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中国人,语录
来源:励志语录 发布时间:2014-02-12 点击:
丑陋的中国人,语录篇一
《有料》——读人性
《有料:舌尖上的智慧,魅力领袖的说话之道》——读人性 一年中秋节,曹操和家人在一起赏月,为了考考曹植,曹操问他:“月亮跟幽州比,哪个远些?哪个近些?”曹植立马答道:“月亮近些,幽州远些!”曹操问他为什么,他说:“月亮抬头就能望见,所以说它近些;幽州抬头望不见,所以说它远些!”曹操听后很高兴,夸了他一番。
第二年中秋节,有几个从幽州来的朋友拜访。在宴会上,曹操想起去年赏月的事,便问客人:“月亮跟你们家乡比,哪个远些?哪个近些?”客人们众说纷纭,答案不一,争论不休。曹操想当众显露一下儿子曹植的才能,就说:“这个问题,就让我三儿曹植回答一下,望诸位多多指教!”
曹植环视四周,微笑着说:“幽州近些,月亮远些!”曹操听了,很不解地说:“去年中秋节,你不是说月亮近些,幽州远些吗?怎么长大一岁,却变糊涂啦 !”
曹植不慌不忙地答道:“月亮虽然抬头望得见,但它可望而不可即,所以说它远些;幽州虽然看不见,但可以彼此往来,互相沟通,所以说它近些!”客人们听了非常佩服,都说有道理,曹操暗自得意,其他在场的人也称赞说得好。
同样一个问题,截然相反的答案,曹植却让在场人都能高兴的接受。为什么曹植能做到,除了有才之外,更重要的是曹植通人性,通人性使他明白在什么样的环境需要说什么样的话,以话助兴,而不能败兴。
第一年和曹操赏月,在那样的环境下需要的是意境和风雅,所以曹植说:月亮近些。第二年和幽州客人一起赏月,在有客人在的情况下,礼节是第一位,文人的意境是第二位的,所以给出:幽州近些。曹植都能自圆其说,也符合当时的情景氛围,把话说到每个人的心里去了,在场的人自然觉得曹植出类拔萃,非同一般。
试想,如果曹植不读人性,第二年依然给出第一年被曹操认为很有才的答案,除了显示其有才华之外,在幽州客人内心深处也不会真心的认同,但当听到曹植别样的答案后,不仅觉得他才华横溢,而且觉得他通“灵”,能把话说到了心坎上,觉得很贴心,内心深处由衷地欣赏和感叹。
读人性是读无字之书,继事理、形势之后的第三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看到或感受到,话说的很有道理,也很符合形势,说话者的口才也很好,可是听话的人就是不认同,甚至有些内心接受,但就是嘴硬。
其实,理再明,势再清,听话的是人,所以,话还要说到人的心坎上。孙子兵法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说话和战场一样,有理、合势只等于在战场上有武器,说明有实力,但光有实力还不够,这样顶多叫人迫于压力做到口服,不会心服,关键点还是要攻心,做到叫人口服心服。
春秋时期,鲁国三桓反叛,把鲁国国君赶下台,国君向各诸侯国求救,齐国是当时的大国,齐国国君齐景公准备亲自征伐。鲁国闻讯,非常害怕,知道打不过齐国,有人出谋说:从齐国内部做文章。最好让他们能罢兵,即使不罢兵,也使他们国内意见不统一,消弱他们的战斗力。
鲁国决定从齐景公的宠臣梁丘据下手。通过梁丘据的家奴送给他两匹当时顶级的绸缎,梁丘据爱不释手。家奴告诉他,只要事情办成,还有 100多匹送过来。梁丘据欣然同意。
梁丘据游说齐景公,他知道齐景公最怕死,有一个心愿:总想向天再借 500年。于是,梁丘据从这里为切入口,向齐景公说:大王,战争是刀光剑影,路途遥远,就怕万里有个一,历史上的某某,死在征途中..齐景公听了,真的害怕了,决定不再亲自征伐。因为齐景公的改变,士兵的战斗意志减弱,最后和鲁国战成平手,各自收兵。
而当时,齐国的宰相是晏子,他是历史公认的口才大师。我们在小学就学过脍炙人口的《晏子使楚》,那个著名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就是出自他的口。
齐景公挂帅伐鲁,是集体决策,晏子是同意的。当晏子这位口才大师,遇到梁丘据这位攻心大师也很无奈。晏子以说理、讲势为立足点,倔脾气,不会察言观色,不投其所好。而梁丘据理讲不过晏子,势也明不过晏子,但他明白齐景公需要什么,喜好什么,担心什么。梁丘据把话说到齐景公的心坎上,齐景公接受了梁丘据的建议。所以,说话既要有理、合势,还得符合人性,这样才能被人真正接受。只攻理,不攻心,即使是晏子这样的口才大师也很无奈。
话就如同子弹,而对方内心的心理诉求,是唯一的目标靶;若是瞄不准靶子,或者根本看不到靶子,尽管妙语如珠,也是无的放矢,如同机关枪,命中率不高,也只是浪费子弹。在关键时候,攻心是上策,读懂对方人性,找出对方的喜好和需求,就像狙击手,只要一颗子弹,瞄准对方的罩门,扣动扳机,正中靶心,就可以拥有你想要的结果。一矢中的胜过乱枪打鸟。
所以,说话要读人性。话光有理、合势,却不顺人性,听者也不一定乐于接受,老虎是肉食动物,给它无数好吃的、有营养的植物,它能喜欢吗?所以,人性成了解开人的钥匙,说话是打通人性的最好钥匙。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给鬼说人话,鬼怎么能听得懂呢?说话本身就是要看人说话,不了解人性,说的话怎能让人愉快接受呢?
人是社会运作的主体,是无字之书的主体,要读无字之书,必须通人之个性,晓人之脾性。不读人性,就不懂社会的“真味”,不懂社会的味道,自然说不符合社会真谛的话,不是真谛,自然就没有料。
在上海三大亨中,有“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的说法。杜月笙会做人,说明他通人性,如果不通人性,就如同没有掌握开车的方法在开车,车又怎能开好呢?不通人性,又怎能说会做人呢?
杜月笙比起黄金荣、张啸林来,确实高明一些,他善于协调黑社会各派势力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与各派军阀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与各种人群的关系。善敛财,会散财,他通过贩卖鸦片、开设赌台等活动,大量聚敛钱财,然后,又以这些不义之财,笼络社会上各种人物,从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帮会骨干,简直无一不有。
他善待下台总统黎元洪,黎元洪的秘书长特撰写一副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以表示感谢,他也因此被其党羽吹捧为当代“春申君”。除了收买权贵的心,他也做些收买大众人心的事情。他持续多年购买预防传染病的药品,送到浦东老家,按户免费发放。每逢上海及附近地区发生灾害,他必定出面组织赈济救灾。他有时出面调解劳资纠纷,装出维护工人利益的样子。
在穿着方面,他一改传统手戴戒指、卷袖开怀的黑帮大佬的打扮,而是四季身着长衫,打扮斯文,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形象。他广结名流,附庸风雅,与大学者章太炎、名士杨度、名律师秦联奎都交往密切,他们常是他的座上宾。
由此,杜月笙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他的收获也越来越多。
黑道、白道、文道、武道、政道、民道,各道的人都通吃,就因为其悟透了人性密码。对人性的了解,如掌上观纹,驾驭人性轻车熟路,把各道人都搞定,所以才能说出前面提到的四句经典语录。不然黑道的杜月笙怎么会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呢,蒋介石怎能对他礼让三分呢?不然黑道的杜月笙又怎么与大学者、文人墨客交情甚深呢?{丑陋的中国人,语录}.
那怎样读人性呢?
对国人人性的总结,有很多前辈已经著书立说了,比如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曾仕强的《说不尽的中国人》,也有外国的,如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情》等,这些是已经形成文字的。但更多的是没有形成文字的,国人在无数的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国人的人性。比如我们经常听到“好面子”“拉关系”“差不多”“勤劳”“节俭”等。
人性就是人行事的个性和脾性,个性就是人的性格需求,脾性就是人的喜好。所以,读人性就是读人的需求和喜好。
1.发现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导致每个人的个性需求和喜好不一样;同样一个人,在不同时候需求和喜好也不一样;有的需求和喜好是长期性的,有的需求和喜好是短暂性的。这就需要发现人的需求和喜好。一般而言,需求和喜好越多的人,越容易被人发现。发现人性需要用心观察人的生活习惯、穿着打扮、面相、体形等要素,综合判断其生活品位、审美情趣、人生追求。
2.挖掘
人的需求和喜好不会挂在嘴边,最核心的部分一般都暗藏在心中。这就需要挖掘人的需求和喜好。道行高的人,需求大多为社会需求,个人需求不太多了,喜好也埋得很深,不轻易被人察觉,即使有个人需求和喜好也会做理性的评估,强化自控,被人察觉的地方变得很少。但要相信,只要是人,就会有需求,表面没有需求的,只是暂时没有被激活而已。是石头就有缝,是人就有需求,这句俗话就是最好的验证。
3.引导
有的需求和喜好是自身养成,只需发现和挖掘即可,有的需求和喜好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需求和喜好并不是天生具有的,大都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养成的,既然是养成的,那当然可以慢慢地引导和培养,这只是时间和环境问题,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给出足够的时间,定能培养成想要的需求和喜好。
读人性就是发现、挖掘、引导人的需求和喜好。利用人性的需求和喜好而说话,事半功倍,是成本最低且不违法的“行贿”。这种“行贿”,人人都爱。不信,请看“一百顶高帽子”就明白了。
清代有个才子叫袁枚,二十岁出头就被任命为知县。他离乡上任前,去向老师道别辞行。老师问他:“恭喜你啊,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知县,但官不好当的啊,你有什么准备呀?”
袁枚回答:“只准备一百顶高帽子而已,其他的没有准备,打算见人就微笑着送一顶,
反正是人都喜欢戴高帽子。”
老师听了很不高兴,厉声说:“亏你还读了那么多书,枉我多年对你的教导,为官要刚正,怎么也搞那么俗气的一套啊!”袁枚马上回答道:“老师,您的话很好,也很对,学生非常认同;可请您想一想,在当今这个社会上,像您这样光明磊落、为人正直、明白事理且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又有几个呢?”
听袁枚这么一说,老师脸色马上就转阴为喜了,微微点头。
袁枚转身告别,内心感慨:“高帽子,还没出门,就送出去一顶了,看样子一百顶还不够。”
袁枚 20岁出头就做知县,算是奇才,配做他老师的人,也应该不是等闲之辈,连他也不自觉地喜欢戴高帽,何况常人乎?袁枚为什么说要送一百顶高帽子啊?就是因为他发现了人的需求和喜好,袁枚为什么能让他的老师转怒为喜啊?就是其发现、挖掘、引导他老师的需求和喜好而已。
古代那些著名的谏言大都是利用了当权者的人性才成功的,妙语不多,直击要害,干净利索,痛快而淋漓尽致。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这些谏言不但成功,而且说出了被世人公认的千古绝唱,岂不有料乎?
读人性,明白人的需求和喜好,说话自然能有的放矢;品味人性,阅人无数,知道人间百味,自然能倒有品位的料。
丑陋的中国人,语录篇二
《有料》——读人性
《有料:舌尖上的智慧,魅力领袖的说话之道》——读人性 一年中秋节,曹操和家人在一起赏月,为了考考曹植,曹操问他:“月亮跟幽州比,哪个远些?哪个近些?”曹植立马答道:“月亮近些,幽州远些!”曹操问他为什么,他说:“月亮抬头就能望见,所以说它近些;幽州抬头望不见,所以说它远些!”曹操听后很高兴,夸了他一番。
第二年中秋节,有几个从幽州来的朋友拜访。在宴会上,曹操想起去年赏月的事,便问客人:“月亮跟你们家乡比,哪个远些?哪个近些?”客人们众说纷纭,答案不一,争论不休。曹操想当众显露一下儿子曹植的才能,就说:“这个问题,就让我三儿曹植回答一下,望诸位多多指教!”
曹植环视四周,微笑着说:“幽州近些,月亮远些!”曹操听了,很不解地说:“去年中秋节,你不是说月亮近些,幽州远些吗?怎么长大一岁,却变糊涂啦 !”
曹植不慌不忙地答道:“月亮虽然抬头望得见,但它可望而不可即,所以说它远些;幽州虽然看不见,但可以彼此往来,互相沟通,所以说它近些!”客人们听了非常佩服,都说有道理,曹操暗自得意,其他在场的人也称赞说得好。
同样一个问题,截然相反的答案,曹植却让在场人都能高兴的接受。为什么曹植能做到,除了有才之外,更重要的是曹植通人性,通人性使他明白在什么样的环境需要说什么样的话,以话助兴,而不能败兴。
第一年和曹操赏月,在那样的环境下需要的是意境和风雅,所以曹植说:月亮近些。第二年和幽州客人一起赏月,在有客人在的情况下,礼节是第一位,文人的意境是第二位的,所以给出:幽州近些。曹植都能自圆其说,也符合当时的情景氛围,把话说到每个人的心里去了,在场的人自然觉得曹植出类拔萃,非同一般。
试想,如果曹植不读人性,第二年依然给出第一年被曹操认为很有才的答案,除了显示其有才华之外,在幽州客人内心深处也不会真心的认同,但当听到曹植别样的答案后,不仅觉得他才华横溢,而且觉得他通“灵”,能把话说到了心坎上,觉得很贴心,内心深处由衷地欣赏和感叹。
读人性是读无字之书,继事理、形势之后的第三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看到或感受到,话说的很有道理,也很符合形势,说话者的口才也很好,可是听话的人就是不认同,甚至有些内心接受,但就是嘴硬。
其实,理再明,势再清,听话的是人,所以,话还要说到人的心坎上。孙子兵法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说话和战场一样,有理、合势只等于在战场上有武器,说明有实力,但光有实力还不够,这样顶多叫人迫于压力做到口服,不会心服,关键点还是要攻心,做到叫人口服心服。
春秋时期,鲁国三桓反叛,把鲁国国君赶下台,国君向各诸侯国求救,齐国是当时的大国,齐国国君齐景公准备亲自征伐。鲁国闻讯,非常害怕,知道打不过齐国,有人出谋说:从齐国内部做文章。最好让他们能罢兵,即使不罢兵,也使他们国内意见不统一,消弱他们的战斗力。
鲁国决定从齐景公的宠臣梁丘据下手。通过梁丘据的家奴送给他两匹当时顶级的绸缎,梁丘据爱不释手。家奴告诉他,只要事情办成,还有 100多匹送过来。梁丘据欣然同意。
梁丘据游说齐景公,他知道齐景公最怕死,有一个心愿:总想向天再借 500年。于是,梁丘据从这里为切入口,向齐景公说:大王,战争是刀光剑影,路途遥远,就怕万里有个一,历史上的某某,死在征途中..齐景公听了,真的害怕了,决定不再亲自征伐。因为齐景公的改变,士兵的战斗意志减弱,最后和鲁国战成平手,各自收兵。
而当时,齐国的宰相是晏子,他是历史公认的口才大师。我们在小学就学过脍炙人口的《晏子使楚》,那个著名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就是出自他的口。
齐景公挂帅伐鲁,是集体决策,晏子是同意的。当晏子这位口才大师,遇到梁丘据这位攻心大师也很无奈。晏子以说理、讲势为立足点,倔脾气,不会察言观色,不投其所好。而梁丘据理讲不过晏子,势也明不过晏子,但他明白齐景公需要什么,喜好什么,担心什么。梁丘据把话说到齐景公的心坎上,齐景公接受了梁丘据的建议。所以,说话既要有理、合势,还得符合人性,这样才能被人真正接受。只攻理,不攻心,即使是晏子这样的口才大师也很无奈。
话就如同子弹,而对方内心的心理诉求,是唯一的目标靶;若是瞄不准靶子,或者根本看不到靶子,尽管妙语如珠,也是无的放矢,如同机关枪,命中率不高,也只是浪费子弹。在关键时候,攻心是上策,读懂对方人性,找出对方的喜好和需求,就像狙击手,只要一颗子弹,瞄准对方的罩门,扣动扳机,正中靶心,就可以拥有你想要的结果。一矢中的胜过乱枪打鸟。
所以,说话要读人性。话光有理、合势,却不顺人性,听者也不一定乐于接受,老虎是肉食动物,给它无数好吃的、有营养的植物,它能喜欢吗?所以,人性成了解开人的钥匙,说话是打通人性的最好钥匙。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给鬼说人话,鬼怎么能听得懂呢?说话本身就是要看人说话,不了解人性,说的话怎能让人愉快接受呢?
人是社会运作的主体,是无字之书的主体,要读无字之书,必须通人之个性,晓人之脾性。不读人性,就不懂社会的“真味”,不懂社会的味道,自然说不符合社会真谛的话,不是真谛,自然就没有料。
在上海三大亨中,有“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的说法。杜月笙会做人,说明他通人性,如果不通人性,就如同没有掌握开车的方法在开车,车又怎能开好呢?不通人性,又怎能说会做人呢?
杜月笙比起黄金荣、张啸林来,确实高明一些,他善于协调黑社会各派势力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与各派军阀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与各种人群的关系。善敛财,会散财,他通过贩卖鸦片、开设赌台等活动,大量聚敛钱财,然后,又以这些不义之财,笼络社会上各种人物,从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帮会骨干,简直无一不有。
他善待下台总统黎元洪,黎元洪的秘书长特撰写一副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以表示感谢,他也因此被其党羽吹捧为当代“春申君”。除了收买权贵的心,他也做些收买大众人心的事情。他持续多年购买预防传染病的药品,送到浦东老家,按户免费发放。每逢上海及附近地区发生灾害,他必定出面组织赈济救灾。他有时出面调解劳资纠纷,装出维护工人利益的样子。
在穿着方面,他一改传统手戴戒指、卷袖开怀的黑帮大佬的打扮,而是四季身着长衫,打扮斯文,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形象。他广结名流,附庸风雅,与大学者章太炎、名士杨度、名律师秦联奎都交往密切,他们常是他的座上宾。
由此,杜月笙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他的收获也越来越多。
黑道、白道、文道、武道、政道、民道,各道的人都通吃,就因为其悟透了人性密码。对人性的了解,如掌上观纹,驾驭人性轻车熟路,把各道人都搞定,所以才能说出前面提到的四句经典语录。不然黑道的杜月笙怎么会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呢,蒋介石怎能对他礼让三分呢?不然黑道的杜月笙又怎么与大学者、文人墨客交情甚深呢?
那怎样读人性呢?
对国人人性的总结,有很多前辈已经著书立说了,比如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曾仕强的《说不尽的中国人》,也有外国的,如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情》等,这些是已经形成文字的。但更多的是没有形成文字的,国人在无数的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国人的人性。比如我们经常听到“好面子”“拉关系”“差不多”“勤劳”“节俭”等。
人性就是人行事的个性和脾性,个性就是人的性格需求,脾性就是人的喜好。所以,读人性就是读人的需求和喜好。
1.发现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导致每个人的个性需求和喜好不一样;同样一个人,在不同时候需求和喜好也不一样;有的需求和喜好是长期性的,有的需求和喜好是短暂性的。这就需要发现人的需求和喜好。一般而言,需求和喜好越多的人,越容易被人发现。发现人性需要用心观察人的生活习惯、穿着打扮、面相、体形等要素,综合判断其生活品位、审美情趣、人生追求。
2.挖掘
人的需求和喜好不会挂在嘴边,最核心的部分一般都暗藏在心中。这就需要挖掘人的需求和喜好。道行高的人,需求大多为社会需求,个人需求不太多了,喜好也埋得很深,不轻易被人察觉,即使有个人需求和喜好也会做理性的评估,强化自控,被人察觉的地方变得很少。但要相信,只要是人,就会有需求,表面没有需求的,只是暂时没有被激活而已。是石头就有缝,是人就有需求,这句俗话就是最好的验证。
3.引导
有的需求和喜好是自身养成,只需发现和挖掘即可,有的需求和喜好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需求和喜好并不是天生具有的,大都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养成的,既然是养成的,那当然可以慢慢地引导和培养,这只是时间和环境问题,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给出足够的时间,定能培养成想要的需求和喜好。
读人性就是发现、挖掘、引导人的需求和喜好。利用人性的需求和喜好而说话,事半功倍,是成本最低且不违法的“行贿”。这种“行贿”,人人都爱。不信,请看“一百顶高帽子”就明白了。
清代有个才子叫袁枚,二十岁出头就被任命为知县。他离乡上任前,去向老师道别辞行。老师问他:“恭喜你啊,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知县,但官不好当的啊,你有什么准备呀?”
袁枚回答:“只准备一百顶高帽子而已,其他的没有准备,打算见人就微笑着送一顶,
反正是人都喜欢戴高帽子。”
老师听了很不高兴,厉声说:“亏你还读了那么多书,枉我多年对你的教导,为官要刚正,怎么也搞那么俗气的一套啊!”袁枚马上回答道:“老师,您的话很好,也很对,学生非常认同;可请您想一想,在当今这个社会上,像您这样光明磊落、为人正直、明白事理且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又有几个呢?”
听袁枚这么一说,老师脸色马上就转阴为喜了,微微点头。
袁枚转身告别,内心感慨:“高帽子,还没出门,就送出去一顶了,看样子一百顶还不够。”
袁枚 20岁出头就做知县,算是奇才,配做他老师的人,也应该不是等闲之辈,连他也不自觉地喜欢戴高帽,何况常人乎?袁枚为什么说要送一百顶高帽子啊?就是因为他发现了人的需求和喜好,袁枚为什么能让他的老师转怒为喜啊?就是其发现、挖掘、引导他老师的需求和喜好而已。
古代那些著名的谏言大都是利用了当权者的人性才成功的,妙语不多,直击要害,干净利索,痛快而淋漓尽致。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这些谏言不但成功,而且说出了被世人公认的千古绝唱,岂不有料乎?
读人性,明白人的需求和喜好,说话自然能有的放矢;品味人性,阅人无数,知道人间百味,自然能倒有品位的料。
丑陋的中国人,语录篇三
《有料》——读人性
《有料:舌尖上的智慧,魅力领袖的说话之道》——读人性 一年中秋节,曹操和家人在一起赏月,为了考考曹植,曹操问他:“月亮跟幽州比,哪个远些?哪个近些?”曹植立马答道:“月亮近些,幽州远些!”曹操问他为什么,他说:“月亮抬头就能望见,所以说它近些;幽州抬头望不见,所以说它远些!”曹操听后很高兴,夸了他一番。
第二年中秋节,有几个从幽州来的朋友拜访。在宴会上,曹操想起去年赏月的事,便问客人:“月亮跟你们家乡比,哪个远些?哪个近些?”客人们众说纷纭,答案不一,争论不休。曹操想当众显露一下儿子曹植的才能,就说:“这个问题,就让我三儿曹植回答一下,望诸位多多指教!”
曹植环视四周,微笑着说:“幽州近些,月亮远些!”曹操听了,很不解地说:“去年中秋节,你不是说月亮近些,幽州远些吗?怎么长大一岁,却变糊涂啦 !”
曹植不慌不忙地答道:“月亮虽然抬头望得见,但它可望而不可即,所以说它远些;幽州虽然看不见,但可以彼此往来,互相沟通,所以说它近些!”客人们听了非常佩服,都说有道理,曹操暗自得意,其他在场的人也称赞说得好。
同样一个问题,截然相反的答案,曹植却让在场人都能高兴的接受。为什么曹植能做到,除了有才之外,更重要的是曹植通人性,通人性使他明白在什么样的环境需要说什么样的话,以话助兴,而不能败兴。
第一年和曹操赏月,在那样的环境下需要的是意境和风雅,所以曹植说:月亮近些。第二年和幽州客人一起赏月,在有客人在的情况下,礼节是第一位,文人的意境是第二位的,所以给出:幽州近些。曹植都能自圆其说,也符合当时的情景氛围,把话说到每个人的心里去了,在场的人自然觉得曹植出类拔萃,非同一般。
试想,如果曹植不读人性,第二年依然给出第一年被曹操认为很有才的答案,除了显示其有才华之外,在幽州客人内心深处也不会真心的认同,但当听到曹植别样的答案后,不仅觉得他才华横溢,而且觉得他通“灵”,能把话说到了心坎上,觉得很贴心,内心深处由衷地欣赏和感叹。
读人性是读无字之书,继事理、形势之后的第三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看到或感受到,话说的很有道理,也很符合形势,说话者的口才也很好,可是听话的人就是不认同,甚至有些内心接受,但就是嘴硬。
其实,理再明,势再清,听话的是人,所以,话还要说到人的心坎上。孙子兵法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说话和战场一样,有理、合势只等于在战场上有武器,说明有实力,但光有实力还不够,这样顶多叫人迫于压力做到口服,不会心服,关键点还是要攻心,做到叫人口服心服。
春秋时期,鲁国三桓反叛,把鲁国国君赶下台,国君向各诸侯国求救,齐国是当时的大国,齐国国君齐景公准备亲自征伐。鲁国闻讯,非常害怕,知道打不过齐国,有人出谋说:从齐国内部做文章。最好让他们能罢兵,即使不罢兵,也使他们国内意见不统一,消弱他们的战斗力。
鲁国决定从齐景公的宠臣梁丘据下手。通过梁丘据的家奴送给他两匹当时顶级的绸缎,梁丘据爱不释手。家奴告诉他,只要事情办成,还有 100多匹送过来。梁丘据欣然同意。
梁丘据游说齐景公,他知道齐景公最怕死,有一个心愿:总想向天再借 500年。于是,梁丘据从这里为切入口,向齐景公说:大王,战争是刀光剑影,路途遥远,就怕万里有个一,历史上的某某,死在征途中..齐景公听了,真的害怕了,决定不再亲自征伐。因为齐景公的改变,士兵的战斗意志减弱,最后和鲁国战成平手,各自收兵。
而当时,齐国的宰相是晏子,他是历史公认的口才大师。我们在小学就学过脍炙人口的《晏子使楚》,那个著名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就是出自他的口。
齐景公挂帅伐鲁,是集体决策,晏子是同意的。当晏子这位口才大师,遇到梁丘据这位攻心大师也很无奈。晏子以说理、讲势为立足点,倔脾气,不会察言观色,不投其所好。而梁丘据理讲不过晏子,势也明不过晏子,但他明白齐景公需要什么,喜好什么,担心什么。梁丘据把话说到齐景公的心坎上,齐景公接受了梁丘据的建议。所以,说话既要有理、合势,还得符合人性,这样才能被人真正接受。只攻理,不攻心,即使是晏子这样的口才大师也很无奈。
话就如同子弹,而对方内心的心理诉求,是唯一的目标靶;若是瞄不准靶子,或者根本看不到靶子,尽管妙语如珠,也是无的放矢,如同机关枪,命中率不高,也只是浪费子弹。在关键时候,攻心是上策,读懂对方人性,找出对方的喜好和需求,就像狙击手,只要一颗子弹,瞄准对方的罩门,扣动扳机,正中靶心,就可以拥有你想要的结果。一矢中的胜过乱枪打鸟。
所以,说话要读人性。话光有理、合势,却不顺人性,听者也不一定乐于接受,老虎是肉食动物,给它无数好吃的、有营养的植物,它能喜欢吗?所以,人性成了解开人的钥匙,说话是打通人性的最好钥匙。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给鬼说人话,鬼怎么能听得懂呢?说话本身就是要看人说话,不了解人性,说的话怎能让人愉快接受呢?
人是社会运作的主体,是无字之书的主体,要读无字之书,必须通人之个性,晓人之脾性。不读人性,就不懂社会的“真味”,不懂社会的味道,自然说不符合社会真谛的话,不是真谛,自然就没有料。
在上海三大亨中,有“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的说法。杜月笙会做人,说明他通人性,如果不通人性,就如同没有掌握开车的方法在开车,车又怎能开好呢?不通人性,又怎能说会做人呢?
杜月笙比起黄金荣、张啸林来,确实高明一些,他善于协调黑社会各派势力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与各派军阀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与各种人群的关系。善敛财,会散财,他通过贩卖鸦片、开设赌台等活动,大量聚敛钱财,然后,又以这些不义之财,笼络社会上各种人物,从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帮会骨干,简直无一不有。
他善待下台总统黎元洪,黎元洪的秘书长特撰写一副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以表示感谢,他也因此被其党羽吹捧为当代“春申君”。除了收买权贵的心,他也做些收买大众人心的事情。他持续多年购买预防传染病的药品,送到浦东老家,按户免费发放。每逢上海及附近地区发生灾害,他必定出面组织赈济救灾。他有时出面调解劳资纠纷,装出维护工人利益的样子。
在穿着方面,他一改传统手戴戒指、卷袖开怀的黑帮大佬的打扮,而是四季身着长衫,打扮斯文,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形象。他广结名流,附庸风雅,与大学者章太炎、名士杨度、名律师秦联奎都交往密切,他们常是他的座上宾。
由此,杜月笙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他的收获也越来越多。
黑道、白道、文道、武道、政道、民道,各道的人都通吃,就因为其悟透了人性密码。对人性的了解,如掌上观纹,驾驭人性轻车熟路,把各道人都搞定,所以才能说出前面提到的四句经典语录。不然黑道的杜月笙怎么会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呢,蒋介石怎能对他礼让三分呢?不然黑道的杜月笙又怎么与大学者、文人墨客交情甚深呢?
那怎样读人性呢?
对国人人性的总结,有很多前辈已经著书立说了,比如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曾仕强的《说不尽的中国人》,也有外国的,如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情》等,这些是已经形成文字的。但更多的是没有形成文字的,国人在无数的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国人的人性。比如我们经常听到“好面子”“拉关系”“差不多”“勤劳”“节俭”等。
人性就是人行事的个性和脾性,个性就是人的性格需求,脾性就是人的喜好。所以,读人性就是读人的需求和喜好。
1.发现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导致每个人的个性需求和喜好不一样;同样一个人,在不同时候需求和喜好也不一样;有的需求和喜好是长期性的,有的需求和喜好是短暂性的。这就需要发现人的需求和喜好。一般而言,需求和喜好越多的人,越容易被人发现。发现人性需要用心观察人的生活习惯、穿着打扮、面相、体形等要素,综合判断其生活品位、审美情趣、人生追求。
2.挖掘
人的需求和喜好不会挂在嘴边,最核心的部分一般都暗藏在心中。这就需要挖掘人的需求和喜好。道行高的人,需求大多为社会需求,个人需求不太多了,喜好也埋得很深,不轻易被人察觉,即使有个人需求和喜好也会做理性的评估,强化自控,被人察觉的地方变得很少。但要相信,只要是人,就会有需求,表面没有需求的,只是暂时没有被激活而已。是石头就有缝,是人就有需求,这句俗话就是最好的验证。
3.引导
有的需求和喜好是自身养成,只需发现和挖掘即可,有的需求和喜好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需求和喜好并不是天生具有的,大都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养成的,既然是养成的,那当然可以慢慢地引导和培养,这只是时间和环境问题,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给出足够的时间,定能培养成想要的需求和喜好。
读人性就是发现、挖掘、引导人的需求和喜好。利用人性的需求和喜好而说话,事半功倍,是成本最低且不违法的“行贿”。这种“行贿”,人人都爱。不信,请看“一百顶高帽子”就明白了。
清代有个才子叫袁枚,二十岁出头就被任命为知县。他离乡上任前,去向老师道别辞行。老师问他:“恭喜你啊,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知县,但官不好当的啊,你有什么准备呀?”
袁枚回答:“只准备一百顶高帽子而已,其他的没有准备,打算见人就微笑着送一顶,
反正是人都喜欢戴高帽子。”
老师听了很不高兴,厉声说:“亏你还读了那么多书,枉我多年对你的教导,为官要刚正,怎么也搞那么俗气的一套啊!”袁枚马上回答道:“老师,您的话很好,也很对,学生非常认同;可请您想一想,在当今这个社会上,像您这样光明磊落、为人正直、明白事理且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又有几个呢?”
听袁枚这么一说,老师脸色马上就转阴为喜了,微微点头。
袁枚转身告别,内心感慨:“高帽子,还没出门,就送出去一顶了,看样子一百顶还不够。”
袁枚 20岁出头就做知县,算是奇才,配做他老师的人,也应该不是等闲之辈,连他也不自觉地喜欢戴高帽,何况常人乎?袁枚为什么说要送一百顶高帽子啊?就是因为他发现了人的需求和喜好,袁枚为什么能让他的老师转怒为喜啊?就是其发现、挖掘、引导他老师的需求和喜好而已。
古代那些著名的谏言大都是利用了当权者的人性才成功的,妙语不多,直击要害,干净利索,痛快而淋漓尽致。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这些谏言不但成功,而且说出了被世人公认的千古绝唱,岂不有料乎?
读人性,明白人的需求和喜好,说话自然能有的放矢;品味人性,阅人无数,知道人间百味,自然能倒有品位的料。
丑陋的中国人,语录篇四
《有料》——读人性
《有料:舌尖上的智慧,魅力领袖的说话之道》——读人性 一年中秋节,曹操和家人在一起赏月,为了考考曹植,曹操问他:“月亮跟幽州比,哪个远些?哪个近些?”曹植立马答道:“月亮近些,幽州远些!”曹操问他为什么,他说:“月亮抬头就能望见,所以说它近些;幽州抬头望不见,所以说它远些!”曹操听后很高兴,夸了他一番。
第二年中秋节,有几个从幽州来的朋友拜访。在宴会上,曹操想起去年赏月的事,便问客人:“月亮跟你们家乡比,哪个远些?哪个近些?”客人们众说纷纭,答案不一,争论不休。曹操想当众显露一下儿子曹植的才能,就说:“这个问题,就让我三儿曹植回答一下,望诸位多多指教!”
曹植环视四周,微笑着说:“幽州近些,月亮远些!”曹操听了,很不解地说:“去年中秋节,你不是说月亮近些,幽州远些吗?怎么长大一岁,却变糊涂啦 !”
曹植不慌不忙地答道:“月亮虽然抬头望得见,但它可望而不可即,所以说它远些;幽州虽然看不见,但可以彼此往来,互相沟通,所以说它近些!”客人们听了非常佩服,都说有道理,曹操暗自得意,其他在场的人也称赞说得好。{丑陋的中国人,语录}.
同样一个问题,截然相反的答案,曹植却让在场人都能高兴的接受。为什么曹植能做到,除了有才之外,更重要的是曹植通人性,通人性使他明白在什么样的环境需要说什么样的话,以话助兴,而不能败兴。
第一年和曹操赏月,在那样的环境下需要的是意境和风雅,所以曹植说:月亮近些。第二年和幽州客人一起赏月,在有客人在的情况下,礼节是第一位,文人的意境是第二位的,所以给出:幽州近些。曹植都能自圆其说,也符合当时的情景氛围,把话说到每个人的心里去了,在场的人自然觉得曹植出类拔萃,非同一般。
试想,如果曹植不读人性,第二年依然给出第一年被曹操认为很有才的答案,除了显示其有才华之外,在幽州客人内心深处也不会真心的认同,但当听到曹植别样的答案后,不仅觉得他才华横溢,而且觉得他通“灵”,能把话说到了心坎上,觉得很贴心,内心深处由衷地欣赏和感叹。
读人性是读无字之书,继事理、形势之后的第三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看到或感受到,话说的很有道理,也很符合形势,说话者的口才也很好,可是听话的人就是不认同,甚至有些内心接受,但就是嘴硬。
其实,理再明,势再清,听话的是人,所以,话还要说到人的心坎上。孙子兵法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说话和战场一样,有理、合势只等于在战场上有武器,说明有实力,但光有实力还不够,这样顶多叫人迫于压力做到口服,不会心服,关键点还是要攻心,做到叫人口服心服。
春秋时期,鲁国三桓反叛,把鲁国国君赶下台,国君向各诸侯国求救,齐国是当时的大国,齐国国君齐景公准备亲自征伐。鲁国闻讯,非常害怕,知道打不过齐国,有人出谋说:从齐国内部做文章。最好让他们能罢兵,即使不罢兵,也使他们国内意见不统一,消弱他们的战斗力。
鲁国决定从齐景公的宠臣梁丘据下手。通过梁丘据的家奴送给他两匹当时顶级的绸缎,梁丘据爱不释手。家奴告诉他,只要事情办成,还有 100多匹送过来。梁丘据欣然同意。
梁丘据游说齐景公,他知道齐景公最怕死,有一个心愿:总想向天再借 500年。于是,梁丘据从这里为切入口,向齐景公说:大王,战争是刀光剑影,路途遥远,就怕万里有个一,历史上的某某,死在征途中..齐景公听了,真的害怕了,决定不再亲自征伐。因为齐景公的改变,士兵的战斗意志减弱,最后和鲁国战成平手,各自收兵。
而当时,齐国的宰相是晏子,他是历史公认的口才大师。我们在小学就学过脍炙人口的《晏子使楚》,那个著名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就是出自他的口。{丑陋的中国人,语录}.
齐景公挂帅伐鲁,是集体决策,晏子是同意的。当晏子这位口才大师,遇到梁丘据这位攻心大师也很无奈。晏子以说理、讲势为立足点,倔脾气,不会察言观色,不投其所好。而梁丘据理讲不过晏子,势也明不过晏子,但他明白齐景公需要什么,喜好什么,担心什么。梁丘据把话说到齐景公的心坎上,齐景公接受了梁丘据的建议。所以,说话既要有理、合势,还得符合人性,这样才能被人真正接受。只攻理,不攻心,即使是晏子这样的口才大师也很无奈。
话就如同子弹,而对方内心的心理诉求,是唯一的目标靶;若是瞄不准靶子,或者根本看不到靶子,尽管妙语如珠,也是无的放矢,如同机关枪,命中率不高,也只是浪费子弹。在关键时候,攻心是上策,读懂对方人性,找出对方的喜好和需求,就像狙击手,只要一颗子弹,瞄准对方的罩门,扣动扳机,正中靶心,就可以拥有你想要的结果。一矢中的胜过乱枪打鸟。
所以,说话要读人性。话光有理、合势,却不顺人性,听者也不一定乐于接受,老虎是肉食动物,给它无数好吃的、有营养的植物,它能喜欢吗?所以,人性成了解开人的钥匙,说话是打通人性的最好钥匙。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给鬼说人话,鬼怎么能听得懂呢?说话本身就是要看人说话,不了解人性,说的话怎能让人愉快接受呢?
人是社会运作的主体,是无字之书的主体,要读无字之书,必须通人之个性,晓人之脾性。不读人性,就不懂社会的“真味”,不懂社会的味道,自然说不符合社会真谛的话,不是真谛,自然就没有料。
在上海三大亨中,有“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的说法。杜月笙会做人,说明他通人性,如果不通人性,就如同没有掌握开车的方法在开车,车又怎能开好呢?不通人性,又怎能说会做人呢?
杜月笙比起黄金荣、张啸林来,确实高明一些,他善于协调黑社会各派势力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与各派军阀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与各种人群的关系。善敛财,会散财,他通过贩卖鸦片、开设赌台等活动,大量聚敛钱财,然后,又以这些不义之财,笼络社会上各种人物,从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帮会骨干,简直无一不有。
他善待下台总统黎元洪,黎元洪的秘书长特撰写一副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以表示感谢,他也因此被其党羽吹捧为当代“春申君”。除了收买权贵的心,他也做些收买大众人心的事情。他持续多年购买预防传染病的药品,送到浦东老家,按户免费发放。每逢上海及附近地区发生灾害,他必定出面组织赈济救灾。他有时出面调解劳资纠纷,装出维护工人利益的样子。
在穿着方面,他一改传统手戴戒指、卷袖开怀的黑帮大佬的打扮,而是四季身着长衫,打扮斯文,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形象。他广结名流,附庸风雅,与大学者章太炎、名士杨度、名律师秦联奎都交往密切,他们常是他的座上宾。
由此,杜月笙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他的收获也越来越多。{丑陋的中国人,语录}.
黑道、白道、文道、武道、政道、民道,各道的人都通吃,就因为其悟透了人性密码。对人性的了解,如掌上观纹,驾驭人性轻车熟路,把各道人都搞定,所以才能说出前面提到的四句经典语录。不然黑道的杜月笙怎么会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呢,蒋介石怎能对他礼让三分呢?不然黑道的杜月笙又怎么与大学者、文人墨客交情甚深呢?
那怎样读人性呢?{丑陋的中国人,语录}.
对国人人性的总结,有很多前辈已经著书立说了,比如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曾仕强的《说不尽的中国人》,也有外国的,如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情》等,这些是已经形成文字的。但更多的是没有形成文字的,国人在无数的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国人的人性。比如我们经常听到“好面子”“拉关系”“差不多”“勤劳”“节俭”等。
人性就是人行事的个性和脾性,个性就是人的性格需求,脾性就是人的喜好。所以,读人性就是读人的需求和喜好。
1.发现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导致每个人的个性需求和喜好不一样;同样一个人,在不同时候需求和喜好也不一样;有的需求和喜好是长期性的,有的需求和喜好是短暂性的。这就需要发现人的需求和喜好。一般而言,需求和喜好越多的人,越容易被人发现。发现人性需要用心观察人的生活习惯、穿着打扮、面相、体形等要素,综合判断其生活品位、审美情趣、人生追求。
2.挖掘
人的需求和喜好不会挂在嘴边,最核心的部分一般都暗藏在心中。这就需要挖掘人的需求和喜好。道行高的人,需求大多为社会需求,个人需求不太多了,喜好也埋得很深,不轻易被人察觉,即使有个人需求和喜好也会做理性的评估,强化自控,被人察觉的地方变得很少。但要相信,只要是人,就会有需求,表面没有需求的,只是暂时没有被激活而已。是石头就有缝,是人就有需求,这句俗话就是最好的验证。
3.引导
有的需求和喜好是自身养成,只需发现和挖掘即可,有的需求和喜好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需求和喜好并不是天生具有的,大都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养成的,既然是养成的,那当然可以慢慢地引导和培养,这只是时间和环境问题,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给出足够的时间,定能培养成想要的需求和喜好。
读人性就是发现、挖掘、引导人的需求和喜好。利用人性的需求和喜好而说话,事半功倍,是成本最低且不违法的“行贿”。这种“行贿”,人人都爱。不信,请看“一百顶高帽子”就明白了。
清代有个才子叫袁枚,二十岁出头就被任命为知县。他离乡上任前,去向老师道别辞行。老师问他:“恭喜你啊,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知县,但官不好当的啊,你有什么准备呀?”
袁枚回答:“只准备一百顶高帽子而已,其他的没有准备,打算见人就微笑着送一顶,
反正是人都喜欢戴高帽子。”
老师听了很不高兴,厉声说:“亏你还读了那么多书,枉我多年对你的教导,为官要刚正,怎么也搞那么俗气的一套啊!”袁枚马上回答道:“老师,您的话很好,也很对,学生非常认同;可请您想一想,在当今这个社会上,像您这样光明磊落、为人正直、明白事理且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又有几个呢?”
听袁枚这么一说,老师脸色马上就转阴为喜了,微微点头。
袁枚转身告别,内心感慨:“高帽子,还没出门,就送出去一顶了,看样子一百顶还不够。”
袁枚 20岁出头就做知县,算是奇才,配做他老师的人,也应该不是等闲之辈,连他也不自觉地喜欢戴高帽,何况常人乎?袁枚为什么说要送一百顶高帽子啊?就是因为他发现了人的需求和喜好,袁枚为什么能让他的老师转怒为喜啊?就是其发现、挖掘、引导他老师的需求和喜好而已。
古代那些著名的谏言大都是利用了当权者的人性才成功的,妙语不多,直击要害,干净利索,痛快而淋漓尽致。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这些谏言不但成功,而且说出了被世人公认的千古绝唱,岂不有料乎?
读人性,明白人的需求和喜好,说话自然能有的放矢;品味人性,阅人无数,知道人间百味,自然能倒有品位的料。
丑陋的中国人,语录篇五
阿Q的名言赏析
丑陋的中国人
——从阿Q的五句“名言”说起
1、“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中国古人有四大发明,咱们炎黄子孙一直感觉不错。于是乎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没发现外面的变化实在太大,人家早上了前。用咱们曾经发明的“火药”充实制造了洋枪洋炮倒逼过来收拾“夜郎”大国来了,受尽了欺侮,吃尽了苦头。单个人也是如此,一旦有了成绩,往往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殊不知,越无知的人,越傲慢的人越是把自己通往未来的路给堵死了。所以苏格拉底越是博学越是感到自己一无所知。大海永远谦卑,所以能海纳百川,吞吐江河,星汉灿烂,若出其中。
2、“儿子打老子。”这句话的实质是打,到底是儿子打老子,还是老子打儿子。是主动打还是被动打,只是对象不一,方式有别。那不管。横竖是一“打”,不过换了“儿子打老子”一说,便感觉沾了便宜,心中便释然了,心里平衡了,精神胜利了。于是乎阿Q在自我麻醉中飘飘然又可以将日子过下去了。可是不这样,又能咋样?要自尊?中国的礼数之丰富实在惊人,三磕九拜,弯腰曲膝,做足了卑贱,你才可以爬上去作贱别人。否则挨打受点皮肉之苦是小事;捶楚、枷锁、囚禁、断腕剜鼻、凌迟处死,要你死如踩死一只蚂蚁。阿Q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里只能如此自安自慰,又能怎么样!
3、“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中国式过马路,别人能闯红灯,我为什么不能?别人能卡拿索要,为什么我不可以?管他对与错,反正枪打出头鸟,横竖“随大流”,中国人的从众心理,让咱们做错了事,底气还很足。天掉下来,有那高个儿的顶。主犯罪重,从者罪轻。心里想的永远是能趁机捞上一把是一把,先得点儿好处再说,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要不环境污染怎么会这么严重!考虑问题出发点全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那个内心角落里的“小九九”。至于是否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是否对国家造成的损失,是否对社会造成影响,到底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全不管。中国人的这种阴暗心理真是要命!
4、“我要和你困觉。”阿Q的“爱情”宣言表达得天真质朴而又直捷明快。源自愚昧,源自无知,源自冲动,源自封建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不会眉目传情,也没那个工夫,温饱还值问题呢;他不会用手帕玉镯借物传情,他没那么浪漫,也确实一无所有——如果有,那也只配送点破烂给吴妈做鞋底。他也不会“I love you.”因为他最痛恨的人之一就是假洋鬼子——他总是盲目排外,看不惯城里人,更看不起外国人;他更不会写信发QQ,斗大的字还不识一个呢,最后杀头前要画个圆还抖抖的画了瓜子带尾巴模样,让他死了也有些遗憾。可怜而又可笑的阿Q!
5、“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死的时候还想抖一下威风,摆一下场子。中国人的要面子可是世界闻名的。讲排场,死要面子活受的例子我们见得太多了。可惜,这句名言,阿Q只说了半句,如果接下去可能是什么呢?当然可能是好汉。但也可能是虫豸、光棍、流氓、雇农、姓赵的、获准可以参加革命的等等,更可能依然是一个至死不悟的麻木不仁的阿Q阿P阿猫阿狗!
二零一五年十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