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江西南昌高三调研语文作文

来源:高三励志 发布时间:2012-10-19 点击:

2017江西南昌高三调研语文作文篇一

2016-2017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分析及优秀考场作文

高三语文期中试题阅卷分析 2016.11.20

13(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句式以及对句意的把握。平均得分2.6分,难度系数50%。 阅卷标准:“诣”翻译为“到”“去”等得1分;“节度”翻译为“指挥调度”“指挥”“调度”“调遣”等得1分;“以利啖之”翻译为“用好处收买他们”“用金钱利诱他们”得1分;“冀”翻译为“希望”“期望”等得1分;“为”翻译为“被”“为„„所”等得1分。

答题情况:此翻译本身并不难,基本都是对课内知识的考查,但是学生答题情况并不乐观。“诣”基本都能答对,“以利啖之”很多同学没有字字落实,(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史记·高祖本纪》)“以”翻译成“凭借”“因为”,“之”翻译不出来,“啖”部分同学翻译为“说服”“劝说”不得分,能翻译出“引诱”“利诱”“收买”的都给分,翻译成“贿赂”不得分。“冀”也翻译的不错,但是仍然有不少同学翻译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不得分。“节度”仅有少数同学能够翻译出来,大部分同学翻译为“接受节度”“成为节度使”或者“接受节度使的职位”,不得分。

13题第2小题平均得分2.5分左右。

得分点为“手书”“报”“效”“不之顾”大意通顺。“手书”可译为“亲手写信”“用手写信”“亲自写信”,“报”译为“回复、回答、答复”都行,“效”译为“仿效、效法、仿照、效仿”皆可,“不之顾”必须翻译出宾语前置句,同时“顾”要翻译对,译为“理睬、理会、搭理”正确,意译为“不听、不管”也可。大意通顺的一分基本给了学生,也就是对一个点就给2分。 问题:1、错别字太多,像仿效的“效”、理睬的“睬”,出现错别字该处不得分。

2、对课本知识点的迁移使用很不好,像“手书”,《项脊轩志》中有“手植”,《报任安书》中的“报”,翻译的都不好。“手”翻译为拿着、手持、手捧,“书”翻译为写文章、写奏章、写文书,“报”翻译为禀报、报告、上报、回报等。“期”未做得分点,翻译的也不好,如约定、期间、满一年,“效”翻译为效力、效忠、效命,“顾”翻译为在意、顾及、顾惜、考虑、回头看、回复、看、不屑一顾等。

建议:1、加强学生的翻译训练,尤其是尽量做到直译,多多落实实词的翻译,尽量让学生举一反三。2、重要的特殊句式必须落实好。3、必须提高学生结合语境把握句意的能力,避免翻译出来的句子不通顺,不合逻辑,不合常理。

14(1)此题考查的诗歌的炼字。平均得分2分(2)标准:放宽了答案标准,只要这两句诗句翻译准确,得2分,然后如果对句意概括分析出景象特点如:宏大、壮阔、壮观、辽阔、壮丽、恢宏等类似词语的再加2分。有些同学按炼字型题目作答,很好,但看卷时,没有按步骤赋分。因此,答上情感的不管对错,均不作赋分要求。(3)出现的问题:诗句意思不理解。比如“积气”的气,很多同学理解为怨气。诗句不会概括分析,仅仅翻译诗句。没有概括出景物的的点。(4)错例展示:1、“冲溢”为动词,冲,冲起;溢,溢满,运用对偶,将长岛的环境进行渲染,抒发了自己惋惜之情。0分2、用“冲”“溢”两个动词表现长岛的气浪之大,太阳升起后光芒四射的场景,动静结合,抒发了诗人被贬后的落寞孤寂。

14(2)阅卷情况反馈

1.得分情况: 大多数2-3分,平均分2分。

2.阅卷标准: 阅卷标准相对宽松,能给分的尽量给分。手法1分,分析1分。答出两点得4分。但是只罗列情感术语,比如“表达了作者被贬之后的悲伤、惆怅、壮志难酬、郁郁不得志的情感”,只能给1分,相应的表现手法分析正确,再加相应的分数。

3.学生答题情况:

(1)整体情况: ①对情感的分析大多数能抓住“被贬之后的悲伤、壮志难酬”等,但是对美景的喜爱答出来的较少。 ②近一半的同学没有答出表现手法,只有情感分析。

③对诗句的情感理解有误,表现手法与内容分析不对应,比如“二三两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悲伤、失落或愤懑的感情”。 ④错别字现象:愁怅、壮志难筹、朝庭、直抒胸意。

(2)具体得分情况示例:

①手法、分析到位的,4分。 ②手法、分析不全面,漏得分点,3分或2分。 ③只答感情,没有手法,大多数得1分。

第16题,属于压缩语段,难度较小,平均分3分。

赋分原则:学生只要能答出四个关键词,且语意连贯即可得满分。

①按答案要点赋分,语意不连贯扣一分 ②“多次变轨”答成 “变轨”,“逐步靠近”答成“靠近”不得分。 ③本题错别字未扣分。

出现的问题:

① 要点全,但语意不连贯。如:载人飞船共进行了四次停泊,将捕获锁伸出,卡在天宫二号卡板器里,往回收缩使二者拉近。其中载人飞船多次变轨,到达与之相同轨道,完成对接。

② 有的同学把该题理解成了“概括新闻内容”。如: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

③ 错别字太多。“天宫”写成“天空”,“捕获锁”写成“捕获索”等。

④ 有部分学生“对接过程”概括不全,只概括了最后的“对接”。如:载人飞船在两者相距30米时伸出捕获索„„完成对接。

17. (1)试题分析 :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表达能力,可根据文段内容与各语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理解。具体来说,这是一道填充关联词语的题目,关联词语连接的是复句,所以填充时一定要分析前后句的句间关系。①处前后语句构成的是因果关系,此处应填写“因此”“所以”等表结果的关联词;②处前后语句构成转折关系,应填写“但是”“可是”“然而”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③④处根据语境,应该是由前面句子中“如果„„”引发出的表示假设关系的一组关联词,并且最好将③④两个句子构建成递进关系,以增强句意的表达效果。

(2)阅卷标准: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答案,现将这四处答案整理如下,仅供参考:

①处写“因此”“所以”“那么”“于是”“因而”等均对;②处写“但是”“可是”“其实”“然而”“而” 等均对;③处写“就”“那么就”“那就”“便”“既”“不仅”“则”“非但”“不但” 等均对;④处写“更”也更”“也就”“而且”“进而”“更加” 等均对。

(3)典型示例:

此题较简单,满分很多,平均分在3.5分以上。错因在于部分同学根本不清楚关联词的概念。比如部分同学将答案填写成了诸如“显然”、“正如”、“现在”、“由此看来”、“所以说”、“可见”“但实际上”“将会”等词语。还有小部分同学审题出现失误,补写的内容为一个句子。 18试题分析:本题为图文转换题,同2016、2014年全国卷的17题为同一题型。要求把所给流程图转换为文字。做题思路为把流程图一分为二,依次解说。其中,“适合接种”的多了一个小插曲。

评分标准:1.按照答案的赋分标准评分,缺一个环节扣1分。

2.标点不独立占格或全程“文不加点”的扣1分。

3.“适合接种”中的“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和“接种”顺序错扣1分。

答题情况:本题同学们答的较好,多数3分以上。出现的问题如下:

1.开头空两格,此题没有必要。这种情况没有扣分。

2.标点没有独立占格,或全程不加标点。

3. “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和“接种”顺序错。

4.因为流程图中“离开医院”为两种情况共用,有的同学把其中一情况的“离开医院”漏掉。 5另有部分同学不是两种情况依次解说,而是把两种情况糅合起来,横向一层一层的一块解说,这咱情况多数表述不清。

19题是赏析文中划线句子,这类题型是高考常考题型,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步骤:手法(遣词造句)+句子分析+效果。本题的第一个句子分析,大部分学生没有问题,只有极少数学生出现问题,如把比喻手法与拟人手法混淆。第二个句子出问题的相对较多,部分学生没有分析出手法,也没有看出对藤蔓的嘲讽之意,所以在看这个题时,答案限度相对放宽了:学生们只要回答出手法对比(反衬、衬托),并分析出是为了反衬青檀的高贵精神,就可得2分;学生答出对藤蔓的嘲讽(蔑视、鄙视等),但没回答正确手法,也可得1分;回答是拟人的,0分。本题的平均分数3分左右。

【建议】1.该题型是高考常考题型,但是部分学生到现在还没记住该题的答题技巧,更没理解。务必理解并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步骤;部分学生的手法理解不准确,部分学生把比喻与拟人混淆,如部分学生出现:运用比喻的手法,“握、抚、敲”动词的运用,赋予青檀人的动作„„甚至有的学生把手法书写错误,如似人、反称等。希望加强学生对手法的理解与掌握。

第20题平均分3分

1、试题分析:本体考查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难度系数不大。

2、阅卷标准:只要能扣住文中“长得丑,不被知”“不随波逐流”“解放”且会分条,做到书写规范认真,就痛快得给4分。不分条书写超级烂,不会从文中筛选概括信息自己瞎编乱造,一刀切为0分。如果书写好会分条,答案组织不是很完美2分以内。扣住“挣脱了石之束缚的青藤”的定语作答理解也到位。

3、答题情况:大部分同学能很从容地从文中筛选出答案,且书写规范认真分条作答。但也有很不少的同学不会从原文中筛选答案,答得乱七八糟。有的只是空洞地罗列答题术语: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化文章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等等,答得一塌糊涂,直接不按套路出牌!

4、存在的问题:书写欠规范,一个字“乱”。原文意识偏差,不会从原文中筛选和概括信息。分条意识薄弱。文本理解不到位。

5、教学建议:指导学生读懂文本、读懂题干。作答要有原文意识,学会从原文中抠答案,作答尽量整合原文语句回答。熟悉答题套路。强化书写,永远记住游戏规则:漂亮是笔下留情的王牌,

丑陋是永远也打不赢的官司。要有分条意识。

21题(略)

第22题“文章最后一段内容含意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平均得分3.5分。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探究题,而是一个句子含义理解题。此段共三句话,每句为一层:①作者写青檀之硬,实际上写的是青檀不媚俗、不丧失个性的顽强坚韧的品格;(2分)②作者认为这种精神是不会腐朽的,将会永远留存;(2分)③认为这种精神的存在会使我们的世界更加多姿多彩,充满活力,作者呼唤、向往和追求这种精神。(2分)

★存在的问题:

(1)其中第一个要点,应从青檀的骨气、气节、节操的角度作答,而不是身处困境却直面困难,不屈服不放弃等。

(2)本题不同于答段落的作用题。有些学生从内容到结构答些空洞的套话,如:以青檀为线索贯穿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与题目,使文章结构完整。卒章显志,升华主题,表现作者以青檀的喜爱。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对主题理解有误。如:劝诫人们不要乱砍滥伐,要保护大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等等。

★建议 :

(1)要有题型意识,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如句子含义理解题不能答成句段作用题。

(2)要有分条作答意识,6分题一般至少三个要点。但仍有很多学生不分条。

(3)要有关键词意识,有些学生答的很多,但答不到关键的得分点上。

23题作文试卷分析:

这是一则典型的时评类材料,以南锣鼓巷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商业大潮发生了碰撞。学生写作时,可就事论事写成时评类作文,也可推而广之按一般材料作文来写。可以从“游客”的角度分析,可以从“南锣鼓巷”角度来分析。从“南锣鼓巷”角度分析时,可以抓住“宁可不要丰厚的旅游收入,也要恢复老街往日的宁静”来分析,也可从“主动取消3A级景区资质”来分析。写时评类作文主要探讨“应不应该取消3A资质”这一争议点。可肯定南锣鼓巷做法,也可否定之,言之成理即可。具体立意如下:

(一)游客角度:

素质、修养(与修养同行);文明旅行

(二)肯定南锣鼓巷做法:

1.守护传统文化、历史文化

2.留其本心、本真、本色,保持永恒

3.莫为经济、物质利益所诱惑(莫为利益熏染古文化之香)

4.取舍(放弃铜臭、守住文化/舍弃吵闹、守住宁静/舍铜臭以存优雅/学会舍弃,享快意人生)

5.抵制诱惑,留住宁静/追求最初的宁静/还传统文化一丝宁静

(三)否定南锣鼓巷做法:

自己取消3A资质是要一种倒退。应该积极去研究全域旅游时代发展的新规律和新特征,并努力化解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若从思辨考虑可以从 “如何兼顾旅游收入与保护历史文化”“如何兼顾旅游收入与闲适优雅”等考虑,当然以上所有立意都不难写出思辨性。

按一般材料作文来写的同学占大多数,也许这与老师淡化时评作文有关。

★主要问题:

1.学生作文选用实例与其本身论点不符。

2.写时评作文,文中缺少必要事实论据,只是学生自己在絮絮叨叨写,也没有就材料联系到生活实际,缺少说服力;再者,缺少相应举措的提出,只是单纯的评说,体现不出“任务驱动”。

3. 有些同学写如《莫被利诱,固守本心》《莫让利益坏了初心》,“本心”“初心”是什么没有说清楚,脱离材料,导致偏颇。

4.文面不规范。有些学生作文结构欠合理,如整篇文章3段4段;书写潦草,不认真等。

5.写传统文化写得太空。光说传统文化很重要,不说如何保护,即所采取的措施。

6.本次作文最佳角度是论证传统文化与商业经济的逻辑关系,但有些同学只写了一个角度,如只写守住内心的宁静。

7.切入点不对。如:题目《学会放弃》,如果写放弃铜臭、守住文化,或舍弃吵闹、守住宁静,都是最佳立意,但有些同学写时与材料无关,写做事时要勇于舍弃,举鲁迅弃医从文一例,举做题时要有选择地放弃,这些与材料无关的例子严重影响了得分。

8.写素质、保护环境、文明旅游等角度,虽然审题角度可以,但写的太肤浅,导致作文45分左右。 ★教学建议:

1.平时作文练习时,关注现实,贴近现实,突出时代精神,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文化热点切入,引导学生激活人生经验和知识积累。

2. 加大思维训练力度,更加注重材料文字表述内容及含义的广度与深度,尽量让不同学习风格和思维习惯的考生发挥最佳的思辨和写作才能。

3. 作文题切合考生实际,关注学生人生成长这一大的范畴。

4. 强化审题训练、强化思维训练、强化素材积累、强化分析能力训练、化文面规范应当贯穿每次作文训练!

★考场范文

1.古风长存,民生常乐

万里长城之绵延兮,自古传至今昔;秦兵马俑之睥睨兮,自秦时而现;方亩孔庙之盛香兮,燃千年学风。中华之博物,怎少得了历史文遗?试问:焉用亡古物以倍忧?

南锣鼓巷自成景区后,相貌可谓大变。曾经的闲适优雅荡然无存,老北京味道也变为汗味儿,更有垃圾堆街、私闯民宅等乱象。但在居民熟虑后,舍弃的旅游收入又换回了往日的宁静。

在信息交流发达的当下,老民房改景点、老村落变旺街的现象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但其结果则何如?南锣鼓巷给我们敲了一次警钟,过分的拆、迁、改只会造成日增的烦忧,唯有古风存,才能民常乐。

诗人陆游有诗《游山西村》,诗人在外流浪,途经村落必会高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西村也尽如人意“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在此地游山乐水,正可谓欢乐,若突然天翻地覆,游人成结群队的踏破村落,垃圾随溪流一路流向山谷,吾恐陆游的兴致如火苗遇到了冷雨,一丝也不会剩余。

看看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否能让我们看到残桥雨巷、佳人提伞;是否能让我们听道百虫欢鸣、群鸟呢喃?是否我们的双眼被灰尘所蒙住,我们的耳朵因嘈杂而失聪?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刻,迈开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古文物的步伐已刻不容缓。

张家界的电梯,何其幼稚可笑,我们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已导致国民自身的羞愧,为何一定要用旅游收入带来一片唏嘘呢?

2017江西南昌高三调研语文作文篇二

2017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附作文素材和范文{2017江西南昌高三调研语文作文}.

宜春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神话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叙事形态和思维形态,是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就中国神话史而言,它曾有过三次创作高潮,而三次高潮又分别体现着神话内涵的三次变迁。

首先是五帝三王时代历史的神话化。中国神话的第一个高潮,是出现在历史上神秘性思维最为高扬、神权思想最为膨胀的“五帝”、“三王”时代。上古史非但不是神话的历史化,恰恰相反,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在历史记叙不发达的时代,它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例如夸父神话。无论是夸父追赶太阳的伟大举措,还是饮干河渭的巨大威力,都是在现实中不可能见到的。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个神话最少披露了三个方面的信息。第一是夸父的身份。夸父当是炎帝一族的人。第二是黄帝、蚩尤之战的反映。第三是关于当时气候恶化的反映。尽管神话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但其主体则是历史的。

其次是秦汉魏晋时代哲学的神话化。战国时代人们对人类生存所遇到的或涉及的种种问题,都作了理性的思考,阴阳五行学说成了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理论。秦汉人则把这种理论广泛地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最大限度地进行图解,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一个显著的例子,在先秦,诸神多为独立存在的个体,而秦汉人则根据“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妻。如以伏羲配女娲,以嫦娥配后羿,以东王公配西王母。这反映了汉魏神话与上古神话迥然不同的意义内涵,标志着神话性质的一次重大变迁。

再次是元明时代宗教的神话化。元明时代,神秘性思维再次高扬,其标志便是新的造神运动的兴起。元明人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大量的神祗偶像。正是在这样的神秘性思维的驱动下下,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出现了《西游记》、《西游补》、《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等大批神话小说(鲁迅称之为“神魔小说”),还有《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或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或仙贺圣寿,无不带有十分浓厚的宗教气息与功利色彩,这是在上古及秦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反映了人们意识的变化。

总之,我们从中国神话这三次高潮的变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神话并没有消失,只是其功能、性质在历史中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它作为一种思维形态,永远保特着其神秘性的内核;而作为叙事形态,则在不断变化着其叙述的主题。在“科技创新”作为时代关键词之一的今天,神话的叙述主题已由宗教变为“科幻”,通过对幻想的描述,表达着人类时未来新技术、新生活的期待与恐惧。然而神话的那种神秘性内核,并没有因科学的发展而消亡,相反却酝酿出了新的神秘性内容。由此说明,把神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与人类原始时代相捆绑的思路,是有问题的,需要作出调整。神话研究要想向前推进,必须对百年来的神话理论作出反思。

(摘编自刘毓庆《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神话是一种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它曾经历过三次创作高潮,体现了神话内涵的三次变迁。

B.上古久远,缺乏记载,因此有学者将神话历史化,即据神话而推测出上古历史;作者提出“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

C.神话并不是完全向壁虚构,而是反映了当时历史事件、历史情况,因此在历史记载不发达的时代,它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

D.上古神话的主体是历史的,但其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文中举夸父神话,意在说明它反映先民的这些认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人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例如他们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妻,说明他们把阴阳理论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最大限度地进行图解。

B.汉魏神话与上古神话的性质有了一次重大变迁,它们的意义内涵迥然不同,即上古神话多是历史的神话化,而汉魏神话则是哲学的神话化。

C.因为《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大批神话小说,还有《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的出现,所以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

D.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神话通过对幻想的描述,表达着人类对未来新技术、新生活的期待与恐惧,说明其叙述主题已由宗教变为“科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上古至元明时代,中国神话经历过三次重大变迁,神话内涵和叙事性表述手段发生了改变,但是其神秘性思维方式的内核。

B.因为上古历史记叙不发达,而上古神话更多是历史的神话化,所以研究这一阶段的神话中史实因素,可以为上古历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C.神话意识在元明时期发生变化,此时神话或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这些思想是在上古及秦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

D.百年来的神话理论将神话看作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并且将它与人类原始时代相捆绑。这应该被反思,唯有如此才能推进神话研究向前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

,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

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

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

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B.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C.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D.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郎”是汉魏时授予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如李贤对《后汉书·戚洪传》加注说“汉法,孝廉经试者为郎。洪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

B.“刺史” 一职开始设置于西晋时期。原为巡察官名,后来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C.古代数学家认为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内有灾岁九,称为“阳九”。故“阳九”只会记载那些年或厄运。

D.“州郡”是州和郡的统称,均为古代行政区。州基本沿袭九州之风,郡则始于战国,完善于秦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岁时,司马朗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后因身材高大健硕而被监考的人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询问他。

B.司马朗担任御史期间,遭遇天下大乱,不能西行,司马朗主动请求带领家人返回本县避祸,被董卓责问。

C.司马朗回到故乡后,对乡亲阐述了董卓之乱的不利形势,希望他们举家前往黎阳,寻找投奔之所,但除赵咨外,没有谁跟着他离开。

D.司马朗对宗族子弟要求严格,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 (2)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本词为欧公与友人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

8.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5分)

9.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

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

(2)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绿、青颜色点明自己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两块面包

[美]欧•亨利

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处,店门前三步台阶,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门铃。玛莎小姐今年四十岁,嘴里镶着两颗假牙,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二千美元的存款。许多结婚机会远不如玛莎小姐的人都已结了婚。

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玛莎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位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还打着补丁,虽然不修边幅,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他每次来总是买两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只,陈面包是五分钱两只——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要。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他准是住在一座小阁楼上,画着画儿,嘴里啃着陈面包,心里大概在惦记着玛莎店里的种种美味。想到这儿,玛莎那颗善良的心不禁跳得更快了。

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玛莎从自己的房中取来一幅威尼斯风景油画,把画挂在柜台后面货架上一个显眼的地方。两天以后,那位顾客又来了。果然,他看到了这幅画。‚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真的吗?‛玛莎一边包着面包一边说,‚我非常喜欢艺术和绘画。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她为自己的成功暗暗窃喜。

‚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这位顾客回答说,‚透视也不太准。再见吧,小姐!‛从此以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每次来都要和玛莎聊一会儿。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从未要过蛋糕,从未要过馅饼。他渐渐地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玛莎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没有勇气,她怕冒犯了他,因为她知道艺术家们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

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站柜台时她穿上了那件蓝点丝绸背心。

一天,这位顾客又来了。他把一枚五分镍币放在柜台上,仍要他的陈面包。正当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消防车喧嚣而过。这位可爱的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玛莎灵机一动,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一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他们又聊了一会儿,欢快异常,然后这位顾客便离开了。玛莎暗自微笑,但又不禁焦虑不安: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黄油放进去的手吗?

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打断了这令人愉快的遐想。玛莎叹了口气,快步来到店堂,她的可亲的贫困不堪的艺术家却一反常态,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了后脑勺,头发乱蓬蓬的。他紧握着拳头,凶狠地向玛莎挥舞着,声嘶力竭地吼着: ‚你毁了我!‛

玛莎要站不住了,她虚弱地靠着柜台,一只手揪着那件背心的前襟。这时,一个男人把那愤怒的家伙拽到了门口,转过身来对玛莎说:‚我想您应该知道,小姐,他叫巴姆勃格,是个建筑绘图员。我们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他为一个市政厅的新设计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 月了,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昨天他用墨水笔描出了底线。您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稿,再用墨水笔去描,然

后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线。巴姆勃格一直在您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您知道,小姐,那黄油把巴姆勃格的图,全毁了。‛

玛莎脱下了蓝点丝绸背心,一屁股坐在凳子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文章开头一段中就交代“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门铃”,后来又写道“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这正是伏笔和照应的写法。

B.当玛莎小姐认为巴姆勃格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时,当玛莎小姐为他的困窘生活及日渐消瘦的身体担忧时,当玛莎小姐偷塞黄油而预祝她的梦想成功时,读者却清楚地知道事情的真相。

C.玛莎发现巴姆勃格“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是小说情节的关键,没有这个细节,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D.从巴姆勃格怒斥玛莎这个情节中可以看出,作者塑造这个不近人情的形象是为了与玛莎形成鲜明的对比。

E.微型小说因为篇幅短小,极易一览无余,因此,一个异峰突起,出乎意外的结局就显得特别重要,欧•亨利深谙个中奥妙。《两块面包》这篇微型小说无疑也带有鲜明的“欧•亨利风格”。 (2)文中画线的三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玛莎的形象。(6分) (4)对于小说中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误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误会是生活之中的必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欧•亨利小说的艺术技巧;还有人认为误会是可以避免的,避免误会就可以减少生活悲剧。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康奈尔的玉米地里

文/王波

密苏里大学决定把助理教授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扫地出门。在院长看来,这个38岁的未婚女人虽然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却是个‚制造麻烦的人‛。

麦克林托克也明白,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些疯狂:周末到办公室忘带钥匙,她爬上楼边的建筑物,从窗子里钻进去;学校明令禁止晚上11点后学生留在实验室,但她总鼓励学生继续干下去。

同事们也不大喜欢与她相处。这个女人思路敏捷得让人跟不上,而她又缺乏耐心,不愿跟同事解释和争辩。这让周围的人觉得麦克林托克‚自以为是‛。

当然,更让校方难以接受的是,每当她认为学生到其他地方更有发展前途,就会鼓励他们离开密苏里大学。

这是1940年的夏天,院长希望麦克林托克离开。一年前,这位助理教授刚刚当选美国遗传学会副主席,在生物学界名声显赫。但作为一个女人,她只能在密苏里做一名助理教授,这还有赖于朋友的帮助。

院长一年后就对自己的决定追悔莫及。他听说麦克林托克已被提名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就劝说她回来并承诺为其升职。但为时已晚,麦克林托克去了冷泉港实验室。那里被视为生命科学的圣地,她已经在那里种了一块玉米地。

传言在不久就变成了现实。1944年,麦克林托克不仅成为院士,还当选遗传学会的主席。而她那身打扮,几乎不曾改变——宽松的衬衫和裤子——这身男人一样的打扮只是为了方便她在地里观察玉

米。

‚我从来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要结婚,我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有这种需求。‛晚年,她曾回忆道。 这个短发女人的全部需求,就是从事遗传研究。1927年,25岁的麦克林托克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留校进行玉米的遗传研究。

女儿‚奇怪的‛选择和行为,一度令父母非常犯愁。几年后,忧愁的父母前往欧洲度假,在船上结识了英国遗传学家克鲁。他们这才知道小女儿从康奈尔的玉米地里,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此之后的10多年里,她更是成为遗传学界的中坚人物。在女人被歧视的年代里,这可以给麦克林托克带来赞扬和尊敬,却不能带来一份稳定的工作。只有在冷泉港的玉米地里,她还可以安静地做研究。

偶尔她会和实验室的人打网球。一次与她打球的人叫谈家桢。她当时发现了玉米的‚跳跃基因‛,这个中国年轻人则发现了瓢虫色斑镶嵌显性现象。据说麦克林托克对谈家桢的发现极感兴趣,还向他提出了可供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假说方案。

然而,在1951年冷泉港的夏季学术讨论会上,麦克林托克与人分享她的发现时,发现精心准备的演讲被台下听众漠视。很多人根本不懂她在说什么,有人窃窃私语,有人高声抱怨:‚这个女人在忙些什么呢?‛

这些后来被人评价为‚表达准确而优雅‛的论文,当时被一些遗传学家视为‚发疯‛之作。这个遗传学界最耀眼的女人,开始被学界主流所不解和抛弃。

只有她自己在坚持。‚我知道我是对的。‛麦克林托克后来回忆说。也正因为如此,在5年后的讨论会上,她又将自己的发现作了一次介绍。

这一次,换来的是比5年前更多的蔑视。委婉一点的同行称她‚走到时代的前头去了‛,一位著名的遗传学家则直接称她为‚冷泉港闲臵了多年的旧手提包‛。

这也是麦克林托克一生中最孤立的时刻。有人甚至怀疑,她是否还具有对科学的洞察力。麦克林托克在此时保持了克制和沉默,不再谈论自己的发现,也很少发表文章。

而她对玉米的研究,一刻也不曾停止。直到几年后,法国科学家在细菌中也发现‚跳跃基因‛并获得1965年诺贝尔奖。固执的麦克林托克才再次赢来人们的赞扬。

18年后,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决定将当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81岁的麦克林托克。评委会评价她‚在不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完成了研究工作‛。

一个人坚持战斗的老人,此时不再觉得孤立,而是感觉‚一下子被关注得太多了‛。坐在一屋子记者面前,她感到‚非常不自在‛,抱怨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出名,只想躲进实验室的一个僻静角落里‛。

(选自《视野》)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因为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麦克林托克不仅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和遗传学会的主席,还得到了到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机会。

B.麦克林托克选择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进行玉米的遗传研究,主要是因为只有在这里她才可以安静地做研究,并能够得到赞扬和尊敬。

C.麦克林托克作为一位遗传学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她的特立独行和自以为是让院长和同事难以接受,他的父母也不理解她。

D.在冷泉港学术讨论会上遗传学界的专家们虽然认为麦克林托克走到时代的前头去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接受她的研究成果。

E.本文通过对麦克林托克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热爱科学、坚持真理、百折

不挠、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2017江西南昌高三调研语文作文}.

(2)麦克林托克虽然被朋友和同事疏远,长期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但在科学研究方面她却毫不自私自利,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6分)

(3)文章详细叙述了两次学术讨论会上遗传专家们的表现,这些事实对人物形象的凸显有什么作用?(6分) (4)有人认为麦克林托克的行为是疯狂而不可理喻的,也有人认为这正是她专注于事业的体现和她的不同寻常之处,你如何看待这些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全美房价崩跌导致丧失赎回权的房产数目创新高,不良资产尾大不掉....,一些金融机构因受拖累而濒临破产倒闭。

②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是别开生面....的大家。他们的创作实践,极大地提高了词的地位,使之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朵奇葩。

③针对每年节节攀高的茅台酒价格,贵州茅台公司高层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地经销商保持冷静,不要将现存茅台酒束之高阁....,等待高价出售。 ④《康熙秘史》已经在三大卫星频道播出多日了,夏雨饰演的康熙也大热银屏,影帝演皇帝入木..三分..

,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 ⑤在今年5月的“成都别车门”中,一名姓送宋的出租车司机因为出手相助而受伤,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平和淡然地说:“没什么的,这点伤势不足挂齿....

。” ⑥对于明明是“中国制造”,却因为在国外注册一个听起来洋味十足的品牌名称就自我鼓吹“高大上”的产品,公众的态度是既嗤之以鼻....

,却也无可奈何。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C.③④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新落成的大连金石滩生命奥秘博物馆是一座集人体、脊椎动物、海洋动物塑化标本收藏、科研、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B.今日《人民文学》杂志走进北京大学,就“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问题,邀请该校许多著名作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C.这场以“税收宣传与税收处罚哪个更能增强公众的纳税意识”为辩题的辩论,旨在通过辩论引起纳税人更多地关注税收话题。

D.当用秀美风光大赚特赚的商业冲动不断膨胀,风景名胜的公益性特征正渐行渐远,已成为不少国人“看不起的风景”和“不再享有的权利”。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因为刘禹锡的乌衣巷只是他心中的一个意象,而这个意象又寄寓着刘禹锡对历史和人生的认识。 ①巷口的粉墙上是否真有一抹斜阳夕照

②那飞进百姓家的紫燕是否真是曾在王谢家雕梁上做窝的那一只 ③他从乌衣巷的沧桑变迁中看到一种历史的必然

④刘禹锡的目光穿透了空间的千山万水和时间的厚厚烟尘

⑤这一切并不重要

⑥无需去考证当时的朱雀桥是否真的长满了开白花的小草 A.④⑥②①⑤③ B.④③⑥①②⑤ C.⑥①②⑤③④

D.⑥②①③④⑤

16.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道传统的国家。子女尽孝,最重要的是,要看父母喜欢什么样的方式。其实,孝与不孝,(1) ,而在于老人是否“养则致其乐”。如果子女们因为精力有限,(2) ,让父母住养老院应是很好的孝敬父母的方式。(3) ,可以让老人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颐养天年,特别是还有很多同龄的伙伴,有共同语言和志趣,可以一起聊天、读书、娱乐,这更有益于老人们的身心健康。

17.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某校“健康与生命”研究小组做了“居民禁烟支持度”调查。阅读下面的调查数据统计图,回答问题。(6分

)

(1) 概括图表反映出的信息。(不超过30字)(3分)

(2) 请你任选图表中的一个场所拟写一条禁烟提示语。(不超过20字)(3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3月29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钳工高级技师宁允展荣获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宁允展是高速动车组制造一线的首席研磨师,由他手工研磨的部件,精度要求非常高,最小达到0.05毫米级别,比头发丝还细。在十年的研磨工作中,宁允展经手的部件没有出过一件次品。他也因此被誉为“大国工匠”。“工匠精神”也首次出现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什么是工匠精神?我们这个时代需不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还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宜春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D(文中举夸父逐日的神话,意在说明“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而非为说明“其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

2、C(大批神话小说和以神话为内容的戏剧的出现,是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的表现,而非原因)

3、A(而作为叙事形态,则在不断变化着其叙述的主题。叙事手段没有变化)

4.D(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依据上下文推断本句的意思: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 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据此理解断句,同时还可以根据文段中虚词“也”断句。)

5.B(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中,“刺史”职位始设于汉武帝时期,此题可从原句朝代时期判断“西晋”错。)

6.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中“司马朗主动请求带领家人返回本县避祸”错,原文第三节“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可见司马朗并非主动请求。) 7.(1)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道”:直呼;“慢”:轻慢;“亲”:父母;“者……也”:表判断;“谢”:道歉。)

(2)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被杀死的百姓将近一半。(“相一”:互相统一;“抄掠”,抢掠;“民人”:百姓;“且”:将近;着,定后标志)

8. 【答案】上片叙写与友人邀春留连,回忆旧游别友人,正在这大好春光中游览;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9. 【答案】①这三句话采用对比衬托和虚实相生的手法。今年、去年的花是实写,明年的花是虚写。将去年、今年、明年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层层推进。②以乐景写哀情。“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③末句采用疑问语气,写明年花更好可以预见,而与友人的相聚却无法预见,含蓄深刻地表现词人渴望与友人再次相聚。④“今年花胜去年红”与上片“当时”句呼应,道出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答对三点得满分)

【解析】以花好无人同赏,写出对朋友离去的伤感、怅恨,写作角度巧妙。答题时要写出这几句诗使用了什么手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10. 【答案】(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2)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3)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1

上一篇:2017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篇:2017语文全国卷1作文范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