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数学作业精编

来源:快速阅读法 发布时间:2014-01-09 点击:

七下数学作业精编篇一

2014温州市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作业答案

七下数学作业精编篇二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及精编例题

第一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知识要求: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意义;

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4、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及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和有理数的运算(包括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混合运算)是本章的重点。

知识难点:

绝对值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及有理数的运算是本章的难点。 考点:

绝对值的有关概念和计算,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混合运算是考试的重点对象。 知识点:

一、有理数的基础知识

1、三个重要的定义

(1)正数:像1、2.5、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2)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不是表示不存在或无实际意义。

概念剖析:①判断一个数是否是正数或负数,不能用数的前面加不加“+”“-”去判断,要

严格按照“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0小的数叫做负数”去识别。

②正数和负数的应用:正数和负数通常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③所有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组成整数集合;

④常常有温差、时差、高度差(海拔差)等等差之说,其算法为高温减低温等等;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数前面有“-”号,这个数就是负数; B、非负数就是正数;

C、一个数前面没有“-”号,这个数就是正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2 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中 8,

正整数集合 31,0.125,0,,6,0.25, 43  整数集合

 负整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例3 如果向南走50米记为是50米,那么向北走782米记为是 ____________, 0米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例4 对某种盒装牛奶进行质量检测,一盒装牛奶超出标准质量2克,记作+2克,那么5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窗口:正数和负数通常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一个记为正数,另一个就记为负数,我

们习惯上把向东、向北、上升、盈利、运进、增加、收入、高于海平面等等规定为

正,把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

例5 若a0 ,则a是 ;若a0,则a是 ;若ab,则ab是 ;若ab,则ab是 ;(填正数、负数或0)

2、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有理数的分类如下: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正整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整数0正分数负整数有理数有理数 0负整数正分数分数负有理数负分数负分数

概念剖析:①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数是有理数,则它就一定可以化

成整数或分数;

②正有理数和0又称为非负有理数,负有理数和0又称为非正有理数

③整数和分数都可以化成小数部分为0或小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但并不是所有小

数都是有理数,只有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

例6 若a为无限不循环小数且a0,b是a的小数部分,则ab是( )

A、无理数 B、整数 C、有理数 D、不能确定

例7 若a为有理数,则a不可能是( )

A、整数 B、整数和分数 C、q(p0) D、 p

3、数轴

标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作数轴。

数轴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叫做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即从数轴的左边到右边所对应的数逐渐变大,所以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概念剖析:①画数轴时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②数轴的方向不一定都是水平向右的,数轴的方向可以是任意的方向;

③数轴上的单位长度没有明确的长度,但单位长度与单位长度要保持相等;

④有理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与之对应,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

数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

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⑤在数轴上求任意两点a、b的距离L,则有公式Lab或Lba,这两个公

式选择那个都一样。

例8 在数轴上表示数3的点到表示数a的点之间的距离是10,则数a ;若在数轴上表示数3的点到表示数a的点之间的距离是b,则数a 。 例9 a,b两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则下列正确的是( )

A、 a+b<0 B、 ab<0

C、a<0 D、ab

0 b{七下数学作业精编}.

例10 下列数轴画正确的是( )

0 1 A B 1 C D

4、相反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其中一个数就叫另一个数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互为相反的两个数,在数轴上位于原点的两则,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概念剖析:①“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其中一个数就叫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不要茫

然的认为“如果两个数符号不同,那么其中一个数就叫另一个数的相反数”。

②很显然,数a的相反数是a,即a与a互为相反数。要把它与倒数区分开。 ③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一个在原点的左边,一个在原点的右边,

且离原点的距离相等,也就是说它们关于原点对称。

④在数轴上离某点的距离等于a的点有两个。

ab1(ab0)或1(ab0); ba

⑥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只要在这个数的前面加上“—”即可;例如ab的相反数

是ba; ⑤如果数a和数b互为相反数,则a+b=0;

例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则这两个数一定是一个正数,一个负数;

B、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则它们的商为-1;

C、如果a+b=0,则数a和数b互为相反数;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

例12 求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①a2 ②a1 ③ab ④3c 4

3{七下数学作业精编}.

5例13 化简下列各数的符号 ①(4.5) ②(1) ③(2) ④0.2

知识窗口:①一个数前面加上“—”号,该数就成了它的相反数;

②一个数前面的符号确定方法:奇数个负号相当于一个负号,偶数个负号相当于

一个正号,而与正号的个数无关。

5、绝对值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1)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该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七下数学作业精编}.

(2)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可用字母a表示如下:

(a0)aa0(a0)

a(a0)

(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概念剖析:①“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该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而距离是非负,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即a0。

②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也就是说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

相等。

例14 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是( )

A、互为相反数 B、相等 C、积为0 D、互为相反数或相等 例15 已知ab>0,试求|a||b||ab|的值。 abab

例16 若|x|=-x,则x是_________数;

例17 若│χ+3∣+∣y—2∣=0,则(xy)2005 =

例18 将下列各数从大到小排列起来

53、 、0.0001 46

例19 如果两个数a和b的绝对值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ab B、1 C、ab0 D、不能确定 b0、 

二、有理数的运算

1、有理数的加法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20 计算下列各式

(10)2①(– 3)–(– 4)+7 ② 5

③5.3+3.22.54.8 12() 33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加法的交换律 :a+b=b+a;加法的结合律:( a+b ) +c = a + (b +c)

知识窗口: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基本思路是:先把互为相反数的数相加;把同分母的分数先相加;把符号相同的数先相加;把相加得整数的数先相加。

例21 计算下列各式

①(7)(3)(8)(10)2 ②0.1253112(3)(11)(0.25) 483

2、有理数的减法

(1)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有理数减法常见的错误:顾此失彼,没有顾到结果的符号;仍用小学计算的习惯,不把

减法变加法;只改变运算符号,不改变减数的符号,没有把减数变成相反数。

(3)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步骤:先把减法变成加法,再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概念剖析: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用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可转化。 转化后它满足加法法则和运算律。

例22 计算:71195

例23 月球表面的温度中午是101C,半夜是153C,中午比半夜高多少度? 例24 已知m是6的相反数,n比m的相反数小5,求n比m大多少?

3、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乘法的法则:两个有理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交换律:a(b+c)=ab+ac。

(3)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即ab=1,那么a和b互为倒数;倒数也可以看成是把分子分母的位置颠倒过来。

概念剖析:①“两个有理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不要误认为成“同号得正,异号得

负”

②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确定规律:多个有理数相乘,若有一个因数为0,

则积为0;几个都不为0的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来决定,当负因数

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

③有理数乘法的计算步骤: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各因数绝对值的积。 例25 计算下列各式: oo

171111) 78462

55424(5) ③(45.75)2(35.25)(2)10.5(7) ④4999925① (1.25)1(2.5)() ② (12)(

4、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0不能做除数。这个法则可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除法法则也可以看成是: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等于0。

概念剖析:①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用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即可转

化,转化后它满足乘法法则和运算律。

②倒数的求法:求一个整数的倒数,直接可写成这个数分之一,即a的倒数为

1n(a0);求一个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只要将分子、分母颠倒一下即可,即am

m的倒数为;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应先将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求其倒数;求n

一个小数的倒数,应先将小数化为分数,再求其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

例25 倒数是其本身的数有_________;

例26 计算下列各式: ①2.51(8) ②(5)71

81 ③(48)(6) 2

5、有理数的乘方

(1)有理数的乘方的定义:求几个相同因数a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是一种运算,是几个相同的因数的特殊乘法运算,记做“a”其中a叫做底数,表示相同的因数,n叫做指数,表n

七下数学作业精编篇三

七下数学重点知识

数学重点梳理

七年级下册

王 晓 斌{七下数学作业精编}.

第一章 整式的运算

1-1 整 式

概念

1、 单项式: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 单项式的次数

项式的次数。单独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单独一个字母的次数是1。

3、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1)单个字母的系数为1; (2)单项式的系数包括符号。

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是根据其项数(合并项数)和次数来命名的,一个多项式含几项,就叫几项式.例如,多项式-8x2+3x-7,-8x2,3x,-7都是它的项,共3项,其次数是2,故-8x2+3x-7是二次三项式。

5、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的次数。

6、多项式的项: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都叫做多项式的项.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系数。

7、常数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8、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易混知识辨析

整式和代数式的区别与联系:整式是代数式中最基本的式子,所有的整式都是代数式,但并不是所有的代数式都是整式,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都不是整式。

本章自我评价:

1.存在的问题

2.应注意的问题

1-2 整式的加减

概念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叫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3、合并同类项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去括号法则括号里面的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面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5、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注意事项

1、判断同类项的关键

(1)“两同”,即字母同: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2)同类项与其系数大小无关。

(3)同类项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如x2y与yx2是同类项。

2、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列出代数式;

(2)如果遇到括号,按照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本章自我评价:

1.存在的问题

2.应注意的问题

七下数学作业精编篇四

数学七下知识点整理

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整理

摘要:注意点:⑴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对顶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⑵如果与是对顶角,

那么一定有;反之如果,那么与不一定是对顶角,⑶如果与互为邻补角,则一定有180;反之如果180,则与不一定是邻补角。⑶两

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而对顶角只有一个。

5.1相交线

1、邻补角与对顶角

⑵如果∠α与∠β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α=∠β;反之如果∠α=∠β,那么∠α与∠β不一定是对顶角

⑶如果∠α与∠β互为邻补角,则一定有∠α+∠β=180°;反之如果∠α+∠β=180°,则∠α与∠β不一定是邻补角。

⑶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而对顶角只有一个。 对顶角相等的根据 。 2、垂线

⑴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符号语言记作:

C 如图所示:AB⊥CD,垂足为O

B A

D

⑵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与平行公理相比较记)

⑶垂线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

3、垂线的画法:

⑴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⑵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①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②过一点作线段的垂线,垂足可在线段

上,也可以在线段的延长线上。

画法:⑴一靠:用三角尺一条直角边靠在已知直线上,⑵二移:移动三角尺使一点落在它的另一边直角边上,⑶三画: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线,不要画成给人的印象是线段的线。

4、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记得时候应该结合图形进行记忆。 P

O A

如图,PO⊥AB,同P到直线AB的距离是PO的长。PO是垂线段。PO是点P到直线AB所有线段中最短的一条。

现实生活中开沟引水,牵牛喝水都是“垂线段最短”性质的应用。

5、如何理解“垂线”、“垂线段”、“两点间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些相近而又相异的概念 分析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⑴垂线与垂线段 区别:垂线是一条直线,不可度量长度;垂线段是一条线段,可以度量长度。 联系:具有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共同特征。(垂直的性质)

⑵两点间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区别:两点间的距离是点与点之间,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点与直线之间。 联系:都是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特殊的两点(即已知点与垂足)间距离。 ⑶线段与距离 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量;线段是一种图形,它们之间不能等同。

画各种三角形的三条垂线 ...........

5.2平行线

1、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记作a∥b。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⑴相交;⑵平行。

因此当我们得知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时,就可以肯定它们平行;反过来也一样(这里,我们把重合的两直线看成一条直线)

判断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根据它们的公共点的个数来确定: ①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两直线相交; ②无公共点,则两直线平行;

③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点,则两直线重合(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平行公理――平行线的存在性与惟一性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4、平行公理的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a b

c

如左图所示,∵b∥a,c∥a ∴b∥c

注意符号语言书写,前提条件是两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才会结论,这两条直线都平行。

5、三线八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八个角,它们构成了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

①∠1与∠5在截线l的同侧,同在被截直线a,b的上方,

b ②∠5与∠3在截线l的两旁(交错),在被截直线a,b之间(内) 叫做同位角(位置相同)

③∠5与∠4在截线l的同侧,在被截直线a,b之间(内),叫做同旁内角。

④三线八角也可以成模型中看出。同位角是“A”型;内错角是“Z”型;同旁内角是“U”型。 6、如何判别三线八角

判别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键是找到构成这两个角的“三线”,有时需要将有关的部分“抽出”或把无关的线略去不看,有时又需要把图形补全。 例如:

E

如图,判断下列各对角的位置关系:⑴∠1与∠2;⑵∠1与∠7;⑶∠1与∠BAD;⑷∠2与∠6;⑸∠5与∠8。

我们将各对角从图形中抽出来(或者说略去与有关角无关的线),得到下列各图。

如图所示,不难看出∠1与∠2是同旁内角;∠1与∠7是同位角;∠1与∠BAD是同旁内角;∠2与∠6是内错角;∠5与∠8对顶角。

E

注意:图中∠2与∠9,它们是同位角吗?{七下数学作业精编}.

不是,因为∠2与∠9的各边分别在四条不同直线上,不是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

7、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方法一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几何符号语言:

∵ ∠3=∠2 ∴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1=∠2 ∴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4+∠2=180°

∴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请同学们注意书写的顺序以及前因后果,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相等,然后得出平行。平行线的判定是写角相等,然后写平行。

注意:⑴几何中,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般都与某种“数量关系”有着内在的联系,常由“位置关系”决定其“数量关系”,反之也可从“数量关系”去确定“位置关系”。上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就是根据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这种“数量关系”,判定两直线“平行”这种“位置关系”。

⑵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还有两种:①如果两条直线没有交点(不相交),那么两直线平行。②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典型例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给予改正: ⑴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定平行线。

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如果它们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一定相交。 ⑶过一点可以且只可以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解答:⑴错误,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是一项重要条件,不能遗漏。

⑵正确

⑶不正确,正确的说法是“过直线外一点”而不是“过一点”。因为如果这一点不在已知直线上,是作不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的。

典型例题:如图,根据下列条件,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并说明判定的根据是什么?

解答:⑴由∠2=∠B可判定AB∥DE,根据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⑵由∠1=∠D可判定AC∥DF,根据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⑶由∠3+∠F=180°可判定AC∥DF,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3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几何符号语言:

∵AB∥CD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CD ∴∠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B∥CD

∴∠4+∠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如图,直线AB∥CD,EF⊥AB于E,EF⊥CD于F,则称线段EF的长度为两平行线AB与CD间的距离。

注意:直线AB∥CD,在直线AB上任取一点G,过点G作CD的垂线段GH,则垂线段GH的长度也就是直线AB与CD间的距离。

3、命题:

⑴命题的概念: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⑵命题的组成

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有些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对于这样的命题,要经过分析才能找出题设和结论,也可以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七下数学作业精编}.

注意:命题的题设(条件)部分,有时也可用“已知„„”或者“若„„”等形式表述;命题的结论部分,有时也可用“求证„„”或“则„„”等形式表述。 4、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是互逆的关系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七下数学作业精编篇五

七年级数学下册 5.3 平行线的性质(三)作业精编 新人教版{七下数学作业精编}.

5.3 平行线的性质(三)作业

一、选择题:

1.如图1所示,CD∥AB,OE平分∠AOD,OF⊥OE,∠D=50°,则∠BOF为( C ) A.35° B.30° C.25° D.20° 2.如图2所示,AB∥CD,则∠A+∠E+∠F+∠C等于( C )

A.180° B.360° C.540° D.720°

A

CA

EO

DFB

EF

B

DE

F

FB

D

E

G (1) (2) (3) (4) 3.如图3所示,AB∥EF∥CD,EG∥BD,则图中与∠1相等的角(∠1除外)共有(B )• A.6个 B.5个 C.4个 D.3个

3.如图,已知AB∥DE,∠A=135°,∠C=105°,则∠D的度数为( D ) A.60° B.80° C.100° D.120°

B

AC

E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如图4所示,如果DE∥AB,那么∠A+______=180°,或∠B+_____=180°,根据是______;

如果∠CED=∠FDE,那么_____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 2.如图5所示,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即拐弯前、•后的两条路平行,若第

一次拐角是150°,则第二次拐角为

________.

B

D

(5) (6)

3.如图6所示,AB∥CD,∠D=80°,∠CAD:∠BAC=3:2,则∠CAD=_______,∠ACD=•_______. 4.如图所示,AB∥CD,AD∥BC,∠A的2倍与∠C的3倍互补,∠A= 和∠D= •

1

DC

三,解答题

1.如图所示,已知AB∥CD,∠ABE=130°,∠CDE=152°,求∠BED的度数.

A

B

E

C

2.如图所示,∠1=72°,∠2=72°,∠3=60°,求∠4的度数.

b

3.如图,已知EAB是直线,AD∥BC,AD平分∠EAC,试判定∠B与∠C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EAB

D

2

拓展延伸4.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若∠EFG=50°,求∠DEG的度数.

A

E

D

B

GCM

N

答案:

二、1.∠AED ∠BDE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DF AC 2.150° 3.60° 40° 4..∠A=36°,∠D=144° 解答题1.∠BED=78° 2.∠4=120°

3.∠B=∠C 因为AD∥BC

所以∠B=∠EAD(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C=∠CA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EAD=∠CAD(角平分线定义) 所以∠B=∠C 4.∠DEG=10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七下数学作业精编篇六

七年级数学上册 精编数学题规律应用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全

规律题应用知识汇总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本文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1+(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 6=6n-2

(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如:2、3、5、9,17增幅为1、2、4、8.

(四)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

(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

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 10021 ,第n个数是 n21。

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给出的数:0,3,8,15,24,„„。

序列号: 1,2,3, 4, 5,„„。

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因此,第n项是n-1,第100项是100—1

(二)公因式法:每位数分成最小公因式相乘,然后再找规律,看是不是与n,或2n、3n有关。

例如:1,9,25,49,(81),(121),的第n项为( (2n1) ),

1,2,3,4,5.。。。。。。,从中可以看出n=2时,正好是2×2-1的平方,n=3时,正好是2×3-1的平方,以此类推。

(三)看例题:

A: 2、9、28、65.....增幅是7、19、37....,增幅的增幅是12、18

答案与3有关且是n的3次幂,即:n+1

B:2、4、8、16.......增幅是2、4、8.. .....答案与2的乘方有关即:2

(四)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减去第一位数,成为第二位开始的新数列,然后用(一)、(二)、

(三)技巧找出每位数与位置的关系。再在找出的规律上加上第一位数,恢复到原来。 例:2、5、10、17、26„„,同时减去2后得到新数列: 0、3、8、15、24„„,

{七下数学作业精编}.

序列号:1、2、3、4、5,从顺序号中可以看出当n=1时,得1*1-1得0,当n=2时,2*2-1得3,3*3-1=8,以此类推,得到第n个数为n1。再看原数列是同时减2得到的新数列,

2则在n1的基础上加2,得到原数列第n项n1 (五)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加222223n

上,或乘以,或除以第一位数,成为新数列,然后,在再找出规律,并恢复到原来。 例 : 4,16,36,64,?,144,196,„ ?(第一百个数)

同除以4后可得新数列:1、4、9、16„,很显然是位置数的平方,得到新数列第n项即n2,原数列是同除以4得到的新数列,所以求出新数列n的公式后再乘以4即,4 n2,则求出第一百个数为4*1002=40000

(六)同技巧(四)、(五)一样,有的可对每位数同加、或减、或乘、或除同一数(一般为1、2、3)。当然,同时加、或减的可能性大一些,同时乘、或除的不太常见。

(七)观察一下,能否把一个数列的奇数位置与偶数位置分开成为两个数列,再分别找规律。

三、基本步骤

1、 先看增幅是否相等,如相等,用基本方法(一)解题。

2、 如不相等,综合运用技巧(一)、(二)、(三)找规律

3、 如不行,就运用技巧(四)、(五)、(六),变换成新数列,然后运用技巧(一)、(二)、

(三)找出新数列的规律

4、 最后,如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则用用基本方法(二)解题

四、练习题

例1:一道初中数学找规律题

0,3,8,15,24,······ 2,5,10,17,26,····· 0,6,16,30,48······

(1)第一组有什么规律?

答: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是位置数的平方减一。

(2)第二、三组分别跟第一组有什么关系?

答:第一组是位置数平方减一,那么第二组每项对应减去第一组每项,从中可以看出都等于2,说明第二组的每项都比第一组的每项多2,则第二组第n项是:位置数平方减1加2,得位置数平方加1即n1。

第三组可以看出正好是第一组每项数的2倍,则第三组第n项是:2n1

(3)取每组的第7个数,求这三个数的和?

答:用上述三组数的第n项公式可以求出,第一组第七个数是7的平方减一得48,第二组第七个数是7的平方加一得50,第三组第七个数是2乘以括号7的平方减一得96,48+50+96=194

2、观察下面两行数

22

2,4,8,16,32,64, ...(1)

5,7,11,19,35,67...(2)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取每行第十个数,求得他们的和。(要求写出最后的计算结果和详细解题过程。)

解:第一组可以看出是2n,第二组可以看出是第一组的每项都加3,即2n+3,

则第一组第十个数是210=1024,第二组第十个数是210+3得1027,两项相加得2051。

3、白黑白黑黑白黑黑黑白黑黑黑黑白黑黑黑黑黑 排列的珠子,前2002个中有几个是黑的?

解:从数列中可以看出规律即:1,1,1,2,1,3,1,4,1,5,„„.,每二项中后项减前项为0,1,2,3,4,5„„,正好是等差数列,并且数列中偶项位置全部为黑色珠子,因此得出2002除以2得1001,即前2002个中有1001个是黑色的。

4、31=8 5232=16 75=24 „„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规律

解:被减数是不包含1的奇数的平方,减数是包括1的奇数的平方,差是8的倍数,奇数项第n个项为2n-1,而被减数正是比减数多2,则被减数为2n-1+2,得2n+1,则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为:2n12n1=8n。 222222

上一篇:世界血友病日宣传活动总结
下一篇:三年级作文压岁钱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