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4-05-24 点击:

下岗故事篇一

一个下岗工人的故事

一个下岗工人的故事

王万林,今年61岁,杭州人。这位处在生活底层的平民,这辈子执著地做着一件事:救助街头流浪儿。他从1979年救助第一个从煤矿里逃出来的童工起,至今已默默收留救助了391名流浪儿。现在还靠微薄的打工收入继续着这份爱心“事业”。

27年前,他把第一个流浪儿领回家时,母亲为他的善举高兴

王万林家住在杭州市区学院路一栋老式居民楼里。这套设施简陋的60多平方米宿舍,最显眼的家具是并排放的两张大床,现在家里还住着4个被他暂时收留的流浪儿。王万林说,这些床铺可同时收留4至5个流浪儿,如果再多些人就要打地铺了。

说起救助过的流浪儿,王万林从抽屉里拿了一本发黄的笔记本,他已对每个孩子的名字,每个孩子的遭遇都烂熟于心。

1979年冬天,王万林下班回家,在一个公交车站见到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穿得很单薄,看上去六神无主,不像在等车。王万林上前去问:“你在这儿干什么?怎么不回家?”

孩子呜呜地哭起来。这个孩子叫冯玉印,江西德兴人,被人骗到浙江长兴一家煤矿做工,好不容易扒着拉煤车逃出来,身无分文,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王万林把他领回了家,当时还健在的母亲听了小冯的经历直掉眼泪,帮他洗澡洗衣服,让他吃饭。几天后,王万林帮小冯买了回家火车票,送他上了火车。

这是王万林救助的第一个孩子。王万林至今清晰记得,当时母亲对他善良举动的赞许。母亲说:“你做的是行善积德的好事,妈妈为你高兴!我们家以前从外地逃难到杭州,就是因为得到过一些好心人的帮助才能生存下来。虽然家里不宽裕,但我们可以省吃俭用,尽量多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

母亲的话成了朴实善良的王万林日后持之以恒救助流浪儿的精神支柱。

不愿放弃救助流浪儿,老婆与他离婚

至今孤身一人的王万林,曾有过一次短暂的婚姻。王万林说,他原是杭州一家街道办的包装材料厂的职工,从1979年开始救助流浪儿之后,他把挣得的钱几乎都花在流浪儿身上。但老婆不能接受他这样做,所以很快就分手了。

“以后也有人给我介绍对象,但条件是要我放弃救助流浪儿。”王万林对记者说:“我无法做到,因为我每次看到街上那些没人管的流浪儿,心里就感到特别难过。这些孩子正处在人生的岔路口,只要有人肯帮他们,有人相信他们,往好的方向推他们一把,他们就能走上正路,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如果这时没人管他们,或者有居心不良的人来引诱他们,他们就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在婚姻与流浪儿的选择中,王万林最终把救助街头流浪儿童当作自己惟一的生活重心。他说,政府现在有专门的机构收留流浪儿,但总有管不过来的时候。我能做的是,看到一个就帮一个,让他们也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人间有爱。{下岗故事}.

持之以恒,下岗后靠打工收入继续救济流浪儿

在王万林救助的流浪儿中,有离家出走的、被拐卖的、打工找不到工作又无钱回家的等各种情况。王万林说,每当看到街头的流浪儿,先是问清家庭地址、流落原因,然后打电话或是写信到当地或他们的家里去核实。能回家的,他就给他们买好车票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有些一时回不去的暂时住在自己家里,待他们能够回去了,再安排他们回家。还有些无人照顾等特殊情况的流浪儿就把他们收留下来,并送他们去学手艺,学成之后再帮他们找工作。这些年,在他收留的流浪儿中,短的两三天,长则七八年,他们的吃住全由王万林承担。

2000年,由于企业效益不好他被裁员下岗,失去收入来源的王万林在家门口摆起了卖馄饨小摊,靠此微薄收入供养着被收留的儿童,但是没多久就被市城管部门没收取缔。然而,王万林的行为却感动了周边的好心人。杭州市的一家叫大荣荣美发店的老板娘主动请他到店里打工,还

特别关照王万林,店里食堂只要有剩下的饭菜他都可以带回家,替他节省了不少钱。还有菜场卖菜的大妈,听说他要养这么多人,每次总给他便宜点。

“其实,我是穷帮穷。”王万林说,这些孩子只要拉一把,或许就可以改变他的一生。 900多封“家信”是他最大的安慰{下岗故事}.

王万林对记者说,自己虽然无亲生儿女,但他却是“子孙满堂”。他从床底下拿出一个编织袋,里面都是他的“孩子”们给他的来信,足足有900多封。有向他汇报学习和工作情况的,有请他去主持婚礼的,有考上大学向他报喜的......他说:“心情不好的时候,读读这些信是我最大的安慰。”

这些年,王万林给自己收留的孩子们定下了规矩:不许抽烟,不许赌博,不许上网,不许夜不归宿,不许结交不良朋友。王万林像个操心的父亲一样,鼓励着他们上进。

让王万林欣慰的是,在他收留救助过的流浪儿中,后来有考上大学的,有开公司的,绝大部分都能自立自强,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王爸爸帮助别人从不图回报。”曾经得到过王万林救助的胡高平说:“当年流落杭州,遇到王万林收留一住就是两年多。他经常教育我们要规规矩矩做人,要自强自立,这对我影响很大。现在我不仅结婚生子,还开了一家网络公司,照理他可以图得回报,但他从没有向我提过任何要求。”

记者采访时,胡高平劝起老王:“我现在有能力了,你就住到我家去,120多平方米带空调的大房子,舒舒服服的,抱抱孙子,多好!你好事也做得够多了,到此为止吧。”

可老王不愿意。他背后告诉记者:“不光高平,还有好多曾经我救助收留过的流浪儿都说过,等我老了,他们养着我,有这话,我知足了。”

这就是王万林,好人王万林!

下岗故事篇二

两个下岗女工的故事

两个下岗女工的故事

一、“四十多了,又回到了娘家„„”

46岁的李女士非常干练,在她的身上找不到一丝落魄的影子。其实很多下岗女工都这样刻意地掩饰生活的焦虑。

李女士原是省会无线电八厂的职工,在厂子里抓过生产,也抓过销售,是厂里的能人。后

来,厂里的效益不行了。在不靠厂里吃饭,靠自己挣钱的日子里,她开过商店,干过快餐,摆过小摊。但往往是刚开始干,就有各种原因迫使她停业,也没赚到钱。直到1998年,她还在忙活自己借了15000元开起来的小饭店。但是在本该共同艰苦创业的时候,丈夫却向她提出了离婚,当时法院以她没有固定收入为由,把惟一的女儿判给了男方,房子也没有属于她。不得以她又回到了娘家。靠年迈的双亲接济度日。

2000年5月,李女士买断了工龄,得到15760元钱,这是当时统一的标准。而这笔钱,支持了两年。到现在,她仍没有找到固定的工作。而自己的年龄一天比一天大,工作更不好找。她不怕累和苦,“只要女人能干得动的就行,钱拿的不多也没什么,起码把现在欠着朋友的债还了。”李女士坚定地说。

二、“只要不给脸色看,就是好工作。”

郭女士是建筑机械厂的职工。同样,在厂子效益不好的情况下,她下岗了。那是去年6月的事情,今年她48岁。从那时起,她每月拿不到300元下岗工资,交了水电气暖和房租,一共剩下100多块钱。

这100多元维系着她和儿子的生活。十年前她和丈夫离了婚,一直和儿子相依为命。下岗后,日子过得更清贫了。去年孩子很争气,中考考上了四中。但是高一上半年就交了{下岗故事}.

1800块钱,那是下岗工人一年的工资。郭女士曾经想过让孩子辍学,可是孩子成绩非常出色,对于怀着梦想的孩子来说,辍学是不可能的。

可100多元钱是什么也不够的。家里的日子真正的捉襟见肘。孩子上高一,正在长身体,为了让孩子多吃些菜,郭女士总是在天快黑时去菜场买便宜菜。今年过年时,娘俩包了顿饺子,可是买了点肉就没钱买菜了,年夜饭除了两碗饺子什么也没有。

没有别的办法,郭女士自己在大街上转悠着找工作。可是因为年龄大,总是找不到。 “这工作我什么都可以干,身子骨还不错,只要有三五百元的工资,只要能养活得了我儿子,让他吃得好一点儿就行。我靠自己干活吃饭,什么累我都不嫌;以前我在单位一直搞的是内勤,接人待物的,干得也可以。咱们下岗工人,也是有自尊心的,都是靠劳动吃饭,只要不给脸色看,别看不起我们,就是好工作。”

这是两个普通下岗女工的平凡经历,她们的生活有很多的困难,但是她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找一份能维持生活的工作。

下岗故事篇三

三位下岗人员的创业故事

目前我省约有下岗失业人员8万人,他们是政府和社会都十分关注的群体。经过多年摸索、打拼,他们中有的人已经创办起自己的小企业,并经营有方,越做越大,有的还在艰难地筹集资金,寻找起步机会。每一个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都走过或正在走着一条艰辛的经营之路。今天三位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做自己喜欢的

李章从小喜欢画画。2000年,李章所在的海口市进出口贸易公司解体,他失去了工作。几年里,李章批发过服装、做过小百货生意,但生意都没有起色。有一次,他从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海南市场上旅游工艺品品种少,设计千篇一律,没有创新与突破,产品艺术含量不高,文化内涵不够。李章突然被触动了。他开始埋头设计“有品味”的旅游工艺品。2002年,李章设计的平面镶嵌半球体装饰品获得国家专利。他的产品中有中国国粹京剧脸谱系列,海南风情系列等等。2003年,李章用仅有的几万元个人积蓄作起动资金,租一间民房办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创办海南品乐工艺品有限公司,用百年椰树与椰壳做材料,纯手工制作工艺品。他的产品慢慢得到认可,海南的外事部门还选择他的产品用于外事活动。

{下岗故事}.

他手下现有10几个工人,每天都在不停地做手工活,国庆节别人放七天假,他们一天也没休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觉得累”,他的愿望是开一家专卖店,他说,由于缺乏资金,现在还实现不了,慢慢来吧。

做自己擅长的

高琳,是一位50岁的军嫂,上初中时她就喜欢绣花、剪纸、折纸等手工制作,还学会了裁剪服装。1996年她下岗后,开过服装店,推销过安利产品,做过保险业务员。两年折腾下来,她感觉做的都不是自己擅长和喜欢的职业。中央电视二台的“劳动与创业”的一期水晶花制作节目,让她心中一亮。她想:这不就是我喜欢的事业吗?她毫不犹豫地付了1.5万元学费,专程到北京求学。

水晶花是用一种特殊的树脂材料经人工制作而成,晶莹剔透,五彩缤纷。2005年初,她的水晶花艺工作室在海口开业了。她不但可以按客户要求设计花型,还有很多自己的创意。10月12日,她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天开了个大张。”她希望多设销售点,有一批人来做水晶花,但是后备生产力不足。每天只是制作、送货,就让她和店里的姑娘们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对于未来,她充满信心。

安心做农业

原海南省岭脚热带作物场职工朱辉扬做过10多个职业。朱辉扬生于1964年,1983高中毕业。他的第一个职业是摘茶叶———岭脚热带作物场茶工。1985年进场办橡胶厂做水鞋。1993年,他来到海口发展,做过泥水工、玻璃工、卖鱼的渔客,到旅游公司当会计、家庭工厂织草帽。什么赚钱做什么。

2000年,朱辉扬看到海口东湖花卉苗木市场行情不错,便回到岭脚租用土地,引种一些花卉苗木种植。从2002年开始,他将全部心思投入到土地上,大量种植花卉,做鲜切花供应省内外市场。当别人大种散尾葵等鲜切花时,他开始培育种植名贵苗木,主要种红花风铃、酒瓶椰子;做花卉的人多了,他就开始引进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热带观赏树种,如火焰树、红鸡蛋花树、吊瓜树,还到山区寻找老树,采种子或插枝、嫁接育苗;今年开始转向专做“木桩”,又比别人先行了一步。他已有六块种植基地,各种苗木近万株。

回顾自主创业过程,朱辉扬说,折腾了近20年,什么都做过,做得乱七八糟,最后还是在家乡的土地上找到了出路。他说:“像我这样40多岁农民出身的人,没文化,没专业,到哪都不行,只有安下心来做农业,才是出路。” 他说,在海南,只要有三五亩地,靠土地加勤劳,集中精力经营好它,生活就能过得不错。创业项目要选走大众化路线,这样你的产品市场一年四季都有需求,只要安下心来用心经营,跟着市场走,一定会有收获。(来源:海南新闻网) 《》

下岗故事篇四

一个下岗女工的创业故事

一个下岗女工的创业故事

一个下岗女工的创业故事

听说么学红的故事,缘于在太平区高德街道西城社区的一次采访,社区主任告诉记者,在西城社区有一位敢闯敢拼、执着顽强的奇女子,一个城里的下岗女工,到农村包地种树,如今她已成为那片“绿色银行”的女当家,她的创业故事足以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4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么学红创业掘金的地方——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一片生机盎然的林地。 见到么学红,果然如社区主任所言,她快人快语,性格爽朗泼辣,浑身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当我们交谈的时候,她的脸上写满自信,还有成功的喜悦。{下岗故事}.

自强自立,做命运的主人

{下岗故事}.

38岁的么学红说,10多年前自己下岗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时的她,一毕业就到海州矿交换台工作。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子刚毕业就捧上了“铁饭碗”,真是令人羡慕。然而,天有不测风雨,1995年,企业正式宣布破产,此时的么学红感到万般的失落与无奈,前方的路在哪里,她陷入了痛苦的思忖之中。

不服输的么学红,不甘心闲在家中无所事事,决心靠创业改变命运。她做过服装生意,还摆过摊卖过菜……但是几年闯下来,她始终也没有找到一条成功的道路。么学红想,树挪死,人挪活,我就不信没有自己的路!换一种思路,就是换一种活法。城市无路可走,去农村搞种养,也许是一种出路。于是,2001年,她说服了亲友,大胆承包了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200亩林地,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难忘最初的“帐篷岁月”

到农村创业,想法虽好,但谈何容易?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么学红,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十分陌生。特别是提起那段“帐篷岁月”,么学红每次都是眼泪围着眼圈转。2001年6月,么学红和丈夫带着帐篷,正式“驻扎”在林地。当时,除了一大片树林和他们作伴,周围十几里内一个人影都没有。到了晚上,风穿过树林发出呜呜的响声,仿佛狼群的呼嚎,令人毛骨悚然。荒郊野地,没有水电,么学红就买来汽灯照明,每天早晨起来,整个脸被熏的黑黑的。最难熬的是下雨天,雨天对林地来说,是绝好的滋补品,但对住帐篷点汽灯的么学红,实在是种考验。有时候累了一天刚刚入睡,睡梦中觉得浑身冰凉,醒来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被雨浸透了,地面上也流出一道道泥沟。眼看着雨越来越大,么学红和丈夫把洗脸的盆、喝水的杯子和所有能盛水的容器都派上用场,整整抗了一夜的“洪”。快天亮时,雨稍小了些,可此时么学红再也抑制不住心里的酸楚和委屈,她一下子坐在床上,创业的艰辛和对家人的思念一齐涌上心头,接着泪水伴着雨水和汗水滂沱而下。哭归哭,但打退堂鼓可不是么学红的脾气。第二天,么学红照样早起,和请来的技术人员们一起打井找水源,盖房子。饿了,垒几块石头支一个锅,大家一起煮面条吃。三个月下来,水井打出了水,林地边也盖起了一间不算大,却能遮风避雨的砖房。么学红却累瘦了,白皙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连亲朋好友都不敢认了。

勇闯难关,苦尽甘来

{下岗故事}.

么学红的创业之路似乎并不平坦。2002年,秋天临近,这是树木最为繁茂的季节。远远望去,近200亩的林地里一片郁郁葱葱,一排排杨树挺拔茂盛。么学红象往常一样在林子里巡查,这时,她竟意外地发现,在林地西南角几棵杨树的叶子已经泛黄,有的部分脱落。么学红意识到可能是遭遇了虫害,于是,她立即请来技术人员对树进行对症下药。经过及时“诊治”,整片林子避免了一场虫害,么学红也松了一口气。

时光总是在人感觉最忙碌的时候,走得最快。多少个寒暑交替,日日夜夜,近7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么学红的近200亩林地里新栽的6600多棵速生杨,成活率在85%以上,且长势喜人。“我的林地还是阜蒙县林业局的样板林呢。么学红自豪地说道()。{下岗故事}.

饮水思源,不忘众乡亲

初尝成功甜头的么学红,并没有忘记在创业之初曾经帮助过她的乡亲们。么学红说:“乡亲们曾经帮助过我,我也希望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出来打工赚钱不容易,在我这干活的人,我都希望大家相处愉快。”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么学红林地打工的村民都能及时拿到工资,从来没有拖欠过。几年来,林地先后安置就业500余人次,只要是么学红的林地招人,八里卜的村民们都争先恐后地来报名。

村里人都说,么学红不仅在事业上精明能干,是个好当家人,还生就一副菩萨心肠。村里一个姓陈的村民,以前在么学红的林地里打过工,前些天,他的妻子患上了类风湿,他不得不辞工回家照看妻子。因为生活困难,无钱看病,陈某十分着急,万般无奈之下,他报着试试看的态度,向么学红借1000元钱。么学红得知情况,二话没说,将1000元现金交给了他。陈某感激得泣不成声。管护林子的老姜头,每次看到么学红都叫她“救命的恩人”。一个夏日的晚上,么学红的电话突然响了,是村民老姜头打来的。电话里得知,老姜头的二儿子与人发生口角,一时想不开,要自杀。么学红挂断电话,立即开车赶往老姜头家中,将他的二儿子送往医院,并垫付了500元的住院费。经及时救治,他的儿子转危为安。

面对如今的成就,么学红说,创业苦,也有甜,一个人只有亲自经历了才会真正体会到苦在哪里,甜在何方。我喜欢现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不管多艰难也要一直做下去。希望下岗的姐妹们挺起腰杆,自主创业,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

下岗故事篇五

管理故事:让混口饭吃思想的人下岗

管理故事:让混口饭吃思想的人下岗

前几天参加一个培训,培训师讲到一个古老的故事,说山脚下有三个石匠,有人走过去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石匠说:“我在混口饭吃。”第二个石匠一边敲打石块一边说:“我在做世界上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眼中带着想象的光辉仰望天空说:“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培训师问,三个石匠分别适合做什么岗位?哪个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

当时我作了回答,说第三个石匠适合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培养,做管理者;第二个石匠适合向专业化人才方向培养,做专家、技师;至于第一个石匠,如果企业有实力和责任开养老院,则可以放在养老院里养老,或者放在培训班里培训。实际上就是让第一个石匠下岗,或者培训改造后上岗。

事后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留情面,让第一个石匠下岗?这样害人,太残忍了吧。我说,不是残忍,而是仁慈;不是害人,而是帮人;这样对企业对个人都有好处。

试想,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如果让他去做一线工人,他一定得过且过、粗制滥造,做出的产品即使暂时合格,也不会是精品,这与企业的宏伟目标是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如果让他去看大门,实际上企业对门卫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门卫是企业对外的直接窗口,门卫起码要求有“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的行为,还要有精神抖擞、士气高昂的仪态,如果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做门卫,他一定萎靡不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绝对不能代表企业形象。其实,抱这种思想态度的人,就算让他去扫厕所,也是不合格的。扫厕所有扫厕所的规矩,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的厕所,不管什么时间去看,总是那么干净,一点味道都没有,就是因为他们制定出了一套扫厕所的标准方法和工作流程,员工必须非常敬业,且按规矩办事。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他只会让厕所乌烟瘴气、臭气熏天,还谈什么有没有味道呢。

现代社会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有个词语叫“全员营销”,从某一方面讲就是指每一个员工都代表企业形象,如果企业中有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那么企业给外界的印象可能就是“混口饭吃”的企业。还有一句话说,“人品就是质量”,只有当企业中每一个人都杜绝了“混口饭吃”的思想,每一个员工的素质提高了,进取精神饱满了,企业才有可能表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才会得到实质的提高,我们的企业才会没有瑕疵,企业使命才会稳步推进。

此外,如果企业视而不见,让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在企业中混下去,则只会将这个人变得平庸无能,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不仅如此,而且根据员工激励的公平理论,他还会挫伤一大批人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整个团队萎靡不振,缺乏斗志。美国通用电气前掌门人杰克?韦尔奇以优胜劣汰的原则把通用电气打造成著名的人才工厂,他曾经说,在一个卓越的企业里,有20%的人是卓越的,有70%的人是合格的,还有10%的人是一定要淘汰的,杰克?韦尔奇这样解释道,如果这10%的人不拿掉,对那20%的卓越人员和70%的合格人员是不公平的。他说的这10%的人可能就是那些抱着“混口饭吃”思想而又碌碌无为的人吧。

如果让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下岗,不仅对企业有百利无一害,而且对其本人也有一定的帮教作用。只有让他下岗或培训改造,他才可能真正意识到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他才可能因此而奋发图强、振作精神、务实谦学、追求进步、增长才华,做一个有用的人。

如此,正因为企业都有着特殊的使命,有着宏伟的目标,所以第一个石匠是一定要下岗的。下岗不是残忍,而是仁慈;不是害人,而是帮人;帮助人改造思想,只要思想改进了,本领学到了,符合企业价值观了,这样的人还是多多益善。

下岗故事篇六

让第一个石匠下岗 (故事鉴理)

前几天参加一个培训,培训师讲到一个古老的故事,说山脚下有三个石匠,有人走过去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石匠说:“我在混口饭吃。”第二个石匠一边敲打石块一边说:“我在做世界上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眼中带着想象的光辉仰望天空说:“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培训师问,三个石匠分别适合做什么岗位?哪个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

当时我作了回答,说第三个石匠适合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培养,做管理者;第二个石匠适合向专业化人才方向培养,做专家、技师;至于第一个石匠,如果企业有实力和责任开养老院,则可以放在养老院里养老,或者放在培训班里培训。实际上就是让第一个石匠下岗,或者培训改造后上岗。

事后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留情面,让第一个石匠下岗?这样害人,太残忍了吧。我说,不是残忍,而是仁慈;不是害人,而是帮人;这样对企业对个人都有好处。

试想,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如果让他去做一线工人,他一定得过且过、粗制滥造,做出的产品即使暂时合格,也不会是精品,这与企业的宏伟目标是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如果让他去看大门,实际上企业对门卫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门卫是企业对外的直接窗口,门卫起码要求有“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的行为,还要有精神抖擞、士气高昂的仪态,如果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做门卫,他一定萎靡不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绝对不能代表企业形象。其实,抱这种思想态度的人,就算让他去扫厕所,也是不合格的。扫厕所有扫厕所的规矩,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的厕所,不管什么时间去看,总是那么干净,一点味道都没有,就是因为他们制定出了一套扫厕所的标准方法和工作流程,员工必须非常敬业,且按规矩办事。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他只会让厕所乌烟瘴气、臭气熏天,还那里谈什么没有味道呢。

现代社会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有个词语叫“全员营销”,从某一方面讲就是指每一个员工都代表企业形象,如果企业中有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那么企业给外界的印象可能就是“混口饭吃”的企业。还有一句话说,“人品就是质量”,只有当企业中每一个人都杜绝了“混口饭吃”的思想,每一个员工的素质提高了,进取精神饱满了,企业才有可能表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才会得到实质的提高,我们的企业才会没有瑕疵,企业使命才会稳步推进。

此外,如果企业视而不见,让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在企业中混下去,则只会将这个人变得平庸无能,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不仅如此,而且根据员工激励的公平理论,他还会挫伤一大批人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整个团队萎靡不振,缺乏斗志。美国通用电气前掌门人杰克?韦尔奇以优胜劣汰的原则把通用电气打造成著名的人才工厂,他曾经说,在一个卓越的企业里,有20%的人是卓越的,有70%的人是合格的,还有10%的人是一定要淘汰的,杰克?韦尔奇这样解释道,如果这10%的人不拿掉,对那20%的卓越人员和70%的合格人员是不公平的。他说的这10%的人可能就是那些抱着“混口饭吃”思想而又碌碌无为的人吧。

如果让一个抱着“混口饭吃”思想的人下岗,不仅对企业有百利无一害,而且对其本人也有一定的帮教作用。只有让他下岗或培训改造,他才可能真正意识到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他才可能因此而奋发图强、振作精

神、务实谦学、追求进步、增长才华,做一个有用的人。

如此,正因为企业都有着特殊的使命,有着宏伟的目标,所以第一个石匠是一定要下岗的。下岗不是残忍,而是仁慈;不是害人,而是帮人;帮助人改造思想,只要思想改进了,本领学到了,符合企业价值观了,这样的人还是多多益善。

上一篇:三年级作文讲义
下一篇:三国的故事成语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