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作文素材
来源:思维能力 发布时间:2014-11-23 点击:
上海高考作文素材篇一
最高考·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指导
上海高考语文,自2009年起,摒弃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开始着重考查材料作文。 纵观近2009—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的命题也不难发现,近几年上海高考都是清一色的材料作文,命题材料本身的思辨性一直很明显。因此,考生本身对材料深度分析的能力与行文的思辨性,还是今后作文的重头戏;近年高考作文均为材料作文,但命题形式与内容也在存在一些明显的变化,体现了上海高考“稳中求变”的传统。2009年至2014年作文命题材料呈现
由“典籍格言”逐步转向“生活常理”。这一定程度上降低的审题难度,更贴近生活、社会。同时要求考生眼光还是要由“内”而“外”,以自身的考察为入口,以社会的思考为出口,以对身边事实的关照为基础,结合自己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这已经不是简单地在“写作文”,而是要求学生“写生活”!一切高级精神层面的东西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生活的关照思考就是对社会的思考。 从作文内容层面去把握,关注社会时代、感受生活体验、观照人生价值、重视道德修养、探究哲理思辨、注重生命质量,一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主旨内涵。就时事热点来说,如2012年山东卷引用孙中山名言“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的材料作文、2013年山东卷关于“《咬文嚼字》为莫言等作家挑错”的材料作文等,都是紧扣时代脉搏,直击社会热点现象的试题。就感受生活来说,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田头挑秧”、安徽卷“梯子横放”,2013年湖南卷“我愿意”、四川卷“平衡的生活”、天津卷“ 而知之”等,都体现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就人生感悟来说,2012年广东卷关于“人生价值与时代环境”、江西卷“拥有与没有”、辽宁卷“人,要隐于音乐背后”,2013年浙江卷“三句话说童真”、广东卷的“捐助与受助”、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辽宁卷“沙子与珍珠”等,都是探究人生真谛,追寻人生价值的材料作文。就道德修养来说,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漆工补船漏洞”、重庆卷“职工每天向门卫问好”、北京卷“老计巡视铁路,向列车致敬”,2013年大纲卷“捡手机与还手机”、广东卷“捐助与受助”等,都有明显的道德修养指向。就哲理思辨来说,2012年福建卷的“时间与路程”、四川卷的“手握一滴水”、浙江卷的“站在路边鼓掌”、江西卷的“没有与拥有”等材料作文,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又充满强烈的思辨色彩;2013年安徽卷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重庆卷“大豆与豆腐”、福建卷的“仰望夜空”等材料作文都有浓郁的哲理意味,充满思辨色彩。
高考作文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稳定是大局,微调是策略。从题材和立意看,高考作文会坚定不移地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自我,而那些蕴含着丰富思想的社会和生活现象,又是近年来高考没有考的,更应该成为尤其关注的重点。
知识讲解
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形式:材料可分为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
考点一:选材立意的能力
【考点概要】
文章的选材立意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古人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认真审题,明确题意,是高考作文的第一关,谨慎审题,准确立意,是高考作文成功的关键。它需要正确把握试题所涵盖的审题立意的角度、主要内容、对作文题面的每个关键词、重要符号、附加图表等仔细品读,潜心揣摩,全面审视和理解其含义,正确地把握命题意图,不偏不倚地按要求确立主旨。
所谓“立意”,就是确立写作意向,表达作者的意愿、爱憎和追求,向读者展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中心论点。立意的要求,简言之即“守正出新,深刻感人”,也就是说贵在“准”、“深”、“新”。立意的高下,正是作者认识生活的深浅和写作能力的高低的反映,也是考试时文章优劣的重要区分。
高考《考试说明》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高考作文如何选材立意,也提出了明确的提示,强调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同时注重对创新思维的考查,提高考生的思维品质。
围绕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考生应从平时大量丰富的现实生活
和阅读积累中筛选、提取出相关材料,有层次地把它们绘成一个个画面,或组织成一段段精辟的议论,从而使“内容充实”、“中心突出”。
【方法指要】
一、准确把握题意
所谓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审题正确,写出的作文才切题,反之就不对题。偏题、离题,是高考作文中最忌讳的,因此,审题慎之又慎,千万不可粗枝大叶,主观臆想。
审题的过程,不仅是理解题目含义的过程,还是确定文章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审题与构思密不可分,审题时构思的前提和基础,构思时审题的拓展和细化。审题立意这一关过好了,文章的布局谋篇也就有底了。
近几年作文命题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命题有不同的审题方法。
审准材料作文的题意
材料作文,所给材料一般包括题干、基本素材和要求(包括注意事项)三部分。审题必须对这三方面做深入、仔细、全面的分析。考生要在审题上多花一点工夫。材料作文的材料有文字材料有文字材料与图画材料。文字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对材料本身所述事实阐明看法,叫事例型;一类对材料所影射比喻的现象展开议论,叫比喻型。前者的材料是事例,在本来含义的基础上予以扩大与深入;后者的材料是媒介,是比喻在喻体基础上挖掘其比喻义。漫画材料一般属于比喻型,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应把它的比喻义找出来,而不应“就画论画”。
1. 重视整体感悟,把握材料内核
材料作文的审题,不能只重片言片语;而应该真正读懂全篇,从整体角度思考材料告诉我们的道理。审定材料作文时,如果能从整体出发,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
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 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 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 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推敲词句,抓住文“眼”,找出材料的“突破口”。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有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家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留有缺口的圈,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圆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1)审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考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对该题使用的审题方法最好是抓关键句法。
正确理解与把握关键句:“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
这句话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果),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因)”。第二,“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是对观点句的比喻。考生很容易断章取义,就拿“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直接立意,这就很容易出现“我们做事不需追求圆满”“不圆满也是好的”等难以论证甚至错误的观点。如果我们能从“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深入理解,应该容易发散思维。
“句号”的本体是什么?当然是“做事”,做哪些事?这里可以发散思维,例如做管理、做教育、写书法、画国画、搞研究等等。“缺口”的本体又是什么?这可以根据选择做的事而相应转变。例如“做管理要给下属留点机会”“教育孩子要给孩子留个自己发展的空间”“画国画要在宣纸上留点想象的空间”等等。
3.由果推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有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
上海高考作文素材篇二
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真题还原:写作 70分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命题分析趋势及点评:
从2015年上海高考的命题来分析来看,今年的命题依旧延续了之前五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从材料特点来看,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并且是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例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是在“沙漠”这个范围中谈“自由”和“不自由”,而今年的作文是在“造就和谐的自我”的范围中谈“坚硬”和“柔软”。
从形式上来看,仍旧是“一行半”的形式。整个材料阅读起来难度不大,但是观点倾向十分清晰明了,让同学们在落笔之前无限拓展思考的角度。材料变短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但是题目内容越来越科学,依然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仍旧体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同时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那是不是上海今年的高考并没有体现出变化呢?周老师认为并非如此,综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别具匠心。
首先是将常规的各种类型作文题考查点综合起来,这一综合,就拓展了考生的思路和写作的范围。比如今年的材料中,对于“坚硬”、“柔软”的分析可以从不同层面引发出去,也可以和社会现象、当今人们的心理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把这个材料写“活”,体现作文的思想性。
其次是观点倾向更清晰,本则材料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对待”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达到“造就和谐的自我”的目的,所以过程和方法是多样的,而最后的结果导向是明确的。这样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于前几年就更加科学了。
材料详细解读:
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
考生都比较容易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坚硬”、“柔软”、“和谐的自我”。这里,周老师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在材料中还有一句不可忽视,造就和谐的自我并不是把心中原有的东西随意组合就可以了,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们”。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拓展出去的,也是我们在设定立意时要重点思考的,能够体现创新的部分。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
首先,要揭示这个题目探讨的实质:
大部分同学们都会从这个题目中想到人的性格对自我的塑造,这是材料本身向我们展示的内容——“人的心中”。那么进一步思考,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和谐的自我,具体来说就是更好的处世或者塑造更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这种思考也是高考命题的最终准则。所以,其实坚硬和柔软对应的也可以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或者是思考问题的维度和方式。
其次,我们要根据以上探讨的实质,找到关键词句的深意:
l 从性格的角度:硬——性格的坚强;软——性格的柔韧。例如水,硬:水滴石穿;软:上善若水。 l 从处世的角度:硬——坚持原则;软——处事变通。
l 从思考方式的角度:硬——硬性的科学准则(理智);软——文学、艺术、情感(感性)。
以上的材料分析方法,在我们之前的课程中,老师都有按步骤给同学们分析过,如果同学们在考场上能够按这个思路来看材料,是不是觉得可以写作的角度更加广泛了呢?
立意角度分析:
以上三种材料对应的就是该材料作文横向上的三种立意,对于这三种立意,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体现其中的关系,也就是在写作时注意思辨。因为本则材料有明显的观点倾向,所以要辩证的取坚硬和柔软的长处,不要偏指一方。另外,还可以从纵向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比如选取一个角度,从历史谈到现实,重点在于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意义、价值。
可用素材推荐:
1、鲁迅说:“若举世唯科学是崇,则人生将归于枯寂”。
【分析】“唯科学是崇”是宾语前置,意思是“只崇尚科学”,“唯”字特别重要。鲁迅认为“只崇尚科学”,“则人生将归于枯寂”。那么,还需要什么东西才能使得人生有滋有味?——是文学,是艺术,是人性,是良知,是人伦,是情感,是善良。总之,是“人”!
2、林徽因——具有坚强精神的“小女人”。{上海高考作文素材}.
3、沈从文——坚守内心的“桃花源”,创作流水般的“湘西情歌”。
总的来说,只要同学们能够准确审题,做到不偏题,并能够眼观社会,发掘人性,从情感性、思辨性入手写出材料蕴含的深意,做到语言流畅、思维清晰,就能够写出非常好的考场作文。
上海作文材料: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范文:
软硬相和,自我谐和
洋洋五千言神秘而辽远的《老子》中有这样的话语:“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只有音与声相和,才能交织出和谐的韵律;作为独立的人类个体,我们的内心也是坚硬与柔软并存,必以合适的方式面对这种存在状态,方能造就谐和的自我。
我们的内心可以柔情温婉,也可以坚韧刚劲。民国时期有很多养尊处优的大家小姐,在温存雅致的氛围中成长,柔情似水,温情楚楚,后来战争突起,风云忽变,在生存环境的剧烈摇摆下,很多大家闺秀都不是软弱绝倒,而是调动起内心坚韧的一面,支撑起家人的生活。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界的叶嘉莹先生、复旦校花严幼韵女士,无不如此。正是这种刚柔相济,使她们内心谐和,叶嘉莹先生才能在高龄之下精神矍铄,身体已老,但心灵还在诗词研究上生生不已;严幼韵女士才能始终保持高雅仪态,身体也已年过百年,精神依然自在活泼。
我们的内心应该要追求柔软的感性,也应该握住冰冷的理性。我们可以带着丰富的情感来体验人生,情感的悸动会给我们生命的惊喜,然而,一味跟着感觉前行,人必定会迷失自我,不知所来为何。当然,如果只以绝对理性作为自己的导引,固然可以活得清晰,目标明确,但似乎也会错失柔软的呵护,也会失去体验感性之美的契机。莎翁的剧本,以理性的角度看,处处都是张扬的激情与夸张的文采,但正是这种永恒的艺术的感性之美,“引导我们上升”。英国的罗素研究数学与哲学,对一个事物总有犀利澄澈的分析,是非黑白,过往将来,至今看来仍震彻人心,但他同时也是感性发达的人,他有“对知识的渴求”,更有对“爱情的渴望”,有“对人类苦难不可抑止的同情”,他是一个非常和谐的个体,因此才在学术研究上十分出色,更在人际交往中张弛自如。
人人心中都有柔软与坚硬,如何调动软硬,才是终极的大智慧,它会造就一个真正和谐的人。而老子的“音声相和”中,音与声的比重,也是最后是否能奏出和谐旋律的重点。其实本能的反应会帮助我们调和软硬的比例,但要更精进,每个个体必须从自己的特性出发,去感悟,去试炼,去无限接近最和谐的自我。
一个和谐的自我,里面必定深藏着一份高贵独立,还深藏着一份亲切可依。
范文:
女汉子:刚柔并济,内心和谐
古老的传统崇尚男子要坚硬如磐石,而女子应柔情似水。孰不知,正如材料所言,人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不管男女,坚与柔,共存于我们的内心。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让内心的刚与柔有效地为我们所用,塑造出和谐的内心。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我提倡做一个刚柔并济,内心和谐的女汉子。
当然,这并不是说让传统的性别角色发生改变甚至模糊化。“女汉子”在内在方面应注重修炼“汉子”的“神”,即有独立的精神、坚强的内心、大度的气质,即“坚硬”的一面。同时,又要具备一颗善解人意和温柔的心,在“形”方面,不忘记自己是女性角色,刚柔并济,软硬兼备,相得益彰,这样才会不忘初心,内心和谐,人见人爱。
自古以来,中国不乏名垂青史的“女汉子”,如花木兰、武则天、穆桂英等等。每每提到这些“女汉子”,我想我们的内心不会不涌起赞叹与崇敬。但在众多“女汉子”中,杀气、勇猛给我们的印象更多,因此,我更喜欢木兰。木兰是“美少女战士”,表现了巾帼英雄的本色,而她也是一个好女儿,对父亲有一颗滚烫的爱心,善于理解当时家庭的困境,重视家庭的温暖。驰骋疆场荣归故里时,她不忘自己是女儿身,婉拒功名,她尊重了自己的内心,该刚时刚,该柔时柔,兼容并包。
我们还看得到另一种“女汉子”,她们表面柔弱,但内心里,却有一根“东西南北风”都吹不断的精神脊梁,使他们伫立在我们的视野中,不动不摇。比如林徽因,“形”方面,她文文弱弱一体态,具有着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但一旦走出“太太的客厅”,林徽因便成为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者。即便因多年结核病,两肺布满空洞,肾脏被切除一侧,她也拼着生命在事业之路上不止脚步地前行,主持设计新中国国徽,呼吁文物保护,与梁思成一起上书国务院,陈词呐喊,殚精竭力。林徽因,因美丽温柔与顽强实现建筑家的才华而流芳百世。{上海高考作文素材}.
一个美丽的女子流传下来的如果单纯是美丽温柔,那么这种美丽温柔难免单薄并苍白;一个女子如果只懂得在生活的洪流中战斗,那又与男子何异?确实,女子的身份,要扮演好,确实不容易。
女权时代,“女汉子”时代,我觉得我们对女子的理解或多或少有一些偏差。网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有记者街头采访“你妈逼你相亲了吗?”遭遇一位扛着水桶的“女汉子”的神回复“你觉得我需要男朋友吗?”。一时间,这位扛水桶女汉子在网上收获无数点赞。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女汉子”中的“战斗机”:“给我听好了,男人对我来说是没用的,因为钱我会挣,地我会扫,饭我会做,架我会打„„”。这样演变下去,这个社会就太剑拔弩张了,将造就更多不可一世的女子,还有什么内心和谐可言?
正如老鹰也有栖息柳枝的时候,消毒用的酒精并非越浓越好,最有效的浓度,应调得柔和些,渗透进去,效果才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当是刚柔并济,在不同的情形,不同的事态下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这样才能尊崇内心和谐。
尤其是一个“女汉子”,仅有刚的生活,极乏温情,难免让人望而生畏;仅有柔的生活,也只能沦为不曾向前而碌碌无为的一生,唯有刚柔并济,让刚与柔完美调和后的生活才能在风雨中冲破重围,看见绚烂的彩虹。“我想成为一棵树,站成永恒,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让我们谨记三毛的这句箴言,让内心和谐,做一个坚柔并济有至高智慧的“女汉子”。
坚硬的科学与柔软的人文
人们总以为,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科学家们、各专业研究者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仅是板上钉钉的律条、坚硬如石的真理。殊不知,世间除了坚硬的科学理性,还有一些东西不可缺失。老子所说的
人生“大成”与“大盈”,还有些“缺”和“冲”需要填补。
爱因斯坦曾说:“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尊严与幸福。”鲁迅亦称“若举世唯科学是从,则人生将归于枯寂。”仅仅追求科学、追求知识、追求理性,人类社会终将如同冬日树木,仅剩枯槁的枝条;人生的滋味也将苍白如纸,无甚色彩。那么,究竟添些什么能使世间枯木再逢春、纸上空白再生色呢?
就像一具刚强的躯壳,科学将人们引入真理与思辨的殿堂后,就正襟危坐,雍容弘大却又冰冷艰涩。而人文情感,则是一股股暖流,穿透了寒冷彻骨的深潭,到达尘世抚慰人心;又是一枝枝藤蔓,萦绕着科学殿堂的冰冷墙板,生出绿色的希望之花。它使人生瞬息间活色生香,也给人们带来暖意。人终其一生不懈地追求的,应是坚硬的知识理性与柔软的人文情感之兼容并济,达到人生的“大成”与“大盈”。
所以哲学家罗素会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深情,是支配他一生单纯而强烈的情感。人生中,既应追求坚硬的知识理性,亦不可放弃柔软的人文情感。古今中外之大成者,概莫能外。假若张衡一生专注地震仪而无暇他顾,那么《二京赋》的华篇便永寂太古;假若钱钟书仅埋首浩瀚书堆专研学问,那么《围城》之嬉笑怒骂趣味横生便不为我辈所识。达芬奇的奇妙画笔下,除了精细的人体解剖图,还有神秘的蒙娜丽莎;爱因斯坦的超人大脑中,除了枯燥的物理公式,还有美妙的乐谱。在他们的眼中,世界不只是单调无味的科学知识拼凑体,而是充满了丰富多姿的色彩与情感。
我们夜观天象,看到的不应只是五行北斗等天体的运转,还可体会老杜发自肺腑的“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感喟。我们仰望星空,除了探索霍金“多重宇宙”的可能性,仍可想象缪塞眼中的星星是如何为夜的外套悬上“一滴银色的伤心泪珠”。
身披科学理性的坚锐,心持人文情感的柔软,人生之路,既漫且长。
上海高考作文素材篇三
2015年上海市高考作文优秀范文(材料作文):最软不过人心(3篇)
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为材料作文,主题为“坚硬与柔软”。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一(材料作文):最软不过人心
郭敬明说: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爱情,生活不是林黛玉,它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曾经竭尽力量的想对每一个人好,关心、呵护、温暖、疼爱、理解、包容。这些美好的事物我先付出,如有人给我我便要,可你刚刚看见了,我说的是曾经,后来才终于懂得人性本贱,你对一个人好的时间久了,那个人是会习惯的,然后把这一切看作是理所应当,其实本来是可以蠢到不计代价不顾回报的,但现实总是让人寒了心,渐渐竖起一道墙,后来垒起一座城荒芜的、苍凉的、死寂的墙,出不去也没人进的来,背负的太多,所以要停下来舍弃一些,从重要的人变成看似重要的人,包袱轻了,快乐却没能多起来,那些可有可无、时有时无、若有若无的在乎,无法维持亘久绵长的姿态,看起来比嘲讽还令人不安,可那又如何呢?还是要谢谢那些相逢便是笑脸寒暄的人,谢谢你的笑容让我看不清你的心。
世界上硬的东西有很多,软的东西也有很多,光是在人身上就可以找出不少,最软不过人心,最硬也不过人心。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二:造就和谐的自我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地自我,只要小心的用柔软包裹住坚硬,温柔地去关怀它的每一寸,完全贴合,不留 缝隙,品尝他的脉络,摩擦它的敏感,让它释放,回归 最初的状态,再坚硬的它也会变得柔软,达到生命的大和谐。
良辰美景,斗室两人,柳梦蝶的侠气全消,化为了柔情一缕,她竟像小孩子一样,伏在左含英怀中,左含英这时,如饮醇酒,如游太虚,真不知天地之间,除了两人之外,还有什么。他把手一招,将灯灭了,在黑暗中,两人获得了生命的大和谐!
大学生活还是让你不满意么?课程枯燥,老师敷衍,有人创业,有人恋爱。你心志不低,想要一份光辉的未来。可是,你说大一过得浑浑噩噩,大二也在稀里糊涂中即将过去。每天醒来你都告诉自己要努力奋斗,可是每一天过去的时候都好像一事无成。你看励志书,里面说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就可以达到目标。你总是做不到。
如果你每天起来,心不在焉地上几节课,拿起英语单词书又放下,你就知道你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你根本不“喂养”你的大脑,那么它自然也不能实现你的愿望。雄心壮志需要一个实际的计划,单靠每天的锵锵誓言是于事无补的。
对自己的塑造,就在于你如何使用每一分钟。你和时间的关系,就形成了你自己。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三:温柔着倔强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温柔着倔强
也许每个人都是双重的性格,有活泼有感伤,有温柔有倔强。
一个人内心是需要坚硬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当代,风情万种的林黛玉本就难以生存,薛宝钗那样雷厉风行的人才可以独当一面。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竞争不断压力不减,你不
坚强,脆弱根本没人管。受了委屈,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工作的不顺利等等,都需要自己慢慢消化,外面不会有人宠你照顾你,这个时候不坚强,不让自己变得坚硬起来,便只有淘汰的份,即使淘汰,也不会有人给你半分怜悯半分同情,在这个社会,能依靠的也只有自己,都市里的生活与竞争,已经远远超越人们承受的极限,前段时间往上特别流行的一句话说,不管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泣不成声,明日醒来世界依然车水马龙。没人管你背后的辛酸与无辜,没人会管你内心的挣扎与无助。在此种境地,你不坚强,脆弱给谁看?哭几声是不是一起哦饿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当然不可能,这个社会,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坚强的人们的存在,才日益快速发展起来。
然而,一个人坚强的久了,生活似乎慢慢就会演变成一种机械化,机械的上班,搭乘公交地铁,下班回家,吃饭,睡觉,一切索然无味,寡淡的几乎将人逼疯。这个时候,你还会因为听到一首好歌感动的热泪盈眶吗?你还会跟着电影里主人公命运的起承转折或哭或笑吗?上班的路上看到活泼的小学生们蹦蹦跳跳的手拉着手上学,还会不自觉的露出欣慰爱怜的微笑吗?如果你还会,说明你内心还温柔着,你的生活没有被这种所谓的都市规则彻底掩盖。因为温柔,会为一只猫感动,会为一只鸟驻足,辛苦繁杂的生活过后,偶尔还能享受生活的浪漫,于是一切就不会只是枯燥无聊,会发现这个世界是有童话存在的。
每个人都想尽力过得好,开心一点,无忧无虑一点,单纯一点。无所谓温柔也无所谓倔强,一个人呆着时,听点音乐打发一下时间,悠扬的旋律缓缓围绕自己,投入整个身心去感受去体会音乐里的世界。静静的感受自己的世界,与朋友聚在一起时,跟着大家伙起哄热闹叫嚣,仿佛生命就在于这样疯狂的折腾,乐此不疲。
从朋友那里听过这样一句话,说,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我们泪流满面,有时候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远的路。
泪流满面是因为内心还温柔,咬着牙走了很远的路是因为依然倔强。对于这以后遥远的未知的生活,我们温柔的倔强。
上海高考作文素材篇四
2015高考作文素材
2015年高考语文科目结束后,对作文题目的关注与讨论又成为社会焦点。记者采访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组专家,对今年的语文作文题目做以分析。
记者了解到,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3套,各省市自主命题13套,总计16套,全部采用材料作文题型。作文试题坚持了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的命题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对考生积极面对人生、体味文化传统、理解高尚人品、追寻科学创新精神等方面给予了积极的引导。同时,作文在命题技术上稳中有进,部分试题在提高作文的测试功能方面作了新的尝试,主要体现出四大特点。1坚持立德树人,试题立意体现育人导向作文命题总体上体现高考改革方向,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形成“一点四面”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典型的如全国二卷作文,利用材料创设风采人物评选的情境,要求考生从三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物中,选出自己更为赞赏的一位。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的原型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渗透依法治国理念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全国一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直接取材于近期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基本保持事件原生态面貌的同时,命题在写作要求中提出了写信的文体要求,希望激发考生选择一个说理的对象,在有明确针对性的条件下,说真话、讲道理,表达自己的伦理观、法制观,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法制观念。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作文题,聚焦岳飞、林则徐、张自忠、邓稼先等古今中华英雄,直接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理解英雄人物不朽的精神价值,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当代青年的真情实感,带动大家赞英雄、学英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个命题比往年更主动、更积极地引导考生去思考人生观与世界观,探寻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加强创新能力考查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作文题以“心中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为内容,引导考生对“和谐自我”进行思考,符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既能体现传统社会刚柔相济的修养问题,又顺应新时代要求的公民意识,考查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见地、有创新的思考。另外四川作文题“老实与聪明”、湖北作文题“地下的泉水”、广东作文题“感知自然的远和近”、安徽作文题“显微镜下看蝴蝶”等都紧密联系生活事理,有助于发挥高
考试题的立德树人功能。各省的作文命题普遍在如何调动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守正与创新”“科技与当代生活”等问题上作了深入研究,在激发考生写作兴趣和创新思维方面作了多方面的努力。2精选材料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成长,引导考生激活人生经验和知识积累,写出个性风采。例如,天津作文题是有关“范儿”的流行语,贴近学生生活,亲切平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考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讲。山东作文题用小中见大、常中见新的名言民谚形式,重庆作文题用“公交车等妈妈”的事件等,都易于考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独到见解,引领考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永葆积极向上的心态,探索科学发展的深层内涵。这种“三贴近”的材料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选材的常态。3激发深度思考,突出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从全国范围看,今年的作文题从整体上注重强化材料内容、含意和考生思维的深度,引领学生辨析核心概念,在比较中说理论证,既让不同学习风格和思维习惯的考生都有发挥空间,又强化试题的选拔功能。如江苏卷以“智慧”是经验、能力、境界为素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引出对智慧探讨的话题,既打开写作思路,又可以引发考生的自由拓展、多向发散和深度思索。题目本身并不复杂,但要阐释清楚、论证合理,就需要考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较高的思维水平。浙江作文题对“人品与文品”、全国汉语文作文题“阅读意义的反思”等试题都给写作提出了逻辑阐释的要求。这类思考强度较大的作文题,需要考生调动课内外积累的背景知识,清晰而有条理地组织思想和语言,才有可能将写作向深度展开。从这些试题可见,目前高考作文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比以往有了更高的期待。4加强功能设计,材料型作文题更加成熟通行的材料作文测试形式尤其是事件类和事理类这两大题型,经多年实践已基本成熟。今年作文题的设计,在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全国一卷和二卷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如全国一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二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浙江作文题引用古人“文如其人”的精炼概括,要求考生思考“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加大了事理与哲理表达的难度。这些做法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
语文命题组专家介绍,总体而言,2015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在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甄别考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发挥“言为心声”的表达特质。将当代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融入作文试题的材料,使作文的考试能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
中青在线北京6月7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未晨)2015年高考今天上午结束了语文学科的考试,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组专家,对全国高考语文的作文试题进行了权威解读。
2015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3套,各省市自主命题13套,总计16套,全部采用材料作文题型。作文试题坚持了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的命题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对考生积极面对人生、体味文化传统、理解高尚人品、追寻科学创新精神等方面给予了积极的引导。同时,作文在命题技术上稳中有进,部分试题在提高作文的测试功能方面作了新的尝试,主要体现出四大特点。
特点一:坚持立德树人,试题立意体现育人导向
作文命题总体上体现高考改革方向,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形成“一点四面”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典型的如全国二卷作文,利用材料创设风采人物评选的情境,要求考生从三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物中,选出自己更为赞赏的一位。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的原型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渗透依法治国理念。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全国一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直接取材于近期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基本保持事件原生态面貌的同时,命题在写作要求中提出了写信的文体要求,希望激发考生选择一个说理的对象,在有明确针对性的条件下,说真话、讲道理,表达自己的伦理观、法制观,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法制观念。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作文题,聚焦岳飞、林则徐、张自忠、邓稼先等古今中华英雄,直接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理解英雄人物不朽的精神价值,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当代青年的真情实感,带动大家赞英雄、学英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个命题比往年更主动、更积极地引导考生去思考人生观与世界观,探寻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加强创新能力考查。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作文题以“心中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为内容,引导考生对“和谐自我”进行思考,符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既能体现传统社会刚柔相济的修养问题,又顺应新时代要求的公民意识,考查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见地、有创新的思考。另外四川作文题“老实与聪明”、湖北作文题“地下的泉水”、广东作文题“感知自然的远和近”、安徽作文题“显微镜下看蝴蝶”等都紧密联系生活事理,有助于发挥高考试题的立德树人功能。各省的作文命题普遍在如何调动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守正与创新”“科技与当代生活”等问题上作了深入研究,在激发考生写作兴趣和创新思维方面作了多方面的努力。
特点二、精选材料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
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成长,引导考生激活人生经验和知识积累,写出个性风采。例如,天津作文题是有关
“范儿”的流行语,贴近学生生活,亲切平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考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讲。山东作文题用小中见大、常中见新的名言民谚形式,重庆作文题用“公交车等妈妈”的事件等,都易于考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独到见解,引领考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永葆积极向上的心态,探索科学发展的深层内涵。这种“三贴近”的材料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选材的常态。 特点三:激发深度思考,突出考查独立思考能力
从全国范围看,今年的作文题从整体上注重强化材料内容、含意和考生思维的深度,引领学生辨析核心概念,在比较中说理论证,既让不同学习风格和思维习惯的考生都有发挥空间,又强化试题的选拔功能。如江苏卷以“智慧”是经验、能力、境界为素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引出对智慧探讨的话题,既打开写作思路,又可以引发考生的自由拓展、多向发散和深度思索。题目本身并不复杂,但要阐释清楚、论证合理,就需要考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较高的思维水平。浙江作文题对“人品与文品”、全国汉语文作文题“阅读意义的反思”等试题都给写作提出了逻辑阐释的要求。这类思考强度较大的作文题,需要考生调动课内外积累的背景知识,清晰而有条理地组织思想和语言,才有可能将写作向深度展开。从这些试题可见,目前高考作文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比以往有了更高的期待。
特点四:加强功能设计,材料型作文题更加成熟
通行的材料作文测试形式尤其是事件类和事理类这两大题型,经多年实践已基本成熟。今年作文题的设计,在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全国一卷和二卷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如全国一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二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浙江作文题引用古人“文如其人”的精炼概括,要求考生思考“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加大了事理与哲理表达的难度。这些做法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
总体而言,2015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在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甄别考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发挥“言为心声”的表达特质。将当代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融入作文试题的材料,使作文的考试能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我们相信这样的命题理念将发挥引领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7日是高考第一天,首考科目——语文的作文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今年高考全国有18个省是统一命题,其他省份仍然是自主命题。从各地的作文题来看,“材料作文”是今年的主流,同时更加放开了文体限制,有的地区甚至可以写诗歌,充分考查考生的阅读量、思考力和想象力。
北京:微作文和大作文
作文题:微作文三选一:①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范围:《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②乱涂乱贴、违禁吸烟、赛场京骂等不文明的现象,与首都形象极不相称。请针对社会上的某一种不文明现象,拟一条劝说短信。要求态度友善,语言幽默。文体不限。③请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大作文二选一:①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②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点评: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顺义区教研考试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刘德水等专家认为,今年北京的题目有几个特点:
第一,考查学生的想象力,给不同阅历的学生更多选择。如大作文“深入灵魂的热爱”要学生写一种喜爱的植物、动物或器物,首次放开了全部文体,可写诗歌,实现了写作文体上的全开放。而微写作第三项要求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抒情文字,考验考生的想象力及抒发感情、表达感悟的能力。
第二,倡导阅读经典名著。如“微写作”中,让学生从《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章节或者片段,并陈述理由。这几本书有的是课外阅读书目,有的是当代文学名著,但均未进入教材。这道题意在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名著。 第三,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记叙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要求考生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选择一位“心中英雄”,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赋予了试卷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陶冶爱国情操等丰富内涵。
上海:造就和谐自我
作文题: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点评: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终身教授胡晓明:上海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题目的趋势,我想归纳为两点,一是由外向内,越来越多地从关注外部的社会热点,转向年轻人的生命成长;另外一个趋势是由文向质,更加注重思维的训练,这更多地要靠平时的阅读积累。 对于中学生来说,生活当中如何去培植柔软素养,音乐美术文学艺术很重要。另外做义工,利用暑假时间去关心弱势的群体,为老人做些事情,为父母尽点孝心,这都是有助于自己的柔软的那个部分成长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环境,要在如何培养柔软的心方面,多用心。
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表示,今年的题目延续了以往的风格,体现两概念对立统一的辩证思考,考验学生的思辨力。有时代性,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对健康人格培育、生命情怀的关照具有意义;写作空间很大,是一个开放的题目,可以从多角度切入。
广东:感知自然
作文题: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
上海高考作文素材篇五
2013上海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审题方法】
作文的审题很重要,我们必须仔细审读提供的材料,从中理出逻辑关系,找出多元化的内涵并确定自己的方向。那么,我们怎去审题呢?
1.方法
(1)找出材料中“主体性”的关键词。
(2)根据“主体性”的关键词,选择一个作为自己开掘的方向。也可以兼顾,谈它们之间
的关系,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2.举例
(1)2013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主体性”关键词是“蝴蝶”“蜡烛”“探险者”。我们可以分别从这几个角度立意,也可以从它们之间的关系入手,谈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2)期初摸底考试的作文,“主体性“关键词是”是“懒蚂蚁”和“勤蚂蚁”。我们可以从“懒蚂蚁”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勤蚂蚁”角度立意,还可以从“懒蚂蚁”和“勤蚂蚁”之间的关系切入,谈分工合作。
【本题应用】
1.本题材料中“主体性”关键词:“重要的事”“更重要的事”
2.我们要注意转折关系
材料的第一个句子,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一般情况下立意的指向是后半句。
3.我们要注意材料中的代词
“这”指代的是上面两种情形,“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则告诉我们立意的多元性。另外,材料中“自己认为”和“似乎还有”这样的词,也提示我们立意不必一定偏向后半句的“所指”。
【立意方向】
1.从“重要的事”切入
(1)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2)勇于实践,切忌好高骛远;(3)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
2.从“更重要的事”切入
(1)风物长宜放眼量;(2)生命不息,求索不止;(3)书写人生的大我。
3.从“两者的关系”切入
(1)自己埋头干活没错,但不时也要抬头看天,仰望星空,拓宽视野;
(2)人该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也该思考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
(3)每个人除了要灌满自己这条小河,也该思考如何汇入社会这条大河。
【写法建议】
1.写记叙文
擅长叙述的同学,可以从自己的生活或阅读搜索关涉题意的故事,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铺叙自己原先如何专注于自己认为所谓重要的事情,因为某件事,某本书,某个人,让你领悟,人生还有“更为重要的事”等待我们去完成,并夹叙夹议,揭示文章哲理。或者采用组合法,紧扣题意,选择几个名人故事的片段,逐层揭示自己的哲理思考。
2.写议论文
擅长议论的同学,可以采用评论体,从符合题意的某一社会现象入笔,引申出核心观点;
设置分论点,分析其中寓含的道理;联系现实,提出解决的对策。也可以用起承转合式,紧扣材料,亮出观点;设置分论点,论证核心观点;联系现实,转说开去;发出号召,引申总结。
注意:自己擅长写什么文体,应该有针对性的把这种文体当作主攻方向,发挥自己的优势。
【素材导航】
动笔前,要做到“心中有数”,可以从教材课文、社会热点和个性阅读三方面挖掘写作素材。一方面,典范新鲜的素材能够充分表现文章的主旨,另一方面,文章的内容主旨也会因典范新鲜的素材而不断丰富深化。
1.教材课文素材:
廉颇与蔺相如争列,蔺相如所做的不是争强斗勇,而是退避躲让,所谓“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蔺相如做了他应该做的“更重要的事”。相反,老葛朗台苦心孤诣地占有金钱,以为这是他生活中重要的事,其实被金钱异化的灵魂,只能成为守财奴。
2.社会热点素材:
学生“更重要的事”不是一味苦读,而是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