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3-06-15 点击:
80年代故事篇一
80年代小说
80年代小说
1、掌握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三个概念。
2、简述三种小说的特点及意义。
3、从文学审美性角度对三种小说进行批评性分析
一.伤痕小说
特点
1、写灾难,写悲剧——文革的灾难,家庭或个人的悲剧,苦难的场面,历史的创伤。这引出了关于悲剧的讨论。
2、控诉的、批判的文学——控诉“四人帮”的罪行,批判封建主义和文化专制给人戳下的精神创伤,极其巧合地配合了政治上改革派对“凡是派”的斗争。
3、人民的一种政治宣泄,同时充当了思想解放的先锋,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学拉回到人学,回归五四文学的人道主义。
评价
现实主义精神的复归,突破了建国来文学上的种禁区。
伤痕小说的主题从一般的政治结论,深化到对精神内伤的描写上,表达了作家的独立思考。
思想上认识不够深刻,将文革灾难和个人不幸归之于政治上的左倾路线,将五六十年代美化为黄金时代,表达主人公历经苦难对党矢志不渝的品质和坚定的意志,迎合当时的中心意识形态的政治结论。
带有明显的忠奸对立的叙述模式,将个人的命运归之于少数品质不佳的坏人,没有摆脱按照政治概念规范人物的历史惯性。
二.反思小说
概述
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建国以后、“文革”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波折不断被批判地“重写”。
同伤痕小说的主要区别在于将观照和思考生活的触角向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延伸,其艺术笔触不断地打破当代作家以往的一些“禁区”。
“伤痕小说是反思小说的源头,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1979年《人民文学》第2期刊登了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这是反思小说起步的标志。
小说第一次挖掘了发生在50年代农村“大跃进”运动中的灾难根源,检讨近四十年历史中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的演变。
主题
反思小说的主体是“归来者”们,历史的直接受害者。历史的承受者,历史的控诉者,历史的审视者。
第一,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揭示建国以来左倾路线的思想根源。
文革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它是五十年代左倾路线极端化的结果,与当代社会、当代政治、民族文化心理等都有密切联系。
第二,反思了普通人的历史责任问题。林彪、四人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每个人普通人都应该对那段历史负责。{80年代故事}.
第三,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控诉左倾思潮对人性的毁灭,歌颂人性与人情。 理论上探讨了人性、人情、人的价值、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有无异化现象等进行了讨论。
三种反思方式: 历史反思、现实反思、生命反思。
反思小说的特征:
从社会、政治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历史经验的高度揭示文革的荒谬性和对“人”的全面伤害; 主题深刻,具有很强的理性色彩。
意义
1、文学回到“人的文学”,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思想,理性的叙事;
2、中国当代中篇小说的崛起;
3、整个民族历史意识的觉醒,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历史主义的世界观结合起来——没有历史反思文学就没有后来的文化的反思;
4、带来了新时期叙事的最初的变动,开始尝试采用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叙事线索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评价
控诉式的书写既是如此之重,又是如此之“轻”。“为了清帐而写小说的作家(不管是为清个人的账还是为清意识形态的账)必定遭到美学上的灭顶之灾”。(米兰·昆德拉)
祥林嫂式的诉说,“他们作品冗长的、夸张的以及公式化的故事逐渐耗尽了读者的好奇心和耐性。就算是最穷凶极恶的罪行,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讲述之后,也可能沦落为最无聊的消遣。”(王德威)
小说是“存在的探测器”。没有超越性的反思,人性、道德、良知的拷问与召唤。 三.改革小说
概述
改革文学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特点
1、紧贴现实,与社会生活同步
蒋子龙《开拓者》、柯云路《新星》。
2、力图整体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和人,真切描绘出改革的复杂过程 3、创造了一批以改革者为中心的当代英雄的形象
评价
改革小说较多承继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主题鲜明、矛盾冲突激烈、英雄人物也较为理想化。
在情节构成方面,多从正面描写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冲突,推动改革的进步力量和反对改革的保守力量往往围绕着某项改革方案或举措展开交锋,而道德水准的高下优劣则成为对改革派和反改革派的最终阐释。
在对改革的观照和书写中融入作家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是改革小说同此前“写政策”、“写中心”的作品最大的区别。
四.寻根小说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小说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
出现原因
(1)从社会历史原因来看,国门敞开后,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大碰撞、大融汇,思想艺术界再次掀起了文化大讨论的热潮。
(2)从文学自身演变发展来说,这又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浪潮。一是寻找民族文学之根,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成为民族精神与外来现代文明巧妙结合的典范。 理论主张
1、 文学的根在于民族的文化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主要内容
1、 对民族文化的审视
2、 深挖传统文化的病根,批判国民劣根性
3、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 4、传统审美意识的复苏
意义
寻根小说既是“反思”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再次呈现和发展,更是在更为广大的空间和更为长久的时间之流中探寻我们民族生存命运的文化奥秘。
(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2)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寻根运动使小说摆脱了一个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辑进行写作的时代,也摆脱了一个社会政治的话语时代,而开启了超验的和“虚构”的时代。
局限是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
莫言小说艺术
C、莫言的小说艺术
1) 天马行空的想象
莫言自述:“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作品纯粹是奇情与幻想的产物,是情感的渲泄场。
2)无所不能的叙述方式
《红高梁家族》里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相互缠绕,叙述者在叙述时空和故事时空中进退自如,时间空间呈缠绕状态。明显采用了西方意识流的叙述方式。
3)千奇百怪的感觉世界
将心理感觉、生理感觉、通感等结合起来。
4)爆炸般的语言风格
纵情挥洒,毫无节制。对现代汉语的规范构成了爆炸性的破坏,某种程度上,莫
言可以说是解放了我们的语言。
五、先锋小说
概述
先锋小说又称实验小说、新潮小说、后新潮小说等,是对八十年代以来的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的总称。
中国先锋文学迄今都是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的结果。
“先锋”(Avant-garde)——“这个词意味着艺术形式的变革,同样这个词也意味着艺术家们为把自己和他们的作品从已经建立起来的艺术陈旧过时的桎梏和艺术品位中解放出来所作的努力。”——反叛性和实验性
特点
一、反传统
先锋派面对旧的文化秩序、价值观念、审美法则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性和颠覆性。正如一些学者指出,先锋也是现代文化的精神。
二、实验性
先锋派要创造新的艺术法则和语言形式。
三、宿命性
由于一般的读者与观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先锋艺术家最初可能成为笑柄;先锋派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法则一但被接受,则意味着其先锋性的消失,成为新的先锋所要反叛的传统和经典。
80年代故事篇二
80年代-----光阴的故事
光阴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
1、最早建立的中外合资公司
1980年4月,香港伍淑清女士投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领到了中外合资企业0001号批准书。{80年代故事}.
2、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
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
成功。两年后的1982年10月,我国又首次成功进行了
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
3、改革开放的第一块
“试验田”——深圳经
济特区
1980年8月26日, 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宣
告成立。近30年,深圳特区从小渔村发展成为
一个现代化城市。据深圳市统计局2008年1月
公布的数据,深圳2007年人均GDP达10628美
元,成为我国内地目前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
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特区视察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4、首位个体工商户
1980年,温州的章华妹领取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合法的个体户。
5、首次发行国库券
根据1981年1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该年度财政部在全国发行了总金额40亿元的国库券。国库券是国家财政当局为弥补国库收支不平衡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因国库券的债务人是国家,其还款保证是国家财政收入,所以它几乎不存在信用违约风险,是金融市场风险最小的信用工具。
6、首次大规模放开小商品价格
1982年9月16日,国务院决定将160种小商品的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
7、第一台每秒运算上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1983年12月,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它填补了
国内巨型计算机的空白。
8、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84年4月初,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
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这一
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定点赤道上空后进行了通信、
广播、电视传输试验。
9、最早成立的股份制企业
1984年7月,北京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股份公司——
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
10、第一块金牌
1984年7月29日,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正式比赛第一天,中
国运动员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夺取了射击比赛的第一枚金牌,
中华体育总会副主席黄中上前祝贺。这不仅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
本届奥运会上的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国奥运金牌史上零的突破。
这枚金牌不仅仅是体育上的一次突破,在当时更被赋予了中华民
族重新崛起的象征意义,许海峰回国之后受得到了民族英雄般的
欢呼和爱戴。
11、第一只股票
1984年11月,实物股票飞乐音响(通称“小飞乐”)诞生,该股票发行量为1万股,每股50元,总股本50万元。
12、第一家正式宣布破产的国有企业
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告破产,这是中国第一家正式宣布破产的国有企业。
13、乡镇企业产值首超农业产值
1987年,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即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4500亿元,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这一历史性变化标志我国农村经济开始进入农、工、商、建、
运、
服务等产业综合发展新时期。到1994年时,国家财政收入中每4元就有1元来自乡镇企业。
14、土地拍卖“第一槌”
1987年12月,中国首次土地公开拍卖在深圳进行,拍卖一块面积为8588平方米、使用期限为50年的土地。
15、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
1988年1月21日,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
达北京,在八达岭长城上,他们激动地高呼:“到
家了!”1979年以后,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
的变化,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并逐步形成了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此基础上,确立了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
的基本点是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
平谈判,其基础与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一
个中国原则,并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及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是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
16、第一个高新科技园区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宣告在中关村诞生我国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前身是上世纪80年代初形成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截至2007年底,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万家。
17、最早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
1988年10月底,上海至嘉定18.5 公里的高
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通车
里程零的突破。20年后的今天,中国高速公路的
总里程已经超过幅员辽阔的加拿大,跃世界第二
位。
18、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88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80年代故事}.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实现正负电子对撞,这是我
国高科技领域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
天之后的又一个重大突破性成就。1990年7月21日,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性能达
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80年代故事篇三
80年代小说
废墟上的雨后春笋——八十年代小说创作评述
2014021424 朱金娅
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建国初十七年文学的曲折发展,又遭受了十年文革文学的巨大创伤,虽然在粉碎“四人帮”后得到了短暂的喘息和过渡,但从文学创作的总体上看,基本尚未挣脱左的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潮。从80年代开始,文学才获得了真正的解放,尤其是小说创作,在这片废墟上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日趋繁荣的新局面。
整个80年代,是二十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十年。这个时代文学现象波涛汹涌,五彩缤纷,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知青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翻开了80年代小说发展的新篇章。相对于一个废墟时代的文学,这几个流派表达了对文学新的理解和阐释,展示了丰富而多样的文学内容和形式。
80年代小说的发展承接着七十年代末期的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后清算文革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最直接反映,当时政治上、思想上拨乱反正在文学中的反映,其主要展现了文革十年灾难、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心灵造成创痛。这类文学小说起始于刘心武于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并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小说通过塑造两个表面上好坏分明,实质上被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示文化大革命给孩子留下的内伤,勇敢地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意在唤醒人们必须从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1978年8月,卢新华的《伤痕》发表,该小说写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所造成的悲剧,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残酷的“阶级斗争”和反动的“血统论”给人们心灵造成的重大伤痕,于是逐渐形成了伤痕小说的创作热潮。此后,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陈世凯的《我该怎么办》、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郑义的《枫》、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一大批带有伤痕印记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伤痕小说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对文革的整体否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在美学上树立了丰富的现实主义和悲剧意识。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在艺术表现上显得十分幼稚,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作品的情感表露也趋于肤浅;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
伤痕文学浪潮出现不久,出现了反思文学浪潮,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延续和发展。往往在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创伤后,痛定思痛,随后而来的往往是冷静、严肃和深沉的思考。80年代一系列的政治政策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文学创作的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暴露和批判,而是由表及里地追溯左的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脉络,并究其原因。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如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鲁彦周的 《天云山传奇》、刘真的《黑旗》、李国文{80年代故事}.
的《月食》、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陆文夫的《美食家》、王蒙的《蝴蝶》、张贤亮的《河的子孙》等。这些作品反思的视角多样化,反思的视线也不断前移,以不同的题材、角度,通过不同的典型环境和人物,反映了对历史和现实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探究和认识。其小说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以深邃的历史意识、批判精神和使命感对历史进行反思与评价,致力写出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环境中的命运与情感,是继伤痕小说浪潮之后又一次思想更深刻、影响更巨大、意义更深远的一种创作潮流。
改革小说与反思小说几乎同时崛起,主要分为都市改革小说和乡土改革小说两大类,但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影响逐渐缩小。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伴随农村和城市改革大潮的兴起,改革文学应运而生,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改革小说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随着改革的深化,作家们反映改革的视野更加阔大、眼光也日益深入;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深刻影响。改革小说的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这部作品顺应着时代和人民的呼唤,一方面汲取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长处,以更勇敢的气魄、更深刻的笔触,大胆地暴露十年浩劫对我国工业造成的严重创伤并揭示了造成这种满目疮痍、积弊如山现象的根源,同时还大胆暴露了新历史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四化大业开创初期社会现实的状况。此后其他优秀的作品有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水运宪的《祸起萧墙》、柯云路的《三千万》、何世光的《乡场上》、张一弓的《黑娃照相》等。改革小说与现实直接碰撞,热忱呼唤改革,调整了文学反思历史,向后看的视点,使文学“回到当下”,对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和全程式的关注,理性地探索文学而不再是感性支配下的政治参与。
知青小说是8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反映的是知青生活、命运及精神追求的作品。知青小说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伤痕阶段,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的知青小说带“伤痕”性质,写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主要作品有叶辛的《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等。第二个阶段是理想主义阶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要作品有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的《黑骏马》、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等。第三个阶段是写实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主要作品有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张抗抗的《隐形伴侣》、陆天明的《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的《血色黄昏》、李锐的《合坟》等。第四个阶段是纪实阶段,90年代至2000年代后,这代知青已进入中老年,时有冷峻回忆录,纪实作品,或伴有根据自己知青亲身经历创作的文学作品出现,主要作品有刘海的《青春无主》等。知青小说在这四个阶段中都反映了知识青年对上山下乡的人生历程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理解,他们审视社会,叙述人生历程的角度与结论,具有来自个体生命的深刻体验和价值评判标准,由此而滋生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
知程度与观念迥异于前人与后来者,因而作品呈现出思想与艺术价值的不可替代性和特有的精神面貌。诸多作品在不同的层面广泛真实地再现了千百万知青的生活,细腻地叙述了一代人的精神遭遇和心理历程最能够代表一代人的情绪、愿望和人生感受。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小说,主要立足于社会政治层面,为了当时的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社会政治实践,而80年代中期的寻根小说创作,则是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切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化学的思考。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文化讨论的热潮,焦点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问题。在1985年韩少功的《文学的根》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标志性论文,以此拉开了寻根文学的帷幕。 寻根文学的民族文化形态是地域文化与正统文化。选择地域文化成为寻根文学主流,正统文化选择居于次要地位。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创作,往往被认为是寻根文学,而它们往往以地域文化为表现对象。汪曾祺的高邮风俗小说创作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源头,贾平凹、李杭育、郑万隆等人的寻根小说具有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如以韩少功为代表的楚地文化、以贾平凹为代表的秦地文化和以李杭育为代表的葛川江流域的吴越文化等。寻根小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的反省和批判,比如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对民间的善良道德和生命力的认同,比如张承志的《黑骏马》、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受戒》等;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冷静复杂的剖析,有批判也有认同,比如郑义的《老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比如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最具典型性。从整体上来看,寻根小说开拓了广阔的文学天地,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据了承前启后的、继往开来的地位。
80年代中期,正当寻根小说方兴未艾之时,一种更为激进的叙事实践就已经出现,一大批作家表现出了对小说形式的极端重视和追求,在创作上表现出强烈实验性,这就是先锋小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王蒙等的意识流小说是先锋小说的第一次浪潮,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是其第二次浪潮。1985年刘索拉发表的《你别无选择》,称为真正的现代派小说,之后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也产生影响,马原、残雪、余华等也相继产生影响。先锋小说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先锋文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创性、反叛性与不可重复性,因此,真正的先锋是精神的先锋,是体现在作家审美理想中的自由、反抗、探索和创新的艺术表现,是作家与世俗潮流逆向而行的个人操守,是对人类命运和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前景的不断发现。
既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小说,又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新写实小说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1987年,以池莉的《烦恼人生》和方方的《风景》问世为标志,新写实小说诞生了。80代以的的社会文化转型使传统的价值观面临严峻的挑战,一大部分作家感觉到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希望反映这种转变,但又无法把握这种转变,他们既接受传统又拒绝传统。新写实小说实现的是双重的悖离,但其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小说也展示了庸常人生,书写小人物的世俗生活,拒绝英雄的崇高精神,正如方方在谈自己的创作时说的“在绘
制这一隅风景时,我并不知道怀着怎样的意图,如果硬要说点什么,或许只是想跟人说说,在汉口有个河南棚子,在河南棚子里有着父亲一家人,他们曾那样活过,现在还这样活着”。它注重对琐碎生活的描摹,并使这个过程天然地展现出来,这要求需要消除激情,用冷静平实的心态感受。新写实小说极大地深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内涵,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对象,深化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为以后的文学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从80年代小说总体发展来说,尽管文学自觉曾是激动人心的口号,但即使是最强调艺术至上的作家,也有着相当强烈的民族关切和历史责任的承担,面临着具体境遇中对历史的提问。这不仅是题材意义上的,而且是创作视域、精神意向上的。作家的意识和题材状况,影响了80年代文学的内部结构和美感基调。在相当多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沉重、紧张的基调。现实主义时代特征下,探索和创新成为了80年代文学界的普遍的强烈意识。虽然80年代的小说还存在着种种遗憾,但其在思想价值与艺术探索方面已展示了丰富的内涵,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80年代故事篇四
我的黑白记忆——80年代的生活写照
我的黑白记忆——80年代的生活写照(Z)
看看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的生活环境,那里有好多美好的回忆。。。
站在80年代的大街上,我找不到该去的方向……
我想说:看着这些记录80年代生活的黑白照,我怀旧的舌头沉默无语...... 眼前又浮现叶剑英老前辈那激动颤抖的样子:“到本世纪末,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对于一个国家是这样,更是我们每个人前进的指南!{80年代故事}.
那时候马路上的车,基本上都是非机动的
那时侯的市场,基本上都是没有棚子的
那时侯的海报,基本上都是控制生娃娃的
那时侯的电影,基本上投资都没有上亿的
那时侯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生活,基本上都是雷同的
那时侯的十字街头,基本上是没有红绿灯的
那时侯的驴,基本上是很重要的
那时候就敢爱敢抱的公园恋爱先驱,基本上都是胆子很大的
那时侯人的饭量,基本上也是很大的
那时侯的大型敞棚TAXI,基本上也是很爽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