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名言

来源:励志名言 发布时间:2015-07-25 点击:

不耻下问名言篇一

孔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孔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孔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论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论语》

【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 《论语》

【4】: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孔丘 《论语》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论语》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 《论语》

【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 《论语》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论语》

【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论语》

【10】: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丘

【1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论语》

【12】: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 《论语》

【1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论语》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论语·卫灵公》

【1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论语》

【1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 《论语》

【1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论语》

【1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论语》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论语》

【2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 《论语》

【2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论语》

不耻下问名言篇二

名言名句50条

此文是2016年招警考试申论复习资料之经典名言名句汇总。申论复习过程中积累一些名言名句是必须要进行的工作,无论是在复习过程中还是在临考前,背诵名言佳句能给自己的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达到提高分数的目的。

申论复习过程中积累一些名言名句是必须要进行的工作,无论是在复习过程中还是在临考前,背诵名言佳句能给自己的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达到提高分数的目的。在此,华图网校给考生汇总了1000句经典名言名句,供考生背诵之用。建议考生收藏《2016年招警考试申论复习资料:1000句经典名言名句汇总》,方便随时关注。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6、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7、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9、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10、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1、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1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1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2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2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2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5、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26、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不耻下问名言}.

27、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28、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29、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30、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31、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32、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朱熹 33、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朱熹 34、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35、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3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9、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4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41、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4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4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44、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4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4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7、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48、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4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50、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不耻下问名言篇三

不耻下问的意思

篇一: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来源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来源: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选自于《论语?公冶长》,意思就是说“勤奋好学,不以向比自己不如的人请教为耻。”我想,这句至理名言应是我们当代学生乃至全社会所应具备的。

一定就有人问:“为什么呢?”

敏,乃勤奋也。好,乃喜爱也。所谓“笨鸟先飞早入林,”你勤奋好学终会有所成就。当你学习时,必有不懂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是必然的,有何“耻”可言。通过勤奋学习,会增长见知,提升自我;不耻不问,又会进一步地升华自己。因此,能做到它是十分重要的。况且,对于社会来说,每个公民谦虚而优秀,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将得到无限的发展。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那又怎样去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呢?说起来简单而又复杂。

第一,敏。即是勤奋。要在心里暗暗地下定决心,努力去工作、学习。当然要付诸行动,嘴上清谈有什么意思呢?还要能坚持,有恒心和毅力。当然需要不是外界环境的干扰, 仍旧能继续学习。像毛泽东少时不顾家里的反对,克服贫穷,毅然出门求学。没有读书的环境,就在繁闹的街边读书,丝毫不影响他学习。也就在这嘈杂中成就了一位伟人。

像汉代孙敬读书的“头悬梁”,战国苏秦读书的“锥刺股”,都是敏而好学的体现。喜爱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不止只有学生当如此,工作中的人也是这样。

对于“敏而好学”也许有不少人都能做到,而“不耻下问”呢?能有多少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这可不仅仅是好不好学的问题,而且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人的天性往往不可思议。有的人位卑才低,求教于位尊者,才高者,那似乎没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卑求教于位卑,以才高者求教于才低。往往会觉得别扭,也许会感觉不光彩,耻于开口了。

这种感觉多半来自于心理压力,我们当然要克服它。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问个问题有什么嘛?”“他也许比我强呢!”“别人才不会这么在乎我呢,何难堪之有”???。。。。。。在自我暗示下,可以尽快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不久之后,定会有显着效果。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人前人后都保持谦逊的作风,忘却自己造成的思想上的尴尬,久而久之,习惯了, 也说真实了。

努力吧,朋友们,你一定会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不问”的。

篇二:成语不耻下问的解释

《我喜欢不耻下问这个成语》

我喜欢不耻下问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春秋时代,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说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

我认为:不耻下问,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大家常常赞叹别人学术高深时,往往称他为有学问。什么是学问?所谓“学问”,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求问,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坚持学习固然重要,积极求问更属难能。遇到问题时,既要向年长者去问,又要向年轻人去问;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也要向普通劳动者

问。

孔子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大科学家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我国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84岁高龄时,当他得知外孙女婿来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讲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

的基本知识。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在一个大科学家身上的生动体现,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

我们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的任务,追求学问是我们的目标。要做到不耻下问,虚心求问。学习知识没有虚心求问的态度是不行的。任何领域都有许多尚未被你了解的知识,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只要你虚心就可以发现你要学的东西,也只有你虚心才能学到你要学的东西。所以,不耻下问要从虚心的治学态度开始。

学而知,问而广。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我们要提倡和发扬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要获真知识,必得口常开,“遇事一问,必长一智”,问能者、智者、强者,也问不如己者,知识学问才能不断丰富提高。我们要不耻下问,勤于求问。聪明的人知道多问就会增长知识。只有勤学、勤问,才能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适应时代的需要。

同学们: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颂。我们要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

篇三:论不耻下问之意

论不耻下问之意

论语在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其中不乏有其精妙之处。不过今天在这里,我想就论语里面的一个词语谈谈我的理解。它就是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出自于论语篇章,其原文是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就这么一句简单的句子,在古往今来经常被人们引用。但是,关于不耻下问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一直有些迷惑,但最近似乎对它有点理解,遂说出来与大家明白。

关于不耻下问这个成语,人们对它的意思有以下两种观点,1.不以不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2.不以不向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关于这两种意思的理解,我有以下观点:

首先针对于第一种观点,不以不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仔细想想这句话,似乎其中便有不妥之处,既然不如自己,为何还要向他们请教呢。难道一个深有远谋的人在决策一个问题的时候,还得向那些没有成见的人去咨询一下自己的计划是否得当,是否周全,若有人稍有不满,然后全盘否定自己当初周密的计划。答案肯定是不可能的。想当初,商鞅在秦国变法,不知得罪多少老氏族,况且多次被老氏族诬陷,甚至公子虔也对商鞅怀恨在心,但依然没有改变自己变法的决心,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最终使秦国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由一个弱国变为一个强秦。所以,既然明白某些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又何必在重大决策中问他呢。不过现实中,和不如自己的人谈论某些方面的问题,那也只是交流而已。

关于第二种意思的理解,不以不向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这句话如果放在新文化运动以前,其意思可以理解,但是,在这个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这句话如果说出来,就想必不是那么的正确了。道无尊卑,何谈不如。况且古人有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故君子应当礼贤为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此种意思在今天不能说它正确。但依然时不时有人说出我们要“不耻下问”。请问,道不同,何来“下”。

那么,既然以上两种意思都不正确,什么才是适合于这个社会的意思呢?我想了好长时间,终于明白这样的理解最合适,那就是“我们要不以低下自己的头来向别人请教为耻”。成语“不

耻下问”中,“下”应理解为“低下自己的头”的意思,而不是前两种意思中“不如自己的人”亦或“不如自己身份高贵的人”。这种理解,既不缺少对贤者的尊重,又避免了理解者对身份的特殊理解。

文章结尾,我想说的是,既然时代赋予我们对某些事物特殊的含义,我们平常人又何苦墨守成规,去使得贤者的思想那么的不可教条。抓住事物的本质,用一颗灵感的心,去使得这些意思更加完美。

不耻下问名言篇四

古诗文名言名句大全

古诗文名言名句大全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不耻下问名言}.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左传)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不耻下问名言}.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不耻下问名言}.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

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7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经•乾)

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

7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系辞上)

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不耻下问名言}.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7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8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楚辞•卜居)

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8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8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8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9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9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9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9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9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9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9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9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10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101、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军争)

102、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孙子兵法•九地)

10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10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10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论积贮疏)

10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

10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108、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春秋•内篇下) 10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110、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11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112、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113、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战国策•秦策)

114、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战国策•赵策)

11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116、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战国策•齐策)

117、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赵策)

11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1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越春秋)

12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12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122、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1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12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12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12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127、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12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12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 列传) 13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131、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13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

13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134、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汉•辛延年•羽林郎)

135、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13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13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13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39、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黄琼传)

14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14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142、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14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龟虽寿) 14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曹操•短歌行) 14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146、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曹植•七步诗)

14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14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14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5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5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15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西晋•陈寿•三国志)

15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15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晋•陈寿•三国志)

155、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西晋•李密•陈情表)

15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15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158、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159、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60、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6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162、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16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16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6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6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167、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王献之传)

不耻下问名言篇五

高中语文古诗文名言名句大全

高中语文古诗文名言名句大全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不耻下问名言}.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

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7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经•乾)

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

7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系辞上)

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7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8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楚辞•卜居)

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8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不耻下问名言}.

8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8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9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9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9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9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9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9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9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9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10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101、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军争)

102、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孙子兵法•九地)

10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10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10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论积贮疏)

10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

10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108、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春秋•内篇下)

10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110、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11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112、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113、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战国策•秦策)

114、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战国策•赵策)

11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116、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战国策•齐策)

117、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赵策)

11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1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越春秋)

12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12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122、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1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12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12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12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127、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12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12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 列传)

13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131、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13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

13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134、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汉•辛延年•羽林郎)

135、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13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13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13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39、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黄琼传)

14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141

上一篇:不服输的名言
下一篇:一句话名言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