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故事

来源:快速阅读法 发布时间:2014-01-10 点击:

“文”字的故事篇一

汉字的有趣故事

汉字的有趣故事

1、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2、有人给曹操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

三个字,杨修看后,立即把酥分给众人吃了,曹操假装责怪他,杨修说:你在盒子上分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抗丞相的指令呢,曹操虽然表面上嬉笑,心里却越来越讨厌他了,杨修与人分吃贡酥,则完全是曲解曹操的题字,纯属恶作剧,曹操“心恶之”,而尚能表现出“喜笑”之态,已很宽容。

3、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写了一首咏雪的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张打油名声就此传开。,苏小妹的前额特宽,两人曾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苏轼首先发难: 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道: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明初大才子解缙生性滑稽诙谐,机智善变,一次随朱元璋同出钓鱼,朱钓了半天,不见一条鱼上钩.

4、 例证

肉说:“瞧见没?我是内字加个人字,就是内人的意思。有方言为证,有的地方,男人会管自己的妻子亲昵的称做‘肉肉儿’。”

婆说:“如此说来,我是女字上边一个波字,就是说我是个波霸女子,身材超正点。有典雅词汇为证,人们常说婆

娑,就是夸我曲线玲珑曼妙呢。”

我们要想为自己找到一个自己并不具备的优点,那真是太容易了,而且,通常我们会找到许多有力证据,来予以证明

5、唐代有个武则天,她做了皇帝之后,想要取个新的名字,却又觉得现有的这些字都不足以表达她现在的光辉,于是她想要自己造一个字,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文”字的故事篇二

有趣字的故事

两只巨手握在一起

在上古,“朋”和“友”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古称“同门曰朋”,其意思是同从一个老师学习的人称为“朋”,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同学;“同志曰友”,也就是说,志同道合的人称为“友”,即今俗称的“同志”。《说文解字·又部》:“友,同志为友。”许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友”为什么指“同志”呢?我们只要看看它的古文字形体就一清二楚了。

古文“友”字是由两个“又”构成。“又”像手之形,并且为右手。可见“友”是会意字,其意思是两只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友”字的造型,可以想见我们的先民,朋友相逢时,他们也会像今天一样用握手来表示朋友之情。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当旧友重逢,两人仍然是热情地伸出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以表示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

对“友”字也有不同的会意。有的学者认为是两只手共同伸向一个方向,表示双手互相协调、配合密切的意思。“友”的本意是用手相助。

不管怎么会意,“友”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以及人与人之间深厚的交情。“友”字的创制,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友”由“同志”、“朋友”引申为动词,其意思为“与„„为友”。如《论语·季氏》:“友直、友谆、友多闻,益矣。”其意思是同正直的、诚实的、见闻渊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事。{“文”字的故事}.

“立早章”之说质疑

“章”和“张”在汉字中都用于表示姓氏,当有人问你姓什么时,答姓“张”为“弓长张”,当然无可非议,而要将“章”说成是“立早章”,似乎有些不妥。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必须了解一下“章”的造字结构。{“文”字的故事}.

小篆作“章”,由“音”和“十”两字组成,且与金文的“章”保持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说文解字·音部》:“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其中的“音”,指“音乐”、“乐曲”;“十”的解释明显受到了老子“起一终十”说的影响,“一”为万物的开始,“十”为万物之终。由“音”和“十”会出的意思是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由此看来,称“章”为“音十章”更为妥当,称它为“立早章”只是从它的形体结构来说的。

由于“章”表示一支乐曲一段的演奏过程,因此“章”便引申出文章的“章节”、“段落”的意思。又因为任何乐曲的构成与演奏都必须有规律可循,由此“章”又引申出“章法”、“规章”、“法律”等意思。将此听觉的规章,用之于视觉上,“章”又有了印章、图章的意思。

水从门前流过

《说文解字·门部》:“阔,疏也。从门,活(guo念二声)声。”“疏”就是“疏远”的意思,或引申为“宽广”、“宽大”的意思。汉字的声符有表意的功能,因而可以会意为宽大的门。

“活”有活动、灵活的意思。《说文解字·水部》:“活,水流声。”由于“活”为流水声,有人认为流水为“活”,因而将“阔”的意思会意为:水从门前流过。“活”的引伸义为“灵活”、“自由”的意思,所以又有人将“阔”会意为:人只有在门内(屋子里)才可以活动。

据《世说新语》载:东汉末年,杨修在曹操部下任主管。时逢相国府修造门楼,当门梁修建竣工后,曹操亲自来查看,看后,他一言不发,只向手下的人要了笔墨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后,便拂袖而去。此时,在场的人摸头不知脑,不了解曹操此举的用意是什么,于是他们请来杨修。杨修看后解释说:“曹相国的意思不是很清楚吗?他嫌门太宽了,因此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这就是‘阔’。”众人一听,方才明白曹相国是借门做的一个字谜。后来,这个门楼重新改建后又请曹操来看,这次曹操果然满意了。

“妻”是抢来的

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一望便知古“妻”字中有一个或跽或跪的

被奴役的女子形象,这个女子的头发显然是飘散的,另外加一只罪恶的手,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头部,将她的头发抓住。可见“妻”是一个会意字,其意思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的头发。古文的“妻”字生动地描绘了上古社会中抢夺别人的女子作为自己配偶的一种风俗。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抢婚习俗当然要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人们的婚姻中,还保持着一种假抢的情形。所谓假抢,就是这种婚姻是得到女方和女方家长同意的“抢”。现在许多地方流行的娶亲要在天亮之前,或者是在天黑时的习俗,就留有古代抢妻习俗的痕迹。《说文解字·女部》:“妻,与夫齐者也。”许慎的说解告诉我们,“妻”与“齐”是两个读音相近的字。“与夫齐者”的意思是:在妻妾之中,唯有妻才与丈夫有同等的地位。从字形看,“妻”从“又”,“又”就是手,所以可表示“秉持妻职之义”。古人造“妻”字之所以千方百计表明其比较尊贵的身份和主子的地位,当然是因为在家庭中还有比妻子更低贱的,被妻子支配的妾的存在。不过,在古代的家庭中,妻子对于丈夫来说又永远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也就是说“妻”子不可能与丈夫“齐”,不可能享有平等的地位。“妻”由“配偶”又引申为动词,指以女嫁人或娶别人的女子为妻。如《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罪也。’以其子妻之。”其意思是:孔子说公冶长这个人(很好),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在监狱之中,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有罪。因此,(孔子)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李鸿章是清末名臣。一次,他有个远房亲戚赴考,这个人不学无术,接到试卷一看,竟然一题也不会答。此时他灵机一动,突然想到自己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戚,于是在试卷上写道:“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这个不学无术的亲戚竟然将“戚”写成了“妻”。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于是在试卷上批道:“既是中堂大人的亲妻,我不敢娶。”因此,这个亲戚还是落第了。(来源:《汉字的故事》,吴东平着,新世界出版社)

“文”字的故事篇三

文字故事

1.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

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文”字的故事}.

2. 唐代有个武则天,她做了皇帝之后,想要取个新的名字,却又觉得现有的这些字都不足

以表达她现在的光辉,于是她想要自己造一个字,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3. 不知道这个算不算:幼儿园开学了,老师让大家把自己名字写在纸上交上去,方便点名

互相认识。刚一点名老师就一愣,喊道:“黄肚皮!”没人应,“黄肚皮!”还没人应,于是老师说:“算了,最后再说吧。”最后老师说:“还有谁没点到名?”一个小女孩怯怯地站起来,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说“我叫„黄月坡„”

4. 看到同学们作业、作文上常常出现的别字,有时候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每每这个时侯,

我都会想起那位白字县令。

据说有位县官不大识字,总是胡乱猜的去读,要不就是见字识半边。

这天坐堂问案,师爷递给他的状子上写了四个人名,一个原告叫郁土耒,一个被告叫金卞丢,两个证人,一个叫于斧,一个叫新釜。

县官看了郁土耒的名字,错喊道:“都上来!”

三个人听到叫“都上来”,急忙跑到堂前听审。县官生气的说:“我是喊原告,你们干嘛一起上堂?”

他看到金卞丢的名字,错喊道:“全下来!”

三人听到喊“全下去”,又急忙跑到堂下。县官更生气了,说:“我喊被告,你们干么一起下去了?”

师爷知道县官又读别字了,又不敢直说,故意说:“原告名字,另有一种念法,叫郁土耒,不叫‘都上来’;被告名字,也有另一种念法,叫金卞丢,不叫‘全下去’。”

县官问:“那么证人的名字,另一种念法叫什么呢?”师爷说:“一个叫‘于斧’,一个叫‘新釜’。”

县官说:“我就估计他有另一种念法,要不然我就喊他们‘干爷’、‘新爹’了。”

5. 像这样的白字先生又何止在古代有,文革时期,知识青年(说是知识青年,其实整天搞

运动,没认识几个字。)上山下乡,有一个大城市的女青年来到一个大山里的小山村,和一个老大娘睡在一个炕上。结果她在一封家信中写成了这样:“„„我和一个老大狼睡在一个坑里„„”父母接到这样的家书可急坏了,忙千里迢迢、风风火火去看女儿,自然是虚惊一场。

6. 还有一位北方的小伙子去南方插队,南方雨多,没有雨伞,就给家里写了一封家书:“„„

别人有命我没命,快带钱来给我买命,来了我有命,不来我没命。„„”父母见信,以

为儿子犯了什么案子,昼夜兼程赶到,当然也是一场误会。

7. 即使现在白字先生也不乏其人。一个学生写作文,把“我是马虎了,挨吵是应该的。”

写成了“我是马户了,挨吵是应该的。”结果,“马”、“户”又写在了一起,成了“我是驴了,挨吵是应该的。”

8. 其实,如果了解了汉字的字理和造字方法,很多字就不容易写错的。如“盲”是(目)

眼睛(亡)失去光明之意,写成“育”就没有了眼睛失去光明的意思。再如“休”乃人(亻)靠在树(木)上歇着的意思,就不会再写成“体”。

9. 话说,从前有两个读书人,整日不思进取,又不好好读书,还骄傲自大,经常读错字,

闹了不少笑话,人送外号“白字先生”。这不,说着说着他们就来了。

正走间,来到了“文廟”。

一人就说了,“师兄,你看前面是‘文朝’······”

——感情这位连“庙”的繁体都不认识!

另一人赶忙接过来说,“师兄,你错了,那不是‘文朝’,应该是‘广廟’!” ——这位更好玩,“廟”字倒是认识了,却把“文”字又认成了“广”!

两人各执己见,相争不下。一人就说了,“干脆我们到里边问问不就知道了?” 敲门后,出来一个小和尚。两人忙问,“小师傅,你师父呢?”

小和尚迷糊了老半天,“哦,你们是问老道士吧?他出门‘化齐’去了!” ——嗬,小和尚也挺逗的,“化斋”说成了‘化齐’!接着又问道,“你们二位有什么事情呀?” 两个读书人就把事情说了一遍,“小师傅,你在这里面住着,应该知道怎么念吧?” 小和尚抓抓光光的脑袋,皱起了眉头,“哎呀,被你们两个一搅和,连我也弄不清楚了。这样吧,不远处有个私塾,你们不如去问问教书先生吧?”

两人一路争执着找到了教书先生。教书先生听后,边用戒尺敲着手心边说,“哎,可惜我不是‘孔天子’呀,要不然,我就能为你们解答了。”

——神吧,“孔夫子”说成了“孔天子”!

“这样吧,旁边村子上有一个老学究,他知识渊博,通晓古今,一定能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两人无法。

找到了老学究。老学究前前后后听了以后,捋了捋花白的胡子,摘下老花镜,用手指好好地揉了揉昏花的眼睛,摇头晃脑地说,“‘文朝’‘广廟’两相依,庙里老道去‘化齐’,教书先生说他不是‘孔天子’,那我也不是‘苏东皮’!”

原来一群“白字先生”呀!

10.别字先生自辩

从前有个教书先生,常念别字,误人子弟,被人告到县官那里。县官传他到堂审问。 “你教书常念别字,是吗?”

“不,不,绝无此事,纯属子虚鸟有。”

“什么?鸟有?你把乌念成鸟字,当堂出错,你认打还是认罚?”

先生怕挨打,战战兢兢地说:“认罚!”

县官提笔批下:“罚鸡三只,兔两只。”

先生回家提了一只鸡来。

县官一看,责问道:“怎么就送一只鸡?”先生回答说:“大人你不是写‘鸡三只,免两只’吗?”

县官被弄得啼笑皆非,只好喝令退堂。

--《民间笑话大观》

11. 买千口猪

从前,有个县官写字很潦草。这天他要请客,便写了一张字条叫差役买猪舌。谁知“舌”字写得太长,分得太开,差役误以为叫他买猪“千口”。这可忙坏了那位差役,跑遍了城里,又到四乡去购买,

好容易买到五百口猪。他一想交不了差,便向老爷求情,希望少买五百口。

县官生气地说:“我叫你买猪舌,准叫你买猪千口呢?”

{“文”字的故事}.

差役听了,应声道:“还好还好!不过以后请老爷注意,若要买肉,千万写得短些,不要写成买‘内人’。”

12. 一、谐音式

相传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赶考,呆坐半天也做不出答卷。于是便想走后门中榜,就在试卷上写道:“我是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戚)!”主考官看后又好气又好笑,提笔批道:“既是中堂亲妻,我定不敢娶(取)!”

13. 三、曲解式

某店主在招牌上把“月饼”写成“曰饼”,有人说:“‘曰’字是个白字。”店主不屑一顾:“说得倒好,‘白’字还有一撇呢!”

某老板的商品介绍上把“零售”写成“另售”,有人纠正道:“‘另’字写成别字了。”老板反唇相讥:“你弄清楚,‘别’字还有一立刀呢!”

某商人做广告时,把“锡纸”写成“昔纸”。有人指出:“‘昔’字是个错字。”商人嗤之以鼻:“哼,‘错’字还有金字旁呢!”

14. 四、打油诗式

说古时候有一个土财主,喜欢读书人,给自己的千金小姐找了一个读书郎并入赘。结婚后财主送女婿在外地继续求学。读书郎爱读书不假,只是写字潦草,还有错别字。有一天,在外寒窗苦读的书生非常思念家乡,此时正是杏子熟落的季节,他平时很爱吃杏,于是提笔给岳父写了一封家书,让岳父买一些杏寄来。

老汉看到信,琢磨了半天也没明白,因为女婿把杏写成了“否”。老汉猜字行动,买了一筐小黄杏给女婿寄去了。于是有诗云:

贤婿来信要买“否”

急得老汉满街走

买了一筐小黄杏 不知是“否”不是“否” 15. 有一学生,学习不用功,给家里写信写不成,于是:

爸爸,奶奶(妈妈)你们老俩口好吧:

家里的粮食狗(够)吃了吧?家里还有线(钱)没有?我的线(钱)化完了,我这里下雨,我没有命(伞),你们急(寄)线(钱)给我买命。完了。

16. 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

他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了喝”

17. 大吃一斤

有个人早上出门后,看见旁边有堆狗屎,于是他回家写道:我在家门口看见一堆狗屎,我 大吃一斤!!!!!!!!!!

单位上有位同事,工农兵大学生,文化水平不高。有次为报材料到大市局里,就打电话去:“喂,是XX站长吗?我的复历表已经寄去了,你们收到了吗?”人家听不懂:“什么,什么

复历表?”他急:“就是你们要我寄的那个个人复历表啊„„”我们在旁边早笑歪了。哈哈,“履历表”说成“复历表”,真是大姑娘坐轿子——还是头一回听说呐。从此“复历表”就成了他的代名词。这位仁兄还经常有这样那样的笑话。酒中有个“泸州老窖”的,他总说成是“泸州老窑”。人家问他,今天喝的是什么酒呀,他说:“还不是老样子,泸州老窑呗?”老窑老窑的喊多了,我们就喊他“老窑”起来了。当然他也笑笑:“取笑我干嘛?我还不比那书记强?哗众取旁”——我倒!

{“文”字的故事}.

18. 故事发生在“文革”期间,那时知识青年下乡插队“接受再教育”。有个知青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爸爸妈妈,不要再寄粮票和钱来了。我的粮食狗(够)吃了。这些天常常下雨,烦闷得很,我的命(伞)也丢了。为了节约闹革命,我只要你们的老命(伞)。现在公社已经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过两天我就上吊(调)了。”

家里的人看信后,全吓坏了,差点闹出了人命。

读完这个故事,作为小学生的我们,除了捧腹大笑之外,还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写错别字。消灭错别字是我们小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19. 有个讽刺别字先生的故事:“某人(别字先生)在看一本书看得很入迷,友人问他:在看什么书?答曰:《水浒(许)》。友人不解,再问书中写些什么人物?答曰:有一李逵(达),搿二斧(爹),有万夫不当之勇(男);友人才知某人看的是《水浒》。”这个笑话是编出来讽刺那些“别字先生”的,未勉有点出格,因为把浒读成“许”,逵读人“达”,完全可能,把斧读成“爹”,勇读成“男”就不大可能了。

“文”字的故事篇四

与文字有关的故事

我喜歡看書,我喜歡文字,對於文學對於書籍的初衷從未改變。進入了大學,我還在想我所選的專業對於文學的接觸少了的時候,看到蒼霞文學社在納新,就報名了。也就這樣進入蒼霞,認識了一群同樣對於文字感情深厚的人。對此總會有感激有幸相遇。 從小就特別喜歡看書,始于童話故事,我与書開始相伴。优秀的作家很多,喜歡且欽佩的作家也很多,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他們表達万千種生活,關於社會關於歷史關於生命。高考前我每天朗讀冰心奶奶的《生命》,生命就是奔騰的水!這給了我許多力量,對於文學深深感激。 最後祝福蒼霞文學社,祝願蒼霞越办越好!

“文”字的故事篇五

汉字的故事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文”字的故事}.

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奇妙的汉字,一笔一画都有故事。本书对近三百个常用汉字的文化底蕴进行探讨,将汉字中蕴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与充满情趣的故事联姻,使该书既具学术性,也颇有趣味性。 两只巨手握在一起

在上古,“朋”和“友”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古称“同门曰朋”,其意思是同从一个老师学习的人称为“朋”,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同学;“同志曰友”,也就是说,志同道合的人称为“友”,即今俗称的“同志”。《说文解字·又部》:“友,同志为友。”许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友”为什么指“同志”呢?我们只要看看它的古文字形体就一清二楚了。

古文“友”字是由两个“又”构成。“又”像手之形,并且为右手。可见“友”是会意字,其意思是两只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友”字的造型,可以想见我们的先民,朋友相逢时,他们也会像今天一样用握手来表示朋友之情。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当旧友重逢,两人仍然是热情地伸出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以表示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

对“友”字也有不同的会意。有的学者认为是两只手共同伸向一个方向,表示双手互相协调、配合密切的意思。“友”的本意是用手相助。

不管怎么会意,“友”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以及人与人之间深厚的交情。“友”字的创制,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友”由“同志”、“朋友”引申为动词,其意思为“与……为友”。如《论语·季氏》:“友直、友谆、友多闻,益矣。”其意思是同正直的、诚实的、见闻渊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事。

“立早章”之说质疑

“章”和“张”在汉字中都用于表示姓氏,当有人问你姓什么时,答姓“张”为“弓长张”,当然无可非议,而要将“章”说成是“立早章”,似乎有些不妥。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必须了解一下“章”的造字结构。

小篆作“章”,由“音”和“十”两字组成,且与金文的“章”保持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说文解字·音部》:“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其中的“音”,指“音乐”、“乐曲”;“十”的解释明显受到了老子“起一终十”说的影响,“一”为万物的开始,“十”为万物之终。由“音”和“十”会出的意思是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由此看来,称“章”为“音十章”更为妥当,称它为“立早章”只是从它的形体结构来说的。{“文”字的故事}.

由于“章”表示一支乐曲一段的演奏过程,因此“章”便引申出文章的“章节”、“段落”的意思。又因为任何乐曲的构成与演奏都必须有规律可循,由此“章”又引申出“章法”、“规章”、“法律”等意思。将此听觉的规章,用之于视觉上,“章”又有了印章、图章的意思。

水从门前流过

《说文解字·门部》:“阔,疏也。从门,活(guo念二声)声。”“疏”就是“疏远”的意思,或引申为“宽广”、“宽大”的意思。汉字的声符有表意的功能,因而可以会意为宽大的门。 “活”有活动、灵活的意思。《说文解字·水部》:“活,水流声。”由于“活”为流水声,有人认为流水为“活”,因而将“阔”的意思会意为:水从门前流过。“活”的引伸义为“灵活”、“自由”的意思,所以又有人将“阔”会意为:人只有在门内(屋子里)才可以活动。

据《世说新语》载:东汉末年,杨修在曹操部下任主管。时逢相国府修造门楼,当门梁修建竣工后,曹操亲自来查看,看后,他一言不发,只向手下的人要了笔墨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后,便拂袖而去。此时,在场的人摸头不知脑,不了解曹操此举的用意是什么,于是他们请来杨修。杨修看后解释说:“曹相国的意思不是很清楚吗?他嫌门太宽了,因此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这就是„阔‟。”众人一听,方才明白曹相国是借门做的一个字谜。后来,这个门楼重新改建后又请曹操来看,这次曹操果然满意了。

“妻”是抢来的

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一望便知古“妻”字中有一个或跽或跪的被奴役的女子形象,这个

女子的头发显然是飘散的,另外加一只罪恶的手,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头部,将她的头发抓住。可见“妻”是一个会意字,其意思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的头发。古文的“妻”字生动地描绘了上古社会中抢夺别人的女子作为自己配偶的一种风俗。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抢婚习俗当然要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人们的婚姻中,还保持着一种假抢的情形。所谓假抢,就是这种婚姻是得到女方和女方家长同意的“抢”。现在许多地方流行的娶亲要在天亮之前,或者是在天黑时的习俗,就留有古代抢妻习俗的痕迹。《说文解字·女部》:“妻,与夫齐者也。”许慎的说解告诉我们,“妻”与“齐”是两个读音相近的字。“与夫齐者”的意思是:在妻妾之中,唯有妻才与丈夫有同等的地位。从字形看,“妻”从“又”,“又”就是手,所以可表示“秉持妻职之义”。古人造“妻”字之所以千方百计表明其比较尊贵的身份和主子的地位,当然是因为在家庭中还有比妻子更低贱的,被妻子支配的妾的存在。不过,在古代的家庭中,妻子对于丈夫来说又永远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也就是说“妻”子不可能与丈夫“齐”,不可能享有平等的地位。“妻”由“配偶”又引申为动词,指以女嫁人或娶别人的女子为妻。如《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罪也。‟以其子妻之。”其意思是:孔子说公冶长这个人(很好),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在监狱之中,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有罪。因此,(孔子)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李鸿章是清末名臣。一次,他有个远房亲戚赴考,这个人不学无术,接到试卷一看,竟然一题也不会答。此时他灵机一动,突然想到自己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戚,于是在试卷上写道:“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这个不学无术的亲戚竟然将“戚”写成了“妻”。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于是在试卷上批道:“既是中堂大人的亲妻,我不敢娶。”因此,这个亲戚还是落第了。

“文”字的故事篇六

名人有意错字的故事

名人有意错字的故事

名人有意错字的故事

一些大师、大家甚至帝王在题写匾额、碑文时故意别出心裁写下错字,却寓意深远,留下佳话。

避字加横为稳固

承德避暑山庄的避字,可谓天下第一错字。一是因为这字影响大,二是是皇帝写的,三是一般人找不出合适的解释理由。此匾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大字:"避暑山庄"。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加了一横。此错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是皇帝的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康熙为什么要多写一横?不是康熙不会写,也不是康熙大意失误,而是有意多加一横,寓意他的大清江山更稳固。而且,"辛"字下面多一横,并非康熙首写,欧阳询曾写过,又有人说这是书法艺术。

明字多笔睁慧眼

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细心的游人至少可以发现两处错字:在明孝陵保护碑上,明孝陵的明字,日旁写成了目旁;入明楼,在棱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明字日旁也写成了目旁。前者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的"有意错",后者则是民国初年人所题,至人此人姓名已无从查考,估计也是精通书法者。明字日旁写成目旁,是国内景点出现最多的。成都武侯祠内的匾额"明良千古",新都宝光寺的"光明世界"匾,济南的"大明湖"门牌等都是。出现这种现象,有一种说法是,在清代,由于文字狱的厉害,文人们在许多场合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中的"明"字,担心惹祸,但又不能绕过去,于是把"日"易为"目",睁眼写错字。另一种说法则相反,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如武侯祠内的"明良千古"就是此意,"明君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

流字少点少风流

在苏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旁边的"坐花载月"匾额,是民国初年著名的"三马"之一马福祥所题;右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则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所作。"风流宛在"中的两个错字,"流"字少了一点,而"在"字又多了一点。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善解风情、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下,欧阳修曾弄出不少风流韵事。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用意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同时曲笔点出欧阳修当年行为上的不检点。这样的字,错得恰到好处,所以至今还传为美谈,与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书"虫二"(意思是风月无边)两字,有相似的奇思妙境。

上一篇:三年级作文福州拗九节作文
下一篇:三年级寒假作业数学题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