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的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5-08-23 点击:

三个和尚的故事篇一

新版三个和尚的故事

升级版三个和尚的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招聘了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制定分工流程。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

此外,他们还专门花钱请了天主教堂、基督教会的神父传授MBA。外国的神父呆了不久留下几个屁就走了,一个屁叫BRP,一个屁叫ERP。

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拼命地开始挑水,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香客也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

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部来负责后勤和专门的烧香部负责市场前台。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名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任命了部门小主持、副小主持、小主持助理。

老问题终于得到了缓解,可新的问题跟着就来了。前台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没个准儿,不好伺候。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了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

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水的需求量不准、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和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互相打分,健全考核机制。

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个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

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等等,同时成立了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由于各个系统出来的数总不准、都不一致,于是又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个系统的维护、二次开发。

由于部门太多,办公场地不足,寺院专门成立了综合部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决定把寺院整个变成办公区,香客烧香只许在山门外烧。

部门多,当官的多,文件和开会自然就多,为了减少文山会海,综合办牵头召开了N次关于减少开会的会,并下达了“关于减少文件的文件”。同时,为了精简机构、调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机构改革研究部等部门。

一切都似乎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在哪?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分析需要很多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手工统计、填写报表、给系统打工。

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

什么原因呢?

这个和尚说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部门职责不清、那个和尚说考核力度不够。

只有三个人最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三个人就是最早的三个和尚。

说来说去,就是他妈的闲人太多了!他们说:整天瞎分析个屁!什么他妈的流程问题、职责问题、界面问题、考核问题,明明就是机构臃肿问题!早知今日,还不如当初咱们三个人自觉自律一点算了!如今倒好,招来这么一大帮脑残,一个个不干正经事,还他妈的人五人六的,跟屎盆子一样甩都甩不掉!

三个人忍无可忍,斗胆向上汇报,要求增加挑水的人手,越过数个层级之后,主持和书记总算收到了这个请求,经过各个部门的季度会议总结和分析,经过了数次激烈的探讨,总算可以从其他部门抽调过来一些和尚进行支援,但这些跨部门过来的和尚根本挑不动水,还对挑水的这几个和尚指手画脚,挑水的和尚再次请求,自己担任挑水的和尚团队负责人。

总寺组织部评估之后认为,三个和尚专业有余,管理能力不足,一番鼓励和劝解之后维持现状。

又过了一年,寺院黄了,大部分和尚都死了:人们在水井边发现了几具尸体,是累死的;在寺院里发现了几千具尸体,是渴死的。还有少数几个和尚没有渴死,他们跳槽到了其他寺院,他们是高层和尚,并且带去了先进管理经验。

三个和尚的故事篇二

三个和尚的故事(口语化)

三个和尚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呢?

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个小和尚住在山顶的小庙里,山坡下有条小河,小和尚呢,经常要去挑水吃。这里是个空庙,还好,厨房里呀,有水缸水桶,扁担锅瓢碗筷,用的东西是一样也不少。过了几天哪,一个瘦和尚路过这儿。他想:有山有水,真是好地方,就在这里住下吧!他正好碰见小和尚来挑水。 “小师傅,您好啊!”

“瘦师傅,你好啊!”

{三个和尚的故事}.

“我想在这住住,你看行吗?”

“当然可以,我有个伴儿更好。”

“那么,您去挑点水过来喝,好吗?”

小和尚一听可不高兴了,“我挑水你喝水,哪有这样的道理,想喝水那你去挑吧!”

“我在来的路上已经累得不行了,我去挑说得过去吗?”

”嗨,也不是我一个人吃人挑来的水,咱们两个人都吃嘛!”

说着他们就吵起来,最后吵来吵去呀,两个人一起下山去抬水了。

一个胖和尚路过这儿,他看到这地方山清水秀,于是就来到庙门前,正好碰见小和尚和和瘦和尚抬着一只水桶出来。

“两位师傅,你们好啊。”

“嗯,胖师傅,你好啊。”

“咱们三个一起住行不行?”

“可以呀。”

“那么,我累坏了也口渴了,请两位师傅快去抬水吧!”

小和尚和瘦和尚一听,脸绷得紧紧的,把水桶砰搁在一边。

小和尚说:“你想吃水自己去挑,要么您跟瘦师傅一起去抬?”

“又不是我要吃,怎么能让我去抬?您跟胖师傅去抬吧! ”

三个和尚又吵起来,他们大家都渴了,可是没有人去挑水,也没有人肯去抬水,他们皱起眉,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

小和尚和瘦和尚心想:“胖和尚啊胖和尚,等你憋不住了,总会起来去挑水的。”{三个和尚的故事}.

可胖和尚想:“小和尚啊,瘦和尚啊,等你们憋不住了,一定会起来去挑水的。”

等到了天黑他们谁也没站起来,他们和上眼皮呼呼地睡着了„„一只小老鼠大模大样地钻进洞里,东跑西溜,看见桌子上点着一支蜡烛,心里可乐了,“嘿嘿,吱吱吱,吱吱吱,蜡烛油,我爱吃。”它爬到桌上去啃蜡烛,啃呀啃呀,一不小心,把蜡烛给碰翻了,结果火把旁边的布幔子烧着了,大火呼呼呼地起来。不得了了,起火啦!三个和尚睁开眼睛一看,那火苗已经蹿上了屋顶,他们这下可急坏了,赶紧拿起水桶扁担下山去挑水救火,舀水的舀水,挑水的挑水,泼水的泼水,好容易才把火给扑灭了。好险哪,要是大家都不一块灭火,恐怕这小庙都得烧成灰了。半天没喝水,又救了一场火就更渴了。

小朋友,请你猜猜,这会他们怎么样了呢!

三个和尚的故事篇三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版本有3个,均是表达同一个故事,供大家参考:{三个和尚的故事}.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版本(1):

古代寓言故事: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呢?下面讲的就是三个和尚的故事。

小师傅您好啊!

瘦师傅您好啊!

我想在这儿住住你看行吗?

当然能够,我有个伴更好。{三个和尚的故事}.

那么您去挑点水我来喝好吗?

小和尚一听可不高兴了,我挑水你喝水,哼!哪有这样的道理,想喝水那你就去挑吧!

{三个和尚的故事}.

唉,你看我走了一天的路,已经累得不行了。

你要吃水让我去挑说得过去吗?

唉!也不是我一个人吃啊、,你挑来了水,咱们两个人都吃嘛!

说着他们就吵起来,最后吵来吵去啊两个人一齐下山去抬水了。又过了几天,一个胖和尚飘过这儿,他看到这地方山青水秀,于是就来到庙门前,正好碰到小和尚和瘦和尚抬

着一只水桶出来。

两位师傅你们好啊!

胖师傅你好啊

咱们三个一齐住行不行?

{三个和尚的故事}.

能够啊!

那么我累坏了,也渴坏了,请两位师傅快去抬水吧!

小和尚和瘦和尚一听脸绷得紧紧的,把水桶嘭搁在一边,小和尚说:您想吃水自我去挑,要不您跟瘦师傅一齐去抬。瘦师傅说:怎样能让我抬呢,小师傅,您跟胖师傅去抬吧。

三个和尚又吵起来。他们大家都渴了,但是没有人去挑水,也没有人去抬水,他们皱起眉头,撅起了嘴,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就这么一向坐着。小和尚和瘦和尚心想:胖和尚啊,胖和尚等你憋不住了,总会起来去挑水的。可胖和尚想:小和尚啊瘦和尚啊,等你们憋不住了,哼!必须会起来去挑水的。

等到了天黑,谁也没站起来,他们和上眼皮呼呼地睡着了。这时候啊一只小老鼠大模大样地钻进洞来,东跑西溜,看见桌子上点着一支蜡烛,心里可乐了,吱吱吱、吱吱吱、蜡烛油我还吃,他爬到桌上去啃蜡烛,啃呀啃呀,一不留意,把蜡烛啊给碰翻了,结果火把旁边的布幔子烧着了,大火呼呼呼地起来。

不得了啦,起火啦,三个和尚睁开眼睛一看那,火苗已经串上了屋顶,他们这下可急坏了,赶紧拿起水桶扁担下山去挑水救火,舀水的舀水、挑水的挑水、泼水的泼水、好容易才把火给扑灭了。好险哪,要是大伙都不一块儿灭火,咱们和这小庙恐怕都得烧成灰了,他们半天没吃水,又救了一场火就更渴了。小朋友请你猜猜,这会他们怎样样了呢?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版本(2):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经典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小庙,有一天庙里来了个小和尚。

他每一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菩萨案桌上的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庙里又来了个瘦和尚。他一来就喝掉半缸水。

小和尚叫他去挑水,瘦和尚最初去挑水了,但是之后看到小和尚在庙里清闲自在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齐去抬水。

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桶,而且水桶务必放在担子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这样总算还有水喝。而两人的关系也僵化了。

之后,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瘦和尚叫他自我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到最后干脆把菩萨面前的净水瓶里面的水抢着喝干了,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

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齐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

从那以后,三个和尚都勤快起来,齐心协力,轮流着去挑水,日子过的很不错。

这个故事透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之后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民间谚语从古到今,几乎人人都明白,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做不成常常是三个和尚心不齐在作怪。这三句话很简单,但有很深的哲理。过去如此,这天也如此,将来还会这样。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版本(3):{三个和尚的故事}.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

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一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三个和尚在。

不久,来了个长和尚。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长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齐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务必放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之后,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长和尚叫他自我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

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

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齐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三个和尚的故事篇四

三个和尚故事背后的思考

“三个和尚”故事背后的思考

一、“三个和尚”故事

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不久,来了个高和尚。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高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 ,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 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这样总算还有水喝。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高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现实中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人越多,效率越低下。下面从管理学基本原理的角度来分析三个和尚故事背后的原因以及路在何方。

二、从管理学基本原理上来读三个和尚的故事

(一)老故事与新问题

“三个和尚”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故事。从现代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可以对这个传统文本做出新的分析。

第一,为什么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为什么一个和尚有水喝?对于一个和尚来说,水缸中的水既是私人物品也是生活必需品,而喝水的机会成本就是把水从山脚挑到寺庙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这与为了实现某种效用就必须拿出等价的成本来交换是一个道理。在不存在其他人的情况下,他只需要从自身利益考虑。另外,作为一个“理性人”,他能够运用智慧使麻烦迎刃而解,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因此,这时候的寺庙生活井井有条。

为什么两个和尚抬水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抬”和“挑”一字之差,却揭示了事情本质上的不同。可以肯定,第二个和尚本身不存在任何问题,他同样乐善好施,而且是理智正直的。他能够意识到自己受到了一缸清泉的款待,就应该为此做出等价的回报,至此双方关系都表现得相当融洽。问题在于,当水变成了具有竞争性但不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时,他们开始只为各自的

利益打算,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要求,谁都想占便宜而不想吃亏,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两人虽然一同抬水,但合作却三番五次中断,关系也一度僵化。最终还要靠米尺来测量扁担长度,才使得他们就公平问题达成共识。保证公平成了他们的接受底线,抬水喝的日子这才得以维持下去。然而公平与效率往往很难两全。原本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现在却要两个人都出力,明显造成了不经济的结果。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他们之间又产生了新的矛盾,也就是利益冲突。比如当双方中必然有一方的私人物品要受到环境的不利影响时,蒙受损失的一方会产生心理不平衡,得以幸免的另一方则表现为幸灾乐祸。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不公平,但是较之于抬水时的不公平,它具有明显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很难有对策地克服。

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首先应该明确第三个和尚出现后所发生的事情的来龙去脉:当新来的第三个和尚喝光了之前两个和尚抬上来的水以后,他拒绝提供补偿。于是两个和尚站在了与他对立同一条战线上,他们的利益似乎也合二为一了,最终第三个和尚被迫重新挑回了一缸水,却仍然想要独享。这时两个和尚的同盟关系又突然解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三人各自为战,纷纷保护他们认为应该属于、或者至少有一部分属于自己的水,即使任意挥霍甚至强迫自己喝下去也不愿将水拱手让人,因为他们认为那样是不公平的。一直到这里,都可以认为纠纷的产生完全归结于第三个和尚的过错。{三个和尚的故事}.

然而水喝光了,却没有人愿意做出积极的努力,宁愿与他人划清界限,各自祈求天降大雨,好盛满自己的水盆。纠纷产生的原因就不那么简单了:在产权界定不清的情况下,由于人天生是有惰性的,与他人共同面对一项任务时容易表现为逃避劳动、推卸责任,总是出于利己目的而寄希望于“搭便车”。不过,他们无论是维护自身利益,还是追求公平公正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更何况在争取自身利益的同时每个人都没有有意损害他人的利益。

(二)如何设计一套有效的制度来保障三个和尚有水喝

故事本身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问题圆满解决的结局:面临灭顶之灾,三人你争我赶,前仆后继地跑去打水,通力合作,扑灭了大火。正是这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使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们是一个集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可以融为一体。大火过后,三个和尚将矛头共同指向那只打翻烛台引起火灾的老鼠,相互之间却重归于好,尽弃前嫌。三人分工打水,效率相当可观,超过了独自打水的效率,也再没有发生冲突。由此可见,依靠三人的觉悟和自觉性不仅能够保证水的正常供应,还可能发挥比较优势,增大效益。

在此建议实行几种具体的制度:分工合作,如故事中所述,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岗位,过程不能在任意环节上中断,否则还是喝不到水。这就对个人

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但相对来说,激励的作用也比较大,因为几乎不可能再完全指望别人来满足自己对水的需求;另一种方案是轮流打水。一天指派一人,其余两人共同监督他完成任务。同时,负责打水的人也要监督另外两人,不能随意浪费水。但监督的力度总是会存在差异的,当三方势力不均衡时,也会造成结果的不公平;最好的方案也许是公共物品私有化——重新置备两口水缸,每人各有一口,水资源自给自足,互不干涉。但这些并不意味着这种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办法是万无一失的。可以看出,火灾发生时对水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使用公共物品的需要。他们之所以拧成一股绳,是因为如若不然,三人将要一同蒙受巨大的损失,损失分摊到每个人头上更大得难以承受。那是迫在眉睫、性命攸关的威胁,与单单是因为没水喝以至于吃馒头的时候噎住喉咙有本质的差别。所以,当危机意识和集体观念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淡去,难保三人不会重蹈覆辙,过回“各扫门前雪”的生活。如何能够保障他们能继续有水喝?由三人的团队精神而来的凝聚力可靠吗?

所谓的团队精神,从道德角度来讲也许确有其事,然而是否单单依靠它就能确保资源的持续供给、每个人的效用实现、良好的发展秩序还是有待商榷的。举两个文字的例子:柏扬先生在他所著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把三个和尚的故事同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联系起来,指出中国人没有团队精神,是一盘散沙,不能团结在一起;还有一句俗语说道,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表达的也是这种意思——单独一个人拎出来都是英雄好汉,但是聚集在一起就是成了乌合之众。从不太乐观的现实层面看,我们总是振臂高呼的团队精神也许只是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极大的交集而且不服从集体的个人本身也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在每个人的头脑中自然产生的一种自保意识。比如一个经常出现在小学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下课铃快响了,教室里的同学们按捺不住即将放学回家的激动心情开始吵闹起来。于是老师就会说,只要有一个人在说话全班都不能下课。这时所有人都会尽快安静下来。一是没有人希望老师拖堂仅仅是为了多给他们些说闲话的机会这一丁点好处,二是没有人敢因为自己一个人拖累了全班同学,并且在老师眼皮底下冒尖儿。老师的这招屡试不爽以至于广为传播的原因就在于它抓住了小学生的心理担忧,而不是弘扬了什么集体主义精神。

说国民素质有待提高也好,“民族劣根性”有待消除也好,总之现在如果没有了利益交集和损失威胁,还能用什么来激励和捍卫众人的精诚合作呢?所以,光靠个人的自我约束是不足以保障各种情况下公共物品充分供给、有效利用,社会关系稳定发展的。当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找不到很大的共通之处,甚至是已经产生冲突的时候,表面上同舟共济的士气就会被打破。在这时,公共管理的必要性就要浮出水面了。

(三),如果以后有第四个、第五个至第N个和尚过来了,如何能够保障他们能继续有水喝。

在使用水资源的人数尚少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公共管理体系,但如果第四个、第五个至第N个和尚来到寺庙,从经验层次上界定,饮水问题就应该归于与多数人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领域,需要有专门负责提供、保障和协调公共物品的人员和组织机构。

事实上,管理正是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随着人类共同劳动的发展而发展的。三个和尚打水喝就好比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群体活动,当打水的活动变得更加频繁,参与人数在量上逐渐增加时,人际关系也随之多样化,发生了质的飞跃。于是,人们从事分工与协作的活动就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诞生了,即管理。

这时的寺庙就代表一个微缩型的社会,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公共管理体系,即为公众饮水的利益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各种资源,在这里尤指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性也在于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应该首先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行政、组织机构、资源分配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制度模式。作为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其活动应包括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估等。从组织环境理论的角度看,故事中组织的外界环境趋向于稳定而简单的模型,组织本身可以采用强有力的结构形式,如机械式或行政式,相对稳定。如果建立一个介于机械型和多样化型之间的组织,则可以通过专家的有限水平分权,加强工作程序的标准化,施加“理性化引力”;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不同的资源需求,可以将组织分为多个战略经营单位,通过工效标准化达到有效的业绩控制。

考虑到寺庙当前的状态和所处的环境,比较好的办法是推选出有威望的主持来组织、协调、监督、评价取水工作和决定水资源的配给。具有等级结构的组织形态更适合这一方案,因为它能够创造出具有准确性、连续性、纪律性、严整性和可靠性的组织模式。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资,它恰恰需要这种组织模式的稳定性、纪律性、可靠性作为保证。同时还应该注意施行仁慈式集权领导,权利虽然掌握在最高级手中,但也要授予中、下层管理人员一部分权利,这样一来,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才比较和气。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主持作为管理的领导者,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服务精神,能够合理制定寺规,确保令行禁止,使各项规则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某种信仰,并且与导人向善的道德标准相统一。对于下级附属人员,需要、内驱力、目标构成了他们的激励。饮水这种生理上的需要在得到一定水量的满足后就会大大减弱,相应的内驱力、目标的激励作用也随之减弱。因此,应该强调精神需要,比如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表现良好业的人,可以适当提拔,给予一定的权力或额外的物质奖励,以资鼓励。如果主持可以做到既关心工作效率,又关心下属,努力使个人需要与组织目标有机结合,

这就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还有一种方案是招募志愿者,让更有责任心和集体意识的人承担打水这项工作,但一定要运用科学的激励手段和奖惩措施使志愿者保持较为持久的热心和决心。

上一篇:与热情为主题的作文六年级
下一篇:世界神话故事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