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一语文作业
来源:文章阅读 发布时间:2013-04-07 点击:
2017高一语文作业篇一
寒假作业(六)
基础知识+社科文阅读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凯觎 阿谀 B.沉浸 尽管 C.蝌蚪 瞌睡 D.殷红 氤氲 文娱 觐见 窠臼 阴霾 尔虞我诈 加官晋爵 苛捐杂税 绿草如茵
( ) 向隅而泣 噤若寒蝉 扭伤踝骨 万马齐喑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湮没 流光异彩 B.盘踞 身体力行 C.啜泣 闲情逸致 D.殉私 意气用事 无济于事 少安毋躁 披沙拣金 锦心绣口 割鸡焉用牛刀 柳岸花明又一村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 )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夕阳西下,暮色 ,无边的林海,发出了阵阵的松涛声。 ②正是由于亚洲各国存在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性、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缺少一种强有力的 力量,才使亚洲各国在金融危机中吃尽苦头,元气大伤。
③从刀郎成名的那天起,怎样定义和评判刀郎及其歌曲,在音乐理论界就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而且至今也没能达到 。
④某些戏说类的电视剧为了追求收视率,不惜曲解、篡改 伪造历史,危害极大。 A.苍茫 整治 共鸣 以至 B.苍茫 整合 共识 甚至 C.苍莽 整治 共识 以至 D.苍莽 整合 共鸣 甚至
(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举国上下纷纷捐款捐物,向印度洋海域遭受地震海啸灾难的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真该想一想,这样做,你不感到羞愧吗?
B.一些地方的执法者缺乏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意识,一句“清官难断家务事”,就把家庭暴力排斥在“法”的管辖之外,这直接影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C.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才成长欣欣向荣,变化的奥秘就在于他们努力营造人才成长
的良好环境。
D.不能否认,工业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到了一定程度,如果没有纯洁的空气可供呼吸,买气将继买水之后堂而皇之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他在学校组织的元旦晚会上指挥演奏《黄河大合唱》。你们看,他着装潇洒,神态从容;情绪饱满,动作有力;眼光、手势配合和谐——好一派指挥家的风度。
B.我不知道进行这种报道、渲染的记者和编辑的主观意图是什么?是为了取得轰动效应,扩大报刊的销路?还是确信有这种事?
C.总之,在伊拉克得手,从一个时期看,美国可能成为国际大棋局的“最大赢家”;而从长期看,海湾地区新的矛盾凸现,美国将面临新的更大烦麻。
D.他常用“蚊子叮泥菩萨(看错了对象)”这一歇后语,幽默、诙谐地批评那些不重视调查研究、指挥莽撞、办事马虎的同志。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伴随铁路客运高峰的到来,写有“严禁携带危险、易燃、易爆物品上车”的字样悬挂在火车站入口处,提醒人们要有安全防范意识。
B.昨天我从你这儿拿走的那本语文复习资料,没用,等明天有空我再还给你。 C.《社会工伤保险医疗管理办法》的出台,意味着将规范工伤报告、治疗、康复、评残、结算“一条龙”的工伤保险医疗跟踪管理体系,它可最大限度地保障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D.SARS的可怕在于其传染性强,且无特效药,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隔离制度和科学的预防制度并实施有效的治疗。
二、阅读部分
莫把汉学当国学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
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成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1.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 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2.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C.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大踏步地复兴。
寒假作业(六)参考答案
一、
1.A(全读yú B项“尽管”中的“尽”读jǐn,不读jìn C项“扭伤踝骨”中的“踝”读huái,不读kē D项“殷红”中的“殷”读yān,不读yīn)
2.C(A项“流光异彩”中的“异”应写作“溢” B项“柳岸花明又一村”中的“岸”应写作“暗” D项“殉私”中的“殉”应写作“徇”)
3.B(“苍莽”与“苍茫”都含有“空阔辽远,没有边际”之意。“苍莽”用来形容草木等植物,“苍茫”则与“大地、暮色”等搭配。据语境,应选用“苍茫” “整治”指通过具体活动使某项工作有条理,“整合”则指通过整顿、协调进行重新组合。据语境,显然是强调“亚洲各国中缺少一种能起组织、协调的核心力量”,故应选用“整合”“共鸣”着重指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的相同情绪,“共识”则侧重指共同的认识。据语境,显然是说“音乐理论界至今对刀朗及其歌曲没有产生共同的认识”,故应选用“共识”“以至”,连词,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甚至”,连词,提出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据语境,应选用“甚至”)
4.A(捐:抛弃,舍弃。细大不捐,细小的和大的都不舍弃,形容所有的都兼收并蓄,用在这里与语境明显不合。其它各项中的加点词语的运用都是正确的。清官难断家务事:指家庭内部的矛盾纠纷别人难以处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指一定的环境造就一定的人才,多含褒义。堂而皇之:形容公开,不加掩饰)
5.C(A项“好一派指挥家的风度”是对前面部分分说的总括,应将破折号改为冒号 B项前半部分尽管有疑问代词“什么”,但并没有疑问语句,是一个陈述句;后半部分是一个带有选择问语气的复句。应将第一处的问号改为句号,第二处的问号改为分号 D项错用括号,连接歇后语的比喻部分与解释部分应用破折号)
6.C(A项“主谓不搭配”,可在“字样”后加上“的横幅” B项“表意不明”,“没用”有歧义,可以表示“没有使用”,也可以表示“没有用处” 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建立科学的预防制度和严格的隔离制度”)
二、
1.A “中外学者”理解不正确,应为“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
2.B “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原文无此信息;“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应为“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
3.D A.“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不正确,应为“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不正确,应为“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C.“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不正确,原文是说“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
2017高一语文作业篇二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第二次限时作业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限时作业
高一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 ,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②详写不是 地多写,略写也不是可有可无地硬凑。无论是详写还是略写都应该讲究一点表达形式。
③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 ,讽刺的咆哮了一阵子。
A.雕琢 漫不经心 不以为意 B.雕琢 漠不关心 不以为然 C.雕刻 漠不关心 不以为意 D.雕刻 漫不经心 不以为然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A.人们在追踪历史、记录历史时,往往会浮现出许多联想和感慨,其中有英雄的喟叹,有智者的思索,也有文人骚客的歌吟。
B. 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C.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左右就坐落在那儿了,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
D.通过积极深入的思考大大拓宽了写作的空间,只要你能积极思考,你的思想就可以如天马行空一样纵横驰骋,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束缚住你。即使是有限的生活经历,也会被开拓成广袤的写作天地。
3.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 , , ,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 ,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 ,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①知道有些事不宜问 ②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 ③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 ④知道我心里的苦闷 ⑤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 A.⑤②④①③ B.⑤②③①④ C.④②⑤①③ D.④②③①⑤ 4.阅读下列对联,判断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青——酒店 B.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惟待人求——书店
1
C.花样翻新人人温暖,裁剪入时件件称心——服装店 D.惟愿得来心共照,自然看去眼同明——眼镜店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戍卒叫,函谷举 C.赵尝五战于秦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
曾巩
熙宁元年春,余之同年友赵郡苏轼自蜀以书至京师,谓余曰:“轼之大父行甚高,而不为世用,故不能自见于天下。然古之人亦不必皆能自见,而卒有传于后者,以世有发明之者耳。故轼之先人尝疏其事,盖将属铭于子,而不幸不得就其志。轼何敢废焉?子其为我铭之。”余为之记其说曰:
君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其先盖赵郡栾城人也。曾大父釿,大父祜,父杲,三世皆不仕,而行义闻于乡里。生于唐季,而卒于周显德之间,尝以事至成都,遇道士异之,屏人谓曰:“吾术能变化百物,将以授子。”祜辞不愿。道士笑曰:“是果有以过人矣。”而杲始以好施显名。君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至千余篇。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病,孜孜若不及。岁凶,卖田以赈其邻里乡党,至熟,人将偿之,君辞不受,以是至数破其业,危于饥寒,然未尝以为悔,而好施益甚。遇人无疏密,一与之,倾尽无疑碍。或欺而侮之,君亦不变,人莫测其意也。李顺叛,攻眉州,君居围中守御。会其父病没,君治丧执礼尽哀,退慰安其母,皆不失所宜。庆历初,诏州县立学取士,士争欲执事学中,君独戒其子孙退避,人皆服其行。蜀自五代之乱,学者衰少,又安其乡里,皆不愿出仕。君独教其子涣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至涣以进士起家,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及其后,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谓人曰:“是非忧其不学者也。”既而洵果奋发力学,与其子轼、辙皆以文学名天下,为学者所宗。盖虽不用于世,而见于家、称于乡里者如此,是不可以无传也已。君始以子恩为大理评事,后累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享年七十有五,庆历五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页是 (3分)
A.直走咸阳(趋) 率(都,皆)赂秦耶 故不能自见(显露)于天下 ... B.摽掠其人(击) 故垒(土堆)西边 故轼之先人尝疏(注解)其事 ... C.函谷举(拔、攻占) 盖(表原因)失强援 屏(使退避)人谓曰 ... D.四海一(统一) 杳不知其所之(到)也 为学者所宗(推崇)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不为世用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B.子其为我铭之 其皆出于此乎 ..
B.灭六国者,六国也 D.秦人不暇自哀
C.盖虽不用于世,而.见于家 赂秦而.
力亏 D.君始以.子恩为大理评事 不赂者以.赂者丧 8.根据文本,从不同角度概括说明苏序是怎样的人。(3分)
▲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遇人无疏密,一与之,倾尽无疑碍。(3分)
译句: ▲
(2)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3分)
译句: ▲
(3)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4分)
译句: ▲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10分)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0.(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 (2)全诗表现“凄凉”之情,试简析颈联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不霁何虹? ▲ ,不知东西 (2)绿云扰扰, ▲ ; ▲ ,弃脂水也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 。 (4)可堪回首, ▲ , ▲ 。 五、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陶虎臣 汪曾褀
⑴每到天气暗朗,上午十来点钟,在这条街上,就听到从阴城方向传来爆裂的巨响:“砰一一磅! ”大家就知道,这是陶虎臣在试炮仗了。
⑵阴城是—片古战场。相传韩信在这里打过仗,现在还能挖到一种有耳的尖底陶瓶,当地人说这种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结出梅子来。现在这里是乱葬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叫做“阴城”。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草里有蛤蟆、野兔子。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
⑶这里只有一个破财神庙,里面住着一个侉子。
⑷陶虎臣家的货色齐全。除了鞭炮,还出一种别家不做的鞭,叫做“遍地桃花”。 不但外皮,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放了之后,地下一片红,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如果是过年,下过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红是红,白是白,好看极了。
⑸他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做焰火,除了配料,关键是串捻子。串得不对,会轰隆一声,烧成一团火。弄不好,还会出事。陶虎臣的一只左眼坏了,就是因为有一次放焰火,出了故障,一个火星迸进了瞳孔。陶虎臣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⑹但是,鞭炮生意,是随着年成走的。什么时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什么时候炮仗店就生意兴隆。这样的年头,能够老是有么?
⑺这一年,伏汛安然度过,保住了无数人畜。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东西南北四城,都放!一台七套,四七二十八套。陶家独家承做了十四套。东城定在八月十六放。地点:阴城。
⑻这天万里无云,一天皓月。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⑼忽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一一陶虎臣点着焰火了!
⑽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然后,一声炮响,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碎辞有声。最有趣的是“芦蜂追瘌子”,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泥头的纸人,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霎时间飞来了许多马蜂,这些马蜂一一火花,纷纷扑向他,他四面躲闪,扇不停地挥舞。看到这里,满场大笑。这些辛苦得近于麻木的人,是难得这样开怀一笑的呀。最后一套是火花之后,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
⑾年头还是不好。头一年,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出了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 明年,蒋介石搞“新生活”,取缔了鞭炮。陶虎臣别无产业,只好做一点“黄烟子”和蚊烟混曰子。第三年,陶家炮仗店的铺门上了锁,再也打不开了。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
⑿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刚把腰带拴在一棵树上,把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腹把他抱住。这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子。
2
(选自《汪曾褀文集》,有删改)
12.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 ▲ 13.赏析画线的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4分)
▲
▲
▲ ▲ 六、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如何微信 姜 赟
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
不经意间,有人问起,你生活中跟谁打交道最频繁?思来想去,答案竟有些不可思议: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这不仅仅是个人感受,也有数据为证: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
微信掀起了一股潮流,日均卷入5.7亿登陆用户,一线城市渗透率高达93%。可以说,目之所及,身之所处,皆有微信包围。收获衣食住行的便利,分享喜怒哀乐的奔涌,拥有随时随地的交互,舒张无聊时刻的排遣„„“微信是个生活方式”,已清晰地呈现在无数用户的生活世界。对此,有些人心甘情愿地“醉”在其中,有些人无可抗拒地“裹”在里面,大有一种“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趋势。
然而,我们享受微信带来的千般好,就不得不承受其衍生的万般恼。既然舍不得错过朋友之间的新鲜事、热议话题,就有可能面对想退又不易退的微信群,接受垃圾信息轰炸的烦扰,忍耐朋友圈里“鸡汤”养生的腻歪。也不止一次听见抱怨“生活被微信殖民了”“我的注意力被微信撕碎了”“晚上十点领导还布置任务”„„在微信无时无刻“假定在场”的推动下,世俗的牵绊将许多人的生活缠绕得无法喘息。恐怕,这也算是“技术改变生活”的另一种表达。
进一步说,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有多重,异化的程度就有多深。最典型的场景莫过于“明明面对面,心思却飘到微信群”,一如微信开屏动画折射的隐喻:一个人站在地球面前,连接了全世界,却感到无可抑制的孤独。如果借用美国摄影师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来演绎这种异化,
3
更具震撼力。他去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那个瞬间里的人们虽然都在一起,但都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无表情地仿佛丢掉了灵魂。可以说,微信方便了社交,却让我们稀释了面对面的交往,沉迷于无数陌生人举办的假面舞会。这就不只是生活层面的问题,更是精神层面的课题。
于是,有人想到了逃离,或卸载微信,或停用朋友圈。豆瓣上有篇日记这样写道:停用朋友圈半年,看过电影43部,看过书14本,这些电影和书在我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迹,但我还真的很难回忆起刷朋友圈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确实,人们更看重的,是这种“痕迹”。
选择逃离终究是消极的抵御,而非主动的驾驭,不然有些人就不会卸而复装了。只是因为朋友一句“你不用,会让我很不方便”,足以让他再次臣服。要知道,摔跟头主要跟地没关系,跟人有关系。矫正微信使用造成的错位与扭曲,限制其在生活世界的位置,才能将自己从焦虑纠结、寂寞疏离中释放出来,使生命更为丰富、生活更加精彩。{2017高一语文作业}.
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实际上,微信上发生的事,依然遵循着生活本来的规律;微信上发生的交往,仍然符合现实做人的基本原则。毋宁将其看作第二生活,是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补充。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1月02日05 版,有删改)
16.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 ▲ 17.文章提及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 18.作者认为对微信应持有怎样的态度,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6分)
▲ ▲ 七、作文(70分){2017高一语文作业}.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史铁生《我与地坛》
请以“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限时作业
高一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 ,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②详写不是 地多写,略写也不是可有可无地硬凑。无论是详写还是略写都应该讲究一点表达形式。
③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 ,讽刺的咆哮了一阵子。
A.雕琢 漫不经心 不以为意 B.雕琢 漠不关心 不以为然 C.雕刻 漠不关心 不以为意 D.雕刻 漫不经心 不以为然
【答案】1.D. ①P5②P26③P17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此处应为“不以为然”,即不同意,不认为是正确的。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A.人们在追踪历史、记录历史时,往往会浮现出许多联想和感慨,其中有英雄的喟叹,有智者的思索,也有文人骚客的歌吟。
B. 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C.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左右就坐落在那儿了,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
D.通过积极深入的思考大大拓宽了写作的空间,只要你能积极思考,你的思想就可以如天马行空一样纵横驰骋,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束缚住你。即使是有限的生活经历,也会被开拓成广袤的写作天地。
④知道我心里的苦闷 ⑤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 A.⑤②④①③ B.⑤②③①④ C.④②⑤①③ D.④②③①⑤ 【答案】3.C。课本P6
4.阅读下列对联,判断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青——酒店 B.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惟待人求——书店 C.花样翻新人人温暖,裁剪入时件件称心——服装店 D.惟愿得来心共照,自然看去眼同明——眼镜店 【答案】4.A (A应为“茶馆”)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戍卒叫,函谷举 C.赵尝五战于秦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
曾巩
熙宁元年春,余之同年友赵郡苏轼自蜀以书至京师,谓余曰:“轼之大父行甚高,而不为世用,故不能自见于天下。然古之人亦不必皆能自见,而卒有传于后者,以世有发明之者耳。故轼之先人尝疏其事,盖将属铭于子,而不幸不得就其志。轼何敢废焉?子其为我铭之。”余为之记其说曰: 熙宁元年春天,我同年考中进士的好友赵郡的苏轼从蜀地寄了一封信到京城,告诉我说:“我的祖父品行甚高,却不能为世所用,所以不能在天下显露自己的才能。然而古人也不一定都能显露自己的才华,最终却有人能流传于后世,因为有人传扬彰明他的缘故。所以,我的先辈曾经记录了他的事情,希望后辈子孙为他写铭,而不幸不能实现他的愿望。我怎么敢不做这件事情呢!你一定要替我写墓志铭啊!”我因此记下他所说的话:
君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其先盖赵郡栾城人也。曾大父釿,大父祜,父杲,三世皆不仕,而行义闻于乡里。生于唐季,而卒于周显德之间,尝以事至成都,遇道士异之,屏人谓曰:“吾术能变化百物,将以授子。”祜辞不愿。道士笑曰:“是果有以过人矣。”而杲始以好施显名。君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至千余篇。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病,孜孜若不及。岁凶,卖田以赈其邻里乡党,至熟,人将偿之,君辞不受,以是至数破其业,危于饥寒,然未尝以为悔,而好施益甚。遇人无疏密,一与之,倾尽无疑碍。或欺而侮之,君亦不变,人莫测其意也。李顺叛,攻眉州,君居围中守御。会其父病没,君治丧执礼尽哀,退慰安其母,皆不
4
B.灭六国者,六国也 D.秦人不暇自哀
【答案】 5.A 例句:被动句;A.被动句;B.判断句;C.介宾结构后置;D.宾语前置
【答案】2. B. P5 (A. P62语序不当:记录历史、追踪历史;搭配不当:浮现出许多联想,引发出许多感慨; C. P3不合逻辑:去“左右”。D。P24主语残缺:去“通过”。)
3.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 , , ,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 ,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 ,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①知道有些事不宜问 ②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 ③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
失所宜。庆历初,诏州县立学取士,士争欲执事学中,君独戒其子孙退避,人皆服其行。蜀自五代之乱,学者衰少,又安其乡里,皆不愿出仕。君独教其子涣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至涣以进士起家,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及其后,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谓人曰:“是非忧其不学者也。”既而洵果奋发力学,与其子轼、辙皆以文学名天下,为学者所宗。盖虽不用于世,而见于家、称于乡里者如此,是不可以无传也已。君始以子恩为大理评事,后累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享年七十有五,庆历五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 苏君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他的祖辈是赵郡的栾城人。曾祖父釿,祖父祐,父亲杲,三代人都没有做官,他们的品行道义却闻名乡里。祐出生于唐朝末年,死于后周显德年间,曾经因为事情到成都,遇到一个道士认为他与众不同,屏退周围的人私下对他说:“我的法术能变化百物,将把它传授给你。”祐推辞不接受。道士笑着说:“这个人果真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杲起初因为乐善好施出名。苏序读书力求知晓书中大意,做诗力求表达自己的志向罢了,写的诗有一千多篇。他为人豁达自信,坚持谦虚,轻视财物好施舍,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毫不懈怠。年成不好,就卖掉天地来就救济乡邻,等到庄稼成熟,人们想要偿还粮食,他也推辞不接受,因此导致家业多次破败,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然而未曾后悔,并且更加的喜好施舍。他对待人不分亲疏,全都帮助他们,尽自己所能没有迟疑。有人欺负并且侮辱他,他也不改变脸色,人不能揣测他的心理。蜀地从五代混乱时起,求学的人减少,又安于在乡里生活,都不愿意出来做官。苏序只教育他的儿子苏涣接受学习,用来培养造就他的方法很是完备。等到苏涣因为考中进士被任用,蜀地人以他为荣,他们的想法才开始改变,都乐意接受教育。在这之后,眉州求学的人达到一千余人,大概是从苏家开始的。苏序的小儿子苏洵,到了壮年还不知道要读书,苏序也不强求他的儿子。对别人说:“这不是一个会让人担心他不学习的人。”不久苏洵果然发奋努力学习,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都凭借文学闻名天下,被求学的人所推崇。苏序虽然不被当世任用,却在家乡出名,被家乡的人如此称颂,这是不能不流传的。苏序当初因为儿子的恩泽担任大理评事,后来多次受封任尚书职员外郎,庆历五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页是 (3分) A.直走咸阳(趋) 率(都,皆)赂秦耶 故不能自见(显露)于天下 ... B.摽掠其人(击) 故垒(土堆)西边 故轼之先人尝疏(注解)其事 ... C.函谷举(拔、攻占) 盖(表原因)失强援 屏(使退避)人谓曰 ... D.四海一(统一) 杳不知其所之(到)也 为学者所宗(推崇) ...【答案】 6. B(垒:营垒。疏:整理、记录)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不为世用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B.子其为我铭之 其皆出于此乎 .. C.盖虽不用于世,而见于家 赂秦而力亏 ..
5
D.君始以子恩为大理评事 不赂者以赂者丧 ..
【答案】 7. D(A.被/成为 B.可要/大概 C.表示转折/因而 D.因为) 8.根据文本,从不同角度概括说明苏序是怎样的人。(3分)
【答案】 8. ①乐善好施 ②重视教育 ③待人谦和 ④达观自信(共3分。每点1分,
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遇人无疏密,一与之,倾尽无疑碍。(3分)
【答案】 9. (1)他待人不分亲疏,全都帮助他们,尽自己所能没有迟疑。(共3分。 “与”“疑
碍”及语意通顺各1分)
(2) 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3分)
(2)苏君的小儿子苏洵,到了壮年还不知道要读书,苏君也不强求他的儿子。(共3分。“季子”
“强”及语意通顺各1分)
(3)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4分)
(3)胜负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相比较,或许不容易判断。(共4分。“数、理”“当”“量”
及语意通顺各1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10分)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0.(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答案】 10.(1)①开篇点题“怀乡访古” (1分),并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1分)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首尾呼应。(1分)
(2)全诗表现“凄凉”之情,试简析颈联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
(2)①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 摹声绘色 ,写出了晚风凄紧、落叶飘零、寒云惨淡的 萧瑟秋景 ,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 凄凉的的心绪 。(2分)②“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表现出作者心头之吃惊;(2分)③“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2分)
【赏析】
2017高一语文作业篇三
2017高一寒假作业语文(四) Word版含答案
寒假作业(四)
基础知识+小说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遒劲(jìn) 逶迤(yí) 峥嵘(rïng)
B.惆怅(chïu) 荒谬(miù) 提携(xié) 模样(mú){2017高一语文作业}.
C.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uî) 笙箫(shēng)
D.两臂(bèi) 寂寥(liáo) 彷徨(páng) 彳亍(chù)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凄婉 斑斓 哀怨 粗糙
B.冰屑 青苔 荆棘 忸怩
C.凌侮 咒语 斥骂 谒制
D.璀璨 漂泊 寥廓 颓圮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初生之犊,无照驾驶,肇事打人,....
寻衅滋事,其行为一起了人们对“星二代”的热议。
B.在“九·一八”国耻纪念日,阵阵警报声响遏行云,提醒着中华儿女缅怀先烈,勿....
忘国耻,发愤图强,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C.在以“绿色科技和谐未来”为主题的广州国际车展上,记者发现,新能源汽车与普通百姓的距离正在缩短,“绿动未来”,倚马可待。 ....
D.出狱后的高晓松“拿自己说事”,义务参拍劝诫酒驾公益宣传片,但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
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汉武帝既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又在经济上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因而形成了国富民丰的局面。
B.长篇小说《蛙》于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其作者是当今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创作过《红高粱》等佳作的著名作家莫言之手。{2017高一语文作业}.
C. 一直致力于以金融的力量回馈社会的长沙银行,作为全国首家牵手“免费午餐”公益活动的金融机构,日前已为千名贫困生提供免费午餐。
D.针对近期发生的“绿色猪肉”事件,沃尔玛公司表示将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并增强员工培训力度和商场的食品管理流程。
二、小说阅读(18分)
过冰达坂(谢志强)
我走到天亮,回头望冰达坂,根本看不见他了。照相机的镜头一下子把冰达坂的峰巅拉到了眼前,阳光给它镀上了一面金色。
我徒步穿过山下的炎炎夏季,进入山上的寒寒冬天。我打算翻过冰达坂,去拍摄山那边的草原。
到达雪线,背后的绿色,面前的白色,截然分明,却都镀上了黄昏余晖的绯红。山峰直插青天。我闻到了凝固的冰雪的气息,一阵一阵的寒气袭来,我打了个冷战。我辨别不出路的痕迹。
我听说过,冰达坂有条路,却没人说得清那条路存在的时间。我走过无数条难走的路,我自信,有路,我就能走。那路,似乎隐匿在冰雪里。
我听见一声打招呼性质的干咳,像是冰达坂发出的声音——冰块落在冰块上的声音。 一位穿着翻毛羊皮大衣、戴着巴达姆小花帽的汉子,他扛着一把冰镐。猛一眼,以为是冰山脱离出的人体冰雕,使我想起关于雪人的传说。
他的手在空中画了个弧,说:你要从山这边,去山那边?
我点点头,说:是呀,过冰达坂,我找不到路。
他那手势、语气,似乎冰达坂在他画的弧的范围里。他笑了,说:你当然看不见路。 山下的客栈老板告诉过我,山上有个专门护送过冰达坂的人,就住在冰达坂上,可能住在冰窟里,或岩洞里,谁也没见过他的居所。
我真幸运。我猜出面前这个汉子就是送过客过冰达坂的人。他说:跟我来。 我说:明天一大早再过吧,现在太阳要落山了。
他说:你没翻过冰达坂,那就今晚翻。
我们在一面冰壁前停下来。他挥动冰镐。冰碴在冰镐的凿击中飞溅。我跺着脚,吐口唾沫,眼看着唾沫落在冰地前已凝结成了冰疙瘩。
飞溅的冰碴子落定,眼前,有一段台阶似的冰路了。他丢给我两块羊毛毡子,两条绳子,示意我裹上。我裹住了旅游鞋。我跟着他走过冰坡,它是冰崖上的一个缺口,仿佛我们进了一个白色巨兽张开的嘴。我想,这就是过冰达坂的引子了。
出了巨兽的嘴,竟是绝壁。眼下,是幽深的峡谷,一条蜿蜒的河在最后一抹夕阳里闪闪发亮,犹如一条银色的飘带。我觉得那峡谷像要把我吸引了去。我差一点叫出声来。 他说:别出声。
我屏住气,似乎一出声,会惊动沉默的冰雪。我听见一种恐怖的声音,像虎啸,如狼嚎,那是风穿过冰山发出的声音。
他伸出手。我握住他的手。他的手心热得像火。我冰凉的手似乎要在他的手里融化。他指指峡谷,摇摇头,意为不要去看,他要我看脚下的不是路的路。
我慢慢挪步,几乎是蹲着,身体贴着冰壁。
眼看不过百把米,却挪了半个来钟头,我猜,是冰雪逐渐叠加,填充了原有的路。接着,确实出现了路的影子——可以过毛驴车的宽度。我可以直起身子走了。
我望着层层叠叠的冰山,我说:这路,谁开辟的?
他说:我爸爸说我爷爷活着的时候,就有了这条路。
我说:你爷爷那辈开的路?
他说:爷爷出生前,已有了这条路,哦,到冰达坂的山顶了。说毕,’站住了,掏出个壶来,说:来,喝一口。
我接过扃扃的水壶,热辣辣的满口,是高粱烧酒。流进胃,又燃遍全身。
他有一副浓密的络腮胡子,仰脖喝酒,仿佛往草丛中浇水。
我说:你就等在冰达坂这边,等人过冰达坂,没人呢?
他说:就等,等出人来。
我说:山这边,山那边,都有你的亲戚、朋友,你怎么不跟他们待在一起,却一个人待在冰达坂上边。
他说:我爸爸埋在冰达坂上,我爷爷也埋在冰达坂上,我爸爸说,我们家的祖坟就在冰达坂上。过冰达坂呢。
他笑了,说:要是白天,恐怕你不敢过冰达坂了,夜晚把冰达坂最险的地方给遮住了,你看不出,就敢走,你看见了,你的腿就发软,鸟儿也飞不过冰达坂。
过了雪线,他指指前边的路,说:剩下的路,你自己走了。
我说:你现在返回山那边?
他说:我等在山这边,等到有人要过冰达坂,我一起去山那边,两边都一样。
我给他钱。他拒绝,只说:你要再过冰达坂,给我带两瓶酒就行了,冰达坂用不着钱。 我告别了他。走到天亮,我回头望冰达坂,根本看不见他了。照相机的镜头,一下子把冰达坂的峰巅拉到了眼前,阳光给它镀上了一面金色。
1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冰达坂汉子的形象特点。(4分)
2 小说中“我”这一形象有何作用?(4分)
3 结合文意赏析小说两处划线句子。(4分)
(1)我听见一种恐怖的声音,像虎啸,如狼嚎,那是风穿过冰山发出的声音。
(2)他有一副浓密的络腮胡子,仰脖喝酒,仿佛往草丛中浇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