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对联

来源:快速阅读法 发布时间:2015-07-29 点击:

七佛对联篇一

宝光寺楹联浅释

天 王 殿

装成如许威严,不数木叉惠岸;

参透个中秘密,依然拾得寒山。

[注释]

天王殿:塑护持佛法的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的殿堂。木叉:即木叉提婆,意译为解脱天,印度小乘佛教教徒。惠岸:南海观世音菩萨的弟子。拾得、寒山:唐代的两位高僧,居浙江天台山,佛教说他们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应化世间的。

[讲解]

上联说:四大天王装扮得如此威严,是木叉和惠岸所不能比拟的。下联说:悟穿了其中的秘密,四大天王只过是护法神,还不如得和寒山那样具有菩萨的地位

舍 利 塔

寺镇牟尼青色宝,

山飞舍利紫霞光。

[注释]

舍利:传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后所结成晶莹坚固、五彩斑斓的珠子;藏有舍利的塔名舍利塔。寺:指宝光寺。青色宝:指舍利子。山:指紫霞山,位于藏经楼后,传为一千一百年前,唐僖宗李儇驻跸于此,曾见舍利放光。

[讲解]

上联说:宝光寺的舍利塔,埋藏着释迦牟尼火化后结成的青色宝物舍利子。下联说:宝光寺紫霞山,唐朝的僖宗皇帝在这儿辊见到舍利子放出紫色霞光。

客 堂

挑起一担,通身白汗阿谁识;

放下两头,遍体清凉只自知。

[注释]

客堂:寺庙接待僧俗客人的地方,与云水堂相对。佛教认为,转变人的世俗欲望(如追名逐利等)、寻求自身解脱,是佛教徒修行的宗旨之一,此联正以挑担子和放担子的形象比喻来阐明这一观点。

[讲解]

上联说:当挑起一副沉重的担子时,通身冒出热汗,这种苦楚谁能知道?下联说:在人生的旅途中,当放下了两头(比如名和利的纠葛),遍体清爽凉快,这种乐趣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啊。

七 佛 殿

如来七佛,百千万劫超苦海;

接引群生,二十四层拜诸天。

[注释]

七佛殿:塑过去劫的后三佛和现在劫的前四佛之殿堂。如来:佛的十种称号之一,意即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劫:佛教的时间概念,一六八O万年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世界的起灭,又分过去劫、现在劫和未来劫。苦海:佛教称人的生、老、病、死等都充满痛苦,如大海茫茫无边。二十四层:佛教说大千世界有二十八层天,包括初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无煞费苦心界四天非众生所能到,故有二十四层天的说法。

[讲解]

上联说:七尊古佛,是经过千百万劫的磨炼而脱离苦海得道成佛的。下联说:他们能够引导众生,去拜见上下二十四层天的天主(即远弃凡尘,升入天国)。

大雄宝殿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注释]

大雄宝殿:宝光寺的正殿,中间塑释迦牟尼佛的说法像;大雄是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意思是说他像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世外人:指超然于世俗之外的人。法:佛教把世间的一切事物和道理都叫做法。

[讲解]

上联说:超凡脱俗的人,对一切事物的看法没有固定不变的;然后进一步知道,看来消失了的一些事物,仍然以某种形态存在着。下联说:天下的许多事情,了结了又好象没有了结,何妨用暂回避的办法来指导事情拖过去,作为了结。

戒 堂

毘尼宫殿如炉冶,销熔顽金铸良器;

般若禅坛配化工,转变钝智为上贤。

[注释]

戒堂:沙弥僧尼受戒(在头顶燃香疤)成为比丘僧尼的地方。毘尼:佛所说的戒律,毘尼宫殿即指戒堂。般若:梵语,意译为智慧。

[讲解]

上联说:庄严的戒堂好象一座冶炬炉,它能指导耐高温的金属熔化,铸成一件件优良的器具。下联说:重视僧才的佛教禅院再配上好的授戒师,能把愚钝的沙弥转变为一代高僧。

影 堂

面壁指心传,万代禅宗由祖证;

影堂遗像在,千秋佛法见根源。

[注释]

影堂:供奉中国佛教禅宗历代祖师的殿堂。面壁指心:南北朝时,南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嵩山面壁九年,以究明佛心为最后目的,他传法给慧可等人,被尊为东土禅宗初祖。

[讲解]

上联说:菩提达摩以面壁静坐、究明佛心来传授禅法,禅宗代代相续,可由这位祖师作见证。下联说:影堂内挂着历代祖师的遗像,从此间能

追溯到佛教传承的根源。

五 观 堂

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

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

[注释]

五观堂:即斋堂,僧人们吃饭的地方。此联以佛教禅宗在议论上转换机锋的话头禅手法,阐明在对待物质变化的认识和理解上,世间人不如出家人,出家人不如座上的佛爷。并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教化人们要爱惜粮食,含有“一饭一粥,当思来这不易“的意思。

[讲解]

上联说:试问世间上的凡人,有几个懂得米煮饭的深刻哲理呢?下联说:请看宝座的佛爷,他与众不同的是,不仅懂得饭是米煮的,米是黄谷碾磨的,黄谷是田里生长的,还懂得田是人们费尽心力和劳力开垦出来的哩!

说 法 堂

六十二种因缘萃来绀宇,喜龙持贝叶,象负莲花,妙境超给孤独园以上; 八万千法界数到兜罗,看座拥雁王,经翻鹿女,真形悟常寂光国之中。

[注释]

说法堂:法师向僧人世间解说佛法的地方,在藏经楼下。因缘:佛教以事物生起东坏灭的主要条件叫因,为其辅助条件的叫缘。六十二种因缘:指导世间随因缘生灭的六十二种有情识的众生。绀宇:即佛寺。贝叶:贝多树的叶子,可用于写佛经,名贝叶经。给孤独园: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富商给孤独买得祗陀太子的园林,捐助给释迦牟尼作为说法的场所。八万千年:八万四千年的略称,古印度形容数量之多常用八万四千,或说八万四、八万千。法界:泛指各种事物。兜罗:木棉的一种,也泛指草木的花絮。雁王:即释迦牟尼佛,据说佛生来容貌神异,有三十二种显著特征,第五种手脚指趾间呈缦网状,如雁如鹅,故称雁王。鹿女:鹿母之误,《鹿母经》,为西晋时印度僧人法护所译。常寂光国:即常寂光土,佛教所谓“四土”之一,为诸佛如来所居的地方。

[讲解]

上联说:为了接受佛的教化,世间一切众生都聚集到佛寺。说法堂中,仿佛见到龙持着经书,象揹着莲花,这美好的环境超过了佛亲自说法的给孤独园。下联说:从数不清的各种事物,乃至随风飘荡的花絮各有来头。试看那位坐法台,正在讲《鹿母经》的法师,他的真形有可能就和佛同住常寂光国里。

藏经楼

竟能与羲卦麟经,并垂宇宙;

应不让无亭石室,高峙岷峨。

[注释]

藏经楼:寺内存放佛教经、律、论三藏全经的地方。羲卦: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羲氏制作的八卦,后为儒家经典《易》所用。麟经:孔子作《春秋》,至“获麟”绝笔,故《春秋》又称“麟经”。元亭、石室:古代宗庙里藏图书档案的处所。岷峨:岷山和峨眉山,在四川省境内。

[讲解]

上联说:楼上存放的佛家经典,完全能和儒家经典《易》、《春秋》一样,同时流传天下。下联说:这座藏经楼,也应该具有元亭、石室那样的历史地位,象岷山和峨眉山高高屹立。

念佛堂

极乐慈尊垂法手,接引众生,同皈极乐;

娑婆教主广长舌,开示群蒙,早出娑婆。

[注释]

念佛堂:佛教净土宗信徒念阿弥陀佛的场所。极乐慈尊: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娑婆教主:娑婆世界(即现实世界,佛教认为此世界充满不堪忍受的苦难)的教主释迦牟尼。广长舌:释迦牟尼的相貌有三十二种特征,其二十七为广长舌相,舌广页长,柔软红薄,能复面至发际,不作妄语。

[讲解]

上联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摊开宏法巨手,接引芸芸众

七佛对联篇二

归元寺

归元寺(2370字)

各位游客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归元禅寺旅游:

首先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归元寺的建筑背景。归元禅寺是建于清顺治十五年,也就是1685年,到如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整个寺庙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院落,占地4.67公顷,整个平面布局呈袈裟形状,。归元寺之名取自佛经“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

说着说着我们已经到了归元禅寺了,下面请大家下车和我一起到里面参观。

现在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归元寺的三门,也就是归元寺的大门,佛寺的大门称三门,即佛经里的三解脱门,中间的是空门,左右分别是无相和无作门。这门的建筑形式也是有说法的,细心的游客,您能看出这里的三门是呈什么形状吗? 归元寺的三门呈八字朝外开,就是象征着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喻意吉祥。大家再看门上方蓝底镶金边的牌匾,上面“归元禅寺”四个字也是有来头的哦!相传当年白光法师在寺院建成后要离去,主持及众僧挽留不住,只好请他题写寺名,留作纪念,白光法师盛意难却,便在临行时亲笔写下了这归元禅寺四个字。

步入三门,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晚清文人张日煜的手迹“南无阿弥陀佛”,意思就是皈依阿弥陀佛。现在在大家右边的是北院,里面主要有念佛堂、藏经阁等几座建筑,下面我们就从北院开始游览。

大家看这圆形门上的“翠微妙境”,“翠微”二字还是源于王氏葵园,据记载,当年王章浦购得太湖石,在葵园中垒砌了一座高大假山,雅称翠微峰,供高朋玩赏,当年的翠微峰比现在的藏经阁还要高,可惜在明朝末年毁于战乱。建造归元寺的时候又搬掉了颓废的残石,翠微峰便名存实亡,白光法师感到很惋惜,就将此石移到了寺院右后方的小石山上至今。现在归元寺附近的“翠微街”等皆是由此而得名。这里的“妙境”两个字则是蕴藏着宗教的色彩。

进了念佛堂,大家可能就注意到这个供桌了吧?它长达4.5米,是于1935年制成的,上面刻了五组浮雕图案,(各位能看得出来刻的是什么吗?)从左到右再现了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几个情节,分别为:唐太宗为唐僧师徒送行、如来向伽蓝等菩萨说法、四大天王及“七佛”、如来说法于树下、佛祖给唐僧师徒封位。念佛堂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此外还有文殊和普贤菩萨。

下面请大家在和我一起去藏经阁,说到藏经阁,大家可能在各类武侠小说和电视剧中见到过,不过呢,归元寺里可没有什么武功秘籍。现在我们看到的藏经阁是1920年重建的,为两层五间,高约25米,其中的珍藏十分丰富。走进藏经阁,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洁白无瑕、光彩照人的玉雕——释迦牟尼坐像。这座佛像是1935年缅甸仰光三宝弟子赠送的,重约2吨,是国内寺院中保存较好的佛像。刚刚讲到藏经阁的珍藏十分丰富,那里面究竟有什么呢?大家听好了,这里有南宋时苏州砂廷圣院所刊的孤本《啧砂藏》以及清代刊印的《龙藏》。《龙藏》有7250卷,至今完好无损,这是国内研究佛教的珍贵资料之一。此外还有两件令人惊叹的珍品:一是清光绪元年(1875),湖南衡山69岁老人李舜千书写的“佛”字经。“佛”字是在长宽不超过6寸的纸上,由《金

刚经》和《心经》原文共5424个字组成。每个字只有芝麻大,肉眼分辨不清。用30倍放大镜看,笔力挺秀,是书法珍品。另一件是武昌僧人妙荣和尚刺血调和金粉抄成的《华严经》和《法华经》,字体娟秀,堪称精品。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归元寺的主殿大雄宝殿,这里供奉的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它是全寺中最为高大的一尊佛像,大家看佛前的这两棵树,代表的是释迦牟尼涅盘时的双婆罗树,据说释迦牟尼涅盘后遗体火化,有七佛在火中显现,因此人们拜佛前常先化纸钱或黄表纸,并焚香点烛,所以这里的树叶也做成火焰形,树叶间各有七佛。

我们再来看看弥勒佛。他被称为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你看他憨态可掬,给人一种鸿福不浅、宽宏大度的感觉。它是人们心目中的“快乐佛”。神龛上有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此联传说是明太祖朱元璋所撰。

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去一处不得不去的地方,可能已经有人猜到了,那就是归元寺久负盛名的罗汉堂。我国五百罗汉的形象是自唐以后,由五代开始兴盛。北宋以后各地的寺院就多建有罗汉堂,而到了今天,在全国寺庙中保存比较完好的罗汉堂已为数不多,(主要有北京碧云寺、武汉归元寺、昆明筇竹寺、成都宝光寺、重庆罗汉寺和苏州的西园寺。)比较而言,又属归元寺的罗汉堂最有特色。

罗汉堂的平面布局呈田字形,内有四院,这样设计是为了使殿内的罗汉有充足的光线。另外田字恰好又是佛教中正反两个“ 万”字相叠加,这种布局暗示着一种善神降世的吉祥和神秘感。

这罗汉堂除了可供参观外,人们还喜欢用它来预测一年内的祸福,也就是武汉人说的“数罗汉”,方法是随意选中一尊罗汉,然后顺着数下去,数到和自己年龄数相等时看看那尊罗汉是什么样子就可以推测这一年的运势了。这一活动为人们参观罗汉堂增添了不少乐趣。

我国有句俗语说: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而在归元寺的罗汉堂就不能这么说了,因为这里的罗汉既不是木雕也不是泥塑,而是采用的一种盛行于唐代的独特工艺制成的夹‘伫’像,夹伫像又称脱纱像或干漆像,归元寺的罗汉塑像属活脱干漆,其制作过程较为复杂,首先要用粘土做成人形胎模,干后用生漆将丝绸或夏布层层粘附于其上,再用生漆将混合的膏灰、木粉调匀涂刮,塑造细部,阴干后再打磨抛光,然后在塑像的背后开一个小孔,注水化泥成浆脱出胎模并冲洗干净,晾干后用木块封口,再刷上生漆、贴上金箔,最后涂上桐油或亮漆以保持光泽。

这样制作的罗汉造价虽然很高,但采用的工艺不但省料,而且体轻质坚,每尊不超过25公斤,抗潮湿,防虫蛀,经久不变。很适应武汉地势低洼,湿度大的气候环境。1954年武汉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很多地方都变成了汪洋,这些罗汉也浸泡在水里,洪水退后,罗汉却安然无恙。如此看来,别说是过江,就算是让它们去漂洋过海恐怕也不成问题。

好了各位朋友,关于归元寺呢我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一点印象,不详尽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海涵。

七佛对联篇三

鼎湖庆云寺

鼎湖庆云寺

【花园区】——【牌坊、蹬道】——【弥勒殿】——【护法殿】——【大雄宝殿】——【东偏殿】——【斋堂】——【中进诸殿堂】——【后进诸殿堂】

在广东能将名山与名寺聚在一起的,就是我们现在前去游览的鼎湖山与庆云寺了。

鼎湖山位于肇庆城东北18公里处,离广州约86公里,鼎湖山在北回归线附近居北纬23°08´,东经112°35´,属南亚热带过渡区,所以雨量充沛,树木葱茏,气候宜人。

在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早在唐代仪凤年间(676-679),六祖惠能的高足弟子智常禅师在此创建了白云寺。在智常的感召下,附近先后建起了白云寺属下的寺院三十六座,呈现出一派佛国风光。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从遗迹中,想象出当年寺院的规模。

到明朝末年创建了莲花庵,后改名庆云庵,明末又改名为庆云寺成为广东名刹。庆云寺是以禅宗为正宗,亦兼修净土宗与律宗。

1982年,国务院将星湖(含鼎湖山、七星岩)列为全国第一批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83年,庆云寺被定为全国142座重点寺庙之一。

早在解放前,孙中山先生、学者章太炎、画家高剑父就到过庆云寺并留下墨宝。新中国的叶剑英、朱德、贺龙、江泽民、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也上过鼎湖山和庆云寺。

【花园区】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庆云寺的花园区了。在清代,中国的艺术家们就拟定了“鼎湖山十景”:我们眼前就是十景之一的“方池月印”了。仔细看看围着水池的石栏杆,其中的二十四块浮雕,每块叙说一个故事。{七佛对联}.

【牌坊、蹬道】

我们已来到了石牌坊,它起着标志和导向的作用,正面刻着“岭南名刹”。

背面刻有“云鼎胜景”。说明了庆云寺的旅游资源和在佛教界的地位。

这蹬道中间的云龙石雕,道旁立着的两柱石华表,反映出庆云寺享有皇家建筑的规格。

【弥勒殿】

迎面的是弥勒佛,两边的二十诸天都属山门的守护神,他们各有神通罢了。 这是庆云寺主体建筑的大门,门边悬挂的对联上联意思是:莲花峰这里虽经历多次劫难,但佛寺仍旧香火鼎盛。下联是:酒液般的山泉和飞溅的瀑布在山间回响。庆云寺,改革开放后才得以重现繁华景象。

【护法殿】

请抬头看屏风上悬挂的红色竖匾:敕赐万寿庆云寺。这是慈禧所赐的。 屏风后面,就是中国佛寺的守护神之一——韦陀。

【大雄宝殿】

庆云寺的大雄宝殿有自己的特点,殿内除三宝佛外还设有师祖堂和伽蓝殿。 三宝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为阿弥陀佛,右为弥勒佛。一般寺院的三宝佛供“横三世”或“竖三世”。净土宗多供“横三世”,禅宗与律宗多供“竖三世”。庆云寺既是“禅、净、律三宗俱善”,故与一般寺院不同,而且建寺以来就是如此。

右边是师祖堂。龛内供奉的东土禅宗始祖达摩、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的坐像。左边为伽蓝殿。龛内中间是给孤独长者,左为关羽,右为华光。他们被奉为伽蓝殿,也就是寺院的守护神。

【东偏殿】

东偏殿现在安放供奉舍利子的小铜塔,让游客瞻仰。庆云寺的舍利子是栖壑从憨山的戒传弟子那里得到的四颗,作为镇山宝。

【斋堂】

庆云寺的素菜及仿荤素菜远近闻名,“鼎湖上素”是斋菜中的名菜。

这口大锅铸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用它煮粥,可供千人吃,所以叫“千人锅”。也是庆云寺镇山宝之一。

【中进诸殿堂】

这一层由东至西有成就佛殿、毗卢阁宗堂、双树堂、七佛殿及西边偏殿的罗汉堂。成就佛殿供奉的是不空成就佛,据说能使众生成就所作,从不落空。

毗卢阁中间供奉毗卢遮那佛,左奉“智慧的化身”文殊师利菩萨,右奉“真理的化身”普贤菩萨,后奉准提观音,“毗卢遮那”意译为“光明照遍”。准提观音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能使众生消灾延寿。“准提”意译为“洁净”。

双树堂的雕佛龛内的是大卧佛,是释迦牟尼的涅像。

七佛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及其以前的六位佛。

这座偏殿就是罗汉堂了,里面供奉着五百罗汉,不妨进去数一数。

【后进诸殿堂】

这是庆云寺最高的一层殿堂。这里从西往东为旃檀林、荣睿大师纪念堂、法堂、方丈、初祖堂、浮屠殿、三圣殿及二代祖堂等。荣睿纪念堂叙述了一个中日文化交流的悲壮故事——日本人、奈良兴福寺僧荣睿,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奉旨赴唐求法。通过千辛万苦在唐朝(公元733-753年)多次邀请中国高僧,如洛阳的道睿律师(高僧)扬州鉴真大和尚(高僧)东渡日本弘法传布佛教,但多次东渡因洋流、飓风等恶劣气候影响而多次受阻,历经磨难,最后到达日本,但荣睿积劳成疾圆寂中国寺庙。他把中国的佛经、医学、艺术、建筑、经典一起传布到日本,为日、中文化交流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日本人尊称鉴真为“过海大师”和“唐大和尚”。

一般的寺院无塔殿,而庆云寺有塔殿,塔殿内供药师佛地藏菩萨和千手千眼观音。三圣殿供奉的是西方三圣——阿弥陀、观世音和大势至。初祖堂内供奉庆云寺开山祖栖壑大师。

七佛对联篇四

鼎湖庆云寺

鼎湖庆云寺

讲解线索:

【花园区】---【牌坊、蹬道】---【弥勒殿】---【寺门】---【护法殿】---【大雄宝殿】---【东偏殿】---【斋堂】---【中进诸殿堂】---【后进诸殿堂】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每当岭南人提起山,总会说广东有“四大名山”;提起寺,总会说广东有“四大名寺”。能将名山与名寺聚在一起的,就是我们现在前去游览的鼎湖山与庆云寺了。

鼎湖山位于肇庆城东北18公里处,离广州约86公里,321国道就从山脚下经过。交通方便,是它的地理条件优势。鼎湖山在北回归线附近,居北纬23度08分,东经112度35分,属南亚热带过渡带,所以雨量充沛,数目葱茏,气候宜人,使它具有自然条件的优势。山岩、水体、植被形成和谐幽静的空间组合。 在这样幽深旷远的自然环境中,早在唐代仪凤年间(676-679),六祖慧能的高足弟子智常禅师就在老鼎(今云溪景区)创建了白云寺。在智常的感召下,附近先后建起白云寺属下的寺院三十六座,号称“卅(sa)六招提”,呈现一派佛光风光。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从涅槃(pan)台、圣僧桥、罗汉市等遗迹,想像出当年盛况。

到明朝末年,当地乡绅梁少川、居士陈清波以及新会人朱子仁等,在鼎湖山莲花峰选址,结社礼佛,草创了莲花庵。后来,朱子仁到广州蒲涧寺拜名僧栖壑为师,剃度受戒,法号在犙(san)。在犙回鼎湖后改莲花庵作庆云庵,并邀请栖壑来当主持。栖壑也预料到明朝天下将乱,为了深藏避害,终于答应了。崇祯九年(1636年)农历五月廿六日,栖壑正是在鼎湖开山主法改庆云庵为庆云寺。据说当他第一次开坛受戒时,就见有五色云现于峰顶,应验了“庆云”二字。 在栖壑等几代主持的倡导下,庆云寺制定了严格的寺训僧约,植树造林,还把本地及外地的一些寺院纳入庆云寺子孙丛林系列。清康熙年间又经大规模的扩建,使庆云寺盛极一时,成为广东名刹。

1982年,国务院将星湖(含鼎湖山、七星岩)列为全国第一批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83年,庆云寺被定为全国142座重点寺庙之一。 早在解放之前,孙中山先生、学者章太炎、画家高剑父就到过庆云寺并留下墨宝解放后,叶剑英、朱德、贺龙、赵紫阳、陶铸、李富春、谷牧等老一代领导人以及郭沫若、王丽、周杨等知名人士都曾到过庆云寺。今年,江泽民、朱镕基、李长春等国家领导人也上过鼎湖山。

【花园区】

各位游客,我们已经进入了庆云寺的花园区了。在清代,文人墨客就拟订了 “鼎湖山十景”:湖山鼎峙,峡水朝宗;憩庵环翠,小歇群峰;方池月印,曲径云封;龙潭飞瀑,凤岭疏钟;菩提花雨,塔院香风。

我们眼前就是 “方池月印”了。各位请靠前,仔细看看围着水池的石围栏,二十六块栏板中有二十四块浮雕,每块都在叙说一个故事。有谁猜得着?这是古代的“二十四孝”。

看到对面墙上“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大字,有佛教常识的朋友可能马上会说:“庆云寺信奉的是净土宗吧”。其实,庆云寺是以禅宗为正宗,亦兼修净土宗与

律宗,谓之“禅、净、律三宗俱善”。

【牌坊、蹬道】

在网上看,那是座四柱三间冲天柱式的石牌坊,它起着标志和引导的作用,是作为“序曲”的建筑。正面的字牌上刻着“岭南名刹”。我们到背面看,上面的字牌刻有“云鼎胜境”。这标榜了庆云寺的旅游资源及在佛教界的“江湖地位”。

这蹬道中间的云龙石雕如太和殿前的丹陛,道旁立着根华表石——这不是王宫建筑的标志物么?对了,庆云寺享有皇家建筑的规格档次。

上到这个平台,我们身边的这两棵菩提树,是咸丰年间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以为将军委托香港总督的母亲献给庆云寺的,至今快150岁了。“菩提花雨”一景就指这里。

{七佛对联}.

【弥勒殿】

迎面的是弥勒佛,两边的“二十诸天”。二十诸天都属山门的守护神,只不过他们各有神通罢了。

【寺门】

这是庆云寺主体建筑的大门,门边悬挂的对联是:莲花历劫香初地;云液飞泉响万峰。上联可以理解为:莲花峰这里虽经历多次劫难,但佛寺仍旧香火鼎盛。下联则说:酒液般的山泉和飞溅的瀑布在山间回响。庆云寺虽在深山,但历史上亦多次随着国运时世而兴衰枯荣。是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庆云寺才得以重现生机、盛况空前。

【护法殿】

各位游客,请抬头看看这道屏风上悬挂的红色竖匾:敕(chi)赐万寿庆云寺。“敕赐”就是“皇上批准赐予”。这是慈禧所赐的。

绕到屏风背面,上面身穿甲胄(zhou)的中国肚带武士模样的及时韦陀了,他是佛寺的守护神之一。

这天井两旁的廊庑墙上,有清代的《咏梅白首》碑刻。

【大雄宝殿】

庆云寺的大雄宝殿有自己的特点,殿内除三宝佛外还设有师祖堂和伽(qie,应念“茄”,不念“加”)蓝殿。

三宝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为阿弥陀佛,右为弥勒佛。一般寺院的三宝佛分 “横三世”或“竖三世”。净世宗多供“横三世”,禅宗与律宗多供“竖三世”。庆云寺既是“禅、净、律三宗俱善”,故与一般寺院不同,而且开山以来就是如此。

右边是师祖堂。龛(kan)内供奉的东土禅宗始祖达摩、五组弘忍、六祖慧能的坐像。

左边为伽蓝殿。龛内中间是给孤独长者,左为关羽,右为华光。他们被奉为伽蓝神,也就是寺院的守护神。

【东偏殿】

以往这里是放焰口的地方。现在安放供奉舍利子的小铜塔,让游客瞻仰。

东晋时佛舍利从印度传入,分别藏于内地各名山大寺中。据说江西庐山就存有三瓶。明代憨山大师从中得到几颗。庆云寺栖壑从憨山的戒传弟子那里得到的四颗,作为镇山宝。其中一颗红色、一颗桔黄色,两颗白色。

【斋堂】

庆云寺的素菜及仿荤菜远近闻名,山水豆腐、罗汉斋很具特色,而“鼎湖上素”更成了斋菜中的著名品牌。

清朝时庆云寺僧人很多,光绪同治年间的全盛时期,僧众达千人以上,各位请看,这口大锅与乾隆十一年(1764年),由佛山万声炉铸造。用它煮粥,可供千人吃,所以叫“千人锅”。也是庆云寺镇山宝之一。

【中进诸殿堂】

这一层由东至西有成就佛殿、毗卢阁、宗堂、双树堂、七佛殿及西边偏殿的罗汉堂。

成就佛殿供奉的是不空成就佛,是密宗五智如来之一的北方佛。据说能使众生成就所作,从不落空。

毗卢阁中间供奉毗卢遮那佛,左奉“智慧的化身”文殊师利菩萨,右奉“真理的化身”普贤菩萨,后奉准提观音。关于佛绅的说法有六种之多,毗卢遮那是释迦牟尼投身莲华藏世界当教主时,为十地菩萨现身说法的形象,即“报身佛”。“毗卢遮那”意译为“光明照遍”。准提观音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她有三目十八臂,据说能摧毁众生的惑业,使众生消灾延寿。“准提”意译为“洁净”。

宗堂内供奉着庆云寺历代主持的牌位。

双树堂的木雕佛龛内是大卧佛,是释迦牟尼的涅槃像。

七佛殿内供奉着过去世最后的三位佛和现在世的前四位佛,即释迦牟尼及其以前的六位像。

各位游客,穿过通道这座偏殿就是罗汉堂了,里面供奉着五百罗汉。南方人有“数罗汉”的习俗,各位看看门口的说明,不妨进去数一数。

【后进诸殿堂】

这是庆云寺最高的一层殿堂。这是从西往东为旃(zhan,音“毡”)檀林、荣睿大师纪念堂、法堂、方丈、初祖堂、浮屠殿、三圣殿及二代祖堂等。

旃檀即檀香,旃檀林是庆云寺僧人每天为认购了牌位的施主或其先人供香的地方。

荣睿纪念堂叙述了一个中日文化交流的悲壮故事——日本美浓人、奈良兴福寺僧荣睿,于日本天平五年即唐开元而十一年(733年),奉旨赴唐求法。先导洛阳大福寺拜谒道璿(即“璇”,xuan)律师,迎请东渡弘法。圣武天皇七年道璿到日本广传律法。荣睿与普照又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律师,迎请入日本传律。东渡数次均受阻。第五次东渡遇风,飘到海南岛。鉴真一行经广西入广东,行到端州(肇庆)时,荣睿因积劳成疾,圆寂于端州龙兴寺。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鉴真不改初衷,应邀请第六次东渡,次年到达日本,被迎入奈良东大寺,授“传灯大法师”,奉诏传戒并建了唐招提寺。鉴真带去的药物、艺术品等,对日本医学、雕塑、美术、建筑有一定贡献。日本人尊称鉴真为“过海大师”、“唐大和上”。

浮唐殿即塔殿,中奉绿色玉石宝塔一座。一般的寺院无塔殿,有塔殿是大丛

林的标志之一。这也是十景之一的“塔院香风”。

浮屠殿内,塔左为药师佛,塔右为地藏菩萨,塔右为千手千眼观音。 三圣殿供奉的是西方三圣——阿弥陀、观世音、大势至。

刚才我们经过的“初祖堂”是供奉庆云寺开山祖师栖壑大师的;“方丈”是现在庆云寺主持的住所;“法堂”就是讲经说戒、传授佛法的讲堂。现在见到的“二代祖堂”是供奉庆云寺第二代主持、草创莲花庵的在犙大师的;各位请看,堂前的这株白茶花树,就是他在1633年建庵时载种的,至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了,依旧年年繁花满树。它已成了庆云寺“镇山三宝”之一。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庆云寺的全貌了——背靠三宝峰,前瞰伏虎岗,北面有青狮岭,南面是大、小白象岭,正所谓“北青狮,南白象,大象追小像,代代出和尚”。而庆云寺的主题建筑群落则依山而建,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三进二路,前低后高,循序渐进,步步推向高潮。

各位游客,庆云寺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我们现代人物质丰富却精神焦虑。有一种感觉,正在离我们远去;有一些快乐正变得越来越浅显。其实,除了宗教皈依之外,我们还有更好的精神救赎之路:无私的给予、执著的求知、博爱、寻美„„

谢谢给位!

七佛对联篇五

徐州宝莲寺

宝莲寺坐落于

江苏省徐州市城东郊蟠桃山,总投资约4亿元,占地700余亩,从2009年开始建造.已经耗时两年多,修建了国内之最的寺庙(宝莲寺)宝莲寺打造了国内“四个第一”:

一、七佛殿———国内最大的大雄宝殿(占地二千多平方米,高度26米);

二、通天阁———国内最高的佛阁(高度59.88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

三、天冠弥勒佛像———国内最大的室内锻铜佛像(高度

徐州宝莲寺(4张)

39米);

四、独占鳌头———国内最大的鳌型塑像(高度约10米,长度约18米,宽度约13米)。现在还在施工中。

2011年6月23日上午,江苏省徐州蟠桃佛教文化景区宝莲寺举行洒净祈福仪式。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徐州佛教协会会长果光法师带领18位僧众及众多居士为各殿堂洒净,祈福保安平善,庄严无上菩提,以此严净功德。

宝莲寺简介:

徐州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佛教文化底蕴深厚,蟠桃山古有江莲寺遣址,在山体西南侧还有古驿站遣址。据史料记载,古彭城东效于公元412年建,规模宠大的寺庙,形成庄市古朴,是中国第一座具有印度建筑风格的佛寺。寺庙在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2年)被淹。以王母娘娘蟋桃会传说为主题,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寺庙周围形成了热闹非凡的蟋桃庙会,方园百里数万人云集于此,盛况空间,至今民间仍盛行三月初三赶蟋桃庙会的习俗。

宝莲寺坐落在蟋桃佛教文化景区内,北临驮蓝山路,东接长安大道,南临宝莲寺路,山僻为

景,景客于山。设天王殿、钟楼、伽蓝殿、袒师殿、观音殿、地藏殿、七佛殿、文殊殿、普贤殿、通天阁、藏经阁、方丈院、上客堂、斋房、僧察等。寺院建筑设计宋用桅歇山,山基本造型控制,充分体现了汉津的建筑风格,继承徐州佛教传位。

一、七佛殿————国内最大的大雄宝殿(占地二千我平方米,高度26米)

二、通天阁————国内最高的佛阁(高度59.88米)建筑 4500平方米

三、天府弥勒对圣像————国内最大的室内锻绸佛像(高度39米)

四、独占鳌头————国内最大的鳌型塑像(高度10米,长度18米,宽度13米)

宝莲寺随拍_徐州人文论坛_西祠胡同

徐州地区佛教寺院一览

1、徐州兴化禅寺

兴化寺是苏北地区闻名遐迩的古刹,位于景色宜人的徐州云龙山东麓。该寺缘北魏大石佛修建而成,灯燃千载,历久不衰,现为苏北第一大丛林。

云龙山乃中国五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徐州城南三里。山有九节,蜿蜒如龙,逶迤数里。宋代大学士苏东坡在《放鹤亭碑记》中,对云龙山曾有这样的描述:“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云龙山又名石佛山。石佛指山巅石佛像,即北魏大石佛。“躯高三丈余,左右侍卫小佛像,皆凿石所为。”

有关云龙山石佛。据《州志》载:“正平元年(公元451年),北魏拓跋焘率30万大军南下侵宋,驻扎于云龙山、戏马台一带,攻彭城3月不下,其士卒闲暇,用兵器依崖而凿,时只雕一佛头,方面大耳,法相庄严,人呼佛头岩。”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知州王黾承为石佛续凿两臂及胸,成阿弥陀佛半身像,像高三丈六尺余,左右近千尊小石佛和有关佛教故事的摩崖石刻均为唐代所作,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兴化寺的庙宇,据兴化寺碑文记载,宋梁时代此即有庙,名石佛寺或大佛寺,后失修葺而倾圯。明洪武戊寅年(公元1398年),高僧胜吉缘山构宇,建大殿覆盖石佛。明宣德已丑年(公元1426年),正殿焚于大火,殿堂残缺,石佛独好。

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住持僧文安扩大殿五间,殿依崖而造,顺山而成;前壁高三丈有余,而后壁仅三砖叠成,高尺许;整体设计奇绝,建筑巧妙,荟萃古典建筑之精华,故有“三砖殿覆三丈佛”之称,为历代名人所咏叹。

明成化丁未春(公元1487年),太监高公瑛等游兴化寺,见寺院倾圯,不胜惋惜。后由高公瑛倡议,各方资助,复使鼎新。大殿日光霞彩,顿还旧观。

文安圆寂,兴化寺又现断壁颓垣状。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606年),宁波天童寺密云悟祖禅师,往朝五台,游燕都胜迹,路经彭城,见石佛寺冷落,发心修葺,遂派法孙谷庵来彭城化缘置办斋田,修缮兴化禅寺,重燃香灯;后经天池、奎章、月天、舍珠、汰广、登洲、善堂、妙源、仁山、效周十一代住持,香火延续至六十年代初期,此间,毛泽东曾六次登云龙山,游兴化寺。

1966年,“文革”开始,历经沧桑,灯燃千年的兴化禅寺,经书被烧,法器被劫,大石佛被砸,两旁近千尊小石佛被毁坏殆尽,效周老和尚被批至死,寺庙由园林部门管理使用。

1986年1日20日,徐州佛教协会筹委会重新接管兴化寺。1989年,养熙老和尚荣升十二任方丈,在隆启法师、果光法师的协助下,重塑法身,增置法器,焚香续灯,兴化禅寺从此得到复苏。

1993年6月大雄宝殿动工兴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10米处的石崖上凿有释迦牟尼、菩萨、天王、力士、飞天、高僧、供养人等佛教人物造像,造像依山崖而凿成,上下分层,分组排列,气势壮观。雕刻线条流畅,人物丰满,潇洒而富有艺术魅力。后经考古学家考证,为唐宋时期的作品。1995年,该石刻被省政府定为省级保护文物。

1998年9月,果光法师膺升兴化禅寺第十三任方丈,为重振祖业,提出对兴化禅寺的整体规划和改扩建设想。2001年8月,徐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2002年12月兴化禅寺改扩建工程奠基,山门、天王殿、天桥、玉佛殿、十三层宝塔正式动工修建。

兴化禅寺自建寺以来,几经重修,现已形成七进院落,内有大雄宝殿、大佛殿、天王殿、山门、三圣殿、藏经楼、祖堂、法堂、方丈室、客堂、斋堂、库房及僧舍等。进入新世纪以来,兴化禅寺在方丈果光法师的带领下,僧众团结一致,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贯彻执行“人间佛教”的宗旨,不断加强寺院建设。目前,兴化禅寺,焕然一新,曲径回廊,花木葱隆;一步一景,幽雅清净;晨钟暮鼓,香火兴旺;不仅被定为江苏省佛教重点寺院,还多次被评为徐州市“五好”宗教活动场所。{七佛对联}.

2、徐州龙华寺

徐州龙华寺位于徐州城北青山公园一带,始建于公元412年,是中国第一座具有印度建筑风格的佛寺。

郦道元《水经注.泗水篇》中云:(泗水)又东南过彭城县东北,西有龙华寺,是沙门释法显远出西域,浮海东还,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其所持天竺二石,仍在南陆东基堪中,其石尚光洁可爱。

龙华寺的开山鼻祖为法显法师。法显东晋高僧,隆安三年(公元399年), 62岁的法显苦于戒律经典缺乏,流派纷争,偕同慧景、道整等10人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开始漫长的西行。经过五年艰难的跋涉,于公元404年,他和道整来到印度(由于路途凶险,其余8人或中途返回,或死在路途),到达印度后,他们先后走访了30余国。{七佛对联}.

东晋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1年)九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任务,乘商船从斯里兰卡循海

东归(道整留在印度)。经过一年多的漂流,于公元412年9月17日,漂到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东北崂山)登陆。法显法师从青州登陆之后。应兖、青州刺史刘道怜的邀请,到彭城居住,手持龙华图,建龙华寺。法显大师所建的这座具有印度风格的佛寺,被《佛学大辞典》称为“实乃中国第一佛寺矣。”

法显大师所建的龙华寺现已不存。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2年),金国军队逼近开封。高宗赵构南逃,东京留守杜充于滑县李国渡决开黄河,以阻金兵,河水夺泗入淮,龙华寺被淹,以后黄河又多次泛滥,徐州龙华寺现已埋入地下八米。

2004年,徐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果光大和尚在市人大会上提出议案,要求复建龙华寺,并重走法显路,取得大量珍贵资料,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以苏政办函[2004]73号文批复。异地建于云龙湖南岸珠山东麓。住持果光大和尚,目前该工程正处于建设之中。

3、徐州泰山寺

徐州泰山寺,位于徐州南郊泰山顶峰。东临彭园,南接泉山,西望云龙湖,北依云龙山,是徐州市重点寺庙之一。

泰山寺始建于清朝初年。明末,泰山道教衰微,门庭败落,寺基荒废,续而转为佛教道场。后因战乱多次兴废,直至民国初年,泰山寺由性佛法师接任,道场始走向正轨;后经妙净、首净、朗净等诸位弟子努力,香火开始鼎盛。

十年动乱期间,楼阁庙宇全部被毁。住持僧朗净被迫还俗,下放农村,不久含悲而逝,此后泰山寺荒废。

1993年,政府正式批复复建泰山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寺院整体基本得到恢复,天王殿、碧霞元君殿、东西配殿、僧寮全面建成。

泰山寺现任住持为合愿法师。

4、徐州大士岩寺

大士岩寺位于徐州城南云龙山西麓,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徐州重点寺院之一。

清康熙五十七年,时任徐州知府的姜焯在山顶修放鹤亭,让工役在西坡塔建看守放鹤亭的房舍。在地基时,发现一巨石,石质精美,状如观音,于是姜焯从山东请来技术精良的石匠,让其仿照山下黄茅岗唐吴道子所作观世音石碑画像,凿成“送子观音”像。

石匠在雕凿过程中,于石中发现一道白纹,天然若飘带,于是因势雕出。由于该飘带恰巧处于送子观音的腰间,因此“送子观音”又被徐州人称为“玉带观音”。

为了保护玉带观音造像,当时建大殿三间,庇覆其上,后又陆续扩建,形成一座由园通宝殿、韦驮殿,僧寮、亭台、阁道组成的院落,由于当时该院落门额题有“大士岩”三字,后人遂称

之谓“大士岩寺”。

大石岩寺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由佛教比丘尼护持,院内留有多处古迹。

园通宝殿两侧抱拄,刻有“慈云无住庄严像,法雨常飞清静身”,为当年乾隆皇帝游大士岩寺时亲笔手书。园通宝殿横梁上有“普陀一支”四字,是大士岩寺为普陀山下院的例证。

园通宝殿前面有两株古柏,树龄已七百年,姿态奇古,傲然挺拔,为徐州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在旧时代,那些求子心切的善男信女,膜拜送子观音之后,往往用摸树来验证。闭上眼睛若能从一株摸到另一株,则所求必应。

大石岩寺院内有鼓亭、钟亭和试衣亭、送晖亭。试衣亭和送晖亭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亭名出自苏轼《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云龙吐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的诗句。试衣亭北墙嵌有乾隆皇帝《试衣亭诗辨》碑。鼓亭楣间书有“康熙六十年知州姜焯造”十个端秀楷书。两边石柱上有对联“云山怀旧泽,风日忆当年”,是极有价值的清代文化遗存。

大士岩西有依山崖修建的五十三级石阶,气势壮观,陡峭险峻。即有名的“五十三参”。站在此处向西可俯瞰碧波荡漾的云龙湖。

大士岩周围还分布着半山亭、白鹿洞、东坡石床、云龙书院等文化古迹,都是徐州有名的旅游景点。

{七佛对联}.

大士岩寺是徐州非常有名一处文化景观。文革时期,曾惨遭破坏,玉带观音被毁,石刻、碑文被砸。后经隆启法师修复,现已成为清净祥和、佛声连绵,闻名徐州方园数百里的尼众道场。

大士岩寺属法眼宗,南山律派、寂光三昧律师所演一脉,共四十个字:“寂戒元常定,信理妙恒融。从闻修福慧,绍隆佛祖心。大智德勇健,观照万法通。本性周沙界,应现临济宗。”自第一代住持理伟法师后,先后有妙继、行越、融会、融辉、融密、从善、从立、从位;闻昌、闻法、闻可、修智、福荣、福云、福鹤、效周、习三、玉光、冬岭、育参、妙静、隆启、能海十一代二十四位法师住持。目前,该寺有尼众十余人,主持寺院工作的为能海法师。

5、徐州云龙区奉亲庵

徐州奉亲庵,又称“念佛堂”,位于云龙山北坡,土山东侧。奉亲庵始建于明代初年,原为供奉仙人吕洞宾的道观。后来看堂道士弃堂而走,吕公堂逐渐荒废破败。清代道光年间,徐州十王堂住持僧绪忍法师,在居士董凤临的资助下,重修吕公堂。自此吕公堂改为佛教道场,但仍延用吕公堂之名。

清末民初,吕公堂在经历了百年风雨后在慈修的主持下再次得到重修。慈修原名周张氏,生于徐州张家望族。自幼聪慧,通诗书,精算术,擅经营。其母信养佛教,她就随母在家吃斋念佛,周济贫弱。待其稍长,拜皇藏峪瑞云寺冬岭老和尚为师,赐法号慈修,法名觉敏,在家带发修行。慈修看到吕公堂大殿破败,佛事冷落,就变卖自家土地,出资整修原北屋殿

七佛对联篇六

佛教

净空开示:色香味触法

净空法师开示:色声香味触法

1 六根、六尘、六识,这叫十八界。

2 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六识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3 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把整个宇宙都包括了,整个宇宙不出这

上一篇:三的名人故事
下一篇:一句名言英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