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5-02-19 点击:
三毛故事篇一
三毛的故事
三毛的故事 关于三毛 三毛,原名陈懋平(mào)(后改名为陈平),汉族,浙江舟山人,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黄桷桠。卒于1991年1月4日,享年四十七岁。“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之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的大使命。后来这个孩子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曾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后结婚,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个人履历 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五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韩湘宁、邵幼轩三位画家习画。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师》中记录了这三位绘画老师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
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4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却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年仅48岁。 个人作品 文集:《倾城》《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马》《背影》《我的宝贝》《闹学记》《万水千山走遍》《稻草人手记》《随想》《谈心》《我的快乐天堂》《高原的百合花》《亲爱的三毛》《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三毛的书信札与私相簿》 剧本:《滚滚红尘》共出版发行作品23部 有声作品:《三毛说书》《阅读大地》《流星雨》 译作:《刹那<a name=baidusnap0></a>时光</B>》《兰屿之歌》《清泉故
事》《娃娃看天下》(共两本) 诗:《朋友》 音乐专辑(填词):《回声》 * * *
三毛故事篇二
三毛的故事
1《梦里花落知多少》 还记得初读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
是在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
那时候只是内心无限向往
因为不懂爱情
不懂人们心中对爱情的渴望
他们多么的希望
细水常流 天长地久
只是而今再读
却每每总是泪水盈眶
这样的爱情只是让世人为它落泪心酸
荷西永远的离开了三毛
离开了这个他最爱的人{三毛故事}.
只是现在三毛也早已经离开了我们
永远的离开了
还记得三毛在荷西的坟前说
你带去的那颗是我的心
现在留下的是你的心
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
走了的,是我们
或许她的离开是必然的。
2《背影》-这是三毛从荷西墓地回来的路上,碰到父母也去拜祭时的描述。年迈的父母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儿无法从失去丈夫的悲伤中走出,而自己却无能无力,能做的只有默默陪着孩子,一起悲伤。除了失去亲人的悲伤外,他们更平添了一份担心,为了那个让人心痛的已经心碎了的孩子。 三毛和荷西的故事:
三毛去西班牙游学的时候,遇到了荷西。三毛是个孤僻而又自卑的孩子。 三毛读大三,荷西高三毕业。 荷西对三毛说,你等我六年,我娶你! 后来,三毛离开了西班牙,去了别的地方,
六年后,也就是三毛和荷西所说的六年的等待到期的时候,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上结婚了。
结婚后,她们的感情一直很好,只是三毛的身体一直不好,她以为自己会先死掉,就跟荷西说,如果她先走了,要荷西一定要再娶,荷西不答应,她哭着求他,如果你不再娶,我会不开心的,我会永远担心你的。荷西沉默了。 后来,很意外的,在她们结婚六年后,荷西在潜水的时候不幸溺水死亡,三毛的世界一下字就塌了,她在一段时间里不能承认这个事实。但是她还是坚强的办完了丧事。不知道有多少眼泪才能将伤痛减轻一点,也不知道她掉了多少眼泪。
在她一个人生活的许多的绝望的日子里,她突然说,幸亏是荷西比我先死去,那样,他可以不用承受象我现在这样的伤痛和寂寞。她也无数次的想过自杀,但是她不想自己死后,还要让疼爱她夫人父母伤心难过,所以她一直都很坚强的对身边的人笑,不希望身边的人会因为她难过。
三毛的朋友一直都很多,但是没有人能够排除她心中的寂寞的感觉。 后来的日子里,她买掉送掉一切她跟荷西一起曾经拥有的东西,试图忘记伤痛。
多年后,在她在美国游学,在一个咖啡店里,邂逅一个人,在叫到那个人的一瞬间,她心里突然就多跳了几下,因为那个人的身影象极了一个人,那个她每天都会梦到的,想念了很久的人。
与那人交谈后,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敢再去见那人了,就匆匆离开了美国,回到台北。走之前,那人对她有一定的了解了,他对三毛说,你为什么要躲避呢,因为你怕你会爱上别人,但是,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有爱上别人的能力,爱上别人没有错!
但是,那些话并没有改变三毛决定不再爱的决定。她的家人也都能理解她,以至于在荷西死了好多年后,她在吃饭的时候告诉家人有人给她写信向她求婚了,家人只说了一句,该吃饭了。
三毛,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三毛故事篇三
习作范文:“三毛”的故事
“三毛”的故事
“这香蕉真不错!”一个老板戴着墨镜,夹着公文包从垃圾箱旁走过,随手把香蕉皮扔在地上,对那个垃圾箱连瞧都不瞧一眼。
“啦啦啦„„”走在放学路上的“三毛”朝这边走来,他看见了老板的不文明行为,便加快脚步跑过去,抬头瞟了老板一眼,捡起掉在地上的香蕉皮说:“哇!好厚的皮!”
老板听见三毛说的话,停下脚步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丝奸笑,对正要将香蕉皮放进垃圾箱的三毛笑嘻嘻地说:“我说这位小同学,你说的是香蕉皮吗?”
三毛哈哈大笑,老板莫名其妙,他不知道这个小家伙在耍什么花招。三毛摇了摇笑得通红的脸,说:“哈哈!哪——哪里!我在——在说你——你的脸皮呢!哈哈!”
“什么?我的脸皮!脸皮?”老板一听如背后猛击一掌,这是有生以来,别人第一次这样讥讽他,居然还是位小学生,他觉得一阵天旋地转,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三毛哼起了老师教过的歌:“人人要做讲卫生的好公民。这样地球妈妈才会拥有美丽的脸庞。啦啦啦„„”这嘹亮的歌声在空中回响着。{三毛故事}.
1 / 1
三毛故事篇四
王洛宾与三毛的故事
王洛宾与三毛的故事
王洛宾和三毛的“黄昏恋”,社会上出了不少书,洋洋数十万言,写得绘声绘色,似乎神乎其神,其实两人见面的时间并不多,其“恋情”达到什么程度?扑朔迷离,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其实王洛宾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但他不了解真正的三毛,与其说是和三毛的恋情,不如说是一种三毛特有的一种博爱。这种奇女子太过于稀少,以至于现在大众媒体对三毛和王洛宾之间的情谊说成了恋情。每个真正读懂三毛的读者,一定明白三毛早已经将自己的感情和荷西一起埋葬在了撒哈拉的大沙漠中,荷西是三毛爱情的句号。本文现陈述一些他人引用的文字,希望读者能够擦亮双眼,辨别真伪。
(一)
一九八九年,香港女作家夏婕在新疆访问过王洛宾后,在《台湾日报》发表三篇《王洛宾老人的故事》,很受读者欢迎。
三毛从小就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并把这些中国民歌带到西班牙,带到撒哈拉去。当她看到夏婕报道王洛宾近况的文章,非常感兴趣,并向夏婕要了王洛宾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地址。
一九九○年四月,三毛参加一个台湾的旅行团,赴敦煌、吐鲁番游览。当到乌鲁木齐时,她离队按地址找到王洛宾。
王洛宾对三毛一无所知,只听说她是台湾名作家,但到底写了什么书,他一本也没看过。出于礼貌,他仍和三毛握手、拍照,并简单介绍自己的歌曲和经历,他对三毛的印象是“像个大孩子,天真活泼”。
晚间,他到宾馆为三毛送行。当王洛宾向服务员询问三毛时,惊动了宾馆上下。原来,三毛登记住宿的证件使用陈平的名字,未引起注意;如今王洛宾一声“找三毛”,男女服务员奔走相告,抱来一大堆三毛在大陆出版的书,请她签名,王洛宾才知道这位大作家的号召力,可因为人多,没有机会再倾谈。
分手时三毛答应:“九月份我一定再来看望您,请给我写信。”{三毛故事}.
(二)
王洛宾三个多月时间,两人往来六封信。王洛宾写信告诉三毛:“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做拐杖用,我就像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后来王洛宾迟复三毛的信,三毛责怪道:“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三毛故事}.
八月份,三毛在北京为电影《滚滚红尘》补写旁白。一九九○年八月二十三日,三毛搭乘北京到乌鲁木齐的飞机,傍晚抵达乌鲁木齐,王洛宾穿着精致的西装,打着领带,走到机舱口,
迎接三毛。两人并肩把臂,缓缓步下舷梯,接受了十多名少年男女的献花。
这隆重的欢迎礼,使三毛大吃一惊。后来才了解到这是乌鲁木齐几位年轻的电视新闻工作者,正在筹划拍摄一部反映王洛宾音乐生涯的纪实性电视片。听说三毛要来,便策划这段欢迎情节,以壮声势。但此事并没有事先告知三毛,她很不高兴。
三毛到乌鲁木齐后,就住进了王洛宾的家,她还穿上了在尼泊尔旅行时特意定做的一套十分精美的藏族衣裙,学起《在那遥远的地方》女主角卓玛的打扮,想引起王洛宾的注意。她还和王洛宾各骑一辆脚踏车,奔走乌鲁木齐街头,进出百货公司、瓜果摊、菜市场,买菜做饭给王洛宾吃。可王洛宾忙于拍电视片,早出晚归,他虽然仍热情招呼三毛,却无法领悟三毛对他深沉的爱。
三毛明白了:近八十岁的王洛宾,生活给他刻下的伤痕太深太深;她的一颗爱心,还不能抚平这位老人深重的心灵创伤,三十多岁的年龄差距造成无法填平的鸿沟。王洛宾不可能做他的情人,但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前辈、民歌大师、老者。{三毛故事}.
后来三毛病了,王洛宾请来医生为她诊治,并请来一个女孩子照顾三毛的起居,直至病愈。
九月七日凌晨,三毛要走了,王洛宾特地到机场为她送行。
(三)
一九九○年十二月十一日三毛从台湾来信,王洛宾直至十二月底才收到。没想这却是一封绝笔书。
一九九一年一月五日凌晨,当王洛宾从收音机听到三毛病亡的消息,恍如晴天霹雳,令他悲痛不已。这一段时间他开始整瓶整瓶地喝酒,麻醉自己。
他感到很对不起三毛,辜负了她的爱。在王洛宾家门厅的前台上,摆放着一张三毛的大像,还有用白绢包起来的三毛的一缕秀发,那是三毛前次到王洛宾家时,临走前剪下来留存在乐谱本内的遗物。
为了永远纪念这段情谊,王洛宾写下了《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王洛宾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请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续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摘自香港《大公报》李远荣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10月25日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