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课标i全国卷高考作文范文
来源:快速阅读法 发布时间:2012-11-06 点击:
2017新课标i全国卷高考作文范文篇一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深度剖析之任务驱动型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师版)
一、 什么叫任务驱动型作文
1、概念: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指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的作文。试题往往会给学生创造出一个情境,设置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种作文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
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已经成为目前高考作文的主要呈现方式。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乙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这些做法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
2、怎样识别“任务驱动型作文”?
例文一:2015年语文全国卷一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是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这种类型的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个热点题型。这是一种直击社会热门话题的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充分体现
公民意识、彰显大语文教学理念、洋溢着强烈时代责任感。
社会现象类作文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对于考生来说,写这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说理性。
这次的作文题目,要求是写一封信,可以写给小陈、老陈、或者其他相关方。首先要特别注意格式。在格式上来说,必须是信的形式,这个有别与普通作文格式。题目没有做要求可以自拟,可根据你的立意拟一个贴切的题目,也可以直接写“给XXX的一封信”。注意材料中特别提醒,写信人姓名为“明华”。
立意上看,可以写给老陈,也就是材料中的父亲。从感情上来说女儿报警了,表面上看是大义灭亲的行为,但是实际上是对父亲换一种方式的关心。提醒父亲,注意行车安全,这既是对父亲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其他行人负责,是为了父亲和更多人的安全。所以写给父亲老陈的信,可以从责任这个角度来写。可以提醒父亲,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不可以违反交通规则,不可以在开车的时候打电话。
可以写给小陈,也就是材料中的女儿。女儿举报父亲,对她这一行为,你有什么看法呢。写给小陈的信中,你可以对她的行为理解并赞同甚至拍手叫好,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坚信女儿的做法正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爸爸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不是因为是父亲就无尽纵容,而是找到一种可以有效的方式给父亲提醒。“小陈的做法还是有些欠妥,虽然爸爸开车打电话有些违章,但违章的是自己的爸爸,万一被交警扣留几天怎么办?”你也可以对她的行为不理解甚至嗤之以鼻,怎么可以这样对待父亲,可以更加宽容或者找其他方法帮助父亲开车不接电话,而不是以这种“极端”的方法。
也可以写给其他相关方。比如写给交通管理者。要求他们严格执法,对这种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惩罚。多做“摒弃交通陋习、倡导文明出行”的宣传等等。)
例二:2015年全国卷2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 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首先要注意到材料中关于一些细节的提示,如“谁更具风采”、“ 综合材料”、“思考权衡”等语。1.“谁更具风采”提示考生要选出其中一人来写,并指出他们具有风采的原因,如大李的“笃学敏思”个人品质、“矢志创新”与“团队合作”的精神,“破解科学之谜”“跻身学术前沿”的特殊贡献;老王的“爱岗敬业”精神,“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的努力进取品质,超越平凡成为大师的自信追求;小刘的“酷爱”艺术的个性,“跋山涉水”的刻苦精神,发现美、创造美的贡献等。2. “ 综合材料”,要看到三者的共同特点,他们都有立志、热爱、坚持、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可贵品格和精神。3. “思考权衡”,就是要思考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具有这样精神品格的人,为什么他们能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当代中学生应该怎样成为这样的人;要权衡就是要通过权衡比较看他们当中的哪一种精神品格更是我们当代年轻人所必需的,哪一种精神品格更有助于矫正当代不良的社会风气,哪一种精神品格更能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等。他们三个一个代表抓科技以强国,一个代表崇敬业以立民,一个代表爱文艺以美心。
审题立意(一) 强国精神更具魅力
三人都具有立志、热爱、坚持、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可贵品格和精神。若问“谁更具风采”,我更欣赏抓科技以强国的大李。因为他具有“笃学敏思”个人品质,具有“矢志创新”进取精神,具有“率领团队”的合作意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做出了“破解科学之谜”“跻身学术前沿”的特殊贡献。在如今大国纷争如此强烈的时代,我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的强国精神更具魅力。
审题立意(二) 爱岗敬业更具魅力
三人都具有立志、热爱、坚持、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可贵品格和精神。若问“谁更具风采”,我更欣赏崇敬业以立民的老王。因为他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品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超越平凡成为大师的自信追求。在如今绝大多数人热衷名利、心态浮躁的时代,我认为爱岗敬业的平民精神则更具魅力。
审题立意(三) 艺术追求更具魅力
三人都具有立志、热爱、坚持、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可贵品格和精神。若问“谁更具
风采”,我更欣赏爱文艺以美心的小刘。因为他具有“酷爱”艺术的个性,具有跋山涉水的刻苦精神,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眼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给我们留下美丽的人生品味。在如今这个人们热衷于物质追求的时代,我认为崇尚独特的艺术追求更具魅力。)
例三:2016年高考全国卷1作文
A同学第一次考100分受到了奖励,第二次考98分挨了打;B同学第一次考55分被揍,第二次考61分得到了表扬。
以此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今年的这组漫画立意是多方面,可横向看,也可纵向看,题目充满了思辨性。但如果想写出高分作文,那就必须将两位学生加以比较,分析两位学生的分数差距悬殊,为何遭遇却不同。漫画上没有文字,但漫画背后潜藏着一个问题:“你(考生)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这个问题不仅是考生要面对的,也是每一位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要思考的问题:两个孩子的遭遇明显不同,而这种遭遇正是高度关注分数的人所给予的“评价”亲吻(表扬、肯定)或耳光(批评、否定)。但“分数”真的能代表学生成长的全部吗?这样的唯分数论教育真的能培养出栋梁之才吗?
一幅漫画的寓意往往可以多角度理解,拿到今年这个题目时,一般考生都能够联想到家庭教育,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成文。但如果学生还能联想到学校、社会,写出中国教育的现状和误区,深入分析错误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则更能得高分。)
小结:题目明确增加了任务指令——“双给”:
(1)“给写作材料”——提供一个争议性大,具有对立性、真实性、现场感的叙事体事件。
(2)“给驱动任务”——①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一般带“谁”、“怎么”等疑问词,它往往指向“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是作文的范围,不能离开此要求,离开则属离题。②明确给定写作内容及写作角度。
3、“任务驱动”的任务有哪些?即有哪些任务驱动写作者去完成?{2017新课标i全国卷高考作文范文}.
(1)、体式驱动:对文体、格式的规定。如2015年全国卷要求写成书信体的任务指令。
(2)、内容驱动:材料往往出现对立性、有争议性的问题,考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权衡”作出自己的“选择”,联系现实分析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或方案。15年甲卷的“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乙卷中的“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思考、权衡与选择”就是一个任务指令。
(3)、对象驱动:材料中“个案”决定论述说理要有指向性,要有对象意识,要抓住中心话题。即就事说事,就事论理。简言之:要专论一点。一要避免“空泛议论”,即架空分析,从材料理出一个话题或观点后,脱离材料纯议话题;二要避免面面俱到,即“广泛议论”。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清理透。
请指出以上高考作文材料中有争议性的问题(即对象驱动中的对象,亦即中心问题)各是什么。
一、
二、
三、
(4)、思维驱动:写作要求有“思辨性”与“探究性”,做到以小见大,即从琐碎中烛照社会问题,由简单粗糙的认知到认知的深化。高考作文不仅考察写作水平,同时考察考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更增强了对“思考、权衡、选择”等“思辨”能力的考查,呼应“探究性”——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有了更高的期待。)
小结:明确并完成写作任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第一要务!
二、 任务驱动型作文立意
1、 抓准中心事件。即弄清发表看法的中心话题。即上面所说“对立性的问题”。
以十月模拟考为例: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网络语言上广播电视节目、进教科书、入词典,热点频发,引起社会热议;同时大批低俗网络用语的普及化和日常化,也让人猝不及防。
2017新课标i全国卷高考作文范文篇二
2016年高考语文课标卷评析及2017年高考备考复习思考
2016年高考语文课标卷评析及2017年高考复习之我见
纵观2014、2015、2016年三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我们不难发现全国高考语文科在考查考生的能力要求上始终保持很强的稳定性,三年考纲在文字表述上没有任何变化,与之相对应的语文试题紧扣考纲要求,在传承的基础上体现创新,在创新的同时保持理性。就2016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I卷、Ⅱ卷试题对照2014年、2015年新课标卷比较来看,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一直在探索考试内容的改革,注重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增强,坚持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三年的试题均在积极进行价值引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依法治国理念,体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大前提下,今年试题既保持了整体稳定,又富有灵活性;既注重对考生语文基本素质的考查,又彰显了考查语文应用能力的趋势。湖南考区参加评卷的大多数教师认为,试题内容覆盖全面,难易度和区分度把握得比较好,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和引导中学语文教学,也有利于我省高考的平稳过渡。认真分析高考试题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下一届高考复习的方向与重心,鉴于此,本文拟结合2016年全国课标卷湖南考区阅卷组反馈的评价信息就2017年高考复习备考谈谈个人思考。
一、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试题整体评价
(一)传承中有变化,变化里见创新
首先我们看一下近三年课标卷的构成 。2014、2015、2016年课标卷均按照语文学科基本能力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其中阅读部分70分,表达部分80
近几年试卷的板块构成、结构模式、题型分布、考点、分值、难易度等都基本一致,具有鲜明的稳定性。但在稳定的前提下,仍然有创新变化,既有命题形式上的创新变化,也有内容上的细微变化与创新。如2014年文言文阅读分别考查词语解释、断句、内容概括分析和翻译,而2015年则在保留断句、内容概括分析、翻译的基础上,将词语解释的辨析题换成了古代文化常识的辨析题,2016年在文言文阅读考查方面传承2015年未做改变;又如2014年第15题考排序衔接,2015年变成选句衔接,今年无论Ⅰ卷还是Ⅱ卷均改为选填关联词语;再如 1
2014年第17题图文转换考查构思框架的转换,2015年第17题则采用2013年的形式考查图标的转换,今年无论Ⅰ卷还是Ⅱ卷又都采用2014年的形式考查构思框架;再如第13题的命题形式、考查内容量有了变化,2013年考查成语运用的正误判断,2014年、2015年考查近义成语辨析选用,今年则由近义成语辨析变为辨析6个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与否;最能够体现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当属作文题,沿用多年的新材料作文形式在2015年有开始向任务驱动型作文转换的趋势,这种形式在今年全国Ⅱ卷得到体现,但今年全国Ⅰ卷作文考查则采用了多年未曾出现的漫画题型。
(二)选材典雅厚重,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其一,注重选取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材料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文言文阅读材料刻画了曾公亮勤心为民、治国有方的能臣形象。其二,加大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査力度。除古诗文阅读题外,表达题中也注意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国古代小说、广西传统文化、太极拳、中国结、旗袍、国画、剪纸等。其三,凸显创新能力。如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中陈忠实创作的创新,表达题中的创业大赛、新能源汽车新媒体等,都能传递创业创新正能量。其四,蕴含依法治国理念。如曾公亮“谨绳墨,蹈规矩”,漫画材
料的奖惩符号等,都可以引导学生对法律、法规问题进行思考、感悟和生发。
(三)弱化纯知识的机械考查,注重逻辑思维和审美探究能力
试题逐步弱化对字词的机械考查,承续了往年全国卷的优点,注重考查语文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审美探究能力,以凸显学生语文底蕴。如第三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题为探究题,以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作为切入角度,引导考生探究小说主人公六安爷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探究小说的主题。第五题语言文字运用第16题属于补写,考查考生的逻辑分类和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今年的作文题,更能综合考查考生的逻辑思辨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兼顾广度深度,注重学科交融,凸显人文素养
试题以语文学科为核心,巧妙地融合了历史、生物、化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多门学科知识或元素,兼收并蓄,实现了学科间的大跨界,反映了一种大语文的“考试观”,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例如,论述类阅读题甲骨文的发现涉及史学;句子补写题花青素的说明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密切关联;构思写话题涉及体育、手工、国画等学科概念;作文题实现了与美术、哲学的巧妙对接。
二、2016年试题具体分析及湖南考区评卷结果反馈
今年湖南考区文、理科考生共有328290人,语文科省平均分以选做者较多的传记阅读为准的话为91.05,如以选做者较少的小说阅读为准则省平分90.16,相比2015年湖南省语文平均99.55下降了8.5/9.39分,创近七年最低省平分(2010年92.63、2011年103.33、2012年92.62、2013年93.62、2014年94.37、2015年99.55)。
2
各题平均得分情况如下:第一卷必做题中论述类文章阅读3道题(9分)加上文言文选择题3道题(9分)合计平均得分为3.68分,文言文翻译10分得分为5.76分,古诗阅读11分得分6.7分,默写6分得分3.73分;第一卷选做题中小说阅读25分有27.4%的考生选做,平均得分12.47,传记阅读25分有72.6%的考生选做,平均得分13.36。第二卷必做题语言运用5道题20分,得分12.85,作文60分,省平分42.27,其中1—36分段中1—20分有1646人,21-35分有7654人;50分—60分段有3555人,占总数的1.1%,其中52分以上960人,54分以上220人。
从上述各题的得分情况以及阅卷现场反馈的考生答题情况来看,今年湖南考区语文科相对影响得分的主要是第一卷中论述类文章阅读、文言文阅读中的古代文化常识与翻译、古诗鉴赏第8题的第二问、第10题情景默写、选做题第11题的第2小题和第3小题、选做题第12题的第3小题和第4小题,第二卷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几道选择题难度不大但得分不理想,第16、17题得分差强人意,作文得分42.27不能算满意得分。而导致上述各题得分不够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综合湖南考区评卷组的意见作如下简单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
近几年来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选材集中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经济金融等相关领域,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材料的文化含量和教化作用。今年材料选自朱凤瀚论文《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全文条理清晰,通俗易懂,题型仍是3道逆选题;第1、2小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第3小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相比2015年,今年的命题更加强调“整体阅读”意识,要求考生在真正读懂整段、整篇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因而相对难度加大,考生得分率不高。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1.文言文阅读(19分)
全国卷倾向于从正统的历史著作中节选纪传体文本,传主往往是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但不回避其“小瑕疵”。今年节选文本既有曾公亮兴修水利、为政有能声、通晓典章制度、止息边地事端、接待辽使不辱使命等事迹,也有其生性吝啬、为子孙谋划等性格展示。
第4题文言断句题,连续考了三年,今年的难度不大,得分比较理想。 第5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此题的设置与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大背景有关,但由于考生平时重视不够,积累不多,本题得分情况不理想。
第6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于对文意内容的概况和分析,难度不大,但考生缺乏文题对照意识,对原文理解不够准确,得分率依然不高。
第7题是文言文翻译题。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性实词与虚词的理解。第(1)题采分点有“锡”(通“赐”)、“虔”(恭敬);第(2)题采分点有“救正”(纠正弊病)、“固宠”(加固宠幸)。相比去 3
年的考题,今年的难度稍大。特别是第(2)题,因为删除了中间一句话,给考生在理解上带来了一定困难。 2.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诗歌鉴赏取材于唐朝诗人李白的《金陵望汉江》,这是继去年以唐诗(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作为命题材料后,又选择了一首唐代名家的五言古风作为命题材料。全国卷诗歌鉴赏题选材以唐诗、宋词为主,倾向于两个方面,一是非名家的名作,二是名家的非名作。本诗属于第二种情况。
第8题考查诗歌形象及其作用,采用连续问的形式,“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第1问得分率较高,第2问得分率较低,考生从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回答较多,对揭示诗歌主旨的作用不大。
第9题考查“情感”。“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似简单,但有一定难度,考生对思想感情的把握不够全面,“歌颂盛世”的情感基本上能概括出来,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这一要点难以把握,得分率较低。
3.名篇名句默写(6分)
全国卷多年来都从两个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64篇诗文中选材,命题方式是给语境,考生根据语境的要求去填写。今年仍为语境中的理解默写。从默写内容看,与去年“初中两句,高中四句”相同;从考查时代看,分别涉及先秦、三国、宋;从文体看,考查的文和词,且“文”的比重很大。但相较于2015年,今年的题目难度本来不大,但从考生作答情况看,第(2)小题出错的比率较大,相当一部分考生填写成“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命题者要求填写的内容,应该是顺承本句而来的两句,而不是对题干内容的重复,反映出考生审题不细,也有部分同学因写错字失分,如“狼居胥”(郎居婿)、仓皇(惶)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选用小说文本,中外兼顾,以中国为主,选文一般在1600字左右。
今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是山西作家李锐的小说《锄》。选材关注现实生活,写的是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较量,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与沦落,人们失去土地的失落与迷茫。本小说主题鲜明,人物性格也不复杂,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命题者在设题时,把重心放在了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上。第(1)题“五选二”,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人物性格及小说主题;第(2)题考查小说题目“锄”的寓意,有一定难度。第(3)题考查一些词语连续运用的作用;第(4)题探究题,以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作为切入角度,要求探究小说主人公六安爷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和小说的主题。学生失分主要在小说的中心主旨把握上,欠深刻分析,缺少深层思考,不能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传达的信息,不能筛选、提炼观点,局限于直接摘抄原文信息。本题第1、4小题得分
7.94分,2-3小题得分4.53分。
4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全国卷选材均为人物传记,传主以现当代著名人物如文学家、科学家、实业家、军事将领等为主,中外兼有,篇幅在1600字左右(含链接材料)。今年的传记题为《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是一篇关于作家陈忠实的传记,从选文和题目看,难度都不大。
第(1)题,仍是传统“五选二”。本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与分析概括能力,整体难度不大。第(2)题,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本题信息点比较集中,筛选难度不大,但考生将文本中的语言“概括”成精炼的答案很不容易。第(3)题,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答案要点分散在全文,需要有较强的筛选信息能力和整合概括能力。第(4)题为探究题。本题有两问,第一问“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考生既要理解这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又要弄清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有一定难度。第二问“有哪些表现”,是信息的筛选整合,只有真正理解了“剥离”和“寻找”两个词语的关系,才能在原文中准确筛选。本题第1、4小题得分7.99,2-3小题得分5.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近几年全国卷把成语运用、病句判断、句子衔接、补写语句、图文转换作为稳定考点,很少涉及字音、字形、修辞。通常由3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组成。
第13题成语题,连续考了几年近义成语的辨析填空,今年在命题形式上出现了不小变化,变成分析6个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与否。考查的成语数量增加了,但难度没有太大变化。
第14题病句题,涉及的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逻辑错误和结构杂糅。 第15题,题型出现变化,虽然仍是考查语言连贯,但以填写关联词的形式考查。
在作答上述三题时,有的考生审题不认真,或用文字作答,或多选,或漏答。 第16题属于补写,仍然考查语言连贯,语料为科技说明文。主要问题是语言表达不严谨,存在语病现象,有的概括不准确,不完整。{2017新课标i全国卷高考作文范文}.
第17题属于图表转换题,题干要求对所给的框架进行解说。与去年徽标类(邮票主体图形)不同,采用的是与2014年考题类似的“构思框架”类图示,考查考生的逻辑分类和语言表达能力。考生作答此题主要的问题:忽略关键信息,语段结构不明或语序颠倒。
(六)写作(60分)
作文题为漫画材料题,材料由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两组四格漫画构成。题目具有形象性、现实性、开放性、思辨性等诸多特性,考生在审题上没有太大难度,几乎都有话可说。但是,看似简单的漫画材料中蕴含着较多的分析层次,且有深浅之分,对考生的概括提炼、具体分析、逻辑推演、语言表达等能力带来了挑战。从考生作文得分情况看,一类卷和四类卷的数量都比较小,大多考生作文集中在
二、三类卷。
5
2017新课标i全国卷高考作文范文篇三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解析人:永州一中 刘小忠
【试卷总评】2016年是高考改革的重要年份,是对2017全国高考全面深化改革的充分准备。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在试卷命制上,保持了形式稳定,稳中有变的基本特征,让改革的过渡有章可循;试题材料重视传统文化,着眼社会、关注人文;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基本应试能力,从而凸显考生的语文素养。纵观整套试卷,可谓是“守正出新,亮点频频。”
论述类文本节选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选择的材料与命题中规中矩,着重考查了学生理解文本及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历年的考题相比较,相对稳定,难度适中,有效考查了考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文言文阅读遵循从正史中选材的命题思路,今年的《曾公亮传》选材于《宋史》,考查的内容与2015年试题结构、命题角度保持一致,取消了实词的考查,依次考查文言句读、文化常识、细节辨析、文言翻译,突出稳定性,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在根本上解决文言文阅读问题。
诗歌鉴赏题型变化不大。新课改以来,高考诗歌以唐宋律诗为主,今年也不例外,考查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金陵望汉江》,属于其作品中的二流作品。并依照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考查了作品的景象特点和诗人的思想内容,难度适中。名句默写仍是理解性背默,所考篇目均在考纲要求的64篇之内,三道题分别考查荀子的《劝学》、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干提示明白浅易,所填空中均没有易于出错的字词。
两篇大阅读依然遵循了以往二选一的形式,一篇小说,一篇人物传记,难度相当。其中文学类文本选取了李锐的小说《锄》,考查的内容包括对标题的含义、语言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这些题型都是学生备考中的常规题型,难度不大。
实用类文本选择了人物传记,且为他传——《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高考卷有选择当年度去世的名家的传统。而今年春天,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因病去世,其作品《白鹿原》能反映上世纪80年代小说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本题考查的内容无非还是信息筛选、句意理解和探究的能力,整体上较之去年的《朱东润自传》略微简单一些。
语言文字运用题依然保持了近年成语、语病、句子衔接、图文转换等基本题型,这些题型都是常规题型,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考生难度不会多大。但本大题又体现出命题形式和考查角度的革新。其中13题的成语题给出6个句子,要求选出3个使用正确的词语,与以往
三选一,四选一的考查方式不同,考查了“举重若轻”“光怪陆离”“改换门庭”“并行不悖”“空谷足音”“奉为圭臬”等成语,容量有了变化,难度稍大。15题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
材料作文源自安徽新闻漫画家夏明之手的漫画《奖惩之后》。其实高考作文以漫画命题并不鲜见,全国卷2007年的漫画《摔了一跤》、2010年的漫画《有鱼吃还捉老鼠》 等让很多考生仍记忆犹新。高考作文命题永远在“规避”和“超越”中前进,命题便规避“模仿”“套路”。尽管今年的作文题目有点“意料之外”,提供的材料类型不同于常见的纯文本形式,可能会对考生有一定的心理冲击,但题目又在“情理之中”,直指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奖惩方式,从而引发全民关于考试分数、奖惩方式与家庭教育、进退标准的大讨论。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
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
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D 项“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范围扩大,原文是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只能证明“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和“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两点,并不是选项所说的“所载内容”,扩大了范围。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
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 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 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
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漏掉了修饰语。 ........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 项“直至殷墟甲骨
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时序错乱。原文“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意思是说中国古代的文字学家很早就把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凭依了,而“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可见传统文字学研究的凭依由来已久。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
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2017新课标i全国卷高考作文范文篇四
修改:从标杆作文看2017年高考作文备考
从标杆作文看作文备考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葛福安
一.标杆作文对高考作文备考的意义
下面这张表格,是新课标卷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被人们视为高考作文评分的部颁标准。这表张格对于评分的基本项目以及打分标准,都作出相当细致的分类分层的确定,但是,这个“部颁标准”到了各地高考评分现场,还会再加一个案例式的“地方解读”,主要表现为标杆作文。
2016年广东高考作文阅卷场也拿出了自己的17篇标杆作文。这17篇标杆作文是基于写够800字、能够完成整篇作文而制定的,残篇作文不在此例。这17篇标杆作文最低分10分,最高分58分。
标杆作文的产生,是高考作文阅卷专家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研究、商定的结果。首先它体现出“此次”考场写作的现实。标杆作文取样于考卷场中,在一定的取样数量之中选择出多篇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考卷,以待研究确定。其次,标杆作文均经过多方研究、斟酌,它们获得了充分的、全方位的关注,这种关注是一种高质量的打量,最后确定的标杆是经得起阅卷现场中各位阅卷操作者的质疑、询问和推敲的。第三,标杆作文的高密度细微差异,使它具有可信的标杆意义。和高考语文的分数呈仿锤分布相同,考场作文的现状也大致如此,所以,符合字数要求的考场作文真正的低分应该从35分起算起,至高分58分,标杆作文之间的分差高大为3分,最低为1分。而这分差又具体落实在三个分项打分上,这三个分项打
分是基础等级的内容和表达两项及发展等级的特征一项。
因此,从高考备考的角度来看这些标杆作文,它更可以被视为一个具体可感的作文备考样板。这个样板包含了一个完整的高考作文从审题到成文各种综合因素,这些因素中的经验和教训,都可以对具体的高考作文备考实践有着非常直观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在表格中,我们按照平常教学中的惯常做法,把17篇标杆作文大致分为三类:低分作文、中等作文、高分作文。这种分数是以最后的总分为标准的。如果从每篇作文的三项分项打分来看的话,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
从标杆作文的写作内容上看,除去有跑题之嫌的几篇外(12-17),绝大多数作文都是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
2016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中的这组漫画构思巧妙,以对比、变化的角度对所要求表达的内容和主题加以展现,简明、形象且有创意,符合学生实际和教育现实。总体而言,这组漫画的内容可以从五个层面予以分析、理解。
1.谈分数问题
学生、家长、教师过于看重分数,学生成绩尽管起点很高,但若有些许退步,仍会受到埋怨、责难甚至惩罚;学生成绩尽管起点很低,但若有些许进步,就会赢得鼓励奖赏。尽管两个学生的分数有着极大的差异和一些波动,但受到奖赏和惩罚的核心标准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分数,这反映了学生、家长、教师等对分数的超高关注度。标杆作文的2、3、7、8、9、10等几篇倾向于这一个层面。
2.谈教育现状
学生、家长、教师对分数的态度其实反映了目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的功利化倾向----忽视了学生作为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片面追求分数,盲目追求升学率。而“分数”与“升学率”并不能真正代表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更无法衡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学生到家长,从学校到社区,各个层面的“唯分数论”既导致了教育误区的形成,也深深地自陷于这一教育沉疴而难以自拔。标杆作文的5、6、10、11、13等几篇倾向于这一个层面。
3.谈理性教育和教育科学问题
由分数问题、教育现状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引申理性教育和科学教育层面的问题:单纯、直接、片面地由分数成绩产生的奖惩赏罚,不应成为家庭或学校教育孩子的主要手段。在这种僵化、单一的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久而久之便会对分数产生依赖与恐惧并存的矛盾心理,这是应试教育的顽疾,是缺乏理性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后果,更是素质教育应努力克服和解决的问题。标杆作文的1、2、10、11等几篇对这一个层面也有涉及。
4.谈心态问题
如果我们挖掘更深一层的含义,认真展开理性思考,跳出分数的小圈子来看依据分数来决定奖惩,就会发现,这还反映了当前社会上人们对进步、退步的态度,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着的攀比竞争、急功近利、贪图眼前成败的浮躁心态。由于浮躁,短期行业似乎更受人关注,眼前利益可能更为人追逐,夸饰之风也许更被人艳羡,使人们无尽分析进步、退步的原因,而这种心态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判断、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标杆作文的2、5、6、10、13等几篇对这一个层面有所涉及。
5.谈评价问题
漫画中的所谓分数,亦可理解为评价,用分数来代表的评价,往往并非多元化评价,而是以某种的标准为尺度的单一化评价。无论教育还是其他诸多领域,对于人才及其发展能力的评价,都应力求摆脱单一、片面的评价机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多用几把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生,推进更为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标杆作文的1、3、4、5、9、10等几篇对这一个层面有所涉及。
二.高、中、低三档标杆作文对高考作文备考的启发
我们以总分把17篇标杆作文分为低、中、高三档作文,以“禁飞区”、“生活区”、“风景区”名之,试图从中到得一些高考备考的不为、可为与大有作为的地方。
1.从标杆作文看考场材料作文有哪些“禁区”
从10分至39分的7篇低分作文中,我们大致归纳出具有一般意义的四大“误区”:
(1)材料作文话题化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那篇10分的作文。这篇文章属于“偏离题意”。评分细则对“偏离题意”的界定是“离开漫画中所提供的内容与信息,文本内容与“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中提及的内容、信息完全无关,比如空谈“宽容、理解、心理健康”等。这篇考场作文的核心词是“苦难”。这位考生在看到漫画后,可能是没有紧扣漫画的一些要素去做具体的分析,有可能是“苦难”两字非常强烈地闪现于他的大脑,就不顾其它了。这种思维,在写作教学中或者写作的审题过程中,并不少见。但这种“闪念”是凭直觉而生的,而且它不是一种正确的直觉,甚至连“似是而非”都算不上。而考场作文的审题,应该对这样的 “闪念”进行探究、思考,一见钟情式的审题,是相当有风险的。对于这个风险,语文老师应该进行矫正,指导。当然,这篇文章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用事例代替分析,这放到另外一篇标杆作文再作说明。
在学生的高考备考实际中,阅读材料后概括出核心词语,然后仅仅围绕核心词语进行多层论证,而不涉及材料的情况也为数不少。
材料作文的话题化写作,从文体写作特征上看,是对材料作文下的议论文写作认识不清所致;从考场作文的角度看,是对考场作文打击套作的无视所致;从能力的考查角度看,是对考场作文注重分析问题能力与表达分析问题能力的的忽视所致;从备考的角度看,是过于重视话题作文的“点式写作”,过分注重话题素材的积累而缺乏对素材的纵深分析所致;从学生的写作实践角度看,是没有摆脱中考的半命题或概念命题以及过去高考话题作文的影响所致。
因此,非常有必要强化学生对材料作文写作的认知,避免陷入低分作文的泥淖之中。
(2)大论公理说废话
这方面的例子是第13篇标杆作文。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人无完人”。这个结论,能从材料(漫画)中概括得出来:第一个男孩第一次考了100分,奖“吻痕”一枚,第二次得98分,赐“掌印”一记。赏罚失当,不应该,为什么呀?因为人无完人,不可能永远保持完美的分数(100分)。但是,人无完人,是个 “公理”,就如同“地球是圆的”,虽然曾经不是公理,但现在是了。“公理”是指依据人类理性的不证自明的基本事实,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不需要再加证明的基本命题。
高考题的写作要求上明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人无完人”只能算是个意思,不能算是你这篇文章的立意。因为这个意思不具备“立”的特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立意”的确定不仅要让读者看出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不管是深刻还是肤浅,更要让读者看出这篇文章的必要性。虽然2016年高考作文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的表述,不如2015年的“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指向清楚明白,但是,写作文,就是要看出作者的观点、看出作者对生活的关注度、思维清晰度和情怀。
在平常的作文备考中,有不少作文是在试图证明“公理”,像“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像“物质决定意识”等等,这些还真的都不能算是“立意”。有这样一则材料:沈阳市政在冬天落叶后的城市道路两旁的树上装上假叶子的做法,引得大家吐槽。有学生写的文章是“顺应自然”,而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流派道家的核心思想,当然不能做为文章的观点来论证。
(3)并列结构很僵化
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第14篇。三段并列的句子,把一篇文章分成四个隔断:个人要前进,社会要前进,民族要前进。个人要前进,塞进去个时髦的屠呦呦;社会要前进,塞进去“老人摔倒如何扶”“青岛天价虾”“旅游宰客”;民族要前进,塞进去“综合国力”。
虽然,评卷者也不能给这种作文过低的分,毕竟它结构完整,它的中心观点“xx,只有前进,方能成其X”也和作文材料(漫画)有点关系。但是,这种并列式的文章结构,是一种僵化的模式,是模板化写作,甚至可以说是套作。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解读2015年高考作文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