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对联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4-01-17 点击:
三坊七巷对联篇一
三坊七巷景区讲解词
三坊七巷景区讲解词
(欢迎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三坊七巷景区参观游览,我是讲解员***,今天就由我引导大家一睹三坊七巷的风采。参观前,我要提醒各位:本景区内建筑及展品多为珍贵的文物,请各位不要在参观过程中吸烟,拍照时请将闪光灯关闭,同时为了保护景区优美的环境,请大家不要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谢谢合作!
(站在全景导览图前)首先我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三坊七巷景区的总体概况。三坊七巷景区位于千年古城福州市中心,由核心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协调区及乌山历史风貌区组成,占地面积约127公顷。今天我们参观的主要是核心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古街坊群落之一,三坊七巷最早形成是在西晋308年,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整个建筑格局形成于唐天复元年代(901年),繁荣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那么‚三坊七巷‛是如何得名的呢?细心的游客已经从导览图上看出来了,整个街区以南后街为中轴,向西伸出了三个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向东伸出七条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鱼骨状‛传统街巷格局,因此,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三坊七巷‛。历经千余年来,三坊七巷仍能完整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罕见,因此她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街区内现存保留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59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水榭戏台、小黄楼、二梅书屋、林聪彝故居、沈葆桢故居、欧阳花厅、陈承裘故居),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历史保护古建筑131处,同时三坊七巷建筑群还被国家文物局定义为整体性的涉台文物建筑群,共有26处古迹被列入国家文物局涉台文物目录。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内文保单位众多,集中程度堪称全国唯一,曾被我国建筑学界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不仅如此,三坊七巷还是历代名人聚居地,在这不足40公顷的土地上曾先后走出历代名人达400多位,尤其是曾涌现出了林则徐、严复、林觉民、林旭、林纾、冰心、林徽因、沈葆桢、陈宝琛、郁达夫等一大批对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三坊七巷也因此而获得了‚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美誉;同时,三坊七巷还是闽都文化彰显地:闽剧、福州评话、福州伬唱、十番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市、裱褙等书香文化艺术;福州三宝(油纸伞、脱胎漆器、牛角梳)、寿山石雕刻、软木画等传统工艺;灯市、塔市、花市等民俗文化;国字号福州传统名菜佛跳墙、芋泥、鼎日有老牌肉松、百年老字号同利肉燕、永和鱼丸等饮食文化;更有闽都文化代表之一的寿山石文化,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在三坊七巷都能得到集中体现。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古老里坊制度的寻访、明清古建筑的探微、历史名人的追忆以及传统民俗文化的体验,一同来领略三坊七巷历史神韵和闽都文化的精髓。
【杨桥巷】
现在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巷,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后被扩建为马路,路名就定为杨桥路。原来的杨桥巷东起东街口,西至双抛桥,现在的东街口已成为福州市繁华的商贸中心,而双抛桥则依然默默地向过往的游客讲述着那凄美的爱情故事。双抛桥畔长有几棵‚合抱榕‛,曾经给少年的冰心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感叹道:‚故乡的‘绿’最使我倾倒‛,而这几棵榕树现已分别被评为福州市‚十大古榕‛和‚十大名榕‛
之一。三坊七巷还有一大特点不得不提,那就是与台湾有着极为深刻的渊源,台湾总兵甘国宝、开台先驱沈葆桢以及台湾板桥林家都与三坊七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的台湾林家大院就位于杨桥巷,在光绪年间,陈宝琛应邀访台时结识了台湾板桥林氏家族的林维源,并促成了他的二妹陈芷芳与林维源侄子林尔康的姻缘,甲午战争以后,林尔康携妻带子来到厦门,不久林尔康病逝,陈芷芳携子迁回福州,在杨桥巷定居,以上就是台湾林大院的来由,后来林尔康的女儿林慕兰又嫁给了严复的三公子严叔夏为妻(该部分内容我们在后面进行详细介绍)。虽然台湾林家大院现在已不见踪影,但既存的史实却时刻向人们传递着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林觉民〃冰心故居】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来参观一下位于杨桥路上的林觉民〃冰心故居。
(进大门天井部分总体概况)有的人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一座宅子,却挂两个名人故居牌子,其实这又是三坊七巷一大奇特之处,因为三坊七巷是历代官宦商贾、名家大儒的聚集地,所以往往一处宅子曾住过不同时代的多位名人。大家现在参观的这座房子,原来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的故居,在林觉民广州遇难后,时任广州知县的岳父陈元凯连夜托人到福州告知此事,全家为了避祸搬到了光禄坊的早题巷。后来著名女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买下了这栋旧居,不止如此,‚五四运动导火索‛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的祖居也在这里。一座房子走出如此多的名人,恐怕全国范围内也少有吧,宅院始建于清中期,占地面积694平方米,2009年5月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位嘉宾里面请!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天井部分,两边为回廊,在回廊上罗列的是林觉民家族的照片。
(指第一张照片)这张是林觉民的合家照,最右边那位穿着黑色上衣,带着帽子的就是林觉民。
(指第二张照片)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林家走出了两位气血方刚的男子,另一位则是林觉民的堂弟林尹民。
(第三张照片)
(指照片)我们看到的这张照片,则是16岁的林徽因和父亲林长民在英国的一张照片。
林长民是林觉民的族兄,1909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民国初期中国政坛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鲜为人知的他还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与英法密约,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由日本直接继承,林长民在《晨报》上率先揭露了这一消息,因此,北京十二所学校上千名爱国学生将原定与五月七日的示威游行提前到五月四日,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由此爆发。林长民的女儿,林觉民的堂侄女林徽因,是林家走出的一位光照建筑界和文学界的才女,她和她的丈夫梁思成共同创办了清华大学的建筑系。林徽因在中国美术界还有三大贡献,首先,她参与了国徽的设计;第二,她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第三,她改造了传统的景泰蓝。各位游客大家里面请!
(站在厅堂)大家现在来到的是厅堂的部分,在两边为厢房,在我左手边的这个房间,是当年冰心一家6口人住过的房间,在1980年冰心老人八十岁时,在《我的故乡》文章中对故居是这样回忆的,他说‚这所房子很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厅堂的两边,我们这一边的前后房住着我们一家六口,而祖父的前后房只有祖父一人和堆了满屋满架的书,那了成了我的乐园,我一得空便钻进去翻书看了。‛
厅堂中所悬挂的楹联都是祖父谢銮恩所题写的。
(指第一幅)请大家看第一幅,这幅篆体所书的‚雷霆走精锐,冰雪净聪明‛,这是冰心的老师借用杜甫的诗句来形容冰心冰清玉洁、天资聪慧的一副楹联。
(指第二幅)厅堂中间柱子上的这幅对联‚兴寄东山兼北海,人非西蜀即南阳‛,短短十四个字的对联,却蕴含了四位历史人物的名字,东山指的是晋朝的谢灵运、北海指的是三国孔融、西蜀指的是西汉杨雄、东山指的是三国诸葛亮,从这幅充满了历史文化底蕴的对联,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绝非富豪之家。
(指第三幅楹联)正厅中所悬挂的则是谢家的祖训‚立修齐志,存忠孝心‛,‚修齐志‛则是出自四书五经中心正、意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南方的院落曲折迂回,回廊间迂回幽静,林觉民与妻书中曾写道:‚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
(花厅部分)现在我们进入后花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林觉民和他妻子的塑像,林觉民正坐在石桌前看书,凉风起,已有身孕的妻子立于林觉民身后替他披夹衣,展示夫妻恩爱的生活场景,使后花园充盈着浓浓的生活情趣。
1905年,17岁的陈意映与18岁的林觉民成婚,在这里生活了六年。夫妻虽然聚少离多,但非常恩爱。1907年,林觉民为寻求救国真理,离开心爱的妻子,东渡日本求学。陈意映独自生活在这间屋内,1911年4月,林觉民从日本归来,陈意映表示,林觉民如若远行,就将她带上,无论生死,都愿相随。林觉民牺牲后,已有八个月身孕的陈意映非常悲伤,一月后,提前产下一男孩。因失去丈夫忧伤抑郁过度,陈意映于1913年去世,留下两个孩子,一册书稿。
(卧室)这间就是林觉民与妻子生活过的卧室,小小的卧室仅容得下一床一桌,却承载着夫妻二人炽烈的爱情。很多台湾的游客来到故居总会找寻《与妻书》中‚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的出处,我们在卧室后面的小花厅里有种植一株腊梅——还原当年‚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与妻书)下面我们是林觉民展厅的精华部分。这部分运用声光电,呈现立体效果,再现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与妻书》的场景。
1911年4月23日,广州起义前三天,林觉民住在香港滨江楼。这天深夜,战友都已入睡,唯独林觉民的房间还闪烁着微弱的灯光。林觉民在桌面上铺展一块洁净的手帕,挥笔写下《禀父书》、《与妻书》。《与妻书》,婉转千余言,表达了林觉民对妻子深沉的爱与情,将夫妻的恩爱缱绻抒发到极致,巾短情长。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切,‛‚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人都成眷属‛‚以天下人为念,当以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东方破晓,林觉民激动地写完绝笔书,交与朋友,嘱咐说:‚我死,幸为转达。‛这封遗信,台湾和香港的中学课本都有此文为范文,成为沟通两岸三地的文化桥梁。而且《与妻书》被誉为影响中国历史的九篇政治美文之一。
《与妻书》在文章的开始林觉民就说到了(指展板)‚吾与汝永别‛可以看出林觉民为了革命抱着必死的信念,然而在写这封绝笔信时,正如林觉民所说:他的眼泪和笔墨同下,因为这一去难回头,成就天下却不得不辜负家中挚爱,此时想停笔却停不下来,因为还有千言万语要对妻子诉说,他说道:‚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人都成眷属‛来表达了对妻子的深爱与真情,以及对美好生活无限的眷恋,在文章的中间他又将这种深爱与真情延伸为天下之爱,他说到‚吾充吾
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意思是说:每当想起与妻子的相知相守的浓情蜜意时,就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想起家中父母时,就希望天下的家庭都能像他们一样温暖,因此他要‚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就是说为了成就天下人,他选择牺牲自己的幸福,而就是是这样的一份执着才让陈意映愿与他生死相随,对他百般依恋。
我们不难看出这封信开头的字迹工整,后半部分却开始潦草,是因为情到浓时,千言万语梗在心头,无奈‚巾短情长‛。
林觉民这种抛头颅洒热血的高尚情操也许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因为他个人的小家很温暖,大家的家境也比较殷实,可以做到全部都抛弃,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心,为了国家可以自由独立,这是一种大爱,鲁迅曾经说:‚无情未必真豪杰‛,一个真正的革命家,爱国者,不可能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人,只不过当二者不能两全时,他选择了抛弃小家的幸福,为大家谋取幸福,所以当今天我们享受着自由快乐生活的同时我们应该感谢像林觉民这样的革命者是他们拼却青春和生命为我们换取的理想生活。
结束了林觉民展示,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到紫藤书屋,因屋前种植有紫藤而得名,这里是当年冰心和堂姐妹们读书、学习的地方。
这张照片就是冰心在美国留学时所照,具有东方女性的美,冰心所就读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曾培养出中、美两国‚第一夫人‛宋美龄和希拉里。
冰心是中国二十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她的《寄小读者》《小桔灯》等作品,她的‚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的爱心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冰心一个世纪的人生,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但她热恋着故乡的土地。冰心在福州生活的时间不长,总共不到三年。但福州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认为福州的花灯最好玩,福州的农妇全世界最健美。故居柱子上的对联,第一次学作女红的喜悦,谢家第一个正式上学女孩的荣耀,都像故居的滴滴乳汁,一直滋润着她的心田。
1900年冰心(取名谢婉莹)出生在福州府候官县龙普营。冰心出生后,父亲谢葆璋改任烟台海军练营营长,筹建烟台海军学校,全家迁居山东烟台,七个月大的冰心,通过这条小巷,离开故乡,在山东度过了八年的童年时光。在这里,冰心穿着小军服跟随父亲学打枪、骑马、在军营中度过童年生活,这张就是冰心和父亲还有大弟谢为涵在山东时的照片,站着这位稍大的孩子就是冰心,那时特别像男孩。父亲向冰心讲述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把‚裘带歌壶,翩翩儒将‛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
1911年9月,冰心的父亲谢葆璋辞去烟台海军学校校长之职,携全家经上海回到故乡。11月,他们一家6人,乘船抵达福州,从闽江桥上岸,然后坐轿子进城。这张就是当年闽江桥江面情景。
冰心回到故乡,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她看到了福建女子,她认为福州的农夫是‚‘天下之最’的农妇!她们皮肤白皙,乌黑的头发上插着上左右三条刀刃般雪亮的银簪子,穿着青色的衣裤,赤着脚。小冰心非常喜欢这样的装扮,一向喜欢男装的小姑娘,换上了小女孩的服饰,成为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冰心的祖父谢銮恩是个教书匠,与严复、林纾等结为好友。祖父住的房子里,只有他一个人和满屋满架的书,那里成了冰心的乐园,她一有空就钻进去翻书看,冰心所看过的书,给她印象最深的是清袁枚的笔记小说《子不语》,林纾老先生翻译的线装法国名著《茶花女遗事》,这本小仲马的著作,可以说为小冰心敲开
了西方文学的大门。
直至1913年秋,冰心才离开福州,随父亲迁往北京。
冰心在《我的故乡》中回忆道:这所大房里,除了住人的以外,就客室和书房。几乎所有的厅堂、书房的柱子上墙壁上都贴着或挂着书画,在西院紫藤书屋的过道里有祖父自己写的楹联: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另一幅对联‚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着闽籍三大才女,林徽因、谢冰心和庐隐,其中有两位,竟都与这幢房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座房子衍生出这么多的故事,与这么多名人相关联,在其他地方算得上奇迹了,在这里却不足为奇,这就是三坊七巷。
【南后街】
三坊七巷里牌坊很多,这是最大的一座。这种样式的牌坊,柱子直通上去,没有顶上的屋盖,叫‚冲天牌坊‛。大家请看牌坊上的这副对联:‚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这是清朝举人王国瑞的诗句。大家知道,琉璃厂是北京最有名的文化街。把南后街与琉璃厂相提并论,也说明了当年这里繁华热闹,商店鳞次栉比,人头浮动的场景,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还有专为文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此外南后街上还集聚了福州传统小吃。明清时期,这里是全城最精华所在。
【郎官巷】
接下来大家随我一起参观一下七巷中的第二条巷——郎官巷。据记载,宋代时这条巷子里曾经住着一位叫刘涛的人,位居郎官,刘涛的子孙好几代都做起郎官,满巷生辉,于是这条巷子干脆就叫郎官巷了。那么郎官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官呢?‚郎‛其实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郎官的职责原来是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战国时就开始设臵了,秦、汉相沿,一直沿用至清朝。郎官为五品以上,专门负责为皇帝出谋划策,虽然品级不高,但很受皇帝器重。从这条小巷我们可以看出三坊七巷巷道的特色‚粉墙、黛瓦、石板路‛,我们脚下走的石板路就是原汁原味古时留下来的。
在这条巷子里,不仅有天后宫、二梅书屋、陈氏宗祠等古迹,而且还曾居住过宋朝著名学者陈烈、清代爱国诗人张际亮、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
陈烈是福建李学先驱‚海滨四先生‛之一,宋代初期的海滨四先生其中三人都是出自‚三坊七巷‛他们重视教育、善于发现人才。郑穆是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全国最高学府的校长,在年老辞去职务时有上千学生上状请求宰相挽留郑穆,在离开京城时,相送的学生和城中百姓堵满了东门之外。可以看出三坊七巷是古代福州文化教育的发祥地之一。
【严复故居】
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一下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严复的晚年居所,领略其传奇的一生。
首先我们来说说这座宅子,有些人会问,严复的故居不是应该在天津吗?其实严复一生在天津任职长达二十年之久,但是他是福州人,祖居在福州阳岐,这里是他晚年所居住的地方。
(第一展厅)严复于1854年1月8日出生在福州南台苍霞洲的一个中医世家,他自幼聪颖,七岁进入私塾读书,接受传统国学的教育。1867年福州发生
三坊七巷对联篇二
三坊七巷导游词完整版
声音游记,随时随地的导游讲解
楚悠声音游记——三坊七巷
0 开篇
福州从汉朝开始就先后六次修筑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山为屏障,形成面向大海的簸箕状。
三坊七巷是唐宋时期“坊巷体制”的活化石,应该说,“巷”早于“坊”。三坊七巷整个街区占地40公顷,以南后街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坊、巷,呈鱼骨状散开。“三坊”指的是中轴线以西的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而“七巷”呢则是以东的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这样大型的非字形结构街区在当今中国都是绝无仅有的,简直就是中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据说,清末民初时候,这里就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十分繁华,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得的各类东西一应俱全,每到元宵节、中秋节这里还有热闹的灯市呢。
在三坊七巷里可以看到唐末分段筑墙传统的痕迹,也可以领略西风东渐后的小洋楼。马鞍墙与罗马柱,雕花窗与发券门并存,构成了具有闽南特色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1 杨桥巷
我们的游览从街区的最北端开始,首先走的就是杨桥巷。据说,杨桥巷因为巷子通杨桥而俗名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叫“登俊坊”。 一百年前,这里还只是一条小巷。民国初期,它被人们从杨桥巷改造成了杨桥路。在繁华与时尚中日益变迁。
杨桥巷东起东街口,西到双抛桥。双抛桥规模不大但是传奇多。一是在古代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可以看到“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结成连理枝的 “合抱榕树”,大树的背后还有个青年男女殉情的凄美爱情故事,流传久远。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缘故,如今的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边的“亭”,成为了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
杨桥巷17号是林觉民故居,现在是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林觉民是辛亥广
声音游记,随时随地的导游讲解
州起义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与妻书》现在分别成为了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中学教材,一代接一代地感动着后来的人们。
故居古朴的朱门灰瓦曲线山墙虽然有些异样,却仍然在诉说着这个老屋曾经见证过的沧桑往事。老屋据说建于清中叶,最初的主人是谁无从知晓。往上查,只有一个别号叫崧甫的男人,他是林觉民的曾祖父。除了林觉民与陈意映演绎了爱情传奇之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经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闽籍三大才女,林徽因、谢冰心和庐隐,其中有两位,竟然都与杨桥巷17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与林觉民是堂兄弟,因此这里算得上是林徽因的祖居。当年,林觉民慷慨就义之后,林家人为了避祸举家搬迁,而将房屋卖给了冰心的祖父谢銮恩。隔墙外南边儿的“紫藤书屋”花厅,就是当年冰心祖父设立的私塾,这里走出了不少当时社会中坚人物。屋里的柱子上还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父叔父们写下的。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虽然时间不长,却给冰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曾经对这幢房子有过生动的描写。
2 郎官巷
走过了杨桥路,沿着南后街往南来到了郎官巷。据说,在过去的七巷里,这郎官巷是最长的一条,因为其他六条巷都是笔直的,只有这条巷子略微弯曲,当然就长了一些,不过现在只剩下了可怜的一百多米了。
楚悠瞧见,在郎官巷原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讲的是,宋代在这条巷子里曾经住着一位叫刘涛的人。因为这个刘涛,也因为刘涛的儿子是郎官,孙辈也接连做起郎官,郎官结队成行,满巷生辉,于是巷子改了名,干脆叫郎官巷。
郎官巷里的名人也很多,宋朝著名学者陈烈就住在这里。在这条巷里住过的还有清代爱国诗人张际亮、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
提到严复,我忍不住先往巷子最东边的郎官巷24号严复故居去看看了。从严复故居出来,往西走不远就是有名的二梅书屋,这里曾经是清代的进士林星章的住宅。
二梅书屋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一屋跨两巷。建筑的前门开在郎官巷,后门开在塔巷。书屋总面积2400平方米,坐南朝北,是一座三进大院的明清时期典
声音游记,随时随地的导游讲解
型的民居代表。院落始建于明末,清光绪至民国年间都有修缮。现在人们将整座院落统称为“二梅书屋”,而实际上真正意义的书屋是在二进西墙边儿上,由书屋与藏书室组成。
一进门就是花厅园林。参观书屋的过程中,楚悠发现,这里的建筑不带油漆,保持了木头的原色,看上去古香古色。只有灯杆和插屏门是带有颜色的。而且插屏门的不同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建筑年代。插屏门上的贴金饰纹,也是有讲究的。根据风水学上有“金生水、水火相克”的说法,插屏门贴金除了吉祥如意之外,还有防火的寓意。
楚悠还发现个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中柱上方的灯杆。据说它的摆放位置也很有讲究。据说以前的主人如果将宅院卖掉,还会将灯杆带走,新的主人会在上面放一根新的灯杠,图个人丁兴旺。
3 塔巷
从二梅书屋的后门出来,我们直接到了塔巷。塔巷有千年历史。顾名思义,在这条巷里曾经有座塔,是唐代闽王王审知的部下建造的“育王塔”。
育王塔曾经被当做是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可惜在明代就废弃消失了。到了清代,有人在巷门上立起了一座袖珍塔,作为纪念。
返回南后街上,塔巷西口对面是有名的刻书雕塑和同利肉燕。刻书雕塑表现的是南后街上的传统工艺行业——刻印印书。历史上的三坊七巷居民大多是缙绅官眷、巨商富户,因此后街上集中了大量书坊、裱褙店,传统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书坊的出书量很大,刊刻了许多著名的地方文献,其中最出名的是“闽都别记”。当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西洋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就刊印在“闽都别记”中。
肉燕是福州的传统小吃,传说最早出现在明朝嘉靖年间。煮好的肉燕看起来就像馄饨。但是这馄饨的皮可不一般,皮子是将猪瘦肉用木棰敲打成茸,加入蕃著粉,做得像纸一样薄,被当地人叫作燕皮。在福州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找到燕皮店。不过,要买正宗上好的燕皮,还得到福州南后街澳门路的同利肉燕老铺。“同利肉燕”始创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在福州的名气不亚于全聚德、东来顺、狗不理等老字号。
声音游记,随时随地的导游讲解
4 衣锦坊
穿过南后街,来到了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是三坊七巷中最靠近福州西湖的。据说,当年西湖的湖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情趣。衣锦坊里最值得一提的是清嘉庆进士郑鹏程私宅里的水榭戏台。郑鹏程的私宅距今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宅子里自西向东分别有三座建筑:主座大院、别院、花厅园林,每座都有三进。其中花厅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
在封建社会里,戏台一般是搭建在祠堂、祠庙、或是戏院里,能够把戏台搭建在自己家院子的水池中在全国是非常少见的,在三坊七巷仅此一处,而且这也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上戏台。
看过几间古民居之后,楚悠发现每座深宅大院呢,都建有高高的波浪形风火墙,很有气势。风火墙的形状因为像马鞍,所以又称“马鞍墙”。为什么会有“马鞍墙”的出现呢,这是因为三坊七巷的房子都是相连的。有了这“马鞍墙”,一家起火灾,也不用担心火势波及到邻居家了。
5 黄巷
走出衣锦坊,我走进了南后街东边儿的黄巷,据说这条巷子是三坊七巷历史最古老的里弄。 黄巷也是古代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聚集地。根据史料的记录,黄巷最老住户要数36号的黄璞了。
黄璞故居以前叫黄楼,现在叫小黄楼。“黄楼月色杨桥水,照遍钟山万点春”说的就是它。清道光年间,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梁章钜住进了黄楼,在道光十二年全面整修了黄楼,筑假山、挖水池、架小桥、建凉亭,终于建成了西花厅,也就是现在的小黄楼。在这里,梁章钜和福州文人吟诗作对,留下过大量的文学作品。
6 安民巷
沿着南后街往南走,我们的眼前很快又出现了一条巷子——安民巷。据说,
声音游记,随时随地的导游讲解
安民巷最初的名字是“锡类坊”,后来改名“安民巷”,也跟唐朝末年黄巢农民起义有关。
根据《福州地方志》的记载:当年,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那个没有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年代,为了宣告胜利、安抚百姓,防止谣言,唯一的办法就是张榜“安民”。当时。这条城乡交接处的无名小巷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元代,安民巷还曾改名“贞节坊”,就因为当时住在这里的福建行省都事贾讷要纪念他母亲的贞节德行。
安民巷53号原本是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驻福州的办事处,是一座典型的古典土木建筑院落。像这样的院落,安民巷还保存了不少。比如52号的“程家小院”、47号和48号的“鄢家花厅”、34号的“观我颐糕饼商故居”和44号的“谢万丰礼饼商宅院”等。
7 文儒坊
隔着南后街,与安民巷相对的是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文儒坊长460多米,是现在三坊七巷中最长的一条。
其实你单看文儒坊三个字,就可能会猜到,在当年这里住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据说当时住在这里的人,是以鸿儒自居的。
文儒坊这个名字宋代时候就有了。《榕城考古略》里说,文儒坊最初的名字是儒林。文儒坊里历代武将文人辈出,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都曾经住在这里,更有五代都中进士的清代陈承裘故居。
8 宫巷{三坊七巷对联}.
走出文儒坊,我又转进了安民巷南边的一条巷子——宫巷。很早以前,宫巷因为巷子内的紫极宫而得名“仙居”。现在,宫巷的东口坊门上还保留着“古仙宫里”的石刻直匾。那么,这座紫极宫在宫巷的哪个位置呢?据考证,今天巷尾靠近南后街的旧宫巷小学就是当年的紫极宫了。
走进巷子不到一百米,我们就看见一幢红漆大门的民居,门口立着一块青石
三坊七巷对联篇三
三坊七巷老字号趣谈及开发
必需发大力气大力改造三坊七巷这条全国历史名街,因此建议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应向北京前门街、杭州河坊街、周庄乌镇学习,学习它们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
张祖仁 近日多次在早晚时间逛三坊七巷,发现热闹了许多,有民俗的木画漆器、寿山石等福州传统的文化品牌。因此笔者建议,要扩大三坊七巷范围。北起三角井,南到澳门路,这样约有7公里长。从杨桥路到三角井可办美食街。福州三坊七巷改造,应集文物保护和商贸旅游、文化、古玩、娱乐为一体高标准的文物建筑保护区。
张祖仁说三坊七巷,东以南大街为界,西至通湖路,南起安寿河沿,北至杨桥巷,这里虽然是名人街,但也是福州重要的商业街,这里店铺林立,非常繁华,有供应家庭日用饮食所需的米店、菜行、油行、酒店、酱油(吓油、鼓油、调味小菜)店,南北京果(食杂店,还有独具风味的福州小吃,象征着福州文化民俗小吃,尤其锅边糊摊,蛎饼,线面店,供应日常生活的家具店,桶石店,竹器店,苏广店(专营布匹,针线,纸花等)皮箱,皮枕店,估衣铺等。其中衣锦坊的水流湾,更是专业的家具店,南后街还是一条文化浓厚的街市)如一对对联曾写到“三坊七巷、文化民俗”用对联来说明三坊七巷以文化民俗为主来赞美它的繁华,赞美他的内涵,古玩街、经营古玩,字画,有书坊,其中宫巷,“吴玉田”到书坊最有名,还有文儒坊的陈仁权刻碑,有古旧书店十多家,如“西午经阁,六一居”,裱褙店,如“青莲阁”“二宜轩”“米家船”还有花灯、灯笼,在南后街还有福州特产,工艺品店,如脱胎器店,生产经营各种福州工艺品,如脱胎瓶,盘,盒等,还有木画,亭台,木 阁,鱼、鸟、水, 松鹤等, 层次高明,还有木雕。石雕石柱,寿山石,另还有寿衣具店(棺材店),甚至还有当铺,店,钱庄,可谓360行,应有尽有,杨桥巷的皮箱漆器最为出名,沈绍安一老铺,以油加工为业,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碑之类的小商品,例外福州皮箱以实用耐久著称,往往用了三代,还没有坏,成为福州人的传家之宝。
张祖仁说 南后街到元宵节最为热闹,车水马龙,人流不息,古诗云“元宵灯火伸放,塔,车马如潮南后街”生动地塑造了当时热闹的场面,这里有许多花灯,用料有低绢,纱、绸、玻璃等,不一而足,这些花灯,玲珑剔透,光彩绚丽,为节日的气氛增添了乐趣。
张祖仁说南后街的桶石店(售便桶,镜箱,樟木箱商店)也闻名福州,南后街有“三多”,衙门多,里巷多,暴发富多,使南大街成为福建省会所在的主街,这里有福州最早的药店“回春药店,也是百年老药店,该店的”周工百岁洒“和丸都驰名中外,南后街还有补牙店”还有照相馆等十多家,另还有铜店十多家,如“林长兴”“阮栊兴”“王书兴”“王见兴”等家。该行业解放后全部加入福州缝纫机厂,南后街,鞋店,有“永安”“健康”“良发”“高武等新”
张祖仁说现在南后街百年老店已不多了,有“回春药店”“同利燕店”“米家船”等还留在经营,随着南后街的拆迁,我们应把百年老字号要用心扶持,使之发扬光大,使南后街
成为富有福州工艺美术的民俗特色的一条街。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名街道,改革开发必须有一套系列的规划,要保持和发扬城市传统特色,体现三坊七巷过去历史和文化、经济繁荣景象,保持和记载福州先人光辉业绩和灿烂文化,三坊七巷开发重点要在文物古迹上作文章,本着保护和整修为主,大力宏扬福州传统特色民俗文化,张祖仁建议:
一、从实际出发,做好调查研究,因地制宜逐步开发三坊七巷文化、文物资料,尤其对古建筑,要加以修缮和保护。
二、加强文物征集工作,对名人文物要重点布置,有关名人历史介绍以及用过的东西,如林则徐、严复、沈葆祯等。
三、要建立文化民俗一条街。
主要以福州寿山石、木画脱俗、雨伞、角梳等工艺品一条街。
四、福州名小吃一条街,如鱼丸、肉燕、肉丸、拌面、扁肉等,充分体现三坊七巷的传统小吃特色。
五、古玩收藏市场一条街
重点以福州生产的古玩为主,兼营瓷器,尤其重点的卖买旧书市场,提高福州文化层次和档次。
六、闽剧、评话一条街
专门表演闽剧、评话等,吸引游客来三坊七巷参观,提高福州传统文化特色。
七、搞好三坊七巷名树、名园的绿化工作,以及环境卫生工作,恢复三坊七巷建筑艺术特色。
八、开展读书、演讲、书评、歌咏、体育健身等活动,活跃三坊七巷文化氛围。 三坊七巷的开发要规划统一管理,管理开发,综合利用,利用保护资源,积极开展为人民生活和旅游服务的各项事业和具有传统特色的产品。
张祖仁说福州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是我国灿烂民族文化艺术瑰室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主要产品有:脱胎漆器,寿山石雕,龙眼木雕、软木画、漆筷绢画等,尤其以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等特种工艺品如同光彩夺目的明珠,更为人们所赞美。因此,本人建议三坊七巷应建立大型福州民族特色的展览馆,如:脱胎漆器、寿山石雕、福州软木画、福州雨伞、福州绢画、福州漆筷工艺、福州木雕等。
(一)脱胎漆器
福州脱胎器质地轻巧,造型优美,色泽艳丽,典雅大方,产品远销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深受各国人民喜爱,有“珍贵的黑宝石”之誉,它与北京的景泰兰,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并称为中国工艺品的“三宝”脱胎漆艺,自从清乾陲年代时福州人沈绍安开创“脱胎”漆艺,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其中有《荷叶瓶》《竹根瓶》《提篮仙女》等作品,较为著名,现藏于福建省博物馆,脱胎艺人李芝卿、高秀泉、林捷群等创的作品闻名天下,近年来迎着新潮,福州脱胎艺人积极创新,相信这朵脱胎漆器绮丽之花,永远深受群众欢迎。
(二)寿山石雕
福州寿山石雕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问世寿山石,石质脂润、斑斓多采表现手法更是丰富多彩,有园雕、浮雕、薄意、镂空和镶嵌等,石雕艺人按石质、石型、石纹和不同石色,雕出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情趣盎然的工艺品,如《求偶鸡》《花果累累》等珍品,寿山石有“石中之王”田黄石,其价值与黄金、珠宝相比差,所谓“一两田黄一两金”,其实质值的田石价格往往超过同等重量的黄金的数倍,近代雕刻名师有郑仁蛟、林文宝、林清卿三人造诣最深,近年来福州石雕工艺师冯久和、陈敬祥、郭功森等响誉全国。
福州软木画,以雕工精细、构图优美、色泽柔和、素雅大方而闻名,从过去单面浮雕,发展到立体雕和双面雕,创作出各种木画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吴启棋是福州软木画最有成就的一位,他技艺高超,从事软木画创作,培养了一大批木画人才等,木画老艺人陈锟、吴学窒、陈朗、陈庄、赵权、郭木俤等作品响誉海内外,福州软木画品种繁多,有雄伟壮观的屏风、挂屏,大挂件和小巧玲珑的小挂职件与实用结合的产品,旅游纪念品等,木画作品利用框形造型,犹如园林建筑中的花窗十分灵巧,把框外远近山水风光收入框内,使作家进入一方古园林、置身于仙岩翠壁、洞天仙景之中。
(三)、龙眼木雕
龙眼“为南国佳果,果木材质坚实纹理细密,木色淳朴,稍加雕饰形神兼备,酷似天然,令人赞叹,福州木雕、历史悠久,在唐代就有经过不断发展,木雕产品日臻完美,品类丰茂,雕工巧匠,高于名师,流派自成风格,龙眼木雕刀技繁多,有圆雕、镂雕、悬雕、浮雕、遮雕嵌雕等,讲究刀斧之斧之趣,粗犷古朴,造型上气派大方,外观上古色、古香、典雅、古朴,有“古董”之效果,木雕自清代以来,流派有象园、大坂、雁塔三支,象园为诸派之源,亦称柯派名艺人有柯庆元、柯世仁、柯贺昌、柯玉汉诸人、大坂派艺人有陈天赐等人,雁塔派有陈良礼,陈炳顺等人,总之福州木雕追求奇妙古朴的艺术效果饶有诗情画意,备受人们赞美,受到国内外爱好者的喜爱。
(四)、福州漆筷工艺
筷古称箸、俗称筷子,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餐具,福州漆筷子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生产厂家,福州漆筷由于对人体无素养害,并且耐高温,耐酸碱,不易变形,不易退色等特点深受欢迎,
收藏家所青睐,福州漆筷以山水花鸟,典故寓意吉祥如意,益寿延年等传统题材的画面使漆筷成为五彩缤纷的艺术欣赏品,它不仅作为华贵的餐具,给宾馆酒家和居家的馆宴增加欢乐的气氛。
(五)、福州绢画
福州绢画艺术是传统工艺品之一,具有独特风格,绢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画面多为人物、山水花鸟,近几年来随着生产和艺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和改革,从原来的传统形式绢画,巾堂,画片发展为大中小型屏风、围屏、各种形式,各种造型的木制、竹制的拷扇,挂屏即是高雅的诗情画意的艺术品,福州绢画销往日本、新加坡、台湾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福州绢画有老艺人林逸尘、吴梅卿、章纳擅长人物花鸟画,以线描填表彩法,重于写神,福州绢画是福州艺术的一支奇葩响誉海内外,而且也是理想的馈赠礼品和旅游纪念品。
张祖仁说,福州工艺繁花似锦扬名海内外,除以上几个著名工艺外,还有象牙雕刻,角梳、角雕、玉雕、瓷塑、榕绣、人造花、漆石,石雕编织,金银首饰等工艺品的,现在由于工艺品制作要求较高,加上各工艺厂设备老化、人员老化、后继乏人,加上产品销路等诸问题:福州工艺面临着灭绝的危险,需要政府大力扶持,技术要不断更新,同时应重视年青一代接班人的培养十分重要,我相信福州工艺美术定能开放得更加鲜艳夺彩。通过三坊七巷展览、提高福州名优产品的知名度。
黄巷是三坊七巷最富有的历史积淀的名巷,黄巷是福州历史文化发源地之一,在明清两代,姓黄的中原土族最初是居住在这条巷内,所以命名为“黄巷”。
唐代福州人黄璞,官至莫之馆校书朗,不久即辞官归里,隐居在黄巷,以后历代名人多居名巷,如明代户部尚书林津、待朗、洒棋,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梁章柜、学者郭伯荫、陈寿祺等。
在黄巷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清中期,被誉为“王子登科”的郭阶三住宅,至今花厅尚在,白石片青瓦,石板天井,古色古香,为古代建筑的瑰宝。
黄巷的萨姓住宅是一支望族,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刺,字天赐,进士出身,后任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司知事,迁入福州定居的萨姓就是萨都刺的后人。
黄巷小黄枝(旧门牌19号)是福建名儒黄璞和清代抗英巡抚梁章锯的故居。清代陈寿旗则在隔壁。黄巷靠近南街的一头,有一条羊肠小道,长不过十几米,仅有三个门牌号可通向安民巷的不起眼小弄,就叫喉科弄。原来这里居住着四代业操中医喉科的名医,其中要属第五代传人朱幼彬声誉最高,朱氏喉科相传五代,第一代为朱天章,第五代传人朱幼彬曾任福州中医师公会理事长等职务,提起黄巷小黄楼它不仅是名儒黄璞和清代抗英巡抚梁章锯的
故居而且还是梁章锯女婿赵新居住过的地方,赵新为宋太宗赵匡胤后裔,光绪五年赵新曾在此居住过,赵新官至荣禄大夫为从一品。梁章锯女儿为一品夫人,赵新身前曾办过书画社,
张祖仁说福州黄巷这里老商店很多,有“文苑堂笔贴”,照相馆有“郑桢记”、“卢山轩”,药房有“源春药房”,苏广店有“五都”,绸布店有“华英和”还有报社“新潮日报”总之,这里商家无所不有,还有卖吃卖糕的,还有寿山石雕,工艺美术品等,现在三坊七巷旧城改造已经开始,笔者建议要将原来黄巷旧貌体现出来,一些重要历史遗址不能破坏同时要保护黄巷的建筑文物,如梁章锯的文物以及重要名人老字号等都要加以整理保护,供人参观,如“五子登科”、“郭阶三住宅”要打造成一些文化气氛和过去科举的氛围,使黄巷真正成为三坊七巷中的名巷。
张祖仁说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名街道,改革开发必须有一套系列的规划,要保持和发扬城市传统特色,体现三坊七巷过去历史和文化、经济繁荣景象,保持和记载福州先人光辉业绩和灿烂文化,三坊七巷开发重点要在文物古迹上作文章,本着保护和整修为主,大力宏扬福州传统特色民俗文化,张祖仁建议:{三坊七巷对联}.
一、从实际出发,做好调查研究,因地制宜逐步开发三坊七巷文化、文物资料,尤其对古建筑,要加以修缮和保护。
二、加强文物征集工作,对名人文物要重点布置,有关名人历史介绍以及用过的东西,如林则徐、严复、沈葆祯等。
三、要建立文化民俗一条街。
主要以福州寿山石、木画脱俗、雨伞、角梳等工艺品一条街。
四、福州名小吃一条街,如鱼丸、肉燕、肉丸、拌面、扁肉等,充分体现三坊七巷的传统小吃特色。
五、古玩收藏市场一条街
重点以福州生产的古玩为主,兼营瓷器,尤其重点的卖买旧书市场,提高福州文化层次和档次。
六、闽剧、评话一条街
专门表演闽剧、评话等,吸引游客来三坊七巷参观,提高福州传统文化特色。
七、搞好三坊七巷名树、名园的绿化工作,以及环境卫生工作,恢复三坊七巷建筑艺术特色。
八、开展读书、演讲、书评、歌咏、体育健身等活动,活跃三坊七巷文化氛围。
九、必需发大力气大力改造三坊七巷这条全国历史名街,因此建议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应向北京前门街、杭州河坊街、周庄乌镇学习,学习它们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
三坊七巷对联篇四
走进福州三坊七巷
我和父母在今年4月到福州拜访朋友,在朋友黄总和曹行长的引领下领略了福州的风土人情。福州,位于福建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是福建省会。因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亲自在衙门前种植榕树两棵,并号召百姓普遍种植后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之美称,简称榕。
晚饭后,带着浓厚和崇尚的心情,我们特别探访了福州市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三坊七巷。在黄总他们的引导和介绍下,边走边参观。我们从正门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古色古香,造型各异,布局讲究,人气旺盛,充满古代和现代气息,灯光树木交相辉映的清明上河图。黄总说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面积约有40公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三坊七巷对联}.
我们从南市街由南至北,由西至东先后参观了三坊七巷。我们走进石板铺地,坊巷纵横的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其中水榭戏台是衣锦坊最具特色的地方。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接着我们随着人流参观了文儒坊。让人叹服的是这条巷中承载了许许多多的人文气息。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文儒坊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方。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参观完文儒坊,我们信步漫过城中的安泰河,来到了光禄坊。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完三坊,我们在河边的茶楼小休片刻后,至南市街北到了七巷中的杨桥巷。杨桥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杨桥巷有座双抛桥,规模不大但传奇多。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有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有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传之久远。如今,此处已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重要场所。此后我们来到郎官巷。据说: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三坊七巷对联}.
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我们穿过塔巷,来到黄巷。据闽志载,晋永嘉二年间固始人黄元方避乱入闽,落户于福州南后街,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黄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黄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因时间原因,我们匆匆参观了安民巷,宫巷,吉庇巷。踩着方方正正的石板,举手触摸着洁白无瑕的高墙,抬眼望着窄窄长长的天空,我们可从坊名、巷名,窥视它曾经的风姿和荣耀以及几多风雅迷人的传说。此情此景让人否浮想联编,顿生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怆然滋味。
三坊七巷是福州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一应俱全。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有书画拍卖的,有卖古董的,有捏泥人的,有美食,有各种服饰,更有各种纪念品等等,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正房、后房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宋代以来这里就文化教育兴盛,是产生进士(4100多人)、状元(31人)和两院院士(67人)最多的城市之一。福州市三坊七巷,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的荣誉称号。这里背山依江面海,气候宜人,地理环境优越,有江南胜地之美称。结束此次福州之行,三房七巷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虽然我们的脚步太匆忙,没时间走进每一处坊巷去参观,但我相信每一条小巷一定都有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每一处宅院也一定都有令人动容的故事。三房七巷,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三坊七巷对联篇五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福州市南后街和两旁坊巷)
衣锦坊
在文儒坊里,有一条幽深清静的小巷,叫闽山巷,俗称“三官堂”,那是因为该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闻名。据清朝道光年间林枫《榕城考古录》卷中“坊巷第二”记载:“三官堂,在文儒坊南闽山巷,南有小巷通光禄坊,西口达常丰仓河沿。大抵皆以寺而得名也。而此则以闽山保福寺名也。”由此可见,三官堂与保福寺之密切关系。是在宋朝至少已有七八百多年以上悠久历史。
光禄坊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三坊七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