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对联
来源:诗歌 发布时间:2013-01-13 点击:
60年代对联篇一
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诗歌对联征文
一、 庆祝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 地覆天翻六十年,神州巨变喜空前。 列强侵扰抱头窜,封反横行彻底歼。
国富军威屹东亚,民丰物阜赛尧天。
宇航英杰嫦娥探,三峡雄姿神女翩。
免税补农促共富,崇荣明耻导清廉。
和谐社会潮流领,奥运华章举世宣。
二、 虞美人.祝长江三峡工程提前建成
神功鬼斧大三峡,巧建拦河坝,请看巨舰上天梯,湖阔烟波浩渺任鲲栖。 巍峨大坝耸天立,输电万千里,阳侯降服保安全,促建小康盛世赛尧天。
三、 忆江南.香港归发浩歌(回归次年作)
1、 倾鸦片,英帝逞猖狂,炮击舰临威清室,南京条约夺港岛,蒙垢百年长。
2、 翘首盼,香港已回归,新建特区帮两制,百年奇耻一朝吹,能不畅心扉。
3、 金香港,南海夜明珠,污浊涤除强法治,稳平过度建新区,壮丽耀方兴。
4、 神州好,百族共婵娟,万里金瓯放异彩,五千年史续雄篇,伟绩看今天。
四、 马列领航中华崛起(对联)
理论三代,民为本,马列精英,稳驾神州乘风破浪,
东输北调,平湖电,朝阳喷薄,催化中华健步振兴。
60年代对联篇二
过年换桃符、贴春联、挂彩签、放开门炮……门,是国人“一年之春”寄托美好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60年代对联篇三
一百年袁家
书 名:百年袁家
作 者:王碧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碧蓉,浙江慈溪人,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哲学讲师,《群言》杂志社的编辑、记者,1990年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先后就读于蒙那西大学艺术系和澳大利亚心理咨询师专家学院,现任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多年来一直关注民国史和家庭史,对袁氏后人做了大量细致的调研和采访工作。
内容简介:
“祖父袁世凯,我们五姊妹都没有见过,但是他带给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真是百年沧桑一言难尽。”
这里讲述的袁世凯,不在于结束帝制、走向共和的乱世枭雄,不在于复辟帝制,而是重点展现“家庭中的袁世凯”和“袁世凯的家庭”—— 一个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袁世凯,一个孝子,一个有10位夫人的男人,一个有32个子女的父亲,以及袁世凯的五夫人和他们数十位后裔的人生轨迹。
在袁世凯离世的这一百年里,他为他的子孙留下了什么?袁家的第二、第三、第四代,跟多数中国人一样,历经民国乱世、日军侵华、国共相争、共和国诞生、“反右”、“文革”及改革开放„„身为袁氏后人,家族的背景对他们来说是福是祸?
本书全面展示了袁世凯及其杨氏夫人后裔的百年家族史,逐次讲述袁家四代数十人的人生故事,或平凡或跌宕,汇聚一起时便自然映照出袁氏一脉的百年沧桑。这也恰是百年中国历程中一卷镜像。在杨氏夫人这一支的后裔中,有民国著名的民族企业家袁克桓,有多位人民教师,有海外创业者,有政协代表,有普通的企业管理人员,也有艾美奖获得者,还有建筑师、神甫、画家、诗人、音乐家„„
书中同时展示有179幅珍贵的影像图片,从袁世凯到他的五世玄孙,构筑了一道百年袁家人物群像的专题长廊,带我们重新认识袁家后人眼中的祖辈以及他们对家族身份的认知,感慨袁世凯后裔鲜为人知的往事。
书摘正文
第一章 袁世凯:为人、为夫、为父
一个人和一个国家
任何历史都是胜利者的宣传,也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因此汤因比说:“历史学家必须提防的事情之一,就是听任胜利者垄断对后人叙述故事的权力。”[1]这样的“垄断”,对于后人来说,往往已是面目全非了。袁世凯称帝失败,流于寇,名于贼,于是一顶“窃国大盗”的帽子扣在头上近百年,一代又一代的人被告知袁世凯是“贼”是“盗”,置
其后世于梦魇阴霾之中。对于这样一个清末民初的重要历史人物来说,用“窃”和“盗”的论断,似乎有点太简单、太粗暴了,也不能使得后人探明实情和真相,而且这种态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主观性就是,所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被描述时,往往根据撰史人的环境和心情经过大脑记忆的过滤、加工而记录解释而来的。所以,历史往往是被解释出来的,每一种解释都是为各自的时代服务而解释,也没有一种解释是最终的解释。而历史的相对性,就是人性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我们无法避免地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比如社会的、历史的、心理的等等局限,我们或多或少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如果我们认为能够摆脱这种局限性,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够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其实是一种自负和傲慢,我们也许永远无法拨开笼罩在历史之顶的迷雾烟幕。
历史是谜,是一团迷雾、一张迷网,历史有时也迷人而神秘。历史是不可挽回、不可假设和不可更改的。可是,在人类历史的研究中,选择什么而且能够被历史证实的意义就尤为重要。而历史人物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对于今天的社会又有什么意义也极其重要。我们通过了解历史人物,可以探究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
袁世凯,首先,他是一个人,是一个有作为的人,也是百年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历史选择了他。反过来说,也是他选择了历史。这种双向的选择,既有偶然的契机,也是必然的结果。这种偶然性,是由一个个具体细节的人和事所组成,构成一个个故事和片段,而必然性,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而每个人的人生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决定命运,选择了什么,就会错过些什么;选择了什么,也必定放弃了些什么。人生也很神秘莫测,每个人通过人生历史理解他所不能理解的东西,接受他不能接受的现实。 袁世凯也如此。
河南项城,地处中原。康熙二十九年(1690)《项城县志》这样描述:“项城远处顿山阿,襟连黄河带瀔河。大邸阁前青草满,占星台上白云多。五行善记怀应奉,十代名医想华佗。”[2]这里,“项”是西楚霸王项羽祖先的封地,“顿”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发祥地。中原文化素有天下大同、天人合一、尊道贵德、中庸辩证之精神层面。“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3],
这是袁世凯十三岁时所作的对联,自喻是藏龙静处以待勃发,亦有养精蓄锐企图逐鹿中原之抱负,而个人的牵一发,动了全家甚至动了全国,于是在中国的百年历史中,袁世凯制造了诸多第一:
1895年,小站练兵,开始在中国创建第一支新军。
1905年,与张之洞合奏,第一次提出废除科举制度,举办新式学堂。
1905年,在天津设立了第一个巡警部。
1912年,第一次以和平方式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
1913年,第一次实行国会选举,建立国会制度。
1913年,成为第一位由国会选举产生的正式总统。
袁世凯还建立了中国人的第一家银行,督修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家自来水公司、第一家发电厂、第一个电话电报公司、第一个电车电灯公司、第一个烟草公司、第一条环城马路,等等。[4]
同时,袁世凯又是在百年历史中最具有争议的人物:
戊戌变法期间,到底有没有向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
民国初年,到底有没有派人暗杀宋教仁?
1915年,是被迫无奈还是忍辱屈尊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5]
德国诗人歌德在两百多年前对于人生、对于天命有四句蕴蓄着感动和启悟的诗:“谁没有和泪啃过面包,没坐在床上哭泣呻吟,度过充满哀愁的深宵,天神啊,他不会认识你们。”[6]认识苍天的威力其实就是面对生活环境的挑战和对自己心灵的挑战,历史学家不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的性格气质的影响,而家庭社会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以及日后的所作所为更是十分重要。
清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降生在河南项城的袁寨。袁世凯出生的那天,他的叔祖袁甲三恰好从淮南寄书信到家,向家人报告以重兵攻下了捻军重要根据地临淮,捻军各部溃退,族人都说其命大福大造化大。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闻讯大喜过望,因此为儿子取名为“凯”,按照家族“保世克家启文绍武”的排行,命名为“世凯”,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袁世凯的得名即与征战行伍有关,真是人有善愿,天必从之,诚有其名则必有其实,“世凯”二字似乎也在昭示着这个新生男儿一生的戎马生涯,征战疆场,一世的凯旋得胜,名扬天下。
袁世凯从小生活在袁寨,直到七岁时,养父袁保庆去山东做道员,袁世凯随其去了山东。童年的记忆都在袁寨,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童年的成长经历、环境和家庭背景因素毫无疑问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袁寨,是为了避捻军袭击、众志成城保卫家族安全的堡垒。寨堡一丈高,寨墙外有深沟环绕。寨的东北、西北、西南、东南角各有一座炮楼,平时每座炮楼及东西寨门均有卫兵值班,几十名卫兵轮流站岗放哨,日夜守护。寨门前架设吊桥,吊桥的升降起伏,是一种既让人安全又孤立无援的象征,人不可以随便进出寨堡,戒备防范森严。虽然在寨堡里生活相对安稳,但是每当捻军侵扰,征尘狼烟,呼啸而至,袁寨中的人就倍感紧张,十五岁以上的男人都要登上炮楼鸣枪放炮以助威,直到捻军撤退。据《容庵弟子记》记载,袁世凯五岁时,被人抱上炮楼观战竟面无惧色,我们可以解释为:人小无所知也就无所畏,天生胆大就处事不惊。相反,袁寨再坚固再森严,也抵挡不住时不时心理上的恐慌与失衡。袁世凯从小生活在袁寨就有一种对命运的不安全感、一种家园的不安定感、不确定性和无助感,向往强势强权保家护家的和平和安宁。后来他在河南彰德洹上村筑起另一座名副其实的“小城堡”,不过即使他当上了内阁总理大臣和民国大总统,也并没有获得人身安全感和精神安全感。
幼年的记忆和经历让袁世凯在少年述志时即写下豪迈的诗句:“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这里的胡天骄,应借历史上侵扰中原的游牧民族,代指当时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国。他在二十岁时已经历两次科举落榜,到京城想报捐功名又无望,而这也许是他投笔从戎的契机。后来在1882年二十二岁时,他随吴长庆赴朝鲜平乱,负责前敌营务处,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军人。1883年,袁世凯以通商大臣暨朝鲜总督身份驻扎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经过在朝鲜十二年的历练,经过甲午战争的大国弱兵的教训,袁世凯坚信“欲使中国变弱为强,自以练兵为第一件事”[7]。1895年12月8日,经慈禧太后批准,光绪皇帝终于颁发任命,袁世凯成为“新建陆军”的督办大臣——中国近代陆军的创始人,这一路的艰辛、一路的磨难,让他渐渐胸有城府,藏而不露,谨言慎行,人情练达,能屈能伸。此时,袁世凯年仅三十六岁,事业如日中天,小站练兵是袁世凯个人的抱负与国家的重任利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开始。而天津小站,这个小小的海河小镇,由于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曾在1895年后的欧美世界地图中被标记在中国版图上,这在中国千百个小城镇中绝无仅有。天津小站从此拉开了北洋军阀集团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序幕,而北洋集团的重要人物如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此时大多都已聚集在袁世凯的麾下,行将主宰中国未来的命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此语千真万确。
英国海军司令员贝思福爵士(Charles Beresford,1846—1919)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九月参观天津小站练兵,给他印象最深的细节是袁世凯主持的给士兵发饷仪式,后来在他的《保华全书》中这样记载:“袁公于发饷之日,亲自督率委员,按名发给,无丝毫克扣之弊。假使中国统兵大臣皆能效袁公之发饷则兵无缺额,饷不虚糜,华人何尝不可成劲旅哉!”[8] 2011年9月7日至2012年2月5日,“胡博•华士画笔下的晚清权贵——休伯特与苏珊伉俪捐赠展”在首都博物馆举行。展览前言有一句话说:“画像中的那个适逢三十九岁、意气风发的袁世凯便成为刚巧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戊戌政变中崛起的壮年政治家的唯一真实形象,可谓弥足珍贵。”袁世凯出生于1859年,1899年袁世凯刚迈入不惑之年。画旁边的标签如是说:“胡博•华士在天津结识了一位名叫诺曼•穆泽(Normann Munthe,1864—1935)的挪威上校。诺曼1887年来到中国,加入军队并参加过甲午战争。战后,诺曼负责训练骑兵、设计军服并给新军司令袁世凯做军事顾问。他谙熟中文,而且是个中国艺术鉴赏家。时值义和团运动爆发前夕,军中弥漫着浓烈的反洋情绪,诺曼怕胡博•华士受到伤害,于是陪伴左右寸步不离。尽管士兵们并不友好,但袁世凯待胡博•华士为上宾,他愿意每天早晨腾出一点时间,坐下来给画家当模特。此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胡博•华士或许想不到,眼前这位四十岁的模特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后来不仅登上中华民国大总统之位,还于1916年复辟帝制,做了八十三天的洪宪皇帝。”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在西安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一道上谕,指出:“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现正议和,一切政
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指出顺应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做法是:“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9]这道上谕其实是清政府“新政”推行之信号,四天后,袁世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新政,向朝廷递交了著名的《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提出“教官吏”、“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重游历”、“定使例”、“辨民实”、“裕度支”、“修武备”等十条建议。[10]袁世凯把北方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与工业中心城市——天津,作为他振兴实业、改革金融、废除科举、建立巡警、大办教育的实验场地。
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至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在中国掀起“洋务运动”,开始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而洋务运动掀起的重工重商,包括西方国家变革腐朽政治体制,对袁世凯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袁世凯在《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裕度支”条中指出,西方国家的致富之途,“大要在采矿产、造铁路、兴商务、通货币及一切生财之道。凡可以利国利民者,靡不竭力经营,官吏提倡之、保护之,而又昭示大信,历久不谕”[11]。
袁世凯把办实业和理财的重任交付给周学熙(1865—1947,字缉之,安徽至德人)。在袁世凯的信任和支持下,周学熙设立了直隶工艺局,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家官办的实业机构。周学熙带头集资募股创办的大型企业就有两家——启新洋灰公司和滦州煤矿公司,以后在民国时期又创办了华新纺织公司、中国实业银行、耀华机器制造公司和玻璃公司等等。可以这么说,当时袁世凯和周学熙开始成就了中国民族工业的雏形,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一带,开滦、耀华、启新、华新等是最早打开京津冀的实业公司。冀为河北,耀华总部就设在河北秦皇岛;开滦、启新和华新都在唐山,但是它们的指挥大本营仍然设在天津,在北京也设有分部。所以,实际上这时已经形成了京津冀的一个经济实业圈,组成了发展最早、最有实力的北方民族工业。
袁世凯在复兴商业的同时,办学堂、兴教育、废科举是他主张新政迈出的阵阵步履。他认为“作养人材,实为图治根本”。清政府根据袁世凯和其他督抚的奏请,于1901年9月13日发布上谕:“人才为政事之本。作育人才,端在修明学术。”1902年5月,袁世凯先在保定办起了直隶大学堂,聘请美国人丁家立为总教习,三年后,在盛宣怀创办的中西学堂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工业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堂。在天津,还有中国的第一所大学北洋西学堂(即后来的天津大学),有第一个法律学堂天津法律仕成速学馆,有中国的第一个女子师范学院,聘请了推动女权、提倡女学的中国近代作家、教育家吕碧城(1883—1943,安徽旌德人)作为教习,后任监督。根据袁世凯《缕陈直隶历年学务情形嗣后责成提学续加推广折》(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初八,1906年6月29日)中有一个统计数字,到1906年,直隶省各类新式学堂有如下:“北洋大学堂一所,高等学堂一所,北洋医学堂一所,高等工业学堂一所,高等农业学堂一所,初等农工业学堂暨工艺局附设艺徒学堂二十一所,优级师范学堂一所,初级师范学堂及传习所八十九所,中学堂二十七所,高等小学堂一百八十二所,初等小学堂
60年代对联篇四
上海市卢湾区2010届高三二模试题(历史)
上海市卢湾区2010年高考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2010.04
考生注意:{60年代对联}.
1、 选择题做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做在答题纸上
2、 答题前应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
一、 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大文明在哲学思想上各有侧重,
其内容大致可分为:甲、参悟生死问题;乙、探索人的理性;丙、规范社会秩序。与上述内
容相对应的国家应是
A. 中国:甲;印度:乙;希腊:丙
B. 中国:丙;印度:甲;希腊:乙
C. 中国:丙;印度:乙;希腊:甲;
D. 中国:乙;印度:丙;希腊:甲
2. 英国、法国、西班牙及意大利是经济发达、独立自主的欧洲国家。在历史上这些国家曾共
同受到某一帝国的统治,这个帝国是
A.罗马帝国 B. 拜占庭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3. 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于2009年的10月11日在山东举行,CCTV-5体坛快讯也特别开设
了“走齐鲁看全运”的专题,全景展现了“齐鲁大地”的风采。历史上“齐鲁大地”称呼渊
源于
A.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B.西周的封邦建国制
C.秦朝实行的郡县制 D.西汉初年的分封制
4.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废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的见解。
其中甲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说:“这
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见解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60年代对联}.{60年代对联}.
法家的思想内涵。如果把它们对应起来,正确的是
A. 甲——儒,乙——法,丙——道
B. 甲——儒,乙——道,丙——墨
C. 甲——道,乙——儒,丙——法
D. 甲——道,乙——法,丙——儒
5.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
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个时期应是
A. 春秋战国 B. 秦汉 C. 隋唐 D. 明清
6.作家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一书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
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段话显示作者对当时科举制
度的评价是
A. 非常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 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
7. 按唐朝制度,中男(l6岁以上至21岁的男子)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的男
子)才服兵役,而官员封德彝却向太宗提出中男应服役的建议,但魏征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
做法,坚决不同意。此提议最终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8. 北宋初岁入一千六百余万缗,为唐代赋税的两倍,到神宗熙宁时已税收增至五千余万缗。南
渡后,更增至留千余万缗,北方领土缩小而赋税反而增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甘薯、玉米输入增加农业产量 B. 江南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C. 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江南开发 D. 赋税征收制度逐步健全
9. 清朝康熙年间陕西地方官王穆遇见一位西洋人,这位西洋人向他讲述了一些他闻所未闻之
事。王穆因而写了一首赠大西洋进士的长诗。就当时时代背景而论,这位“大西洋进士”的
身份很可能是
A. 传教士 B. 大学教授 C. 商人 D. 外交官
10.下列文字内容,你认为它创作的背景是
A.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B.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
C. 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D.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11.“高梁叶子青又青,×月×号来了东洋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真是凶,杀
人放火真是凶!中国的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
出了沈阳城!”这首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八国联军侵华 B.九一八事变 C.华北
事变 D.七七事变
12.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
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
(见右)。最有可能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反帝爱国运动吸引了青年学生
C.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D.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13.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
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
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 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14.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的方法,即用最简单迅速、最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
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失败”是指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新经济政策 15. 下列四项中有的是史实,有的是解释,还有的是观点。其中属于观点的是
[来源:学*科*网Z*X*X*K]
A.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B. 商鞅变法时的告民书
C.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D. 国共两党合则利、分则弊
16. “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
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这句话中所说
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抗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60年代对联}.
17.60万解放军打败了80万国民党军队,成为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这次战役的名称
是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18.2003年,俄罗斯社会科学院某院士说:“把苏共送入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
自己。我们俄罗斯人以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向世界宣布:苏联的所谓民主化、私
有化、多元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从中可以看出,这位院士将苏联解体的原因片面归结
为:
A.经济危机 B.政局动荡 C.和平演变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9.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20.1971年10月25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
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布什这段话所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B.欧洲共同体正式宣告成立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1.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根据西藏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自治区
党委和政府在布达拉宫广场修建了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该纪念碑落成的
时间应该是
A.1991年 B.1999年
C.2001年 D.2009年
22. “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多快省”。以上这幅对联最早应该出现于
上世纪:
A. 50年代末 B. 60年代末 C. 70年代末 D. 90年代初
23. “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造成这种“不成功”的原因是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C.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B.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D.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
24.历史教材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
含的不仅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教材中出现的二战后的“西方”这
个概念的内涵是指{60年代对联}.
A.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B.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
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D.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
25.儒家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其含义是“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新中
国成立后,成功把这一思想应用于外交的典范事例有
①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 提出“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③ 开展抗美援朝运动 ④ 与美国、日本等国建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6.历史上人们往往把分裂走向统一或国家制度的改变称为“社会大变革”。如果以这个标准
看待下列史实,你认为不能称为“社会大变革”的一项是:
A. 武王伐纣、灭商建周
B. 隋军南下灭陈[来源:学科网ZXXK]
C. 春秋战国时的分封制变为郡县制
D. 清末民初由专制走向共和
27. 1927年成立的国民政府,鉴于上海政治、经济上的重要地位,把上海辟为“特
别市”,不久又提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城市规划,称为“大上海计划”。这个计划最
后被迫中断,其根本原因是
A. 政府财政困难 B. 国内社会动荡
C. 日本全面侵华 D. 国共内战爆发
28. 今年在上海举办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这是150多年来发
展中国家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海能获得世博会主办权的原因有
①中国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 ②综合国力不断加强
③与世界各国联系空前紧密 ④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建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9.前段时间有关“曹操墓的真伪”在国内各报争论得沸沸扬扬。小明同学对此很感兴趣,想
找一本有关记述曹操详细史料的历史著作阅读。在下列四本著作中,小明应当选择的著作是:
A. 《史记》 B. 《资治通鉴》 C. 《史通》 D. 《文史通义》
30.在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中,日本提出“脱亚入欧”。对“脱亚入欧”的正确理解是
A. 日本经济发达后变成了欧洲国家
B. 日本经济发达后加入了欧洲联盟
C.日本学习欧洲,成为工业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