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丽水中考语文满分作文

来源:文章阅读 发布时间:2011-11-04 点击:

2017丽水中考语文满分作文篇一

2017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答题模板

2017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答题模板

一、三种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我

(1)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3)使情景显得更为真切;

(4)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

(5)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

(6)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第三人称:他;她:它们

(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2)有比较广阔的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

3.第二人称:你;你们

(1)增加亲切感;

(2)直抒胸臆

(3)抒情更强烈,更有感染力;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版: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

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12年台州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二、鉴赏人物形象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版: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三、抒情、议论作用类

1.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

2.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3.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4.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蕴藉。

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题示例:(2014年衢州中考)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

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017丽水中考语文满分作文}.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四、归纳内容要点类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版: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常见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2017丽水中考语文满分作文}.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017丽水中考语文满分作文}.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六、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2017丽水中考语文满分作文}.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答题示例2:(2015杭州中考)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①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答题示例3:(2016宁波中考)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

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七、文章线索、段意类

2017丽水中考语文满分作文篇二

2017年中考语文集中复习考点专题训练及参考答案14:文言概括、探究、感悟

★考点专题训练及参考答案14:

文言概括、探究、感悟

(一)(2016·苏州)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①。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②西曹主簿③,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选自《宋书·隐逸列传》,略有删改)

【注释】①仕:做官。②辟:征召。③主簿:官职名。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在荒郊野外建造了房屋,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就不享用。

(2)凝之悉散之亲属。 刘凝之把它们都分给了亲属。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州里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的原因是什么?刘凝之为什么不接受?{2017丽水中考语文满分作文}.

重其德行;不慕荣华,安于俭苦。

(二)(2016·东营)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

2017丽水中考语文满分作文篇三

2017届中考语文考点跟踪突破:文言概括(含答案)

考点跟踪突破14 文言概括、探究、感悟

(一)(2016·苏州)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

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

②③州三礼辟西曹主簿,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选自《宋书·隐逸列传》,略有删改)

【注释】①仕:做官。②辟:征召。③主簿:官职名。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在荒郊野外建造了房屋,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就不享用。

(2)凝之悉散之亲属。 刘凝之把它们都分给了亲属。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州里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的原因是什么?刘凝之为什么不接受? 重其德行;不慕荣华,安于俭苦。

(二)(2016·东营)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①②【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

③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2017丽水中考语文满分作文}.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

④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

忘之耶?”„„(苏轼《黠鼠赋》)

【注释】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 .

(2)橐坚而不可穴也 (咬洞) .

(3)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被).

(4)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在) .

2.翻译下面的语句。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招引人;没有死的时候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断;乙文中因人精力

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圈套。

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甲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乙文为小品(或赋)。重在“悟理”,以“黠鼠”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

(三)(2016·丽水)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

①北。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槌。顶有口,状若贠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

②③④曰神瀵,臭过兰椒,味过醪醴。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 经营一国,亡不悉遍。土

⑤⑥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埒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

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

⑦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

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不进酒肉,数月乃复。(节选自《列子》)

【注释】①甔槌(dānzhuì):盛水的陶器。②瀵(fèn):泉水。③醪醴(láolǐ):美酒。④埒(liè):山上水道。⑤札厉:瘟疫。⑥侪(chái):共同,一起。⑦孳(zī)阜:繁衍盛多。孳,繁殖;阜,通“富”,繁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迷而失涂,谬之一国(通“途”,道路) .(2)臭过兰椒,味过醪醴(气味) .

(3)缘水而居,不耕不稼(沿着,顺着) .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过则醉,经旬乃醒。

(人们)喝多了(神水)就醉,十多天后才能醒。

(2)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他)回到国内以后,(仍然)思慕那个国家,(以至于)怅然若失,精神恍惚。 4.请概括“终北国”的特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终北国”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理想的社会环境,这里气候宜人,环境舒适;人人平等,和睦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瘟疫,没有战争,没有病痛„„几乎是“大同世界”的具体描写,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桃花源”,作者一方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但在当时,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幻觉。

(四)(2016·江西)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②③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

④⑤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破即吐之。 .

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

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云:“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⑥⑦⑧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文度曰:“故应让杜、许。”蓝田云:“汝谓我堪此否?”

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

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注释】①王蓝田:名述,袭爵蓝田侯。后文的“文度”为其子。②鸡子:鸡蛋。③筯(zhù):筷子。④内:通“纳”。⑤(niè):咬。⑥事行便拜:授官的诏书一下达就立即接受。⑦故:或许。杜、许,不详何人,应为当时有名望的两人。⑧堪:能够胜任。⑨定:到底。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复于地取内/口中 B.破/即吐之

C.谢无奕/性粗强

D.事行/便拜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又从地上捡起放入口中。所以应该划分为:复于地取/内口中。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瞋(同“嗔”,发怒)

(2)数(诘责,数落)

(3)阙(缺少)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

鸡蛋在地上不停地旋转,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成功。 (2)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4.结合三则短文内容,说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蓝田性格急躁,但懂得忍让(宽容别人),为人坦率。 【解析】从第一段短文中王蓝田吃鸡蛋时的动作、神态可看出他性格急躁。从第二段短文中王蓝田面对谢无奕的数落、责骂不动声色看出他懂得容忍他人。从第三段短文王蓝田认为能够胜任就不必谦让,看出他坦率直爽的一面。

(五)(2016·南京)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养生

宋·苏轼

①②【甲】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

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

省费以养财。

③【乙】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

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

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⑤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

(节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07年版)

【注释】①一爵一肉:喝一爵酒,吃一种肉食。爵,古代的酒器。②盛馔则三之: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③奉传:恭敬地传播。④刍豢(huàn):代指美味的肉食。⑤佚(yì):安逸,舒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安分以养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

B.吾闻战国中有一方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

C.夫已饥而食 虽有嘉肴,弗食(《虽有嘉肴》) ..④

D.晚食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主人不听从却超过这个标准的,我就制止(他)。

(2)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像这样(做)可以说是善于对待穷困,但是在养生之道上就不够了。

3.甲、乙两段中作者所提出的养生之道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两段相同处在于都强调了安分知福、俭以养生。不同处在于甲段着重从节食的角度谈养生,而乙段着重从求道的角度谈养生。

上一篇:2017全国卷二高考作文
下一篇:2017全国大纲卷高考作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