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论语演讲稿
来源:演讲 发布时间:2016-01-08 点击:
一句论语演讲稿篇一
2016论语的演讲稿
2016论语的演讲稿
4
论语的演讲稿
子曰: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仁者,有仁德的人
好,四声hao,喜好;恶,四声,wu厌恶
唯有仁德人能喜爱好人,憎恶坏人。
在一般人看来,人皆有好恶,都能好恶。为何偏要说只有“仁者”才能够“好恶”呢?这不是跟我们的常识矛盾吗?显然,孔子这里讲的“好恶”有别于我们日常理解的好恶。
只有仁者能公正无私地去喜爱人、憎恶人。也不会因为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恰到好处,这是孔子立身处世的信条。人如果不能公正地去爱人,善恶不分,不能算仁者。“仁”在孔子心中,不仅包括“爱人”,而且还包括“恨人”。在别人看来,仁者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即无分别心。既然没有了分别心,能以一种平等的心面对一切,那爱与恨之间就没有界限了。然而孔子的着眼点并不在此。如果仁者无爱无憎,那么世界上也就不会存在正道与邪道的区别了,这样黑白不分、是非不明、忠奸不辨的现象将必然会无处不在。孔子认为,人若仅有爱而无恨,不算是仁者。但是从宋儒到现在的人们,几乎都把孔子的爱憎理解错了,认为爱与恨必然是泾渭分明的,可以说是水火不容的。事实上,孔子并没有这个意思,只是后人的误读而已。
而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呢?
《论语-子路》中有这样一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就是说,假如有人,乡党们都喜欢他,不可以绝对认可;大家都说他坏,也不可以随声附和。只有乡党中品质好的人喜欢他,品质不良的人人讨厌他,才能断定他的好坏。
。人世间永远充满了误解误会误传误信,好友至亲之间也难避免。有一则故事:与曾参同名同姓者杀了人,第一次有人告诉曾母,曾母仍然平心静气织布;第二次有人告知,曾母仍不相信;当第三个人来告诉她曾参杀人时,曾母终于变了脸色,飞奔而出(《史记》)。虽然曾参品德良好,母子信赖,但是,谗言三及慈母惊,何况其他人?可见传言、流言、众人之言是多么靠不住。只有从现实去观察,客观的去评判,才能真正的发现什么样的人是值得我们去喜好,去接近,去学习的。
而为什么只有仁者才能好人恶人呢?
因为仁者不会因一些迎合什么人去喜好或厌恶一个人,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那是仁德的人所不耻的。而不仁之人,心多私欲,因多谋求顾虑,遂使心之所好,不能真好。心之所恶.亦不能真恶好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或为情绪所化,或为私欲所蔽,或缺知人之明,或乏待人之诚,或抱嫉妒之心,或由于其它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往往好恶失当,爱憎失常,喜欢了不值得喜欢的人,厌恶了不应该厌恶的人。小人表达喜好的方式,无非是声色犬马,追求的不过是功名利禄之类,千百年来概莫能外。所以一个人,尤其是手里有点权力的人,如果你和朋友之间维系感情的就是这些东西的话,可得千万小心了。赖昌星曾经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不怕干部,就怕干部没爱好。”这里所说的爱好,当然不是朋友之间共通的信念追求、道德文章,而是那些没有节制的私利和私欲,当然也包括那些干部所爱或所恶的人了。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时自然有那些奴骨媚颜的小人,为了迎合上级,去违心的评价一个人,这种人能算是人这么?当然不是。
所以这种人也有好恶,但他们的评论是功利的而非公正的。
还有一种人,表面上与你是知己好友,为你出谋划策,为你倾囊相助,但背后也许会恶语相讥,甚至落井下石,这种人更不能算仁者,他们的喜好更加的不真实。
所以,只有真人格、真性情的人,才能喜欢人,憎恶人,君子的中庸,不是伪善的,八面玲珑的,整天去做人际关系的
其实我们都可以去自问,我之于人,果能有真好真恶吗?我所表现出来的好恶,是否真如我心中之所想?自己是否是个有仁德的人?
?
后记:在演讲和练习的过程中我快疯了,我患上了辩论后遗症,病情如下: 1念东西语速非常快{一句论语演讲稿}.
2无论念什么,都很有气势,包括抒情散文
3念错了就摇头
4声音有点大
4
一句论语演讲稿篇二
演讲稿——论语之我见
论语之我见
我庆幸是校园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深感到来到西川中学是幸运的,因为有国学经典的熏陶;来到西川中学是幸福的,因为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我知道学习任何经典,先人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射下,提高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论语》使我们修身养性,德行人生。《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一生都主张“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会我们如何做仁人。《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峰,怎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怎样才是真正地对人有“仁爱”之心,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近年来,深邃、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天天背诵着弟子规,大街小巷里开了很多的国学诵读班,电视里的科教频道也是充满了各种国学讲座。
为何国学如此之重要?
国学以他简练的语言,传奇的故事,时时让人感觉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文人的思想火花。
国学又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术数,等等,内容比较完备,文学大师的生花妙笔,史学家的考据论证,,传奇的神话故事,古老的笑话典籍,让人大开眼界。
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国学离我们很遥远,很空洞,那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国学到底为何物?
国学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论语》《道德经》《易经》这些 国学是先人用尽一生而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那些都
是中国的骄傲,那些沉积着一个伟大的名族不变的精魂,国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如何做真人,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超然之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昂然之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泰然之志;“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的豁然之明;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浩然之气。 这些都在为我们照亮前方的人生道路。
国学应该如何学?
孔子早就有完善的答案。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说:“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
一句论语演讲稿篇三
好书我推荐--之《论语》演讲稿
重温国学经典,做智慧教师
——好书我推荐之《论语》
西川中学 俄娅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重温国学经典,做智慧教师——好书我推荐之<论语>》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兴起了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潮,我们学校也开展了“诵经典,润童心”的课题,通过一段时间和学生一起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也颇有受益。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闪烁着理性光芒、蕴涵着朴素道理的文化经典。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去重读《论语》,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尤其作为教师《论语》更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指南。
首先,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教”?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
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其次,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 “学”?
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
厌”。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三、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
夕死可矣”。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里有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大智慧。我庆幸是校园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深感到来到西川中学是幸运的,因为有国学经典的熏陶;来到西川中学是幸福的,因为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我知道学习任何经典,先人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射下,提高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听,这是我们的学生在诵读。这稚纯的声音,让人的思绪飞扬。不知不觉中,跨越时空,走进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去追寻他的敦厚之风,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
重温国学经典,做智慧教师!
谢谢大家!
一句论语演讲稿篇四
论语班会演讲稿,修
A:大家好,我是主持人XXX。
B:大家好,我是主持人XXX。
A:我们这次给大家带来的主题相信同学们都知道了吧。这可是上次丁老师泄的题哦。 B:没错,这次的主题是论语。(用手指着ppt里论语二字)同学们可能会觉得无聊,怎么讲论语呢?从小学到现在,同学们可能听过无数次论语,也学过无数次论语,再听下去,耳朵上都会长痔疮的呀。{一句论语演讲稿}.
B:这你就不懂了吧,平时学习的论语是死的,没有生活的例子,所以会觉得学论语枯燥,但是为什么古代有句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呢。
A:别跟我说这个说那个的了,这些知识我都懂,那么,就让同学们来说说,介绍一下你们说知道论语的知识吧
(请同学们回答论语的相关知识,大概请4个就行了)
B:论语,里面收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真理。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说全呢,让我们先看看孔子这位伟人和关于记载他语录的著作论语的百科吧(粗略给同学们看。看ppt2,3,4略长。看ppt567时间很短)。
A:这些我们不是早就知道了吗,难道这次的班会要讲这些无聊的玩意儿?
B:这你可就错了,如果是这样,那还叫班会?我们这次所讲述的论语,是另类的论语,下面就由我给同学们讲解新时代的论语吧,你能,就在旁边看着吧。
(打开ppt8)(后面全是组长读)(有毒)
wang:我所讲的这个列子,是一个论语资深研究者,他阅读论语得到的感悟体会,在他工作以后,对论语的理解,可能会颠覆同学们对论语的看法。他 读过《论语》数遍,从好奇到几乎每天都翻番,每次都有所获。本人不才,引用他的理解观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打开ppt9)
wang: 国学还热着的时候,孔子从“五四”来的被压抑突然又被捧了出来。仿佛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于是,盲目、跟风成了学习《论语》乃至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孔子一下子取代毛主席又成了新的“符号化”的权威(试问几个把他当成信仰),成了炒作和商业的工具。为了配合市场,现在的好些个《论语》读本或是相关书籍不惜任意理解甚至曲解孔子,把孔子打造成了个完人,对《论语》的每一句话的解读都成了对孔圣人的辩护,以符合当代社会所提倡的价值取向。这和文革时候的对《论语》每一句话的批判实质是一样的。
(打开ppt10) 他看的《论语》版不多,古本一版没看过。现代人编的版本中,也只看过几个出名的。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是入门的最好本,钱穆的《论语新解》偏文言,适合细读,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是他最喜欢的版本,李泽厚的评综合古今名家的精华,而且《论语今读》的序言写的非常非常好!是对中国儒学乃至中国文化的高度概括,一针见血,发人深省!这几版都是几位大师用毕生的见识来做阐释,诚意十足。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很出名,但是这书很杂,当成历史故事读长点见识还行。李零的《丧家狗》比较火,反叛十足。但无论读哪一个版本,最重要的还是要融入自己的感悟,才能有所思,有所获。
不同的年龄、阶层、经历,读《论语》都会有不同的或深或浅的理解,他的见解,也不每条尽述,这些只是他在23岁23岁时的论语感悟。
(打开ppt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句是十三亿同胞接触《论语》的第一句。其实没什么用。让我想到了只要是背过不管是四六级单词还是托福GRE单词都会“abandon”,但这个词从没考过。同样的,傻子都知道学习要复习,有朋友来找你,一定会很高兴(最好是个帅哥或美女)。这句话等于没说。
但是,他高二的时候再看这句话时,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产生了疑问。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不知道我,我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么?”这话说的有点过了吧,不知道我的不了解我的人太多了,我没有都去一个个都去怨恨啊,难道我也是君子了?后来我发散到,我国古代文化向来是重理性、情轻感性的,所以高晓松炮轰汉人没音乐细胞是有道理的。反观国外的哲学,比如近代一直是唯理论和经验论并驾齐驱。感性和理性是并重的,所以人家音乐艺术发达。而中国呢,自董仲舒以后,把理论上升到了国家意志的高度,所以强制手段使得汉人变得尊理论,轻感性。所以知识分子或是读书人大都给人一种迂腐气,当有人说他们的时候,他们就自己安慰自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明明是自己迂腐固执穷酸,还把自己比作高人一等的君子。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说的大概就是这个吧。
于我自身来说,也常常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后来才发现是多面的愚蠢。明明是自己坐井观天、刚愎自用,反而怨别人不了解自己。
但孔子呢,是个固执迂腐的老头么?显然不是,孔子爱玩爱听歌爱唱歌。“三月不知肉味”“尽善尽美” “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都是孔子的乐评。但是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这就要和本章的最后一句结合起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原来是让你在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让你赶快反省自己是不是完全理解别人了。读完此句,不得不佩服《论语》编排顺序之妙啊~让你恍然大悟。
(打开ppt1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的仁德是不会多的。
注意,是不会多,并不是没有仁德。
读懂此句,要了解到“士”这个阶层。“士”基本就是现在的知识分子,士是为了出仕,是为了做官。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之耕也。”就是说,你上了这么多年大学,不当公务员就像农民不种地一样!
但是,你慢慢的发现。你身边的公务员或者干部,恰恰都是些善于巧言令色的人。刚开始你会觉得不能接受,这跟历来的教育相悖啊!但当你发现,这种巧言令色是被孔子打击的过头了。正常的巧言令色会让一个团队组织变得和谐,当然不能过分。自古以来为官之道就是如此。随便看看古代伟人写的文章,李白、韩愈...他们写的拍领导马屁的文章读都不好意思读。
孔子为什么要这么严厉的批评巧言令色呢?要知道孔子的一声奔波,正经的官没当过几年。后来就一直在野。你看看现在资本主义各国的在野党,骂地可比孔夫子过分多了。从第二层面来讲,也正是有孔子的呼声作为提醒不能让巧言令色过了头,才让我们的道德得到了维持。
孔子不喜欢巧言令色,但他对巧言令色的反面就赞成么?显然也不是的。孔子不喜欢子路的直和鲁莽,但是相较于过多的装饰,孔子还是宁愿真诚直接的。益者三友中就有一“友直。”
(打开ppt1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会巩固,以忠和守信为准则。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错误就不怕改正。
此句还要联系到古代的士以做官为志。因为你是官,是领导,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庄重的外表,以给人以威仪。因为自己的威是施加给别人的,并且在大多数小老百姓的观念里,官就应该是那个重的样子。失去威信了当然不好。所以你要有一个庄重甚至装B的外表,这样你下面的人才会供着你敬着你。但是如果你不想做官,也可以像庄子一样逍遥,不用端着架子让自己也难受了。在中国,你肯定看不到领导人像萨科奇奥巴马那样随意地工作和生活。但在古代,孔子是一边要求你做官要庄重,一边喜欢穿着花衣裳,吃着火锅唱着歌去野外玩。(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是多面的。更深一层是自己的叛逆和优雅相结合。一边守着规矩,同时知道这规矩其实不能舒服我。
无友不如己者,我同意翻译成人人都有优点值得学习,这和后面的三人行和不耻下问相符合。
有了错误别怕改正,这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也是很多人非常难做到的。如果当初尼克松懂得这一点,他就不会因为不改正想掩饰而下台了。
(打开ppt14)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只说一句,“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和道义相符合,才能答应别人。从另一个方面讲,假如你当初答应别人的事,没有做,结果引来了别人的怨恨,这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因为事情不符合道义,这句话能给你安慰。不要因为失信于一件违背原则的朋友而伤心,自己问心无愧就行。毕竟损者三友,跟那种朋友交的多了,也会损害你的。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与之呼应。
(打开ppt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这句话我看做是对富人训诫的话和对穷人鼓励的话。与下一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相呼应。谁不喜欢吃饱穿暖住大房子,但是孔子强调不能以追求这种物质的安逸的为首要奋斗目标。安贫乐道,不止是对自己的物质上匮乏的安慰,也的确是真切感觉到精神追求才是最重要的。
A:原来论语也可以这样理解啊, 那么我原来还没有真正理解过论语啊。{一句论语演讲稿}.
B:那当然,没有足够生活实际的经历,一辈子也别想有自己的理解。
(打开ppt16)
A:说到这里,还真有人抱着论语死读呢,下面,有请15507班田健同学和张演同学的“国学相声小品《论语》”。(请他们上台演讲论语小品)
A:欣赏玩了相声小品《论语》,同学们是不是和有趣,小小论语还有那么大学问,回想小品的搞笑情节意犹未尽呢?
B:上次我们主题的中庸,这次的论语,每次都在给同学们涨姿势的基础上带来新的感触和体验,那下次的主题班会回给同学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打开ppt17) A: 先在这留个悬念,待到下次再揭晓吧。
A&B:同学们,论语主题班会,就到此结束了。
B:希望这次班会能给同志们带来更多的想法,更大的启发。 A&B:谢谢大家。
一句论语演讲稿篇五
《论语》学习演讲稿之二
《论语》学习演讲稿之二
2011-10-10下午教学例会
《论语》《宪问第十九》中,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子道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三种境界是孔子的追求是孔子的理想,是儒家的追求是儒家的理想。那么知者与仁者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呢?又有什么联系呢?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里给道明白了:(1)是快乐不同,智者的快乐像水,仁者的快乐像山。(2)是行为表现不同,知者动,仁者静。(3)是结果不同。知者享受成功快乐,仁者获得健康长寿。
一、快乐不同,知者的快乐像水那样活泼灵动,仁者的快乐像山那样稳定厚重。
水:是液体,具有流动性,不具有固定形状,活泼灵动,长江奔腾,我国南方多水,人多精明玲珑,江南多才子。智者的快乐像水那样活泼灵动。
山:是固体,不具有流动性,有形有状很固定,稳定厚重,昆仑巍峨,我国北方多山,人多粗壮豪放,北方出圣人。仁者的快乐像山那样稳定厚重。
山和水有什么关系呢?山山水水,河流山川,山清水秀。有高山才有大河,大河必发源于高山。想想确实如此,天下雨,水从山上流下来,多方积聚,形成大河,山顶往往是两大水系的分界线。山青才能水秀,水秀必因山青。山青才能有效预防水土流失,使水清水净。从色彩学分析,只有山色的青翠才能酝酿出水色的碧绿。依山傍水那是绝妙之处人间仙境。
我们不少人都有亲身体会,去云台山,特别是去泰山。岱钟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远几公里,雄伟的泰山就跃入眼帘。到一线天,不由人不想,山的高大,人的渺小,山的厚重,人的薄弱。峰回路转,潺潺的流水声渐渐入耳。紧十八盘,慢十八盘,水绕山流,山绕水转,如影随形。
二、在行为表现上不同,知者动,仁者静。“动”与“静”,首先,动是指随机应变,你变我也变,你不变我还变,斗智斗勇,用的是智慧,内心有办法有计谋,遇到紧急情况突发事件,能看明白事态,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会有什么效果。静是指以不变应万变,你变我也不变,谁变我都不变,不慌不乱,用的是诚信,内心有信仰有定力,遇到紧急情况突发事件,不一定能看明白事态,但内心深处有一个“理”在,相信人性的好事物的美,即使真的不好也能坦然接受。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成功者得到他所热爱的,幸福者热爱他所得到的,便是“知者动,仁者静”真实写照。
例如,国庆长假,不少商家举办送礼品促销活动。对赠品的态度,有三种典型代表。一种人是,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能多要就多要,有熟人那就多多要。二种人是,买的东西是需要的,送的东西未必有用,如果没用,拿到家也是废品也是浪费,不如不要。三种人是,送的东西大多中看不中用,是光鲜垃圾,为了低碳生活,为了不给环境增加负担,一般不要。
现在有许多人开始了不以多吃、多用、多拿、多占为荣,而以少吃、少用、少拿、少占的为快乐生活新理念。
例如,买房子。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利润会越来越平均化。房子作为商品,当供不应求时获大利润,当供过于求时则贬值。现在我们周围到处都在建商品房,房子就不太好卖。咋办?把房子向农民推销。前一段我回老家,“翰林世家”正好在{一句论语演讲稿}.
搞促销,口号是“让农民朋友过把城市生活瘾。”老农民呯然心动,两小时不到,就有两家交了定金,要买养老房。我颤然心动:你一辈子熟悉的是土地而不是商场;你能种出很好的蔬菜而不是熟练的读出说明书;在老家,一天有吃有喝可以不花一分钱,在城市一天不吃不喝也得交许多钱。人老了,真住到楼房里,就会享受到城市生活的方便舒适吗?还有鼎旺广场的广告:保值只是一种无奈,增值才是钱景。图----------------------难道建筑材料,房间布局,配套设施就不老化就不过时?
“动”与“静”还相互转换。动中有静,似静非静是大动,以静成全动,厚积薄发,一举成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静中有动,似动非动是大静,以动练就静,致虚极,受静笃,万物并作,我以观复。
互联网最大电子商务公司之一的老总陈年说,当你干一件事干到了物以稀为贵的地步,有钱人就出钱了,有钱人一出钱你就有价值了。还有一万小时定律,不论什么行业,不管那项工作,只有你认认真真干够了一万小时,你一定能从平凡走向超凡。一万小时究竟多长呢?每天干4小时,一周干5天,干10年。现在世道有些浮躁,有些急功近利,只要你能耐得下时日,容得下人,熬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专心致志做一件事,干够一万小时。你虽然平凡但一定不平庸,你虽然很平和但已经很伟大,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是你自己意识不到或者不愿意做罢了。
当今亿万富翁张宣的太太谷爱林讲,有钱了,只说明你有财源,并不说明你有福源。惜衣惜食惜物,那不是惜财,而是惜福,惜福才能造福,造福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亿万富翁的太太,穿者30块钱的上衣,50块钱的裙子,在《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上站着给大家做两小时报告,三天三十多人中唯一一个站着做报告的人。富翁现在开的车是3.3万比亚迪。{一句论语演讲稿}.
这是动中有静,似静非静是大动的例子。再看静中有动,似动非动是大静的例子。 打太极拳,四肢平缓舒展,身体灵活转动,练的却是内心的静笃虚极。还有佛教的敲木鱼数念珠,也是异曲同工之妙。有道是,比大海宽阔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他们一旦练就内心静功,便是得道的高僧,像弘一大师,圣严法师,星云大师等,便是出神入化的拳王,便拥有了博大的爱心,发现美的眼睛,便成为传播爱的化身。
三、结果不同,“乐”是知者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得到的赏识和成功后的踌躇满志。“寿”是仁者用博爱的心灵和平和的心态铸就的健康长寿。
人生就像一场球赛。上半场,拼文凭拼工作,拼干劲拼智慧,比的是财富。下半场,量血压量血糖,测血脂测胆固醇,比的是健康。上下两场都要赢。也就是人的前半生可以用知者的方法活,后半生应该用仁者的方式做。
要想健康长寿,养身先养心,养心必修德,修德的关键在于不仅想到自己,更要想到别人,理解别人,帮助别人,关爱别人。
中华传统文化养生精髓是《黄帝内经》。内就是內求的意思,向里求想内求。养生的秘诀向自己身体内部求,向心灵内里求。首先内观自己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然后内练,调理气血,调顺经络,强健脏腑,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看看身边90岁以上的长寿星,那个不是慈眉善目,心态平和,那个不是奢求不多苦也能过;脾气暴躁者有几人能长寿?靠保健药培养的长寿者又有几人?
“知者”与“仁者”有三大不同,但我们可以像孔圣人一样,像儒家学派一样同时去追求去修炼。
佛教中有:心中有鬼,看到是黑暗,得到的是痛苦;心中有佛,看到是光明,得到的是快乐。愿大家既学知又修仁,既得仁又获知,拥有一颗美玉般的心灵,发现美传播爱,获得快乐和长寿!——————————————谢谢大家! (深鞠躬)
一句论语演讲稿篇六
高红贺 论语 演讲稿
论语演讲稿
《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高红贺,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来到岔中已一年有余,在这一年里我时时刻刻被论语感动着,我们一起看论语、背论语、议论语„,感受着温馨的校园文化,体验着中华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论语伴我在岔中茁壮成长,为我打开了幸福学习、通往成功的大门。
说到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论语》里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第二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4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场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自己身边的这些平凡的同学学习,就像置身于万倾绿田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以后的八年级学习中,我们要走入生本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更要寻找自己的“老师”,虚心地像他们请教,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讨论,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伟人的至理名言。我国革命家徐特立,在法勤工俭学时,已是名字响当当的教育家了。但这位四十开外的名家却甘当小学生,向法国小孩子学法语;还有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虽著称诗圣,但每写一诗,都要向邻居老婆婆征求意见,她听不懂的地方修改到她听得懂为止;又如我国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整写好《史记》,便到各地游历,向平民百姓虚心请教,最后写成《史记》„„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目不识丁的老婆婆当然也没有白居易那样的才华;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我们做为一名中学生更不能不会装懂,而应多向同学、老师请教,扎扎实实地学好文化知识。
所以,只要你能参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亘古不变的真理,并真的这样做了,付诸实践的你就获得了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论语》里还有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大智慧。我庆幸是岔中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深感到来到岔中是幸运的,因为有国学经典的熏陶;来到岔中是幸福的,因为岔中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就让我们在经典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感悟真理,缩短历程,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