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3-03-23 点击:
80后的故事篇一
80后农民的感人故事
一个“80后”农民的感人故事
——龙坝乡刘家琪同志先进事迹汇报材料
阅读提示:一个出生80年代的农民青年,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和不断创新、超越自我的实际行动,毅然带领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成就自己也成就别人;他关心贫困户、照顾残疾人,支持残疾儿童入学,为残疾青壮年谋就业,以非凡的个人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从挖煤匠到百万富翁
他叫刘家琪,现年30岁,是金沙县龙坝乡官田坝村双河组农民。中学毕业后,由于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又常年多病,在兄妹三人中他居长,农村有句俗话叫“出林竹笋先遭难”,家境贫寒的他当年只有17岁,便在亲戚的介绍下来到了新化乡某煤矿做挖煤工。在煤矿上打工的几年,刘家琪拾过荒、下过井,吃苦流汗不说,自己的青春雨季就在“蓬头垢面”中缓慢度过。几年的矿井生活吃尽人间酸甜苦辣,看透太多世事艰难。不仅磨砺了年轻人的意志,也增长了不少见识。20出头,是每一个年轻人成家立业的时候,刘家琪也不例外,他开始从事汽车维修、运输等行业,也小有积蓄,也结婚生子。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穷则变、变则通”,在外漂泊了多年后也很想回家做点“大事”。
2006年,金沙梦樵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落户龙坝乡官田坝村,相关基础设施等到了大力改善。刘家琪的老家就在茶山腰,上茶山的公路就从不远处通过,当他看到自家周围一片生机时,脑子里萌生了一些想法。2007年,他用多年的积蓄加上向亲戚朋友的支借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在老家修建了1000平方米野猪养殖基地;2009年成立了金沙奥杰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增加到2000平方米存栏野猪400头;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刘家琪自身的苦心经营下,2010年增加到3000平方米存栏野猪600头,并开始实施野猪肉深加工;2011年奥杰牧业
合作社实现销售额一百多万元。预计到2013年养殖规模到8000平方米,野猪存栏达到1000头。几年以来,他不断寻求致富路子,不断拓宽经营领域,被“今日金沙”报道为“曾经的挖煤匠,现在的百万富翁”。
从自家富裕到共同小康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进带动落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多么美妙而大胆的构想!
刘家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吃苦在农村、脱贫在农村,在一步步艰难的致富路上,始终没有忘记带领家乡父老乡亲共同奔小康。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找准致富的路子,谋好致富的策略,要探索、要试验、要推广、要创新。从2011年起,刘家琪在野猪养殖初具规模、野猪肉深加工系统基本成型、销售渠道基本打开的情况下,开始思考与农户合作的事情——“零成本分散养殖,保护价统一回收”,争取与100户农民家庭达成养殖合作协议。当龙坝乡党委、政府得知这个思路后,在说服百姓及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他大力支持。现在,刘家琪还要做的事情是建立龙坝乡1000亩蔬菜基地,以同样的思路与广大老百姓合作,即他提供种苗、技术、并以保护价回收,群众只管放心种植。他跑重庆、下云南,好不容易完成了市场调研、寻找种植项目、联系长期销路、进行产销比对等一系列工作。
要一下子把群众发动起来是多么不容易!有一位陈姓农户,家庭贫穷,刘家琪十分希望与他家合作养野猪、种蔬菜,但是该农户始终瞻前顾后,不肯签合同。刘家琪一连走了他家五次才达成了协议。一位村干部看到这些事迹后感动得说:家琪这小子贵就贵在要与老百姓共同富裕,难就难在要实实在在盈利,苦就苦在要说服老百姓与他同心同德。以血气方刚的身体,白天夜晚奔波,并不只为自己牟利。2011年11月,刘家琪当选为金沙县第十五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从致富能手到道德模范
常言道:为富要仁。但我们认为“未富先仁”更难能可贵。
刘家琪在养殖专业合作社方面的总投资达到了640万,蔬菜基地方面的投资预计也要超过500万,在周围许多人看来这已经是富翁的象征了。但他自己却有另外的看法:资金是一种工具,奥杰牧业的今天得益于政府的关心,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支持。欲存感恩之心,永远欠于别人,说成“负翁”倒还比较贴切。
一直以来,刘家琪都在帮助着身边弱势群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逢年过节都要深入那些老弱病残家庭送钱送粮,特别是对残疾人的照顾更是经常、周到。官田坝村贫困户万世强家,妻子是痴呆,在上学的女儿又是残疾人,但万世强本人勤劳,刘家琪零成本让他家养野猪,在开学之初又给孩子们送去了学习费用;小里村陈祖昌家在金沙特教学校读书的孩子是聋哑儿童,刘家琪经常送去钱和衣物,时时关注着他的学习情况。官田坝村陈大强、五关村宪万珍、金云村杨启贤……刘家琪时时牵挂着每一位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每年都要在经济条件本就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上万元资金去支持这些残疾人。同时与部分残疾人签订用工协议,让他们去野猪养殖基地和蔬菜基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一个年轻人,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张扬自己的斗志、完善自我的品质,目的只为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农村需要这样的年轻人,时代需要这样的年轻人,他是致富的能手是道德的楷模,《毕节日报》称刘家琪为“新时期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
中共龙坝乡委员会 龙坝乡人民政府
二Ο一二年二月十四日
80后的故事篇二
世界80后成功人士的奋斗故事
“80后”亿万富青李想的奋斗史
凡成功者,无论身处哪一个年龄段,通常都会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资质:懂得坚持,有耐心,把握机会的能力超强。{80后的故事}.
28岁的李想,就是这样一个成功者。他高中毕业后放弃读大学,醉心于互联网创业,从最初几千元的进账到一亿以上身价,用了不过短短的四年。他的泡泡网也从最初的个人网站,发展为中国第三大中文IT专业网站。与众多携千万美元回国创业的“海龟”们不同,李想的创业完全依靠个人资金积累,所有资产都是一点点赚出来的。
2006年,身价过亿人民币的李想被传媒贴上“80后”的符号,在杂志和电视节目上频频亮相,一举成名。
近日,他应上海电视台某节目邀请,畅谈他和他的时代。如今,这个三年前成名的大男孩,看上去尽管仍然稚嫩、腼腆,但言谈中更显稳重、厚实,对互联网行业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
高中毕业就创业
李想是河北省石家庄人,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艺术气息的家庭。父亲是一名戏剧导演,母亲也从事艺术工作。父母希望他能继承父业,但这个任性而有主意的孩子,却一下子喜欢上了电脑和互联网。他把零花钱全部用在买所有的电脑杂志,读高一时就给自己规划了“大学毕业后去IT媒体做顶尖编辑”的目标。高二时,他几乎给国内所有IT类媒体供稿,写些电脑选购和技术经验类的文章,而且拿到了每千字300元的封顶的稿酬。
当时,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李想很快跟上潮流,刚刚开始上网三四天,就建立了个人网站——“显卡之家”论坛。那时候,相同类型的网站有上百个,李想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显卡之家”做得比别人好得多。当时,读高三的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用六至七个小时更新网站内容,其余时间应付学业。他通过每天更新内容,吸引网民,然后依靠口碑相传,使得网站的访问量急速飙升。一开始他并没想赚钱,但随着网站访问量越来越大,广告商主动找上门来,结果高三一年,他赚到了10万元。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19岁的他决定放弃高考开始创业。他以高三时边上课边赚钱的经历,说服父母接受了自己的选择。
自己的成功可以复制{80后的故事}.
从最开始的时候,李想就没想到要单打独斗,每到一个最关键的时候,总会有合适的人加入创业团队。2000年春节前,李想说服大学毕业后到深圳打工的樊铮回到石家庄,把两个人的网站合到一起,成立泡泡网。
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2004年的时候,曾有人计划出资近1亿元来收购泡泡网。对李想来说,卖掉公司,意味着23岁的他和几个创业元老都有可能得到数千万现金。然而他最终没舍得卖。“当我发现自己要卖掉的不是网站,而是整个团队时,心里就特别痛苦,我真的舍不得。”他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要和这个团队一起把事业做得
更大,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如今,身为80后的李想领导着同为以80后为主体的员工。“80后的孩子也可以有责任心,也能成为行业的精英。”他说,“他们一点点地成长,从最初一种玩的心态,慢慢变得非常有责任心,然后变成公司的领导,又带出一批新的年轻人来。这些80后的孩子刚来时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但几年后他可能就变成这个行业的精英,他会比别人更有责任心,把一切事情当成自己的责任。”
李想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他说,“其实我只专注于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了10年,我觉得任何人如果能在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10年,其实也都能做出一定的成绩来。”
谈到未来,他认为对自己而言,第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二要对自己负责任,对身边的团队负责任。他说:“我自己感觉很幸运,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开放的时代,每天都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跟自己喜欢的团队一起去迎接挑战,解决困难并因此创造出价值。”
80后的故事篇三
80后的经典顺口溜
1·太阳当红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de-tona-tor包? 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拉了隐线我就跑,轰隆一声学校炸飞了!
2·星期天的早上白茫茫,捡破烂的老头排成行,**一指挥,冲进垃圾堆,破鞋子破袜子满天飞...
3·两个小娃娃呀,一起打电话呀,喂,喂,喂,你在哪里呀 喂,喂,喂,我在幼儿园。 叮玲玲下课了,老师鼻子卡破了,上医院不给看,急的老师团团转 (黄安“鸳鸯蝴蝶梦”的调)
4·小皮球,皮又皮,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跳皮筋)
5·第一天我到河边去玩耍,丢了我的金娃娃,我哭啊哭啊还想哭
第二天我到河边去刷牙,找到了我的金娃娃,我笑啊笑啊还想笑
第三天日本鬼子到我家,杀了我的鸡,杀了我的鸭,最后还给我一耳瓜
第四天红军叔叔到我家,还了我的鸡,还了我的鸭,最后还给我一朵大红花 (拍手顺口溜)
6·刀,是什么样的刀?金丝大环刀!
剑,是什么样的剑?闭月羞光剑!
招,是什么样的招?天地阴阳招!
人,是什么样的人?飞檐走壁的人!
情,是什么样的情?美女爱英雄!
7·小老鼠,爬灯台,偷油吃,下不来,抱猫来,吱呦,哎哟下不来
8·XXX的屁 真有威力 一下嘣到意大利 意大利的国王正在看戏 闻到这个屁 非常满意 谁放的响,当校长 谁放的臭,当教授 谁放的不响也不臭,说明谁的思想最落后 派了两个兵。屁在天上飞, 人在地上追。
9·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在讲故事 他讲的故事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在讲故事....
10·春眠不觉晓, 处处蚊子咬。 夜来发大水, 房子冲没了 。
11·太阳出来我荡秋千,荡完了秋千我荡电线,忽然来了一股电啊我被电到了阎王殿,我给阎王点根儿烟,阎王夸我是好少年,一年一年又一年啊,我终于回到了人世间。(大花轿) 12·在我心中 老师对我最凶 总是把我留到七八点钟 回到家中 老爸对我最凶 总是把我打得鼻青脸肿
80后的故事篇四
“80后”老师和“90后”学生之间的故事{80后的故事}.
“80后”老师和“90后”学生之间的故事
如博尔赫斯所说,人生就像一座“交叉小径的花园”,每个路口都通向不同的“未知”与“可能性”。在求学的道路上,你也许会读完大学,走得更远。然而,也有这样一个易被遗忘的群体,他们初中毕业选择了职业学校,踏上了一条迷茫与探求之路——
他们,在十五六岁,青涩懵懂,就开始学习生存的技能;他们,在十七八岁,花季雨季,就开始承担生活的重压;他们,或继续,或放弃,或迷茫,或别无选择„„但,他们,又是青春浪漫,充满幻想,精力充沛,敢爱敢恨,脾气一旦上来堪比一头小牛。
我就是一名管理这样一群学生的“80后”班主任老师,面对“90后”的学生,我苦恼与开心并存,烦心和快乐并存,生气和无奈并存,为信念和理想坚持和努力着。讲台上的我白色T血,休闲牛仔裤,声音洪亮,底气十足。听课的是43个和我年龄“差不了多少”的“90后”职一学生,“80后”老师遭遇“90后”学生:两代“新新人类”斗智斗勇。面对“90后”学生,到底怎么办?成了摆在我这个“80后”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端午节好歹也是纪念一个男人的节日,到那天男生是不是可以不值日呀”,一名男生在早读结束的上课前大声吆喝着,随后就是附和声此起彼伏。有一次,我给班上的女生开了绿灯,“女生可以一周2到3个同学不跑早操”。此政策执行一周,班上的男生就一浪盖过一浪地起哄也要“男女平等”。 我和学生最终“讲和”了,条件是:男
生迟到后的处罚由一次30个俯卧撑变为20个。许多老师就像是在解一道数学难题,耐着性子,微笑着和他的学生“讨价还价”。 为了“打入敌人内部,以期分散瓦解”,我可谓是在‘90后’边缘游走。原本很讨厌韩剧的我,放弃了周末,主动从网上下载了好几部韩剧,诸如《天堂的阶梯》《浪漫满屋》《皇太子的初恋》等。我是一边看,一边做笔记、背台词,目的只有一个:和学生交流时冷不丁说上两句台词,会让学生感到我这个老师离他们的世界并不遥远。“喜欢我这个人,再喜欢这门课”。
和我一样“费尽心机”和学生打成一片的“80后”老师不在少数,尽管年龄优势原本使我们更容易接近这群学生,但我们并不敢掉以轻心。我就不时听到过“80后”老师“与学生斗,其乐无穷”的自嘲。他们已然摸清了学生的“底细”:老教师“哄一哄,吓一吓,诈一诈”的“三字经”已成为老黄历,“现在的孩子根本不吃这一套”。让我高兴的是,我的付出并没有白费。我就听到我的学生私下里对我这样评价:“郭老师一肚子时尚的词语,一下子拉近了和我们的距离。”班上有男生长得胖,郭老师会说长得真“Q版”“连我们都还不知道什么意思呢!”
头疼的事同样降临在其他同事身上,每学期末学校都会组织一次学生对老师的“民主测评”,学生给老师打分。令老师心寒的是,只要平时对哪个孩子批评多一点,就会遭到报复,“怎么坏就怎么说”。现在老师都不敢说学生,生怕说重了那些学生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来。在我一个同事的班里 ,曾发生过2名女生因为和父母吵几句嘴就一起
离家出走的事情。有个学生曾这样“戏弄”他的老师:上午老师让他罚站,下午他便打电话“通知”老师,自己在黄河边上,想不通要跳黄河。急坏了的老师,动员所有没课的同事四处找。就在所有人像热锅上的蚂蚁在黄河沿线团团转的时候,老师的电话又响了:“我在校门口,看你以后还敢欺负我。”
“打不得,骂不得,重不得,轻不得,苦口婆心又嫌你婆婆妈妈。”我就跟自己的学生时代比了比,非常感慨:“‘90’后的学生简直不可思议,我们这一代哪敢当面顶撞老师啊,现在的孩子,即使是犯了错误,还跟没事儿人似的。”让“80后”老师感到“90后”学生难教育的年轻老师比比皆是。有问题,学生动辄投诉媒体,上告教育局。“12345(市长热线),有事找政府”,是很多孩子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老师很是无奈:“在‘90后’学生面前,老师是唐僧,只能念念经。”
我就听学校政教处的张老师讲过这样的话,学校里最难面对的就是“最难缠的学生”了,古人有云:美女的标准都是一样的,但丑女却各有各的丑法。就我们学校的学生而言是太适合不过了。所谓好学生的标准都是一样的,但问题学生也是各有各的问题。我就听学校的一个班主任说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一次,他苦口婆心连续3天给一个问题学生做思想工作,学生终于请来了家长,家长也“似乎被感化了”很是配合。可后来才知道,所谓的家长是学生花钱雇来的,真实身份是学校附近市场上卖面的商贩。上级部门常常转来对学生投诉的“反馈”,称有学生反映学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落实一下。
“像没头的苍蝇一样认真地查来查去,结果不是子虚乌有,就是夸大其词。”这让我们当老师的很是烦恼,并且这类问题不只是发生在我们学校。在各类杂志、报纸和网络上,这类报道可谓是举不胜举了。 “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极不相符”是“80后”老师对“90后”学生最多的评价。“心智成人化,行为幼稚化,做事极端化”,有老师这样概括“90后”学生。一名女教师举例:两名女生闹矛盾,一女生想借班主任之手打压对方。于是精心策划,自编自导了一出“借刀杀人”计。描摹笔迹假传纸条,让一个不知情的学生向班主任谎称对方要“收拾”她。“匪夷所思”的是班主任之后的调查完全在该女生的掌控之中,甚至连班主任要问的问题,也被该女生事先猜测得“一清二楚”。其心思之缜密,令班主任老师“自叹不如”。最后还是被经常批阅周记的班主任在笔迹上察觉出来,戳穿了“阴谋”。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一样惯孩子,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宠。让众多“80后”老师困惑不已的是:不但成天要和学生“斗智斗勇”,而且还要时不时面对来自学生家长的刁难和“无理要求”。“学生为什么不怕老师?就是因为后面有家长撑腰!”有“80后”老师愤愤不平。“‘70’后的人认为我们这代人桀骜不驯,‘90后’的人认为我们观念太陈旧,根本不放在眼里。”这些话多多少少道出了不少“80后”老师的苦衷。
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使我们这代有着共同的童年和经历,教物流的贾老师每每谈起总是笑称“80后”是“吃着5分钱冰棍长大的一代”,现在的孩子对5分钱根本没概念。谈放坦言,尽管教师的确有
资历差异问题,但学生家长不信任“80后”老师的现实总让老师们觉得“别别扭扭”。尽管“80后”老师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代”,但很多老师仍认为“90后”学生的物质条件要比他们优越许多。在我看来,无论怎样,家长和老师的目的是一致的:培养好我们的学生。也正如我们郭校长所说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老师,我们确确实实是这样做的。问题在于现在的家庭溺爱孩子比“80后”有过之而无不及。有老师发现“90后”学生家庭有相当的比例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或是父母都正处事业上升阶段,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大多扔给爷爷奶奶。“孩子的家庭教育大打折扣”,这些情况也是影响学生正常发展的客观因素。
1982年出生的我本身也是个大男孩,我也有着爱说爱笑,贪玩,任性和有时候放荡不羁的一面。在父母面前我还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大男孩,再加上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几年,难免带有书生气。这些都可能是我们刚走上社会的一代人的不足,而且可能成为我们在教学方面的阻碍。但根据事物的辩证性来说,这些又可能成为容易和学生沟通等教学方面的强项和优势。毕竟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关键是看你如何对待它了。所以,我坚信“80”的一代是勇于接受困难,敢于面对挑战,有能力迎接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任何使命的一代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一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中专教师的管理工作,就是把一些已经养成很多不好习惯甚至恶习的学生改正过来。这也注
80后的故事篇五
80后女孩的爱情故事
有一位80后的女孩,名叫D,她从小在班上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从小学五年一位比她高三级的一位学长,也许这样说不太合适,但是时间会证明一切的。呵呵。。明伶俐,在学校读书、打篮球等各方面都受同学的敬慕和老师们的肯定。D一直都很欣W,但W却未发现,可是不知为什么,W也时常很关心D的学习,有时W还指导D是因为W和D的姐姐是很好的朋友吧。就这样他们在同一个学校共度了两年的学生生 两年后,W初中毕业了,到离D较远的地方去读书了。D还在原来的学校继续读的幸福未来而各奔东西了。从此他们都沉迷于自己的学习中,近四年里他们再也没有有想起W的。
四年后的有一天,D正在一所高校读书,W在家人的渴求下,准备去参加一次招的,W向D借了一些资料,和D约在一个小小的馆子里,他们在那里聊了一些,W一关学习的建议,特别希望D升学去上大学,那时D也是很想上大学的。就那样他们简了。由于W基础好,经过两天的复习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而且考得很好。但是他并不回到工作岗位,而是放弃一切去寻找了他想要的生活或工作。他应该在途中遇到了种种到了他想要生活。
可D在读高三的第一学期的时候她的父亲不幸去世了,D在痛苦和压力中坚持学习了一场重病,在家休养了半个学期,高三的第二学期D的病还没有完全好,家里人叫她级,可是D非坚持去上学不可,于是就来到了学校继续读书。眼看就要面临高考了。可么多课,就对她没有信心考上大学。D还想到W给她说过的话,而且D对自己还是很亲去世了、姐姐也在上大学,想到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了,于是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她就业。就去参加了当年的教师招考,对此D的老师们深感惋惜。高三那年对D来说可以说然她在那一年中遭遇了很多的坎坷和挫折,但是D还是很顺利地通过了一切,走上了她
兢兢业业,坚守岗位,热爱工作,D得到了同事们的肯定和学生家长们的好评,也深受在一种好奇下和她的有个同事好上了,那男孩对D特别好,可以说是没有办法更好的啦们无奈而又痛苦地选择了分手。在那段时间里D时不时的想起W。也时常做大学梦!自己当初没有参加高考,总觉得没有听W的建议就什么什么的。。。
在D参加工作近两年的有一天,W突然出现在D教书的那所学校,这让暗恋已她很明确的是W不是为她而来,D很激动,也很热情地和W打了招呼,然后D把W带又一次和W简单地聊了几句,W鼓励D多去学习(自学),建议她写点什么,还是多何一个人都那么的关心吧,可D的心里总是暖暖的。由于时间的原因。W完成了他的后,他们就有了联系,每次都是电话联系,但次数不多。
又一年过后D被调到离W较近的城市去学习(工作),.他们的联系渐渐的频繁了有了好感,终于他们走到了一起,W对D特别好,D当然更爱W了。W总是很关心别的地方去玩、吃饭。。。。。,W要给D送一些D喜欢的礼物。在一起的时候两人那样的轻松,那样的自在,那么的甜蜜,也有很多浪漫的时候,他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们之前和别人有过的恋情。从不用像别人那样考虑说这她他会不会生气等,因为他们是次他俩走在街上D要W给她买小礼物,W就选了一对小小的情侣娃娃,好像是石头做礼物。由于工作的原因D带着W送给她的礼物回去上班了,在路上她一直回忆起和W了寝室,每晚睡觉前D都拿起那对情侣娃娃看看,玩玩,想想,然后就祈祷,就那样睡般人那样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可以结婚生子的,因为种种原因,他们这辈子好像不能在一但他们很珍惜彼此,很庆幸能遇上彼此,W对D说下辈子一定要在一起,哪怕成为两欢幻想,想假如W怎么怎么样了的话她又会怎么怎么的,总之,D总是感觉自己愿意 六月的一天早晨七时十多分中,D做了一场噩梦,“梦见她最爱的W和她最亲的姐
时被背叛了她,使她深受打击,非常失望,她好像无法面对生活,哭着喊着,正想给W打算永远地离开W时,她就睡醒了。”她还是迷迷糊糊的还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还是现的电话,只听见W半睡半醒的声音,于是D的心里踏实了一点,可是因为过度伤心,W感觉奇怪,他在那里不停的叫D别哭,还有是怎么回事,可是D又是哭又是说,W让W没有办法,过了一会儿D就忍住了,就没有那么大声地哭,对W讲了她的梦境接着带着多伤感的语气安慰了D。此时D好像好了点,挂了电话就起床,连忙跑去在脸晰的多了。看了看镜子中的自己,可是眼泪还在不停地流。然后她跑去点了一根W送起了心想速成经,不一样的是她就地磕了三个头,祈求上天能让他们成为永远最知心的此时,D的眼泪还在流,她对自己说,傻瓜,那只是一场梦而已。只不过让自己感受了自己的痛苦而已。 她笑了。那一天,W想到D的哭声,W的心里总是怪怪的,心能开心。然后打电话给D,听见乐观的D和平常一样的开心,他就放心了。
他们明知道不能在一起还这么执着地追求他们的爱情是因为他们不认为结婚生子才为能永恒地相爱才是真正的爱情。他们还有很多美好的约定,请各位朋友来为他们祝福地爱下去。虽然说这不是一个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可它确实是发生在您身边的一个真
80后的故事篇六
从穷学生到创业者:一个80后的成长经历
从穷学生到创业者,一个新苏州人的成长经历
2011年大学毕业,转眼5年过去了,很多人把5年时间当成生命中的一个小小的节点。我一直在想,这五年是怎样的五年?我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这些经历在我人生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
我叫马鹏波,现在在苏州创业,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公司运转地还不错,我也实现了在苏州这个房价疯涨的城市里有房有车的梦想,成为了一名新苏州人。五年前的现在,我端坐在大学教室里,看着窗外憧憬着未来,既期盼又惶恐。五年时间,恍若隔世。
一、回忆里的大学时光
我来自山东一个贫穷的山村,虽然炊烟眇眇,但是物质条件却差的多,停电停水是再经常不过的事情,好在爸妈对我的教育上一直比较上心,从来没有在读书的事情上亏待过我,所以2007年我顺利地考到了苏州大学。
考上重点大学在山村里是很光荣的事情,很让爸妈颜面增光,毕竟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他代表着对于未来的一种希望。
但是大学毕竟不是免费读的,学费和生活费是让家里很操心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山东向来是个十年九旱的地方,农民经常地种地一无所获
便会走出去找生路,所以才有了“闯关东”那些传奇的故事诞生。
爸妈也选择了“闯关东”,到海那一面的大连开馒头店,用亲手揉制的一个个白馒头换取的微薄收入来供我读书,在我眼里,他们就是闯关东的真实故事,虽然不够传奇,但是在我心中依然伟大。
做过餐饮的人都知道,做馒头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营生,凌晨一点前就要起来揉面,发制,天不亮馒头就要做好,然后送到工地还有工厂里给工人们当做早餐,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吃到。早起熬心血还不算什么,风雨无阻地去给工厂送馒头则是更辛苦的事情。{80后的故事}.
大连的冬天很冷,你可以想象一下天不亮的时候零下十七度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爸爸每天就是这样冒着刺骨的风骑着摩托车给工厂里把馒头送过去,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大雪茫茫,洁白晶莹的雪花在马路上变成了黑暗的恶魔,在冰上打滑的摩托车不受控制,一头钻到了路边的绿化带里。摩托车报废了,人也甩到了马路旁边的雪坑里。他什么都没说,只是爬起来,回家借了一辆摩托车重新装了一箱馒头继续去给工厂送。直到回到店里之后我和妈妈才发现爸爸身上扯出了一个很大的口子,赶紧跑到医院去缝针。
我的学费,就是这样用爸妈的血汗换来的。
从大一开始,我就在想各种办法帮家里减轻负担,食堂里最便宜的菜是五毛
钱的,一份米饭也是五毛钱,一份素菜一份米饭一碗免费汤,一块钱就是一顿饭,只有庆祝一些开心的事情的时候会去吃一次七块钱的沙县小吃,在当时我的眼里,这就是高大上的代名词。与此同时,我在找着各种兼职的机会,发传单、做婚礼勤杂、超市导购,基本上大学生经历过的兼职生活我都经历过一遍。每天晚上十一点从市里工作的超市骑着自行车回到十几公里外郊区的学校,但我从来没有觉得辛苦,因为在遥远的北方,年近六旬的父母经历的更多。
我的大学生活,就是靠着父母亲手揉的一个个馒头和自己课外的一分一秒兼职读完的,没有欠过学校一分钱学费,虽然辛苦,但是很满足,我为有这样的父母而骄傲。
在艰难求生的时候我也没有轻视学习,毕竟付出那么多,为的就是让自己更好地去读书。2011年,当很多毕业生求职无门的时候,我凭着自己在本专业(历史学)的优异表现成功地为自己换来了一份工作:高中历史教师,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业,很多人甚至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而我,又让北方山村里的父母骄傲了一次。
二、我短暂的教师生涯
教师是一份让人艳羡的职业,社会地位高,受人敬仰,收入也不低。但其实就像钱钟书先生《围城》所传达的概念一样:城里的人想走出来,城外的人想进
去。教师职业的美好往往都存在于不是教师的人口中,而真正深处其中,有的时候更多靠的是一种从事教育事业的伟大感来不断填埋其中的无奈。
2011年8月,我正式踏上教师岗位,因为表现地很优异,我很快就被调到去教学校的重点班级(新教师里唯一一个刚毕业就开始教重点班的)。历史学是一门教人去思考的学问,我也在教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启发学生,教他们如何去思考问题,去辩证地认识问题,对我来讲,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希望能够在多少年之后,很多学生能回忆起是马老师教给了他们思考问题的办法。
当然,刚踏上社会的小青年不管做什么都会面临自己世界观的重塑,这让我们从大学时候的理想主义变成生活中的现实主义者。对于高中来说,学生的成绩是一切,至于其他事情:先满足学习成绩再说。高考的指挥棒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疲于奔命,在很多人的青春记忆里,一张张考卷和一支支用完的中性笔是青春里的浓墨重彩,为了成绩的前行路上,我们丢弃了很多路上的风景。我也变得让自己不认识,我会为了学生不经意做错的题而狠狠批评他们,会去纠正他们所有不符合高考指挥棒的思想。当我偶尔回忆起自己从事教育的理想的时候,我发现我离理想越来越远,学校不是工厂,我也不是打造考试机器的流水线工人。{80后的故事}.
更多对未来的思考是留给了我自己,高中教师的丰厚收入让我不再像大学读书时那样担心生活的问题,更多地是去思考自己的未来。马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在想离开教师岗位的时候,一位同僚想劝他不要放弃这么安稳的工作,而马云看到了这位同僚推着自行车拎着菜篮子的时候,他当即决定了去重新选择自己的
生活。
我很明白这种感受!
校园的围墙犹如一种牢笼,我不希望这就是我的全部天地。当我看到学校里的老教师的时候,那种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感觉让我不安,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难道爸妈在我读书的时候付出那么多血汗只是为了我成为一名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买菜做饭的教师吗?
我要去重新选择!
2012年3月,我向学校递交了辞呈,很多同事在劝我留在学校里:校领导的重视,重点班出的成绩,各种教学比赛所获的的名次,所有的一切都预示着我未来会成为一名很优秀的教师,但是,那不是我想要的。
这次选择是一次排除法,我还没有搞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但是我排除了高中教师这一个选项。天地广阔,未来无限,我回到了苏州,开始寻找新的机遇,一个真正能让我展示自己的舞台。
我很幸运,我选择了能让我施展拳脚的行业——互联网
三、踏入互联网,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