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谚语惊蛰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3-02-21 点击:
24节气谚语惊蛰篇一
《古诗词中的24节气:惊蛰》讲义
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惊是惊动,蛰是藏。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冬眠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意思是说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当然,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是因为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翻页】
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在农忙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惊蛰时节,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因此,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在我们后边学习的唐代韦应物《观田家》 诗中便讲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有谚语云:“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证明今年风调雨顺会有一个好收成。
【翻页】
那么,同学们都知道惊蛰节气里有哪些习俗吗?接下来,我们在一块了解一下惊蛰节气里的习俗。【惊蛰习俗】
惊蛰祭雷神
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此语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继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
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惊蛰吃梨 寓意离家创业
山西民间在惊蛰日要吃梨,即使十里不同俗的城市乡村皆然。
惊蛰之蛰,此指"藏"。惊蛰即冬眠的小动物被雷震惊醒后出来活动,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标志大地回暖,进入春耕之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九首》其三)。
在"草木纵横舒"的惊蛰时节,晋地乍暖还寒,天气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味甘汁多,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功效,此时于人们如自然甘露,去火怡神。
【诗中惊蛰】
韦应物《观田家》
一雷惊蛰始,是一种农事的提醒,预示着来年会有好的收成。说到惊蛰这一节气,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首诗歌,韦应物的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惊蛰时节的景象。
《观田家》
【唐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①,饮犊西涧水。
饥劬②不自苦,膏泽③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④。
注释:①景常晏:指天晚。②劬:劳苦。③膏泽:指雨下到田里。④闾里:民间、乡里。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前面两句描写了春雨过后一片美好的田园景象,农民自惊蛰起就要开始春耕。一家人整天起早贪黑地忙碌于农活,家中却无隔夜粮,劳役还远没有结束。后面一句,诗人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棒禄却来自乡里,心中万分惭愧自责。这种思想感情的抒发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翻页】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首诗歌,陶渊明的《拟古九首 其三》。
《拟古》九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之后写的一组诗歌。下面这首诗是第三首,它以春燕返巢托兴,表现诗人不因贫穷而改变隐居的决心,同时也寓有对晋室为刘宋所取代而产生的愤慨。
《拟古九首 其三》
【晋 陶渊明】
促春透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人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得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渊明的诗以田园生活为主要题材。这首诗描写了春雷后天气转暖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安于现状、安于山野的田园生活。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陶渊明《惊蛰》“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
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好的,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了。同学们都掌握了吗?我们下周周讲再见喽!
24节气谚语惊蛰篇二
二十四节气谚语
二十四节气谚语
一、关于立春的谚语:
1.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2.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3.打春冻人不冻水。
4.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5.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6.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
7.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
8.立春晴,雨水多。
9.立春晴,雨水匀。
10.立春寒,一春暖.
11.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
12.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13.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14.立春不晴,还要冷一月零。
15.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
16.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
17.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现倒春寒;
18.春脖长,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19.立春不下是旱年。
20.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21.与农业有关:
22.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23.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24.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25.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26.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
二、关于雨水的谚语:
1.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
2.雨水有雨,一年多水。
3.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
4.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
5.雨打雨水节,二月落不歇。
6.雨水明,夏至晴。
7.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
8.暖雨水,冷惊蛰,暖春分。
9.雨水前雷,雨雪霏霏。
10.雨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
三、关于惊蛰的谚语:
1.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
2.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
3.惊蛰闻雷米如泥
4.惊蛰雷鸣,成堆谷米。
5.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6.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7.冷惊蜇,暖春分。
8.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9.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10.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11.惊蛰不藏牛。
12.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13.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14.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四、关于春分的谚语:
1.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2.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3.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4.春分无雨到清明
5.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6.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
7.春分降雪春播寒
8.春分无雨划耕田
9.春分有雨是丰年
10.春分不暖,秋分不凉
11.春分不冷清明冷
12.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分前暖,春分后冷
13.春分西风多阴雨
14.春分刮大风,刮到四月中{24节气谚语惊蛰}.
15.春分大风夏至雨
16.春分南风,先雨后旱
17.春分早报西南风,台风虫害有一宗
五、关于清明的谚语:
1.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2.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3.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4.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5.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
6.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7.三月清明不用忙,二月清明早下秧
8.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9.交春落雨到清明,清明落雨无日晴。
10.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11.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12.春雷日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
13.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田禾大有收。
14.清明晴鱼上高坪,清明雨鱼埤下死。
六、关于谷雨的谚语:
1.谷雨种棉家家忙。
2.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
3.谷雨有雨棉花肥。
4.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
5.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
6.清明高粱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满薯。
7.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
8.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
9.过了谷雨种花生。
10.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11.谷雨红薯没有巧,只要插秧早。
12.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13.谷雨下秧,大致无妨。
14.苞米下种谷雨天。
15.谷雨天,忙种烟。
16.谷雨前结蛋,谷雨后拉蔓。
17.谷雨到立夏,就把小苗挖。
18.谷雨节到莫怠慢,抓紧栽种苇藕芡。
19.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
20.谷雨前后见家吉。
21.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
24节气谚语惊蛰篇三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传统含义
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一样,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24节气谚语惊蛰}.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九,白天短,夜间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小暑: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出现凝露现象;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霜降:开始降霜。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麦类等夏热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
【二十四节气】—— 闽南话谚语
春谚: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透早东南黑,午前风甲雨。(东南边有乌云)
二月三日若天清,著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
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
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
夏谚: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
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秋谚:
六一,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
七一,一雷九台来。
五月蝶,讨无食。(五月花季已过。)
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云布满山底,透暝雨乱飞。
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
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
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
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七徛八倒九斜十落。(金牛宫顶的小七星,天亮时,每月在天上的位置。) 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 乌云飞上山,棕簑提来披。(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
乌云飞落海,棕簑盖狗屎。(满天乌云飞向海边,表示转晴,不须雨具。)
冬谚:
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後阴转晴。午後下雨,就会到半夜。) 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十月日,生翅,贫弹查某领袂直。(十月白天短,太阳下山快。懒女人工作不完。)
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
送月雨,後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初三四,月眉意。十五六,月当圆。廿三四,月暗暝。
晚看西北黑,半暝仔起风雨。(傍晚,西北天上有乌云,半夜有风雨。) 十二月初三,黑龟湳,落雨落甲廿九暗。(十二月三日若下雨,下到廿九日除夕。)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
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
24节气谚语惊蛰篇四
二十四节气谚语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24节气谚语惊蛰篇五
精选24节气与秋分相关谚语
关于秋分节气的谚语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想知道秋分各地有哪些相关的谚语吗?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秋分秋分,昼夜平分。
二、八月,昼夜平。
八月十五雨一场,正月十五雪花扬。
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
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
勿过急,勿过迟,秋分种麦正适宜。
秋分麦粒圆溜溜,寒露麦粒一道沟。
适时种麦年年收,种得晚了碰年头。
早黍晚麦不归家,种麦“早”字要狠抓。
麦种八月土,不种九月墒。
适时早播老经验,适时晚播也增产,看种看地又看天,“适时”二字要把关。 肥少旱田,适早保险;肥足能灌,酌情播晚。
过早温高苗猛窜,病重虫咬苗难全;过晚很难保穗足,管理再好难高产。
秋分前十天不早,秋分后十天不晚。
淤土秋分前十天不早,沙土秋分后十天不晚。
秋分种高山,寒露种平川,迎霜种的夹河滩。
分前种高山,分后种平川。
麻黄种麦,麦黄种麻。
种麦泥窝窝,来年吃白馍。
种麦泥流流,来年吃馒头。
种泥不种水,种水种不归。
犁沟种不如贴茬耩,贴茬耩不如犁铧响。
八月有雨好种田,十月有雨麦墩盘,来年三月透地雨,穗足粒多保丰产。
瓜茬种上麦,馍馍吃不败。
麦种深,谷种浅,荞麦芝麻盖半脸。
谷耩浅,麦耩深,芝麻只要隐住身。
二指浅,四指闷,种麦三指正当心。
二指浅,四指深,三指准。
中指二纹,不用问人。
两三厘米浅,六七厘米深,四五厘米准。
麦种晒和扬,粒实出苗壮。
扬一扬,秕粒剔除种子强。
麦种用水漂,瘪粒能除掉。
药剂拌种,防治病虫。
发芽试验早做好,下种数量可参考。
小麦精量播种机,深浅宽窄能调剂,下种均匀省良种,苗子出来壮又齐。
秋分稻见黄,大风要提防。篇二: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
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24节气谚语惊蛰}.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传统含义
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一样,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九,白天短,夜间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
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小暑: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出现凝露现象;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霜降:开始降霜。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麦类等夏热作物子粒逐渐饱满。{24节气谚语惊蛰}.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
【二十四节气】—— 闽南话谚语
春谚:
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
少。)
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透早东南黑,午前风甲雨。(东南边有乌云)
二月三日若天清,著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 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
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
夏谚: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
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秋谚:
六一,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 七一,一雷九台来。
五月蝶,讨无食。(五月花季已过。)
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云布满山底,透暝雨乱飞。
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 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
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 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篇三:二十四节气谚语
夏至节气气象谚语
◆夏至节正处梅雨期间,雨量大,雨日多,常造成较大的洪涝。各地谚语有不同的说法。如下:
◇ 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浙)
◇ 夏至落雨,九场大水 (鄂)
◇ 夏至下雨十八河 (湘、贵)
◇ 夏至落大雨,八月涨大水 (湘)
◆有时遇到反常年份,夏至天气炎热,预示后期天气既旱且热。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 夏至无雨三伏热 (川)
◇ 夏至无雨干断河 (贵)
◇ 夏至无雨六月旱 (湘)
◇ 夏至不雨天要旱 (皖)
◇ 夏至无云三伏烧 (陕)
◆夏至是否打雷,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 夏至不打雷,大水连天起 (闽)
◇ 夏至无响雷,大水十几回 (湘)
◇ 夏至有雷,要烂杆围;夏至无雷,百日无雨 (粤)
◇ 夏至鸣雷旱三伏 (桂)
◇ 夏至雷响,打破梅娘 (浙)
◇ 夏至雷响天多晴 (鲁)
◆ 夏至时,冷热程度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的关联。这方面的谚语也有一些。如下: ◇ 夏至不热,冬至不冷 (陕、赣)
◇ 夏至未到莫道热,冬至未到莫道寒 (赣、川、鄂、冀)
◇ 夏至闷热汛来早 (冀)
◆ 有关夏至的气象谚语还有不少,如下:
◇ 吃了夏至饭(面),一天短一线 (赣、冀、晋)
◇ 夏至端午近,麦子满仓囤;夏至端午远,年景必有闪 (鲁)
◇ 夏至加端阳,田里不打粮 (陕)
◇ 五月夏至头,担水救禾苗;五月夏至中,多雨又多风;五月夏至末,大水溢塘坡 (赣) 小暑节气气象谚语
小暑到来,标志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农谚语有“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的说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故农谚又有“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的说法。
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由于这段时间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大署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署旱”“小暑打雷,大署破 圩”的经验总结。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署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
◆ 小暑节气下雨对未来天气有何指示性意义?请看下列气象谚语: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苏、湘)
“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桂)
“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苏)
“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冀)
“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苏)
◆ 小暑节气打雷对未来天气有何预示意义?请看下列气象谚语:
小暑节气的打雷与梅雨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上海地区,对小暑节气与黄梅的关系,也流传了不少气象谚语。“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如果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比如:“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小暑头上一声雷,半月黄梅倒转来”等。在江苏省还流传有:“小暑一声雷,要做七十二个野黄梅”之说。
◆ 小暑节气的凉热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关系,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沪、湘、辽、晋)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川、贵)
“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湘)
“小暑过热,九月早冷。”(苏)
“小暑热过头,九月早寒流。”(冀)
“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湘)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桂)
节气谚语--早晨立秋和夜里立秋对未来天气的变化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到头(苏、鄂、川等)
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湘、甘、宁)
早晨立了秋,下午冷飕飕(鄂、川)
早晨秋,着衣秋;夜里秋,脱衣秋;中午秋,赤膊秋(苏)
节气谚语--六月立秋或七月立秋
六月六秋,早收晚丢(冀)
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迟冷(新)
六月秋,及早收;七月秋,慢慢收(苏)
六月秋,丢的丢,收的收;七月秋,全部收(新)
立秋在六月,初雾来得早,影响秋季收成;
立秋在七月,初霜来得晚,秋季收成好(新)
六月立秋,早收晚丢;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晋)
七月立秋,早迟都收;六月立秋,早收迟丢(陕)
节气谚语--立秋的雨和雾,与未来的寒暖、旱涝均有密切关系
立秋有雨倒春寒(桂)
秋日落雨秋飕飕(浙)
打霜立秋,干断河沟(贵)
立秋雾,地枯枯(湘)
立秋节日雾,长河做大路(鲁)
早秋凉飕飕,晚秋晒死牛(苏、桂、川)
秋来伏,热得哭(贵)
节气谚语--立秋节气的晴好与未来天气的关系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浙、鄂){24节气谚语惊蛰}.
立秋晴,八月雨;立秋雨,八月旱(桂)
立秋晴天秋天旱(鄂)
立秋晴,秋雨少(赣)
立秋无雨人发愁,庄稼顶多一半收(皖)
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鄂)
立秋无雨对天求,田中万物尽歉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