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09年高考作文
来源:经典语录大全 发布时间:2015-09-25 点击:
上海09年高考作文篇一
200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大全
【高考作文】200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大全
200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和谐的统一
去黄山旅游,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
一些个体,它们本身或许有特点,略有不足,但他们未曾勾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斯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走下黄山,我不禁陷于了思考。
是的,如果你是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君不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气,只求体制规范,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是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是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郑板桥先生曾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同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仅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是。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我想,我们的内心中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我的心里又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猛虎不免生猛,蔷薇过于柔韧,倘若两者并参,方为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是令人怀想千年。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早就世间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抹遒劲的孤松,再看向那面绝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我释然。
【高考作文点评】此文有清晰的文脉、充实的内容以及富于文采的语言表述。文章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谈起,引申到文学的和谐统一,再到人格的和谐统一,脉络非常清晰,而且视野也有愈加开阔之势。所选用的素材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都因巧妙的点化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不过,考生虽然写到非独文学如是,但在具体谈论人格的和谐统一这个问题时,却依然停留在文学作品的展示与分析上,而对作家的人格结构缺乏有针对性的分析,这样,文章就显得有些单薄了。
上海师大附中语文教师张艳
200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独一无二
人常说隶书给人的感觉太张扬,而楷书给人的感觉太拘泥。而聪明的郑板桥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板桥体。歪歪斜斜而又错落有致,实属妙哉!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实为有理,我颇有同感。不仅是书法界还是我们的社会,不是缺乏郑板桥,就是郑板桥仿品太多!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板桥体,需要创新,而不是泛滥的空壳。
幼时学习书法,前期都是以临摹为主,刚开始练得很辛苦;直到后来,我才深究其意。原来,学习别人的字体与风格是难,特别是要将那种字体与自己思想情感甚至你的笔法融于一体,然而,真正的境界在于练就你自己的风格,这就是难上加难。学习多年,我仍还未成气候。因此甚是佩服郑板桥这类的先驱。然而,现在书法界中许多自称书法家的人,其实也与我的处境一样尴尬,只不过他们的火候比我更深罢了。其实也缺少了他们的个性。他们的描摹虽能形似,却不神似,也验证了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道理。又岂止书法需要板桥体,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其注入。
在我们的作文界时常会闹出两个字抄袭。如今书籍泛滥,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可有一两本着作。然而,却有大部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为狼狈。他们把名家的珍品抄袭一番,汇就一本书,却弄得个四不像。所以说,真正有价值的、意境高的你也抄不像,不如开创自己的品牌,自力更生呗!
且说最近红爆一时的小沈阳,大家都被他的搞笑天赋所吸引。小沈阳却实在是别出心裁,独树新枝,但是小沈阳可有一,却不可有二。有一,可谓之新潮,有二,有三则不然,不仅大大削减了其新意,还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这可就不讨好了。因此,无论怎样,我们的社会都需要板桥体,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更丰富的元素,就像字体一样。
板桥体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既不可太张扬,也不可太拘泥,要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才适度、中和。要根据自身条件,打出自我的天地,勇于创新,塑造独一无二的个性。
放眼未来,希望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更多不同的板桥体,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轻松舞出自己的舞台!
【高考作文点评】考生对材料的理解紧扣提倡创新、发展个性这一主题,足见其有阅读提炼能力。开篇对楷书和隶书特点的评价,自然引出作文材料,足见其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正文由板桥体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开去,写到了幼时学习书法描摹的感受、写作界的抄袭、小沈阳的搞笑新潮,这一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议论,足见其有认识事理的思想素质。
虽然语言表达尚待锤炼,但作为考场作文功底可嘉。
上海市位育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国庆波
200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特色是成功的催化剂
郑板桥的书法之所以闻名,被称为板桥体,是因为他的作品有它自身的特色,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设想郑板桥当初如果只是用隶书或行楷,即使模仿名人的笔迹再出色,也不会在书法界有如此大的成就吧!
又如英国十六、七世纪的着名画家乔治·摩兰,他的油画作品起初被当做贡品运往中国的时候,人们以为远看还行,可近看一无是处,只看得见一片片的颜料。正是因为这种特色,他的油画作品还是渐渐别国人所接受了,甚至以有他的作品收藏为荣。
其实,我们自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由于现在上海着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因此今年财经大学、海事大学、海洋大学都非常热门,许多人是有从众心理的,即使自己的孩子不喜欢,也硬逼着他们填上这所学校。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自身的特色和别人的特色一样时,那也就不可称其为特色。反之,只要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来填报学校,即使这门专业是冷门,只要自己有兴趣,就可以学得很好,说不定毕业后会成为各公司争夺的人才呢!{上海09年高考作文}.
做人也是如此,有谚语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值得去做的事,那就放手一搏,努力去做吧,又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呢!活出自己的特色就好。
但特色并不等于个性,在做任何事之前,要考虑是否侵犯了别人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我相信可以活得更精彩,生活也会充满乐趣。{上海09年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点评】由板桥体而悟出特色与成功的关系,算是抓住了材料的要领。由餐饮到艺术,从学业方向到人生道路,在朴素的口吻与语言中,话题得到自然贴切的引申。这让我想到了一句俗话:是金子总会发光。其实,也许我们并不是惯常意义上的金子,却也可因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而具有了超乎寻常的价值。在今天这样一个倡导多元、高扬个性的时代,本文阐述的道理显得亲切而可信。
除了倒数第二段略显多余,本文在整体上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在众多华丽的高考作文之中,此文倒也不减光彩。
上海师大附中语文教师张艳
2009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板桥书法折射的创新力道
板桥有诗为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老先生怀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胸襟,在从善如流、博采众长基础上,不落窠臼、独辟蹊径,挥写成就了一段令后来者呼之欲出、叹为观止的书法传奇。《世说新语》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板桥书法意味深长,其间折射出的创新力道正力透纸背,让你我在品味解读的过程中心领神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悠悠华夏史,上下五千年。创新的精魂理念在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中勃发奔涌,于星光璀璨的驿站隧道里大放异彩。直面顽固守旧势力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叫嚣责难,深谙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至理名言。
商鞅阐述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真谛,力推新法,富国强兵,泼墨创制了一幅恢弘磅礴的战国画卷;大地早非赵宋有,介甫新政留诗篇。王安石正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造成的时局危艰,饱蘸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雄浑胆气,勾勒诠释了一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盛世史诗。指点江山、忧乐天下的使命抱负,至今萦绕华夏故国苍茫的天际。无独有偶,刻舟求剑、固步自封的材料故事也屡见不鲜。一百多年前的大清帝国闭关自守、愚昧无知,上演了一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悲情剧戏。天朝上国,当遭遇到船坚炮利、沉沦至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险滩恶水的时候,惟我独尊演绎为无力回天的心力交瘁,南柯一梦终于被击得支离破碎。邓小平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命题公理早已经被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实践所印证。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精神的核心,在龙的传人心灵记忆深处熠熠生辉。板桥书法折射的创新力道流淌飘荡在治国理政范畴层面上空,溢满魅力芳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板桥书法折射出的创新力道独特新颖、卓尔不群,在文艺科研层次领域中凸显焕发出独到神韵和无限风光。传统这个怪物时常表征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可憎面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如果拥有发挥创新的力道,就会赢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辉煌奇迹的铸造。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文学体裁的先河,谱写了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史家之绝唱经典赞歌;唐宋八大家抛弃了前代散文陈旧腐朽的语言风格,匠心独运、独出心裁,凝聚创造了一种别开洞天、耳目一新的文章体裁,好个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无尽畅快;梁羽生、金庸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远意境,推陈出新、锐意改革,创立了新派武侠文艺,使中国传统侠客小说于扬弃中获得新生,真个炉火纯青、淋漓尽致。神舟飞天,太空梦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研工作的核心位置,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推出了大批中国品牌,为中华腾飞提供了科技支撑。
2009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
和而不同,我从没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所藏有的智慧。我感慨道。
老人拍拍我的肩: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你好好看看。
我沉浸于那黑与白的交替之中。当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
【高考作文点评】今年高考作文看似一篇传统的材料作文,但是在文体要求上只有四个字:诗歌除外。所以,也不排除议论文之外的其他文体,例如此文这样的想象作文,就是成功的一例。除此以外,本文优点相当明显。首先,题目不同凡响: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其次,我与老人的对话形式很好地对应了当今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对话。再者,将郑板桥的书法艺术提升到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的高度。读罢此文,不得不佩服作者在紧张的考试状态下,依然保有松弛的心态与驰骋的想像力。
上海09年高考作文篇二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作文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分析:
先看要求: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总体上看,材料有三句话,分别谈了“板桥体”是怎么创制出来的,特点是什么,以及价值如何。所以笼统地说该材料是谈创新的,也是可以的。分解下来,该材料实际上牵涉到大致四组概念:继承与独创、局部(个体)与整体、个性与模仿或另类价值与主流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用隶书参以行楷(继承),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独创)。
“板桥体”被称为一种“体”,并以郑板桥的名字的命名,可见,社会和历史肯定他是一种创造,如物理上的“牛顿定理”、小说中“欧·亨利式结尾”一般。但这种创造又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用隶书参以行楷”得来的。所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实际上是“有隶有楷,有古有今”,所以,这里体现了“继承与创造”的关系。谈继承,目的是创造;谈创造,要突出来自继承。
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个体、个性),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整体)。
--不过有一“但”字,重点在后面。“板桥体”的美是整体美,是“别有韵味”。这个“别”字,有意思,强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是有创造的美。这里涉及的是“局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但是,这里的“局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又不是“人多力量大”或“团结就是力量”等的加法关系,而是“呼应、协调、避让、整体布局”的关系,是“个性”的最佳组合(“错落有致”)。--注意:这里的“歪歪斜斜”,不是缺陷,是一种特点,风格。
“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句话高度凝练。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其独一无二的价值,所以不可跟风、模仿;一是强调其不能成为主流,只能略备一格罢了。注意不可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简单地抽象成“独一无二”。这里不是强调其数量的唯一,而是强调其个性及独创性。
这句话是“有人说”的,所以,并非定评。这句话的潜台词还是否认其主流字体的地位的,也许在他看来,书法要论正统,还得数颜体、柳体、欧体、赵体等,觉得“板桥体”的存在丰富了书体的风格,但正统的,可以推广的,还是“颜、柳、欧、赵”等家。命题者用“有人说”这样的表述,提醒我们可以否定他。这又是一个角度。另外,四组关系之间又有若干复杂的情况,这样,生发出来的角度更多了。
话又说回来,一个字体的创制是这样,任一有特点的物、事,文化现象,乃至有特点的人,又有哪一个不是这样呢?所以只要你理解了材料,在写作时,可以切入的生活是无穷无尽的。说古的,有唐诗、宋词的形成;说时尚的,有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说大事,有奥运会,世博会;说小事,可以谈自己的创新经历。可议论,可记叙。
独一无二
人常说隶书给人的感觉太张扬,而楷书给人的感觉太拘泥。而聪明的郑板桥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板桥体”。歪歪斜斜而又错落有致,实属妙哉!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实为有理,我颇有同感。不仅是书法界还是我们的社会,不是缺乏“郑板桥”,就是“郑板桥”仿品太多!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板桥体”,需要创新,而不是泛滥的空壳。
幼时学习书法,前期都是以临摹为主,刚开始练得很辛苦;直到后来,我才深究其意。原来,学习别人的字体与风格是难,特别是要将那种字体与自己思想情感甚至你的笔法融于一体,然而,真正的境界在于练就你自己的风格,这就是难上加难。学习多年,我仍还未成气候。因此甚是佩服郑板桥这类的先驱。然而,现在书法界中许多自称“书法家”的人,其实也与我的处境一样尴尬,只不过他们的“火候”比我更深罢了。其实也缺少了他们的“个性”。他们的“描摹”虽能形似,却不神似,也验证了那个“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道理。又岂止书法需要“板桥体”,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其注入。
在我们的作文界时常会闹出两个字“抄袭”。如今书籍泛滥,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可有一两本“著作”。然而,却有大部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为狼狈。他们把名家的珍品抄袭一番,汇就一本书,却弄得个四不像。所以说,真正有价值的、意境高的你也抄不像,不如开创自己的品牌,自力更生呗!
且说最近红爆一时的小沈阳,大家都被他的搞笑天赋所吸引。小沈阳却实在是别出心裁,独树新枝,但是小沈阳可有一,却不可有二。有一,可谓之新潮,有二,有三则不然,不仅大大削减了其新意,还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这可就不讨好了。因此,无论怎样,我们的社会都需要“板桥体”,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更丰富的元素,就像字体一样。
“板桥体”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既不可太张扬,也不可太拘泥,要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才适度、中和。要根据自身条件,打出自我的天地,勇于创新,塑造独一无二的个性。
放眼未来,希望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更多不同的“板桥体”,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轻松舞出自己的舞台!
点评:以‚独一无二‛为题其实是有风险的,因为‚无二‛的‚无‛是‚没有‛的意思,而原材料是‚不可以有二‛。没有‚二‛与不可以有‚二‛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极易在写作的过程中偷换概念,导致偏离题意。但所幸该文作者对材料的内涵把握得很准确,自始至终都紧扣正确的题意。这就很不容易。
分析材料后,作者没有恋战,很快选取了自己的角度--‚不可有二‛,即反模仿,倡导创新。在第一段的结尾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板桥体‛,需要创新。
紧接着以书法、作文为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创新之重要、之意义。第四段进一步以‚小沈阳‛为例强调‚不可有二‛。强调:我们的社会都需要‚板桥体‛,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三段论证中作者展现出了相当成熟的分析能力,完全不同于许多同学作文中那种‚材料+观点‛油水分离的现象。你看,‚小沈阳却实在是别出心裁,独树新枝,但是小沈阳可有一,却不可有二。有一,可谓之新潮,有二,有三则不然,不仅大大削减了其新意,还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这可就不讨好了‛。如果换成别的同学可能就是列举一下‚小沈阳‛如何出名,如何火爆,而这位同学对其‚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艺术价值分析得实在是到位、精彩。这自然是得益于其写作思维的成熟。
倒数第二段更近一层谈到做人的道理,强调‚要根据自身条件,打出自我的天地,勇于创新,塑造独一无二的个性‛。而从结尾‚希望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更多不同的‘板桥体’‛对‚板桥体‛这个概念的使用(借代一切创新的产品,有个性的事物)来看,小作者在考场上不仅对原材料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联想、类比的思维也已经被激活了。
当然,‚人常说隶书给人的感觉太张扬,而楷书给人的感觉太拘泥。而聪明的郑板桥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板桥体’‛这句话,对郑板桥的‚聪明‛是臆断。所以,‚既不可太张扬,也不可太拘泥,要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才适度、中和‛,也与原材料的意思不合。
非常艺术与非常眼光
诗人在字里行间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画家将自己的心绪一览无余地泼洒在纸上;书法家在蕴气与纵神的笔锋中挥洒新鲜的墨痕,于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史繁荣空前,每一次的发展与改变都为其写上独特的一笔。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形成了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板桥体。我想如果他只是一味仿造仿古,那中国书法史上如何留下这一个竹痩我瘦的郑燮啊!而同样如果没有非常的眼光来捕捉欣赏,如何留得下这非常的艺术瑰宝啊!
但遗憾的是,现在的艺术已少能以非常的形态现于世人,而是由于缺乏非常的眼光而溃于芸芸众生之中。
当张晓刚的当代派画作以四千万的高价易主时,鲜花掌声,闪光灯不绝于世;但当经济寒流侵袭世界之时,当代艺术家们纷纷落马,于是评论家们的奚落声,嘲笑声又铺天盖地而来。看到这里,我不禁疑惑,评判欣赏艺术的尺度究竟是什么?对待这样的新兴当代艺术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
我们看到,在这样一种非常艺术形式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时,人们称之为创新,而当其行情一落千丈时,人们称之为幼稚。我想判断艺术价值的标杆不应是行情,特别是这样一种非常态的艺术。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在临摹名家之作后,大胆地将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理解与对艺术的感悟融入其中,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其勇气可见一斑。无论这样的艺术是幼稚还是创新,抑或是媚俗或深刻,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至少他们经历过,痛苦过,快乐过,伤感过,这不是用一句值钱或不值钱所能{上海09年高考作文}.
涵盖的。
这种非常艺术需要非常眼光,所谓独到眼光是不以守旧的眼光观艺术的行情。但有一些人却是以传统的艺术思维去思考当代艺术,没有看到当代的艺术中所有的发展与创新,或一味逐求商业利益,而使一些优秀的新形式艺术埋没世间。
如今,人们应该做的是不再以功利的方式看待非常艺术,而非常艺术则应以更成熟更严谨的状态面世,创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不再让其它非艺术的因素左右我们的思想。艺术是独一的,同时又是有共性的。
生活需要创新,科学需要探索,中国的艺术同样亟待注入新鲜血液。当代书法家在熟练永字八法后,迫切需要的便是对于艺术、人生、世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要有一股不媚俗的勇气。
点评:该文从原材料‚板桥体‛的形成及获得的很高评价获得启示——非常艺术需要非常眼光,应该说也是非常符合题意的。
本文的开头是由远及近,先从诗、画等中华民族的艺术形成谈起,逐层逆推出自己的结论:我想如果他只是一味仿造仿古,那中国书法史上如何留下这一个竹痩我瘦的郑燮啊!而同样如果没有非常的眼光来捕捉欣赏,如何留得下这非常的艺术瑰宝啊!
接着,作者将目光投向当代艺术的发展上,用了两个段落,剖析了张晓刚的当代派画作的命运,与上文‚板桥体‛的命运形成对照,正反对比、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观点:非常艺术需要非常眼光。所谓非常的眼光,一是指非功利,一是不保守,作者的思路很清楚,思考也很深刻。
结尾两段由非常艺术的欣赏主体转到创作主体,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分析非常艺术的产生所需要的心态、勇气,严格说来与文章的中心有些脱离。或者将题目改为‚非常艺术‛,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为文章重心在谈论‚非常艺术‛产生的条件,也很妥帖。
文章可贵之处是其出众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特别是通过剖析一位画家的作品命运来立论,这种边破边立、破立结合的写法在中学生中是很少见的。
和谐的统一
去黄山旅游,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
一些个体,它们本身或许有特点,略有不足,但他们未曾勾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斯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走下黄山,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是的,如果你只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君不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气,只求体制规范,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是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是在统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郑板桥先生曾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统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仅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是。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我想,我们的内心中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猛虎不免生猛,蔷薇过于柔韧,倘若两者并参,方为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令人怀想千年。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造就世间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抹遒劲的孤松,再看向那面绝
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我释然。
点评:显然,作者是围绕着原材料中‚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一句话来立意的,符合题意。
欣赏作者在考场上心态的娴静——本文有些杂文笔致,行文到处有些‚随‛,有些‚闲‛,但又收纵自如,层次清楚。
作者的观点是在第4段即文章快过半时提出来的,这与许多作文指导书所提倡的开头提论点的做法就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很自信,对行文很有心得——作文指导书或教师强调开头提论点也是有道理的,是基于许多同学入题太晚,旁枝斜出,以至于不知所云而说的。那么,作者前3段写了些什么呢?我们看到,作者先从黄山旅游观感谈起,提到自己对‚个体与总体‛的关系‚不禁陷入了思考‛,接着在第3段从反面思考这个问题,于是自然而然地在第4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在提出观点之前,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一层论证。
第5段以‚板桥体‛的形成与何立伟小说的语言风格为例进一步分析论证‚个体与总体‛的和谐统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第6段以‚非独文学如是‛,将自己的议论推及到‚人生‛,所举的两个例子仍很典型,议论很有力。结尾照应开头,收缩全文,显得干净利索,严谨统一。
本文作者显然读书甚多,‚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一句的正确引用说明作者对课本学习也很重视。不只是古今中外名家名言及生平事迹的娴熟引用,其文笔的简练,文言色彩很浓的遣词造句都可见出作者很强的功底。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馆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幅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各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将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原的精神。”他突然停下来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起就赋予了这种能量了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看到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中国文化有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
“和而不同,我从没有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所藏有的智慧。”我感慨道。
老人拍拍我的肩,“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你好好看看。” 我沉浸于那黑与白的交替之中。当我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了。
点评:文章的构思很新颖,虚拟一个观看书法展览的情境,通过‚我‛与一老者的对话来解读书法作品里‚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所以可称之为对话体的议论文——而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记叙文,记叙文是通过叙述某件事情或刻画某个人物来抒发某种情感的一种文体。{上海09年高考作文}.
在‚我‛与老者的对话中,作者先是提出观点: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幅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接着分别从‚大同‛、‚不同‛、‚和‛三个层次步步深入地阐释了书法作品中蕴涵的‚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文章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概念的阐释。用‚和而不同‛来谈‚板桥体‛实际上是蛮危险的。因为‚和而不同‛的‚不同‛与原材料中所言的‚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非常容易混淆。但作者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议论时对此做了界定与阐释——‚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将臻于一种和的境界‛。这样就避免了一般同学在使用‚和而不同‛时的似是而非。
虽然不是记叙文,但作者在营造情境的能力上还是很强的,寥寥数笔,老人的神态、风骨跃然纸上。结尾‚当我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了‛一语大有唐传奇等古代笔记小说的意味,可见也是爱读书、会写作的同学。
有些遗憾的是,通篇读下来,似乎只是在解读‚板桥体‛及其它书法作品,而没能跳出来。对话体也有弊端,为了营造情境不得不出现一些与论题关系不大的语句,从而影响了有限时间、有限字数下的内容充实。
好似竹石缝中出
郑燮的“板桥体”,好似竹石缝中出,像一根坚忍不拔的竹子,屹立在书法之林。然而,使这根“竹子”被人们称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我想应该是郑板桥坚韧不屈的独立人格吧!而正是因为社会的错综复杂,独立人格的保留才显得至为珍贵。
窥其作品,无论是书法还是诗歌,都有一身“傲骨”,“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也,“千磨万砺还坚劲”亦是也。他好像向世人诉说着唯有坚定的基石,才能“任尔东西南北风”,不随外物所动,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然而,保持独立的人格,在社会中自成一体,是何等艰难。很多人在风华正茂时壮志凌云,又有多少人能够恪守这份志向,不随波逐流,最终不被历史的浪涛湮灭?又有多少人能像郑板桥那样留下一纸书香,流芳百世,感染着我们这些在尘世间匆匆赶路的人呢?
中国有“梅兰竹菊”,辅助着求学、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们;西方哲学亦有诠释独立人格的精髓,阐释一个人区别于禽兽的不同。于是乎,陶渊明守着他的“菊”,淡泊明志,闲适优雅;梵高捧着他的朵朵看似枯萎却又从不低头的“向日葵”,吐露追求理想的芬芳。
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虽然脆弱,但是只要他心中怀着信念,就好似脚底踩在石缝中,永远不会被命运所击败。
信念,既可以是头顶的灿烂星空,也可以是心中的道德准则。只要信念之火燃烧不灭,人格的独立就能像竹子那样,即使狂风暴雨,却更加滋润心中的“基石”,拔节而升,攀登新的高度,而不是像圆润的石头,被风沙越磨越圆,随着年历的增长,俨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我们远远观赏“板桥体”,那总体的感觉错落有致;细细近观每一个字,歪歪斜斜,刚劲有力,于是我们知道,其实社会就像这幅字,应该能够包容独立人格。而每个人的独立人格正是构成社会画卷的重要元素,甚至一个完善又不失特色的独立人格,更可以是社会之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好似竹石缝中来,宿露风雨,挺起一个民族的脊梁骨。
何不怀着心中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向着高处的阳光挺进?何不做一根缝中挺出的竹子,展示一个生命顽强的力量和它独特的风景?
我想,我们可以!
点评:这篇文章是围绕原材料里的‚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来写的。在倒数第3段我们看出了作者对材料的理解:我们远远观赏‚板桥体‛,那总体的感觉错落有致;细细近观每一个字,歪歪斜斜,刚劲有力,于是我们知道,其实社会就像这幅字,应该能够包容独立人格。而每个人的独立人格正是构成社会画卷的重要元素,甚至一个完善又不失特色的独立人格,更可以是社会之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好似竹石缝中来,宿露风雨,挺起一个民族的脊梁骨。应该说这个理解是准确的,分析得也很清楚。
上海09年高考作文篇三
200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范文(7篇)
200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范文(7篇)
【原题回放】
写作 70分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范文】
贵在独创
叶永烈
我从小喜欢集邮。我看见邮票,就从信封上剪下来,贴到我的集邮本上。据说,像我这样的中国的集邮迷,已经多达三亿。
在众多的集邮爱好者之中,北京的刘超是特殊的一位。他不是泛泛的收藏邮票,而是把目光投向邮票上的帽子。比如,“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中李时珍戴的帽子;“八一”纪念邮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军帽子;关汉卿纪念邮票上关汉卿的帽子;“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归国”纪念邮票上志愿军战士的帽子;杜甫纪念邮票上杜甫的帽子;儿童特种邮票那12个孩子戴着12种不同式样的帽子„„他专门收藏这些跟帽子有关的邮票,接着他去查阅资料,去请教历史学家、戏剧家、文学家,深入研究帽子,透过邮票这小小的窗口,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帽子的演变史!他举办了《新中国邮票上的帽子》专题邮展,引起参观者莫大的兴趣。
我所感兴趣的不在于这邮展本身,而在于刘超独创的视角:他展出的邮票,都是普普通通的邮票,然而独具慧眼的他吹响了“帽子”邮票的“集结号”,产生了平中出奇、凡中显异的效果,成为三亿集邮爱好者中惟一的“帽子邮票专家”。他异彩耀人,一举荣获“中华全国邮票展览”银质奖!刘超出奇制胜,给了收藏迷们以深刻的启示,不要忙忙碌碌于收与藏,还要善于思索,善于创新,善于想出不同于众的新点子。
从刘超的“帽子”邮票,我联想起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会拉小提琴的人不计其数,会哼越剧的人也数不胜数,然而青年作曲家何占豪把越剧跟小提琴结合起来,创一代之新,一炮打响,一举成功。
当时,何占豪还只是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一名学生,还未学过作曲。他从小在浙江一个越剧团中长大,熟悉越剧。他的思想上没有什么框框,大胆把越剧与小提琴结合起来,与同学陈钢一起写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当时,这在一般的作曲家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然而,《梁祝》之所以会蜚声中外乐坛,就在于它一新耳目,别具风格。何占豪说:“我的创作,大的风格必须是中国的,小的风格必须是我何占豪个人的。”这句话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独创精神。
其实,就京剧来说,“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他们各自成为一大流派,成功的缘由同样是“独创”两个字。在众多的画家中,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齐白石的虾,李可染的牛,也是由于富有独创精神,自成一家,各树一帜。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莫过于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这种因循守旧的人,就像老是围着碾子打转转一样,永远不能走别人所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别人所没有创造的东西。正因为这样,作为作家,我一直把这样的格言奉为创作原则: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我要努力写出“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作品。只有敢于创一代之新,才能跨入成功之门。 哦,独创可贵,贵在创新!
板桥书法折射的创新力道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董永亮
板桥有诗为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老先生怀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胸襟,在从善如流、博采众长基础上,不落窠臼、独辟蹊径,挥写成就了一段令后来者呼之欲出、叹为观止的书法传奇。《世说新语》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板桥书法意味深长,其间折射出的创新力道正力透纸背,让你我在品味解读的过程中心领神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悠悠华夏史,上下五千年。创新的精魂理念在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中勃发奔涌,于星光璀璨的驿站隧道里大放异彩。直面顽固守旧势力“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叫嚣责难,深谙“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至理名言。
商鞅阐述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真谛,力推新法,富国强兵,泼墨创制了一幅恢弘磅礴的战国画卷;大地早非赵宋有,介甫新政留诗篇。王安石正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造成的时局危艰,饱蘸“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雄浑胆气,勾勒诠释了一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盛世史诗。指点江山、忧乐天下的使命抱负,至今萦绕华夏故国苍茫的天际。无独有偶,刻舟求剑、固步自封的材料故事也屡见不鲜。一百多年前的大清帝国闭关自守、愚昧无知,上演了一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悲情剧戏。天朝上国,当遭遇到“船坚炮利”、沉沦至“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险滩恶水的时候,惟我独尊演绎为无力回天的心力交瘁,南柯一梦终于被击得支离破碎。邓小平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命题公理早已经被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实践所印证。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精神的核心,在龙的传人心灵记忆深处熠熠生辉。板桥书法折射的创新力道流淌飘荡在治国理政范畴层面上空,溢满魅力芳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板桥书法折射出的创新力道独特新颖、卓尔不群,在文艺科研层次领域中凸显焕发出独到神韵和无限风光。传统这个怪物时常表征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可憎面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如果拥有发挥创新的力道,就会赢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辉煌奇迹的铸造。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文学体裁的先河,谱写了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史家之绝唱”经典赞歌;唐宋八大家抛弃了前代散文陈旧腐朽的语言风格,匠心独运、独出心裁,凝聚创造了一种别开洞天、耳目一新的文章体裁,好个“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无尽畅快;梁羽生、金庸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远意境,推陈出新、锐意改革,创立了新派武侠文艺,使中国传统侠客小说于扬弃中获得新生,真个炉火纯青、淋漓尽致。神舟飞天,太空梦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研工作的核心位置,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推出了大批中国品牌,为中华腾飞提供了科技支撑。
红日初生,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古人云: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从板桥书法中折射溢出的创新力道,正是营养和滋补治国理政、昌文兴科的“康庄大道”。我国已经提出夯实自主创新基础能力的战略思想,创新型国家的实现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已经成为一大法宝。敢为天下先、与时俱进的中国人正在创新力道挥洒折射的光泽暖辉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走进新时代。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板桥体”与为师之道
七宝中学高级教师 杜保军
如果根据美国一位社会心理学家的说法,这世界上任意两个人需要认识,只需六个人便可做到,那么,看到我这个题目,你也就不要惊诧了。回想自己近20年的教书生涯,还真的
跟“板桥体”有点联系。
刚毕业分配,没教两年,就赶上了学习魏书生的热潮。整天整夜的捧着魏书生的书如痴如醉的看啊看——民主式教学、常年学生自学、六步教学法„„看到赞叹处,恨不得赶紧天亮好到课堂上去实践。在那段日子里,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带给我的是亢奋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崇拜。可一两年过去了,就觉得自己很难深入下去,很难把这位教育家的每一招都完全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手段,好像总是在门外徘徊,更不用说登堂入室了。后来,又折服于同城的赵谦翔老师的风采,暗暗地追随模仿了很久。同样是获益良多,然而终又止步不前。直到今天,我曾学习P老师的诚挚、J老师的幽默、M老师的犀利、Q老师的优美、R老师的谦慎等等,可谓师从多家。
平心而论,今天的我之所以大体上还算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肯定跟受到上述许多师长、同仁的辐射有关;不过,今天的我之所以还没有完全形成鲜明(更非著名)的“保军体”,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一定同我只知学习继承却不善从自身的个性特点出发勇于创新有关。所谓 “学我者死”,真不可不慎啊!
懂书法的爱说,字里有人生。确实,板桥体的单个字不佳、整体却别有韵味这一点,好像也正同我所经历的为师之道吻合。回想18年的教学历程,走过的弯路何其触目惊心啊!不过,如果不是因为曾经当众用卑俗的言语羞辱过一个后进的孩子,其他孩子震惊而又失望的唏嘘至今还在耳边回荡,或许就不会有今天谦和的杜老师;如果不是因为曾经用拳头“教训”过一个顽劣的少年,他恐惧的眼神至今还常常浮现在眼前,或许就没有今天友善的杜老师;如果没有曾经为了成绩和补课费补夜课,关闭了电灯让学生伏身噤声来瞒过教育局的检查的尴尬经历,或许就没有今天对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疾首、对教育的本质深思、对作业量减了又减的杜老师„„
往事不堪回首,每一步都歪歪斜斜,每一年都有许多错误,但正如史铁生所说的,是“众生度化了佛祖”,今天相对从容的脚步又何尝不是从这坎坷的弯路上走出来的?只要总体方向是正确的,是趋近于善与美的自由王国的,又何必非要纠缠那局部的踉跄的缺憾呢?
年复一年的为师从教,不,准确的说,是年复一年的学习为师,学习做人,不断地调整、修正步伐,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养,不断地净化自己的心灵,相信终究会有一天,蓦然再回首时,曲曲折折的来路两边,教鞭挥掷之处,早已有一片独属于我的桃李林,参差竞放,满目缤纷„„
创新,人类思维的永恒主旋律
原延安中学高级教师 周永蔚
郑板桥,运用“隶书参以行楷”的笔法,创新出了一种“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板桥体”。后人评说这种书体,是“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从考题材料的内涵里,笔者自然得出如此结论:人们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坚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精神本质!
由此,它让我想到了——
2008年8月8日,第29届中国北京奥运会。
我们在学习了以往各举办国的先进而成功的经验之后,又紧密结合自己五千年文明史的儒家优秀文化精华,开拓创新,向全球庄重奏响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时代“和谐”新乐章!
她,让204个国家与地区的十余万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志愿者及各国领导、贵宾们,沉醉在“文明中华”的经典文化氛围里;她,让全世界五大洲、四大洋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几十亿当代地球公民们,共享了一次“别有韵味”的“有序、欢腾、炽热、难忘”的“更高、更强、更快”的体育盛会!
无怪乎,连“国奥会”主席罗格先生,在盛会过后不到二个月的时间里,给第29届中国
北京奥运会做出了最高的评价:“无与伦比!”
由此,它更让我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