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白银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1-12-14 点击:

2002年白银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2007年白银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15日在白银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白银市市

长袁占亭作政府工作报告

点击数:

白银市市长 袁占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六年工作回顾

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突出发展第一要务,锐意改革,抢抓机遇,积极推进城市经济转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圆满完成“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取得“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68亿元,年均增长11.58%,人均生产总值9600元。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粮食产量连续六年保持在50万吨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6%,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3个百分点。六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1亿元,年均增长26.1%,非国有投资比重从“九五”末的19.5%上升到2006年的60.72%,市及市以下投资比重从42.19%上升到56.92%。大口径财政收入20.28亿元,年均增长14.62%,一般预算收入5.59亿元,年均增长15.06%,一般预算支出22.73亿元,年均增长21.22%。对外贸易总额2亿美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8.23亿元,年均增长15.9%。

城市经济转型迈出较大步伐。立足比较优势,选择确定了重点培育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结合编制“十一五”规划,筛选了十大投资过十亿元工程。以国有大中型企业重组改造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累计投入50多亿元,实施了一批重大技改项目,煤炭产量突破1000万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50万千瓦,TDI生产能力扩大到5万吨。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六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746个,其中,建成项目345个,投资比重从2000年的10%提高到24%以上,引进了西藏矿业、一汽解放、中集华骏、浙江卡森、南京雨润、北方三泰、蒙牛乳业等知名企业。招商引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亿元,上缴税收5700万元,年均增长90%以上。创建了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白银 西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平川中区开发迈出较大步伐,接续产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35公里,新增等级公路249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100公里。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电网等级不断提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9万亩,新修改造梯田37.59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7万亩,解决了44万人的饮水困难。完成造林191万亩,退耕还林和城市大环境绿化成效显著。新修改造城区道路107公里,建设了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和市人民广场等城市公用设施。旧城改造步伐加快,以“拆小房、建绿地”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城市建成区面积由38平方公里扩展到52平方公里,县城建设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建制镇发展到18个,城市化率由“九五”末的26.33%提高到33.6%。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连续三年获全省第一。

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中小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投融资、财税、机构、行政审批和农村综合配套等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492 [字体:小 大] [打印文章]

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九五”末的26%上升到2006年的38.5%。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与189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项目达218项。六年投入科技资金1.78亿元,取得科技成果193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25项。“数字白银”建设工程全面启动。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贫困面由12.39%下降到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45元,年均增长

5.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3元,年均增长10.99%。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5700元,年均增长12.8%。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10.2平方米增加到20.3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从15.9平方米增加到21.2平方米。电脑、汽车等消费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庭。连续两年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城乡困难群众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了“两个确保”,劳动保障工作连续三年获全省第一。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成教育投入6.2亿元,实施了一批教育基础建设项目,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市实现了“两基”达标,高考升学率名列全省前列。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实现了通电乡和行政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体系初步建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稳步推进。成功举办了首届体育运动会。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5.62‰。我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和省级文明城市称号,三次蝉联省级卫生城市。

对外影响和知名度逐步扩大。黄河石林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会宁会师旧址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中国20个红色旅游城市”之列,寿鹿山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正式确定,永泰城址和牛门洞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市被纳入“兰白金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成功承办了第七届全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第五届全国乡镇企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等重大活动。举办了白银厂外围找矿院士论坛、经济转型产学研项目北京对接研讨会。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四个结合”、“六个转变”,被专家学者和媒体誉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白银模式”。

过去的一年,我们以“强化基础、培育产业、加快改革、提速发展”为主题,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克服生产要素紧缺和严重旱灾等困难,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2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1%,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5.94%,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06%,市六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加快城市经济转型。全方位开展工作,努力争取国家支持。白银市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经济转型问题,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为12个重点督办项目之一,国家发改委原则同意将我市纳入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确定的6个经济转型项目, 4个已被核准,国家下达支持资金6250万元。白银厂外围风险探矿项目进展顺利,确定了20个找矿靶区,其中,获得探矿权的8个靶区,已与投资商达成风险探矿协议。

着力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市财政列支400万元,专项支持各产业小组开展工作。在杭州、温州、厦门、佛山等地举办了项目推介会,组团参加了津洽会、西洽会、第二届中国财富论坛和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政策暨环境说明会等节会。在全国乡企贸洽会上,我市成功举办了农业产业化、能源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个论坛,八大支柱产业、白银厂外围找矿、科技项目、全国建材厂商经贸洽谈等4个推介签约活动,签约项目112项,签约资金73.23亿元。在红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中,落实项目投资和其他各类资金9000多万元。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07项、资金103.66亿元,新开工项目143项,当年签约项目开工率68%,是近年来新开工项目最多的一年,竣工项目90项,完成投资18.2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24%。{2002年白银市政府工作报告}.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产业园完成投资3.71亿元,基础设施配套和项目建设进展良好,10万吨TDI扩建、10万吨氯碱等项目开工建设,蒙牛乳业低温奶、在恩生物制药等项目投入生产,实现销售收入突破8亿元。白银西区完成投资5.96亿元,苹果家园一条街、嘉业阳光和三旺集团10万吨饲料生产线等重点项目进展良好,中集华骏特种车辆项目投入试生产。平川中区完成投资2亿多元,华顺陶瓷、特奥特番茄酱等项目投入运营。刘川工业集中区加紧规划建设。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靖远二电公司扩建、乌金峡水电站、平定高速公路会宁段等项目进展顺利,东台330变电所及西区110送出工程基本建成。落实了一批国债项目和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扎实推进“四大民心工程”,市上筹措6000万元,促成了白银公司铜冶炼制酸系统污染治理项目实施,银光公司酸雾治理项目已经国防科工委批复;总投资5120万元的靖远曹若和会宁新庄人饮解困工程开工建设;亚行贷款城市发展项目进入操作阶段。白银城区新建改建道路12条、11.52公里,完成国道109线白银城区过境段改造;平川区建设城市道路6条、5.86公里,平川大桥加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敷设污水配套管网12.24公里、供水管网8.4公里。平川区沁川水库建成蓄水。实施重点路段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新增城市绿地9.45公顷,白银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1.29%,完成街道命名和路牌制作,更新投放一批环卫基础设施。“数字白银”建设工程加速推进,网站群建设初具规模,市政务专网正式运行,白银城区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基本建成。

(三)坚持深化企业改革,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升。多渠道筹措改制资金,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加快企业改革进程。市属企业改制面达到93%,市物资总公司、医药公司、爽佳公司、汽运公司职工安置和企业重组工作基本完成。甘宝公司正在落实职工安置资金,雁湖磷复肥公司进入政策性破产程序,长通集团政策性破产报全国企业破产领导小组审核,引起国务院领导重视。促进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靖煤公司成功重组长风特电,红鹭铝业接受中铝公司控股。认真开展分离企业办社会工作,银光公司中小学完成移交,白银公司、靖煤公司等企业学校移交完成申报和资金落实,燃气、供水系统移交已达成协议。

支持大中型企业抢抓市场机遇,精心组织生产经营,狠抓已建成项目达产达标,努力盘活存量资产,工业经济实现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限额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2.88亿元,市及市以下工业增加值14.46亿元,增长26.18%。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32.95亿元,增长26.16%,化工行业增加值8亿元,增长44.8%。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与上年基本持平,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110万吨,走在全省前列。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升,限额以上工业实现利润4.8亿元,增长20%。

(四)持续增加农业投入,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面落实各项扶农惠农政策,市财政增列专项资金1500万元,支持产业发展、基础改善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完成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7个分项规划,编制了16个重点乡镇和30个行政村建设规划。全市确定2个示范乡镇、13个示范村,平川区被省上列入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羊只饲养量330万只,瓜菜种植76万亩,草畜、瓜菜两大产业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41%。新建、扩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48个,蔬菜保鲜加工、马铃薯淀粉、肉类加工等产业发展壮大。结合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建设移民新村10个,搬迁移民2000户、8000多人。三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进展良好。完成延渠扩灌4万亩、梯田建设5万亩,建设小水工程16项,新增沼气用户2580户,累计达到10580户。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3亿元。以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五)大力加强薄弱环节,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22.46万名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33.3万名学生被免除学杂费,4万多名贫困生享受寄宿生活补贴。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4.2万平方米。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实现翻番,达到1万人。推进创新型白银建设,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取得新的成效,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8项。举办了第二届金凤凰少儿艺术大赛,激情广场等文艺活动受到广泛好评。市少儿艺术团代表中国参加德国第17届国际民间舞蹈艺术节,

获观众评价最佳奖。市广电中心大楼主体建成,市文化馆完成设计和土地平整。在省第十一届运运动会上我市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37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农业人口113.1万人,覆盖率86.8%。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全面完成,人口出生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81.66%。

(六)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有效保障了群众生活。多方争取抗旱救灾资金,先后3次开展社会捐助活动,落实救灾救济和社会捐助资金3086万元、扶贫专项资金5166万元。发放城市低保资金5995万元,惠及6.61万人。落实优抚安置资金1736万元。出台农村低保和五保户供养办法,开展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和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试行工作。实行城镇“双困户”廉租住房补贴制度,解决150户的住房困难。开展“一对一”就业服务援助活动,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77个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城镇新增就业1.89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742人,输转劳务39万人次,创劳务收入9.75亿元。社保基金征缴任务超额完成。

(七)积极推进和谐白银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平安白银”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公安机关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活动取得实效。成功破获系列盗抢机动车和盗窃破坏电力、水利、电信设施等重大团伙犯罪案件。改进和加强信访工作,对影响社会稳定的29件重大矛盾隐患和突出问题,实行领导包案解决,稳妥处置一批群体性事件。民族宗教关系稳定和谐。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市场监管和物价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落实煤矿“一通三防”管理,煤矿整合方案上报省政府审批。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完善政府决策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参与重大事项决策,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通过市长热线广泛听取意见。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市政务大厅投入使用,34个单位进驻大厅,实现了行政许可集中、联合、统一办理。对679名公务员进行了办公自动化知识培训,电子政务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强化效能监察和责任追究,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政风建设,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

各位代表,过去的六年,我们把做好当前和谋划长远有机结合起来,对市情认识进一步深化,发展思路更趋清晰,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得到升华,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把上级精神和白银实际结合起来,既要抢抓机遇,也要创造机遇,发挥优势,转化劣势,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结合,自力更生和借助外力结合,产学研结合,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接续产业结合,以培育多元支柱产业推动城市经济转型,以凝炼特色文化打造白银精神、凝聚发展力量。

第二,必须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实现白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既要强化统筹,更要抓主抓重。在战略重点上,突出工业强市、科教兴市、项目带动和开放开发;在生产力布局上,实施“两带两翼”战略,强化“一园三区”建设,分类指导,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促进城乡联动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增活力,以开放促开发,推进经济主体由单一国有经济向多元市场主体转变,产业发展由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向资源原材料精深加工转变,发展模式由粗放型、传统型向集约型、科技型转变,投资方式由以国家投资为主向大范围招商引资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第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关注民生问题,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实施“四大民心工程”,努力改善生存发展环境,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五,必须坚持维护稳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既是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的保证。切实把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结合起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畅通诉求渠道,及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六年,是迎接挑战、开拓奋进的六年,是创造机遇、加快发展的六年,是建市以来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白银今天的发展,归功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省直部门、驻银单位的大力支持,凝结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驻银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白银发展的朋友们以及海内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工作中也有许多不足。主要是: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培育多元支柱产业任务艰巨;生产方式粗放,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压力很大;企业机制不活,效益不高,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农民增收缓慢,扶贫攻坚难度加大;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亟待加强;就业渠道狭窄,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较多,尤其是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执行力、公信力有待提高,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长期艰苦奋斗的意识不强,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2002年白银市政府工作报告}.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资本加速向内地转移,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提供了难得机遇。过去六年的发展实践,为白银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建设用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能源供应充裕,劳动力资源富足,广大干部群众的发展意识不断增强,我们迎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白银正处于城市经济转型和扶贫攻坚的重要关头。发展不快、总量不足仍然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人均占有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牢靠,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继续拉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步伐缓慢,加快发展与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矛盾比较突出。我们肩负着实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

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市第六次党代会规划了我市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对我们行政能力的严峻考验。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时刻关注区域间、城市间的竞争态势,时刻关注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刻关注民生、民情、民意,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抢抓新机遇,开启新征程,再创新业绩。

未来五年,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夯实基础、培育产业、加快改革、提速发展、强化保障、构建和谐为主题,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项目带动和开放开发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努力把白银建设成为和谐繁荣充满活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到2011年,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高于生产总值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6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制造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前五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活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全市人民的

2002年白银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2002年洛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洛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1月1 8 日在市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洛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贵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0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1年,在市委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扩大内需、结构调整等宏观经济政策,带领全市人民围绕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目标,积极推进改革调整,加快经济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任务。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65.7亿元,比上年增长8.5%左右。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8.7%和10.2%。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产销率提高2.2个百分点;前11个月,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分别增长9.9%和23.2%。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亿元,扭转了净亏损局面。在秋粮严重遭灾情况下粮食总产仍达16.43亿公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9亿元,增长9.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22亿元,增长14.3%,其中市本级增长17.6%。地方财政支出35.76亿元,增长24.6%。金融运行平稳,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

57.2亿元和28.9亿元。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玉米、牡丹种植分别发展到103万亩、52万亩和6000亩,蔬菜、烟叶、食用菌等特色经济蓬勃兴起,畜牧业产值24.1亿元,比上年增长9.1%。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1648”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有20项开工建设,总投资16.8亿元。其中洛玻超薄玻璃、玻璃加工等2项基本竣工。新安新增6万吨电解铝、2×12.5万千瓦机组和伊川20万吨电解铝一期、12万吨碳素工程进展顺利,单晶硅公司6英寸硅抛光片项目正进行设备安装,一批石化产业关联项目加紧实施,部分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化已初见成效。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11个景区进入国家首批3A级以上景点,共接待境外游客10.6万人次,国内游客12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亿元左右。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升温。新争取国债2.5亿元,国债项目当年完成投资7.3亿元,主要用于滨河路、洛卢路、集中供热和粮食储备库等项目建设。全市69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60亿元,其中小浪底南岸引水口、新安提黄一期主体工程、洛三高速洛阳段等11项完工。新建交通扶贫道路106公里。城乡电网改造进展顺利。南昌路、唐宫路等18条城市道路竣工通车,龙门环境治理二期、洛浦公园东段、亚世绿地广场、青年宫文化广场和西工体育场改造等基本完工,涧西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行,洛河、龙门二级水面建成蓄水。中州路、南昌路综合治理等19项“两创”工程成效明显,新增城市绿地55万平方米,城市亮化、美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造中低产田{2002年白银市政府工作报告}.

23.6万亩,荒山造林31万亩,退耕还林15.8万亩,通道绿化2105公里,周山、龙门山绿化5300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新增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2.6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更新改造投资14.5亿元,增长31%。改革开放取得新的成绩。全市19户重点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10户债转股企业改制取得实质性进展。2户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中小企业改制步伐加快。以养老、失业、医疗、女工生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13.35万名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

3.3万名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实现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扩大到6.7万人。1.9万人实现再就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全面启动。取消了455个行政审批事项,市、区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政府采购范围不断扩展。市级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县级机构改革全面铺开。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进出口总额增长10.65%,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8家。其中陶粒支撑剂项目是迄今美商在河南最大的独资项目。东引西进取得积极成果。第十九届牡丹花会经贸活动成交额达20.5亿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9家原部属科研院所改制为科技型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强,完成市级以上科研成果283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商引资和创业中心、软件园建设步伐加快。进一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普通高招再创历史最好成绩。以洛阳工学院为龙头组建河南科技大学方案已获教育部专家组通过,洛南大学城建设正在开展前期工

作。积极推进文化建设,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成功举办了市第九届运动会。唐恭陵、邙山陵墓群和潞泽会馆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和世行贷款项目进展顺利,无偿献血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计划生育圆满完成省下达的人口控制目标。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成果进一步巩固。坚持建设用地“五统一”管理,合理保护使用土地资源。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得到较好实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8.5%和1.6%。人事、审计、统计、民族、宗教、侨务、人防、地方志等都取得了新的成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广泛开展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和企业“三讲”教育活动,深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开展文明景区、文明城市和军民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争创“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工作通过省验收。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提请市人大审议通过法规3项,颁布行政规章13个。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814件,满意率96%以上。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选举,加强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政府机关思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下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加强。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社会大局基本稳定。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是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扩大内需等宏观政策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

市人民同心同德、拼搏奋进的结果。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驻洛部队和武警官兵,向中央和省驻洛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及离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主要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结构调整滞后,农民增收缓慢;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亏损面较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靠国债资金和政府投资支撑,社会投资尚未全面启动,投资增长的内在机制没有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外贸出口困难较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投资软环境亟待改善,“四乱”现象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干部作风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2年主要工作任务

今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二年。认真做好今年工作,对于洛阳今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们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总体上不容乐观。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同时陷入低潮,对我们的影响不可低估;加入WTO后,由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市农业和传统加工业等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和产品将受到较大的冲击;国外质优价廉产品的涌入,将使一些国内出口企业产品出口受阻,国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市经济形势将更加严峻。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我们也具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加入WTO,为我们真正融入

2002年白银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2002年江苏政府工作报告{2002年白银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0-10-25 15:12:00

{2002年白银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2001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省人民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加快发展主题,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较好地完成了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1065亿元,增长2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0.4亿元,增长2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和开工建设了一批水利、交通、能源、城建等重大项目。技术改造投资增长较快。消费需求逐步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农业抗御了特大干旱,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多种经营稳步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乡镇企业速度效益同步提高。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运行质量有所改善。建筑业发展水平提高。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可喜亮点。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共同发展。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2.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拓展。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了一批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开。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粮棉购销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调整南京等6个省辖市市区行政区划,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创造有利条件。乡镇、村合并调整取得新成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县、乡政府机构改革进展顺利。完成第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任务,审批、核准事项减少40%以上。开放型经济保持增长态势。全省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达513.5亿美元,增长12.5%;其中出口288.8亿美元,增长12.1%。实际利用外资73.5亿美元,增长11.5%,创历史新高;协议外资151.1亿美元,增长42.2%,连续3年列全国第一。开发区进入高成长期和产出期。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国际旅游业势头良好。成功承办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和APEC财长会议,扩大了江苏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城乡居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85元,分别增长8.5%和5.3%。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增

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按照中央统一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居住环境、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和提高。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继续推进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新技术园区、沿江火炬产业带和苏北星火产业带建设步伐加快。知识产权保护、质量监督、标准化和计量工作得到强化。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县统一发放制度,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进展良好。人力资源开发和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展开,九运会上取得超八届的好成绩,成功获得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承办权。卫生事业加快发展。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耕地保持总量动态平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开采得到有效控制。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高度重视民政、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民族、宗教和参事工作,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继续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了全省人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围绕建设文化大省目标,全面繁荣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组建了广电、报业、出版、演艺等文化产业集团。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双拥”、优抚安置、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取得新成绩。依法进行了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清理、修订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统计、审计和经济监督工作。“四五”普法全面启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纠风”和专项治理力度加大,惩处了一批腐败分子。“严打”整治、“扫黄打非”和同“法轮功”的斗争取得重大战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去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省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向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江苏部队指战员、公安干警,向国家机关驻江

苏各单位,向热心支持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去年的政府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统筹安排经济工作和各项工作。一是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进一步形成聚精会神求发展的浓厚氛围,同时把方方面面的工作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统一起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全力夺取“十五”良好开局。二是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千方百计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针对国际经济的严峻形势,加快外贸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使开放型经济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保持较快增长。三是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主线,努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实行更加有效的分类指导,推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互动并进。四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进行其他配套改革,为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五是高度重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强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继续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六是加强对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情况的督促检查,着力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抓落实的实际行动,促进各级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困难,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相对脆弱。突出的问题是:农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农村消费市场不旺;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外贸出口形势趋于严峻,拓展国际市场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工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工业集中度不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数量偏少;国有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有所扩大,创新能力和整体活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仍较突出,苏中、苏北与苏南的发展差距继续拉大,一些县乡财政相当困难;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部分城镇居民和农民生活比较困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社会稳定方面存在不少隐忧;政府职能转变不适应入世新形势的要求,工作中存在着某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

今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党的十六大召开的喜庆之年。做好政府工作,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势头,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跌宕起伏,对我省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的不利影响不可低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境外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部分产业、企业和产品将受到较大冲击,政府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与此同时,加快发展也有许多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入世后有利于在更广领域、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国内市场广阔,扩大内需回旋余地很大。江苏在综合实力、开放型经济、科技教育、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为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能否把握机遇,克服困难,赢得更大的发展,关键看我们的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正确应对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克服困难,趋利避害,积极扩大和培育内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做好城镇就业工作,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

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1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

纯收入增长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

各位代表,今年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困难较多,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决心不能动摇。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新机遇、新挑战,面对兄弟省市快速发展的竞争态势,面对全省人民富民强省的热切期盼,我们要把率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复杂局势作出的重要判断和重大决策上来,统一到省第十次党代会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上来,以强烈的“率先”意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团结和依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把握大局,锐意攻坚,就一定能够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三、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02年白银市政府工作报告}.

扩大内需是要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方针,也是今年应对严峻国际经济形势的根本措施。要把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充实扩大内需的内容,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水利、通信、能源、城市公用设施和环保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加大技改投资和产业投资力度。突出抓好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技改竣工项目和重点技改新开工项目,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330亿元,增长10%以上。抓好一批重大工业基建项目,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严格投资目标责任制,一着不让地抓工程质量,抓建设进度,抓竣工投产。加快在建国债项目建设,力争当年全部建成。争取一批重点项目列入新的国债计划。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发展资本市场,拓宽投资准入领域,进一步活跃社会投资。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吸引更多的省外企业到我省投资创业。

培育壮大消费热点,促进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完善相关政策,为居民扩大消费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消费升级。加快住宅建设,开放和培育住房二级市场,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强化住房质量和价格监管。实施旅游倍增计划,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旅游者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简化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搞好配套服务,促进汽车进入家庭。推进信息化示范小区建设,实施家庭上网工程,扩大信息消费。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建立健全农村销售服务网络,兴办专业市场,为农民提供适用商品和售后服务。加大开发国内市场的力度,积极开拓西部市场和北京奥运市场。继续举办行之有效的促销活动,扩大苏货市场覆盖面。

发挥财政、金融杠杆作用,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优先安排工资性支出和“两个确保”、“低保”等支出,增加农业、科技、教育、环保、政法、文体等投入。综合运用预算、贴息、转移支付等手段,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支出结构,加快建设公共财政框架。优化信贷结构,改善金融服务,增加对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特别是科

2002年白银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2002年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市政府办 发布时间:2006-09-19

2002年1月30日在襄樊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襄樊市人民政府市长罗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1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人民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战略,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0.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6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16.4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32.2亿元,增长9.7%。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均比上年增加。“五优工程”进展顺利,优质小麦、水稻、油菜、果菜和三元杂交猪的普及率分别达到80%、50%、96%、56%和70%。创建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龙头”作用开始显现。一部分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有较大好转。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人口城市化率达到40.5%。农民负担基本实现总量控制,人均比上年减少36元。

(二)工业经济继续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3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利润7亿元,增长3.1%,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15。“金鳄”、“襄阳”、“瑞司达”等7个产品被省政府命名为名牌产品,全市省级名牌产品已达30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

{2002年白银市政府工作报告}.

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4%,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列入全国扭亏脱困对象的44户大中型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已有38户基本脱困。

(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全市已有130多家企业实施动态股权制,促进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混合经济的发展;一批中小企业通过产权出售、破产重组、租赁经营等形式,转换了经营机制,提高了经济效益。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逐步扩大,会计委派制度稳步推进。高新、汽车、鱼梁洲三个开发区基本实行封闭管理。乡镇撤并工作顺利完成,共裁减乡镇(办事处)59个;市、县两级机构改革以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在按计划推进。

(四)外经贸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实现外贸进口6453万美元,增长38%;出口创汇4757万美元,同比下降5.4%,降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210万美元,增长98%。利用外资及出口创汇额在全省的排位分别由上年的第八位和第七位前移到第五位和第六位。与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州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五)投资和消费需求回升。投资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年固定资产总投资完成87.7亿元,增长9%,超额完成计划。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亿元,增长9%。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由37.65%下降到35%;消费价格指数为99.1%,同比回升0.2个百分点,市场需求有所增加。

(六)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全年实现财政收入30.5亿元,增长9%;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8%,按可比口径,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财政支出29.87亿元,增长17%,其中本级财政支出27.13亿元,增长19.8%。财政支出结构有所改善,全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0.11亿元,增加39.1亿元;贷款余额286.4亿元,增加10.8亿元。

(七)经济发展环境初步改善。进一步加大治理“三乱”力度,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欺行霸市等不法行为,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国内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襄樊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按市场化运作的’2001“一节一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0元,同比增加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79元,增加93元。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和稽查力度加大,基本保证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按时足额发放。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新的进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物1410万元,社会贫弱群体得到必要救助。开发式扶贫工作继续深化。 (九)城市面貌变化较大。按照“经营城市”新理念,诸葛亮广场、汉江大道、人民广场二期扩建等17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与公共产品相关的城建投资7亿元,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达到1:3。这些工程的建成,以及创建园林城市、实施“畅通工程”、城市管理“百日会战”和“城市卫生日”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改善了市容市貌,提升了城市品位。

(十)社会事业均有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完成国家和省级科技发展计划47项,投资规模5.87亿元,同比增长65.4%。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已有70家,产品300多种,产值达90亿元,同比增长15%。“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组建了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和“四校合一”的新襄樊四中;以广场文化为特色的群众文化发展迅速,“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清理整顿取得成效。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防保医疗、农村卫生、卫生监督、中医中药、爱国卫生、卫生科技与教育、红十字会工作取得新进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军民共建活动和“双拥”工作取得新的成果。

(十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日益深入人心。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7.37‰和2.86‰,达到调控目标。环保执法力度加大,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国土资源管理加强,土地储备制度开始试行,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人事、审计、统计、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旅游、粮食、民族宗教、地震、气象、国家安全、人民武装、人防、民政、广播电视、驻外机构、档案、地方志、残联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十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及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加强教育和管理,政府公务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有所提高。坚持依法治 市,推行依法行政,开展“严打”斗争,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重视和

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履行职责,主动邀请人大、政协对重点工程建设和“一节一会”筹备情况进行视察,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115件,办理政协委员建议案和提案362件。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和社会矛盾得到较好解决或化解。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支持、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进、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纳税人,中央和省驻樊单位干部职工,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1、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所有制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2、国有(或集体所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任务仍很艰巨,相当一部分企业资产质量差,机制不活,效益不高,经营困难,破产企业资产变现盘活难,下岗和失业职工再就业问题突出;3、企业产业结 构、产品结构调整滞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4、农业市场化、农民组织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的相对水平仍然较高,个别地方还因农民负担出现了恶性案件;

5、乡镇教师工资县级统一发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有些地方还存在着拖欠工资现象;6、经济外向度不高,外经、外资、外贸工作基础薄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7、财政供养系数较高,财政供养人员人均可用财力较低,社会保障体系还很脆弱,扩大就业、“两个确保”和“低保”任务艰巨;8、一些地方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亟待整治,危及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的 恶性事件仍有发生,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程度不高;9、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任务仍然很重,一些政府部门“第一职责”的意识尚未完全建立,营造经济发展环境的积极性、能动性和自觉性亟待强化;10、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的力度不够,政府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政令不畅、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效率不高等问题甚至腐败现象,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等等。这些问题,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2002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面对入世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市委九届二次会议的总体部署和“十五”规划的整体思路,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作风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按照这一总体要求,2002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5%;财政收入33.1亿元,增长8.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亿元,增长10%;外贸自营出口5500万美元,增长16%;直接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增长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400元和8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一)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和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入世后我市的经济工作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正确应对入世的挑战和机遇,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夯实入世的思想基础。要强化入世应对意识,努力学习和掌握WTO知识,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则,趋利避害,正确应对;强化改革创新意识,积极推进适应入世要求的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环境创新;强化扩大开放意识,无论是城市经济还是农村经济,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一、第三产业,都要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国外、境外和外地开放,让我市经济融入全省、全国、全球经济体系之中,通过提高开放度和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强化抢抓机遇意识,进一步优化环境,调整结构,壮大实力,加快发展,打好应对入世的主动仗。

上一篇:10副对联及赏析
下一篇:14个字的对联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