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励志说说
来源:思维能力 发布时间:2011-11-24 点击:
2017励志说说篇一
2017春七年级语文下教案
新人教版(2017春版)
语 文 教 案
七年级(下)
二〇一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1 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并理解“宰割、筹划、彷徨、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2.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3.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法学法:合作探究法 揣摩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观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视频。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邓稼先(1924.6.25-1986.7.9)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生于安徽省怀宁,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学术秘书,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研究员、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 安徽省合肥县人,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他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三、检查预习
一.正音识字:
热泪盈眶(kuàng) 可歌可泣 (qì) 彷徨(pánghuáng)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 yün 鲜红 xiün 殷切 yÿn 鲜为人知 xiǎn
二.选择义项:
1. ( B ) A.说明 B.明白,了解 C.比喻,比方
2. B ) A.完结 B.全,完全 C.完成
3.( A ) A.停止 B.已经 C.后来
4 ( C ) A 极端 B 彻底 C.穷尽
四、感知课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2.文中的小标题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2、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第四部分,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第六部分,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
3、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 最高奉献 ⑥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五、探究写法
1、 以小见大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 平常小事 ,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
2、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一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是鲜为人知
三是以小见大
第二课时
六、研读课文
1、默读第一部分。
写邓稼先,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这是1898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几幅照片,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因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往往与人物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课文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起点高。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了一定的高度。
因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往往与人物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课文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起点高。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了一定的高度。
2、默读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对比:
职务 国籍
功劳 相当 文化背景 不同
学术水平 性格
锋芒毕露 最不引人注目
奥本海默 善于辞令 邓稼先 忠厚平实
复杂的人 奉献精神 “纯”
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最有 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 ,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 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述这句话。
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3、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
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排比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它们集中写出邓稼先成为“两弹元勋”,是因为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
(2)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渲染了工作环境的恶劣,衬托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核科学家们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表明中国核武
器研究的成功是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后才取得的。
(4)结尾处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中国男儿” 即邓稼先,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将他对民族的贡献放在了“五•四”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这又与在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应。
七、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回忆性散文——传记体的一种,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A.运用小标题——条理清楚 内容分明
B.对比鲜明——突出伟大的人格
C.取材精练——四个生活片段
D.句式多变——排比句、长短句
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样一篇朴实无华而感人至深的文章?
首先,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深知邓稼先在科学界的位置、价值以及他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所建立的卓著功勋,从而给予客观公正而具有权威的评价。
其次,作为与邓有半个世纪深交的朋友,杨对邓的经历、品质、性格及文化素养有充分的了解,于是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里选出几件典型材料来反映他的个性特征。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有共同血缘的同胞,杨对邓身上体现出来的同祖国共命运、休戚与共的民族情结,执着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在民族优秀文化孕育下形成的质朴内秀,甘于奉献的品格,有着深刻的认同,于是在提示人物超群拔类的特质时,也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中华民族魂。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17励志说说}.
八、归纳总结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两弹元勋 科技先锋
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忠厚朴实 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 忠诚纯正
九、体验与反思
1、读了本文,你有哪些启发和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邓先生的故事?
2、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杨振宁。全班讨论
十、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习二、三。
3、小作文: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织材料写一篇人物小传记。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织材料写一篇人物小传记。
板书设计
2017励志说说篇二
【语文版】2017年最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语文版最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春》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2017励志说说}.
D.综合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 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 生的朗读能力、观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 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 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 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 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臵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4)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1.讲读第二部分(第6、7节):绘春
(1)春雨图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2)迎春图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齐读课文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四、归纳写作特点
1.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
2.诗情画意相融合;
3.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五、布臵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2.完成课后练习四;
3.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花争春)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二、绘春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触:抚摸
春风图(风唱春) 味:泥土气息 草味 花香
声: 鸟声 清脆 宛转
笛声 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 城乡 老小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7励志说说}.
2.《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2017励志说说}.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2017励志说说}.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设计一)说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 会想到些什么?(学生回答)是呀,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虽然身处江南水乡,但冬天给我们的感觉总是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 (设计二)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我们感受到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设计三)春天的生机盎然,夏日的繁花争艳,秋天的天高云淡,都是文人墨客赞美的景象,惟有冬季,给人的印象是寒冷萧瑟,一派枯寂。可是,在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笔下,冬天却别有一番情致和韵味,那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为我们描绘的《济南的冬天》。
二、反复朗读,形成语感:
1.教师范读。
2.师生交流,归纳朗读要点。
《济南的冬天》朗读要点:
① 朗读基调:
自然、舒缓的口语中蕴涵丰富细腻的音色变化,以表现平凡事物带来的感动。
②朗读方式:
自然流畅,运用口语化表达,贴近生活的讲说方式。朗读时少用高昂的调子,始终要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吐字清晰但轻巧弹发,声音松弛自如,虚实相生。
③儿化韵的处理:
文章口语化的词汇运用频繁,朗读时要注意读得自然,如有些音需要儿化韵处理;‚围了个圈儿‛‚缺着点口儿‛‚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天儿‛‚影儿‛‚就凭这些‛‚不忍得‛是亲切的口语,朗读时是连发音,不能断开。
④交流语气的处理:
在朗读过程中,要与听众不断交流,似在聊天。如‚请闭上眼睛想——是不是理想的境界?‛‚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这些文字都不断提示与读者或听众的交流,朗读者要像说自己的话一样自然,而不要有读的痕迹。‚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要读出思索、探讨的语气。 ⑤景物描写的处理:
调动情感,在描绘自然景观时为景物蒙上爱恋喜悦的色彩,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带有浓重情感的副词、形容词,如‚忽然‛‚微微‛‚太秀气‛等,要读出真情实感和惊叹意味来。 ‚水藻真绿……‛一句情感真挚,如在眼前,要读出逼真感,让听者在绿中、在暖中陶醉。‚看吧……‛一句再度形成高潮。朗读时要展开胸襟,随着视点的引导,气息铺展,声音逐步而适度地放开,表现出自然与人文在心灵中交相辉映的悠远大气。
3.学生反复诵读,形成对课文初步的认识。
三、理清层次,整体把握:
1.学生讨论:中心、时间、地点、人物、感受、感情、思路、文体。
2.师生讨论,得出结论:
△明确中心:作者抓住‚温晴‛的特征,赞美济南冬天特有的美景。
特定的时间:冬天 特定的地点:济南 特定的人物:老舍
特有的感受:温晴 特别的感情:喜爱
△明确思路:写山的可爱(阳光下)和秀气(小雪后)、水的温暖,突出‚温晴‛总特点。
△明确文体:写景抒情的散文,感情深沉恳切,并非热烈奔放。
3.学生自行设计内容结构导读图
示例:
阳光朗照下温情的山
无风声山景冰雪覆盖下秀美的山
无重雾温晴城外卧着的如画的山
无毒日水色澄清的水
多情的水
4.思考:文章的第1、2、3、4段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
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的特别之处,从地理环境、人们的表情与幻想和对小山、小雪、绿水的描写几个角度来写。全文实际可以看成是几幅画。
第一幅画: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济南像被‚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多么恬静,多么安逸。而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朗日摇篮图
第二幅画:描绘了秀美的雪景。矮松顶着白花,蓝天镶着银边,白雪夹着黄草,夕阳斜照薄雪,山坡卧着村庄,房顶卧着点白雪,如同一幅极美的出自唐代名手的水墨画。——微雪初霁图
第三幅画:简单几笔就勾勒出城外小山、村庄、卧雪的宁静、素淡印象。这是一幅淡淡的水墨山水图。——淡彩水墨图
四、低吟浅诵,细节赏析
1.精段品析:‚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
①讨论: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②学生交流、讨论,明确:
(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默读全文,画出文中贴切且给人以美感的比喻、拟人句,并小组讨论、分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韵的。
(采用替换法比较鉴赏)
(1)组: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点拨、明确:
(1)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晴。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
(2)组甲句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句则少了那份美感。
(3)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
2017励志说说篇三
2017年【最新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教案说明:本教案是2016年审定最新版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内容详细环节齐全.本
教案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忘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2017年春季改版最新修订
新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全册教案
学 科 : ; 任课班级 : ; 任课教师 : ;
2017年 月 日
识字1 春夏秋冬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本课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着“四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年不同的四季画面。全文共有8个词语,8个短语,分成四组,第一组、第三组,揭示了四季的代表性天气以及四季的景物,第二组、第四组则告诉了我们这些景物的特点。课文浅显易懂,插图优美,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难度并不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识字课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插图,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同时,本课词串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感,因此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多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图画、颜色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应儿童的心理,开课伊始,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 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其中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 冬 翘舌音:霜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大家看,借助字的偏旁,我们还能认识这些字。
(3)相机识记生字。认识部首“雨字头”。
(4)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 (5)教师范写生字“雪”,学生书空,并口头说出笔顺。 4.教学词串:春风吹 夏雨落 秋霜降 冬雪飘 (1)出示短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说说春风吹过来的感觉。
(3)比较被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4)说说夏天下雨的情景,读出雨下得大的感觉,读好“落”。
(5)了解“霜降”。认识部首左耳旁。交流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个部首的其他字。 (6)指名说说下雪时的情景,感受雪花的轻盈。 (7)有感情地齐读第二组词串。 5.教学词串:青草 红花 游鱼 飞鸟 池草青 山花红 鱼出水 鸟入林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 (3)出示词串三和四。 第2 / 5页
(4)小组合作,借助拼音等方法朗读词串,相互正音。 (5)指名朗读,开火车读,齐读。 6.仔细观察,自主识记生字。
(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换偏旁法,如“雪”,可以通过换偏旁变成“霜”识记;比较识记法,如“入”字,通过和“人”比较识记;通过形象演变进行识记,如“飞”字,可以想象成鸟的形状等;加一加法,如“落、飘”,可以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记忆。) (2)小组内互相交流好方法。
设计意图: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有层次性地、有目的性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可以说,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记忆的东西
2017励志说说篇四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
教科版科学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1
2
科学教师备课教案(总第 1 课时)
3
4
5
2017励志说说篇五
2017最新一年级下语文教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春夏秋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正确认读本课词语,认识雨字头和双耳旁。
2、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能主动积累四季的词语。
3、体会四季景色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识字理解词意。
课前预习:1)读词语 2)给生字口头组词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不会的字多读几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
3、同桌互查(认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四、检查自学情况:
(一)读词识字:
1.出示文中四季图。
(1)观察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
(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 冬 翘舌音:霜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二)借助偏旁识字:霜和雪
(1)交流:生活中大家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