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4-06-08 点击:

专注故事篇一

专注的故事

照片上的这个人叫安金磊。我第一次知道他的故事,是在很久以前,看一个央视节目的报道。后来,我又在很多报纸和杂志上听到过他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他并没有做特别了不起的事情。但他的故事中蕴含着一种力量,每次想起他的故事,我就会被深深打动。

安金磊是一个农民。他有文化,曾经是国营农场的农业技术员。但他并没有走“有文化的农民”常走的现代化农业道路。相反,他回归了传统。

1997年,安金磊以50元/亩的价格承包了家乡村子边缘的40亩荒废的偏远薄地。当时这块地别人仅愿出2元/亩,最高者也仅出6元/亩。他出50元,完全是出于对土地价值的尊重。

他开始用新的,但也是最古老的方式耕种。他不施用化肥,不打农药、不除虫、甚至不使用现代化的农耕工具——他认为,现代化的耕种方式,是对土地的损害。他用最原始的手工工具,在土地上专心耕作。他尊重土地,把土地当作有生命的东西,喜欢用手捧起土地,闻土地芬芳的香气。他尊重土地上生长的每一种植物。他几乎不铲除杂草,在他看来,杂草和庄稼是一个有机的共存体系,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人为的干预越少越好。

事实上,他的耕种模式超越了农业的范畴,开始有了一种心理治愈的功效。一些因为工作繁忙而心理压力巨大的都市人,经常到他的地里“疗伤”。很多人跟着他一起到地里专注地耕种,吃地里种的菜。虽然他们同样工作得很辛苦,但他们不再有都市里的那种焦虑和忧郁。在一段质朴的劳作之后,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奇迹般地好了。

我理解这些都市人。他们是公务员、教师、程序员、商人、学生„„他们就在你我身边,或者,就是普通你我。他们最大的特征,是与自己所做的事情隔离。为了更高的效率,工作被切割成了碎片,在这些碎片中,人无法看到自己完整的产品,也无法看到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因此也很难产生意义感。就像二十年代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所刻画的那样,那些负责拧螺丝钉的工人,只顾拧螺丝钉,最终变成了机器的附庸。一个不喜欢自己研究方向的大学教师,

在想着怎么收数据攒论文,好在评价体系下蒙混过关。一个不停浏览、剪切、粘贴的门户网站编辑,为了吸引眼球,也不得不推更多哗众取宠的新闻。一个学生明明知道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没有意义,仍然需要坐在那里,配合着老师把连他自己都未必感兴趣的东西讲完。在这些时候,工作成为了一个养家糊口的工具,一种负担,一种人们总是想逃离,又无法摆脱的东西。于是人总是在逃离冲动和对未知的恐惧之间苦苦挣扎,消耗生命。

这跟辛苦无关。重要的是,他们无法专注于所做的事当中。他们对所做的事情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逃离,但社会规范却需要他们做这些。所以他们拖延着,让意识漂浮于事情之外。{专注故事}.

我经常思考为什么都市的白领到安金磊的土地耕作以后,会让他们的心理恢复健康。有很多原因:感恩、尊重自然,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专注。他们能真正投入劳动之中,把自己放下。在土地的芬芳和辛苦的汗滴中,他们能摸到自己的劳动。耕种从辛苦而枯燥的事情变成了一件神圣而快乐的事情。农业变成了“农业禅”。

专注会带给人幸福。2010年,Science上有一篇文章调查了人们在不同思维状态下的情绪。研究者专门开发了一个用于iPhone的APP,通过APP向实验者随机提问,让实验者回答:“现在你所想的事情,是不是你手头正在做的事情?”并让他们描述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结果发现,人们的思维有一半时间都是漂移不定的,跟当前所做的事无关。而在这种漂移不定的思维时,人们远比专注于当前的事情更不快乐。

这让我想起佛教禅宗的一个故事:

有源律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大珠慧海:“用功。”

有源法师:“如何用功?”

大珠慧海:“饥来吃饭困来眠。”

有源法师:“一切人如同师父用功否?”

大珠慧海:“不同。”

有源法师:“何故不同。”

大珠慧海:“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这就是最简单的修炼,却有很多人做不到。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是研究专注的心理学家。他开辟了一个叫做“福流(flow)”的新的研究领域。在福流状态是个体投入全部注意力于它当前的任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忘我体验。这是一种特殊的体验。他曾经采访人们在完全专注时的感受。大部分人都会说到,在福流的状态下,人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心中没有任何杂念,觉得一切活力都畅通无阻;觉得自己跟眼前的事情密不可分、浑然一体;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甚至忘记了时间。

福流状态会让人上瘾。福流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可以预测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这就是为什么工作会让人幸福:因为工作比简单的休闲给人带来更多的福流体验。

米哈里用“精神熵”来表达福流在人类精神中的作用。“熵”是一种无序的状态。米哈里认为,思维的漂移会导致散乱,无法集中于一个目标,会出现精神上的“熵”,具体的表现就是焦虑、抑郁、空虚和无意义的感觉。而专注能让人的精神变得整齐有序。

专注并非达成某事的目的,它本身就是目的。正如一位诗人和攀岩家所描述的自己经历的福流体验:

“攀岩的神秘就在于攀岩本身;你攀到岩顶时,虽然很高兴已大功告成,而实际上却盼望能继续往上攀爬,永不停歇。攀岩的最终目的就是攀岩,正如写诗的目的就是为了写作一样;你唯一征服的就是自己的内心„„写作就是诗存在的理由。攀岩也一样,只是为了确认自己是一股福流。福流的目的是持续不断地流动,不是为了到达山顶或乌托邦。它不是向上的动作,而是奔流不已;向上爬只是为了让流动继续。爬山除了爬山之外,没有别的理由,它完全是一种自我的沟通。”

这么说,那些在逃离的冲动和对未知的恐惧之间挣扎的人,无疑是处于“精神熵”的状态。{专注故事}.

照片中的小师父,是我在佛学院的学生。这是他参加亚洲禅茶比赛时的照片,当时他表演的,叫罗汉禅茶,后来在那届禅茶比赛中获了奖。我曾经详细询问过他禅茶的秘诀,他说就是在泡茶的时候,全心投入,把泡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你会发现,原本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水的温度、茶的香味、颜色,水中漂起的茶叶、冒出的气泡,喝茶的过程变得丰盈又趣味傲然,它不再是一个日常的事件,而变成了一种“道”。这种“道”正是由专注而来。

这种“道”具有疗愈的作用,是因为我们自然地需要专注和投入到某些事情中。我遇到过一些焦躁不安的来访者,他们居然通过简单的画画、写作、甚至玩字谜游戏这样能够让他们投入其中的任务,慢慢复原了。

生活处处是道,只要你用心专注。而这正是正念所训练的态度。“专注”要求我们对所做的事,保持尊重和敬畏。它要求我们郑重其事、全情投入、心无旁骛。对任务的每个细节都保持觉察,把每个细节都当作重要的事情。正是在专注中,我们沉浸于当下,不再急着去远方,也正是在专注中,事物的本来面目,开始徐徐地展开。这正是正念的精神,也是安金磊的故事打动我们的原因。

专注故事篇二

关于专注的名言和故事

1,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蔡尚思(现代史学家) 2,把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把一切对你没有好处和对你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 ———歌德

事例

1,鲁迅有一次看书太专注家人给他送饭后他看着书居然把桌子上的墨水盒往嘴里放,后来人家笑话他,他说道,我正是需要多吃些墨水哦

2,牛顿把表当鸡蛋煮 牛顿的天赋并没有明显的超人之处,然而他特别勤奋学习,学习和研究都专心致志,简直到了入迷的地步。他常常一连几个星期都留在实验室里,直到实验完成。有一次,他迷着搞实验,竟把手表当鸡蛋放到锅里去煮。又有一次,牛顿的朋友来看他,他把饭菜摆到桌上后,又一头钻进了实验室。这个朋友等得不耐烦了,就先吃起来,吃过后没有告辞就走了。牛顿做完实验后出来,一看桌上的盘碟,自言自语的笑着说:“我还以为没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说着又走进实验室去了。

3,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俱乐部正在进行围棋比赛,一位教练被观众中的一个儿童所吸引——这个小孩在棋盘旁整整站了一上午,注意力高度集中,目不转睛地盯着棋盘。看来,孩子入迷了。 第二天,这个小孩又来了,又专心致志地看了一上午。一个孩子有这样好的注意品质,确实难能可贵,一个好苗子被教练发现了。6岁的上海儿童常昊就这样被吸收进了围棋队。3年后,常昊获全国“棋童杯”赛冠军;还曾在被让四子的情况下,战胜过日本棋圣。常昊之所以有这样的进步,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和长时间稳定。

有一次,数学家陈景润走路时撞到树上,非但没察觉到自己走错了路,反倒以为是撞着别人了,一连说了几声:“对不起,对不起!”后来抬头一看,原来

是一棵大树,不由得会心地笑了。原来,他正全神贯注地思考着数学问题。陈景润在数学领域研究效率高,取得巨大成功,与他出色的注意品质紧密相关。 1871年的圣诞节,发明大王爱迪生举行结婚典礼。婚礼正在进行时,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大家都纳闷,新郎哪里去了?原来爱迪生突然想到自己在研究的电报机,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发明上,不知不觉地跑到工厂搞实验去了。一个工人发现了他,告诉他已是午夜12点了。这时爱迪生才想起来:“糟糕,我还要陪客人吃晚饭呢!”

1933年美国加州大地震时,爱因斯坦正在研究地震理论,他的注意力太集中了,完全进入了“痴迷”的境界,竟没有发现房屋桌凳在震荡、移动。直到几个大学生喊他,他才意识到正在地震,赶紧跑出大楼。

专注故事篇三

关于专注的事例

林肯的父亲是个农民,家境极为贫穷。林肯断断续续地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足1年。但林肯从小就养成了热爱知识、追求学问、善良正直和不畏艰难的好品质。他买不起纸和笔,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写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练字。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练习讲演。林肯失过业,做过工人,当过律师。他从29岁起,开始竞选议员和总统,前后尝试过11次,失败过9次。在他51岁那年,他终于问鼎白宫,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被马克思称之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

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警枕”。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块大劈柴作枕头。发明家爱迪生工作起来

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书籍垒起来当枕头。

上一篇:三年级作文童年趣事400字左右
下一篇:三年级下册期末作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