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山远水”对联
来源:文章阅读 发布时间:2013-11-25 点击:
“近山远水”对联篇一
名胜名联
名胜名联明月(上)
已有 1023 次阅读2009-10-3 22:27 |个人分类:诗词曲赋 四川巫峡瑶台上有一联: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上联以叠词的方式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以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可谓‚珠联璧合‛。
贵州织金八景之一的‚三潭滚月‛,中有圆土丘连接。中秋夜,月映潭,3个月影随波滚动,有人拟联赞这一奇景:
共说三潭同一月;
谁知一月映三潭。
福建漳浦天然石洞海月岩,洞旁有古寺,洞壁雕刻释迦牟尼像,每逢中秋夜八时半左右,月光经岩下水潭反射,恰巧映到佛像胸前,世称‚月照禅心‛。此处有一妙联:
海天凝云,云气结成罗汉泪;
月光映水,水光返照菩萨心。
中秋前后有钱塘江涨潮奇观。杭州贡院有副楹联描述了时令与涨潮的关系: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眺,看西湖月满东海潮来。
此联生动准确,意境优美。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全联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痕迹,把白天高楼的流云、傍晚一泓碧水的玲珑小池送来的一轮皓月,呈现在游人面前。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杭州西湖水月亭联: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
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象力。
‚平湖秋月‛是西湖八景之一,位于西湖北岸边上,水面开阔,在此可以饱览整个西湖的景色。御书楼前挂有一副对联:
万顷平湖长似镜;
四时好月最宜秋。
该联写景状物,情趣盎然。它不仅把湖平如镜的景色描写得逼真酣畅,而且把含情脉脉、柔情似水的中秋月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平湖秋月‛还有一付赏月佳联:
穿牗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
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杭州西湖灵隐山,位于西湖西北面,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是一处古朴幽静、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也是江南著名古刹之
一。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19),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康熙题灵隐寺:
禅心澄水月;
法鼓聚龙鱼。
赵孟頫题灵隐寺山门:
龙涧风迥,万壑松涛连海气;{“近山远水”对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徐弘道题灵隐寺御碑亭:
逼烟萝灵鹫,隐隐江潮腾海日;
穿月桂康衢,熙熙人众说龙舆。
徐弘道,1944年11月生,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西湖诗社、之江诗社常务理事,世界书画家协会加拿大总会理事,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理事,浙江省造纸学会理事,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院士等。
江庸题灵隐寺大雄宝殿:
宝坊阅千载常新,楼阁喜重开,依旧前台花发,清夜钟闻,东涧水流,南山云起;
胜境数西湖第一,林泉称极美,试看驼岘风高,鹫峰石峙,龙泓月印,猿洞苔斑。
江庸(1878~1960),字翊云,号澹翁。福建长汀人。早年留学日本,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法制经济科,归国后授法政科举人(1908)。曾任清政府大理院推事、北洋政府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司法总长及政法大学校长、朝阳大学校长等职。民国15年(1926)迁居上海,从事律师业务,设事务所于四川路33号,曾义务为‚救国会七君子‛辩护。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是杭州市西湖十景之一,西湖小瀛洲前湖中有三座石塔,腹部中空,周围开五个小圆洞,月明之夜,泛舟湖上,月光照潭,相映生辉。
明月自来去;
空潭无古今。
绕廓荷花三十里;
拂城扬柳一千株。
李鸿章的哥哥、官至两广总督李瀚章的一副:
碧玉栏边,正酒熟香温,隔墙忽逗初三月;
绿荷丛里,有珠帘画舫,携客来尝六一泉。
作者在阳春三月的一天,坐一只彩船,与客人边饮酒边赏湖中的美景,兴致之余,来到六一泉边,用泉水泡一杯龙井茶,更是清闲潇洒。写得具有诗情画意的还有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俞樾(1821—1907)的题联:
记故乡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九曲; 至此地宜邀明月,问谁家秋思,吹残玉笛到三更。
作者从家乡浙江德清的仙潭着笔,(仙潭即莫干山上的剑潭)见到三潭印月上的石桥,(自南至北,为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眼前的湖光与故乡相似。下联写三潭印月宜人的情调:秋夜凉爽,秋月皎洁,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又加上一声声优美的笛声传来,真是不知天上人间。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光绪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的徐琪对故乡西湖的景致多有题咏,当然没有放过三潭映月,他写道:
孤屿春回,许与梅花为伍;
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三。
作者不写西湖有名的十里荷花,却称道梅花,要与梅花作伴。想到诗仙李白‚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作者为故乡有三潭映月时的美景而骄傲!
“近山远水”对联篇二
秋之物语
秋风萧瑟,老师带领我们去欣赏玉环淡淡的秋。将要去的小山既没有金光灿灿的麦浪,也没有颗颗豆大的谷子,但也别具格调,是张出自秋风之手的秋画。今日的天空挺蓝,我们走了100多米后,就踏进了朦胧的秋山。一定是秋姑娘来过了,大道小道上铺满了各种各样的落叶,走上这明年的春泥,感觉软绵绵的。秋高气爽的天气,风儿阵阵,偶尔还能见到几只蝴蝶因留恋夏日美景的而迟迟不愿飞去,一路上我们一直很热闹,女生大堆小堆地围在老师身边,男生则去前方“冲锋陷阵”,领着老师与女生们向山顶进发。小路,通向山上的小路。你的脊梁骨载着多少人上了山?你不累吗?我知道,你一定不累,因为还有身旁的庄稼陪着你走过春夏秋冬呢!紫色的茄子,红色的柿子,金色的桔子,个个咧着嘴笑,小路一定不寂寞。小路快乐地“奔走”着,我们来到了一个半山腰的小凉亭,上面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远水皆有情。呵,真是一幅配山的好联。路上,我摘了一种不知名的植物,它正向我们站是它走向秋的一面:小叶儿已经开始发黄,有的深,有的浅。国是的色彩也分成了三种:黄、绿、红。拿两颗红色的格外大,像红宝石的它们却躲在叶子下面,嘿!在羞什么呢!沿着小路走,我们遇到了一头牛,一座爬满“爬山虎”,显得很苍老的小石屋,还和山上的居民交流。路边,一些小花儿随风点点头,向我们招手,散发着阵阵似淡非淡的香,柔和的清香温柔地飘进你的鼻子,女生们把花儿采来,一朵戴上了语文老师的头,一朵戴上了英语老师的头,两人在风中好不可爱!一阵风儿吹过,吹得竹林沙沙作响,似乎在演奏《秋之物语》,好不动听!正当我们在欣赏着绚烂之秋时,语文老师“当头一棒”:“走!我们下山!”不少人发出了“Oh!mygod!”的感叹。下山途中,经一庙,众人入内,四声“茄子”结束乐之旅,众人下山,活动就此落幕。秋,就是那么灿烂,小城的秋多么别具风味。风再次吹过,感悟秋的美„„
“近山远水”对联篇三
一曲相知,醉梦千年
推开季节的轩窗,日子不小心便坐进了四月,早晨,打开音箱,一曲《知音》柔柔缓缓飘进耳鼓。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一缕柔美的筝音滑过,不觉停下手里正在整理的书稿,灵魂,宛如出了窍,心,就在那一刻莫名的温润起来.......
【一】
一直喜欢知音这个词,似站在曼舞的桃花中,有芬芳扑面,不必细嗅,却是那种熟悉的味道;似坐在一季明媚中,有阳光落在心上,纵使无言,也会有温暖直抵心头。
知音,是一个温馨得多么令人感动,惬意得令人微笑的小词呀!
学生时代,曾因与一女友争论这个词的范围,吵到不可开交,她认为,知音,就是两个人无话不说,两个人等于一个人;我说,知音,不一定是非要变成一个人,应该是两个人心心相印,志趣相投。长大了,才懂,知音的内涵不仅于此,很多时候,更是一种感悟中的引申。{“近山远水”对联}.
想那蔡锷与小凤仙,一个文武双全,忧国忧民;一个侠肝义胆,倾情相付,为了讨袁,小凤仙冒死护送蔡锷出逃,他们的爱情故事可谓厚重而热烈。蔡锷在送给小凤仙的一幅对联中写道:不信美女终薄命,从来侠女出风尘,而蔡锷病逝后,小凤仙送给蔡锷的挽联是: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终一梦;几年北地胭脂,自愁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知音情,救国志,令人肃然起敬,而这个令人扼腕的爱情故事又惋惜到让人心痛,一曲知音,肝胆相照,千古佳话,浩气长存。
民国时期的金岳霖,因倾慕林徽因的文才与人品,一直静静跟随,默默相伴,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因为相知与懂得,金岳霖在处理他、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感情纠葛上,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因为相知与懂得,他爱了林徽因一生,默默跟随了一生,也静静珍藏了一生。
人间友情易得,千里知音难觅,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人亡琴碎;清照明诚琴瑟相和,真爱永恒。
却原来,知音,是一颔首,一低头,一凝眸的懂得呀;知音,是一微笑,一问候,一牵念的明了。
知音,是山间叮咚的小溪,不急不缓,却清澈见底;知音,是隔了千山万水,于一脉风香中,也能听得到的心跳。
【二】
我不知道与你相遇是几世的缘,因了文字,我们走到一起;因了共同的追求,我们相知相守。遇到你,我知道,你便是我苦苦寻觅的琴瑟知音,茫茫人海,你便是我今生要等的那个人。
追梦的日子里,文字是妖娆的花朵,一笔深情,一阕温柔,流年清浅,似乎已习惯了与清寂相伴,直到那一日,你携一卷诗书出现,从此我的世界色彩缤纷。你来,恰遇我执笔凝眸,隔屏对望,一见倾心,一个微笑,惊艳了红尘深处的初相逢。
是谁说过,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了的风景,有些人,则在你的心里生根抽芽。于你我,恰是如此。欣赏你唯美的文字,情深意长,于娓娓道来处,流露内心的驿动,而我的婉约恰恰是你喜欢的风格,倾听处,云水相知两相伴,弄字里,高山流水唱知音。从此,我的每个清晨,盈满你真切的问候;每个夜晚,氤氲你殷殷的叮咛,不觉中,你成了我朝朝暮暮的期盼;微风里,跌落一份近山远水的思念。
一直相信,这世界上,有一种相遇,不是在路上,而是在心里;有一种感情,不是朝夕厮守,却是默默相伴。一种语言,不必出声,却字字心声;一声思念,无关距离,却可以沧海桑田;一种相知,不必刻意,却可以醉梦千年......
时常在想,我是你前世遗落的那株勿忘我吧,随风飘过经年,穿越唐诗宋词的沉香,终又以梦的姿态静静绽放在你必经的路口,我在你的画屏前摇曳生香,你在我的回眸中定格为风景。很多时候,一些话无需出口,只相视一笑,便已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高山流水醉,琴瑟知音和,庆幸,在最美的年华里,我们没有错过,你用一汪深情捧我在手,我以一腔温柔默然回报。一份懂得,不需要海誓山盟,纵使无言,亦是温暖,飞花处,缱绻倾情;感知里,同解兰舟。
最美人间四月天,携一卷温柔,静立春光。这芳菲的春日,正是滋生翠绿与娇媚的季节,或许,亦是柔情萌动的季节吧?铺开记忆,捡拾经年中的过往,细数光阴,谁的微笑在远方静静明媚?谁的呼唤在心头悄然轻颤?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音箱里,那曲《知音》还在继续。春意绚烂,心亦馨暖,此生,不求天荒地老,只为,这一季花开倾城。
一曲相知,醉梦千年,如此,便好。
“近山远水”对联篇四
古代楹联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其艺术表现形式不胜枚举。其中,楹联以其独特的结构、情感表达,格律限制要求在浩瀚的文学殿堂里占有一席之地。我只是选取几个经典楹联加以整理,希望大家一起领略以下楹联这一艺苑奇葩的风采!
1历史第一联
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
2吕洞宾登岳阳楼有感设“虫二“一谜之谜底,加之后人续对: 风月无边,水天一色{“近山远水”对联}.
3诸葛亮设对,李白巧对:
塔里点灯,层层孔明诸阁(葛)亮
池中挖藕,节节太白理(李)长根(庚)
4游西湖东坡设绝对,过南坪朱熹偶配双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过南坪,买蓝瓶,蓝瓶得南坪,难评蓝瓶
( 注;南平在浙江,南方南、蓝发音相同)
5佛印、苏轼闲对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6苏小妹讽佛印反被讥
人曾是佛,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7清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近山远水”对联}.
8水底日为天上日,
眼中人是面前人。
——寇准对杨亿
9黄庭坚思贤桥出对
思贤桥,桥上思贤,德高刺使名留世
琵琶亭,亭下琵琶,情多司马泪沾襟
10游三国吴郡小乔梳妆台文人难黄庭坚{“近山远水”对联}.
梳妆楼台,痴眼依依,痴情依依,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
延支山上。落木萧萧,落花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
11一孤舟,二商客,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帆,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12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顾正磷VS张居正
13明太祖赐联
1) 赐金陵明故宫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2) 赐金陵秦淮河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也,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3) 赐金陵莫愁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远水皆有请
14沽酒欲饮风已醉,
卖花人去路还香。
——乾隆VS状元秦涧泉
“近山远水”对联篇五
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摘 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贯彻美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阅读、写作、感受和体会,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学教育 教学模式
引 言:语文教学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融入了施教者对人生的体验、情感、创造等。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组织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要让美学教育深入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汉语本身的优美词韵,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阅读、作文、感受和体会,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美学教育问题为人们所忽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以单一的分析串讲法把文学作品割裂开来,归纳段落大意,给出文章中心思想,领着学生在一篇篇的作品中兜圈子。程序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 其实,语文是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我们的语言具有特色美,我们的文学具有艺术美。语文是美,语文是文化的语文,是鲜活的生命;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科学意义上的语言是美化生命、强健生命、表现生命的皮肤和骨骼。学生有了爱语文之美、追求语文之美的心理,语文的学习就会变成自觉自愿学习的事情。所以,对于教育者而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汇浓郁的美学气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行美学的艺术教育,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当我们面临应试的压力,语文教学在痛苦和困惑的时候,当我们面临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之时,当语文的美不断流失的时候,我们不妨把美学带进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只有解放自己才能解放全体学生。不急不躁,乘美游心。让我们的学生逐渐优雅起来,让我们的学生逐渐崇高起来。
一、语文本身就是美
语文的美,俯拾皆是。语文教学,路在脚下,语文学习就是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思维过程。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我们要深刻领悟语文之美:“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
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
二、语文与美学珠联璧合
语言文字,承载美的形象,在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以及每一种形态内部各个美的事物之间多相互融合渗透。例如韩愈“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在自然美中渗透进人的美,《洛神赋》中“若轻云之蔽月,若流风之回雪”是在人的美中渗透进自然美,形容怀素草书“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是在艺术美中渗透进自然美,“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在各种自然美之间的相互渗透。 我们教师站立讲台,畅谈、宣扬纯美语文醉人的韵律和魅力是当之无愧的本分,学习语文是激情地对美的感悟,把感悟美当作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事情。把语文学习当作是如饥似渴地畅饮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流动着美的韵律„„因为语文是一种厚实的涵养,是人文的沉淀,是美的升华,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动人心魄的美!语文教学需要美学的滋润,我们要领着学生畅游在五彩缤纷的语文海洋,尽情享受荡人心魄的流动曲线,倾心触摸着热烈欢跳的至美的感觉,我们是用激情体味语文的活力与生机,体味语文的美。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语文教学是活化思维的韵律,学识,智慧,张扬了个性,抒写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美丽。活化“美”的思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美给予语文养分,为她浇水,为她施肥,让美的语文茁壮成长。语文教学又是审美的交响乐:是诗歌的韵律美,小说的人性美,散文的天籁美,从平凡处走进极乐世界的激动美,语文让美学插上翅膀。美学与语文结合,不仅会使学生活力、仁爱、宽容,而且不断追求崇高、不自主的优雅起来。
三、真善美是语文教学永远的追求
语文教学与美学,都是用真善美来塑造人性美。时代是涌动激情的长江黄河,我们的教育是为这个时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的人,那么人的美和理想有紧密地联系,课堂学习需要社会大背景的充实和洗礼,语文探究活动也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启示和灵感,上层次的思想内涵、思辩能力、文化品位更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是真真切切的对社会、对人、对自然的思考与感悟,在美的引领下,力争培养学生在崇高的理想下,不懈地勤奋追求,诚实、自信、优雅的言谈举止,增加人性的光辉。
四、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在语文教学中,美文千差万变,我们的教学模式就不能一成不变
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审美过程。应根据每一篇美文的特
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课文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像说相声演小品一样,以引起学生笑声为目的。应从课文本身出发,把学生引入崇高的美的意境,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深思,去探求,使学生在美的气氛中受到熏陶。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学气质和儒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了提升
2、在阅读中去感受美
通过富有思想感情和艺术性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由于文学作品是人对美的追求的产物,是人们审美的集中表现,是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积极反映,它比现实美更集中更典型。例如:自然美中不仅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雄,华山天下险,黄山天下奇,就是在同一风景区在不同的气候,时间,也会显出不同的特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生动的描述了洞庭湖景色的变化,霪雨时节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春和景明时节是“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入夜,则是“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都说明自然美是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把一篇美文拆解得支离破碎,而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原文,在阅读中感悟语言美,内容美。作为教师,你的普通话应当标准流利,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或浑厚雄亮,或圆润婉转;应准确生动,表达清晰,讲解深入浅出,举一反三;风格应爽朗明快、朴实无华,或幽默风趣,诙谐生动;或清新秀雅,文采飞扬,吐珠泻玉„„学生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巧时,也从中会享受到老师滔如江海、润如温玉般的语言所带来的美感。这样的教学效果将肯定是完美的,教师应努力在这方面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3、在写作中创造美
学生学习了课文后不仅能随口吟诵其中的佳句,使谈吐生色,而且能信手拈来其中的名言,使文笔增辉。更可喜的是他们产生了写作的热情,他们要用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情,精炼的语言来反映生活了。你看,一位同学在一次秋游后写了《金秋十月游万佛山》一文。文中抓住万佛山的特色,用移步换景法描绘了万佛山的风光,结尾处说:“被晚霞裹着的景物比平时更有一番魅力,我仿佛觉得自己不存在了,完全溶入眼前绝妙的景色中。远处传来牧牛人的悠扬的笛声,使奇景又成了仙境。我回味着‘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的对联,情不自禁地喊道:‘可爱的家乡,你的前景灿烂,你的前途辉煌!’”。一位同学暑假中跟父母去旅游,曾冒雨游览了万佛湖,回来后他写道:“晨间阴雨绵绵,浮云朵朵,给近山远水涂上了一层朦胧神奇的色彩,一丝丝清凉的风裹着团团云
雾,拌着毛毛细雨迎面而来,带走了我们旅途中的疲劳,卷走了朦胧睡意。我们拨开云雾,一头扎了进去。一会儿,风大些了,雾却淡了些。站在大坝往远处看,只见云雾迷漫一片,湖面和远山形成了白色的海洋,只露出点点的山峰,它们象这‘海’中的岛屿,我这才体会‘云海’的真正含义了。”观看得多么入微,描写得多么生动,词语选得多么准确,年轻的学子不正是用自己的心在创造美吗? 如果说应试教学让语文成为不断凋零的美丽之花,曾几何时教师“喂”得津津有味,学生却饥肠辘辘。我们语文教师更需要把美学带进课堂: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生活的滋润,美的语文更需要生活注入鲜活的血液;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语文课堂蹦跳出的欢快的小河。我们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描绘美,歌颂美。美,是我们沉心耕耘语文这块方塘的源头活水。她让语文教学“枝繁叶茂稻花香,蛙唱莺歌人欢笑”。
教学中的美学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而且能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塑造美的心灵。只要青少年学生勇于用21世纪的理想、道德、情操来要求自己,他们一定会成为新时代最美的人。
参考文献
[1]萧涤非等.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吴建明.中国古代诗学原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4
[3]许定国.文学鉴赏概论.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诗词美学三味.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陆久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贵州教育科研,2008(5)
“近山远水”对联篇六
拙政园导游词
拙政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位于的是苏州古城东北面最大的名园“拙政园”。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为中国“四大名园”,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现在我们看到高高的砖砌墙门的正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该园占地面积约78亩,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为大弘寺。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将其买下,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了徐氏。5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
拙政园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是典型的宅园合一,有宅有园,前宅有园的格局。拙政园的花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整个造园以山水并重,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各位游客,现在从园门进去便是东花园。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是我们游览的第一厅。兰雪两字出自诗仙李白的“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兰雪堂坐北朝南三开间,
“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氛围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园田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是苏州园林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同时我们从这幅漆雕画上可以看到园中绝大部分建筑都与水相邻,把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描摹的精彩绝伦。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平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显出江南文人园林主要厅堂的庄重和典雅。
在兰雪堂东北面荷花池边,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榭,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一种类型,造型轻巧,建在水边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者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种变色花,早晨初现时是淡红色,中午阳光直射时变成紫红色,傍晚夕阳西下时又变成粉红色,很是珍贵。水芙蓉,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荷花或莲花。)芙蓉榭的正面是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恰如其分的烘托了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参照了这个设计,很有苏州古典园林的味道。走到芙蓉榭门前向西
看,可以看到水榭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圆光罩,透过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犹如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油画。走过去再仔细看看,又可以发现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长方形落地罩,这是一种框景的造景手法。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来宾们的视线集中到最佳角度,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的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名叫天泉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既庄重又质朴。四周草坪环绕,花木众多。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叫“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这口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相传它是元朝大德年间的大宏寺的遗物。天泉亭从外部看是两层建筑,不过走进亭子大家会发现其实它只有一层。苏州是个水乡,河多、桥多、井也多,但被载入史册的并不多见。王心一建“归园田居”时,保留了这井,也使园中平添几许田园风光。
从天泉亭往北边看右手边是民间手工艺坊展览和大片的花卉,它突出了整个东部花园的田园风光。左手边则是紫藤长廊。政园中的紫藤为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所种植,园内一照墙题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下面立着一块青石碑。上面写着:“文衡山先生手植紫藤”。每到夏季,游客穿过紫藤长廊时,紫藤花开,水汽喷雾,顿时会让人有一种清凉舒适之意。两廊之间,则种植着许多种类的花草树木。游客驻足此间,野趣油然而生,韵味无穷,给拙政园增添了一景。
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量较大的四面厅,称“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楼可四观,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观望中。”现在所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过来的,体量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馆的西南方向,隔着溪水有一座土山,上面有个长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在亭中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东园景色尽收眼底。
我们可以从秫香馆的前门通往后门,入眼的就是纪念品商店,连接秫香馆和复廊的是具有特色花纹的小路。低头看脚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象征子孙满堂,富贵满堂的鱼、蟾蜍等花纹。 接着我们来到了将东中花园分隔的复廊,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团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的变换,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看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极远处又有一亭,亭内也有一圆拱门,这就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而在亭台楼阁旁,小桥流水之上,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那就是园外远处的北寺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一借景的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下面,我们来观赏“梧竹幽居”,俗称“月到风来亭”。它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边,同“倚红亭”相邻。梧竹幽居造型独特,
以往大家所见的亭是圆形,而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方亭。亭四周的白墙都是方形的,方墙上又有圆洞门,一座天圆地方,表示园主追求“天人合一”,把自己融入自然的意境。人站在亭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园 。南面桃红柳绿,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亭内有"梧竹幽居"的楹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和远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随着我们跨过了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缓步登山后,我们来到了待霜亭。待霜亭位于园中部池中东岛高处的六角景亭。循梧竹幽居北侧游路西去,跨过一座三曲平桥,便踏上池中东岛。待霜"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句,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待霜亭所处位置甚佳,东、西、南、北四面隔水与梧竹幽居、雪香云蔚亭、绣绮亭和绿漪亭互为对景,正是:“处处有水处处景,翠竹绿树四相围。”
亲爱的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位于远香堂对面的雪香云蔚亭。“雪香云蔚亭”是园林中部的至高点,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旁植梅,暗香浮动,是早春赏梅佳处,是四亭中的冬亭。亭内有“雪香云蔚”及“山花野鸟之间”两块匾额,点出了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禽鸟飞鸣,溪涧盘行,颇有山林野趣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