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分钟课时作业地理必修三
来源:快速阅读法 发布时间:2013-03-27 点击:
40分钟课时作业地理必修三篇一
地理必修3(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课时作业
[基础巩固]
2015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9月在北京举行,为此我国利用多颗气象卫星对北京的天气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据此回答1~2题。
1.在此期间,气象卫星发回的卫星云图主要运用了( )
A.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B.卫星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虚拟技术
2.对寒潮、台风、暴雨、 洪涝等进行监测,是提高气象预报准确度、减少气象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西北太平洋上形成的台风的监测,分析多幅卫星的云层图片,可以获得( )
①台风中心位置
②台风的强度和速度
③台风所造成的降水范围
④台风的移动方向
⑤台风的登陆地区
A.①②③⑤
C.③④⑤ B.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第1题,气象卫星发回的卫星云图,是通过遥感技术拍摄的卫星遥感图像,主要运用了卫星遥感技术,B对。第2题,通过对西北太平洋上形成的台风的监测,分析多幅卫星的云层图片,可以获得台风中心位置,①对;台风的强度和速度,②对;台风所造成的降水范围,③对;台风的移动方向,④对;台风的登陆地区,⑤对。
答案:1.B 2.D
3.下列关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B.能对地理事物进行精确的空间定位
C.能够获取地理信息数据,广泛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
D.主要由空间部分、传感器和地面系统三部分组成
解析:选A。能对地理事物进行精确的空间定位的是GPS;能够获取地理信息数据,广泛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的是RS;RS主要由空间部分、传感器和地面系统三部
40分钟课时作业地理必修三篇二
地理必修3(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课时作业
[基础巩固]
由环境保护部门和中科院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把全国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据此回答1~2题。
1.划分区域的主要目的是( )
A.进一步了解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B.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C.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其趋于一致
D.划定区域的界限,明确区域的归属
2.关于上述区域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些生态功能区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B.这些生态功能区都是独立的单元,相互之间没有影响
C.这些生态功能区都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40分钟课时作业地理必修三}.
D.每个生态功能区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解析:第1题,区域划分的目的是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可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并非为了引导人口流动、有计划地施加影响和明确区域归属。第2题,根据区域的特征可知,区域有明显的区位特征,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故A、C、D都是正确的。
答案:1.A 2.B
读某区域环境示意图,回答3~4题。
3.从环境要素考虑,四个地区中生态环境状况最差的是( )
A.Ⅰ
C.Ⅲ B.Ⅱ D.Ⅳ
4.从环境要素考虑,四个地区中环境优势最明显的是( )
A.Ⅰ B.Ⅱ
40分钟课时作业地理必修三篇三
课时作业1 必修三 高中地理
课时作业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读沿32°N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回答1-3题。{40分钟课时作业地理必修三}.
1.1月份②③两地形区平均气温十分接近的原因是( )
A.纬度相同
C.地形影响 B.地势不同 D.季风影响
2.①地形区人口密度很小的原因是该地区( )
A.开发历史短
C.人口政策限制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地形区是华北平原
B.①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
C.②地形区的河流多属内流河
D.夏季①②③三地,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①地
【解析】 ①②③地形区分别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1月份②③两地形区平均气温十分接近的原因是:②地形区虽然海拔高,但北部山地阻挡了冬季风。夏季①②③三地,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①地,且由于该地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人口密度很小。
【答案】 1.C 2.B 3.D
读我国华南某地地形图(单位:米),回答4-6题。 B.自然条件恶劣 D.社会经济发展快
4.图中①②③④四条坡度线中,坡度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判断坡度大小的依据是单位距离间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处最密集。
【答案】 A
5.若甲坡植被受到破坏成为荒坡,则对其合理的开发整治措施是( )
A.放牧山羊,发展牧业
C.种植喜阴的经济林木 B.修筑梯田,种植水稻 D.营造马尾松林
【解析】 甲坡等高线密,坡度较陡,不宜开垦成梯田。由于地处华南,地带性土壤为红壤,适宜马尾松的生长。
【答案】 D
6.实际调查发现,甲坡植物生长好于乙坡,其原因为甲坡的( )
A.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B.蒸发量较小,且土壤水分条件好
C.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D.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解析】 甲坡位于阳坡、迎风坡,降水丰富,热量多,而乙坡正相反。
【答案】 C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且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但是两地的地理环境存在显著差异,人类活动也明显不同。据此回答7-8题。
7.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陆
C.距冬季风的远近 B.地形 D.纬度和距冬季风的远近
【解析】 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的纬度位臵差异以及冬季风的影响大小不同。
【答案】 D
8.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主要农作物组合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水稻、油菜、棉花;松嫩平原——玉米、春小麦、大豆
B.长江三角洲——水稻、油菜;松嫩平原——玉米、冬小麦、大豆
C.长江三角洲——小麦、花生;松嫩平原——玉米、花生
D.长江三角洲——小麦、甘蔗;松嫩平原——玉米、甜菜
【解析】 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好,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答案】 A
东部季风区:包括整个第三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
断山区等地形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形区;
青藏高寒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
阅读上述材料,完成9-10题。
9.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存在很大差别。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自然景观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解析】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亚热带、热带,以北为暖温带;以南为湿润区,以北为半湿润区;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以北旱地为主。
【答案】 B
10.秦岭—淮河是我国( )
A.冬小麦与春小麦生产区的界线
B.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布的界线
C.棉花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界线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
【解析】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北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 D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东部的草原载畜量远高于西部。据此回答11-12题。
11.导致内蒙古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是( )
①年降水量 ②海拔高度
③荒漠化程度 ④人口密度
A.①④
C.①③ B.②③ D.②④
12.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 )
①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 ②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③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④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 内蒙古草原东西部差异主要是海陆位臵差异造成的。东部距海洋近,年降水
量大,荒漠化程度低;西部距海洋远,年降水量小,荒漠化程度高。“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有利于草场资源的休养生息,保护草场资源不因过度利用而遭到破坏,既能满足当前畜牧业的发展,又不会对草场资源造成破坏,因而是合理的;“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将会降低草原的产草量,造成牧草供应紧张,如此一来,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而且还会增大当地草场资源的压力,甚至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因而此种措施是不合理的;由于降水量不足,内蒙古不宜大面积开垦草原、发展种植业,这会使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种错误我们曾经犯过,教训是深刻的,因此“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是不可取的;“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有利于草原的休养生息,因而有利于当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对内蒙古草原的一种合理的利用方式。
【答案】 11.C 12.D
读下图,回答13-15题。
13.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
C.降水不同 B.热量不同 D.地形不同
【解析】 根据图中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知,甲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乙图为长江三角洲。两地因热量差异导致耕作制度及农作物品种不同。
【答案】 B
14.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
C.⑤⑥⑦⑧ B.③④⑤⑥ D.②⑦⑧
【解析】 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水稻种植,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答案】 B
15.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乙图所示区域的农业变化趋势的是( )
【解析】 长江三角洲随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受市场影响城市周围农业生产种植花卉、蔬菜的比重上升,粮食、塘鱼比重有所下降。
【答案】 B
二、综合题(共30分)
16.读我国五个农业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
(1)A、D两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A地区是______________,D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
(2)B地区淡水养殖产品加工业布局的有利条件是( )
A.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
B.原料充足
C.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D.能源充足
(3)C地区粮食产量比B地区低,但粮食商品率却比B地区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地区农作物具有________的特点,该地区发展农业最主要的灌溉水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图中A是雅鲁藏布江谷地,B是太湖平原,C是三江平原,D是河套平原,E是哈密盆地,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雅鲁藏布江谷地夏季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是光照条件好;太湖平原河网密布,人口稠密,为发展养殖业提供了条件;三江平原人少地多,人均粮食产量高,粮食商品率高;河套平原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区,引黄河水灌溉;哈密盆地光照条件好,有冰川融水作为灌溉水源,瓜果著名。
【答案】 (1)低温(热量条件) 灌溉水源 (2)BC (3)C地区耕地面积大,人口密度小,故人均占有量比B地区多 (4)耐旱 冰川融水
40分钟课时作业地理必修三篇四
地理必修3(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课时作业
[基础巩固]
下图显示我国四个省(区、市)某年三种常规能源生产的相对比例图(均已折算成标准煤)。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
A.天然气、石油、煤炭
B.煤炭、天然气、石油
C.煤炭、石油、天然气
D.石油、天然气、煤炭
2.下列关于山西省煤炭输出及能源基地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晋煤外运”的主要线路有大秦铁路、南昆铁路
B.采取“晋煤外运”方式可能加重本省水资源不足压力
C.采取“电力输送”方式可能加重本省的环境污染压力{40分钟课时作业地理必修三}.
D.“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以满足本省发展重化工业需求
解析:第1题,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因而①代表煤炭;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因而黑龙江石油资源丰富,③代表石油;②代表天然气。第2题,“晋煤外运”的线路不包括南昆铁路;采取“电力输送”方式可能加重山西省的环境污染和水资源不足的压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没有经过山西省。
答案:1.B 2.C{40分钟课时作业地理必修三}.
晋陕蒙接壤地区分布着我国和世界上罕见的特大煤田,被称为“黑三角”或“乌金三角”,包括内蒙古的准格尔、鄂尔多斯,陕西的神木、府谷,山西的朔州等地。目前已成为我国优质动力煤生产和出口基地。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属于“乌金三角”能源基地建设的优势条件的是( )
40分钟课时作业地理必修三篇五
地理必修3(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课时作业
[基础巩固]
1.亚马孙雨林对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B.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滞蓄大量降水
C.亚马孙雨林所涵养的水量约占地表淡水总量的50%
D.亚马孙雨林的降水量全部是自身产生的
解析:选B。放出氧气主要是对大气的作用,A错误;热带雨林在水循环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涵养水源体现的,B正确;亚马孙雨林涵养的水量约占地表淡水总量的23%,C错误;亚马孙雨林的降水约有50%来自于海洋,D错误。
2.为促进世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保护和开发,我们应该( )
A.封山育林、禁止对森林的砍伐
B.注重开发,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C.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
D.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
解析:选D。对于森林这种可再生资源,我们的开发应该以保护其更新环境为前提,要用养结合,即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自然更新与人工培育相结合,开发注意延长产业链,加强综合利用。
3.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这是因为( )
①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 ②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 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热带雨林的养分主要集中在地上植物体部分,而土壤非常贫瘠,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即植被破坏后,很难恢复,被人们称为“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某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如下表。读下表,回答4~5题。
40分钟课时作业地理必修三篇六
课时作业2高中地理必修三
课时作业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下图为某工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选址工作流程图。读图回答1-2题。
1.最有可能采用图示流程进行选址的工程是( )
A.汽车加油站
C.大型游乐园 B.地下水天然下渗补给区 D.放射性废弃物储存场
【解析】 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工程要求有适宜的地质条件,远离人口稠密区、主要交通道路和生态保护区,应为放射性废弃物储存场。
【答案】 D
2.图示GIS处理与分析流程中,a环节所示功能为( )
A.趋势分析
C.风险分析 B.叠图分析 D.模式分析
【解析】 a环节为交通、人口分布等各种图层的叠加分析。
【答案】 B
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热带风暴袭击缅甸前后对比照片。左图是2008年4月15日拍摄的景象,右图为5月5日遭袭击后所拍摄的画面。回答3-4题。
3.获得此照片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C.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电视
【解析】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自然灾害的动态、灾情和救灾进行监测、评估和指导。
【答案】 A
4.缅甸政府对此次灾害的受灾面积和损失进行统计并合理安排灾后重建工作,需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C.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 C
2007年4月14日,我国在西昌成功发射第五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这标志着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又向前迈了一步。据此回答5-6题。
5.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能够提供精确的定位、测速外,还能够提供的服务包括( ) ①授时 ②通信服务 ③农作物长势监测 ④气温异常监测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B.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电视
【解析】 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在全国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答案】 A
6.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城市道路规划时,最适合作为基准图件的是( )
A.行政区划图
C.遥感影像 B.人口密度图 D.商业分布图
【解析】 城市道路规划时,最适宜作为基准图件的是遥感影像。
【答案】 C
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据此完成7-8题。
7.地理信息技术包括( )
①RS ②GPS ③GIS ④GDP ⑤GNP
A.①②③
C.③④⑤ B.②③④ D.①③⑤
【解析】 地理信息技术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环境、网络技术等。
【答案】 A
8.能体现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应用趋势的是( )
①GPS汽车导航 ②空间信息网站 ③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 ④国土资源管理 ⑤航天测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解析】 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主要表现为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答案】 A
“GIS”的英文全名是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也叫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地图地理、数据库和空间分析等功能。GIS不仅可以像传统地图一样解决与“地点”和“状况”有关的查询,还能用GIS进行趋势分析和复杂的“模式分析”,还可用“虚拟模拟”进行预测性分析等。据此完成9-10题。
9.如果将GIS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
A.预测、判断引起火灾的原因
B.预测森林火灾的所在地点
C.预测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
D.及时查明火灾地点、范围,分析火势蔓延方向,制定灭火方案
【解析】 GIS必须从地图、遥感图像、野外考察、室内实验等信息源那里获得数据,然后进行分析表达,并依据数据分析做出预测。对于无信息来源的火灾成因、着火点、火灾后果等难以做出预测。
【答案】 D
10.有的渔民已经使用GIS技术寻找鱼群,如果渔业生产普遍引进这一技术,则( )
A.可以使捕获量持续增长
B.可能导致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枯竭
C.大幅度增加渔业生产的成本
D.会促进渔业生产,加大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渔民生活水平
【解析】 渔业生产使用GIS技术,短时间内可使捕获量增加,渔民收益增加,但不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答案】 B
RS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是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手段。据此完成11-13题。
11.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得某区域全面资料的技术是( )
A.RS技术
C.GPS技术 B.GIS技术 D.电子通信技术
【解析】 遥感技术是运用航空或航天器上的传感器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由于航空或航天器的位置高,覆盖的范围大,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某区域全面资料。{40分钟课时作业地理必修三}.
【答案】 A
12.能够为在无人区进行科学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全天候提供本人具体地理位置的技术是
( )
A.RS技术
C.GPS技术 B.GIS技术 D.因特网技术
【解析】 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中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
【答案】 C
13.能对获得的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管理、显示、输出的技术是( )
A.RS技术
C.GPS技术 B.GIS技术 D.电子通信技术
【解析】 能对获得的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管理、显示、输出的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 B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助于防灾减灾。据此回答14-15题。
14.遥感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具体监测内容包括( )
①旱情 ②水灾 ③滑坡 ④农林病虫害
A.①②③
C.①②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遥感技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防灾减灾方面,可以具体监测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答案】 C
15.根据上述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①区分阔叶林与针叶林 ②监测植物病害情况 ③区分落叶树与常绿树 ④监测草场退化情况
A.①②④
C.①②③ B.①②③④ D.①③
【解析】 阔叶林、针叶林反射光谱不同;落叶树与常绿树可根据不同季节的遥感图区分;植物遭受病害,反射光谱将变化;草场退化,植被减少,反射光谱也发生变化。
【答案】 B
二、综合题(共30分)
16.“科技兴农”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图中为利用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的图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示植物反射波谱的制作,依靠的技术是( )
A.传统测绘
C.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D.GPS技术
(2)表明农作物生长态势良好的反射波段是________。
(3)在这种技术下,所获得的地图中农作物的表示颜色为________。
(4)根据不同地物和地物不同状况有不同的反射率的原理,下列选项中可直接利用这种地理信息技术的是(多选)( )
A.水体污染的判断
B.城市大气质量状况的分析
C.洪水分布区的变化
D.森林面积变化
E.人口数量的变化
F.城市违章土地利用的监控
【解析】 本题通过作物生长状况与反射波的关系,考查遥感技术的相关内容。由题目条件及图示可知:①不同的地物及地物不同状况的反射波存在差异;②题目现象及图示的获得是一种由面上分析到点、线验证的工作过程,应为遥感技术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确定本题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遥感。
【答案】 (1)B (2)小于0.53和大于0.80 (3)红色 (4)A、B、C、D、F
17.下图是大豆和玉米在不同时间间距缩小、空间反射光谱曲线变化的情况。从该图分析,在播种后经过一段时间,两者光谱曲线接近,而在播种30日前后,绿色覆盖尚不完全时,光谱曲线的差异比75日、100日和140日要显著得多。据此回答问题。(10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