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课标高考总复习课时作业化学答案
来源:管理学 发布时间:2012-10-19 点击:
2017新课标高考总复习课时作业化学答案篇一
2017年高考化学 新课标模拟试题1
2017年高考化学 新课标模拟试题1
50分钟 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F—19 Na—23 Mg—24 Al—27 Si—28 S—32 Fe—56 Cu—64 Br—80 Ag—108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6分,共42分) 1.(2015·湖南省五市十校3月模拟)图为雾霾的主要成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重金属离子可导致蛋白质变性 B.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
C.SO2和NxOy都属于酸性氧化物
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人为因素之一
2.(2015·宁夏银川一中第5次月考)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NH4NO3=====2HNO3+4N2↑+9H2O的反应中,生成28 g N2,转移的电子数目为3.75NA B.室温下,1 L pH=13的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的OH数目为0.1NA
C.氢氧燃料电池正极消耗22.4 L(标准状况)气体时,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目为2NA D.高温下,0.2 mol Fe与足量水蒸气反应,生成的H2分子数目为0.3NA
3.(2015·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期末考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
△
4.762)
A.2种 C.4种
B.3种 D.5种
5.(2015·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期末考试)某元素X核电荷数小于18,其原子的电子层数为n,最外层电子数为2n+1,原子核内质子数是2n2-1。下列有关X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X能形成化学式为X(OH)3的碱 B.X能形成化学式为NaXO3的含氧酸钠盐
C.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核电荷数不可能为偶数 D.X能与某些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
6.(2015·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三模)表面介导电池(SMCS)是一种新型充电电池,可使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仅需几分钟,该电池的电极材料为金属锂和氧化石墨烯。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放电时,氧化石墨烯作正极
B.放电时,负极电极反应式为Li-e===Li C.充电时,该电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D.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Li从阴极迁移到阳极
7.(2015·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3月模拟)已知某温度下CH3COOH和NH3·H2O的电离常数相等,现向1 mL浓度为0.5 mol·L
-1
+
-
+
的CH3COOH溶液中滴加相同浓度的氨水,在滴加过程中( )
A.水的电离程度始终增大
B.当加入氨水的体积为1 mL时,c(NH4) =c(CH3COO) cNH4
C.先增大再减小
cNH3·H2O
D.c(CH3COOH)与c(CH3COO)之和始终保持不变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6分) <一>必考题(共43分)
8.(20l5·甘肃省天水市第一次质检)(14分)乙醛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空气氧化成乙酸。依据此原理设计实验制备并在试管C中收集到少量乙酸溶液(如图所示:试管A中装有40%的乙醛水溶液、氧化铜粉末;试管C中装有适量蒸馏水;烧杯B中装有某液体)。已知在60~80℃时用双连打气球鼓入空气即可发生乙醛的氧化反应,连续鼓入十几次反应基本完全。有关物质的沸点见下表:
-
+
+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A内在60~80℃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注明反应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在实验的不同阶段,需要调整温度计在试管A内的位置。在实验开始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__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当试管A内的主要反应完成后,应进行蒸馏操作,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__________________。
(3)烧杯B内盛装的液体可以是(写出一种即可)__________________。
(4)若想检验试管C中是否含有产物乙酸,在下列所提供的药品或用品中,可以使用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pH试纸 b.碳酸氢钠粉末 c.红色石蕊试纸 d.银氨溶液
9.(2015·内蒙古包头一中期末考试)(14分)二氧化锗被广泛用于制作高纯金属锗、锗化合物、化工催化剂及医药工业,某工厂用褐煤烟灰(主要成分为C、GeO2,还有少量Al2O3和SiO2)为原料制备GeO2,其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GeO2难溶于水,不跟水反应,是以酸性为主的两性氧化物,溶于强碱溶液生成锗酸盐,溶于浓盐酸生成GeCl4(GeCl4的沸点是83.1℃)。
(1)用水浸取焙烧物2小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操作“X”的名称为________,该操作除了冷凝管、铁架台、牛角管、锥形瓶、石棉网、酒精灯外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焙烧时二氧化锗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酸化”至溶液中盐酸浓度为5.3 mol·L
-1
时有利于生成GeCl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若滤液“酸化”时酸度不够,溶液会出现明显的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GeO2产品中通常混有少量SiO2。取样品w g,测得其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n mol,则该样品中GeO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用含w、n的代数式表示)。
10.(2015·甘肃省天水一中一模)(15分)甲醇合成反应为CO(g)+2H2(g)CH3OH(g)。工业上用天然气为原料,分为两阶段:
Ⅰ.制备合成气:用天然气和水制取原料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原料气中常添加CO2以解决合成气中H2过量CO不足的问题,请用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为了使合成气配比最佳,理论上原料气中甲烷与二氧化碳体积比为________。
Ⅱ.合成甲醇:(1)反应过程中物质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写出合成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在1 L密闭容器中进行模拟合成实验。将1 mol CO和2 mol H2通入容器中,分别恒温在300 ℃和500℃进行反应,每隔一定时间测得容器中甲醇的浓度如下:
(2)在300 ℃反应开始10分钟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 (3)500 ℃平衡常数K=________。
(4)在另一体积不变的容器中,充入1.2 mol CO和2.0 mol H2,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测得容器内压强为起始的一半。计算该条件下H2转化率为________。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作第一题计分) 11.(2015·云南省部分名校2月统考)【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15分)
甲酸钠广泛用作催化剂、稳定合成剂、印染行业的还原剂,还可用于生产保险粉、草酸和甲酸。甲酸钠用电石炉废气(75%~90% CO,以及少量CO2、H2S、N2、CH4等)合成,其合成部分工艺流程如图:
(1)上述工艺用碱液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可能发生的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两个化学方程式)。
(2)上述合成工艺中采用循环喷射吸收合成,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尾气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
(3)甲酸钠高温时分解制取草酸钠(Na2C2O4)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在甲酸钠、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可得到重要的工业产品保险粉(Na2S2O4),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厂测知合成塔中甲酸钠生产产率为40%,要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HCOONa溶液1吨,需要CO在标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
12.(2015·湖北省八市3月联考)【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A、B、C、D、E是元素周期表中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B、C、D位于同一周期,已知A原子核外有3个能级,且每个能级上的容纳的电子数目相同。C与E同主族,且C的单质为空气中的主要成分。X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6个运动状态完全不同的电子,回答下列问题:
(1)C、D、E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X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
(2)B的气态氢化物分子呈________形,该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的一种单质相对分子质量为720,分子构型为一个32面体,其中有12个五元环,20个六元环(如图1),则1mol A的这种单质中π键的数目为________。
(4)X元素对应的单质在形成晶体时,采用如图2所示的堆积方式。则这种堆积模型的配位数为________,如果X的原子半径为a cm;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则计算此单质的密度表达式为________g/cm3(不必化简)。
13.(2015·宁夏银川一中六模)【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
A~G都是有机化合物,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6.0 g化合物E完全燃烧生成8.8 g CO2和3.6 g H2O;E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则E的分子式为________。
(2)A为一元取代芳烃,B中含有一个甲基。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B生成D、由C生成D的反应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A生成B、由D生成G的反应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G的同分异构体中,苯环上一硝化的产物只有一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两组峰,且峰面积比为1∶1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结构简式)。
【2017年高考化学 新课标模拟试题1 答案】
2017新课标高考总复习课时作业化学答案篇二
2014年高考总复习新课标化学:课时作业15
课时作业(十五)
一、选择题
1.(2012·长春调研)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质子数:c>b
B.离子的还原性:Y2-<Z-
C.氢化物的稳定性:H2Y>HZ
D.原子半径:X>W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W为Al,X为Na,Y为O,Z为F。O、Na的质子数分别为8、11,A项错;非金属性:F>O,还原性:O2- ( ) >F-,氢化物的稳定性:HF>H2O,B、C项错。
2.(双选)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和乙形成的气态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乙位于第ⅤA族,甲与丙同主族,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则
A.原子半径:丙>丁>乙
B.单质的还原性:丁>丙>甲
C.甲、乙、丙的氧化物均为共价化合物
D.乙、丙、丁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答案 AD
解析 甲和乙形成的气态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乙位于第ⅤA族,可推知甲为H元素,乙为N元素;甲与丙同主族且丙为原子序数大于乙的短周期元素,可推知丙为Na元素;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且丁的原子序数大于丙,可推知丁为Al元素。A项,原子半径:丙(Na)>丁(Al)>乙(N),正确;B项,单质的还原性:丙(Na)>丁(Al),错误;C项,丙的氧化物为离子化合物,错误;D项,乙、丙、丁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HNO3、NaOH、Al(OH)3,它们两两之间均能反应,正确。
3.(2012·南通一诊)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元素的简单离子半径大小:④>⑤>②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⑤>②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⑥>⑤
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③=⑥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位、构、性”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推断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由题干中给出的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可知这些元素分别位于第二、三周期,元素①~⑥分别为:N、O、F、Al、S、Cl。离子半径:S2->O2->Al3+,A项错;非金属性越强则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也越强,故稳定性:H2O>H2S,酸性:HClO4>H2SO4,B项错、C项正确;F无正价,D项错。
4.据国外资料报道,在独居石(一种共生矿,化学成分为Ce、La、Nd等的磷酸盐)中,查明有尚未命名的116、124、126号元素。判断其中116号应位于周期表中的
A.第六周期ⅣA族
C.第七周期Ⅷ族
答案 B
5.(2013·海淀区高三期末)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可以指导人们进行规律性的推测和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 B.第七周期ⅥA族 D.第八周期ⅥA族 ( )
A.若X+和Y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原子序数:X>Y
B.由水溶液的酸性:HCl>H2S,可推断出元素的非金属性:Cl>S
C.硅、锗都位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都可以做半导体材料
D.Cs和Ba分别位于第六周期ⅠA和ⅡA族,碱性:CsOH>Ba(OH)2 答案 B
解析 不能根据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强弱比较非金属性强弱,B选项错误。
6.(2013·石家庄质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则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B.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从左到右均依次减小
C.笫三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D.第ⅦA族元素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
答案 D{2017新课标高考总复习课时作业化学答案}.
解析 A选项,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取决于原子半径和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越少,该元素的金属性不一定越强;B选项,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同周期元素的离子结构不同(阴离子比阳离子多一个电子层),只有结构相同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C选项,第三周期非金属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D选项正确。
7.(2012·江苏省南京四校联考) 短周期元素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X、Y、Z三种元素中,X的非金属性最强
B.常压下X的单质的熔点比Z的低
C.Y的最高正化合价为+7
D.Y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比Z的弱
答案 B
解析 因为X、Y、Z是短周期元素,故X是He元素,Y为F元素,Z是S元素。A项,非金属性最强的是Y元素,不正确;C项,Y为F元素,没有最高正价,故不正确;D项,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故不正确。
8.(2012·东城练习)X、Y、Z、W为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中的四种,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Y为金属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Y、Z位于同周期,Z单质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W能与冷水剧烈反应,Y、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X、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W>Y>Z>X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Z
( )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Y>W
D.Y、Z的氧化物都有酸性和碱性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可推出X为O,Y为Al,Z为Si,W为K。B项,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是H2O>SiH4,不正确;C项,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KOH>Al(OH)3,不正确;Y的氧化物Al2O3有两性,而Z的氧化物SiO2不具有两性,它是酸性氧化物,不正确。
9. (2013·石家庄质检)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它们为金属元素,则X与氧元素组成的物质中一定只含离子键
B.若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1,则它们均为非金属元素
C.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大小顺序一定是Z=Y>X
D.Z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不一定大于X元素
答案 D
解析 A项若X为Na,则其与氧元素组成的Na2O2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B项根据短周期元素X、Y、Z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1,可确定X、Y、Z分别为Al、Si和C,即它们不全是非金属元素;C项若Z和Y为零族元素,则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满足Z=Y>X;若Z为F元素,其没有正价,D项正确。
10.下列有关叙述:①非金属单质N能从M的化合物中置换出非金属单质M ②M原子比N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③两元素的阴离子在电极上放电时,N-优先于M- ④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HmM>HnN ⑤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HmMOx>HnNOy ⑥单质熔点M>N 能说明非金属元素M比N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A.②⑤⑥
C.①②③⑥
( )
B.②③ D.①②③⑤ ( )
答案 B
解析 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参加反应的非金属单质可能被氧化,也可
-能被还原,如I2+2ClO-3===2IO3+Cl2,Cl2+2KI===2KCl+I2,不能证明I2和
Cl2的非金属性强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可证明非金属性强弱,而不是酸性;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可证明非金属性的强弱,而不是氧化物的水化物;单质熔点与非金属性无关。
11. (2012·山东潍坊模拟)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戊五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所示,其中戊是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
A.最外层电子数:甲>乙>丙>丁>戊
B.简单离子的离子半径:戊>丁
C.含有丁元素的酸有多种
D.乙的氢化物多种多样,丙、丁、戊的氢化物各有一种
答案 C
解析 第一周期只有两种元素,而短周期为前三周期,故甲、乙、丙所在周期为第二周期,戊元素原子半径最小,故为第三周期第ⅦA族,即氯元素,由此推知甲、乙、丙、丁分别为B、C、N、S。甲、乙、丙、丁、戊五种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3、4、5、6、7,故A项错误;核外电子数相同的简单离子,其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B项错误;丁元素为S,含有S的酸有硫酸、亚硫酸、氢硫酸、硫氰酸等,C项正确;氮的氢化物有NH3、N2H4,D项错误。
12.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在同一周期,W、X是金属元素,Y、Z是非金属元素。W、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相互反应,W与Y可形成化合物W2Y,Y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017新课标高考总复习课时作业化学答案}.
A.Y的气态氢化物比Z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B.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最强的碱
C.Y单质和氧气、氢气都能发生化合反应,且产物都具有还原性
2017新课标高考总复习课时作业化学答案篇三
2014年高考总复习新课标化学:课时作业8
课时作业(八)
一、选择题
1.铁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金属,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铁是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ⅧB族元素,是一种重要的过渡元素
B.四氧化三铁是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组成的混合物
C.14 g铁粉和7 g硫粉混合后高温下充分反应能生成21 g硫化亚铁
D.纯铁的抗腐蚀性较强,而生铁比较容易被腐蚀
答案 D
解析 铁是第Ⅷ族元素,四氧化三铁是纯净物;C项反应中铁过量,生成硫化亚铁的质量小于21 g。
2.(2012·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下列有关铁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Fe(OH)2易被氧化成Fe(OH)3,说明稳定性:
Fe(OH)2<Fe(OH)3
B.铁是较活泼的金属,它与卤素(X2)反应的生成物均为FeX3
C.氢氧化铁与氢碘酸反应:Fe(OH)3+3HI===FeI3+3H2O
D.铁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四周期第ⅧB族
答案 A
解析 I2的氧化性较弱,铁与I2反应生成FeI2,B错,氢氧化铁与氢碘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Fe(OH)3+6HI=2FeI2+I2+6H2O。
3.(2012·安徽巢湖高三四校联考)下列物质跟铁反应后的生成物与KSCN溶液作用一定会产生红色溶液的是
A.盐酸
C.氯气
答案 C
解析 Fe+2HCl===FeCl2+H2↑,Fe+Fe2(SO4)3===3FeSO4,Fe+
点燃
CuSO4===FeSO4+Cu,Fe不能使KSCN呈红色;2Fe+3Cl2=====2FeCl3,FeCl32+( ) B.Fe2(SO4)3溶液 D.CuSO4溶液 ( )
与KSCN反应生成红色物质。
4.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一定浓度的稀硝酸中,金属恰好完全溶解,反应后溶液中存在:c(Fe2+):c(Fe3+)=3:2,则参加反应的Fe和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C.2:3
答案 B
解析 假设生成2 mol Fe(NO3)3和3 mol Fe(NO3)2,则共转移12 mol e-,12 mol e-可还原HNO3得到4 mol NO,参加反应的Fe和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nFe55==16。 nHNO36+6+4
5.(2010·福建高考改编)称取铁钉6.0 g放入15.0 mL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X。某同学认为X中除Fe3+外还可能含有Fe2+。若要确认其中含有Fe2+,应选用
A.KSCN溶液和氯水
C.浓氨水
答案 D
解析 溶液中已经有+3价铁离子,选A会造成干扰,选C会生成两种沉淀,受氢氧化铁颜色的影响无法辨别。而Fe2+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故应选D。
6.将1.12 g铁粉加入25 mL 2 mol/L的氯化铁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其结果是
A.铁有剩余,溶液呈浅绿色,Cl-浓度基本不变
B.向溶液中滴入无色KSCN溶液,显红色
C.Fe2+和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
D.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
答案 B
解析 n(Fe)=
-1 B.5:16 D.3:2 ( ) ( ) B.铁粉和KSCN溶液 D.酸性KMnO4溶液 ( ) 1.12 gn(Fe3+)=25 mL×10-3 L·mL-1×2 mol·L-=0.02 mol,56 g·mol=0.05 mol,由反应:Fe+2Fe3+===3Fe2+可知Fe3+过量,加入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溶液中n(Fe2+)=3n(Fe)=0.06 mol,溶液中n(Fe3+)=0.05 mol-2n(Fe)
=0.01 mol,Fe2+与Fe3+物质的量之比为6:1,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物质的量之比为1∶2。
7.将金属铜、铁置于氯化铁溶液中充分反应,下列对反应情况设想的评价正确的是
( )
解析 当铁、铜量比较少时溶液中可能有Fe3+存在,A项错误;当铁过量时,铜不与Fe3+反应,无Cu2+生成,溶液中不存在Cu2+和Fe3+,B项错误;铜有剩余则溶液中一定无Fe3+,可能有Cu2+,C项错误;铁比铜活泼,不可能铁剩余而无铜剩余,D项评价正确。
8.a g铁粉与含有H2SO4的CuSO4溶液完全反应后,得到a g铜,则参与反应的CuSO4与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7
C.7∶8
答案 B
a解析 可设参与反应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x56
aa×2=64×2+2x,求得x=448CuSO4和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aa为64∶448=7∶1。
9.(2012·浙江省联考)有一块铁的“氧化物”样品,用140 mL 5.0 mol·L-1 ( ) B. 7∶1 D.8∶7
盐酸恰好将之完全溶解,所得溶液还能吸收0.025 mol Cl2,恰好使其中的Fe2+全部转变为Fe3+,则该样品可能的化学式为
A.Fe2O3
C.Fe4O5
答案 D
解析 根据2Fe2++Cl2===2Fe3++2Cl-,可知铁的“氧化物”样品用盐酸溶解后所得溶液中n(Fe2+)=0.025 mol×2=0.05 mol,根据电荷守恒得2n(Fe2+)+3n(Fe3+)=n(Cl-),则n(Fe3+)=0.2 mol,故n(Fe2+)∶n(Fe3+)=0.05∶0.2=1∶4,故该氧化物可表示为FeO·2Fe2O3,即Fe5O7。
10.有一块铝铁合金,将其溶解于足量盐酸中,再加入过量NaOH溶液,在空气中静置至红褐色沉淀不再增加时,将沉淀滤出再灼烧至恒重。得到残留物的质量与原合金质量相同,则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是
A.22.2%
C.75.5%
答案 B
解析 铝铁合金溶于盐酸:2Al+6HCl===2AlCl3+3H2↑;Fe+2HCl===FeCl2+H2↑,再加入过量NaOH溶液:AlCl3+4NaOH===NaAlO2+3NaCl+2H2O;
FeCl2+2NaOH===Fe(OH)2↓+2NaCl。
在空气中静置:4Fe(OH)2+O2+2H2O===4Fe(OH)3,过滤灼烧:
△
2Fe(OH)3=====Fe2O3+3H2O,因此,应有m(Al+Fe)===m(Fe2O3),则Fe2O3中O的质量分数等于合金中Al的质量分数,故ω(Al)=ω(O)=
=30%。
11.A~E是中学常见的5种化合物,A、B是氧化物,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6×3×100%56×2+16×3B.30% D.80.6% ( ) B.Fe3O4 D.Fe5O7 (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高温
A.单质X与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l2O3+2Fe=====Fe2O3+2Al
B.检验D溶液中金属阳离子的反应:Fe3++3SCN-===Fe(SCN)3↓
C.单质X和单质Y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与水发生置换反应
D.由于化合物B和C均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所以两者均是两性化合物
答案 C
解析 分析题中转化关系图可推得单质X为Al,氧化物A为Fe2O3,单质Y为Fe,氧化物B为Al2O3,C为Al2(SO4)3,
D为Fe2(SO4)3,E为FeSO4。A项,单质X与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该是
高温
Fe2O3+2Al=====Al2O3+2Fe;B项生成的Fe(SCN)3不是沉淀;D项,化合物C是硫酸铝,不是两性化合物。
12.(2012·合肥)向质量为30 g的Fe、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250 mL 4 mol/L的稀HNO3恰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放出NO(标准状况)2.24 L,向所得溶液中再滴加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若用与上述混合物中铁元素质量相等的铁屑和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所得到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A.15.12 L
C.2.24 L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知生成物中含氮物质有Fe(NO3)2和NO,据N原子守恒可求出Fe(NO3)2的物质的量为(0.25 L×4 mol/L-0.1 mol)/2=0.45 mol。若用0.45 mol Fe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为0.45 mol,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0.08 L。
二、非选择题
13.(2012·潍坊模拟)印刷电路板的废腐蚀液中含有大量的CuCl2、FeCl2和FeCl3,任意排放将导致环境污染及资源的浪费,可从该废液中回收铜,并将铁的化合物全部转化为FeCl3溶液,作为腐蚀液原料循环使用。
(1)测得某废腐蚀液中含CuCl2 1.5 mol·L-1、FeCl2 3.0 mol·L-1、FeCl3 1.0 mol·L-1( ) B.10.08 L D.3.36 L 、HCl 3.0 mol·L-1。取废腐蚀液200 mL按如下流程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
2017新课标高考总复习课时作业化学答案篇四
2014年高考总复习新课标化学:课时作业21
课时作业(二十一)
一、选择题
1.(2013·石家庄质检)橡皮筋在拉伸和收缩状态时结构如下图:在其拉伸过程中有放热现象,反之吸热。25 ℃、101 kPa时,下列化学反应的焓变、熵变和自发性与橡皮筋从拉伸状态到收缩状态一致的是 (
)
A.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B.2H2+O2===2H2O
C.CaCO3===CaO+CO2↑
D.2Na2O2+2H2O===4NaOH+O2↑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所选化学反应应符合ΔH>0、ΔS>0且常温下能自发反应,A选项符合该要求。
2.(2012·山东师大附中一测)在一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s)+2B(g)C(g)+D(g),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能够表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C.A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因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故无论反应是否平衡,混合气体的压强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都不改变;A为固态,其物质的量浓度为常数;若反应正向移动,混合气体的质量增加,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大,反之变小,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3.(2012·山东省实验中学一诊)下列关于平衡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一定温度下的可逆反应,只有达到平衡状态时才具有平衡常数
B.化学平衡移动时,平衡常数一定改变
C.对于一个确定的反应来说,平衡常数的数值越大,反应限度越大
D.化学平衡常数大的可逆反应,所有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大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平衡常数,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一定温度下,对于已确定的可逆反应,不论其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其化学平衡常数都存在且为定值;如果通过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引起化学平衡移动,其化学平衡常数不变;平衡常数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转化率大小无必然联系。
4.如图表示某可逆反应在使用和未使用催化剂时,反应进程和能量的对应关系。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
A.a与b相比,b的活化能更高
B.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成键释放的总能量
C.a与b相比,反应的平衡常数一定不同
D.a与b相比,a对应的反应速率更快
答案 B
解析 由图知该反应放热,B项对;因催化剂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故相同温度下a、b反应的平衡常数相同,C项错;b为使用催化剂时的情况,其对应的反应速率更快些,D项错。
5.下列关于ΔH-TΔS说法中正确的是
A.ΔH-TΔS可用于判断所有条件下的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B.ΔH-TΔS只用于判断温度、体积一定的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C.ΔH-TΔS只用于判断温度、压强一定的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D.ΔH-TΔS<0的反应,在该条件下一定剧烈反应
答案 C
解析 在不同温度、压强下ΔH-TΔS的值不同,所以选项A、B都不正确;( )
ΔH-TΔS<0能判定反应可以自发进行,但不一定是剧烈反应,所以答案为C。
6.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2(g)+3Y2(g)2Z2(g),若X2、Y2、Z2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2 mol/L、0.3 mol/L、0.2 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可能是
A.X2为0.1 mol/L
C.Z2为0.6 mol/L
答案 B
解析 为了确定平衡时各物质浓度的范围,应分两种情况讨论,并假设反应进行完全,以确定平衡时各物质浓度的极值。
(1)若平衡从正反应方向建立:假设X2、Y2最大限度地转化为Z2,即Y2完全反应,所生成的Z2的浓度为0.2 mol/L,Z2的最大浓度为0.4 mol/L。
(2)若平衡从逆反应方向建立:假设Z2全部转化为X2和Y2,则转化生成的X2、Y2的浓度为0.1 mol/L、0.3 mol/L,X2、Y2的最大浓度为0.3 mol/L、0.6 mol/L。所以平衡时,0.1 mol/L<c(X2)<0.3 mol/L,0<c(Y2)<0.6 mol/L,0<c(Z2)<0.4 mol/L。
7.在425 ℃,1 L密闭容器内充入下列气体物质进行的反应达到平衡,分析下面示意图,从选项中选出与从示意图中读出的相关信息不一致的选项(
)
B.Y2为0.4 mol/L D.Y2为0.6 mol/L ( )
A.图(1)表示的反应为H2(g)+I2(g)2HI(g)
B.图(1)中H2的转化率加上图(2)中HI的转化率等于100%
C.同温同压下,只要物质比例适当,从正、逆反应方向都可以建立同一平衡状态
D.相同条件下,分别从正、逆反应方向建立等同的平衡状态,所用的时间
相同
答案 D
8.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X(g)+2Y(g)2Z(g) ΔH=a kJ/mol(a>0),若向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X和2 mol Y,达平衡状态时,吸收热量b kJ,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当a=b>0时,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B.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一定有a>b
C.当密闭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再改变时,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状态
D.密闭容器中X和Y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答案 B
解析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ΔH=a kJ/mol,是指1 mol X 完全反应吸收热量a kJ,因为是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1 mol X 和2 mol Y不可能完全反应,所以一定有a>b,A项错,B项对。因为反应前后都是气体,气体物质总质量不变,且容器体积不变,故气体密度不再改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项错。反应过程中X和Y的物质的量比始终是1∶2,D项错。
9.(2012·辽宁本溪一中月考)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
催化剂
2SO2(g)+O2(g)2SO3(g),已知c(SO2)始=0.4 mol/L,c(O2)始=1 mol/L ,△
经测定该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19,则此反应中用浓度表示SO2的转化量为
A.0.24 mol/L
C.0.32 mol/L
答案 C
解析
催化剂
2SO2(g)+O2(g)2SO3(g) △
起始量/mol 0.4 1 0
转化量/mol x 0.5x x
平衡量/mol 0.4-x 1-0.5x x
由平衡常数的定义得: B.0.28 mol/L D.0.26 mol/L ( )
c2SOx2
K===19,将选项中的数据代入验证,可cSO2·cO20.4-x×1-0.5x
得x=0.32。
10.(2012·郑州市预测)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部分数据见下表(表中t2>t1)。
0.4A.反应在t1 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tmol·L-1·min-1 1
B.平衡时CO 转化率为66.67%
C.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1
D.其他条件不变,若起始时n(CO)=0.60 mol,n(H2O)=1.20 mol,则平衡时n(CO2)=0.20 mol
答案 C
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在t1 min内生成0.4 min H2,因此在t1 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0.40 mol0.20=t mol·L-1·min-1,故A项错误。根据化学方2 L×t1 min1
程式可知t1、t2时刻均有n(CO)=0.8 mol,n(H2O)=0.2 mol,n(CO2)=n(H2)=0.4 mol
,故表格中t1、t2时的数据均为平衡时的物质的量。据此可求出CO的平衡转化率为0.4 mol/1.2 mol×100%=33.33%,故B项错误。由于该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将平衡时的物质的量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可计算出反应的平衡常数为1,C项正确。根据平衡常数值可计算出D选项中平衡时n(CO2)=0.40 mol,故D项错误。
11.(2013·大同高三学情调研)某温度下,反应2A(g)B(g)+C(g)的平衡常数为1,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A(g),20 s时测得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如下表:
2017新课标高考总复习课时作业化学答案篇五
2014年高考总复习新课标化学:课时作业20
课时作业(二十)
一、选择题
1.(2012·衡阳联考)反应A(g)+3B(g)===2C(g)+2D(g)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
①v(A)=0.45 mol·L-1·min-1 ②v(B)=0.6 mol·L-1·s-1 ③v(C)=0.4 mol·L-1·s-1 ④v(D)=0.45 mol·L-1·s-1 A.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若将反应速率均化为以B表示的速率,且以mol/(L·s)为单位,①②③④表示的速率分别是0.022 5 mol/(L·s)、0.6 mol/(L·s)、0.6 mol(L·s)、0.675 mol/(L·s),故A项正确。{2017新课标高考总复习课时作业化学答案}.
2.(2012·宝鸡二检)在一定条件下,将A2和B2两种气体通入1 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A2(g)+yB2(g)2C(g)。2 s内的反应速率:v(A2)=0.5 mol/(L·s),v(B2)=1.5 mol/(L·s),v(C)=1 mol/(L·s)。则x和y的值分别为
A.2和3 C.3和1 答案 D
解析 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由于v(A2)∶v(B2)∶v(C2)=1∶3∶2,因此x∶y∶2=1∶3∶2,则x=1,y=3。
3.设C+CO22CO ΔH>0,反应速率为v1,N2+3H22NH3 ΔH<0,反应速率为v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v1和v2的变化情况为( )
A.同时减小 C.v1增大,v2减小 答案 B
4.在A(g)+pB(g)===qC(g)的反应中,经t秒后C的浓度增加m mol·L-1,则用B浓度的变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是
( )
B.④<③=②<① D.④>③>②>①
( )
B.3和2 D.1和3
B.同时增大 D.v1减小,v2增大
( )
pq--A.mtmol·L1·s1 mp
C.qtL-1·s-1 答案 C
mt--
B.pqmol·L1·s1 tp
D.mqmol·L-1·s-1
m
解析 生成物C的反应速率为:tmol·L-1·s-1,而 p
v(B)=q(C)。
5.
如图曲线a表示放热反应X(g)+Y(g)Z(g)+M(g)+N(s)进行过程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若要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A.升高温度 C.加催化剂 答案 C
解析 升温,平衡左移X的转化率减小,A项错;加大X的投入量X的转化率减小,B项错;加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但平衡不移动,C项正确;增大体积,即减小压强,X的转化率不变,但反应速率减慢。
6.(2012·嘉兴月考)一定条件下,分别对反应C(固)+CO2(气)2CO(气)(正向吸热)进行如下操作(只改变该条件):①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②增加反应物C的用量 ③缩小反应体系的体积 ④减少体系中CO的量 上述措施中一定能使反应速率显著变大的是
A.①②③④ C.①②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无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时反应速率
推荐内容