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本答案

来源:管理学 发布时间:2013-01-27 点击:

2017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本答案篇一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 单元综合测评1 Word版含答案

单元综合测评(一) 第一单元

(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2015·江苏高考)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91110066】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仅需要___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B.徘徊 积淀 废寝忘食

C.踟蹰 积淀 宵衣旰食

D.踟蹰 积聚 废寝忘食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根据语境,此处应该使用“徘徊”。积聚:多用于财富、力量等。积淀:多用于文化、思想、感情等。根据后面的“智慧”一词,可确定此处应用“积淀”。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根据语境,此处强调读书需要有努力、勤奋的精神,所以应该用“废寝忘食”。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91110067】

A.邵逸夫慈善为怀,历年来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这与国内许多富豪漠视慈善事业、细大不捐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

B.歌德作《浮士德》延续六十年之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一切优秀作品,都是创作者不辞艰辛惨淡经营的成果。 ....

C.有些“编剧”为自己的出名摇旗呐喊,做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事,“裁缝”....

编剧满天飞,“抄袭之争”“改词风波”纷争不断。

D.人生道路的选择都只是在一念之差的事,但结果却往往大相径庭。要想将....

来不后悔,不怨恨,就要在那一瞬间慎重考虑,仔细思量。

【解析】 A项,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B项,惨淡经营:这里形容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C项,摇旗呐喊:观战的人摇动着旗子呐喊助威,比喻为别人助长声势。D项,一念之差:一个念头的差错,多形容做了错误的决定。应该用“一念之间”。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导学号:91110010】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解析】 本题从重复赘余、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重复赘余。“禁止”和“不得”语义重复,保留一个即可。B项,成分残缺。谓语动词“存在”没有宾语中心语,可改为“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等违法行为”。D项,搭配不当。 “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中“维护合理要求”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满足其合理要求”。

【答案】 C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如何弥合社会信任链条,是摆在微博面前的现实问题。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在这个时期,社会化的手段就成为治理微博乱象的“次优选择”。

①从现实情况看,市场化的手段在重塑微博公信力上是不得力的

②人们寄希望于制度建设的得力

③可供选择的力量无外乎三种——市场、政府和社会

④于是人们便将目光聚焦在政府和社会上,而政府理所当然成了首选

⑤然而,制度建设始终跑不过互联网传播平台的飞速发展

⑥呼吁加强法制和信息认证机制建设,完善微博的管理办法

A.③①④②⑥⑤

C.④②⑤⑥①③ B. ④②⑥①③⑤ D.③①②④⑤⑥

【解析】 ③总说,①先说“市场”,④说“政府,社会”,②承接“政府”谈“制度建设”,⑥进一步解释②,⑤由“然而”转折,与后文呼应。

【答案】 A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古人说仓颉造字,仓颉实际上是一个集合名词,是我们所有祖先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这些由点横撇捺交织错落成的符号如同粒粒精致而有营养的粮食,滋养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更加深邃的空间。

A.华夏子孙无尽的创造力展现在汉字上,造就了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系统

B.汉字展现了华夏子孙无尽的创造力,造就了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系统

C.造就了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系统,也展现了华夏子孙无尽的创造力

D.造就了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系统,把华夏子孙无尽的创造力展现出来

【解析】 “这些由点横撇捺交织错落成的符号如同粒粒精致而有营养的粮食”中的“这些”很显然是指代“汉字”的,所以横线处句子的主语应是“汉字”,“造就了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系统”也是“汉字”之功,所以答案选B。

【答案】 B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6~7题。(10分,每小题5分)

忆秦娥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6.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气氛并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解析】 李词上片写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楼上闻箫声悲咽而一觉醒来,望明月而怀远,见垂柳而忆别;下片写秋天的黄昏,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今西安市东南),睹景物而伤怀。毛词写的是攻克娄山关的战斗。上片写红军过关之前的行动,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烘托紧张、激烈的气氛;下片写红军过关任务的完成,用“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渲染悲壮的气氛。

【答案】 李词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的气氛;毛词的景物描写渲染的是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7.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不同之处。

【解析】 李词中女主人公从春到秋,朝朝暮暮,无时无刻不在相思,可是“音尘绝”,只能独自悲伤。毛词气势雄浑,意境高远,抒发了一种豪迈雄壮的感情。

【答案】 李词结尾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伤感之情;毛词抒发的是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那种豪迈雄壮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10分,每小题5分){2017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答案}.

艾 青

春天了

龙华【注】的桃花开了

在那些夜间开了

在那些血点斑斑的夜间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2017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本答案}.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饿的野兽

舐吮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在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1937年4月

【注】 龙华:位于上海郊外,是看桃花的名所,在当时又是著名的屠场。1931年春,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五位年轻的革命者、作家和诗人在龙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8.结合虚写、实写的手法,赏析诗中的“春天”“桃花”和“夜”分别有什么含义?

【解析】 要结合诗下的注释,特别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思考。

【答案】 这三个词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五烈士牺牲是在1931年春天的一个夜里,在一个桃花开放的地方。虚写:“春天”和“桃花”,象征着光明,

2017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本答案篇二

人教版 2017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 单元同步检测试卷含答案

单元能力检测(一)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ks5u导学号05610048] 解析:选C。“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C.中国诗歌没有从五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ks5u导学号05610049] 解析:选B。《文心雕龙·明诗篇》只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ks5u导学号05610050] 解析:选C。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而否定对语言形式的追求对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

二、(3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4~5题。(11分)

水调歌头 游泳ks5u注]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一九五六年六月

【注】 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六月四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4.“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词分析。(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s5u导学号05610051] 解析: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胜似”一词,意为

“比„„好”,可看出前后形成对比。从“不管”“宽馀”等词语中可体会出作者的情感。

答案:这一句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把在“风吹浪打”的长江中游泳与“闲庭信步”对比,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

5.作者写“神女”之“惊”,对赞颂“宏图”有什么作用?不写“长江流

水”,而写“巫山云雨”,用意何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s5u导学号05610052] 解析:第一问要抓住“惊”的内容“世界殊”去分析。第二问要联系整首词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去回答。作者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答案:(1)写“神女”之“惊”,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表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宏伟气势,是前无古人的。加入这浪漫的一笔,显示“宏图”之“起”所具有的惊天地、动鬼神的巨大威势,使词的境界更为雄放神奇,增强了感染力。

(2)用“截断巫山云雨”一句,妙处有三:一是与后面的“神女”相联系;二是反衬出“西江石壁”之高,连天上的云也阻截住了;三是反衬出人民的气魄和力量之大,敢于挡住“神女”的行路,因为传说中的“神女”是早晨为云,晚上为雨的。(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8分)

煤的对话

艾 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吗?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6.结合这首诗的主旨,说说诗人为什么以煤作意象?(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s5u导学号05610053] 解析:答题时,先要概括诗歌的主旨,然后通过分析 “煤”这一意象的特点来找出作者的意图。

答案:主旨:通过树木被埋到地层深处变成煤后,渴望在烈火中再生的诉说,歌颂了被压迫的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精神。原因:煤深藏在地下,热能巨大,一旦燃烧便烈火熊熊。煤和被压迫的民族有相似点,诗人借煤的形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煤作为这首诗的意象非常妥帖。

7.有人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时说“强烈的反差,激起读者感情的波澜”,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s5u导学号05610054] 解析:通读诗歌,弄清“强烈的反差”在诗中具体指的什么内容,然后分析对作者表达思想情感所起的作用。

答案:“强烈的反差”是指作者平静的问话与煤炽热如火的回答之间一冷一热的反差,这样写,用“我”的冷静反衬煤的热烈,使煤的自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寄家人

沈绍姬①

归来偕隐计犹虚,垂老他乡叹索居。{2017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本答案}.

别久乍疑前劫事②,路歧才得去年书。

梦如柳絮飞无定,愁似芭蕉卷未舒。

记得小园亲手植,一栏红药近何如?

【注】 ①沈绍姬:浙江钱塘人,长年客游淮左(今江苏扬州一带),垂老未归。②前劫事:前世事。

8.颔联是如何表达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s5u导学号05610055] 解析:首先要理解这两句诗的含意:长久的分别,让“我”对家乡的记忆犹如前世;因为路途不畅,现在才得到去年寄来的家书。诗人选取了两个细节,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分析时要结合句意。

答案:作者选用两个典型细节,把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交代清楚。用“乍疑前劫事”来形容诗人离乡已久,回忆往事,有恍如隔世之感;用“才得去年书”说明诗人漂泊他乡,居无定处,去年的书信辗转到今日才看到,家中近况不得而知。这样写,自然流露出作者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之情。{2017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本答案}.

9.有人认为,尾联写得绝妙。你如何看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s5u导学号05610056] 解析:诗人不问家人如何,而问“红药近何如”属于借景抒情(或移情于物),这样写更含蓄,耐人寻味。因而“绝妙”。

答案:绝妙。诗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惦念生长在家园里的红药,即是表明惦念故乡、亲人。这样写来,使得作者思乡、念亲之情表现得更加形象、含蓄(委婉)。

(四)(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_。 《孟子·公孙丑下》

(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登山则情满于山,________________。 (刘勰《文心雕龙》)

答案:(1)问苍茫大地 风华正茂 (2)逝者如斯夫 失道者寡助 (3)谁家新燕啄春泥 观海则意溢于海

三、(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毛泽东传·序曲

ks5u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敦柔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额下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清秀不似周恩来,但是慈祥宽厚。”

年逾82岁以后,毛泽东的外貌稍有改变,但并不多。只是青年时看上去略显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的热情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眼观六路。毛泽东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肥大的裤子里扪虱的粗举又会使另一来访者为之一惊。脸的上半部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额,慧眼,长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唇,隆鼻,稚童般的圆润下颌。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属动作迟缓类型的人。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20世纪30年代曾试图让毛泽东唱歌跳舞——她轻易地与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自重妨碍了他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泽东的一位流落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坂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是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清规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或大或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泽东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多次见到毛泽东,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

毫不奇怪,毛泽东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泽东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忍不拔、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而不是与毛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知道你的立场。”

毛泽东诞生于1893年,逝世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代代相传,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泽东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

2017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本答案篇三

【人教版】2017年高中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含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宋以来,接地气的词、小说、戏曲的兴盛,促成了中国文化的下移,由此导致官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因时而变。在承袭固有的诗文传播之外,如何使词、小说、戏曲担负起像诗文一样宣传正能量的职责,不仅要突破“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更要面对的是文化下移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效传播途径的探索。

戏曲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虽有深刻的关联,但官府因其“不登大雅之堂”而疏于管理。随着戏曲从业人员规模的壮大,题材、内容、思想的拓边扩界,“优孟衣冠”式的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演出,这导致“违规越礼”之事时时有之。如《墙头马上》,剧中李千金与裴少俊在后花园“违规越礼”,颇为大胆。此类传播有违儒家教化,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官府的警觉,于是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也多了起来。“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等条文在《元史·刑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明承元风,逐渐强化。《御制大明律》云:“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琵琶记》出现之前,蔡伯喈、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内容多为蔡伯喈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高明感于蔡伯喈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教化剧。

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鸣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理学家丘濬继承高明戏曲遗风,言“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清初流传甚广的《桃花扇》与《长生殿》,更是接续“资治通鉴”之史家意识,使情摆脱了晚明一己自由之立场,而放到一己之情与国运相关的宏大叙事之中。

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易知易晓。丘濬直言,经书所载三纲五常,不如诗歌吟咏性情,容易感动人心。“近世以来做成南北戏文„„人人观看,皆能通晓,尤易感动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亦不自觉”。在感动人心这点上,丘濬不但看到了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的一致性,而且体悟到“性情”传播的文体差异性。

戏曲传播的另一个特性是剧场的群体接受。戏曲批评界崇尚场上之曲,鄙弃案头之书,这种批评旨趣反映了舞台性之于戏曲的重要,而对舞台性的衡量离不开台下受众的接受。丘濬著作中曾记录群体受众的面部表情:“座中观者不下数百人,往往有感动者,有奋发者,有追悔者,有恻然叹息者,有泫然流涕者。”相较于诗文的个体阅读接受,戏曲之剧场的群体接受,更显示出戏曲传播的宽度及其演员、观众互动的特殊性。

(选自《有宋以来戏曲传播的有效利用》,有删改)

1.下列对官方重视戏曲传播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戏曲虽然地位不如诗文尊贵,但与意识形态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之一。

B.戏曲从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平民演出,文化下移也迫使官方重视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探索。

C.戏曲不登大雅之堂,且妄撰词曲,在演出中常有“违规越礼”之事,未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传播的功效。

D.戏曲传播易知易晓,且受众广泛,传播面大,可以成为有效而广泛地传播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ks5u导学号05610256] 解析:选C。“不登大雅之堂”与官方是否重视无关;“妄撰词曲”“违规越礼”不符合官方意识形态,谈不上“充分发挥”与否的问题。

2.下列表述,不属于官方重视戏曲传播举措的一项是( ) .

A.元明时期拟定了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以法律形式对戏曲进行禁限和倡导。

B.创作者怀着“只看子孝与妻贤”的创作动机,改编戏曲内容以宣扬教化。

C.明朝统治者盛推能宣扬儒家伦常、实现传播教化的经典戏曲,如《琵琶记》。

D.明朝朱权支持《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并认为杂剧是“太平之胜事”。

ks5u导学号05610257] 解析:选B。选项内容为创作者的自觉创作行为,不属于官方举措。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虽然有“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但在感动人心上,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具有一致性。

B.《御制大明律》中的“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体现了官府借戏曲传播意识形态的意愿。

C.清初流传的《桃花扇》与《长生殿》,将一己之情与国运相融合,不但具有教化功能,而且接续了史家意识。

D.诗文是个体的阅读接受,戏曲是剧场的群体接受,因此戏曲比诗文更能打动受众,更具有传播的广泛性。

ks5u导学号05610258] 解析:选D。因果关系牵强,从诗文和戏曲“接受”的差异性,不能推出“更能打动受众”和“更具有传播的广泛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全才,山西文水人。明崇祯进士,官兵部主事。顺治元年,固山额真叶臣定山西,疏荐,起原官。二年,自郎中授陕西汉羌道,驻汉中。时叛将贺珍为乱,全.

才上官,抚绥雕瘵,安集流亡。招明将赵光远部曲齐升、王明德、李世勋等来降,..

{2017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本答案}.

尽收其军械,与知府杨可经等练士卒,中流矢死城守三十余日援师至珍遁走汉中得全。工部侍郎赵京仕疏言汉中重地,宜设巡抚,且荐全才才称任。

三年,擢宁夏巡抚。四年,疏请颁本朝律典及性理、通鉴诸书,令士子诵习。又疏言:“宁夏旧额兵三万有奇,设总兵及中军副将分统之。其后兵裁及半,罢中军副将。往者总兵应征发,叛将王元遂乘隙戕巡抚焦安民为乱。宜复旧制,广兵额,设中军,调征兴庆副将马宁尝擒斩王元,请仍补斯缺。”下部议,并如所请。元党马德既降复叛,全才与总兵刘芳名发兵讨诛之。是岁山、陕蝗见,全才为捕蝗法授州县吏,蝗至,如法捕辄尽,不伤稼。因以其法上闻,命传示诸直省。

初,全才任汉羌道时,令凡受贺珍劄付者,许自首,仍予劄付如其官。旋揭告汉羌总兵尤可望苛罚冒饷,藏匿伪官,可望即以擅给劄付讦全才,并坐罢。全才诣部自陈,部议以全才功大罪小,复除江西饶南道。

十年,经略洪承畴奏荐,令从征湖南。寻命抚治郧阳,提督军务。李自成将郝..

摇旗、刘体纯等降于明,及明桂王走南徼,遂屯聚房、竹群山间为盗。全才分兵扼冲要,檄诸将进讨,战屡胜。十三年,明桂王所臵总兵李企晟入郧阳,与摇旗等合,..

全才遣诸将朱光祚等密捕之,执企晟。旋擢湖广总督,卒官,赠兵部尚书,谥勤毅。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珍突至围城/ 升等奋勇冲击/ 世勋中流矢死/ 城守三十余日/ 援师至/ 珍遁走/ 汉中得全

B.珍突至围城/ 升等奋勇/ 冲击世勋/ 中流矢死城/ 守三十余日/ 援师至/ 珍遁走/ 汉中得全

C.珍突至围城/ 升等奋勇冲击/ 世勋中流矢死城/ 守三十余日/ 援师至/ 珍遁走汉中/ 得全

D.珍突至围城/ 升等奋勇/ 冲击世勋/ 中流矢死/ 城守三十余日/ 援师至/ 珍遁走汉中/ 得全

ks5u导学号05610259] 解析:选A。通过分析可知,“升等奋勇冲击”“世勋中流矢死”意思完整,不能断开;另外,“珍遁走”“汉中得全”表两层意思,中间应该断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疏”,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奏章。

B.“部曲”,古代军队编制的单位。大将军营五部,各部有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

C.“经略”,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的官职,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低于总督。

D.“冲要”,军事上或交通上重要的地方,也说“要冲”。

ks5u导学号05610260] 解析:选C。按照古代官职,经略的职位应该是高于总督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胡全才注意安抚民心,在军事上积极准备。他任陕西汉羌道道台时,安抚流民,并招抚明将赵光远的部下,操练士兵,筹备粮草。

B.胡全才重视教育。他被提拔为宁夏巡抚后,上书建议颁布《律典》及《性理》《通鉴》等书,让士子诵读学习,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

C.胡全才出任汉羌道道台时,告发汉羌总兵尤可望的不法行为,尤可望以他擅自任命贺珍部将回击,两人一起被罢官,他向兵部说出实情后被重新授予官职。

D.胡全才任兵部尚书时,分兵把守交通要道,指挥将士征讨李自成部将,又派人秘密捕获了潜逃到郧阳的明桂王的总兵李企晟。

ks5u导学号05610261] 解析:选D。应该是“抚治郧阳,提督军务”时所做的事,兵部尚书是他死后朝廷追赠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宁夏旧额兵三万有奇,设总兵及中军副将分统之。其后兵裁及半,罢中军副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才诣部自陈,部议以全才功大罪小,复除江西饶南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s5u导学号05610262] 答案:(1)宁夏原有士兵三万多人,设立总兵和中军副将分别统领军队。后来士兵被裁减到只有原来的一半,中军副将也被罢免。

(2)胡全才到兵部说明实情,兵部议论认为他功大过小,又任命他为江西饶南道台。

参考译文:

胡全才,山西文水人。明崇祯间的进士,官至兵部主事。清朝顺治元年,固山额真叶臣平定了山西,向皇帝上书推荐他,皇上以原官职起用他。顺治二年,由兵部郎中升任陕西汉羌道道台,驻守汉中。当时叛将贺珍作乱,胡全才上任后,安抚民生疾苦,安定流民。招抚明将赵光远的部下齐升、王明德、李世勋等人归降,全都收缴了他们的各种军用器械,与知府杨可经等操练士卒、筹备粮草。贺珍突然到来包围城池,齐升等将士奋勇抗击,李世勋被流矢射中身亡。守城三十多天,后来援兵赶到,贺珍逃走,汉中得以保全。工部侍郎赵京仕上书说汉中是军事重地,应该设立巡抚,并推荐胡全才担当此职。

顺治三年,胡全才被提拔为宁夏巡抚。顺治四年,他上书建议颁布《律典》及《性理》《通鉴》等书,让士子诵读学习。又上书建议:“宁夏原有士兵三万多人,设立总兵和中军副将分别统领军队。后来士兵被裁减到只有原来的一半,中军副将也被罢免。以前的总兵应该征调募集人力和物资,叛将王元于是乘这一机会杀害了巡抚焦安民作乱。应该恢复以前的编制,扩大兵额,设立中军,调征兴庆副将马宁,其曾经擒住王元并杀死他,让他填补这一空缺的职务。”将这个建议下发到各部门具体商议,正像他所请示的一样。王元的朋党马德一度归降,后又发动叛乱。胡全才与总兵刘芳名派兵讨伐并杀了他们。这一年山西、陕西一代出现蝗灾的苗头,胡全才制定了捕蝗法传授州县官吏,蝗灾发生时,按他传授的方法去捕杀很奏效,而且不伤庄稼。于是他把这个方法报告给皇上,皇上又让他传授到各省。

当初,胡全才出任汉羌道道台的时候,曾下令:凡受过贺珍任命的将领,允许自首,仍任命原官职。此后不久,他告发汉羌总兵尤可望处罚苛刻、贪污军饷、藏匿伪官,而尤可望就以他擅自任命贺珍部将来揭露胡全才,两人一起被罢官。胡全才到兵部说明实情,兵部议论认为他功大过小,又任命他为江西饶南道台。

顺治十年,应经略洪承畴的上奏推荐,皇上让他随洪承畴征伐湖南。不仅又命他抚治郧阳,提督军务。李自成部将郝摇旗、刘体纯等归降明朝后,趁着明桂王逃到南方边界,就屯聚在房、竹群山间为盗。胡全才分兵把守交通要道,下檄文指挥将士征讨,屡屡取胜。顺治十三年,明桂王所设的总兵李企晟潜逃到郧阳,与郝摇旗等会合,胡全才派朱光祚等诸将领秘密捕获他们,逮捕了李企晟。不久,他被提拔为湖广总督,死于任上。死后加赠兵部尚书,谥号勤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8、9题。

田 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十一)

范成大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8.欧阳修的《田家》后两句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技巧?请简要分析。(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s5u导学号05610263] 解析:诗句中的“鸣”是声音,自然可以想到“动静结合”等术语。分析时首先要写出技巧;然后对技巧进行分析,即动景是什么,静景是什么;最后要分析作者运用这种技巧抒发的情感。

答案:主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雨声初歇,斑鸠和鸣,是充满生机的动景。初升的红日,怒放的杏花,是静景。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9.两首诗描写的田园生活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s5u导学号05610264] 解析:第一首诗中的“笑”与第二首诗中的“辛

苦”“血”“鬼”“收租”等说明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前者舒适,后者艰辛;前者惬意,后者痛苦。要由意象特点分析二者田园生活的本质的不同。

答案:第一首诗主要描写农村风光的优美,表现农民生活的愉悦与满足。第二首诗主要刻画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表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存的艰难。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散了,甚至她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丁香般的惆怅。(戴望舒《雨巷》)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答案:(1)层林尽染 百舸争流

(2)散了她的芬芳 太息般的眼光

(3)皆白衣冠以送之 风萧萧兮易水寒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香炉山(节选)

叶 弥

独自去香炉山看月,想不到在这村子里陷入了迷宫。

我抬头看看偏西方向的月亮,应该有十点钟了,我迷路两个多小时了。

忽然听到歌声,有一个男人在唱歌。走近了,他停下步子。他等着我开口。我一下子认出了他,就是我刚才在会稻路上看到的,一个我拒绝与他搭腔的年轻人。

我仍然心怀警惕,但他也许是我今夜唯一的指路人。我轻松地说:“迷路了。难道陌生人就要永远在村子里打转吗?”他笑了,声音轻而得体,自信地说:“碰到我就不一样了。我认识这里所有的路。”{2017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本答案}.

我跟在他的后面,问他尊姓大名,他云里雾里地回答我:“苏家庄人,姓苏。” 我在暗地里捡了一小块砖头,对他说,我要给丈夫打一个电话。于是就转身避开他的视线,大声对砖头说:“你先睡吧。我还要到香炉山上去看月亮。„„没关系,小苏陪着我,他年轻力壮。„„他是苏家庄人。”

2017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本答案篇四

2017高一寒假作业语文(一) Word版含答案

寒假作业(一)

基础知识+社科文阅读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氤氲 殷红 湮没不闻 姹紫嫣红

B.歼灭 信笺 间不容发 缄口不言

C.翘首 诀窍 春寒料峭 金蝉脱壳

D.枢纽 倏忽 殊途同归 自出机杼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耗费 突如其来 元气大伤 言必行,行必果

B.抉择 前倨后恭 凤毛麟角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C.温馨 义气用事 针砭时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D.竣工 凭心而论 戮力同心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上一篇:525活动策划书
下一篇:9.18活动总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