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复杂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6-01-15 点击:

一个复杂故事篇一

二年级学生写话(讲评)

二年级学生写话《去公园》讲评

王小弘

习作:

去公园

今天我早上写完作业去公园玩。刚刚走进大门,啊!一股新鲜空气扑面而来,百鸟啼鸣,莺歌燕舞。灿烂的太阳把金子洒在了弯弯曲曲的小路上。

来到了湖边,爱干净的湖水妹妹给蓝天白云照了一张相,而小鸭子们却把她当成了游乐场,在湖中自由自在的游泳。湖的对面有着密密麻麻的脸蛋,那就是盛开的桃花,“她”们的芳香在空气中散发。

走着,走着,看到了一片草地,我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和五彩缤纷的小野花看五颜六色的小蝴蝶表演。

点评:

孩子的语言表达基本功不错的,句子也很有一些特别的味道,不知道是孩子的敏感,还是模仿了或引用了别人的句子,比如“灿烂的太阳把金子洒在了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爱干净的湖水妹妹给蓝天白云照了一张相,而小鸭子们却把她当成了游乐场。”“‘她’们的芳香在空气中散发。”“和五彩缤纷的小野花看五颜六色的小蝴蝶表演。”等,这些句子有节奏,有情趣,有色彩的对比和形象的传递,显出不一般的语言优势。如果是原创,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真的很值得欣喜。

你说有的用词不够恰当,而老师给予肯定,以为这是一种鼓励,其实这是不应该的。鼓励孩子,必须有的放矢,不正确的鼓励,方向不正确的鼓励,结果会适得其反。用词是不是恰当,一般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语法,一方面是情理。语法错误,好调整,但是否合情理,常常被人忽略。孩子写这一类的作文,最好从实入手,不瞎编,不硬塞所谓好词好句,因为这是一种违背情理的堆砌,对写作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越往后越没法调整。

二年级学生写话《五彩神奇的泡泡》讲评

王小弘

习作:

五彩神奇的泡泡

泡泡像五彩气球飘呀飘。两个连在一起的泡泡,它们手牵着手,像在谈话的好朋友,又像降落伞一样飘落下来,落在地上消失了。

一个神奇的泡泡突然落在我眼前,它印出了窗户、桌子、椅子„„让我感到十分惊讶!

又一个神奇的泡泡走到了我眼前,它五彩缤纷,像把全世界都印成五彩的,给小朋友带来了惊奇和快乐。

泡泡呀泡泡,你看你是多么自由啊,总是在天上飞来飞去,你能想办法让我也飞到天上去吗?

点评:

这篇写话总共四个自然段三个意思(第二和第三自然段是重复的),可以看出来这孩子很爱思考,真棒。

但是没有注意句子的连贯啊,两个连在一起的泡泡,手牵着手,多好的想象,可以接着往下写,他们在说什么,在看什么,有什么样的心情?可惜没写完,就又换成降落伞,这就不像了呀,那单个的泡泡更像嘛。

后面两段是一个意思,并一下,删合成一段就可以了。

最后一段,泡泡“总在天上飞来飞去吗”?只能在天上飞那么一小会儿啊,还需要有人把它吹出来才行。这样写不合情理,所以看上去很空洞了。

另外,可以想一想,这个三个意思能不能都围绕这“神奇”来写呢?

二年级学生写话《梅园踏青》讲评

王小弘

习作:

梅园踏青

3月8日星期天我们去了武昌东湖梅园。我和小弟弟拍了很多照片,还有伯妈呢!

首先我看到了小草发芽,绿油油的小脑袋探出头来。也看到了很多粉色的梅花,想翩翩起舞的花仙子展示舞蹈。白梅花有点稀少,星星点点的更显得珍贵。今天有许多游客来赏梅,爸爸妈妈各照了一张照片留念。伯妈给我和弟弟买了泡泡水,我们兴奋地吹着泡泡、追着泡泡。东湖上吹来阵阵春风,把我们的泡泡吹得高高的,梅林里传来我们的欢笑声。我们又来到竹林,青青翠竹站的笔直笔直的,真像保卫国家的钢铁战士。

在梅园我有许多发现,最让我难忘的是在一棵高高的大树上有一个大鸟窝,我想它们可能是幸福快乐的一家子。我还发现了一个很粗的树藤缠着一棵“树”仔细一看居然是一棵“石头树”爸爸说“这棵石头树是支撑这树藤的。”接下来我看到一片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蘑菇”它们其实是“蘑菇灯”,“蘑菇灯”脚下是一片野草,踩上去软软的,像绿色的地毯。

今天踏青游园真是不虚此行。我还有个重大发现──春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作者:二年级李婉卿)

点评:

李婉卿小朋友到梅园玩了一下,就记下来这么多东西,真的很不错。当然,这还属于记录的原始状态,要慢慢想办法提高。试着抓住梅园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那一幕来写,还要想一想,那印象深的一幕具体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样,一篇文字才会渐渐变得有重点、有主题,为以后的作文水平持续提高奠定基础。

孩子的条理很不错,基本上按照时间过程有条不紊地记录,基本功很好。文中出现了两个想象的比喻,但可惜,“翩翩起舞的花仙子”很空洞,“保卫祖国的钢铁战士”很老套,能不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看到的一些东西或人来进行联想比喻呢,那才是语言的创造力。{一个复杂故事}.

此文内容多,但因为每个内容都一笔带过,就显得杂,可以参照前文那个隐水洞的提示的方法来思考修改。

二年级学生写话《春游通山隐水洞》讲评

王小弘

5月1日,我们全家到通山隐水洞那里去玩。究竟是什么样呢?我充满好奇。

到了洞口,有很多水滴下来,好像“孙悟空”的水帘洞。进到里面滴水不是那么多了。哇哦!里面都是霓虹灯样的彩灯照在石壁上五颜六色的真好看。我看到各种各样奇形怪状、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有的像乌龟,有的像“马良的神笔”。还是像洞口那样有时会有水滴到我头上、身上,妈妈说:“那些能滴水的钟乳石是活的,还在生长。”真的很神奇哦!

在参观时我们坐了电动船游览,后来坐了观光小火车呢!我和圆圆妹妹欢快地跑啊笑啊,不知不觉已到洞口,这真是一次不知不觉流连忘返而又愉快的旅行啊!(作者:二年级李婉卿)

点评:

对于二年级的写话而言,这样写已经比较优秀了,能把看到的有重点地写出来,而不是从头到尾不论详略地记录,这说明这孩子的语言表达基础很不错啊。如果中间写洞内的情景,能够将三个层次分段,每一层次再写具体一点,就更好了。1.石壁的色彩;2.钟乳石的形状;3.钟乳石是活的。这三层次每

一层次都可以写得更好一些,比如到底有些什么颜色,看上去像什么?比如那“乌龟”在干什么?“神笔”想画什么?比如生长引发的想象:会不会哪一天把洞长满呢?……

结尾连用成语,略显累赘、堆砌,不太好哦。

二年级学生写话《夜中的“灯笼”》讲评

王小弘

我现在才发现,我们家有一盆发光芦荟。

它有很多刺,也有很多斑点,叶子粗粗的、绿绿的,像花盆中的青蛙。每当“黑布”来临时,斑点就会发出幽绿脆弱的光,更象“青蛙点着灯”,密密麻麻,好似“麻子”。更妙不可言的是它的斑点象绿豆,那些“绿豆”们很淘气,有时绿油油,一会儿又黑漆漆。它的刺很锋利,好像能吹毛立dun(不知是个什么词),可是你亲自体验一下就截然不同:一种麻麻的感觉直冲手臂。因为,刺很软,摸一下,说不定它的刺比你的手先断呢!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想摸一摸?小心!别使劲!免得把它摸死了。

点评:

这孩子的观察很厉害啊,细致。语言表达也很扎实,写得很生动,比喻很有趣。{一个复杂故事}.

前面一段写“亮”:

它有很多刺,也有很多斑点,叶子粗粗的、绿绿的,像花盆中的青蛙。每当“黑布”来临时,斑点就会发出幽绿脆弱的光,更象“青蛙点着灯”,密密麻麻,好似“麻子”。

这一段有三个意思,试着将每个意思写得更清爽一点,比如很多刺,很多斑点,让人不太明白,是刺上长的斑点,还是刺和斑点一起长在叶子上?特别是最后那“麻子”,为什么不接着用青蛙的比喻呢?想一想啊,那么多青蛙一起点着灯,想干嘛呀?

看后面的意思,似乎那些斑点就“亮”?

所以建议修改一下,先写叶子,再写叶子上的斑点(亮,详写),再写刺(略写),这样层次就更清爽了,而且能够抓住“灯笼”来写,全文也更集中一些。

那个拼音应该是断,拼错了,表示锋利嘛,吹毛立断。

孩子基本功不错,加油!

二年级学生习作《新式房屋》讲评

王小弘(笑着说)

家长留言:笑老师,您好!孩子二年级,这周的周记作业是仿照课文《新式房屋》也写一篇自己的新式房屋。

这篇日记是孩子独立完成的,因为是仿写的,有些地方是借用了课文的写法。但是创意是不同的。孩子刚给我的时候,我还觉得很惊喜,可是总感觉有些地方有点怪怪的,可是又说不出来。我和她一起修改了一些表达不准确的地方,修改得很少。

另外,这学期老师安排了阅读记录卡作业,孩子完成这项作业特别费时间(全部完成约一个半小

时),可能因为故事较长,读顺大约需要三遍,阅读后要填写好词好句,还要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我发现孩子在的概括能力很差,而且对阅读后的感受似乎也很难表达清楚,不知道这种情况要如何改善,另外,我是否应该降低对孩子这方面的要求?

习作:

新式房屋

你见过有翅膀的房屋吗?如果你不相信,就跟着我来看看吧!

这个神奇的房屋的屋顶是用超薄圆形的太阳能接收板做成的,屋身就象一个正方形的彩色大魔方。如果你想去运动,屋顶的球形控制器就会迅速调节你想要的温度,并且,把房子变宽敞,这样房屋就象一个大广场,你甚至还可以和朋友一起在里面打篮球呢!

在晴天时,太阳能接收板就会把阳光储存起来,这样雨天时,按下按钮,房屋里就会沐浴着阳光了。 不好,屋内的地震预报器显示今天晚的八时十五分有地震!哈哈,如果你走进了这个房屋,就一点也不必担心了。房屋只要感觉到震动,就会自动打开翅膀飞向天空。你看,多安全啊!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住上这样的新式房屋?

点评:

想象很神奇,很好啊。只不过“有翅膀的房屋”作为开篇一句,貌似统领全文,但后面并没有围绕这一句来写,就显得乱。这是表达条理尚未形成,要注意加强训练,尽量让内容集中一些,否则到三年级以后作文会吃亏。

二年级的孩子大约还没有复杂的概括能力,只能对简单事件或并列的简单事件进行概括。如果你在家训练,可以先让孩子复述,能够将一个复杂故事复述清楚,就是训练概括能力的基础。这种能力的形成一口吃不成胖子,要有耐心。把感受谈清楚,是一个很理性的分析过程,二年级的孩子只要能谈一点感受就行,不要谈太多,慢慢积累。

二年级学生写话《散步》讲评

一个复杂故事篇二

生态移民:一个复杂的故事

生态移民:一个复杂的故事

——读谢元媛《生态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实践》

王晓毅

【内容提要】本文是对《生态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实践》一书的评论,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文章对这项研究将生态移民放在一个复杂的背景中进行分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指出,现在面对的移民不同于传统的移民,首先是国家高强度的介入移民,移民不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国家规划的结果;其次,国家推动的移民不再是对自然的一个适应过程,而是一个人为的发展过程。在移民的背后所充斥的是有关发展和现代化的单向度价值判断。

【关键词】生态移民 发展 国家

2005年前后,我刚刚翻译完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一书,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谢元媛《生态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实践》{1},那时这还只是一篇博士论文,但是看完以后便很喜欢,觉得恰恰是斯科特的分析思路在中国的一个现实版,斯科特所批评的东西,大部分在这个故事中体现出来。规划、利益和弱者的反抗等都体现在作者的描述中。经过了若干年的沉淀,现在这本书正式出版了,再重新阅读时发现,书中所讨论的问题并没有因为时间的过去而失去其意义,也许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对于决策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

一、国家的移民

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早熟的社会,国家所推进的移民有很长的历史。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发生大规模的移民。至今耳熟能详的如明朝初年向华北地区的大规模移民,从而留下了大槐树的故事;清朝末年开放东北地区,有大量的移民进入到了东北地区和原来蒙古族游牧的区域。从所有这些移民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移民总是从人口稠密地区向人口稀疏的地方迁徙,吸引移民的是土地;国家通过移民可以达到充实边疆和增加税负的双重目的。

但是这本书中所讨论的生态移民却与上述移民有着很大不同,首先移民的条件不同了,如果说历史上因为有大量可供开垦的土地吸引了移民,生态移民却是在人口密度增加,可供开垦的土地有限的情况下的移民,因此移民往往是向人口更加稠密而非稀少的地方迁移;其次,如果说当年的移民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加速边远地区的开发,生态移民则是国家花费了巨额费用,以生态保护,或者说是减少开发为目的的移民;更重要的一点是,原来的移民很少许诺要改善移民的生活,而生态移民却承诺要大幅度改善移民的生活。在这些不同的背后,一个最重要的区别是国家在移民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生态移民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像是斯科特所分析的国家实施的人口集中的规划。在斯科特的分析中,国家总是在不断将人口集中起来,集中定居是国家管理人民的重要手段。国家与人口的流动天然是对立的,比如东南亚的游耕民族总是在逃避国家,而国家为了扩充国家的力量就要不断地将游耕民族定居下来。国家之所以要将游动的民族定居下来,是便于管理,而管理的目的则是便于国家征收徭役。但是现代国家不同于传统国家,人口的集中经常不是增加徭役,而是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在使鹿鄂温克定居的过程中,中央政府支付了大量的费用,如果从政府的财政收入角度来看,移民是一个财政支出,而非财政收入的过程,这与古典国家的人口集中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果说花费大量资金实施移民工程的目的不在于财政上的收入,那么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作者在这本书中做了解释。

作者提到,在生态移民工程开始之前,从敖乡到根河市都面临着财政困难,敖乡的办公楼甚至都已经开裂。因此利用敖乡的民族特点,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无疑是解释项目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生态移民多发生在中西部欠发达省份,往往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财政收入有限,大部分依靠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来维持政府工作的运行。在2000年以后,直接的农牧业税停止征收,除了有限的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政府补贴以外,来自于中央政府的项目资金支持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跑项目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工作。在这里,抽象的国家已经被具体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代替,随着财政收入向上级政府的集中,基层政府越来越依赖上级政府所支持的项目。有学者谈论的这种“项目经济”可能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项目政治”,因为在项目的申报和批准过程中,有着复杂的政治过程,但是不管这种过程如何复杂,地方政府热衷于项目不仅仅是因为项目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而且可以带来政绩。如果解读地方政府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种项目政治的清楚痕迹。

如果说生态移民是一种“项目政治”的结果,起源于地方政府需要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以表现自己的政绩,那么这些项目被不断复制,并且经常很容易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或者说这些项目很容易被批准,那么就不仅仅是“项目政治”所能解释的。

现代国家与古典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现代国家要给国民提供福利。当坦桑尼亚的尼雷尔把散居的农民集中在一起的时候,是因为集中的居住和劳动才可能享受到国家提供的社会福利。事实上,现代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都是从城市中学习的,适合服务于集中居住的人口,国家在提供社会服务的时候,倾向于提供给集中居住的居民。在这里我们看到,作为现代国家移民策略的一种,生态移民与大多数移民项目一样,其本质是将游动的人口集中定居下来。我们可以看到,随着集中定居,医疗和教育都得到了改善。

社会服务并非一定与定居相伴随,在人民公社时期,适合游牧的一些社会服务方式被创造出来,并且得到游牧民族的欢迎。比如乌兰牧骑、马背小学,以及游动的医疗服务。但是这种服务方式在人民公社解体以后都相继消失了。这些之所以消失,不仅仅是制度变迁的结果,而是国家的预期发生了变化。最典型的是教育制度,如果说原有的教育制度是为了培养新牧民,那么马背小学无疑有着很多优越性,但如果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产业工人或服务业的劳动力,马背小学就不能满足需要了,就需要集中的办学来提供城市的生存技能。所以国家将学校、医院都集中起来,为了能够适应学校和医院的集中,人口也就需要集中起来。

国家将人口集中起来也不仅仅是提供社会服务,也是便于国家的管理。从生态移民这个用词中可以看出来。现代国家在处理复杂事物中,总希望通过简单地分类进行管理。当国家强调生态建设的时候,会将人群简单地分成环境的破坏者和环境的保护者。因为国家承担了保护的责任,因此与国家行动相一致的机构或人员往往被标以环境的保护者,如保护区、林业工作人员等,尽管实际上这些机构或个人也在从事着各种各样有悖环境保护的活动,但因为他们被赋予了环境保护的角色,因而自然就成为环境保护者。与之相反的,当地人就经常被赋予了环境破坏者的角色,不管实际上他们是否真正破坏了环境。生态移民正是这种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物。生活在森林中的使鹿鄂温克人被认为破坏了环境,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真正破坏了森林,而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与国家对森林的管理格格不入,国家不知道如何管理那样一批生活在森林中、完全依靠森林维持生存的人。国家希望清晰地管理森林,一旦强调森林

的经济价值,森林就被允许开发;一旦强调森林的保护,就不要有人为的干扰。面对生活在林区的使鹿鄂温克人,国家无所适从,因此简单的办法是将他们迁徙出来。只有将他们迁移出来,国家才知道如何保护森林。将当地居民从一些敏感的地方搬迁出来,是国家投入保护行动的前提,就像只有将一块地方清理干净才能植树一样。

国家的逻辑是将人口重新安置以适应国家的管理需要,大规模的重新安置人口就成为国家管理的重要步骤,不仅仅传统国家为了征收赋税会大规模地集中人口,现代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的管理,也必须如此。包括中央政府和基层政府在内的国家,都成为了移民的拥趸者。不管是国家要保护环境或者要改善使鹿鄂温克人的生活,除了移民以外,国家很少有如此见效的手段。

二、现代化的移民

在国家的理解中,移民是为了造福被安置的人口,是为了移民的现代化。现代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愿景,被发展主义所左右的政府往往希望通过规划来加速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个背景下,那些与现代化不一致的特征都会被定义为落后或传统,需要在现代化过程中被逐步消灭。在使鹿鄂温克的生态移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现代化的影响。{一个复杂故事}.

决策者经常以一种悲悯的心态看着那些所谓的传统生活,因为他们没有现代化的房屋,没有现代的电器,居住在山林之中,那里没有卫生设施,在现代人的眼里,是没有文明和文化的。与山林里的生活相比较,定居点上的生活无疑更舒适。所以在现代生态移民中都包含了增进移民福祉,促进现代化的意义。谢元媛的书大量篇幅是在描述一个与这种愿景不同的移民结局。这里涉及到了三个与社会变迁相关的问题,第一,是如何理解使鹿鄂温克山上的生活,山上的生活如此落后和艰苦,需要被迅速改变吗?其次,作者展示更多的是在规划变迁中,人们的不适应。尽管外界赋予了当地人以新的生活,但是在进入新生活的过程中,当地人出现了一系列的不适应。第三,现代生活真是一切人所需要的吗?

毫无疑问,作为最初完全没有当地生活经验的作者,首先看到的是山上生活的落后和不方便。作者详细地讲述了第一次上山以后,是如何几乎逃跑回到了山下。这种经验几乎是所有进入一个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人首先感受到的,这种感受也往往构成了决策的基础。如果外来人进入本来就被认为是落后的文化,这种文化带给他许多不舒适,而且这个人又恰恰有着某种权力,不管是掌握了资金、行政或知识权力,他们都会倾向于以发展的名义改变这种状况。但是随着作者深入地调查,逐渐感受到了地方文化的魅力。作者由衷地赞美传统生活方式中蕴含的生态智慧,赞美当地人对环境和动物的了解。在作者笔下,山上的生活不再是一个停顿和落后的世界。如何看待世界取决于从什么角度去看,作者正是逐渐地进入了当地人的内心世界,从他们的角度来观察他们所生活的世界和文化,才逐渐看到这种生活中的美好。

在决策者看来,把使鹿鄂温克的养鹿人搬迁到山下无疑是现代化的过程。但是作者却同许多使鹿鄂温克人一样,感受到了痛苦,这种痛苦是极其强烈的。比如他们到了新的地方却没有新的就业渠道,许多人仅仅依靠国家的补贴生活;驯鹿开始大量死亡,这种无望的生活也造成了人们心态的变化,各种矛盾开始增加,许多民族原有的东西与山下的生活相冲突。最令人心痛的可能是他们无所事事的酗酒。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一群没有归属感的人群在酗酒和抱怨中生存的图景。尽管房子可能很新,也应该比山上的撮罗子舒服,但是

在这空的框架下,却是一片空白,没有就业、没有生活。

如果说一些人会适应现代生活,他们会找到新的就业,但是这能成为移民的理由吗?他们那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计,不需要保留吗?现代化有着某种霸权,似乎除了现代化以外,其他的都应该消亡,或者进入历史博物馆。我们不能不说这是国家推动现代化的一个错觉。

社会学经常讲社会变迁,而人类学则讲文化变迁,事实上使鹿鄂温克人已经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系统,变迁早已经发生。比如在作者的笔下,一些年轻的使鹿鄂温克人已经不想回到山上去,他们不适应山上的生活。即使在生态移民以后,一些老年人还坚守在山上,他们更喜欢在山上饲养驯鹿,但是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已经不是养鹿,而是成为干部,工作比较随意,同时又有比较高的工资。但是即使在这种向往中,也同样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的痕迹,因为他们很羡慕成为干部的使鹿鄂温克人可以有枪。枪曾经是使鹿鄂温克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打猎的工具,只是后来被收走了。所以他们尽管羡慕干部的工作和工资,但更羡慕干部可以有枪。

我们如果回头仔细看看,会发现现代化 / 发展可能是西方社会给发展中国家制造的一个陷阱。西方的学者在向发展中国家阐述其现代化的过程时候,将其工业化、城市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向发展中国家灌输,但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这样一个所谓发展的图景下,发展中国家举全国之力,借助国家的力量,试图用比西方更快的速度达到发达的水平。

在中国,我们曾经炫耀许多少数民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间跨越了许多发展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跨越式发展曾经成为许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追求的目标。但是在跨越式发展中,我们除了看到迅速发展的基础设施以外,对当地人的感受却关注不够。快速的发展撕裂了传统,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的感受。简单的移民并不能完成迅速的社会转型,转型是痛苦的,而迅速的转型就更加痛苦。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些痛苦,通过移民使人们进入一种现代生活也并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发展是一个多面体,在对待发展问题上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识形态,一种将发展看作是天然进步的,任何社会都会经历大致相同的过程,达到一个类似的阶段。受到这种社会进化论的影响,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在试图按照同样的发展道路,加速追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这种语境下,少数民族的文化经常被看作是落后和需要加速改进的。集中定居被看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与之相反,另外的思路则是对传统社会和文化大加赞扬,对现代化的所有东西都进行批判,在他们看来,现代化过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过程,现代化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要回到传统社会。

在《生态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实践》一书中,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复杂的现代化画卷:有他们对民族传统的眷恋、有对新生活的向往、有现代国家的介入、也有当地人对国家政策的利用。现代科学,包括社会科学,都是希望做出简单的归因,在复杂的事物中寻找主要矛盾。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事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个现象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产生着复杂的互动,简单地还原这幅图景几乎是不可能。

作者在完成博士论文以后,在北大校长办公室工作了几年,又到国外进修一年,这使她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视角,来重新思考这些问题。对事情有了更多的领悟可能对写作本身是个困难,因为判断不能再简单,语言不能再锋利,甚至可能会觉得不够清晰。但是我想,现在作者可以在一个更高的点上来观察生态移民了。

也许是巧合,在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出版社约我重新修订《国家的视角》,这逼得我不得不重新阅读这本大厚书。有意思的是,当我重新阅读的时候,给我的震撼并没有原来那样强烈,我隐隐约约觉得,当作者批评国家简单化的时候,作者也带有某种程度的简单化。再回到《生态移民》一书的时候,感受就有些不同了。作者似乎不是在简单地批评生态移民,而是试图将这个实践放到一个复杂的图景中去描述。所以,这本书的最重要的可能不在其结论,而在于对其复杂因素的揭示,提示我们用更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有关人的问题的理解吧。

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和对西部环境的关注,生态移民被更加频繁地使用。阅读这本书也许可以使决策者在做出生态移民决策时更谨慎一点,想问题更复杂一点,而且给当地人的选择空间更大一点。

【注释】

{1}谢元媛:《生态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实践:以敖鲁古雅鄂温克生态移民为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晓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一个复杂故事篇三

意林

《意林》 2006年05期

《人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

毕淑敏

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祖父小的时候,很聪明,也很有毅力。学业有成,正欲大展鸿图之际,曾祖将他叫了去,拿出一个古匣,对他说,孩子,我有一件心事,终生未了。因为我得到它们的时候,一生的日子已经过了一半,剩下的时间,不够我把它做完的了。做学问,就要从年轻的时候着手,我要是交给你一件半成品,不如让你从头开始。

原委是这样。早年间,江南有一家富豪,酷爱藏书。他家有两册古时传下的医书,集无数医家心血之大成,为杏林一绝。富豪视若珍宝,秘不传人,藏在书楼里,难得一见。后来,富豪出门遇险,一位壮士从强盗手里救了他的性命,富豪感恩不尽,欲以斗载的金银相谢。壮士说,财宝再多,再贵重,也是有价的。我救了你,你的命无价。富豪说,莫非壮士还要取了我的命去?壮士大笑说,我不是要你的命,是想用你的医书,救普天下人的性命。富豪想了半天,说,我可以将医书借给你三天,但是三日后的正午,你必得完璧归赵。说罢,命人从嵯峨的木制书楼里,将饱含檀香气味的医书,捧了出来

壮士得了书后,快马加鞭急如星火地赶回家,请来乡下的诸位学子,连夜赶抄医书。书是孤本,时间又那样紧迫,萤萤灯火下,抄书人目眦尽裂,总算在规定时间之内,依样画葫芦地描了下来。壮士把医书还了富豪,长出一口气,心想从此以后,便可以用这深锁在豪门的医学宝典,造福于天下黎民了

谁知,抄好的医书拿给医家一看,才知竟是不能用的。医家以人的性命为本,亟须严谨稳当。这种在匆忙之中由外行人抄下的医方,讹脱衍倒之处甚多,且错得离奇,漏得古怪,寻不出规律,谁敢用它在病人身上做试验呢

壮士造福百姓之心不死,急急赶回富豪家。想晓以大义,再请富豪将医书出借一回,这一次,请行家高手来抄,定可以精当了。当他的马冷汗涔涔到达目的地时,迎接他的是冲天火光。富豪家因遭雷击燃起天火,藏书楼内所有的典籍已化为灰烬

从此这两册抄录的医书,就像鸡肋,一代代流传了下来。没有人敢用上面的方剂,也没有人舍得丢弃它。书的纸张黄脆了,布面断裂了,后人就又精心地誊抄一遍。因为字句的文理不通,每一个抄写的人都依照自己的理解,将它订正改动一番,闹得愈加面目全非,几成天书

曾祖的话说到这里,目光炯炯地看着祖父

祖父说,您手里拿的就是这两册书吗?

{一个复杂故事}.

曾祖说,正是。

祖父说,您是要我把它们勘出来

曾祖说,我希望你能穷毕生的精力,让它死而复生。但你只说对了一半,不是它们,是它。工程浩大,你这一辈子,是无法同时改正两本书的。现在,你就从中挑一本吧。留下的那本,只有留待我们的后代子孙,再来辨析正误了。

祖父看着两本一模一样的宝蓝色布面古籍,费了斟酌。就像在两个陌生的美女之中,挑选自己终身的伴侣,一时不知所措。

随意吧。它们难度相同,济世救人的功用也是一样的。曾祖父催促。

祖父随手点了上面的那一部书。他知道从这一刻,这一个动作,就把自己的一生,同一方未知的领域,同一个事业,同一种缘分,紧紧地粘在一起。

好吧。曾祖把祖父选定的甲册交到他手里,把乙册收了起来,不让祖父再翻。怕祖父三心二意,最终一事无成

祖父没有辜负曾祖的期望,皓首穷经,用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将甲书所有的错漏之处更正一新。册页上临摹不清的药材图谱,他亲自到深山老林一一核查。无法判定成分正误的方剂,他采集百草熬药炼成汤,以身试药,几次昏厥在地。为了一句不知出处的引言,他查阅无数典籍……那册医书就像是一盘古老石磨的轴心,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凡是书中涉及的知识,祖父都用全部心血一一验证,直至确凿无疑。祖父的一生围绕着这册古医书旋转,从翩翩少年一直变作鬓发如雪

按说祖父读了这许多医书,该能成为一代良医。但是,不。祖父的博学只为那一册医书服务,凡是验证正确的方剂,祖父就不再对它们有丝毫留恋,弃而转向新的领域探索。他只对未知事物和纠正谬误有兴趣,一生穷困艰窘,竟不曾用他验证过的神方,医治过病人,获得过收益

到了祖父垂垂老矣的时候,他终于将那册古书中的几百处谬误,全部订正完了。祖父把眼睛从书上移开,目光苍茫,好像第一次发现自己已走到生命的尽头 人们欢呼雀跃,毕竟从此这本伟大的济世良方,可以造福无数百姓了

但敬佩之情只持续了极短的一段时间。远方出土了一座古墓,里面埋藏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简,其中正有甲书的原件。人们迫不及待地将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原件相比较,结果是那样令人震惊

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同古简完全吻合

也就是说,祖父凭借自己惊人的智慧和毅力,以广博的学识和缜密的思维,加之异乎寻常的直觉,像盲人摸象一般地黑暗中摸索,将甲书在漫长流传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错误,全改正过来了

祖父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一项奇迹

但这个奇迹,又在瞬忽之间,烟消灰灭,毫无价值。古书已经出土,正本清源,祖父的一切努力,都化为劳而无功的泡沫。人们只记得古书,没有人再忆起祖父和他苦苦寻觅的一生

讲到这里,朋友久久地沉默着

古墓里出土了乙医书的真书吗?我问

没有。朋友答

我深深地叹息说,如果你的祖父在当初选择的一那瞬间,挑选了乙书,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啊

朋友说,我在祖父最后的时光,也问过他这个问题。祖父说,对我来讲,甲书乙书是一样的。我用一生的时间,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钻研某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它的真实

祖父在上天给予的两个谜语之中,随手挑选了一个。他证明了人的努力,可以将千古之谜猜透

这已经足够

毕淑敏:写作在生命更迭之外

中华读书网

毕淑敏是平和的。她的宽容与和善,不仅体现于文章。“三·八”妇女节前夕,我采访她时,她刚刚搬家,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她首先想到的是为母亲滕出一间房。她还因为书稿太多、要麻烦搬家公司多搬很多趟而感到很不过意;同时又要考虑搬了新家的行车路线,想着早点儿上课,千万不能迟到——总之是那种人到中年万事忙的感觉,但却有条不紊,事事都考虑到了。她说:“我搬了新家,首先要做的事儿就是把妈妈接过来一块儿住。我最高兴的事儿就是可以给妈单独布置一间房,并且按她的意思把墙刷成玫瑰红的颜色,我觉得上了

年纪可以随心所欲用各种颜色,妈有这个特权。如果一个人爱世界,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己的母亲。”

你无法不敬重一个热爱自己母亲的人。何况她的爱心并没有局限于母亲。生命思考和母爱主题是一直贯穿在她的小说创作中的,无论《红处方》还是《血玲珑》。对此,毕淑敏说:“我是女性、母亲,还做过多年的儿科、妇产科医生,总能感到母亲们在生死抉择之际不可理喻的母爱。医生的职业使我看惯了生命更迭,一次次被触动。在西藏的经历加强了这种感受:生命本身是特别复杂的过程,人类遭遇挑战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看待生命。”

毕淑敏出生于新疆,半岁时随父母返京,1969年参军,是以特等甲级的身体状况被派往西藏。专职写作之前,毕淑敏从事了22年的医生职业,至今仍对医生的职业充满热爱和敬畏之情。1980年返京后,她被分到工厂医务所任主治医生、所长。一直到1991年从北师大研究生毕业,出于对医生这一职业的敬重,才脱离医生专业,专门从事写作。1998年起,正处在写作黄金时期的毕淑敏放弃写作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读书,并非为了要“充电”。做医生是从生理上认识人,写作中对人的认识主要是针对人的社会性去探索,而读心理学,可以使她超越以往的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经验深入人类的心理层面,更清醒、{一个复杂故事}.

客观、系统地认识并把握人的复杂性,这其中也包括认识和把握自己。医学、文学、心理学,毕淑敏在这三个不同层面上实现了对人的全面关怀。

毕淑敏是平和的,同时她的语言却妙语连珠,每每令人捧腹。有一次她谈到自己在北师大上学时的经历,那时,她还是硕士研究生班的班长。她说自己每天奔波在从家到学校的路上,像小儿郎一样;吃遍了北师大从学一到学四的所有菜,只是排队让人受不了,因为别的同学可以加塞,但是她却没有那么庞大的同学队伍。令自己稍显尴尬的是,每次端着饭盆去打饭,人家都以为她是老师„„校园里的毕淑敏经常遇到拿着书本请她签名的学生。有些同学对她说:“我知道你在这里读书,总希望有一天能碰到你,果然就碰到了。”有的同学甚至拿她打赌,一个说是,一个说不是,“毕淑敏怎么会在食堂排队打饭呢?”她一边对我说,一边开心地笑。

其实重新回到校园,毕淑敏有着太多的感受。她已经习惯了相对自由甚至有点“懒散”的写作,又要按时上课、按时交作业,这些已经很陌生。医生是个严谨、细致、真实的行当,没有一点浪漫主义,从医生到作家的跨越很大,完成这个转变,对毕淑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今,她又由作家成为“学生”。毕淑敏说:“面对新的领域,不能说从0开始,也是从1开始。”原来的写作是凭个人角度的体验、观察,学心理则是上升为科学学习。她希望从人的心理方面更多地接触整个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色人等,这两年她将中短篇小说创作全部放下,非常努力、吃力地在学。努力是一种状态,吃力则是因为心理学是非常系统的学科,她没有心理学本科的学位。

毕淑敏对自己要求有些苛刻。因为自己在北师大上课,几年间也就迟到过一次,但她还是特别遗憾。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毕淑敏颇有些人缘,她有些自豪地告诉我,自己曾是硕士班的班长:“可能众望所归吧!”有一个比较得力的副班长当助手,班里的组织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导师是美国心理学专家,为人做学问非常严谨,但对毕淑敏评价很高,他说,自己教过很多学生,很少遇到像毕淑敏这样努力的。她基础不是很好,提高进步最大。

其实毕淑敏的学习并没有缜密的计划。1996年她写完《红处方》,正处于非常好的创作状态。这时候正好有学习的机会,她便选择了后者。“10年以前我就有文学硕士的学位,所以再学心理学不是想拿什么学位,而是想丰富自己,更客观地丰富自己作品的角度。”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探索的过程,是对自己、对人生的探索,这个过程是很快乐的,可以让自己更加清晰地把握自己,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创造,跟在别人的后面学习,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新的道路,更多地用于自我的创造。毕淑敏借用鲁迅的话比喻自己学习的目的:鲁迅说,我时时在解剖别人,也时时在无情地解剖自己。我是通过分析和了解别人和自己,更清晰地透视到事物的背后,更清楚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坚定对自己内在的判断。

学习间隙毕淑敏完成了《爱怕什么》,书里涉及很多心理学的知识。她说,现代社会多元化,人们对自己心理的关怀越来越凸现。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快乐、为什么痛苦,为什么孤独,人要寻找生存的意义,这些本质的东西在满足了温饱需求后会更强烈地冲击人的思维。中国的心理学基本是引进的,西方的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现象的把握和研究有系统的知识,但对东方人来说未必完全合适,学习过程中,毕淑敏希望将感悟与更多的人分享。

今年初,毕淑敏又创作出《血玲珑》。这是一个复杂故事:卜绣文的女儿夏早早患上了绝症,骨髓停止造血,医生提出了名为“血玲珑”的医疗方案:让卜绣文再生一个与夏早早基因相同的孩子,抽取新生儿的骨髓挽救夏早早。在“血玲珑”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篇小说将母爱、恋情、伦理、高科技等诸多现代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纠结在一起,形成一对对复杂的矛盾,书的结尾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很令人疑惑。毕淑敏对此的解释是,自己的小说并非研究医学,它的核心问题是探讨高科技对人的生命的干预。《血玲珑》包含了伦理、科技、言情等多种因素,还有一个通俗曲折的故事外壳,毕淑敏说:“出版社编辑评价《血玲珑》是“大雅大俗”。有的读者会被故事的悬念牵着走;也有读者能领会其中生命的内涵、科学的两难处境等话题。我希望传达出自己的思索和忧患。”

一个复杂故事篇四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是一本奇特的书,它既是一本混乱的书,又是一本很好的书。它是丑恶的,却又给人美的感受。它是一本可怕的痛苦的、充满激情的书。有人认为,一个牧师的女儿是写不出这样一本书的,因为她过的是一种隐士式的单调生活,认识的人很少,对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我觉得这是无稽之谈。《呼啸山庄》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这种浪漫主义避开现实主义的耐心观察,放纵主观想象,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意气消沉,沉湎于神秘而恐怖的激情和狂暴行为。这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根据艾米莉勃朗特的性格,以及她那种强烈的、受到压抑的感情,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呼啸山庄》就是她写的。但是,从表面上看,这部作品却更像是她那个无赖弟弟写的。有不少人确实相信,这本书即便不是全部出自她弟弟之手,至少有一部分是他写的。《呼啸山庄》的故事主要是由约克郡的一个女仆讲述的,但是所有语句却和她的身份极不相符。也许艾米莉勃朗特自己也觉察到了,这个狄恩太太说出来的话不是她这种热恩说出来的,于是她就让狄恩太太说她在伺候人的同时也有机会读过不少书。但是,即便如此,狄恩太太的那种故弄风雅的言词依然令人吃惊。她从来不说“我想试试fwJiA.”,而是说“我尝试着fwJiA.”或者“我试图fwJiA.”;不说“走出房间”,而是说“从房间中离去”;不说“碰见”某人,而是说与某人“邂逅相遇”。我敢说,这部小说不管是谁写的,反正前后个部分都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如果说前几章的文风真的比后面个部分更加矫饰和夸张的话,我想那也是因为艾米莉勃朗特想以此来表现洛可乌德是个痴心而自负的年轻人,而她的这种尝试不能说是不成功的。我在某处曾看到有人推测说,如果小说的前面几章是她的弟弟写的,那么根据他的意图,他是要让洛克乌德在故事情节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确实,有一处暗示说,洛克乌德被小凯瑟琳吸引住了。如果他真的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上了她,那事情显然回变得更加复杂。而现在,洛克乌德在小说中不过是个小小的饿捣蛋鬼而已。艾米莉讲的是一个涉及两代人的复杂故事,而要讲好这样一个复杂故事并非易事,因为她必须把两套人物和两套情节统一起来,必须处处留神,不能因为对这一套人感兴趣而忽视了对另一套人的兴趣。她还必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这样才能像站在某处综观一幅大壁画一样,把在漫长岁月中发生的事情压缩扫读者能够接受的某一段时间内。作者先让洛克乌德讲出故事的开头部分,再由狄恩太太把故事进一步展开,她自己则像戴着双重面具似的始终隐藏在幕后。为什么她把自己隐藏了起来,去又能讲出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我想,这是因为她在故事中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泄露了出来。她深入到自己寂寞的内心的最底层,并在那里发现了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与此同时一种创作冲动又使她不得不把这些秘密遮遮盖盖地讲出来,以次卸下心中的负担。据说她的想象力最初来自她父亲经常讲的那些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尔兰神话故事,以及她自己在霍夫曼小说中读到的那些怪诞故事,尤其是后者,是她在比利时经常读的,据说她回到家乡后,仍然喜欢坐在炉边地毯上、搂着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犬的脖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继续读霍夫曼的故事。夏洛蒂勃朗特曾认真地说明过,尽管人们多方猜测这本书里的某个人物是对生活的某个人的影射,其实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米莉并不认识这些人。我相信这是真的;我也相信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米莉是从那位德国小说家的神秘、恐怖的故事中找到希兹克利夫和凯瑟琳这两个人物的某些次要人物,如林顿和他的妹妹、恩萧的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以及希兹克利夫的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等(这些人物由于性格软弱而成为她蔑视的对象),说不定是她根据自己认识的某些人的原型加以创造的。问题是人们往往不相信作者的虚构能力,当作家完全凭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创作出人物时,他们也不愿承认。我认为,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米莉本人就是凯瑟琳,因为她像她一样任性,一样充满激情;同时我还认为,她又是希兹克利夫。把自己放到两个主要人物身上,是不是有点奇怪?一点也不。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统一的;不止一个人居住在我们内心,他们往往还是相互矛盾的。小说家的独特能力,就在于他能把自己拼凑起来的人物表现的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那样。小说家最大不幸,就是不能赋予人物以生命,也就是说他的故事对于他的人物来说尽管非常重要,但是和他自己却毫不相干。对于一个以《呼啸山庄》

这样的小说作为处女作的作家来说,不仅把自己作为小说主人公是常有的事,就是在小说主题中出现随心所欲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希奇。这样的作品往往会表现一种自由自在的梦想,一种在独自散步时或者在彻夜不眠时的梦想。他们喜欢把自己想象成圣人或者罪人,伟大的情人或者邪恶的政客,勇武的将军或者冷酷的凶手。我想,《呼啸山庄》就是这样一个梦中的自由。

一个复杂故事篇五

《雷雨》的悲剧性意蕴

《雷雨》的悲剧性意蕴

内容摘要:曹禺的开山之作《雷雨》,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旧有模式,将笔触转向了对悲剧根源性的探索,创造了“生存悲剧“的新形式,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雷雨》对社会人生进行思索的视角是逆向的,它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它所表达的是人性在苦苦挣扎中迫于生存而走向了毁灭,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即人性深处的冲突,从而形成《雷雨》中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悲剧情结。本文从对悲剧内涵的深层理解上,探究《雷雨》悲剧性主题及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揭示《雷雨》中蕴涵着更为深广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丰富意蕴。 关键词:曹禺《雷雨》;悲剧性;生存;人性挣扎

《雷雨》,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凝聚着无数巧合的伟大剧作,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作品内容所涵括的丰厚思想底蕴和高超的审美艺术,奠定了剧作家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地位,《雷雨》也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作家在创作中立足现实,将粉饰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沉痛的宣告了处于特殊历史文化时期两个家庭,七个人物的毁灭史,表现了作家对于人物悲剧命运的无限惋惜及残酷现实的无可奈何情绪。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审视人类深

邃的灵魂,表现出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更高层次的探索和揭示,使《雷雨》悲剧升华为一个关于中国文化心理和中国人命运的现代神话。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雷雨》悲剧性主题及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一)关于悲剧的理论阐述; (二)悲剧主题的探究;(三)悲剧的“承担者”和“制造者”;(四)《雷雨》的悲剧意蕴。揭示《雷雨》蕴涵的关于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在底蕴。

一、关于悲剧的理论阐述

“悲剧”一词,是源于西方的一个概念,是戏剧的一种大的类型和剧种,主要表现人生的悲哀和痛苦。

大致说来,悲剧在古希腊被意为“山羊之歌”,是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的,后来多指认为外在于人而又无时不在地主宰着人的不可知的“命运”,认为人类的一切悲剧都是命运的安排,任何人都绝对无法逃脱。像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便是“命运悲剧”的典范之作。俄狄浦斯作为悲剧英雄的代表,集智慧与毅力于一身。在艰辛的命运抗击中,他时时胜利,但这一切努力都没能使他改变自己命运注定的生活道路(“弑父娶母”),没能避免自己命运悲剧的发生。同时,古希腊的命运悲剧是紧紧依托着神话传说的,与古希腊神话中复仇女神对命运预言实现有关,这种实现实则为

一种惩罚。这样,命运的多变和不可捉摸使得人们更加难以理解和掌握。

文艺复兴时期,人由神的世纪回到了人的世界,开始逐渐主张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这样悲剧的根源就转向了人本身。而与人类本身有着密切关系的性格方面,往往成为造成人悲剧的重要因素,因此性格悲剧,取代了命运悲剧,成为这一时期悲剧的主流,代表作如沙翁的《哈姆雷特》。与此同时,18、19世纪出现了“社会悲剧”。代表作如:歌德的《葛兹》、席勒的《强盗》等都是表现个人在社会的枷锁下,遭到毁灭性悲剧的典型。

19世纪以后,叔本华等开辟了一个新的哲学时代,对悲剧的类型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要求,特别是叔本华根据他的唯意志论和表象主义的哲学观,将悲剧的类型归纳为三种情形,得出了悲剧的最终原因是原罪,即“生存”的本身之罪的独特见解。{一个复杂故事}.

上述是有关于悲剧理论的浅显认识,我认为《雷雨》典型地体现了叔本华所提出的悲剧的情形——即“生存悲剧”。《雷雨》是中国戏剧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完全超越了“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旧有模式,从而把对悲剧性的根源转向了生存本身,这是叔本华哲学观的一个本质,也是《雷雨》以悲剧的形式艺术化表现出来的。

二、悲剧主题的探究

《雷雨》是一出四幕的悲剧,作家采用倒叙

上一篇:一个故事txt
下一篇:不同类型对联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