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对联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6-01-16 点击:

不同类型对联篇一

对联的种类

对联的种类

对联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划分,根据功用与内容可以分春联、喜联、

挽联、行业联、胜迹联、言志联、故事联。喜联包括婚联、乔迁联、寿联等。

一、春联

每年除夕前后,为庆新春的到来而拟写的对联叫春联。春联迎春祝福,为春节增添了喜气洋洋的欢乐气氛。春联的主要内容是送旧迎新。在送旧岁,迎新年的时候,通过写、贴对联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多数春联的内容是对上一年的总结,或对新一年的憧憬。如春联:“白雪银枝辞旧岁;和风细雨兆丰年。”就表达了辞旧迎新的欢乐心情。

有的春联则直接描写春天的景象。如“红梅点点;春意浓浓。”上联实写,下联虚写,画出一幅万物迎春的春景图。

因此,春联中经常出现春天中的事物。如“五风十雨;万紫千红。”写春风、写春雨、写春花,一派百花争艳、风调雨顺的景象。“山欢水笑;燕舞莺歌。”写山水、写飞鸟,春天充满了欢乐。“华灯飞彩;喜爆放红。”写华灯、写喜爆,烘托出迎接新春的热闹气氛。

春联中,也寄托了人们深深的祝愿。如“门迎百福;户纳千祥。”也有直接反映祖国欣欣向荣的崭新面貌。如“时和世泰;人寿年丰。”

春联的主题是辞旧迎新,其形式却多种多样。我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干支”即天干、地支。十大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突出“新一年”的来临,人们常在春联中嵌入本年“干支”。如“丙日照三江曙色,子辰迎四化春光。”上下联联首分别嵌入“丙子”二字,说明此年为农历丙子年。

也有运用析字法来突出农历年份的。如1963年(癸卯年)某地贴出一副春联:

葵心向日,几多芳草连天绿

柳树笼烟,无边木花遍地春

上联分拆“葵”字。“艹”即指“芳草”,草与天绿了,只剩“癸”字;下联分拆“柳”字。“木”指“柳”的偏旁,“无边木花”,即没有了偏旁“木”,就剩下了“卯”字了。分拆得合情合理,又不损害对联内容,真是妙趣横生。

农历的年份,常以生肖称呼。如甲子年为鼠年,丙寅年为虎年。春联中常嵌入这些生肖动物,也是别具一格。如虎年春联;“金牛送旧千家乐;玉虎迎新万户欢。”龙年春联:“兔随冬去留生意;龙伴春来壮画图。”春联除了抒发喜悦的心情外,也有抒写个人处境和表达心志的。清代,浙江宁波有位著名的老中医,名叫范文甫,他就写了两副表达心志的奇特春联。

其一:但愿人常健 何妨我独贫

其二:何必我千秋不老 惟求人百病莫生

这位中医,在除旧迎新之际,不求自己富贵康宁,却一反常情,尽说自己的丧气话,虔诚地去祝愿别人“常健”、“莫病”,精神确实可嘉。

辛亥革命胜利后,郭沫若在年假时回乐山沙湾镇,为街邻写了二三十副春联。这些春联热情地歌颂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表达了他炽烈的爱国热情和内心的狂喜。其中一副是:

杏花疏雨,杨柳轻风,酒兴汹浓春色饱

沫水澄波,峨眉滴翠,仙人风物此间多

春联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它的内容是社会现象和民情的真实反映。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一片新气象,尤其是农村的变化更大,某地乡村有一副春联这样写道:

地开美景春光好

人庆丰年喜事多

“文化大革命”中,某地农村搞瞎指挥,结果造成粮食歉收。某社员家里欠款1000元。这年春节,他满腹牢骚地写下一副春联:

过年只有两升米

压岁并无一分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村实行联产承包,粮食增产,这位社员家里有了存款,春节时,他又写了一副春联:

过年储粮十余担

压岁存款上千元

这副春联,反映了我国农村改革后的巨大变化,也抒发了广大农民丰收后的喜悦之情。

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我国人民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新长征,在这春风浩荡的大好形势下,著名作家姚雪垠在春节时书写了一副春联:

万里春风抒壮志

百年美梦入长征

作者想到一百余年来多少革命志士梦寐以求的愿望就要实现,怎么不感怀激荡,壮志凌云呢?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全国各地的报刊在春节来临之际,都会腾出版面刊载春联,大街小巷也处处贴满春联。这些春联内容丰富,在迎春祝福的同时,歌颂了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抒发了各行业的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豪情壮志。例如:

人勤苗壮田家乐

花好月圆大地春

该联描绘出一幅热气腾腾的春光图。又如一副牛年春联:

辞鼠岁,斥鼠性,遇鼠应打鼠

迎牛年,学牛劲,当牛不吹牛

上联借“鼠”指代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与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下联抒写了发扬老黄牛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情怀,旗帜鲜明,富有现实意义。再看一副别致的春联:

大干一轮,让守株人看一九九九——奔兔

不怀二意,用点睛笔二OOO——飞龙

上联着眼于兔年,下联展望龙年。对联巧用成语“守株待兔”和“画龙点睛”,规劝那些不经过努力而存侥幸心理的“待兔人”,将目光放远;号召人们用笔点“龙睛”,一心一意,抓住机遇,搞活全局,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奔向21世纪。

二、喜联

为贺婚嫁、祝寿、乔迁、祝捷活动等而作的对联,称为喜联。它的内容是祝愿性的,格调明快而热烈,有的是庄重的,有的甚至很谐趣。我们在此着重介绍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婚联、乔迁联、寿联三种。

(1)婚联

即贺婚嫁联。就是夫妇新婚之日,自家人撰写或友赠送以表示祝贺的对联。其内容大都是对新婚夫妇进行夸奖、描写白头偕老。为了表达这种祝愿,作者采用多个角度和多种手法。或用环境烘托:“东风入户;喜气盈门。”或加以赞美:“宜国宜家新妇女;能文能武好男儿。”或提倡婚姻自由:“联亲攀戚,何必门当户对;结友交朋,还须道合志同。”或表达志向,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肩同步康庄道;携手齐描锦绣图。”

在旧时代,婚联还要根据特定的环境和时间来撰写,分类较细,针对性较强。在一年中,有季节联,还有月份联。①季节联:春日婚联:柳暗花明春正半 珠联璧合影成双

夏日婚联:红妆带绾同心结 碧沼花开并蒂莲

秋日婚联:借得花容添月色 且将秋夜作春宵

冬日婚联:皓月描来双燕影 寒霜映出并头梅

②月份联:正月:春临大地迎新岁 喜到人间贺吉期{不同类型对联}.

二月:凤翔鸾鸣春正丽 莺歌燕舞日初长

三月:景丽三春闺阁暖 祥开百世花容娇

四月:色香露沾蔷薇架 富贵花开芍药栏

五月:云开兰叶香风起 火灿榴花暖意融

六月:恩爱自征双美合 风光大好一年中

七月:玉镜人间传合璧 银河天上渡双星

八月:兰幕宵长香馥郁 桂林荫满月团圆

九月:酿熟黄花节逢重九 眉分碧月样画初三

十月:同心盟证三生石 连理枝开十月花

十一月:画眉笔带凌云志 种玉人怀吟雪才

十二月:金屋才高诗吟白雪 玉台春早妆点红梅

以上婚联,抓住季节中自然景物的特点,把夫妻比作鸾凤、琴瑟、花月、鸳鸯、珠璧、比翼鸟、连理枝等,歌颂了爱情的美好和永久。

在我国民间,一些地方有一种风俗,大姑娘出嫁时,必须坐花轿。为了渲染气氛,花轿要披红挂彩,还要贴上对联。到时,贴于轿门左边,随姑娘出嫁,以此表示文明联姻,结下百年之好。同时,也有检验两地文人才情的意思。

相传某地,一男家刚起轿时,天下细雨,男方父亲触景生情,拟写的轿联为:“龙走西湖刚得雨”;轿到女家时,雨停日出。女家请了一位本家秀才,根据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对出下联:“凤鸣东岭正朝阳”。此联对仗工整,寓意隽永,充分表达了这对青年男女并蒂新开、欣逢盛世的愉悦心情。

婚联中,有一种嵌字联,很受人们欢迎。就是将新郎新娘的姓名嵌入上下联中,既显示了撰联的机巧,又突出了婚事中的主人公。例如:贺民燃、文英新婚联:

民主燃烧情眷恋

文明英发气豪雄

此联将新郎民燃的名字分嵌在上联,新娘文英的名字分嵌在下联,这种将两人的名字分别嵌在上联或下联的方法,叫横嵌。还有一种叫竖嵌。例如:海峰、德华结婚喜联:

海誓山盟,姻缘美德

峰巅梅绽,富贵荣华

将“海峰”二字分别嵌在上下联的首字;将“德华”二字分别嵌在上下联的尾字。名字嵌在哪个位置,没有规定,应视内容和创作方便而定。拟写这种嵌字婚联特别要注意新郎或新娘的姓名,如果是怪字僻字,切莫强嵌而害义,弄巧成拙,以避免出现文理不通的笑话。

当今,一般婚联都写得庄重,在写法上基本保持传统的格调,而有的婚联却别具一格,且风趣幽默。 如某人赠给数学老师的婚联:

自由恋爱无三角

幸福人生有几何

某物理老师与一数学老师结婚,有学生书赠一联:

阴电阳电异性电性性吸引{不同类型对联}.

大圆小圆同心圆心心相亲

有一位观众朋友,为两位演员结婚撰写一联:

娘子官人,平日无非演戏剧

生哥莺妹,今宵真要做夫妻

对联从他们平日合演的《西厢记》上来立意,而且以口语拟联,别有一番情趣。有的婚联,用夸张的手法,写得气势恢宏。例如:

牵天上牛,截角雕梭,织就鸾绢迎淑女

捉月中兔,拔毫扎笔,写成凤贴配才郎

婚联,同样表现出时代的特点。我军杰出将领、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1942年率领部队开辟津浦西路淮上地区,住在怀远县龙亢集李广悦家里,巧遇李为儿子办婚事,邀请彭师长去参加婚礼,彭雪枫不仅满口答应,而且亲自为他家题写了一副婚联:

树国树人长期抗战

宜家宜室并蒂腾欢

此联将宣传抗战的内容融入联中,喜庆中给人奋斗的力量。

土改时期,有一副婚联,同样打下了时代的烙印。联为: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使地上无产者皆大翻身

不同类型对联篇二

对联的种类

对联的种类

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对联的起源-1

张贴桃符: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风俗。桃符, 即春节时挂在大门两边的桃木板,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画像,或书 其名字,分挂大门左右两边,用以驱鬼避邪

对联的起源-2

张贴门神:神荼郁垒的形象,唐代以后被秦琼、尉迟恭所取代。二人是唐初的开国功臣,也是太宗手下的猛将,传说由於泾河老龙被斩,引起鬼混唐朝,闹得太宗不得安宁,命秦琼、尉迟恭把守宫门,才镇住鬼怪。后来太宗令画其像,贴於宫门上,从此有了张贴门神的习俗。

对联的起源-3

对联为骈文和律诗的产物。对句起源极早,六朝骈文集对偶之大成。初唐沈、宋完成律诗的格律,诗的对偶更为固定化、规律化。

对联最迟起於唐代。诗人刘郇伯与范酇为诗友,范云:「岁尽天涯雨。」久无对句,刘谓:「人生分外愁。」这是五言诗的对句。李义山:「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温庭筠对曰:「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成熟的口头对联,於此时出现。

对联的起源-4

五代时期,《宋史.蜀世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后蜀国君孟昶以学士辛寅逊所撰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为最早的春联,春联是对联之一。

对联的特点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中国人民万岁。”上联„‟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

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五是平仄相谐:

不同类型对联篇三

对联的种类

对联的种类和应用

活动目标:

1.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种类,对联的基本知识及应用。

2.赏析对联的妙处,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增加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对联,经过千年的磨砺和沉淀,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门独具体系、种类繁多、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的艺术品类。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即:喜庆类、哀挽类、装饰类、行业类、文苑类、其它类。喜庆类包括迎春联、节日联、婚嫁联、寿诞联、乔迁联;哀挽类包括致挽联、自挽联、墓祠联;装饰类包括风景联、名胜联、寺庙联、官署联、宅第联;行业类包括酒馆联、药店联(附:药名联)、理发店联、戏台联、会馆联;文苑类包括治学联、书斋联、自勉联、言志联、题赠联;其它类包括讽刺联、戏谑联、谜语联、应答联、巧对联、应征联。下面按对联分类举例说明。(课件展示)

一、喜庆类

凡带有喜庆色彩的对联均纳为此类,撰写喜庆类联,应在联语中透出喜悦、欢乐、愉悦向上的气氛。切忌隐晦、生涩、低沉、平淡之词,联语要求既有时代性,又要有针对性。

迎春联

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来临新年伊始之时,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一副春联,借以烘托喜庆气氛。春联一般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在我国,无论塞北、江南、城市、乡村、机关、军营都有贴春联的习惯。各行各业有各自不同的喜庆联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洋溢着春的气息、时代的气息和喜悦的气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春联不同的内容和风貌。历史上留下不少好的春联,但随着岁月的沉淀,有的显得陈旧了些,如: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有人将其稍加改动,则显得清新不少:

爆竹二三声,人间易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一农民在解放前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不同类型对联}.

过年只有两升米

押岁并无一分钱

解放后,过上了好日子,改革开放后,生活更加富裕,于是他又写了一副对联: 过年储粮十余担

押岁存款上千元

时代的变迁,赋予了对联新的活力和内容。

1921年春节,陈毅同志从欧洲返回故乡四川乐至县过年,曾在自家门口贴过这样一副春联: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

事必成,事必成,事事必成

这是根据一副旧联改动而成的,这副旧联是: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很明显,改动后的对联比旧联增添了积极、进步的思想内容。坚定了克服困难、坚持奋斗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

辛亥革命胜利后,国民政府新颁法令:以阳历纪元,提倡男女平等,于是一副很有时代气息的春联便应运而生,流行于世,对联这样写道: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联语通俗易懂,接近口语,却寓意无穷,嚼之有味。

在旧社会,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春联虽多有喜庆气氛,但思想多陈旧、缺少生气,然而有一春联却写得与众不同,联曰:

人因爱富常离我

春不嫌贫又到家

此联为清顺治年间榜眼陈芳澎所作,陈幼年家贫,攻书刻苦,饱偿世态炎凉,在他未考之前的一个春节,便在自家门上贴出此联。对联与诗同,贵在立意,此联立意新颖、脱俗、不同凡响,令人耳目一新。古人云:“诗不厌俗”,作者巧在

从俗处着笔,上联为平俗之句,老生常谈;下联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好一个“春不嫌贫又到家”,其中赞美春之无私利,无偏袒之心,跃然纸上。上联写人,下联写春,造成鲜明的对比,作者从俗中求雅,当为大手笔也。

清代文人归玄恭除夕自题一春联:

一枪戳出穷鬼去

双钩搭进富神来

联语诙谐、奇妙、极富生活情趣。有人说此联为一修鞋店联,还倒显得贴切、实际些。

解放以后,人民当家做主,时代赋予大地新的生机。对联多以歌颂祖国、自由、劳动、团结为主要内容,如:

翻身全靠*

幸福不忘毛主席

这些对联近于白话和口号,像这样的对联很多,如:

听毛主席话

跟*走

还有较为含蓄些的对联:

翻身不忘本

饮水当思源

还有:

劳动门第春光好

勤俭人家喜气多{不同类型对联}.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联也随着时代的鼓点而增添了全新的内容,有这样一副对联:

举贤任能兴国计

脱穷致富乐民生

寥寥数字,精到地写出了改革以后,新的社会趋势,一眼便知对联所产生的年代,再如:

喜鹊登梅唱祖国千秋富贵

春风化雨催改革万象更新

此联古调新弹、浓艳富丽,把习惯的用语,在立意上赋予新的生机,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下面谈一下写春联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写春联的内容要求写吉利喜庆的话,避讳用不吉利的字、词以及同音、谐音。

第二、写春联要注意用词恰如其分,不要过于浮夸、渲染。

第三、避免用一些现成的套话、大话、空话。

第四、春联的内容要新,体现出时代精神。

第五、行业春联要写出自身特色。

节日联

节日联为喜庆联的一种。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除春节外,还有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政治性节日和国际性节日有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其自身的意义,所以在写节日联时要针对每个不同的节日特点写出与其相关的喜庆联语,切不能张冠李戴或意象混乱,以免贻笑大方。

请看这副元宵节联:

灯月灿华筵,留得元宵余景,问当场谁惜千金一笑

笙歌沸羽曲,果然大地长春,能胜赏再来五夜三更

{不同类型对联}.

灯月璀璨,笙歌起伏,此时此景,作者突发异想,向人们提出一个世人极易忽视的问题:“问谁惜千金一刻”,意在告诫人们时间的可贵,此点睛之笔,余味无穷。“能胜赏再来五夜三更”,道出了人们对良宵的无限向往。联语意境含蓄,感情真挚,读后令你在冥冥之中倏然得以艺术的净化,以激发人们对人间良辰美景的无限依恋和追忆。

请看一中秋节联:

共赏圆月不忘骨肉父老

喜迎中秋怀念台湾同胞

“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对联与诗歌同道,要写出深情,方为上乘,此联做到了这一点。同是写中秋,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由此想到“天涯共此时”的台湾同胞。一种渴望团圆、统一祖国的真挚之情跃于纸上。联句在对仗方面虽不甚工,然“不以辞害义”,可为宽对之例。

有一副国庆节联:

四海扬波,万朵金菊迎盛典

八风送爽,一天丽日耀长安

国庆之际,正是金菊盛开之时,作者抓住这一物象,以抒发人们喜迎国庆的喜悦心情。对工严谨、联语明丽,全联充满节日的喜庆色彩。下联“长安”意喻“长治久安”,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深情祝愿。

婚嫁联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喜庆祝福是婚嫁仪式的内核。结婚以悬联的形式誌禧,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一副热烈、吉庆、幽默的婚嫁联会给婚礼增加无限情趣。过去的婚联多带有低级、庸俗、教条的味道,近代婚嫁联内容不断翻新,除了对吉祥之辞增添新的含量,有人还将新郎、新娘的年龄、姓名、职业、恋爱过程融入或嵌入联句之中。这是婚嫁联的一个创举,不断为人们所接受。写婚嫁联最忌讳庸俗、低级趣味之词,它不但会大煞风景,而且有的还会闹出麻烦。 这是一副旧婚联:

白玉壶中凝琥珀

光杯里斟葡萄

联句虽对仗工整,用字精巧,但寓意低俗,无可取处。

有这样一副婚嫁联写得别具一格:

一阳初动,二姓克谐,庆三多,具四美,五世其昌征凤卜

六礼即成,七贤毕集,奏八音,歌九如,十全无缺羡鸾和

此联巧用数字对,把一个婚嫁场面写得红红火火,“一阳”,有“春来”、“婚喜”之意;“二姓”,指结缔婚姻的男女双方;“三多”指“多福、多寿、多子孙”;“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五世”,典出《左传》,是说懿氏占卜择婚卜辞中有“五世其昌”等吉语;“六礼”,古代缔结婚姻的六种手续;“七贤”,指魏晋“竹林七贤”;“八音”,指古代的八种乐器;“九如”,是祝贺福寿的吉词;“十全”指事物完美无缺,十全十美。值得一提的是,十个吉祥的语句,均有出处,选典构句,恰到好处,联句陈而不腐,自然贴切,平仄对仗,工整协调,声韵并茂,为婚嫁联中屈指者。

如果说上例婚嫁联写得典雅的话,那么下例联则写得十分诙谐幽默了,请看: 十八年前不谋面

二三更后便知心

显而易见,此联是一副旧年婚联,上联写出因包办婚姻显现的情状,下联写出了新婚夫妻的亲昵之情。也有人说这是一对新婚夫妻的对话。联句对工精巧、朴实。生活气息尤浓。

不同类型对联篇四

对联分类

对联分类

{不同类型对联}.

2007-01-18 23:36

1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规范与创作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得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

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2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五、对联的起句规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 ●●●○○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 ○○●●○○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 ○○●●○○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3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 ○○●●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 ●●○○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 ○○○●●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 ●○●●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不同类型对联}.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 ○ ● ○ ● ●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

上一篇:一个复杂故事
下一篇:一个复杂的故事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