影响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如何理解这一双向过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

1、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象征:是以外在的、少见的事物,暗示一种抽象的普遍性的意义。

2、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

3、管锥篇:作者钱钟书。写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之间,出版于1979.8全书七百八十一则,围绕《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等古籍十种,引用八百多位外国学者的一千几百种著作,结合中外作家三千多人,阐发自己读书心得体会。《管锥篇》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之一。

4、文化割据主义:是指有些人深恐受到外来影响,极力鼓吹“纯而又纯”的本土文化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拒绝交往,拒绝改变甚至为此镇压内部改革求新的势力。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

1、(1)、 互识;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

(2)、 互证:就是要在互相参证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其共同性,同时反证其不同性就,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

(3)、 互补: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收营养,某求新的发展。

2、美国的比较文学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1871年,沙克福在康奈尔大学作了“总体文学还是比较文学”的学术报告,(第一位涉足比较文学)。

1877——1889年间,盖利曾在密执安大学开设以“文学批评的比较”为内容的专题讲座。(先驱)

1890——1891年间,哈佛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

1903年,美国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

1899年,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创立于歌伦比亚大学。

1910年,萧菲尔创办《哈佛比较文学研究》杂志

1942年,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克里斯蒂,倡导下产生了“比较文学委员会”,创办《比较文学通讯》

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问世{一个复杂的故事}.

1953年,韦勒克发表《比较文学概念》

1962年,雷马克发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1969年,艾德礼发表《比较文学论文选集》提出“平行研究”的主张。

3、 鲁迅极力突出的是浪漫主义中的革命与反抗精神,“忤万众不慑”的战斗勇气。

田汉更接近经典的浪漫派,热烈乐观,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浪漫人道主义的同情心,使命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对爱的力量的膜拜,都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彩。

郭沫若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他有“天狗吞宇宙”式的自我肯定与夸张,有横溢的激情,乐于从历史和神话中吸取灵感并且创造新的神话和新的理想世界。

4、 刘勰把文学中复杂多样的风格归纳简约为“八体”,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又可以分为相对的四组:

(1) 典雅和新奇。典雅指引经据典,风雅蕴藉;新奇指“槟古竞今”,标新立异。这是以继承传统和创新的程度为标准来划分的。

(2) 壮丽和轻靡。壮丽指立论卓越,体制宏伟,文采辉煌;轻靡指“浮文弱植,飘渺附俗”,也就是文辞浮华,飘忽无根。这是从内容与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

(3) 远奥和显附。远奥指文章深沉不露,内容玄思深奥;显附指情理浅显,易于接受。这也是从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的。

(4) 繁缛和精约。繁缛指喻众辞多,文采华丽;精约指“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这一组着重于形式,但“博喻”“剖析”仍与内容有关。

三、 论述题:(40分)

1、答案要点:主题和题材的流变既牵涉到“传统继承”也牵涉到“引进”,应是构成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项研究可以纵向地考察某一主题或题材的历史发展。也要以横向把考察某一主题和题材如何被他种文化体系引进,或如何接受了他种

文学的影响,而有所变化,还可以考察时代和社会对这些主题和题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顾颉刚在《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中相当全面地强调了主题和题材流变研究的意义。他对孟姜女故事流变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孟姜女最早载于《左传》即杞梁之妻,她是一个“知礼”“守礼”之人,“拒路吊”。

战国中期《檀弓》提及同样故事,强调“哭之哀”。

西汉后期故事中心从悲歌而变为“崩城”。

列女传中将“拒路吊”“哭崩城墙”合二为一。

到唐代,又有新发展,在唐末诗僧贯休的诗中杞梁成了秦朝人,不是战死而是被筑在长城里,杞梁妻一哭而长城崩,再哭而丈夫的骸骨出土。从此后,这对夫妻的故事就与长城联结在一起。

宋代孙爽作《孟子疏》,他在上面引过的《孟子•告子章句下》,指明杞梁妻的名字是孟姜,至此杞梁妻与孟姜女合为一人。元明之间《孟姜女送寒衣》唱本,把“哭倒城墙”这一题材发展为一个复杂的故事。故事的主题从一般的男女之情发展为对暴君的揭露和控诉。

总之,从“哭倒城墙”这一题材的历史溯源,可以探察到主题从对“知礼”“讲礼”的赞扬,到对怨女旷夫的同情,以致对连年战争,不顾百姓死活的暴君的憎恨。这一主题的发展又是和文学本身的发展以及社会本身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题材的流变来探究主题的流变,孟姜女故事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2、答案要点:接受和影响是同一过程的两面,播送者A对接受者B来说,其作用是影响,接受者B对播送者A来说,其作用就是接受。影响研究只研究影响是单向过程,现在变成了双向过程。研究的层面也有了扩展。

首先,由于“接受屏幕”的不同,一部作品在本国和在外国被接受的状况也肯定不同。如对三仙姑的认识,中外学生即有不同的观点。

其次,对外国作品的接受往往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反映出接受者的不同个性。

另外,通过关于接受的研究还可以考察时代的变化。一部作品在被接受的过程中常之因时代的不同而强调出不同的方面。人们往往也都是按照不同的时代需要,来挑选自己所要接受的外来作品。(正负影响)当然在接受时,有些作家有意无意地改变影响的方向,即负影响。

如„灰阑记‟的演变(元杂剧两女共夺一子,生母不忍下手,由次判出生母。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反其意而用之,不忍下手的不是急于夺继承权的生母,而是抚育孩子的女仆。说明爱心比血缘还珍贵。)

最后,接受理论为比较文学研究者提供了编写完全不同于过去体制的新型文学史的可能。表现在接受外来思潮时,由于“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不同,必然会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溶入本体文学完成新的变形。

一、 解释下列名词(每个5分,共20分)

1、文学批评

2、素材

3、诠释和诠释学

4、远奥和显附

二、简答题(40分)

1、50年代末期,比较文学定义可以归纳为哪几种。

2、从发展渊源来看,叙事文体是怎样划分的。

3、简述“和而不同”的原则的内涵。

4、举例说明什么是接受屏幕。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理论内容:

2、论述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及影响。

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个5分,共20分)

1、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与评价。

2、素材:指的是原始材料,往往是触发作家思考的实际生活现象,人物、传闻、轶事。

3、诠释就是理解并解释一件事,一句话或一个字,对其意义进行探讨。诠释学(阐释学):对意义探讨的学问。

4、远奥和显附:远奥指文章深沉不露,内容玄思深奥;显附指情理浅显,易于接受。这也是从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的。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

1、由于比较文学在各地区的发展,对比较文学的定义也有多种说法,到50年代末期,比较成熟的比较文学定义已经可以大体归纳为三种:

第一种:为法国学者普遍采用,强调“事实联系”代表人:法国学者卡雷

第二种:在美国文泛认同,强调在多种文学的逆境中来研究一种或多种文学,代表人:美国欧文•艾德里

第三种:原苏联、东欧学者,强调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类型的类似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代表:苏联《大百科全书》

2、(1)叙述现实生活中已发生过的事实,如历史、实录;(2)叙述现实生活中未发生过的或不能发生但能用以诠释现实的事,寓言、故事;(3)叙述纯出于想象,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也不属于现实世界的事,如神话、童话、神仙故事;(4)叙述现实生活中发生过或可能发生或纯属虚构的故事,如小说。

3、“和而不同”的故事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故事中晏婴认为“不同”是事物组成和发展的最根本条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首先要承认“不同”,没有不同,就不会有发展,但“不同”并不等于“和”,“和”并不是不同事物之间各不相关,而是要保持一种和谐有益、相互促进的关系。

“和”的主要精神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产生新事物,这一事物又与其他事物构成新的不同。

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其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4.每个读者都是生活在一个纵的文化历史发展,与横的文化接触面构成的坐标之中,正是这一坐标构成了他独特的,由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欣赏趣味以及个人经历等所构成的。“接受屏幕”,这一屏幕决定了作品在他的心目中哪些可以被接受而发生共鸣。不同的文化系统的读者有不同的“接受屏幕”这种不同反映着他们本身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心理结构。如“月亮”。

三、 论述题:(40分){一个复杂的故事}.

1、答案要点: (1)“形”与“神”:“形似”与“神似”是中国传统画论和文论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从文学方面来说,“形似”指具体形象的刻画,“神似”指通过具体形象对抽象的、难于捉摸的内心精神特征的摹写。我国文论一向强调“以形写神”、“形神

兼备”,要求做到“意得神传,笔精形似”即通过逼真的外形特征来表现内在的精神实质。

(2)“情”与“景”:是从另一方面谈心与象的问题。情与景的关系硬实情中有景,景中寓情。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神于诗”者,应是“妙合无垠”。这种“妙合无垠”的境界可以是“景中情”,也可以是“情中景”。

(3)“一”与“万”: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一言穷理”,“以少总多”的问题,也就是要以个别概括一般,从具体的有限中来表现抽象的无限。

(4)“隐”与“秀”:也是刘勰提出的一对特殊概念。《文心雕龙•隐秀》篇说:“情在词外与人曰隐,溢目前曰秀。”“隐”应是在具体的“描写层次”之上的“言外之意”。“秀”指的是具体的描写层次,是外露的,可见的,故“秀以卓绝为巧”。它的作用是以具体的物、象、容、貌引导读者,触发读者去感受那在广泛联想中方能领会的心、意、情、志。可见“隐”与“秀”所讨论的是具体的语言形象和言外的“秘响旁通”。

2、答案要点:(1)20年代中期,五四运动高潮已过,苦闷、彷徨成为一种流行病。西方现代主义似乎正是在这样一种有利于它的情况下,趁虚而入。

(2)第一个象征性的标志就是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所引起的普遍共鸣。中国文学从浪漫主义的理想之端经过现实主义的理性地面,一直沉入现代主义的“潜意识海洋”。

(3)鲁迅的《野草》中部分篇章的相继问世,使现代主义变为创作实践。它们的象征主义色彩以及它们表现的潜意识梦境,无疑足以使它们侧身于最优秀的现代主义作品之列,它们的深刻性则使它们远远超越了西方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高峰作品的水平。

(4)与鲁迅创作《野草》的同时或稍后,创造社中年轻一代正在开始转向法国象征派。如王独清、冯乃超、穆木天、李金发等。

(5)现代主义诗人戴望舒则为象征主义在中国赢得了更大的胜利。他的《雨巷》表现了音乐的胜利,其中反映的意念是现代式的迷惘。

综观中国新文学创始时期受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作品,可能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丧失目标、意义和价值标准的苦闷,和返回个人内心甚至潜意识。

第三次 阅读鲁迅的《狂人日记》写一篇读书笔记800字以上

第四次 阅读莫泊桑的《项链》写一一篇8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一般写法

读书笔记种类很多,一般分为四大类。【我们一般推荐第三种写法:“心得式”】

(1)摘要式。

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警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为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可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也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还可摘录重要数字。

(2)评注式。

评注式笔记不单摘录,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和评价。常用方法有书头批注。即在书中重要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作记号;也可用提纲方法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还可用摘要式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或全文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

(3)心得式。

即读后感。是读书或读文章后写出的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常用方法有:札记,也叫劄记,是摘记要点与心得结合的产物;心得,也叫读后感。将读书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综合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并记录下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4)记载式。

1)笔记本。

成册笔记本可用来抄原文、写提纲、记心得、写综述。长处是便于保存,缺点是不便分类,但可按类单独成册。

2)活页本。

可用来记各种各样笔记。便于分类,节约纸张和日后查阅。

3)卡片。

好处便于分类,可按目排列,便于灵活调动又节省纸张,但篇幅小,内容不宜长。

4)剪报。

把报纸和有用资料剪下来,长文章可贴在笔记本或活页本上,短小材料可贴在卡片上。剪报材料可加评注,也可分类张贴,要注明出处,以便使用。

5)全文复印。重要读书材料,为保持完整性,可全文复印编目分类留用。

一个复杂的故事篇二

资 料 一

资 料 一

一、故事题材选择

按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说”的论述,题材既为模仿的对象:

‚既然诗人和画家或其它形象的制作者一样,是个摹仿者,那么在任何时候,他都必须从如下三者中选取摹仿的对象:一、过去或当今的事,二、传说或设想中的事,三、应该这样或那样的事。‛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过的事,而是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学家和诗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用格律文写作,而在于前者记述已经发生过的事,后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所以,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所谓‘带普遍性的事’,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某一类人可能会说的话或会做的事,诗要表现的就是这种普遍性。‛

就故事题材而言,要注意的两个重要的元素,即“人”和“动作”,这是题材的内容。什么人?要做什么?就是创作者要选择的题材。

实际创作时,先用十几个字写下故事的内容。

{一个复杂的故事}.

就编写故事的技术而言,将故事情节内的人(动作中的人)、事(动作事件)、时(事件发生的时间)、地(事件发生的地点),叙述成为一个顺时性完整故事。写成顺时性的目的,是要让事件与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清晰可见。最后为故事中的人物加上姓名,故事大纲就算完成。

二、和故事有关的几个概念

动作:

亚里士多德将一部剧作从头到尾的变化称作“动作”。什么又是“动作”呢?真正要解释清楚十分困难。有的学者把它解释为“从情绪到情绪”,就是说故事开始时的“情绪”到故事结束时的“情绪”之间的变化过程。这种解释是把“动作”当成了故事的统一性变动过程,与亚里士多德的本义比较接近。

{一个复杂的故事}.

故事动作的制订,是按“完整”中的开始、中间、结束与“动作”和“动作中的人”三项论述所融合而成,建立故事动作可以简要的描述为:

某人(动作中的人)因什么事件开始,经过什么过程,最后到了什么事件后结束。

结:

为一种将平衡状态破坏的因素,此有机因素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简言之就是冲突。

解:

指解决冲突,将被破坏的非平衡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或暂时平衡状态的因素,使观众激动情绪得以舒缓返回平静或暂时平静的状态。

发现:

指从不知道到知道真相的转变。亦为情节的转折点,将先前事件中所隐藏的答案揭开,从此事件之后便真相大白,使观众、读者的情绪从悬疑中解脱返回平静的情绪。

突转:

指戏剧、故事动作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以现今的说法即是“情节的转折点”,换句话说动作的进行预期应该发生的事件没有发生,或是预期不应该发生的事件却发生,动作的进行因为此事件而发生重大转变。此事件与先前事件行成一种强烈对比。

《老巫婆》的故事梗概

一个小男孩和几个任性的小朋友同他们的邻居,一个古怪的老太婆频频发生争吵。在一个漆黑的万圣节夜晚,一件“真正”令人恐惧的事情发生了。这件事给了这个小男孩和他的朋友们一个戏剧性的教训,让他们学会了感激和帮助他人。

《老巫婆》分场大纲

(1)戴维·马汀涅斯,10岁,他的朋友斯科蒂、玛丽·艾伦以及埃利克。他们被街坊邻居称为“一帮野孩子”。这些孩子与他们的老对头,住在邻街的艾迪·麦龙和唐·麦克唐纳发生了口角,虽然只是争吵了几句,但声音很大,吵得住在戴维隔壁的奥利弗太太心烦。这位上了年纪的寡妇很讨厌这帮孩子吵吵闹闹地打扰她,叫他们把声音放低些。

(2)戴维和他的朋友们向戴维的父亲抱怨奥利弗太太总是爱唠叨。然后他们决定去打橄榄球。

(3)在你争我夺的比赛中,这些孩子不小心把橄榄球抛到了奥利弗太太的院子里,差点打破她家的窗户玻璃。奥利弗太太决定没收橄榄球,以示对他们的惩罚。

(4)戴维和他的父母商量,认为应该体谅这位老妇人。她孤身一人,身体又不好。戴维的父母建议他去向奥利弗太太道歉。

(5)奥利弗太太向她的一位朋友诉说她与邻居这帮孩子的紧张关系。

(6)戴维按照父母的建议,忐忑不安地来到奥利弗太太家。他按响了门铃。

(7)刚开始,奥利弗太太没有听到门铃声。当她听到时,她又开始犹豫到底开不开门。

(8)当她走过去打开房门时,戴维已经愤愤离去。

(9)万圣节夜晚,一群群孩子穿着特制的服装互相恶作剧。戴维家的前门廊上挂着一盏新做的人面形状的空心南瓜灯。

(10)戴维和斯科蒂在戴维家碰头,商量晚上应该去捉弄谁,比试谁的衣服更特别。

(11)走在戴维家门外的人行道上,戴维和斯科蒂说到了“老巫婆”奥利弗太太。戴维用粉笔在人行道上画了一个老巫婆,并用一个箭头指向奥利弗太太家的前门。

(12)两个孩子去了布里德韦尔家,这一家人把万圣节看得很认真,都装扮得很恐怖,决心要吓一吓那些打算前来恶作剧的人。当这两个孩子从碗里抓糖果时,被布里德韦尔太太吓了一大跳。

朋友(A)

阿弟6岁,刚上小学。他最好的朋友是一只他叫做“黑子”的大公鸡。这只鸡是他从小鸡崽养大的。阿弟每天一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召唤他的“黑子”,然后把放学路上捉到的虫子喂给它吃。然而,这鸡却给大人带来了麻烦。因为虽然他们家住在北京的大杂院里,但那里也有“八不养”的规定。更何况天一麻麻亮黑子就叫,吵得邻居们睡不好觉。所以,那一天阿弟的妈妈就同阿弟商量,要把黑子宰了。阿弟一听就哭叫起来,抱起黑子就跑。{一个复杂的故事}.

可他哪里扭得过大人?再说抱着黑子也不能上学呀!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把家里的菜刀藏起来!这样妈妈就没办法杀鸡了!阿弟把刀放在书包里,带到了学校。放学回到家后妈妈已经把饭做好了,阿弟吃得特别香。饭后,他四处找寻黑子却不见踪影,他这才知道,刚才他吃的那菜就是用黑子的肉炒的。阿弟“哇”地躺在地上大哭。从此不肯再吃鸡,连过去他最最喜欢光顾的肯德鸡大门也不肯进了„„

朋友(B)

这个单亲家庭里只有爸爸他刚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可儿子不知道什么心理原因,任何心里话都不肯对爸爸说。爸爸用尽了办法也一无效果,他因此很伤心。但是一天,儿子突然在学校里接到了一封奇怪的来信,写信的人叫“波波夫”,是他最爱的卡通人。那“波波夫”似乎很同情这个没有妈妈的孩子,甚至很知道他内心的苦恼和秘密。儿子开始和“波波夫”通信,他和从没见过面的“波波夫”成了好朋友。

他把自己最最隐秘的事情对“波波夫”说,而“波波夫”总是在回信中乐呵呵地给他出主意。由于“波波夫”的指点,他开始理解自己的爸爸,这使爸爸非常惊讶。儿子甚至成了爸爸的好朋友。可是儿子生日的那天,他却有点伤心,因为他无法把蛋糕送给他最好的朋友“波波夫”吃。爸爸一点办法也没有。后来,爸爸病了,住进了医院。孩子在爸爸的抽屉里翻出了很多“波波夫”给他写信时用的那种带有卡通形象的彩色信纸。儿子立刻明白了!在医院里,他抱着自己的爸爸感动地说:“你这个坏爸爸!我其实早就知道‘波波夫’就是你呀!”再后来,爸爸的病好了,可儿子却总叫他作“波波夫”了。

三、电影的几个专有名词

1、镜头(shot)是指摄影机从开始拍摄到停止这样一段连续时间内所记录到的影像。它可长可短,可以采用运动拍摄方式,也可以采用固定拍摄方式。

2、场景(scene)是电影剧本中最基本的元素。一场戏通常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的一段集中表演,它可以只包括一个镜头,但一般由一组镜头构成。

3、段落(sequence)是一个比较随意的概念,一段戏一般由相互关联的几场戏组成,这几场戏由相同的主题、时间、地点、内容或行动串连在一起。

四、电影剧本的基本架构

1、电影是一种视觉媒介,它把一个基本的故事线戏剧化了。它所打交道的是图像、画面、一小片和一段拍好的胶片。

2、一个电影剧本就是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还包括语言和描述,而这些内容都发生在它的戏剧性结构之中。一部电影剧本就是一个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

3、一部故事片是一个视觉媒介,它是把一条基本的故事线加以戏剧化。如同所有的故事一样,它有一个明确的开端、中段和结尾。所有的电影剧本都包括这一基本的线性结构。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开端 中段 结尾

A──〃───┼───〃───────┼─────Z

构 建 对抗 结局

{一个复杂的故事}.

(第1~30页) (第30~90页) (第90~120页)

情节点Ⅰ 情节点Ⅱ

(第25——27页) (第85——90页)

第一幕,或称开端

一个标准电影剧本的篇幅大约有120页,或长两个小时。不论你的剧本全用对话、全用描写,或两者兼有之,均可按一分钟一页来计算。

第一幕是开端,可看成建置(setup)部分,你要用30页左右的稿纸去建置(确定)你的故事。你应该用大约十页的篇幅来让读者明白谁是你的主要人物,什么是故事的前提,故事的情境是什么。 在第一幕结尾处要有一个情节点。所谓情节点就是一个事变或事件,它紧紧织入故事之中,并把故事转向另一方向。这一事件一般出现在第25~27页之间。

第二幕,或称对抗

第二幕是你故事的主体部分。一般是在剧本的第30页至90页。它之所以称为电影剧本的对抗部分,是因为一切戏剧的基础都是冲突(conflict)。一旦你给自己的人物规定出需求(need),亦即在剧本中他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他的目标是什么,你就可以为这一需求设置障碍(obstacles),这样就产生了冲突。

第二幕结尾处的情节点一般发生在第85页至90页之间。

第三幕,或称结局

第三幕通常发生在第90页至第120页之间,是故事的结局。故事是如何结束的?主人公怎么样了?他是活着还是死了?他是成功还是失败了?等等。你的故事需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以便使人理解并求得完整。那种模棱两可,含义暧昧的结尾,现在已经过时了。

所有的电影剧本都贯彻着这一基本的线性结构。戏剧性结构可以被规定为: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情、情节或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一个戏剧性的结局。

五、关于主题

电影剧本──指的是某一个人在某一个地方去干他(她)的事情。这个人就是主人公,而干他(她)的事情就是动作(action)。当我们谈论电影剧本的主题时,我们实际谈的是剧本中的动作和人物。

动作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人物,就是遇到这件事情的人。每个电影剧本都把动作和人物加以戏剧化了。你必须清楚你的影片讲的是谁,以及他(她)遇到了什么事情。

这是写作的基本观念。

每个电影剧本都有个主题。每个故事都有明确的开端、中段和结尾。当你能够通过动作和人物,用寥寥数语说明主题时,你就开始扩展到形式和结构了。也许你不能一下子抓住基本要点,你也不会把一个复杂的故事压缩为简单的一、两句话。但是,只要坚持做下去,你渐渐就能明确而清晰地说明自己故事的思想。

主 题

|{一个复杂的故事}.

┏━━━━━━━━━┓

动 作 人 物

| |

┏━━━┓ ┏━━━━━┓

有形的 情绪的 明确其需求 动作即是人物

六、人物的基本架构

丹麦伟大的编剧、伟大的思想家易卜生在谈到他的写作时,说过:

‚我写作的时候,环境必须僻静。一出戏如果写七、八个人物,就够我应付了。他们把我忙得团团转。我得设法了解他们。认识他们、了解他们是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我的剧本一般写三遍,每一遍都大不相同。不同是指性格特征,而不是处理方法。当我坐下来开始写的时候,如同旅行途中火车上结识一个旅伴那样,先是初步认识,接着跟他们天南地北地聊天。当我写第二遍的时候,在我眼前就清楚很多了;我对剧中人物有了了解,仿佛跟他们一块儿在温泉待了个把月似的,掌握了他们的主要性格特点和一些小小的怪癖。‛

一个复杂的故事篇三

十万个为什么文科知识下卷

《十万个为什么文科知识下卷(读书笔记)》  本卷包括:文学奇葩、艺术走廊、人生规划、旅游胜景、生活舞台,五个部分。

文学奇葩

 文学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应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精神世界的艺术形态。

 戏剧文学 现在一般的分法是:按戏剧冲突性质划分,有悲剧、喜剧和正据;按表演方式划分,有话剧、歌剧和歌舞剧。舞台性是戏剧文学最显著的特征。

 儿童文学 是以将儿童培养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标,为适应儿童需要而创作的文学。

 民间文学 源自民间。包括: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说唱等。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  报告文学 像《包身工》这样用文学形象迅速反应真人真事的文学体裁就是报告文学。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

 传记文学 三大特征:真人真事,人物、事件完整,人物鲜明生动。如:《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

 诗歌 赖特把诗歌称为“没有舞步的舞蹈、没有音乐的歌曲、以文字作演员的戏剧”。

 散文 广义的散文包括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抒情性、叙事性、议论性的文体。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性散文。

 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 楚辞与《诗经》。

 赋 是一种散文韵文并用、咏物言志的文体。如: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 格律诗 由诗歌发展来的一类诗歌体。分律诗与绝句两种。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 词 是隋唐时期配合音乐歌唱而形成的一种诗体,又名曲子词、长短句等。宋代,词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杰出词人。

 杂剧 有宾白、唱词、科介三个构成部分。角色分旦、末、净3种。如:《窦娥冤》。

 散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代马致远的咏景名篇,既不是诗,也不是词,而是一首散曲。

 小说 是一种叙述性的文学体裁,利用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情境描写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并以此来揭示思想主题、反应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小说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 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这些小说有共同的形式特点,一个复杂的故事按情节分为整齐的若干章节,每章称为一回,每回加上句式对称的题目概括本回内容。每回开头与结尾都有起讫过度的语句,如“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后来把具有这种形式的长篇小说称为章回小说。清代的一些长篇

小说如《红楼梦》《镜花缘》,甚至全书没有连贯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的《儒林外史》,虽与讲史没有太多关系却也用章回体。  武侠小说 刀光剑影,飞檐走壁,恩怨情仇,这类内容的小说就是武侠小说。武侠小说可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及明人的《(剑侠传)引》。涉及刺客、游侠、盗侠、武士等内容。梁羽生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宗师,被誉为“新武侠鼻祖”。他的《萍踪侠影》曾如同圣火一样掀起新武侠小说热。不久,金庸、古龙加入这一行列。除此,司马翎、上官鼎、诸葛青云、卧龙生四位名气也较大,被称“武林四大高手”。

 科幻小说 是科学文艺的一种体裁,儒勒·凡尔纳被称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

 寓言 带有讽喻、劝诫意义的故事就称为寓言,如《狐假虎威》。  童话 儿童文学的一种,主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童话创作一般用夸张和拟人手法。

 回忆录 是一种叙事性散文,是作者用来回忆自己经历的往事或其他人的生活经历、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

 讽刺 是一种具有喜剧效果的艺术表现手法,它用讥刺或嘲讽的笔触,真实地描写生活中敌对或落后的事物。

 主题 是作品的灵魂,它是作者通过作品的内容及艺术形象所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一篇作品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作用强弱、影响好坏,主要取决于主题。如:《白毛女》具有

鲜明的主题:“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 意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中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这首田园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写的是景,但寄托着诗人对安静纯朴山村生活的热爱,景中含情,情中藏景,做到了情景交融,诗画结合。这种把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互相融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超尘绝俗的志趣。 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因此又称作“诗三百”。原是乐曲的歌词,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不同类别。《风》又称《国风》,是各个诸侯国的风土歌谣;《雅》是周王朝的宫廷音乐,多用于朝会和宴饮,有大雅、小雅之分;《颂》是贵族在宗庙祭祀时用的乐歌,《颂》诗基本上是对祖宗功德业绩的歌颂,有浓厚的宗庙色彩。《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积淀了丰厚的上古文化内涵。  《论语》 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内容多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以后几千年的道德准则、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定国安邦等方面都影响深远。孔子所用的教材多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 《史记》 记事起于传说时代的黄帝,终于汉武帝,历时3000多年,开创了纪传体。

 屈原 《离骚》是他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作者

运用了驰骋的艺术想象,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崇高理想与爱国精神。屈原的创作富有奇特的想象、瑰丽的境界和激昂澎湃的爱国热情。  陈皇后千金纵买相如赋 陈皇后名阿姣,是汉武帝刘彻之后,本是汉武帝的表妹,刘彻小时候十分喜欢她,说要娶她。后来刘彻当了皇帝,果然娶阿娇做了皇后,但不久却迷上了别人。司马相如的文章在京都名气极大,汉武帝也深为赞赏。陈皇后“千金纵买相如赋”想让汉武帝回心转意,唯留下一声叹息。

 曹操—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他豪迈绝伦,敢说敢当,在文学创作上,对“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 曹丕 即魏文帝,曹操长子,对七言古诗的形成有贡献。  曹植 曹操第三子,字子建,能“七步成诗”。

 “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乃“竹林七贤”,他们放达任性、纵酒酣歌,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表现内心深处无法解脱的痛楚。  《三都赋》引起洛阳纸贵 曾经左思的《三都赋》名气越来越大,身价也越来越高,附庸风雅的豪贵之家,都以能口诵《三都赋》为荣,大家争相传抄,一时之间,弄得京纸张短缺,纸价暴涨。这便是“洛阳纸贵”典故的由来。

 《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 陈后主曾作一首《玉树后庭花》,被认为是不祥之兆,亡国之音。

 “江郎才尽”形容一个人才华枯竭 江淹又称江郎,其年轻时候家里很穷,由于刻苦自学,写出了很精彩的诗和文章,并且以

一个复杂的故事篇四

《圣殿》主题和两性象征{一个复杂的故事}.

摘 要:《圣殿》以生动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受到北方机械文明冲击的南方社会各阶层人物道德心理,尤其通过对男女两性人物的剖析赋予其象征意义,揭示美国南方这座"圣殿"已被玷污,表现了福克纳对南方现代社会道德堕落的尖锐批判。

关键词:《圣殿》;主题;玷污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04-03

一、前言

1931年2月出版的《圣殿》(Sanctuary)是福克纳读者最多,最受到争议的作品,是继《我弥留之际》发表的第六部长篇小说。事实上小说的初稿完成于1929年5月,先于《我弥留之际》。但出版商拒绝了此书稿“我不能发表这东西,否则我们俩都会进监狱”[1]。因为小说中充满了暴力和凶杀﹑奸淫和堕落的描写。福克纳最初对该小说的创作动机体现了一个处于生活窘境中的艺术家的矛盾心情。他没有工作,呕心沥血写出的小说因意识流﹑现实主义﹑象征和隐喻等现代手法的运用而显得晦涩难懂,几乎卖不出去,他因公众不能欣赏他的严肃作品而感到疾愤,因此萌发了写一部畅销书的念头“我想出了我所能想到的最令人发指的东西,并把它写了出来”[2]。但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为自己“卑劣的动机”和对艺术的亵渎感到愧疚,“因此我撕了校样,重新另写。力图使它无愧于《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3]。经过作家近两年的大幅度修改,该书最终出版,成为了一本畅销书,几个星期内销量超过了福克纳所有作品销量的总和,并被拍成了好莱坞电影。《圣殿》问世后引起评论界两种极端相反的看法。部分评论认为《圣殿》是继《喧哗与骚动》和《沙多里斯》后的又一经典之作。但多数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这是一部恶俗的小说,反映的是“没有救赎希望的罪恶,毫无成功可能的挣扎,毫无意义或目的的受难,没有爱情的性和没有任何收获的生命”[4]。他家乡的人为此指责他,他的家人也为此感到羞愧。他自己也曾一度贬抑自己最初的动机是想写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赚钱。事实上,《圣殿》巧妙地运用了玄学侦探小说、现实主义、意识流和象征隐喻等多种现代手法叙述了一个复杂的故事,涉及了现代社会人类堕落和自我拯救的紧迫性主题,对读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圣殿》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福克纳最好的小说,但绝非恶俗小说,而是一部艺术性极高,深刻洞察人性、美国南方社会和文化传统的杰作。许多研究正深入探讨其结构、艺术手法、时代精神和象征意义。本文从分析男女两性人物及其象征意义,揭示美国南方这座“圣殿”已被玷污。

二、《圣殿》中的男性象征

在《圣殿》中,福克纳保留了善恶的对比。小说以一个戏剧性的对照场面开头,小说中的俩个主要男性人物金鱼眼与贺拉斯在泉水两边对峙了两个小时,以贺拉斯屈服并被迫跟金鱼眼去法国人湾而告终。金鱼眼这一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人物,更是一种象征。他集中体现了现代机械文明、暴力和邪恶等福克纳最厌恶的东西。和金鱼眼对立的出生于上层社会的贺拉斯作为代表公正的律师,优柔寡断、无法与社会传统抗争。这个场面意味深长,俩人在对峙,象征着文明与暴力的对抗,善与恶的对抗,金鱼眼随身带的是一把手枪,而贺拉斯带的则是一本书,结果善良在暴力和邪恶面前不堪一击。这一场面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即邪恶已经侵占了美国南方这个圣殿。细细品味整个小说,贺拉斯与金鱼眼的对抗代表了善良正义和暴力邪恶之间的斗争。小说特别描写了俩人对峙时的影子同时倒映在泉水中,来表现恶的无处不在及恶的力量是如此强大,恶使南方绅士的代表贺拉斯、高温丧失了勇气和正义等传统美德,也使贺拉斯意识到了自己身上恶的存在,谭波儿同样引发了他的淫念,养女小蓓儿也会触发他的非分之想,他与金鱼眼在某些方面是一样的。

金鱼眼不仅性格冷酷暴虐,而且极为自恋,一切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而没有思想,他是邪恶的化身,罪恶的象征,代表的是机械文明的产物。他维护自身作为男性的主要手段就是暴力。冷漠加凶狠使他成功地控制了不法分子聚集的法国人宅院,他身材矮小,总是穿着黑色西服,吊着一只香烟,“脸上有一种古怪的、没有血色的颜色,好像是在电灯光下看到的颜色:在这

宁静的阳光下,他那歪戴的草帽和略显弯曲的胳膊使他好像从铁板上冲压出来的,既歹毒又深不可测。”[5]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人无论怎样都不可能改变世界。福克纳思想中对个人价值的强调使他同存在主义这一现代思潮产生了共鸣。金鱼眼始终把自己放在社会的对立面,暴力行为是他表示自我存在的主要方式:他试图证明自己的男性身份,枪杀了汤米并用玉米芯强暴谭波儿掩饰性无能。极具反讽意味的是,金鱼眼犯下的令人发指的凶杀与兽行就发生在基督礼拜日早上,这是基督复活日,但在《圣殿》中,也正是谭波儿彻底在精神和道德上堕落的时刻。金鱼眼为证明自己不惜杀死雷德,以阻止谭波儿与雷德继续厮混,他的男性身份不允许让原本属于他的女人被一个男性功能比他强的人占有。金鱼眼一直能在杀人后逍遥法外,成功地以暴力方式对抗世界,并且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最后因不相干的案子被捕后,他根本不屑申辩不与律师合作,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在本质上金鱼眼就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因为在他看来生活毫无意义,冷漠似乎是一种消极的抗争,他根本不在乎有罪或无罪,杀人或被杀。金鱼眼的身世揭示了金鱼眼邪恶的根源。金鱼眼出生前,生父就抛弃了他们母子,并使金鱼眼出生就带有性病而丧失了男性功能。此后母亲的第二任丈夫抛弃他们时还偷走了家里全部存款。母亲生病后,患有精神病的外祖母照顾他,却一把大火险些将他烧死。古怪而病态的环境造成了他扭曲变态的心理。童年时一个好心的女人为他举办联欢会,他却逃跑了,地板上只留下一对鹦鹉和一把血淋淋的剪刀。浪迹社会的金鱼眼肆意妄为,藐视法律。屡次杀人后逃脱法律的惩罚,最后却因一个与他毫无关联的案子被绞死,其邪恶内心的形成无疑是有深刻社会根源的,福克纳从社会和环境的视角揭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悲剧人物。

福克纳在《圣殿》中对男性的阉割体现了他对女性的同情。在男权社会中,男权的至高无上决定了他们绝对地占有女性,而主要方式就是征服女性身体。金鱼眼出生就注定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男人,性的无能标志着男性权力无从体现。贺拉斯是另一个被“阉割”了的男性。他与妻子、妹妹、谭波儿三个女性有亲密关系,但在爱情、亲情和法情上三个女人出卖了他。他在精神和肉体上均遭到彻底失败。案件侦破中,他所发现的远非真相,而是普遍存在于南方社会政治、法律、传统和人类身上的罪恶。他是一个把正义看得高于一切的理想主义者,赋予自己维护正义的使命,但其软弱的性格实难承载。眼睁睁地看着邪恶战胜了正义,绝望的他再一次陷入虚空,他屈从于妹妹对其人生的安排,准时回到了妻子身边,重回过去他难于忍受并设法逃离的生活。贺拉斯把自己人生的意义寄托在女性岌岌可危的贞操上面。他先是寄厚望于妹妹娜西莎,后来又怀有对继女小蓓儿的乱伦式幻想,对谭波儿的非分之想。这一切都表明了他对性微妙而复杂的恐惧。他被悬置在虚空中的人生始终受到各色女性的控制,而无力征服和控制女性。回顾小说中无责任感的高温,势利的斯诺普斯,无正义感的法官,暴力且不忠的戈德温等,可以说《圣殿》中的男性没有一个有健全的人格。福克纳在《圣殿》中通过剥夺了

上一篇:不同类型对联
下一篇:一个的故事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